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间传统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舞蹈教学;渗透;思考

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多民族文化发展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其中的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源泉和灵魂所在。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也会不断渗透,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获得不竭的动力。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概述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多民族文化沉淀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院校教育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艺术教育领域在课程设计中也在不断改革,民族民间舞蹈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样,种类繁多,这也和我国多民族文化发展传统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记录了我国各民族不同文化发展的历程。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文化的特殊性,也对文化的传播和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渗透有一定的影响。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渗透,需要从认识上入手,即从民族心态、民族样式方面进行渗透,这需要结合不同民族舞蹈风格特点以及地方民族的风土人情等,将民族的具体语汇融入其中,并进行分解,通过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训练,能够让学生从认知上对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风貌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在肢体语言上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1]民族民间舞蹈在艺术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也使得民族文化的渗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民族舞蹈风格、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舞蹈教学,学生也会真正有所提升,这一过程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也不是单纯地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而是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育,需要从民族民间舞蹈的来源、形成等入手,学生了解了这些发展历程,才能对民族心态、各民族风土人情有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外在肢体语言来表现,如藏族民间舞蹈,与当地的宗教、农牧发展历史有着较深的渊源,舞蹈也具有独特的动律性,在具体动作中身体的角度也与宗教精神信仰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在地理特征上,辽阔的地域特征赋予藏族舞蹈更多的形式,在风格上更为多变,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膝部的颤动或屈伸动作在踢踏等动作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也是舞蹈教学中的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2]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特征也可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和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蕴藏在民族精神血脉中的气质和品格,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得以展现,并得到继承和发展,也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与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如我国东北的秧歌,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秧歌舞蹈,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特征,融合了美、稳、俏、哏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几方面的特点在其具体的步伐操作上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从舞蹈形态上对神态进行掌握,使民间舞蹈的特点得以准确的表现。[3]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从民族文化渗透入手,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民族民间舞蹈缺乏系统化的划分,而且在教学训练中教师也往往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放在舞蹈肢体动作上,训练过程往往是重复枯燥的,虽然舞蹈教学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积累,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舞蹈肢体动作训练,而忽略舞蹈教学中的沟通交流,也会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缺乏主动性,加之民族传统文化渗透需要从具体的民族特色入手,很多院校在相关艺术课程中对这一内容缺乏重视,没有进行课程设置,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缺乏深入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也会对民族舞蹈的灵魂所在缺乏足够的领悟,学生在舞蹈表现力上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民族民间舞蹈中很多的肢体动作都与其民族文化有着极深的联系,学生对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在舞蹈的肢体动作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对整体舞蹈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更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来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够不足,在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上缺乏重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在当前社会人才需不断提升条件下,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充分认识,才能在舞蹈教学训练中有更显著的提升。教师应在舞蹈教学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对策

民族民间舞蹈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具体的艺术形式,要使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更好地弘扬,首先应从教学理念和认识上入手,教师作为舞蹈教学的主导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革教学方式方法,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学生舞蹈训练中肢体动作练习,还应重视对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提升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有深入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得到落实,还应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舞蹈教学更具活力,在扎实文化素养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如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教授某一民族舞蹈时,应先从这一民族文化入手,对相关的人文风俗等进行概述,并结合具体的舞蹈动作进行分析,在讲解和动作示范下让学生对民族舞蹈动作其中的具体含义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从中进一步领悟其中民族文化的品质和特征,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5]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应针对性地设置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结合舞蹈实践教学,对其中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动作进行讲解和分析。以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主要是针对舞蹈训练进行的,对理论知识和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缺乏重视,结合舞蹈教学主干内容,设置民族文化课程,能够让学生对民族舞蹈有逐渐深入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老师的舞蹈动作的模仿上,这样既使模仿得再像,也很难领悟到舞蹈其中的精髓和灵魂,这些都需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民族心态等,要结合具体的民族舞蹈进行针对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6]在民族舞蹈教学中,还应针对民族舞蹈的风格作重点讲解,这也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民族舞蹈基础功底,在对民族舞蹈基本动作有一定的掌握后,能够对不同民族舞蹈中的经典动作有准确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并进行更详细的动作分解,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逐步对舞蹈动作有更进一步地理解,并掌握不同民族舞蹈在不同的韵律中的动作。渗透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名家舞蹈视频,对民族舞蹈中的动作有更近距离的认识,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得以提升。[7]因此,在我国多民族文化发展氛围下,民族民间舞蹈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也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在感受和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更深入的认识,真正理解其中动作的含义,在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菁.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7):69-70.

[2]曹晓娟.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的交融思考——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J].大学教育科学,2017(4).

[3]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艺术评鉴,2016(7):118-119.

[4]伍梦烨.民族民间舞的传统继承与现展——由民间舞教学组合的编排谈起[J].祖国,2017(5):79-79.

[5]李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5):105-106.

