民间传说作文范例6篇

民间传说作文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1

摘要:乌鲁木齐汉民族民间传说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乌鲁木齐汉民族民间传说产生的原因很多,本文只做几个方面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乌鲁木齐;汉民族;民间传说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224-02

民间传说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口头作品。乌鲁木齐汉民族民间传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乌鲁木齐民间文化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成因的追溯往往可以探究乌鲁木齐汉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形态和诸多的思想观念,对当代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意义深远,也对了解当代新疆汉民族民间文化变迁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地域环境、人口因素、民族交往、传统观念这四个方面对乌鲁木齐汉民族民间传说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一、地域环境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正如“疆”字的右半部一样,是三山加两盆的地貌环境,此外,新疆境内的河流非常多,如乌鲁木齐河就流穿其中。乌鲁木齐正是置身于新疆这样广袤的土地中成长着,坐飞机鸟瞰乌鲁木齐,确是围绕在群山峻岭之中,由于这样独特而又原始的地貌,使得乌鲁木齐产生了许多和地貌有关的传说,比如山、水等自然风物传说。这类传说通过借助于现存的景观做可信物的创作,就会使得传说具有可信性。

追溯乌鲁术齐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乌鲁木齐在远古时期确实有过洪涝灾害发生,危及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在遇到困难或者无法征服自然力,不能解释某些现象时,往往借助一些幻想的手段来自慰,借以表达心中的愿望,红山,妖魔山的传说就是和洪涝有关,相传古时候,从天池飞来一条赤色恶龙,因常搅动乌鲁木齐河水,被王母娘娘斩成两截,化成了红山和雅玛里克山,后来河水泛滥成灾,居民认为是蛟龙不驯,故请都统分别在两座山顶各筑了一座高过十米的镇龙宝塔,被称为对塔镇龙,形成了如今的红山和雅玛里克山宝塔隔河相望。庙儿沟的传说也是如此:“据史志记载,清代光绪年间,这里的山民为避免洪水泛滥而在沟口修筑龙王庙,因而此沟得名‘庙儿沟’。”某些传说还和地域内的自然灾害,气候等有关。如火焰山的传说最为显著的受气候、地域环境的影响,它的产生和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的气候环境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乌鲁木齐汉民族民间传说中许多传说,总是和地域环境有着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在研究乌鲁木齐汉民族民间传说的成因时,地域环境必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人口因素

乌鲁木齐有着悠久的历史,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数量也越来越多。历史上由于战争、灾荒、宗教、贸易、政治等因素造成大量人口迁移到这里,不同地方的移民如甘肃、河南、山东、广东等内地人定居于此,共同建设新疆,促进了新疆文化的繁荣。一方面,随着人口的迁移,许多内地的民间传说流传到乌鲁木齐,对乌鲁木齐的民间传说进行了补充,丰富了此地民间传说的内容,并且同一类型的民间传说受不同地区的人们代代传承,还会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产生许多不同的版本。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内地人来到新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心理认知等方面也会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影响着新传说的产生。再者,乌鲁木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民族不断的交往和融合,使得乌鲁木齐的人口情况复杂,迁移到乌鲁木齐的内地人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人们共同影响着当地的民间文学,这些影响尤为显著地表现在语言上,例如有些汉民族民间传说在创作和流传的过程中,要么借助其他民族的语言,要么运用其他地方的方言进行传承。这些因素直接促使乌鲁木齐汉民族民间传说形成浓厚的地域特色。

三、民族交往

乌鲁木齐,作为祖国西北的一大门户,是一片聚居着许多兄弟民族的土地,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十三个民族。虽然各民族所经历的历史阶段,生活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各民族长期都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杂居或相邻的民族之间由于语言和地域的关系,为民间传说流传带来极大的便利,不同的民族可根据同一“母题”、“主旨”进行创作,从而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乌鲁木齐的汉族民间传说和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相互交流,首先表现在汉族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创新选择和吸收方面。其次,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辑录、翻译和整理,也是乌鲁木齐汉民族接受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表现。例如《王洛宾和》,传说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原名《马车夫之歌》,是一位维族司机用维语演唱的,但是没人能听懂,后来是王洛宾用汉语译配维吾尔民歌创作的,翻译整理的同时也对维吾尔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和吸收,才有了王洛宾和达坂城的姑娘的故事,据说当时达板城很很穷,不搞计划生育,很多维族家庭都有好几个女儿,粮食不够吃,所以有个习惯,姐姐出嫁的时候赶着马车、拉着嫁妆,同时把妹妹也带过去,在新郎家吃住几年。这几乎是当地的一个风俗,但现随着王洛宾和达坂城的故事流传至千家万户,属于历史人物传说的一部分,这个传说就是汉族和维吾尔族民族交往而产生的。

四、传统观念

乌鲁木齐的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乌鲁木齐汉民族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常因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征服不了一些自然现象如乌鲁木齐早期的洪涝、干旱、虫灾等,于是便滋生出来一系列的传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还伴随着修建一些庙宇,这都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例如在乌鲁木齐南部的水西沟境内,山民为免洪水泛滥而在沟口修筑龙王庙,用来祈求风调雨顺。

同样的,阶级社会中,乌鲁木齐的劳苦大众,常处于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地位,生活终年不得温饱,因此他们除了幻想外,还从传统的宗教中得到慰藉,渴望得到神力相助,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从精神上得到寄托,他们创造了一些和自己传统观念相匹配的神、仙、妖、圣僧、道士等形象,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某些愿望和感情。例如美丽善良的七仙女、斩妖降魔的孙悟空、乐于助人的何仙姑以及舍身就义的天池龙王都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传统观念是民间传说产生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魁立主编、黄景春著:文化一民间传说[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2]万建中著: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毕亚丁、张郁香、柳用能编著:游遍新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程蔷著:《中国民间传说》[M],刘魁立作序部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刘守华、巫瑞书著:民间文学导论[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6]王堡、雷茂奎著: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2

