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民族艺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间民族艺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间民族艺术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1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灵魂,结合现代创造理念和创造方法则是民艺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广西文脉之传统”,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理念设计专家。本文以文脉传承的发展源流为主要之根本,结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念,穷源竞流,试从民族文化的开发,运用,及其制作实践和总结归一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进而论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所承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 张晓翠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主编.民艺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

广西地区居住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拥有众多独特民族艺术文化。但是,广西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意味着目前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可以借助新媒体时代信息化优势加强宣传和保护,充分挖掘少数民族艺术合理内核,繁荣各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传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和手段,将先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文明和经验一代代传递给后人[1]。目前,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依然以口口相传为主,这样的传承方式相对于传承语言艺术文化,但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要想了解该民族的艺术文化还需要本民族认可才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就苗族舞蹈来说,苗族舞蹈动作是一种能力及思维的展现,能体现舞者的喜怒哀乐及民族文化。但是单一的传承方式会给舞蹈文化推广带来阻碍,而且舞蹈技巧和经验也会随着不同资质的传承者的能力的影响,如果传承者的资质较低,容易造成某种文化的失传。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应该积极采用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理念进行传承,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学习与推广,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度来决定是否将其传授给学习者,从而才能延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生命周期。

二、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广西区内居住着壮、瑶、毛南、白、水、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2]。这些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习俗文化、语言装束,形成独特的民俗风貌,为人类留下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8年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50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583项,国家代表性传承人49人及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554人[3]。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包括歌舞、工艺、乐戏、歌谣等多种艺术文化种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生态空间受到严重破坏,各种传统艺术技艺也濒临消失,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二)问题。1.传承者和传承渠道不足。经济一体化发展冲击少数民族原有生态环境,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传统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现象。虽然区政府给予众多支持少数民族艺术活态传承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创新传播渠道和培养方式,导致本地少数民族青少年不愿意学,感兴趣的其他青少年难以接触,因为传承的封闭性造成传统艺术传承断层。2.传承环境遭到破坏。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诞生离不开当地的自然环境,但随着原生态环境都被现代高楼大厦所替代,建筑、出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影响到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仫佬族的矮楼建筑、壮族的吊脚楼、水族的杆栏建筑、瑶族的人形棚居建筑等都被水泥平房或楼房影响,严重破坏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完整性。目前这类民族性建筑已经提供参观和欣赏,没有真正融合到当地人们生活,人们生活产生极大变化。服饰也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被现代化服饰所侵蚀,很少有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穿戴民族服饰,导致一些扎染、刺绣等民间工艺也面临失传危机。3.民族艺术作品缺乏创新。对于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我们仅要将其传承下去,还有促进其发展,融合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进行创新,丰富民族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完美和谐融合创新与历史,增强作品的时代感,才能激发现代人们的情感共鸣。4.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觉和自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接受到更加多样的文化熏陶,很多少数民族年轻者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和含义,过于追求现代化潮流。

三、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对策

(一)强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保护。自治区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要积极组织专业艺术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并全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题材。并有效将题材与时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文化产品,通过富有民族趣味及现代审美情趣的产品激活市场,以产业化发展模式宣传和推广优秀民族艺术文化。还可以将无形的文化转变成有形财富进行保存和宣传,如通过文字、图片、曲谱、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保存,使其成为传承艺术文化的载体。另外,在进行产业化发展时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保持产品的自身特色,不能让现代元素喧宾夺主,尽可能通过原有形式进行呈现,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二)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建筑特色等都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艺术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就需要保持特色,挖掘文化价值。自治区可以大力开发和挖掘具有特色的民族村落,在改善当地基础条件的前提下不能过于影响当地生活习俗。并且要加强和促进群众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此外,政府应该加大对民族文艺团体和个人的扶持力度,给优秀代表一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从而促使民族艺术文化传承者能够全身心致力于发扬当地民族艺术文化的事业中。还可以根据当地民族情况建设民族生态村,尽可能增强民族独特感。

(三)加强传承者的培养。学校要将当地的民族艺术文化内容编写成书,然后通过开展校本教学方式将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入、系统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为了确保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能够后继有人,学校还要因地制宜开展培训活动,可以通过兴趣班、专业班两种形式满足不同学生对民族艺术文化需求。如果学生稍微有点兴趣就可以加入到兴趣班培训中,兴趣班培训时间为三个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当地民族艺术文化;如果学生特别感兴趣,可以组织专业培训班,培训时间建议为2-3年,不仅培训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展开实践,并学习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如果是民间艺术者,可以通过选送民间艺术家到艺术院校进修,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并且设立民间艺术家奖项,奖励热爱少数民族文化并作出贡献的传承者。

