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范例

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策略

民族民间舞蹈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符号,代表了我国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我们应将其上升为一种民族标志。我国民族舞蹈文化里面包含着各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断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是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其居住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喜好各有偏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乐于采用舞蹈来表达情感。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如何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是当下的重要研究课题。下文主要对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国自秦汉王朝实现统一以来,就一直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舞蹈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根本原因是舞蹈表达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愉悦身心,得到快乐。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用肢体语言来描述一些生产或生活场景,起到了沟通、表达感情的作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形式,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作用,当人们表演舞蹈时,实际上就是对传播本民族文化,进而达到被别人认可和二次传播的作用。舞蹈交流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团结,有很好的的凝聚作用,所以必须要做好民族舞蹈的传承工作。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给人传递精神的力量。所以,我们在传承民族舞蹈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精神力量,只有从这个角度来探索如何做好民族舞蹈的发扬光大,才能让民族舞蹈更具生命力。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具体路径分析

在阐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背景下,下文侧重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具体路径。具体如下。

(一)注重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价值

要想做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工作,必须有一些基础性工作为其提供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相继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外来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这凸显出我们要做好本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忠诚于本民族文化。无论世界怎样变迁,都要重视本民族的民间舞蹈艺术,要注重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价值不被外来文化所湮灭。如在一些京剧舞蹈中,很多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族舞蹈的原生态性,创作成果值得我们珍惜。这种创作理念一方面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让艺术回归自然的理念。一旦失传,很难再巡回。因此,我们要继成和发扬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及其内在文化价值,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加大传播力度,不仅在国内传播,同时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与时俱进融入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

民族民间舞蹈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其中一些艺术形式产生了变异,其外在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我们在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时,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在根本问题上,要坚持原则,要坚持本民族文化本质,要把握好度,既要创新,也要坚持民族特色,要符合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与审美观念。例如朝鲜女子舞蹈是朝鲜族的民间舞蹈,朝鲜族在东北亚广泛分布,还涉及到不同国家。朝鲜族舞蹈在进行艺术创新时,不仅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还要考虑能否满足人们的艺术欣赏需求。外在形式可以与时俱进,但朝鲜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尊重朝鲜民族的文化特质,要保留朝鲜族的文化底蕴,在这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民族民间舞蹈应该坚持的方向,才能做到创新与传承相统一。

(三)创新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

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如何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应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合理地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更好传承与创新。具体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层面。舞蹈老师在传播民族舞蹈时,要把握民族舞蹈的内涵与实质,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让学生学会舞蹈动作,同时让学生学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核。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从教材内容编排层面。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教材的编写工作,提高教材的针对性,让教材的指导意义更具实际作用,达到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的目的。在教学中,对一些理论知识应做详细的讲解,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意研究民族民间舞蹈传播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把握民族舞蹈的实质与核心,才能更好领会舞蹈形式所表达的内涵,才能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只有教学相长,才能形成良性活动,才能共同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的传播与发展。三是,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开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资源,让自身插上腾飞的翅膀。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民族舞蹈。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扩大宣传,促使民族舞蹈文化传播大众化,提高传播效率。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对民族舞蹈进行更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让民族舞蹈与时俱进。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支持民族舞蹈及其文化,达到促进民族舞蹈的传播、传承的目的。此外,民族舞蹈教师一方面教授民族舞蹈,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层次。同时,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体验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艺术文化所反映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民族舞蹈的文化魅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承过程中,新鲜血液注意创新,不断吸收当代素材,才能让我国民族舞蹈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

三、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先辈留给后人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及外来文化冲击下,我们应重视民族舞蹈面临的危机,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民族舞蹈及其文化的保护力度,与时俱进,注重创新,积极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实现民族舞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发展的良好局面。总之,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民族民间舞蹈应该被深度挖掘,应结合当下人类最新发展的成果,利用好先进的技术,将民族舞蹈发扬光大,让民族舞蹈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郭延平.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35(3):152-153,156.

[2]孔雪.论民间艺人在民族舞蹈艺术转变中的作用[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8.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弘扬

2017年3月10日,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兄弟姐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民间舞蹈为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各民族之间搭建了沟通的艺术桥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延续自己的文明,就是因为各民族兄弟姐妹的责任感,是他们对宗族、对祖先、对未来的承诺,民族民间舞蹈正是中华舞蹈生生不息的“根脉”。

一、弘扬传统文化,用教育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老一辈舞蹈家戴爱莲、吴晓邦先生等人就已经开始研究悠久的中华乐舞文化,并将民族民间舞的艺术化提上日程,建国初期,民族舞蹈工作者的民间大采风让《鄂尔多斯》、《采茶扑蝶》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代表作品深入人心。之后经过几代舞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派生出了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八个舞种,形成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下面笔者以藏族、蒙古族舞蹈为例,介绍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的重要性。

1.藏族舞蹈

藏族聚居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舞蹈种类极其丰富,如谐、卓、果谐、堆谐、热巴、牧区舞等,都是兼有自娱自乐性和表演性的歌舞。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呈现的形式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朴实自如,正如藏族人民淳朴的性格,“谐“优美、流畅,有连绵不断的屈伸感,正如青藏高原连绵起伏的群山,”卓“沉稳有力,粗犷豪迈,正如康巴汉子洒脱的个性,”果谐“洒脱奔放脚下灵活多变。通过藏族舞蹈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藏族舞蹈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特点。

2.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有明显的游牧生活的印记,现在的蒙古族舞蹈组合保留着部落生活的集体性和舞蹈的自娱性。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方,世代逐水草而居,从事狩猎和游牧劳动,因此创造出了璀璨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作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它的发展影响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发展走向,让各民族人民能够通过舞蹈教育学习到经过艺术化的蒙古族舞蹈,不仅将蒙古族舞蹈得到传承,传承的更是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二、弘扬传统文化,夯实民族民间舞蹈群众基础