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学会第12次大会于1998年7月26一31日在德国中部古城哥廷根召开,各国学者228人与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民间叙事的流传问题。 具体的参考题有:①民间叙事的未来,②民间叙事在日常大众传媒中,③民间叙事传播和性别的关系,④跨文化的流传,⑤民间故事传播和报纸、刊物、出版物,⑥民间叙事研究和精神智力。 民间叙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离言、笑话、叙事诗等口头文学作品,但也有谚语、民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囊括了整个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一种口语文学,一种活的文学,有表演性、变异性、实用性、即兴创作和立体性等特点。它与作家书本文学不同,是民众的口头集体创作,在人民生括中有实际的功能,并不断变异。此次大会以“流传”为中心,正是掌握了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点。它突破了以往历届大会以作品文本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为主的格局,而着重研究民间文学的活的生态及其发展前途、流传方式等问题。 1民间叙事的发展前景 西方由于在现代化过程中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传统民间故事受到很大冲击。有学者认为民间叙事只属于过去,现已逐渐走向消亡。而中国却不同,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吸取了西方的教训,不仅注意收集、保存并精选出版传统故事,还特别注意发展新故事。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故事的娱乐功能和教育作用,有故事员、评书评话艺人在茶馆、会场、广播电台、电视台表演故事与评书(长篇故事),在报纸刊物上经常发表故事作品,有不少专门的故事刊物,很受欢迎,如上海的《故事会》每期发行400多万份,为全国文学期刊发行量之最。故事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保加利亚学者科西娃的论文《新世纪的故事前景》,匈牙利学者沃以特的论文《在现实的民间叙事的前面,有黑暗的前景吗?》就前景问题进行了研究。后者认为,如果不及时做工作、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而任其自生自灭,民间叙事是有可能消亡的。这一带有预言性的替告,使各国学者对中国的经验更加重视。 喀麦隆学者蒙委一桑巴的论文《民间叙事研究在莫属喀麦隆教育系统中的未来》就民间故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研究。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生命力,应该引起重视。美国学者麦卡锡•巴拿的论文“美国童话—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旧故事”,麦克安德路斯的论文《美国西部牛仔女的幽默和形象的前景》,皆对此予以关注。 阿根廷学者布来奇在论文“轶事作为新闻中的一种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象征表达方式”中说明了古老传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仍发挥着实际的作用。 美国学者巴奇隆就法国1697年记录的门米。道内斯故事与今天的情况,说明这些故事是民众精神的文学表现。 印度学者卡洛斯在《格林童话在印度故事中的处境》中,调查了格林童话在口述流传中发生变异的情况。 美国学者康瑞德在论文《追踪吃人魔:变相的政治》中,说明童话中的幻想形象—吃人的魔鬼,曾是政治斗争的一种象征,其作用至今仍未消失。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波雅林在论文《故事与犹太法学权威的确立》中,说明故事传说在犹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舆论作用。芬兰学者波力金好衣的《法庭上的故事—1871年一个屠夫的情况》反映出故事在法庭审判中的作用,为故事的社会功能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证据。英国学者拜伦在《爱尔兰人存在的重要性》中说明传说故事在各国的爱尔兰移民中作为民族文化卫道者的重要功能。 美国学者阿里在《故事为儿童维护正义和道德》也具体论述了故事的社会功能,正是这种社会功能使故事始终活在人民之中,充满了生命力。有些学者还研究了故事的预兆作用。如瑞典约翰生《预兆和学问的积极探究》,芬兰学者凯沃拉的《述梦:梦的故事作为未来的钥匙》等。 芬兰学者贾威林的《袭读公墓的卡累里亚民间故事—道德行为的民间概念》一文通过民间故事研究民众的道德观念。 娜威学者普列明格的《历史回忆和民族精神!》,美国学者缪连的《种族和人种史的寓言》探讨种族历史的叙述代代相传至今的情况。以色列学者海山—罗肯的《墨守本文的人民:民间叙事出版物与以色列现代国家一体化》,非洲尼日利亚学者奥拉瓦勒的《一个跨文化的传播:(松迪亚塔)史诗和西非一体化》等文,都说明民间叙事经长期流传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在国家、民族与地区团结、统一事业中具有重大作用。故事的社会作用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创作、宗教活动和社会交际乃至医疗事业中都有实际的功能。 俄罗斯学者卡西列娃《童话故事在儿童读物中:19世纪和20世纪俄国作家的自传回忆》以大量事实说明俄国作家学习并运用民间童话进行儿童读物创作的种种情形。美国学者奥瑞英的《笑话作为一种虚饰》说明现代社交中幽默笑话作为一种虚饰语言艺术的作用。 娜威学者西尔堡的《通过奇迹—从怀疑到信仰》说明在基督教传教活动中,讲述宗教奇迹故事,使之具有从怀疑到信仰的作用。甸牙利学者陶斯在《有什么见闻的证据—匈牙利女巫审判中的证据和有害的叙述》中通过调查证实,在女巫审判时,民间传说故事是作为重要的见闻—证据起作用的,很有权威性。美国学者唐哈里利在《英雄和说谎—护理人员中的故事讲述计谋》中介绍了医务人员在精神疗法中,如何运用英雄故事鼓励病员提高信心战胜疾病的。 民间叙事作为一种实用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功能,必然产生报酬问题。美国学者米尔斯在“财产、证券、财务—在人道主义的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学出版物的叙事学者的奖金”中对此作了调查研究。 2多种多样的流传手段 #p#分页标题#e# 传统民间故事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结合各种民俗形式讲述的,除夏夜乘凉、冬日烤火时的谈天场含外,还在各种仪式中出现。印度学者巴沙克《孟加那的仪式故事》中论述了在孟加那地区流传的多种多样的仪式故事,如各种庆典、求签、画图和戏剧等民俗活动中表演的故事。坦桑尼亚学者马拉却的论文《婚礼上的故事传播》,美国马申各的《对娜威人婚姻故事的透视》,芬兰马兰达的《期待生子—第一胎的故事》,伊朗米尔•苏克雷的《儿童朝圣者的故事》等文章,说明了在各有关场合讲述故事的情形。 