(四)多渠道宣传各族艺术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拓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宣传方式和渠道,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可以先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和分析各族文化信息,了解还有那些艺术文化没有宣传,分析未宣传的原因,了解是没有宣传还是宣传不到位。然后针对问题拓展传播渠道,寻找能够满足大众审美的传播方式和艺术形式,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传播途径。由于少数民族所处地区比较偏远,他们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为有限,缺乏对新媒体的全面认识,无形中就会提升宣传门槛。因此,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对新媒体的认识,并鼓励他们使用新媒体技术展示艺术文化,丰富艺术文化传播形式,才能消除文化隔阂,达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天蔚,董塔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述[J].大众科技,2018,20(12):122-124.

[2]郑永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跨境传播策略——以广西壮族与越南岱侬族同根文化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6).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3

关键词:民族文化;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民族地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借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优秀品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湘西地域民族文化,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传承浸润艺术,让艺术推动传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组建民族艺术社团,开展丰富的民族艺术群体活动,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丰富

湘西地处湖南省武陵山脉,与渝、鄂、黔三省交界。这片神奇的土地,古风民俗浓郁淳朴,孕育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湘西土家族织锦、摆手舞、毛古斯舞、咚咚喹、打溜子,苗族鼓舞、民歌、剪纸、彩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蜿蜒起伏的绿水青山,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傍水而立的大水车,激昂欢快的苗族鼓舞,悠扬动听的咚咚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糯米酒,如纱晨雾萦绕的苗家山寨,构成一幅远离尘嚣的美丽田园风光。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有一个著名论断:“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是对苗族人民及其几千年迁徙史的至高评价。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邃厚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学校的民族艺术教育提供了充实的内容。

二.围绕民族艺术主题,组建学生社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保护和弘扬先人创造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共同责任,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丰富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创设更好的交流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生活在艺术的空间,组建民族艺术社团。确定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把活动课与社团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把开展民族艺术社团活动的意义、内容、操作办法向学生宣讲,与家长沟通。

三.让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

把民间文化引入校园,也给学校注入一股激情与活力,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学校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走进山村苗寨采风写生,与民间艺人交流谈心,充分挖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潜心编写出系列民族艺术教育校本教材《湘西蜡染》、《湘西民族体育》,开设校本选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民族艺术普及教育。

四.加强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组建一支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爱岗敬业的教学团队,为民族艺术教育课程开设及活动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鼓励教师挤出时间,拜师学艺,了解掌握相关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舞蹈、演唱动作技巧。二是特聘民间艺人为辅导教师,走上讲台为学生传艺,并派一名艺体教师跟班管理、学习。采取理论课与活动课相结合,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办法,激发了教师的潜力,丰富了活动内容,使社团活动有序进行。

五.注重民族优秀品格传承,培养人文优秀品质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4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艺术回归到学生生活中来,需要一番的思考和借鉴。我们以韩国为例。前不久,某学校领导到韩国学校参观考察,看到的是目前韩国的学校建筑仍然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建筑来反映出来。反观我们的学校建筑风格,学校的窗户早已被塑钢窗所替代,漂亮极致,而韩国仍然却仍然保持着古典木质窗格,这让来自中国的客人都倍感亲切,感到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学校的敬意。其实,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亲近感、归属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深入课堂,实现传统文化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底气。2014年9月,我主动承担起山东省研究课题“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课题,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兴趣所向,充分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美术教学系列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门的研究”和“青花瓷鉴赏”两块内容的教学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选择研究方向,学期末一份调研报告、一份PPT、一张宣传海报、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汇报展演、一段采访VCR呈献给大家,使得学生始终在探究和兴趣的作用下自主学习、双轮驱动。这样的教与学,让“学”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让“教”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使得学生中热爱民族艺术、探究民族文化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成为我们不竭的创作源泉

清代纪昀说过:“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内涵。“金玉良缘”,中国人讲究缘字。中国人欣赏金子和玉石,它吉祥、富贵、辟邪,本身就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应该说这是中国民间美术意义化造型的典范。它的设计成功借鉴传统形和色,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民族艺术,唤起他们对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更具有文化自豪感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5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地方民族艺术;传承实践