民族民间舞蹈取材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大众化的娱乐项目,并且兼具了强身健体的功能,备受广大妇女群众喜爱。艺术本身是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因为音乐美妙动听,或欢快跳跃或婉转悠扬,而且大多数曲目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动作简单易学,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亲睐。民族民间舞蹈通常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以白马藏族的圆圆舞为例:通常是很多人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围绕篝火站成一个圆圈,手拉手,肩并肩欢快的起舞,寄托人们对生活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在学习民族舞蹈的同时也学习到了文化的差异,学会了包容多样,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人民群众不单单学会了民族民间舞蹈,也学会了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群众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三、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

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坚持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型。提高民族民间舞蹈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精神食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一味的“啃能本”,不积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最终将社会淘汰。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也不乏有很多青年人崇洋媚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年轻一代的已经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产生了倦怠,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族民间舞蹈的活力就在于在传承中发展,在吸收中升华。民族民间舞蹈必须顺应历史发展前进的潮流,打造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精品,才能有效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综上所述,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从教育上下功夫,还要夯实人民群众的基础,多出新品、出精品,努力成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发展。以来,高度重视民族发展,坚持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民族民间舞蹈作为舞蹈艺术领域的一颗瑰宝,有义务凝聚所有舞者的智慧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贡献舞蹈艺术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08.

[2]刘雪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5.09.

[3]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舞蹈教学;渗透;思考

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多民族文化发展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其中的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源泉和灵魂所在。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也会不断渗透,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获得不竭的动力。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概述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多民族文化沉淀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院校教育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艺术教育领域在课程设计中也在不断改革,民族民间舞蹈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样,种类繁多,这也和我国多民族文化发展传统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记录了我国各民族不同文化发展的历程。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文化的特殊性,也对文化的传播和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渗透有一定的影响。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渗透,需要从认识上入手,即从民族心态、民族样式方面进行渗透,这需要结合不同民族舞蹈风格特点以及地方民族的风土人情等,将民族的具体语汇融入其中,并进行分解,通过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训练,能够让学生从认知上对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风貌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在肢体语言上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1]民族民间舞蹈在艺术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也使得民族文化的渗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民族舞蹈风格、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舞蹈教学,学生也会真正有所提升,这一过程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也不是单纯地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而是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育,需要从民族民间舞蹈的来源、形成等入手,学生了解了这些发展历程,才能对民族心态、各民族风土人情有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外在肢体语言来表现,如藏族民间舞蹈,与当地的宗教、农牧发展历史有着较深的渊源,舞蹈也具有独特的动律性,在具体动作中身体的角度也与宗教精神信仰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在地理特征上,辽阔的地域特征赋予藏族舞蹈更多的形式,在风格上更为多变,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膝部的颤动或屈伸动作在踢踏等动作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也是舞蹈教学中的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2]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特征也可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和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蕴藏在民族精神血脉中的气质和品格,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得以展现,并得到继承和发展,也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与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如我国东北的秧歌,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秧歌舞蹈,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特征,融合了美、稳、俏、哏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几方面的特点在其具体的步伐操作上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从舞蹈形态上对神态进行掌握,使民间舞蹈的特点得以准确的表现。[3]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从民族文化渗透入手,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民族民间舞蹈缺乏系统化的划分,而且在教学训练中教师也往往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放在舞蹈肢体动作上,训练过程往往是重复枯燥的,虽然舞蹈教学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积累,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舞蹈肢体动作训练,而忽略舞蹈教学中的沟通交流,也会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缺乏主动性,加之民族传统文化渗透需要从具体的民族特色入手,很多院校在相关艺术课程中对这一内容缺乏重视,没有进行课程设置,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缺乏深入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也会对民族舞蹈的灵魂所在缺乏足够的领悟,学生在舞蹈表现力上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民族民间舞蹈中很多的肢体动作都与其民族文化有着极深的联系,学生对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在舞蹈的肢体动作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对整体舞蹈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更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来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够不足,在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上缺乏重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在当前社会人才需不断提升条件下,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充分认识,才能在舞蹈教学训练中有更显著的提升。教师应在舞蹈教学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对策

民族民间舞蹈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具体的艺术形式,要使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更好地弘扬,首先应从教学理念和认识上入手,教师作为舞蹈教学的主导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革教学方式方法,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学生舞蹈训练中肢体动作练习,还应重视对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提升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有深入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得到落实,还应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舞蹈教学更具活力,在扎实文化素养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如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教授某一民族舞蹈时,应先从这一民族文化入手,对相关的人文风俗等进行概述,并结合具体的舞蹈动作进行分析,在讲解和动作示范下让学生对民族舞蹈动作其中的具体含义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从中进一步领悟其中民族文化的品质和特征,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5]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应针对性地设置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结合舞蹈实践教学,对其中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动作进行讲解和分析。以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主要是针对舞蹈训练进行的,对理论知识和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缺乏重视,结合舞蹈教学主干内容,设置民族文化课程,能够让学生对民族舞蹈有逐渐深入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老师的舞蹈动作的模仿上,这样既使模仿得再像,也很难领悟到舞蹈其中的精髓和灵魂,这些都需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民族心态等,要结合具体的民族舞蹈进行针对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6]在民族舞蹈教学中,还应针对民族舞蹈的风格作重点讲解,这也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民族舞蹈基础功底,在对民族舞蹈基本动作有一定的掌握后,能够对不同民族舞蹈中的经典动作有准确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并进行更详细的动作分解,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逐步对舞蹈动作有更进一步地理解,并掌握不同民族舞蹈在不同的韵律中的动作。渗透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名家舞蹈视频,对民族舞蹈中的动作有更近距离的认识,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得以提升。[7]因此,在我国多民族文化发展氛围下,民族民间舞蹈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也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在感受和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更深入的认识,真正理解其中动作的含义,在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菁.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7):69-70.

[2]曹晓娟.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的交融思考——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J].大学教育科学,2017(4).

[3]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艺术评鉴,2016(7):118-119.

[4]伍梦烨.民族民间舞的传统继承与现展——由民间舞教学组合的编排谈起[J].祖国,2017(5):79-79.