法国坎票音等的“玛丽•安东尼特和她的著名笑话:三种传媒的水平、三种指贵的方式,两个烦恼的世纪”就18世纪的玛丽女王对法国人民的讲话《如果没有面包,就吃点心好了9这一著名笑话流传的悄况进行了较深人的探讨。南斯拉夫卡南诺维克在《学生示威运动的标语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中调查了1996~1997年贝尔格莱德学生示威运动中运用民间文学作标语口号流传的情形.在现代大众传媒中和市场上,民间叙事的流传日益受到重视,会上有些调查研究的成果,如:匈牙利学者那格义的《每日传媒上的传统民间叙事表演的情节说明》介绍了中欧国家的调查资料。尼日利亚奥坎拉翁的《尼日利亚民间叙事在大众传媒中的范围》,美国劳的《消费的过程—市场中的连续故事和思想差异》,印度巴达却瑞的《民间文学和每日政治—民族传媒的同一性和差异》,乌克兰布列采娜的《传说、笑话和幽狱在每日传媒中—对故事本文观察的经验》,英国关代夫的《日常传媒中的叙事诗歌—表演、形式和功能》等文,均属民间叙事在每日传媒中的流传情况以及功能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际网络的出现,故事流传又出现更快更好的形式。有学者对“网上故事”作了研究,如爱沙尼亚学者考依娃的《国际网络—研究故事讲述的新的机遇》,斯拉伐克的赫劳斯考娃“民间文学或伪民间文学—网上或群众文化中的故事讲述”等。由于民间文学在记录时会有所加工改写,有人就认为那已不是真正的民间文学而成了“伪民间文学”。 在故事研究中电子自动化技术也有实际运用,匈牙利学者达仑义等人的论文《故事本体中的母题的自动识别》讲匈牙利科学院以自动化技术进行故事情节单元(母题)自动检索的情况,这是大大提高研究效率的先进方法,在国内尚待开发。 3新故事与旧故事的流传研究 对现代新出现的民间叙事作品,也有不少专门研究。如希腊学者阿夫代柯斯的《笑话谜语—一种新的短小形式和功能特色》,智利学者但尼曼“智利今日故事的研究”等。英国学者本尼特在《生了一个贵妇,死了一个圣徒—在流行报刊和大众评论中戴安娜的神话》中对英国王妃的新传说作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她的形象在民间和大众传媒中被神化的情形。瑞典古斯塔夫生以20世纪的饮酒新故事作为边界饮酒文化的比较研究资料。 在新故事中存在着旧故事的成分,表现在情节、思想、语言等方面,罗马尼亚学者康斯坦丁斯库在《当代童话中的19世纪日常生活和思想》中对此进行了研究。 很多新故事带有个人回忆的特点,这是传说故事的初期现象,据此可以研究故事的产生和创作过程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异同。德国学者席米德的《纳美比亚个人经历的故事与自传》,芬兰学者彭铁开林一马甲《难民个人经验故事的研究》,瑞典学者尼尔生的《回忆和能力—在瑞典工人回忆的出版物上》,以色列学者巴的《波兰犹太人受迫害时期的传说》,以色列学者沙拉蒙的《讲述奴役—从埃塞俄比亚到以色列》等文,都属个人回忆自己受难或传奇的经历方面的调查、探究。 传统故事在流传中必然发生变异,讲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改编增删,研究这一现象甚为重要,也是有争议的问题。阿根廷学者帕列罗在“阿根廷民间故事的口头讲述与本文增益”中研究当代故事在讲述上是如何超越文本以适应当时需要的。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学者巴克齐里各《关于夏威夷民间叙事改编本中“地方”的理解》,美国学者林达《“中间省略”在当代美国民间文学研究中》,德国学者罗茨的《越过界限:民间故事的翻译与加工改写本》,均属探讨故事改编增删情形以及应有的界限方面的文章,与过去的墨守文本的忠实纪录相比有了一些突破。这是故事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中国早已解决这类问题,“推陈出新”的方针在国外也有不少知音。 肯尼亚学者阿连比在《口头故事在肯尼亚电子传媒工具上的紧急情况:是一次黄金的传播机遇的探索,还是仅仅改变传播工具的操作》,说明故事的现代化应是全面的,而不仅仅是工具的变换。 4故事讲述艺术研究. 民间叙事是一种立体文学,是需要讲述、表演的。故事的艺术魅力不仅在它的文学性,而且也在它的表演性。有学者对其讲述艺术作了专门研究。如意大利学者巴达坎的《巴洛克的故事讲述艺术》,罗马大学的卡路所从美学角度研究故事讲述在调查基础上所写的《西班牙地区的故事讲述美学》,罗马尼亚学者鲁克山多育的《在非艺术语言中的叙事结构和策略》等。 以韵文唱故事的民间叙事诗歌,也是一种重要的叙事传播形式,它便于记忆,在一些地区相当发达,深受群众喜爱,因而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如伊朗学者巴该里的《波斯民族史诗中的传播叙述》,以色列耶松的《史诗类作品的叙事模式和类型索引》。 孟加那国的如拉则在《论一首宇宙起源的叙事歌》中论述孟加那创世神话史诗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情形。 故事家、歌手是民间叙事的重要载体,对故事家的调查研究也非常重要。孟加那国邪德厚里的《比赛民歌比却根及其歌唱能手贝雅提》,德国该达的论文《格里奥的概念和非洲故事家的讲述方法》,匈牙利卡尔曼的《俄罗斯宗教民歌手的分类问题》,希腊学者帕帕米切米的《民间叙事田野调查和故事讲述人的智力才能问题》等文,都有新的调查研究成果。#p#分页标题#e# 5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 以色列学者菲亚柯娃的论文《跨文化传媒中的移民民间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犹太移民的故事,是宏观的研究。罗马尼亚伊斯帕斯的《口头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关于德来古拉伯爵的故事》,匈牙利学者克瑞查的论文《东欧民间故事中的跨国英雄》,阿美尼亚学者的论文《阿美尼亚巨人桃克和泰拉罗斯、克里特的泰罗斯、弗雷简的坦特罗斯、匈牙利的桃陀斯》则是具体故事人物的比较研究。英国学者牟哈威的《在翻译和教义之间—阿拉伯民间故事作为跨文化的象征符号》等文都属民间叙事跨国传播的研究。有些故事如狼外婆、灰姑娘等流传在许多国家之中,早已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故事的流传、变异与趋同情况更值得注意,过去偏重于源流研究,通过异文的比较来追寻故事的流传路线,找到故事的发源地(有埃及中心说和印度中心说等理论)。这种历史地理研究(芬兰学派的方法)曾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如今人们对这种追寻推想的可靠性发生了疑问,此法已不流行。此次会上的故事流传研究偏重在故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方面。跨文化传播并非完全的趋同,它仍然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何克俭(中国宁夏)的论文《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的新生儿—回族故事的形成和特性》,瑞士学者昆‘汉斯的论文“民族传统在民间文学中—一种式样的风格?”等文、对此更作了专门研究。不只故事是跨国传播的,谚语也是。匈牙利学者帕克左莱的论文《在不同文化中的公共谚语》,发现在欧洲流传着28~56种语言中的谚语,还发现其中远东的中国、日本、朝鲜谚语有173条之多(包括《史记》和《论语》等书中的谚语),说明现代传媒对民间文学传播的巨大影响。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3