一、高等特殊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国务院在2016年颁布印发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强调:“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项目。促进残疾妇女就业创业,拓宽盲人、聋人就业渠道。”[1]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民族艺术与残疾群体的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扬民族艺术的传播领域和范围,将地方民族艺术引入到高等特殊教育的艺术教育中,让残疾群体在接受职业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中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民族艺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高等特殊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可以有效增强残疾群体学生感受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将地方民族艺术优秀的精华内容与高等特殊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让残疾群体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也能提高自身对地方民族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激发残疾群体学生对地方民族艺术的热爱,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质。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特殊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针对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应以信息资源、传承项目、人才技术培养、创业就业和科研等资源优势为基础,大力弘扬地方民族艺术,传承创新地方民族艺术,这是新时代历史发展的使命,也是国家为残疾群体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多元化选择目标,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其次,将高等特殊教育融入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实践可以彰显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办学特色,彰显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在辽阔地域上并存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文化,这些文化体现着地方民族独有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发展历史、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在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实践中,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传承艺术项目与高等特殊教育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开发与拓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地方经济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有民族情感与文化底蕴优秀创业者和地方民族艺术人才,拓宽残疾群体学生的创业就业渠道,有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民间艺术项目的推动、传承、弘扬与创新,较好地彰显与强化特殊群体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二、高等特殊教育中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实践路径

(一)拓宽地方民族艺术课程,强化办学特色。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都产生了微妙的改变,地方民族艺术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需求,要在地方民族艺术和传统民族艺术中尽可能多地融合现代化的艺术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现代化艺术氛围中广泛吸收传统地方民族艺术精髓,感受地方民族艺术带来的审美愉悦,从而拓展地方民族艺术发展空间。基于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应针对残疾学生群体,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资源,将地方民族艺术的文化优势与就业导向紧密结合,加强残疾群体学生对地方民族艺术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掌握,借助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产业化生产链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技能。

(二)夯实地方民族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基础。首先,高等特殊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残疾群体学生职业教育开发利用的质量保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2]因此,要依据传承的地方民族艺术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师资配备,不断拓展教师教学模式,尽可能打破学校固定教师资源的利用,有效地引入地方民族艺术大师和传承人,全方位参与并融合到高等特殊教育的院校教学工作中。比如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研讨等形式,让教师进行地方民族艺术教学,手把手传授残疾群体学生的技能创作培训与学习,积极支持和鼓励符合时展的高等院校成立传承工作室。其次,继承与创新地方民族艺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要对地方民族艺术进行深度挖掘,使其传统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扬,以合作、订单等培养模式进行地方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和工艺项目经营。教师可利用地方民族艺术田野考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传统文化采风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在实践创作和参与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技术能力、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传承实践模式,加强校内外合作建设。高等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需要加强校内外合作的建设,要充分挖掘整合地方民族艺术文化的教育资源,搭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地方民族艺术联盟、残联等部门与地方民族艺术生产企业合作办学的平台,以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中民族艺术所需从业人员作为人才培养对象,实现艺术创作能力和培养目标的定制,完善传承专业及其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实训教学,确保地方民族艺术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工艺流程学习“无缝对接”[3],从而实现工作室与车间、作品与产品、学生与学徒的和谐统一。因此,校内外合作建设对促进传承教学、实践实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实习形式,让残疾群体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学习,在实训中同样会得到实践操作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残疾群体学生提供直接进入地方民族艺术企业顶岗实训,增加直接就业的机会。

三、结语

地方民族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融会贯通了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将地方民族艺术与高等特殊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较好地促进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改革创新,也为残疾学生群体的创业就业提供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曾庆江,陈国泉.用大众传播手段助推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2]梁家琳.数字媒体艺术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的作用[J].新闻战线,2019(12).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6

(一)现代主义设计源流

现代主义设计,即功能主义设计,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重视功能和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从建筑领域开始,影响到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设计领域,形成了一场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由欧洲席卷全球,并形成了众多的设计流派,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国际设计主义”风格。然而,在现代主义设计流行近一个世纪里,这种过分强调功能的设计形式逐渐受到了质疑,人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的复制时代中,从建筑到产品都是千篇一律,富有民族化特征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不复存在,世界趋于单调同化。

(二)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艺术设计教育

中国高校的设计教育起源于近代社会,从清末民初开始,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图案教育传入中国,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便走上了向西方的学习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现代设计教育再次掀起了学习西方教学经验和方法的热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国外了解先进的办学经验,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办展览,翻译西方的设计教育理论著作和教材,德国包豪斯时期创立的“三大构成”的基础构成教学体系也在这个时候引入并推广开来,至今长盛不衰。同时,《世界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销售学》《广告学》等教材通过翻译传入国内,“材料学”“产品设计分析”“商业摄影”“商业插图”“商业漫画”“影视广告”“广告文案”“包装结构”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也逐步开设起来,对原来高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以图案写生为主的课程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当时设计教育落后的背景下,借鉴西方先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变革之初,这种引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利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老一辈工艺美术家郑可曾在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指出,现在一些新东西,什么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是否能适合于中国的需要,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市场的检验,你的东西没有人买账迟早会被淘汰。高校进行现代设计教育改革是必然的,但是否适合还需要看实践和市场的检验。在以西方设计教育模式为主导的背景下,各校也纷纷进行了社会实践化尝试,建立了设计工作室,配备了生产车间,使计划经济时代的工艺美术教育逐步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转型。20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从西方引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方式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需要的。