[5]李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5):105-106.

[6]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3):153-153.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教学;民间技艺

民间传统文化囊括丰富,其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艺术发展和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小学美术是启迪小学生美术心智、发展其艺术思维的初步教育阶段,不仅要帮助小学生打好美术学习的基础,而且还要了解所学美术形式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欣赏水平。教师要积极拓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将民间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在推进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充实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一、民间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联系

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多有契合,教师应当把握民间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之间的共同点,挖掘更多的文化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习俗文化等都彰显着地方特色,同时与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展示几幅以美食为主题的画作,这些画作色彩鲜艳,所画的食物生动诱人,让人垂涎欲滴。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些画为什么吸引了你?”学生在讨论中就会说到“画的很逼真,像真的食物”“看起来就很好吃”等[1]。其实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关食物的内容并不多,但饮食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甘肃庄浪地区饮食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应当为学生所知,并且生动地将其表现出来。教师可以从案例画中的食物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吃的食物,比如“庄浪锅盔”“庄浪炒面”“罐罐蒸馍”“酸汤面”等,不仅口味别具一格,而且还充满了地方特色,也是众多学生爱吃的食物。如果有的学生没吃过或不熟悉,教师还可以提供这些饮食特色菜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认识到当地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进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心仪的地方美食,画画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够表现出庄浪饮食的地方文化就可以,激发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小的评比活动,总结出优秀的画作。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考一考大家,在知识竞赛中圆满地结束课堂教学内容[2]。

二、基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第一,媒体应用,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意蕴。美术教学其实最讲究学生的创造力,但日常教学中学生大多只是模仿教材中的范例,或者是做手工时模仿教师的步骤。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局限性来源于他们美术视野的狭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打开基于传统文化意蕴的美术世界的大门,扩宽学生的审美视界。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好几册书都会有一节以珍爱国宝为主题的内容,如秦始皇兵马俑、古代的陶瓷艺术、古代的青铜艺术等,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是小学美术教学应关注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短片等媒体文件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国家宝藏》之类的文化传承节目,让学生认识当地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第二,考察实践,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这些文化遗产所在地或博物馆去看一看,在欣赏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真实地走近这些遗产宝物,看到上面显现出的历史脉络、时间的记忆,学生才能够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在参观和观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做一个珍爱国宝艺术展,学生可以通过拍照片并配以文字、绘画、雕塑等形式展现自己心目中的国宝形象,也让更多没有去实地看过的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记忆。通过文化欣赏和讲解、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办艺术展览等形式,不仅有效促进了民间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展现和传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创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第三,动手制作,传承民间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既可以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让民间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如让民间剪纸、庄浪的秸秆画走进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用这些技艺去表现自己的感受想法,让学生感受民间技艺强大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爱上美术课,爱上传统艺术。

三、基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教学思考

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要从教材出发,但是教材上的内容大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很难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因此教师应当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融入小学美术的课堂,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知识,而且进一步为学生开阔了美术视野。首先,教师在学生较熟悉的内容上补充教学资源、增加户外实践机会。例如,三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民间玩具”中,介绍了许多好玩又有创造力的民间玩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知道或玩过哪些民间玩具。很多学生都会说到风筝、小面人、沙包、布娃娃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资源,让学生看一看各式各样的风筝、面人;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风筝、面人等民间玩具的制作工艺。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风筝,并在课堂尾声的时候带领大家走出教室放一放风筝。通过这样活力十足的课堂内容设置,不仅能够让民间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也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要在学生相对不熟悉的内容上多下功夫。小学美术的课堂不应当是沉闷的,也不是学生对教师、课本的模仿,而是富有生机、创造性的课堂,而关于手工作品的教学是融入民间传统文化、增进课堂氛围的最佳教学内容。如“陶泥的世界”这一节课,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较为陌生,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文件先进行简短的介绍,然后对已经准备好的泥土材料、泥塑用具等进行操作,这些创作素材颇具地方特色,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捏一些动物,如兵马俑的战马、马车等,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手工作品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可以互助合作创作艺术作品,将创作视野拉入传统文化的世界,既具民间风格又具现代化色彩,让小学美术的课堂充满传统文化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最基本的审美素质和文化价值观,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长远发展。总之,小学美术的教学立足于课堂内容展开拓展、充实和探索,最好能够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让学生对美术的认知由课堂内部转到课堂外的大千世界,不仅有助于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学校环境中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现有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为美术课堂增添更加多元化的元素,为课堂熔铸文化底蕴,让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更显特色、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静.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J].速读(下旬),2019(2):256.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5

昆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基本呈方形,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崇尚“方正”的思想观念,表现出和谐稳重的哲学思考在传统意识上对中庸思想的追求,这一点也反映在“一颗印”的建筑格局中。从对昆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虽然此种建筑形制有一定模式,但可以根据实际地形情况和各家经济条件做出变通。真正平面近方形的建筑布局仅占五分之一,而长方形的建筑布局占到了五分之四,这是因为正房的进深加上厢房的面阔和倒座所致,进深大于正房的总面积。这种建筑布局更加合理与科学,在生活中更加方便实用。首先可调节平面上正房和厢房的房间数,其次是多户人家可组合连接,形成连贯系列的联排样式,有很强的地域适应性特点。历史文化街区的商铺与民居除极少数三层外,基本上皆为两层。临街多为条式建筑,十余开间组成一幢,每五至七开间设一个封火墙。这种临街条式建筑下层多为商店,楼上住人或做仓库,楼梯常设在后部。布局均衡对称,但在平面布局上就有主次、高低之分,且从地面标高和楼面高低的不同就体现出了传统中国尊老敬长的传统习俗。整个一层地面布局由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面组成,高者正房,居住长辈和新婚夫妇,中者为两厢房,也称耳房,居晚辈和用于厨房之用,低者为天井,主要为生活提供方便,如水井、花台等均在天井里。街区中传统民居建筑一般由台基、墙体和屋顶三大部分组成。台基是基础部分,也是平面布局部分,其布局决定了建筑的布局形式。同时天井也是收集雨水、排水的主要渠道,故天井下通常都有排水沟,有的排水口上用石材做成铜钱图案的地漏等形式,雨水顺房檐而下,沿排水口流入阳沟或是阴沟,昆明人把这称之为“财源滚滚”“肥水不外流”“老天降福”和“四水归堂”,反映了百姓对水的尊崇,同时也反映了水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昆明城市历史街区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与昆明近郊典型“一颗印”民居虽然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不同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正房至少有三开间向内院露明,内院尺度较大;二是楼层多为跑马转角楼,多了两侧厢房的走廊;三是二层房间每间后墙各开一个窗户,对外不完全封闭。这些都是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所致。因此,街区中的民居因平面上的方整,虽也可泛指为“一颗印”,但又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典型的“一颗印”民居。所以说,建筑的平面布局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思想的传承,但也有不断创新和不断变化的痕迹,从中折射出的是实用与寄托。