    一、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的渗透

    在民间信仰基础上,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后经文人辑录、加工、改编和再创作而完成文本化过程,转变为志怪、传奇、话本、章回等体制的小说。在小说写定过程中,民间信仰通过提供题材、人物、主题、观念和语词等多种途经渗透进来。纵观古代小说发展史可以发现,表现神仙灵异、因果报应是古代小说的重要情节类型,神怪人物是古代小说的重要角色群体,不仅志怪、传奇、话本小说如此,即便是章回体的历史演义和世情小说也概莫能外。志怪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久、数量最多的小说品种,上自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下迄清末《萤窗异草》、《右台仙馆笔记》之类,历代文人辑录了数以万计的民间神怪故事。志怪较少个人化虚构,情节多是“粗陈梗概”,《列仙传》、《搜神记》、《幽明录》皆属此类;不过,其中也有个别描写细腻、生动翔实之作,如《神仙传》中的部分篇什就已有唐传奇笔法,而《汉武帝内传》洋洋万言,篇幅之巨、场面之大、人物之多,虽唐传奇也不多见。至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以传奇入志怪”,其精彩描写历来为人赞叹,被称作文言小说的艺术高峰。文人搜奇记异是民间信仰渗透到志怪小说的重要途径。从汉魏到明清,以搜奇记异为目的写作活动让大量民间信仰及其叙事寄寓于志怪小说之中。唐传奇是对汉魏六朝志怪的继承和发展。关于唐传奇与志怪的关系,何满子曾指出:“汉魏以降,志怪小说之繁富,殆为神话寥寂之天然补偿。环球文林,罕有其比。蕴积千载,唐人传奇乃承其余泽。”①唐代传奇、志怪二体,难以截然分开,《玄怪录》、《酉阳杂俎》、《甘泽谣》、《传奇》等具有代表性的传奇集,其中也不乏粗陈梗概的短小篇什,与志怪难分伯仲。所以,今人谈到唐代文言小说,常用“志怪传奇小说”加以统称。当然,唐代文人对这些神仙鬼怪故事着意铺陈点化,借以寄托情愫,抒发己意,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神仙济世等观念,也贯穿作者的儒家伦常和道德教化思想。话本是在说书艺人讲唱的宗教性或世俗性故事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编撰形成的通俗小说。即使是历史题材的话本,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也经常浸润着佛道二教和民间神灵观念;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张道陵七试赵升》等宗教题材的话本,人物多谪自于仙界或西方灵山,情节多是转世历劫、济世度人,带有更多民间信仰多教融合的特点。此外,艺人讲唱、文人编撰这些故事时,还会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而这些原因经常是他们头脑中的民间神灵观念的直接映现。所以,话本中渗透的民间信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明清章回小说多是在说书艺人讲唱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作家多次加工、改编、再创作而完成的“历代累积型”长篇小说。①作家在改编过程中,将自己的佛道和民间信仰观念以及儒家伦理思想都融入小说之中,于是章回小说呈现出驳杂的宗教色调,小说人物普遍被神魔化,就连着名的历史人物也被描写成谪仙或精怪的化身,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公被神化、诸葛亮被仙化,《三遂平妖传》中的“三遂”都被谪仙化,其他多数人物则被妖怪化,《西游记》中的取经人都是神佛转世,而其对立面则都是妖精,《封神演义》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遭逢杀伐劫难的阐、截二教神仙,一些凡人死后也被加封为神。清代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小说,如《红楼梦》、《绿野仙踪》、《镜花缘》等,也都比拟前代作品,把主要人物写成神仙降世,主要情节则是谪仙转世历劫。这种情节特点形成了明清小说“转世历劫”的结构模式。②从古代小说发展史可以看出,小说文本由简到繁,由疏到密,由短到长,其间都离不开对民间信仰的创造性加工和利用,相当大的篇幅用之于对民间神灵的刻画和对神仙故事的演绎。可以说,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的渗透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地步。