(三)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包豪斯开创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物质生产高度繁荣的今天,包豪斯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一度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种完全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的设计模式,使民族文化全部瓦解,以往的文化差异不复存在,到处矗立着钢筋水泥结构的混凝土建筑,生产的产品完全一致,世界越来越小,它是技术复制时代西方主流话语霸权全球化的结果,是欧洲原则和西方主流理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中国曾在清末民初引入西方的工艺、图案教育,改革开放初期引入以构成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是因为同时期西方设计教育的先进与我国落后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教学源于日本设计界、教育界对包豪斯基础设计训练方法的整理,使之系统化、公式化,以便于掌握,但也存在将灵活的教学实验转变为教条主义教学方式的危险。20世纪末,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扩招,高校纷纷兴办艺术设计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培育出的艺术设计人才不断增加,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设计人才输出国,尤其以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居多。随之而来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一方面设计院校同质化严重,缺少自身特点,照搬照抄国外和先进院校的办学经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下降,难以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足,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西方设计教育模式在国内不断的复制中,变成了满足国内教育市场的工具,存在模式化、教条化的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院校资讯落后,对国际现代设计趋势及西方设计教育经验认识不足,仅停留在对中东部院校的学习上,加上经济发展落后,其教学水平不高,仅仅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模仿,缺少民族文化内涵。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带来的问题一度引发了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56个民族的文化大国,如何走出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之路,如何植根传统、学习西方、办出特色,成为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云南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云南省的本科高校共有65所,其中开设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20所、“环境设计”19所、“产品设计”12所、“服装与服饰设计”8所、“数字媒体(技术或艺术)8所”、“动画”7所、“戏剧影视美术设计”2所。从资料看出,开设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约占省内高校总数的1/3。“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由于社会需求量大,开设院校最多。在这些院校中,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立最早(1984年),从工艺美术系发展为设计学院。云南高校设计类专业起步较晚,建设之初学习国内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并逐步摸索,开设新专业,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反思与探索

云南处于边疆地区,设计专业如何办出特色,现代艺术设计如何教学,高校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反思。认为西方的设计教育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重要的是把外来经验内化,形成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方式。民国初年,我国在学习西方学制经验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当今改革之时,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对外来经验应选择吸收,并使之中国化。然而,我们在选择时未能做到去粗取精,各院校纷纷兴办设计专业,互相借鉴,同质化严重。艺术家何怀硕在《传统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艺术,绝不是诞生在民族艺术贫乏颓萎的地方,而是诞生在民族艺术繁荣茁壮的土壤上。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只要加以开发利用,无疑是设计艺术茁壮成长的土壤。云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产、众多的少数民族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有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由于地处偏远,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保护。云南高校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的高校,对外学习、交流不占优势,但却有丰富的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办学过程中,云南高校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将办学目标投向了民族艺术,扬长避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针对云南旅游热门而旅游产品却存在特色不足的状况,发展较早的云南艺术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民族艺术与特色产品设计专业”,尝试将民族艺术应用到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从2004年开始,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喜洲、富民、峨山、香格里拉、石林等地考察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手工工艺,并以现代设计方式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注重体现云南特色的民族和手工艺文化。2013年开展了“美丽云南”主题活动,2014年将“校地合作”升级为“校企合作”,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并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云南艺术学院的主题创意活动办出了特色,体现了对专业建设的反思和探索。

(三)方法和成效

云南开设艺术设计的高校实施了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人才培养方法,包括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学习并将其元素吸收、应用到现代设计中,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将民族民间手工艺导入到课程中,建设民族民间工艺实验室,并完成现代设计作品;进行主题性实践教学;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进课堂讲解民族民间艺术,学生到工艺大师的作坊中观摩手工艺生产;以民族文化艺术为依托打造艺术设计特色专业。这种方法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好的整理和吸收使用,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并进行再设计,使设计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不再是市场上简单拼贴民族图形的作品;课程中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将传统手工技艺应用到现代设计中;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和学生到工艺作坊中考察,使民族艺术和手工艺能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依托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打造特色专业,办出了特色,为中国特色设计教育改革之路提供了借鉴。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民族化价值体现