二、昆明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建筑临街立面与大门样式

昆明历史文化街区临街铺面建筑的造型特征是老昆明传统商业街的典型体现。传统商业铺面沿街立面大多属于两层直落式类型。这种类型由于两层直落,屋顶出檐较深,一是为了减少雨水对底层门面的侵袭;二是造型比例的需要。为此,檐下常有多层花板罩面。如何避免单调则显得尤为重要。此时,需处理好上下层门窗的形式与比例以及招牌的布局,如处于景星街口的知名中药铺“福林堂”商铺,三层直落式的立面极为简单。然而其将下层窗与上两层窗的形式做了不同处理,取得了变化,是一个既简单又富有变化,既统一又有所对比,处理得非常恰当好处的立面实例。整个历史街区中民居建筑的大门是院落与外界连接最重要的出入口,是整个建筑外观处理的重点部位。大门既能单纯地呈现为一座相对独立的建筑形制,又是一间屋的形式,可以说是屋又是门。门前的石阶称为“将军石”,大多为整石铺就,长的有3米多,而且多为一台、三台等单数。门头上有小的坡檐,并用砖瓦封闭檐口。门上的局部木作加工精细,大门上部的屋顶一般多为硬山式。门墩内侧一般有左右两方形檐柱支撑,形成外门框,两柱间通常用透雕挂落,装饰多为吉祥图案。门槛下为方形门枕木,整个大门与倒座形成一个整体,协调、美观、实用,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大门的形式与尺度最能反映出该院民居主人的身份、地位及经济水平,有的简朴(仅有一披檐,无甚装饰),有的华丽(门头以木构梁架承托筒板瓦屋顶,檐下多层花罩装饰,门脚有时还以精美的石雕线脚装饰)。同时,昆明许多民居的大门也最能反映出其受外界近代建筑影响的程度,也集中反应了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的特色。例如小银柜巷8号的大门门楼运用了近代风格的拱门、石雕及贴面瓷砖;套院中的四合院门楼装饰花纹极其丰富细腻,整座院落是由外院和两个内院构成的,外院明显有西方建筑文化风格的痕迹,但细部又结合了中国古典纹样。其中最别致的是门的样式,外门分隔成四个高大的圆柱支撑,中间部分为石拱门,顶部中央弧拱,每一侧有三个弧顶依次落下。由外走进内院有两扇门,右边一扇装饰最为精美,顶部上方雕刻着金色花样,围着一圈古典花卉纹样。下面是一条有很强立体效果的装饰浮雕,整体中间刻有梅兰竹菊的腰线。门下段沿拱门和柱脚有华丽的浅浮雕,细节重点仍是中国的古典装饰纹。街区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大门形式大多流露出受汉文化影响的痕迹,更由于百姓深信风水文化,故有诸多忌讳,主要有大门不能正对道路,大门对面不能有其他人家的屋脊头对着等。或者在门头画太极八卦图,还有的是在大门头上栽种仙人掌,以求辟邪吉庆,或是在大门的顶上安放一只瓦猫或是石狮子,这些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

三、昆明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建筑回廊形式

廊是四合院式建筑内部相连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室内与室外相连接的一个重要空间。其宽度往往决定了建筑的空间尺寸大小,反之,从廊宽可以看到建筑的规模。昆明历史街区民居建筑的廊又被称作“游春”,即上有在一、二层建筑之间形成的腰厦避雨,下有高出天井的走道所形成的廊,人们可在雨中自由穿梭,让生活起居变得较为便利。同时又起到了对建筑的保护作用,使一层建筑外檐门窗、墙基免受雨水侵蚀。腰厦作为建筑的构成部分,是一个储藏的重要场所,用于储藏日常用品及衣物等,方便了生活,是一个相当实用的建筑构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腰厦的梁枋穿出檐柱,并且由垂柱连接,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垂柱往往多做成灯笼式样,也有做成莲瓣纹的,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是人们尊崇佛教、信仰佛祖的文化心理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廊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相互沟通的重要场所。能同居一院的往往是中国式的传统大家庭,人们更习惯于家族式的生活方式,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技能的培训等都可能通过此地完成其功能,也可享受阳光或静看雨水来临。无论怎样,廊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除了具有遮风挡雨、保护建筑的功能外,还具有文化功能,能使人增进了解,传递文化,同时也是一个休闲场所。廊作为民居建筑类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狭而长,上有腰厦遮顶,不做居所而为通行之用。除了人文环境外,跟昆明的自然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正房前的单层檐廊连接着正堂,并成为家庭里的主要活动空间,几乎所有的生活、饮食、家务活动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内进行,是人们的共享空间,且在发挥联系院落空间与正堂空间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样成为家族生活交流的主要空间,有特殊的建筑文化作用。