[6]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3):153-153.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教学;民间技艺

民间传统文化囊括丰富,其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艺术发展和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小学美术是启迪小学生美术心智、发展其艺术思维的初步教育阶段,不仅要帮助小学生打好美术学习的基础,而且还要了解所学美术形式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欣赏水平。教师要积极拓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将民间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在推进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充实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一、民间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联系

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多有契合,教师应当把握民间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之间的共同点,挖掘更多的文化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习俗文化等都彰显着地方特色,同时与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展示几幅以美食为主题的画作,这些画作色彩鲜艳,所画的食物生动诱人,让人垂涎欲滴。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些画为什么吸引了你?”学生在讨论中就会说到“画的很逼真,像真的食物”“看起来就很好吃”等[1]。其实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关食物的内容并不多,但饮食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甘肃庄浪地区饮食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应当为学生所知,并且生动地将其表现出来。教师可以从案例画中的食物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吃的食物,比如“庄浪锅盔”“庄浪炒面”“罐罐蒸馍”“酸汤面”等,不仅口味别具一格,而且还充满了地方特色,也是众多学生爱吃的食物。如果有的学生没吃过或不熟悉,教师还可以提供这些饮食特色菜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认识到当地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进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心仪的地方美食,画画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够表现出庄浪饮食的地方文化就可以,激发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小的评比活动,总结出优秀的画作。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考一考大家,在知识竞赛中圆满地结束课堂教学内容[2]。

二、基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第一,媒体应用,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意蕴。美术教学其实最讲究学生的创造力,但日常教学中学生大多只是模仿教材中的范例,或者是做手工时模仿教师的步骤。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局限性来源于他们美术视野的狭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打开基于传统文化意蕴的美术世界的大门,扩宽学生的审美视界。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好几册书都会有一节以珍爱国宝为主题的内容,如秦始皇兵马俑、古代的陶瓷艺术、古代的青铜艺术等,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是小学美术教学应关注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短片等媒体文件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国家宝藏》之类的文化传承节目,让学生认识当地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第二,考察实践,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这些文化遗产所在地或博物馆去看一看,在欣赏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真实地走近这些遗产宝物,看到上面显现出的历史脉络、时间的记忆,学生才能够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在参观和观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做一个珍爱国宝艺术展,学生可以通过拍照片并配以文字、绘画、雕塑等形式展现自己心目中的国宝形象,也让更多没有去实地看过的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记忆。通过文化欣赏和讲解、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办艺术展览等形式,不仅有效促进了民间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展现和传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创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第三,动手制作,传承民间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既可以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让民间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如让民间剪纸、庄浪的秸秆画走进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用这些技艺去表现自己的感受想法,让学生感受民间技艺强大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爱上美术课,爱上传统艺术。

三、基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教学思考

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要从教材出发,但是教材上的内容大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很难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因此教师应当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融入小学美术的课堂,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知识,而且进一步为学生开阔了美术视野。首先,教师在学生较熟悉的内容上补充教学资源、增加户外实践机会。例如,三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民间玩具”中,介绍了许多好玩又有创造力的民间玩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知道或玩过哪些民间玩具。很多学生都会说到风筝、小面人、沙包、布娃娃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资源,让学生看一看各式各样的风筝、面人;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风筝、面人等民间玩具的制作工艺。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风筝,并在课堂尾声的时候带领大家走出教室放一放风筝。通过这样活力十足的课堂内容设置,不仅能够让民间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也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要在学生相对不熟悉的内容上多下功夫。小学美术的课堂不应当是沉闷的,也不是学生对教师、课本的模仿,而是富有生机、创造性的课堂,而关于手工作品的教学是融入民间传统文化、增进课堂氛围的最佳教学内容。如“陶泥的世界”这一节课,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较为陌生,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文件先进行简短的介绍,然后对已经准备好的泥土材料、泥塑用具等进行操作,这些创作素材颇具地方特色,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捏一些动物,如兵马俑的战马、马车等,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手工作品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可以互助合作创作艺术作品,将创作视野拉入传统文化的世界,既具民间风格又具现代化色彩,让小学美术的课堂充满传统文化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最基本的审美素质和文化价值观,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长远发展。总之,小学美术的教学立足于课堂内容展开拓展、充实和探索,最好能够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让学生对美术的认知由课堂内部转到课堂外的大千世界,不仅有助于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学校环境中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现有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为美术课堂增添更加多元化的元素,为课堂熔铸文化底蕴,让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更显特色、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静.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J].速读(下旬),2019(2):256.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弘扬

2017年3月10日,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兄弟姐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民间舞蹈为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各民族之间搭建了沟通的艺术桥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延续自己的文明,就是因为各民族兄弟姐妹的责任感,是他们对宗族、对祖先、对未来的承诺,民族民间舞蹈正是中华舞蹈生生不息的“根脉”。

一、弘扬传统文化,用教育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老一辈舞蹈家戴爱莲、吴晓邦先生等人就已经开始研究悠久的中华乐舞文化,并将民族民间舞的艺术化提上日程,建国初期,民族舞蹈工作者的民间大采风让《鄂尔多斯》、《采茶扑蝶》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代表作品深入人心。之后经过几代舞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派生出了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八个舞种,形成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下面笔者以藏族、蒙古族舞蹈为例,介绍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的重要性。