(一)文化反思与民族自信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地区间的差异化逐渐缩小,“全球化”越来越突出,在“现代主义”功利化的泛滥之后,差异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地域和民族文化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以开放的视野将西方的现代设计精神和设计教育方式融入到传统的民族文化之中,并进行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之精神在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中传承下去,并以创意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高校设计教育肩负的重任。文化反思与非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更是科学认识全球化的人文精神的展现。

(二)对外借鉴与对内重新认识

一方面应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教育方式,并灵活运用,不能模式化地照搬套用。中国近代闭关锁国以致落后挨打,足以说明封闭之害。鲁迅先生曾以南亚锡南岛上的昧达族为例,说他们始终不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于是人口年年减少,几乎灭绝。对西方的设计教育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办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竞争下,世界各国都在形成自己的设计文化,以差异化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而华夏五千年文明创造了优秀而丰富的设计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这些资源。对云南来说,既要继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审慎的继承,注意创新发展,认识其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和照抄照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过去的生活状态,满足过去时代生活要求……,要活化传承,必须符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否则只能变成死东西,进到博物馆。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没有传承就没有基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失去自我;没有创新,文化就不能发展,而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创新时,要在保存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造,并体现设计作品的意境。如在当今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中,存在着手工艺人重传承轻创新、重技艺轻意境、重经验轻文化的现象,原因是民间手工艺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系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且认识不足。在高校教育中,在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名、形、质的同时,要重新认识传统,增加设计教育中的本土民族设计内容,从而克服这些问题。“设计形式乃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设计的灵魂。”优秀设计中的民族元素,是对民族精神的宣扬,而民族精神的注入,使设计不再浅薄。目前,本土民族文化的吸收利用已经广泛应用在云南的高校设计教育中。

(三)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导入

民族民间手工艺是各族劳动人民创作、生产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技艺。云南民族众多,民族民间手工艺丰富,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形成了大量的手工艺村落,成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汉族的紫陶、乌铜走银、斑铜、珐琅银、斑锡,白族的木雕、银器、扎染、造纸、瓦猫,彝族的刺绣、剪纸、月琴制作,傣族的慢轮陶、手工纸,藏族的黑陶,摩梭的编织,苗族的蜡染,拉祜族的背包,壮族的织锦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至今长盛不衰,深受游客喜爱,成为当地的经济来源之一。将这些手工技艺用于设计中,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西方现代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相统一,开设工作室生产的现代设计教学方法也是统一的。在手工艺的导入中,云南高校在设计教育中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请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进课堂,到民间工艺作坊考察、实习,建立实训基地,开展特色工艺研修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在云南高校开始扎根,学生结合手工艺完成设计作品,并将作品推向市场,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并频获各类设计奖项。

(四)对民族元素的吸收

将民族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中,展示本土民族艺术的魅力,可弘扬民族文化价值。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民族图形上。“民族图形是各民族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和认知方式下,为传达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主旨和哲学观念,借助一定的载体,以工艺美术的手法表现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景物、天象、神话、宗教、意念等的图画形态。”民族图形以神话史诗、器物、宗教活动、民族民间习俗、工艺美术、课堂教学为载体在民间传承,存在于建筑装饰、服饰、民族器皿、民族美术作品、民族宗教中,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是丰富的设计资源,其他如民族神话、少数民族文字也是可用的民族元素。民族图形和少数民族文字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设计中,民族神话则可为动画的发展提供素材。对民族元素的吸收使用应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应用现代设计手段进行创新设计,并在设计中合理使用,切忌盲目照抄、生搬硬套、胡乱应用。

(五)丰富的主题性实践教学

主题性实践教学,即以本土民族化为基础设定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设计实践训练教学。主题性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有针对性地对本土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环节进行专题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识。云南高校设计专业针对云南本土文化,结合民族民间手工艺,在主题实践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古滇青铜文化、曲靖爨文化、文山壮族文化、大理白族文化、丽江东巴文化、迪庆藏族文化等等。

(六)传承民族民间艺术

民族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当今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艺人在逐渐减少,很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再从事劳累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民族民间艺术正在从实用中衰退,走向博物馆和故纸堆中。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整理研究上,而应当应用到市场中,通过设计进行传承。“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高校设计专业承担了这一任务,通过设计增加其价值,进行活化传承,使民族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七)走艺术设计特色教育之路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依托民族民间手工艺,吸收民族元素进行设计教育,形成了“人无我有”的特点,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各方面水平较高且具有特色的专业,是办学水平的体现。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艺术系在创建时,对于地处滇西北腹地的现代设计专业如何办学,系主任刘春老师说这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最好的资源。他提出了“理论结合实践、实践结合市场、现代设计结合民族元素”的理念,建设民族工艺教学实践示范中心,请民间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带领学生考察民族艺术并完成主题设计,五年来申报了“艺术设计”省级特色专业,开拓了一条特色教学之路。