四、昆明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建筑门窗样式

昆明历史街区由单体传统建筑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建筑群,由建筑群组成街巷。这种建筑从建筑文化方面讲,门窗的造型和数量是建筑等级、主人社会地位、身份及经济状况的直接反映,门窗在古代也是按一定礼仪制度、规范来设置的。同样,透过门窗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一般来讲,院内的门窗开得相对多且大,也更具艺术性。门窗不是直接固定在柱梁之间,而是通过构件,左右竖立的抱框紧靠柱子排列。正房作为院落中最重要的建筑,其门窗的规格也相对要高些,多用六扇槅扇门,槅心多为双交菱花图案,裙板、绦环板多雕花草及福、禄、寿、喜等图案。二层正房通常多用六扇双交菱花的槅扇窗,描金浮雕和裙板上的花鸟虫鱼以及飞禽走兽。一窗一画、一画一窗的木雕花窗以及门口的花瓶式柱础都吻合了旧时市民祈福的心理。一般厢房的门窗相对于正房要简单些,并且两厢房的门窗是对称相同的,一层的槛墙多为土墙,也有用木板壁的,槛窗多用简易且可拆卸的木板窗。二层厢房多用双交菱花窗,也有用简易的直棂窗的。倒座一层因是通道,故只有二层有窗,通常多为六扇双交菱花窗。木槅扇门窗的雕饰非常精美,构图严谨,有漏雕、浮雕等多种形式,油漆也有清漆、金粉漆等不同做法。其繁简、油漆与雕刻水平可以反映主人的身份、地位及富有程度。从门窗的装饰艺术、设计制作上可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背景。当然,多元文化融合的风潮在文明街民居建筑的门窗上体现得最为典型,在此风潮中,商人与前沿文化接触较多,加上有机会接触到国外文化,他们的房子建造更有着外来文化的痕迹。比如文庙直街103号院就是功能与艺术、东方和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最好案例。正房一楼的门和窗户是木制框架结构,底部用山墙砖石做维护墙,砖上还雕刻着中国兰草竹结。六扇门的形状还是传统的木门样式,周围有四福呈祥古典花纹雕刻,绦环板上浮雕图案就比较类似于西方铁艺模样,是云南本土艺术装饰风格和西式文化元素、功能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组合。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传统街区的建筑中比比皆是。20世纪初的昆明,由于英法的入侵,滇越铁路的开通,加速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联系及欧美国家之间的往来,昆明一度成为国内面向东南亚各国交流贸易的窗口。对于西方风潮冲击下的昆明来说,虽然中国传统装饰手法有一定的发展和演进,但占主流的仍是中西文化大融合的结果。

五、结语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建设

民族音乐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是不同民族文化下人类活动的缩影,是各民族人民艺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经历史的洗礼,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音乐体系,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与世界多元的音乐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无论是民间歌曲还是民间歌舞音乐,都是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缩影,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何围绕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不断发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建设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仍需竭力探索。

一、传统民族音乐的几种类型

(一)民间歌曲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迸发出灵感,从而创作出民间歌曲。民间歌曲更多地记录生活现状,是经历过几代人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精髓,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同人的改造和创新发展,形成现在的民间歌曲形式。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民间歌曲已有30多万首,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中国音乐艺术的基础。相对于专业创造的歌曲,民间歌曲的创作者是劳动人民,演唱者也是劳动人民,除具有娱乐功能之外,民间歌曲更多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集中表现。目前为大众所熟知的《茉莉花》《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西口》等都属于典型的民间歌曲。

(二)民间歌舞音乐

民间歌舞音乐融合了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是我国最早的传统民族音乐之一。民间歌舞音乐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民间歌舞和民间乐舞两种形式,其更多展现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以及各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民间歌舞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1]。我国民间歌舞音乐的伴奏主要有打击乐和丝竹乐,汉族典型的民间歌舞有秧歌、花灯、花鼓等。无论是器乐伴奏还是歌唱部分,民间歌舞音乐都展现各地的民歌小调。相比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表现力增强,音乐篇幅扩大,带有一定的故事表现性。目前熟知的歌舞剧形式就是在民间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三)民间器乐

民间乐器是辅助人民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其大多来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过程,如吹管乐器笛、箫,弹拨乐器琵琶,拉弦乐器二胡,打击乐器鼓、锣等,经过后人加工和再造形成独特的民间器乐。民间器乐可以分为器乐合奏和器乐独奏两种形式,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有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鼓吹等等,大众熟知的《琵琶行》《二泉映月》都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代表曲目。

(四)民间戏曲音乐

民间戏曲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殊形式,不同地区拥有自身的戏曲类型。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开发离不开民间戏曲音乐,此类型的音乐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历汉、唐、宋、金四个朝代之后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民间戏曲音乐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艺术类型综合而成,种类繁多。剧种众多的民间戏曲既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之一,也是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文化。

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特点,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共同组成多彩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2]。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代表各地区人民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例如:维吾尔族音乐表现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友善的性格特征,江南音乐集中表现江南人民柔美的特征。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更强调意境,通过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体现各民族独具的魅力,表达不同民族的音乐技术和音乐修养。

(二)本土性

本土性是指传统民族音乐是在中国本土形成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族音乐又是各地民族文化的体现,是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俗造就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造就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创造了民族音乐文化,也造就了多彩的中国文化。无论是民族歌曲还是民间戏曲都承载各地的声调、腔调,部分歌曲甚至利用方言音韵来表达情绪,在美化处理音色和旋律之外,更多地体现了各地区的音乐思维。

(三)和谐性

传统民族音乐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失去和谐性的特征。和谐性是指劳动人民在创造音乐时的集体行为意识。举例来说,《春江花月夜》中有许多段落在最后运用合尾方式,展现劳动人民团结协作的行为意识,这也是民族音乐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创作出和谐的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在表达音乐的方式上也体现出中国人民含蓄、内敛、忍耐的品性,在变奏和起承转合之中,持着天地之性情。

三、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传统民族音乐经历不同时代逐渐发展成一种世俗文化,但随着多元文化的日益汇集,不同的社会意识、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在我国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固有的传统民俗音乐文化[3]。流行音乐、爵士乐的出现使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了解西方音乐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许多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被冷落在角落。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逐渐缺失,造成我国文化走出去之困境。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原有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受现代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影响,无法传承和创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难以承继发展。