    二、古代小说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由于古代小说容含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小说在某种程度就成了人们用以印证仙佛灵异、果报不爽的文献,从而成为后人继续创造、传承民间信仰的文本依据。首先,中国古代社会的部分文人对文献盲信盲从,以为有文字记载即真实不谬,越是古老的文献越可信,越是出自名人、圣人之手的文字越神圣,即便是那些宗教性、幻想性的故事也信而不疑。葛洪在回答弟子“古之神仙者,岂有其人乎”的提问时,就列举神仙传记作为神仙实有的证据。在葛洪看来,“先师所说,耆儒所论”,都真实不诬,应该继续传扬下去。③他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列仙传》仙人七十有馀,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邃古之事,何可亲见,皆赖记籍传闻于往耳。《列仙传》炳然,其必有矣。”④这段话既表明了他的宗教倾向,也体现了他对待古代文献的盲从态度。我国虽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但像葛洪一样盲从古书的人仍比比皆是。古人之所以以文献所载为真实,大概还与我国古代史学特别发达有关。古代史学家追求实录,以真实性作为评判历史文献价值的基本标准。史着的求真思维延伸到文学作品中,小说故事也被当做真实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幻想性人物,包括其中的神仙妖鬼之类,也被当做真实人物加以欣赏,从而在客观上对民间信仰起到传承作用。其次,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人物往往被附会上了宗教人物的某些能力和特质,因而也会被民众当作神灵来崇拜。那些原本在民间有信仰、有传说的人物,如西王母、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白娘子、钟馗、包公等,经过作家的加工改造,形象更加鲜明,在民间会得到更多信仰;那些纯属作家虚构的人物,如唐传奇《柳毅传》中的柳毅、《订婚店》中的月下老人,由于在小说中被描写成神仙,他们也能得到民众的接受,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至于明清时期那些脍炙人口的章回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而也会被偶像化、神仙化,进而转化为民间信仰的神灵。从宗教心理学来看,小说人物与宗教神灵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隔阂,二者在潜意识层面上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对象。美国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人的宗教经验不仅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还跟他的潜意识构成密切相关。他借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把人类的意识区分为意识(甲区)和无意识(乙区)两个区域,而无意识区域内的潜意识是人神相通的“中介项”。他分析了潜意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后指出:“我们的直觉、假设、幻想、迷信、信仰,以及一切非理性的作用,都由乙区来。它是我们梦的来源,并且似乎梦可以回到它之内。任何我们有的神秘经验,……我们的妄想,固有观念和歇斯底里也出于其中。这区也许是许多许多培养我们宗教作用的源泉。”⑤潜意识既是一切宗教意识的源泉,也是作家赖以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之所在。小说形象与宗教神灵从源头上说是合一的,二者只有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无本质内涵的差异。第三,古代神话、传说和神异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也是民间信仰的对象,一种人物双重角色,而小说的描写让他们获得新的信仰能量,并随着小说流布而传播。民俗人物写进小说,被赋予新的故事,展现出新的、超然的能力和品格,读者是乐意接受的。有些神灵不仅被塑在更多的庙宇内,连他们的生日、成圣日、忌日都会成为民俗节日,甚至还有庙会活动,从而获得更广泛、更持久的崇拜。吕洞宾是五代以后新起的一位仙人,在小说戏曲中多有表现。明清时期产生的《东游记》、《吕祖全传》、《八仙得道传》等小说,进一步推动吕洞宾信仰的传播,让他成为八仙中故事最多、知名度最高、香火最旺的神仙。《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关公信仰的推动也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小说于16世纪传入朝鲜半岛,1592年日本封建主丰臣秀吉入侵朝鲜,随后明朝应邀派兵救援,当中国军人来到朝鲜时,“见朝鲜遍祠(关)帝,颂述满其国中”①。这些所谓“颂述”就是依托小说生发出的民间传说。在传说基础上完成的朝鲜讲史小说《壬辰录》,多次描写关公显灵助战、帮助朝鲜军队打击倭兵的情节。在一种汉文手抄本《壬辰录》中有这样的描写:“忽然灵风大起,神云四合,有一员大将,面如赤枣,丹凤眼,三角须,乘赤兔马空中杀伐,倭兵惶怯昏倒,自毙不起,一阵皆死。”②这里对关公相貌行状的描写,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十分相似。抗倭战争结束后,朝鲜人金万重在《西浦漫笔》一书中写到:“今所谓《三国衍(演)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口诵说。”③当时朝鲜各地纷纷建造关帝庙,仅汉城就有12座之多。随着小说的流布,关公信仰在朝鲜半岛迅速流行开来。古代小说还会被改编成民间说书的科目,也会被改编成地方戏曲、皮影戏、木偶戏等剧目,小说的影响范围借此扩大到包括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当中。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4

【关键词】民间故事;乡土情怀;彭祖情怀;人文情怀

一、引言

古称彭城的徐州,又名涿鹿,已有六千年文明史。一方面,从历史发展上看,徐州历史上曾为蚩尤本据,黄帝初都,彭国国都、徐国国都、五省通衢、宋国国都,楚国国都。而徐州又是汉高祖刘邦、南唐烈祖李、南朝宋武帝刘裕、后梁太祖朱温的故里,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美誉。另一方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因此,徐州是“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

徐州民间故事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徐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徐州民间故事通过徐州民众的文学想象, 鲜明地体现出徐州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文情怀对当下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徐州历史地位的变迁和彭祖情怀的逐渐深入人心,来徐州观光的游客也日益增多。这些游客的到来促进了徐州附近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尤其是民间文化的繁荣。而在这里流传着的大量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也随之形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徐州市区卷》中,不仅反映了徐州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朴素的真善美,同时也完整地保存了这笔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本文试图以徐州民间故事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徐州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