四、结语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7

一、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现状

长期以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积淀了广西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具有丰厚的艺术特色以及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风格。作为富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流传。如今,广西各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这门技艺精髓面临着在新时代青年中逐渐失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青年人向往都市高科技发展的生活。身怀传统民间剪纸技艺的老一辈艺术家逐渐减少,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变得越发艰难。为数不多的中青年剪纸艺术家也由于经费缺乏、生活所迫等因素,难以坚持守艺。同时,由于很多民间剪纸艺术家在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过于墨守成规,不愿意针对传统的民间剪纸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以致剪纸艺术传统的表现手法很难引起当代青年的意识和兴趣,更不利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长久发展。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应用

人物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对人物的化妆、发型、服饰、礼仪、体态语及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整体组合,是对人物形象的综合设计。随着社会日益现代化,人们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爱美人士追求展示自己的个性,打造自己专属的、有特色的个人整体形象。并且对美的关注不再局限于脸部,而是从化妆、发式造型、服装到服、饰品等一系列的整体搭配和谐,甚至内在气质的培养。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一直以来都是内涵丰富的宝藏。由于剪纸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因此,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顺应当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潮流发展趋势,少数民族风格服饰成为新宠。广西侗族服饰就涉及剪纸绣的运用,其制作工序第一步就是侗族剪纸。侗族服饰制作的绣品都是先用纸剪好喜欢的图案纹样,再将剪好的图案纹样贴到面料上。运用各种不同的丝线及相应的针法绣制到服饰相应的部位点缀。各种各样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更多的是从广大劳动者喜爱民间艺术形式,人们的剪纸作品都是日常生活需要或者用以美化生活和寄托情感的表现。而在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也越来越离不开人物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涵盖着文化修养、艺术审美等方面。随着我国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潮流,作为当代青年应保留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精华部分。融入现代理念打造人物形象,发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结合人物形象设计内容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人物形象设计融合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特色,一起走向国际舞台,打造一张属于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时尚界名片。

(一)在服装的应用

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服装造型占据着很大的视觉空间。因此,成为形象设计当中的重头戏。广西少数民族——侗族人民的智慧,开创了以剪纸作为支撑的剪纸绣。使服装的刺绣图案更立体有质感,充分考虑到人物形象设计当中的形、材、质的因素,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不失现代设计理念。每件服装作品的图案,第一步就是剪纸。即用适当厚度的纸剪出各种图案,再根据图案进行刺绣。侗族剪纸绣图案用于服装上的装饰大多纹样精致小巧,刺绣的面积局限较小。因此,剪纸图案通常以线条为主。较复杂的图案有侗族人们称为金鸡的凤凰、螃蟹之外,也有某些情境故事的图案。有些还赋予它们自己的解读,例如,螃蟹为感恩的寓意。通常会应用在胸前及衣领中间,以表达自己的信仰及情怀。当今社会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再是干净整洁而已。除了不断更新审美的因素,还会融入人文情怀。而在类型上或是有传统的典雅、现代的奔放,这些如巧妙运用在形象设计的服装设计上,自然会使人的整体气质得到提升。

(二)在服饰的应用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服饰应用中,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的云肩创意设计、帽饰、肚兜、绑腿、布鞋等的创意设计。而都市人们更青睐于运用在腰带、围巾、披肩、包包等装饰设计。因其图案多姿多彩,在一些高级定制服饰、服饰发布会秀场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服饰相融合的典型,这也是长期的交融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形象艺术审美。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不断更迭的审美观,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在服饰上的应用还颇守旧,还需紧跟时代潮流做出更大创新。将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通过设计过程中不断地碰撞,适当加入时尚元素,创作出更多适合现代审美的服饰品。进而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人物形象服饰设计的融合发展。