(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

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也可以让年轻人在喜爱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传统音乐的创新,给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时代元素。传统音乐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1.借鉴优秀音乐艺术形式。建设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从丰富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放大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两方面来进行。通过对优秀音乐文化的借鉴,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融入民族性和时代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理念,学习西方优秀的音乐结构,在旋律、语言上保留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此外,在建设完整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时,可以采取现代科技化手段记录和保存民族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书籍、音乐CD等音乐艺术的衍生品整理和完整收录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让民族音乐文化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下去。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需要在遵循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在保留原生态本质特性的前提下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建设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以保护为主、创新为辅,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面特色旗帜屹立于世界文化土壤中。2.民族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融合。特定的社会族群拥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在传统音乐文化中也有一致性和认同性,在建设民间音乐文化体系时还需要加强各民族人民的情感联系,形成音乐体系下的内部凝聚力,向世界传达我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在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民族音乐应该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年轻人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力群体,因此,在建设民族音乐文化时,需要融入当代年轻人的社会生活,结合不断变革的生活生产方式,打破传统民俗音乐落后的结构关系,将民族音乐融入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中。通过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和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例如,可以在广场舞活动中加入民间歌舞艺术元素和民间音乐元素,创编具有民间特色的广场舞;还可以在社区内举办传统民间戏曲比赛,利用民族音乐文化增强邻里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创作属于自己的民间音乐,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3.民族音乐与教育事业的融合。教育事业关系到人才的未来发展,在其中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培养人才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可以使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地传承与创新[4]。目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民族音乐必须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性。因此,在编排民族音乐教材、组织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需要重点学习音乐课程的种类、民族音乐的特性和民族音乐的传承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合理编排民族音乐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民间戏曲、歌舞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传统民族音乐,了解传统民族音乐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成为民族音乐弘扬和创新的使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华文化的映衬下焕发着灿烂的光芒,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洪流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需要抓住改革与创新的机会,紧跟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潮流,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弘扬与创新,建设更具特色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黄河之声,2019,(21):15+17.

[2]朱晓斐.新农村文化建设下我国民族音乐的适应研究——评<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J].中国食用菌,2020,39(02):30.

[3]熊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1):106-111.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7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族高校;传统体育文化

一、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几千年来人类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教育、健康、社会、艺术等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专家的关注,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其生存的状态却不容乐观。尽管当前我国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方法、手段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不可避免的是一部分珍贵的民族体育文化正面临逐步消失与匿迹。为贯彻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在大学生人群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自省、自信,笔者对我国民族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开展研究,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文化强国理念提供理论参考与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国内15所民族高等院校为对象,对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展开调查与研究。

2.研究方法。通过学校图书馆、CNKI等进行资料查阅,搜集、整理有关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相关论文与资料,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述评;同时对部分民族学、民族体育学专家、学者及同行进行专题访谈,了解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所处的困境;通过选取部分民族高校,开展实地调研与考察,获得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第一手相关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1.民族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知识而言具备传承的基本功能,而其自身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价值观,对于提升大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民族高等院校提供的民族教育环境、涉及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过程中运动的载体,在传承、发展与创新优秀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是探索知识的实践活动,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双重价值意蕴。民族体育文化在全球一体的冲击下,受西方体育文化、激进主义文化、奥运优先发展战略、学校体育缺位、文化自省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压,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文化自省,先后纷纷出台各类文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宣传、投入与产出。截至目前,全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均不同程度融入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大学如新疆师范大学开设维吾尔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鉴赏课程,专业体育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等专业。贵州省部分高校,如贵州民族学院、黔南师院等根据学校的师资和场馆条件开设有反排木鼓舞、三人板鞋竞速、抢花炮、押加、高脚马等具有健身性、民族性的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课程。通过对全国15所民族类高校展开调研,发现部分民族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中,往往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推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中,也巩固了民族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基地的独特地位。例如,湖北民族学院与中南民族大学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设有武术、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学院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

2.民族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内涵

(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接受教育旅程的最后一站,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重要讲话精神中课程育人的具体体现。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担负起民族文化振兴、民族文化团结的责任。在民族高校如何落实这一重要任务,需要建设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机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用心打造一些特色项目、精品项目,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具备的内化内涵可以担负起这一重任,从而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多元化、一体化、体系化的特征,在民族地区有效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提升。(2)是体育回归教育本质的具体体现。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把教育和体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备的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体制,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得到文化知识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的特长,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民众对自我民族的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则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主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及现代传媒体系建设、陆地边境“文化纽带”建设、少数民族人口教育水平提升和语言文字传承发展等战略。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确保适龄青少年接受完整的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其本身所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对高校学生,甚至于教师的人文素质、个性、体质与健康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形成良好意志与优秀的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对文化的审视与审美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因此,借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自信乃至民族自信的提升。(3)高校传统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亚里士多德说:“体育、德育、智育互相关联。”他认为:“体乃德智之舟。”说:“文明其身心,野蛮其体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以身体素质为基础和前提的优胜劣汰法则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能忽略文化素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生活中的经验所得,经历千年逐步积淀形成,是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体育文化中独特的标志、语言、形象、服饰等。高校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可让学生充分接触各民族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了解几千年华夏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涵,从而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传承、宣传和推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的精神愉悦,促进其体质健康,展现其良好个性。(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民族高校与民族文化关系紧密,民族院校的基本职责是保护、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1000多项。在民族优秀文化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优选适合民族高校开展的体育项目,将会更加有效地刺激与促进民族高校活力与影响力。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进程中,民族高校将会在围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实现高校少数民族文化阵地作用。高校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众多院校都设有民族学及及其相关学科与专业,通过与时俱进的建立起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科体系,设置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通过对民族体育的认识逐步担当起传承与创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历史重任。