二、徐州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

徐州民间故事是彭祖文化同民间文学结合的产物。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徐州民间故事经历了初创,删改,完善定型的过程,以鲜活的徐州方言将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和生命体验入一体。其中既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徐州人民朴素的真善美。

(一)乡土情怀

和所有的民间文化一样,徐州民间故事由于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徐州的民间故事,正是徐州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文学性及艺术性的表述。一方水土,一方风习,一方歌哭,一方气度。徐州的民间故事必然也用它机智、幽默、乐观、明朗的旋律,表现着徐州的城市精神与市民情绪。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两汉看徐州,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徐州不仅有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羊鬼山展亭、汉兵马俑等两汉文化遗存,还有江苏柳琴、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徐州鼓吹乐、邳州跑竹马、邳州纸塑狮子头、丰县糖人贡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所有的这一切在徐州民间故事中都被寄予了美丽的传说。

在徐州民间故事中,民众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本土的热爱融入徐文化中,以民间故事的外衣展现出来。这些传说将徐州的胜景、特产与风情联系起来,而故事中又流露出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向善离恶的伦理坐标,知恩图报的道德观念等。这些都深深地埋藏在民间心理中佐证着徐州传承至今的重义轻利的民风。故事中主人公多为“杨百万”、“周老四”、“张三”等有名有姓的人,故事情节大都遵循重义轻利的原则。而这些故事把徐州山的一山一石,一湖一泉附着以美好的传说借以寄托普通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对家乡山山水水的厚爱的故事,投射出浓厚的乡土情怀。这种乡土情怀决定了徐州民间故事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原创性。因此,无论是神话传说、彭祖传说、楚汉故事,还是乾隆传说、文人故事、山水传说等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徐州本地特色。

(二)彭祖情怀

妇孺皆知的彭祖,他的高寿的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多次被提到。但关于彭祖的故事最早生成是在徐州地区。相传彭祖姓钱名铿,是颛顼大帝的玄孙。他非常勤劳、善烹饪、重养生。因献“雉羹”给尧,治好了尧的厌食症,被尧封于大彭国。直活到八百八十岁才无病而终。徐州的百姓非常敬仰他,尊称他叫彭祖。据说彭祖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彭城发明了彭祖气功健身法――导引术,首开了武术文化先河。同时,彭祖又是我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彭祖情怀因而刻在了徐州人的心中,在民间故事中尤其突出。

的确,在徐州民间故事,如《柳毅外传》、《猪八戒出世》、《误用差官》、《鸡冠花的来历》、《盘龙窝》、《石榴的传说》、《彭祖醉酒》、《妖龙探母》、《霸王追韩信》、《张良得兵书》等大量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因彭祖情怀而彰显的对生命存在的热切追求和对安全和平的生命存在环境的期盼。而且,这些故事大都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展现给人们,躲藏在审美创造的背后的故事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色彩相映成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彭祖情怀影响下的徐州民间故事体现出了旺盛生命意识,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启迪性。

三、人文情怀

“人文”的概念,《现代汉语》释为:“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徐州民间故事蕴涵着众多创作者和传承者的心理体验以及思想感情,是长期积淀在徐州人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独特表现,是荣格所说的“一种沉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作为徐州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它随着历史的推移,在徐州民间故事的人文情怀中得到了传承和体现,这种人文情怀正是当代人所丢少的珍宝。但社会的发展是绝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残害传统的人文情怀为代价的,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脊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坚。因为“一个有着浓烈人文情怀的人,其必定愿意在精神家园里坚持一份纯真,坚守一份本真,藉心中拥有对中华民族无私的大爱,给善恶以公正,给灵魂以道义”,所以,人们寄希望于人文情怀的回归,呼唤那些富于人文情怀的民间故事的传播。徐州民间故事的人文情怀中蕴含着普通民众的乡土情怀、彭祖情怀,展现着伦理道德的种种表现形式,如“权谨救狐”、“徐州烙馍与一字千金”、“义犬救主”、“教子”等故事,无一不是如此。因此,徐州民间故事的人文情怀值得人们高度地重视。

四、结语

当下,生态文明呼唤着人们用那些具有人文情怀的民间故事去实现“文化民生”的建设,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而徐州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颗硕果,也是我国彭祖文化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既具有审美功能又具有人文情怀传播功能,渗透以徐州本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徐州化,为民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母题和素材。我们在今天重提民间故事的意义,正是源于精神创造的渴望,源于对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精神的期盼。

【参考文献】

[1]殷召义.徐州民间文化集・故事传说[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克鲁克洪,凯利.文化的概念[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5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出现。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体裁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已经出现。这些体裁类型的作品已经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方面的准备。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后,民间文学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也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或吸取其题材内容,或受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影响,或吸取其语言养分,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荷马、维吉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尔基、泰戈尔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荷马的两大史诗,就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有关歌颂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些神话、传说、歌谣进行整理、修订和改编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只能算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但是,从荷马对作品形成的贡献来看,他把众多的神话、歌谣、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安排情节,剪裁结构,对作品的最终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