(三)在饰品的应用

人物形象设计中饰品种类很多,如颈饰、头饰、首饰、耳饰、胸饰等。都是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可瞬间提升人物形象的法宝,又是广西少数民族的打扮喜爱。如今部分剪纸艺术家虽已将剪纸艺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进行设计更新,在剪纸艺术与现代人物形象的碰撞中,各取所长,去各所短,进行适宜的融合。保留传统民间剪纸艺术饰品分为传统化和现代化两种,在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开拓具有现代人物形象特点的新颖剪纸艺术饰品。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剪纸传承人罗华清,保留广西仫佬族剪纸艺术特征,创新结合新工艺创作多款符合现代审美的耳饰。既保存了广西仫佬族剪纸图案纹样的审美特征及工艺技法,又充分体现现代耳饰的民族艺术感。另一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侗族刺绣传承人韦凤仙,则将广西侗族剪纸绣其艺术、情感、文化价值,在人物形象设计中与民族饰品相融合应用。无论是材质和造型的选择还是剪纸纹样的设计都恰到好处。作为人物整体造型加分的饰品因素,能充分体现爱美人士的品位和艺术修养。还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人们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在妆容打造的应用

妆容打造是人物形象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完美的妆容可以使人物更亮丽出彩。早已有彩妆艺术大师推崇剪纸假睫毛,其创作灵感就源于古老而精美的中国剪纸艺术。将精美的剪纸艺术运用于假睫毛上,展现效果创意非凡。这类剪纸假睫毛多用在秀场的创意妆容上,给人带来一种非一般的个性妆容体验,效果出奇的美丽。但在妆容其他部位剪纸的应用打造还颇少。我们在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再突破剪纸艺术与现代人物流行妆容进行结合创新应用,创造广西少数民族剪纸艺术精美而鲜明的经典妆容。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精髓,还可以利用时尚妆容潮流吸引现代青年的关注。以时尚妆容为切入点,激发他们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学习兴致,开创属于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民间剪纸艺术的创意之路。

(五)在舞台造型设计的应用

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高,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服饰表现了极大兴趣。很多时尚品牌都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通过细节展示出来,表达对中国民族元素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推崇。从人物形象设计舞台造型设计实践上看,国内形象设计师钟爱将民间剪纸艺术转换为创意元素,推动舞台人物造型艺术的传播。而国外设计师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应用青睐,主要集中于时装杂志里广告、品牌形象人物形象创作。其中,有全球顶级时装杂志《嘉人》《世界时装之苑》等刊物,就有相关民间剪纸艺术人物形象设计作品完美展现,旨在为世界展示中国的民间手工艺,并呼吁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技艺传承的重视。而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舞台造型设计的应用还有待开拓。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其独特之处,努力发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更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三、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相融合的意义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8

【关键词】民族艺术;设计语言;现代艺术;设计关系

引言

当前,文明发展信息产业日益更新,改变了我们众多传统落后的观念,也摆脱了传统束缚的艺术疆界。设计属于实用艺术,与当代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紧密贴合人们方式变化而不断改变。设计不仅有商业功能,也体现出更多的艺术价值,尤其在商业中广受重视,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想的影响,设计师习惯应用西方的设计语言与构图形式进行自主设计,但是并不是明确的观念,而是将西方的设计语言和构图形式渗透或者是隐藏于设计作品的无意识之中。此种行为并不是贬低我国民族的设计语言,而是基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再加之世界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发展趋势以及高度的工业化产品生产,人们的生活中,无意识地接触到众多的公共化商业设计。由于消费群体在国外的西式品牌中宣传了西方倾向和设计审美理念,部分低年龄段的年轻人盲目认为西化的便是现代的、时髦的。错误地认为中国民族设计的产品是老土的、俗气的,此种错误观念导致大部分设计师为了迎合客户与老板的设计需求而违背心愿的设计,此种情况不光是产品宣传的较量以及商家产品的较量,也是国与国之间设计元素的较量。在此情况下,我国本土艺术设计元素特别是传统的水墨元素,引起了国内顶级设计师的高度重视,并且在艺术设计中也掀起了中国人自己的设计这一革命浪潮。

一、民族艺术设计语言背景

当前,现代文明的逐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传统理念的有效革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普及,各类文化理念逐步交融,并且摆脱了传统的艺术设计边界,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艺术设计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并且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同时也根据人类文化理念发展而不断的进行革新。根据我国的商业设计情况,看出由于受到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所以,大部分设计人员习惯采用西方的组织形式进行作品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国本土民族语言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不同,为了迎合大众消费,所以,大部分艺术设计家会习惯采用西方的设计观念与模式,导致我国民族语言市场匮乏。