四、结论与建议

1.传承是民族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立身之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反映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方式的多元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通过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并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设途径,是对民族高校乃至全国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也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推广的有效方式与载体。通过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邀请民族民间体育艺人、传承人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在传承人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味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及与自然的抗争中的体现的勤劳、勇敢、善良与智慧的民族精神,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创新是民族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民族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全球一体化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势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设之路需要有改革的决心与创新的勇气。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高校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需在有生长的沃土和环境,通过合理布局体育设施,在美化校园环境和同时积极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为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接轨,在吸收自身精华并成功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创新,在维持其生态性的基础上,使之不断地得到更新与发展是与完善,真正意义上做到既不失民族的传统特色,又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发展成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走现代化发展路径,不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内涵的否定,而是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选择性的利用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技术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制度,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制度创新与改革。在价值层面,借鉴西方体育中提倡的奋发、竞争理念,将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

3.理念是民族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落地生根的基石康德、黑格尔、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理念是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事与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在民族高校建立以民族的、多元的、开放的、现代的文化精神为中心的体育文化理念,在努力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富有现代精神的高校体育文化事业,是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贯彻和落实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更是民族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丰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有助于建构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形成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要实现民族高校传统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在民族高校扩大宣传力度,在学生课堂内外实现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入贯彻。通过形形色色各类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维和健全人格,并以此逐步形成优良的民族体育道德意识、文化精神和现代体育观念,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和深入人心,推动和促进高校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4.建构是民族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对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理性探索,获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理念、价值及其规律,并逐步形成较准确、客观的认识,利用高校平台建设,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体系,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乃至国内外的传承与发展。各民族高校应该充分考虑本校实情,因地制宜、多方举措开展适合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利用院校自身优势,结合当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和资源,开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民族高校要利用各方资源,重视民族体统体育科研工作,借鉴部分高校,如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科建设方案及其评估评价体系,适时调整学科建设方向,督促学校体育理论实践与创新,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优化高校人力资源;推行校企合作,构建“引进来,请出去”的模式,推动学校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

[2]马德浩,季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应对策略,2015

[3]郭照宇.新疆维吾尔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保护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7

[4]池建.体教结合:让体育回归教育[J].中国教育报,2016

[5]惠鸣.文化强国: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戴小明,黄力.论民族院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J].体育科学,2004

[8]胡小明.胡说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10

[9]尹博.基于文化共生理论的渝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0]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体系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

[11]张杯成.基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目标定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8

关键词:现代高层建筑;传统闽都建筑;地域性表达

0引言

在城市现代化不断前进的今天,高层建筑如同推土机般碾压着现代城市,同时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又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需要保护,如何在两者中有一个平衡是现代设计没办法逃避的问题。贝聿铭先生曾说:“就像一棵树必须源于他们的土壤中,现代建筑树必须源于他们的历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仅需要满足建筑功能,同时必须彰显人性,富含历史文化内涵;既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多元化的需求,又需要对建筑的地域性进行表达。

1建筑地域性表达

1.1现代高层建筑

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集约用地的前提下,高层建筑由于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等特点,更加有效地解决了现代日益紧张的用地问题。同时高层建筑隐射的技术与科技力量毫无争议地展示着城市的实力,高层建筑的不断建设已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1]。

1.2传统闽都建筑

闽都传统建筑作为地域性的典型代表,完美的呈现了闽地的社会历史。白墙灰瓦,特别是马鞍墙通过高低错落、形式多变的设计,显示出一种典雅、婉约、淡雅与精致的美感。而其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更是历经百年沉浮积淀而形成的闽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荟萃之所。

2传统闽都建筑文化特色

2.1建筑布局

经过了千万年的历史沉淀,闽都建筑群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坊七巷以及上下杭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特别是前者号称“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岁月的洗礼没有改变其街、坊、巷的基本布局结构,虽各个时期的建筑琳琅满目,但都沿用传统的脉络,整个建筑群层峦叠嶂,一气呵成,壮观且不失优雅[2]。

2.2建筑肌理闽都建筑

不管是官式建筑或者民居建筑,都有一个传统建筑空间的精髓部分,就是“院落式布局”。闽都传统建筑群大部分经由院落空间结合建筑排列组合而得,且能够纵横向的产生多进院落。院楼群组和街、巷空间发生串联,组成一个个完整的建筑群,形成一道道层次分明的独有城市肌理。

2.3建筑材质与色彩

福建被山林环抱,闽都人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多以突出材料本身的质感和原色为主,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造传统民居。生活在这般桃源的山水田园之中,成就了闽都建筑淡雅、洁净的建筑风格。所以闽都建筑的色彩整体上是由黛瓦、灰砖和黑白分明的墙体构成,主色调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审美情趣相吻合,更加注重黑白灰的写意表达,纯净素雅的像黑白照片一样。

2.4建筑元素

“马鞍墙”作为闽都建筑最具特色的建筑元素之一,其轮廓或圆或方,形态错落,富于特色,流线封火山墙的设计就是闽都建筑与其他地区建筑最大的不同之处。宽厚高大、一成不变的墙体通过上下起伏、千变万化的设计,将富有动感和韵律之美的建筑呈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同时墙体的收尾随着高低屋顶的变化呈现出流线型的翘脚,四角飞檐的翘起,或扑朔欲飞,或直立欲飘,让僵化的建筑显得轻盈,富有活力[3]。

2.5建筑装饰

闽都传统建筑装饰题材种类繁多,不同部位的题材,相应的用材也有所不同,如结构装饰,门窗、花罩细节,内部装饰等。但无论哪种题材,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且三者往往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主题,内容多样的同时保持统一。同时装饰细节活灵活现、巧妙、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3“新”与“旧”的对话,闽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的表达———以梅园上街广场为例

3.1项目概况

梅园上街广场项目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国宾大道与凉伞桥路交叉口,南面为大学城,北侧及西侧周边遍布居住区。基地地形总体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备,建设条件优良。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3.2建筑空间形态