(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

纵观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不少作家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题材,创作出传世佳作。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让•拉封丹的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高尔基的《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素材营养。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有一些民间文学的题材,历经不少作家的引用、整理、再创作,推陈出新,使民间文学的题材和作品中的人物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西方文学中,像唐璜、浮士德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一经作家之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往往会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六十年之久。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懂得炼金术、星相术、占卜等。他死后,在德国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1570年开始就已经有人记载这些传说。1587年,德国出版了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叙述浮士德与魔鬼订立盟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享受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魔鬼之手的故事。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要求,深受人们欢迎。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用这一传说作为创作题材。歌德在少年时期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开始构思,几经中断,几经提笔,创作时间长达六十年,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涯。《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共分两部。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一生探索,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思想探索的历程,也通过他的一生总结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成就了歌德的不朽巨作《浮士德》。在欧洲文学中,唐璜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原本是西班牙民间传说中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好色鬼、登徒子、纨绔子弟、浪荡儿。法国的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都以民间传说中的唐璜作为蓝本,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典型。在莫里哀的喜剧《唐璜》(又名《石宴》)中,唐璜是一个贪淫好色的贵族,引诱不少名门闺秀,还要诱骗救了他性命的两个农民的未婚妻。他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寡廉鲜耻,作者借这一人物反映了17世纪法国贵族的经济开始衰落和他们的道德沦丧。拜伦未完成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唐璜》同样也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的唐璜的故事,被歌德誉为“一部天才无穷的作品”。长诗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展示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尚。在诗中,唐璜已经不是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花花公子形象,而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青年。作者赞美了纯洁的爱情和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抨击统治者的专横、御用文人的无行和商业资本的猖獗,广泛评论了欧洲的社会现象。情节惊险动人,富有吸引力,充满了异国情调。唐璜与的恋情、海上漂流、与少女海甸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海盗劫掠的刀光剑影……离奇惊险,引人入胜。在艺术上也表现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在外国文学中,很多作家学习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借鉴民间文学的结构形式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十日谈》就是模仿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框型结构创作而成的。《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是一部流传甚广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以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瑰丽的传奇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大故事134个,每个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小故事,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作为发端,把大大小小不同主题、不同背景、不相关联的故事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十日谈》的开端写10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下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祈祷日不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主题。很显然,《十日谈》在结构上效仿了《一千零一夜》,使用框形方式,由一个故事串联出另外一个故事,每十个故事形成一组,由一定的主题来统领。该作品开欧洲近代小说之先河,为不少作家所效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乔叟也从《十日谈》的框形结构得到启发,写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可以说这也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一千零一夜》学习和模仿的连锁效应。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创作方法上,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就运用了民间文学中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在神话、传说、故事这一类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巨人往往就是一种自然力或超自然力的象征,幻想、想象、夸张等都是民间文学惯用的手法。高尔基就曾经指出:“在故事里,人们坐着‘飞毯’在空中飞行,穿着‘千里鞋’走路,用死水和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会使他复活,一夜之间会把宫殿建好。”[3]《巨人传》中讲到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从母亲的耳朵里出生后,每天喝一万七千多头牛的奶,穿一万七千多米布做的长袍。体形高大,体魄强健,能文能武,智慧超群。长大游学巴黎,把象征天主教信仰的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取做马铃以为笑乐。为了反击侵略,他随手拔起千年大树作兵器,放一泡马尿淹没无数敌人。作者借助巨人形象,歌颂了新兴的人文主义者反宗教禁欲主义,勇于追求知识,追求理想,追求爱情,具有乐观开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在语言上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在创作时,都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的语言,例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就提倡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用到很多的意大利的俗语、俚语、谚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语言,为各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语言宝藏。法国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也大量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俏皮话、双关语等民间语汇,使其作品词汇生动丰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结语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6

关键词: 现代化 民间文化 碰撞与对接 《秦腔》

贾平凹的《秦腔》初入文坛便引起了评论家极大的兴趣,在现今充斥着商业利益与资本角逐的时代,这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力作,反映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与传统夹缝中的尴尬生存境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探讨与深思的话题。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思想的异变,引发了当代人价值观乃至人生观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在与乡土中国传统的对接中与之发生的碰撞与冲突在贾平凹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小说的成功更要归功于作者高明的叙事模式和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他一直是一个叙事的好手。这部小说以反“宏大叙事”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作者曾在《秦腔后记》里写道:“我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1],以“清风街”日常生活的琐碎故事片段连缀结构全篇,根据一个非常态的叙述者——疯子引生可见或不可见的最为日常化的真实传达出当代乡土中国的人性疑难和生存困境。日常生活是一个时代真正的“肉身”,对于表现当代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疑惑与焦虑,这种“肉身”的呈现更是极为必要。这种真正触及底层乡土生活、生活化、民间化的写作形式不可避免地为《秦腔》这部小说打上了民俗学的烙印。秦腔这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较量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末路,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现代化发展的思考,更加深了我们对于乡土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及我们日渐失落的赤子情怀的反思。对于积淀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民俗文化的呈现使得小说在主题表达上更有力度,作品中流露出的无奈与焦虑、乡土中国的悲凉都因为民俗文化的没落与消亡而更加让读者触目惊心。

一、秦腔的失落:现代化与传统的碰撞与对接

民间文化与文学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间文化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或展现风土人情,或寄寓作家的思想,或以某种结构全篇的意象需要出现,极大地丰富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各种民间文化在文学作品的发掘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层面都有着广泛的意义。

小说中秦腔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随着夏天智的死而逐渐没落与消亡,秦腔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兴了唱,不高兴了也要喊几句秦腔,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洗涤。我们不难发现,通读全篇衰亡已经是秦腔不可更改的命运。可以说,从作者以秦腔命名小说起就已经注定了秦腔的悲凉命运,因为秦腔与乡土中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民俗文化之所以存在的关键所在,传承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化对传统的剥夺与残害导致的人们对生存现状的疑虑与焦虑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沉淀已久作为隐形文化存在的秦腔也摆脱不了这种衰颓的厄运。