二、民族艺术设计语言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应当正确认识到民族设计语言内涵,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也可以称之为本土艺术语言,是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以及生存环境、民族民俗等各类因素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以及艺术形式。中国的艺术设计必须要提出自身的设计理念,也就是本土艺术语言设计理念设计师必须要通过设计作品传达一定的设计思想和意图。由于思想寄托于语言之中,所以要想准确高效地表达思想,必须要选用我国民族习惯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此种语言也就是本土艺术语言是现代设计中的母语。本土设计语言设计理念并不是复古思潮或者是片面狭隘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艺术设计范围中出现的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潮流后的多元化,强调本土性与传统的有效融合,基于全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观念下,本土语言设计理念能够为艺术作品的设计发展提供可能性。艺术作品设计从诞生那刻便寻找与其有相似情感的人群,通过人群进行情感共鸣和表达万能语言,就是对语言的特异性的多元包容,就好像是设计师的品质,这一品质被无数人拥有,即便是泥土那般的质朴情感也能够感染整个民族,所以艺术作品设计中必定有同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也是心灵交流与情感共鸣的重要基础。可以看出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有效用本土语言能够最直接、最为恰当地进行品质表达,应用此种语言能够获得不言而喻的表现效果。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并未完全经历过殖民化过程,也并未消失过本土民族文化凝聚力,所以挖掘本土特色的设计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属于重大的课题。要想有效实现中国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应当提出本土设计语言,能够由传统单一的艺术设计从属形态逐渐转变为独立形态,由传统的形态转变为动态形态,所以本土语言在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本土语言设计激发的种种交流以及对话的可靠性,能够体现出生存领域和语言的丰富性,传统图形资源十分丰富,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有相连的脉络,并且有更加多彩的风貌。在此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历史的演化,逐步沉淀和延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该体系凝聚了传统文化的智慧精华以及华夏民族的艺术精神,是现代设计的珍贵资源,也是值得借鉴企业传承的民族语言内涵。民族语言设计并不是独立的,必须要融合多种话语才能够共生,所以国际艺术设计领域有多种语言和多种风格的有效交融,并不是这一方压倒另一方,是文化在交融过程中进行思维共享。总的来说,中国可以将民族艺术设计语言定义为本土艺术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背景以及生存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特征。民族艺术家在设计作品时,应当应用准确的设计语言表达作品的设计思想与内涵,选择本民族的语言方式,才能够体现出艺术设计本质。但是融入民族艺术设计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膜拜,而是在民族艺术的前提下,将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有效契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加强设计思想内涵与消费者精神的有效融合,通过情感共鸣凸显消费者的共同气质,从而体现出民族艺术设计语言的重要价值,由此可以看出这也是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中最为简单且直接的表现方式。民族设计语言的有效导入能够轻而易举地传达设计思想,进一步推动传统的艺术形态,平稳过渡至现代艺术形态,有效实现精神的对话和交融。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经过了不断的发展,进一步沉淀和演变,构成了相对完善且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构架,涵盖了传统文化内涵,并且高度体现了传统艺术理念。这些都是传统艺术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设计师的宝贵资料,是值得我们推广且应用的。

三、民族艺术设计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艺术设计人员不仅要完成设计任务,同时也应当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角度分析,设计人员必须要勇于承担自身对于民族艺术设计语言的重要责任,例如,通过民族艺术设计语言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为国际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由此能够看出民族艺术语言的有效导入,体现出生动贴切等各类特征,加强民族艺术语言与商品化语言的高度契合,有效导入文化价值,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且进一步拓展文化价值。通过导入民族设计语言,有效摆脱了年代的束缚,吸引了较多的受众,具有良好的表现效果。将当前的艺术教育与平面设计进行融合,年轻的艺术设计师打破了对于传统的思维影响,结合了艺术设计行业的多元发展趋势,有效应用了传统艺术设计语言,进一步体现出艺术作品的设计魅力,有效传承并发扬了本土艺术内涵。

四、结束语

由此能够看出,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文化璀璨,并且有5000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历史。艺术设计语言应当构建在中国文化的理解前提上,对于中国民族文化进行理解和超越,不仅要延续千年的民族情感,也应当丰富自身的生存体验,加强对于本民族文化元素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作品内涵,才能够进一步传承并且留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为民族艺术设计以及国际艺术创造提供来自于中国的想象力与智慧。艺术设计语言有较强的应用,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所以,设计人员必须要全面了解中国平面设计传统,从艺术设计作品中体现并挖掘出传统文化内涵,将中华民族特色与现代艺术理念有效融合,才能进一步创新中华民族文化,并且体现出民族语言的设计韵味。

参考文献:

[1]曹伟.现代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善用与创新[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7.

[2]王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中国现代设计的关系探讨[J].商业文化,2018(9).

[3]阴勇.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务管理系统交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

[4]王婷婷.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与当代艺术设计关系分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