梅园上街广场项目采用化整为零的做法,结合设计要求将众多不同功能的建筑消化在多幢建筑上,从总体上来看,以建筑和小院落围合生成的建筑群呼应了传统建筑“院落式布局”的思想,总平面图体现的方向性映照了传统建筑的轴线引导(如图1所示)。同时传统建筑在视觉上讲究移步换景,峰回路转。梅园上街广场设计结合建筑和景观将空间与功能进行重组再结合,为使用者带来积极的氛围,营造出传统建筑空间变化丰富的风韵。建筑具有方位识别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天际线,天际线的高潮通常伴随着高度的升起,承担项目作为城市标志的作用。通过对基地周边环境深层次的剖析,设计利用道路交叉口的优势,营造出造型简洁的顶部形状和天际线,如同闽都传统建筑的飞檐翘角,托举建筑群体,营造建筑群群体向上的动感,展示出传统建筑轻盈的韵味(见图2)。

3.3建筑体量

鉴于项目的开发强度,使得高层成为设计的必然选择,然而建筑硕大的体量对城市和周围环境有着重大的不良影响。梅园上街广场设计直接将造型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主楼使用灰色铝板及玻璃幕墙的简洁现代建筑主体形象,同时适当作体量分解,尽量降低建筑的体量感以减小对裙房的压迫。裙房则在尺度上与闽都传统建筑相协调,呼应和加强传统建筑空间的特色,众多小体量闽都建筑造型的组合,是本设计对于闽都地域建筑文脉的呼应。这是现在建筑“大”和传统建筑“小”的直接碰撞,不同于曾经的“高楼大厦加大屋顶”的形式,这样的设计手法符合眼睛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合理化解了体量大小不一的建筑之间产生的张力。这样在体量、空间等方面做了推敲,远处眺望是一座能反映时代气息的现代建筑群体,近观则是一群古朴典雅的闽都传统建筑,设计强调现代感的同时表达了对于闽都传统建筑的地域归属感[4]。

3.4建筑风格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总是来不及停下来思考,建筑外观的印象最能唤起使用者的联想及过往的记忆,这似乎属于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所以建筑的第一特征永远是建筑的外部造型。贝先生的作品波士顿汉考克大厦,一栋全玻璃镜面材质的现代高层塔楼和传统的三位一体教堂及其广场的直接对比,塔楼高大的体量依旧存在,但却从未抢夺三位一体教堂及其广场的独立性(如图3所示)。梅园上街广场设计参考这样的做法,在一个讲求效率、功能、理性的时代,形式追随功能,追求简洁明快,抛弃所有无关紧要的做法,保留生命最原始、最纯粹的设计理念成为趋势。所以设计主楼采用现代设计风格,通过酒店、办公等建筑功能的组织,发挥建筑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同时重视建筑材料本身的质感及其颜色的配置,尊重材料的特性,以此展现建筑的时代性。裙房部分则呈现传统闽都建筑特性,清晰表达建筑的地域性,呈现出低调、古朴、素雅的闽都古建筑风格(如图4所示)。图3汉考克大厦图4东南角透视图建筑的地方性需要设计者探讨使用者的审美取向,创造易为本地社会理解与接受的模式,唤起使用者对一个地方的认同和归属感。不同风格的碰撞是新老建筑的直接对话,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早些年设计的光明港梅园酒店也采用同样的手法,广受社会好评。

3.5建筑材料与色彩

色彩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表现语汇,当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参杂着某种遥远的联想或当地的生活经验后,色彩就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感从而具有典型性,成为地域的象征[5]。结合福州城市的色彩规划要求建筑色调为古雅温润的“暖白、暖灰”,梅园上街广场项目裙房建筑进行闽都地域色彩的提取,以沉静素雅的自然风格为主,建筑外观的基调色彩为石材、砖瓦及灰浆建材原色。设计基本以黑、白、灰为基调,黑白搭配的组合在统一中进行对比,形成层次丰富的明暗关系呈现出朴素、清静、与世不争的闽地建筑韵味(如图5所示)。在主楼设计上使用大片玻璃幕墙,玻璃这种建筑材质非常符合现代的建筑美学。设计通过玻璃创造建筑的美感,其通透、晶莹的特性可以映衬出周边各种动与静的物质形态,与裙房闽都式建筑连成一片,同时延伸至天空,营造建筑的空灵感与延伸感,减小大体量建筑和闽都古建筑的不和谐感。

3.6建筑元素

现代建筑在传统的传承上实质是一种延续与抛弃的斗争过程,使用传统建筑里那些具有生命活力的建筑元素,清晰的表达建筑所指,能够最直观的引起使用者潜意识里对于闽都传统建筑文化的联想与向往,形成文化认同感。梅园上街广场设计项目裙房的闽都式建筑之马鞍墙是形式、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统一,它使设计犹如流动的音乐,通过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虚实呼应等的不断变化,体现出建筑抑扬顿挫的旋律之美,马鞍墙建筑元素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是新旧交融的体现,不仅是对设计元素的深入挖掘与概括,更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延续(如图6所示)。裙房设计中或提炼、或简化、或概括传统元素始终贯穿在屋檐、门窗等构造的每一个空间中,这些细节无不在展现浓厚的闽都场所内涵。传统元素的有效利用,提升了项目的建筑表现力,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需求,这样的建筑时尚而不感时髦,传统而不感陈旧。

3.7“院落”空间的利用

空间作为建筑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院落又是空间里较具有活力的一个场所,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使得公共与私密、室外与室内在这里碰撞,使得对话与交流变得亲切,容易获得身心里的归属感。梅园上街广场建筑整体空间布局以院落为中心,建筑通过连廊相连,创造出虚实、动静分区之间过渡的“灰空间”,既满足了酒店用房等不同功能需求,又联系了建筑与城市的对话。项目中院落的设计及拓展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与回应,并呈现了新的建筑形式,提升设计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同时项目与城市共进退,在城市干道十字交叉口,建筑适当后退并且设置城市广场,放大的入口广场与建筑首层架空等空间形成联动,创造出整体空间的渗透感。设计迎合了观者对于院落的神往,展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呈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闽地精神。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