当现代化的“文明之风”吹醒了清风街的人们,金钱利益的角逐便开始了,这个淳朴、“不拘小节”(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粪便等)的乡村开始焦虑了。于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物质至上,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夏君亭为代表的一代)必然要与老一辈“视土地如命”的观念(以夏天义与夏天智为代表的一代)发生激烈的冲突,这其实是两种文化冲突最直接最外在的表现。秦腔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种矛盾的牺牲品。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受众对流行歌曲的喜爱,秦腔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不合时宜,连老一辈的艺术家都被指责:“你咋老成这熊样了?”失去人们对他们应有的尊重。一种具有丰富地域文化色彩的老少皆宜的文化形态如今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秦腔的酷爱者白雪在某种程度上是这种民间文化的唯一继承人,但她的命运如同秦腔一样,随着这种文化形式的衰亡而愈发凄凉。她的丈夫夏风是在省城工作的知识分子,是清风街的骄傲,她与公公夏天智对秦腔的热爱非但不能感染夏风,反而招致他的反感,这成为他们最终离婚的一个因素。民间文化培养抚育的一代最终成为民间文化的送葬者,现代文明的教育最终战胜了民间文化的启蒙。小说的叙述者“我”是酷爱秦腔,但“我”对秦腔的感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对白雪的爱慕,所谓爱屋及乌,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秦腔文化的悲哀。

我们可以说,这种来自现代化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较量,作者利用民间文化秦腔作了比较有深度的思考,秦腔的命运作为小说的一条线索,它的呈现是有起伏的。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对这种乡土的传统民间文化很有保护意识,秦腔虽然已经沦为喜事丧事的一种活跃氛围的表演,但作者还是让它有了可以翻身的机会。在成立艺术团对秦腔做有力变革的努力中(尽管团长的目的仍然是攫取利益),我似乎看到了作家那潜隐的一丝希望,但是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秦腔艺术家及传承者最终无法改写秦腔失落的命运,现代化文明明显占了上风。作者正是背负着这种精神重担寻求着现代文明与传统对接的轨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白雪与夏风的孩子可以理解为这种对接的结果,但作家最终失败了,孩子的先天畸形预示了这种努力的徒劳,秦腔的继承与发扬似乎真的陷入了泥沼中,民间文化衰败景象带来的悲凉感与失落感无疑加深了我们对乡土中国困境的思考。同时,民间文化的传承的断层也不容我们忽视。在现代文明与传统碰撞对接的过程中,秦腔这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式微之势无疑加深了整部作品的现实批判力度。

二、民俗文化在书写日常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秦腔》这部小说写的是极为琐碎、密实、日常化的当代生活,其实这是极其不好把握的一种写作形式,容易造成思想的断层,但这种日常生活的写作又极其真实,尤其是乡土民风的书写,能够挖掘人性最原始最天然的一面,还原一种人性的本真状态,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说对民间生活的描写无处不体现民俗民风的痕迹,从语言风格到人物塑造,再到故事发展的模式,民间文化潜藏其中。民间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对于民俗的书写作家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因为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骨血。在这种民间文化的浸染下,清风街的淳朴,清风街的原生态,清风街夜晚的静谧或白天的笑骂声,都让我们异常亲切。贾平凹运用最生活化的语言,生活片段的拼接在他笔下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了幽默感。这里有尚未被现代化的文明之风吹醒的人们,所以所谓的“老顽固”、“倔驴”既惹人发笑又让人感到无比辛酸。正是民间文化在这种夹缝中的生存状态让我们开始思考现代化带给我们的除了物质利益到底还有什么?民俗的阐释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乡土中国的发展现状,对于这种无奈的现实我们感同身受。

小说中民风民俗呈现出一种流失的状态。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到清风街的未来:老弱病残,凄清悲凉。小说人物众多,关系比较繁复,但从作者设定的人物姓名到人物性格,都表现出乡土中国恪守传统的一面。夏家四兄弟分别以仁、义、礼、智命名,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对其影响可见一斑,但就是最恪守民间传统的夏家出现了大讲改革支持一切手段致富的夏君亭,出现了视秦腔这一民间文化为草芥的夏风,出现了倒卖银元而最终为其所累的夏天义,出现了为金钱利益扎进物欲世界的翠翠,民间所具有的淳朴、仁义、善良的特性被现代文明之风一扫而空。人性异变,欲望蓬生,人们开始寻求并享受物质的,以至于清风街连抬棺的人都找不到,这使得坚守“民间”的一代人越发困惑。夏天义对土地的守护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阻碍,人们对夏天智与白雪对秦腔的一腔热情也无动于衷。面对传统的失落与文化传承的断层,清风街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无疑成为乡土中国转型的障碍,人们最终迷失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大潮中。小说中大量出现的俗语展示出清风街人们的不拘小节,疯子引生作为叙述者更是对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回归,一种原始人性的回归。他是疯子,他不会受到现代化文明的侵蚀,他的思想诡异但是很真实,不虚伪,他是民间文化熏染的一代,在他身上民间文化战胜了现代文明。但同时疯子引生又是睿智的,他预料到白雪与夏风离婚的结局,他也明白夏君亭愚弄清风街人们的把戏,他理解夏天义对土地的感情,他似乎掌握着所有人的结局,他不会占卜看相,作者有意赋予他这种神秘色彩,希冀引生式英雄的出现,可是他又不可避免地被人看作疯子,他最终成不了救世主。民间既有的一种英雄情结似乎无形之中牵引着引生,又牵引着作者,但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与民间传统流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悲凉的结局最终指向无望的困境。

《秦腔》的重大现实意义远不止此,秦腔作为乡土中国的代表在现代化与传统对接的夹缝中面临的失落命运似乎是可以预料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的是传统民间文化的流失、人性的裂变。贾平凹不乏幽默的篇章中充斥着无限的苍凉之感。但是作为知识分子,他无法评论现代化或者传统文化谁是谁非,知识分子最终面临的只能是两难境地——历史理性与人文情感的悖论。对乡土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关怀势必会与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有所冲突,但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对接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好我们的民间文化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