1.藏族舞蹈

藏族聚居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舞蹈种类极其丰富,如谐、卓、果谐、堆谐、热巴、牧区舞等,都是兼有自娱自乐性和表演性的歌舞。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呈现的形式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朴实自如,正如藏族人民淳朴的性格,“谐“优美、流畅,有连绵不断的屈伸感,正如青藏高原连绵起伏的群山,”卓“沉稳有力,粗犷豪迈,正如康巴汉子洒脱的个性,”果谐“洒脱奔放脚下灵活多变。通过藏族舞蹈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藏族舞蹈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特点。

2.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有明显的游牧生活的印记,现在的蒙古族舞蹈组合保留着部落生活的集体性和舞蹈的自娱性。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方,世代逐水草而居,从事狩猎和游牧劳动,因此创造出了璀璨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作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它的发展影响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发展走向,让各民族人民能够通过舞蹈教育学习到经过艺术化的蒙古族舞蹈,不仅将蒙古族舞蹈得到传承,传承的更是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二、弘扬传统文化,夯实民族民间舞蹈群众基础

民族民间舞蹈取材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大众化的娱乐项目,并且兼具了强身健体的功能,备受广大妇女群众喜爱。艺术本身是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因为音乐美妙动听,或欢快跳跃或婉转悠扬,而且大多数曲目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动作简单易学,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亲睐。民族民间舞蹈通常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以白马藏族的圆圆舞为例:通常是很多人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围绕篝火站成一个圆圈,手拉手,肩并肩欢快的起舞,寄托人们对生活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在学习民族舞蹈的同时也学习到了文化的差异,学会了包容多样,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人民群众不单单学会了民族民间舞蹈,也学会了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群众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三、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

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坚持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型。提高民族民间舞蹈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精神食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一味的“啃能本”,不积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最终将社会淘汰。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也不乏有很多青年人崇洋媚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年轻一代的已经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产生了倦怠,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族民间舞蹈的活力就在于在传承中发展,在吸收中升华。民族民间舞蹈必须顺应历史发展前进的潮流,打造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精品,才能有效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综上所述,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从教育上下功夫,还要夯实人民群众的基础,多出新品、出精品,努力成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发展。以来,高度重视民族发展,坚持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民族民间舞蹈作为舞蹈艺术领域的一颗瑰宝,有义务凝聚所有舞者的智慧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贡献舞蹈艺术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08.

[2]刘雪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5.09.

[3]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策略

民族民间舞蹈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符号,代表了我国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我们应将其上升为一种民族标志。我国民族舞蹈文化里面包含着各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断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是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其居住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喜好各有偏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乐于采用舞蹈来表达情感。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如何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是当下的重要研究课题。下文主要对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国自秦汉王朝实现统一以来,就一直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舞蹈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根本原因是舞蹈表达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愉悦身心,得到快乐。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用肢体语言来描述一些生产或生活场景,起到了沟通、表达感情的作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形式,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作用,当人们表演舞蹈时,实际上就是对传播本民族文化,进而达到被别人认可和二次传播的作用。舞蹈交流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团结,有很好的的凝聚作用,所以必须要做好民族舞蹈的传承工作。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给人传递精神的力量。所以,我们在传承民族舞蹈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精神力量,只有从这个角度来探索如何做好民族舞蹈的发扬光大,才能让民族舞蹈更具生命力。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具体路径分析

在阐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背景下,下文侧重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具体路径。具体如下。

(一)注重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价值

要想做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工作,必须有一些基础性工作为其提供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相继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外来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这凸显出我们要做好本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忠诚于本民族文化。无论世界怎样变迁,都要重视本民族的民间舞蹈艺术,要注重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价值不被外来文化所湮灭。如在一些京剧舞蹈中,很多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族舞蹈的原生态性,创作成果值得我们珍惜。这种创作理念一方面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让艺术回归自然的理念。一旦失传,很难再巡回。因此,我们要继成和发扬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及其内在文化价值,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加大传播力度,不仅在国内传播,同时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与时俱进融入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

民族民间舞蹈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其中一些艺术形式产生了变异,其外在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我们在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时,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在根本问题上,要坚持原则,要坚持本民族文化本质,要把握好度,既要创新,也要坚持民族特色,要符合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与审美观念。例如朝鲜女子舞蹈是朝鲜族的民间舞蹈,朝鲜族在东北亚广泛分布,还涉及到不同国家。朝鲜族舞蹈在进行艺术创新时,不仅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还要考虑能否满足人们的艺术欣赏需求。外在形式可以与时俱进,但朝鲜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尊重朝鲜民族的文化特质,要保留朝鲜族的文化底蕴,在这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民族民间舞蹈应该坚持的方向,才能做到创新与传承相统一。

(三)创新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

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如何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应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合理地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更好传承与创新。具体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层面。舞蹈老师在传播民族舞蹈时,要把握民族舞蹈的内涵与实质,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让学生学会舞蹈动作,同时让学生学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核。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从教材内容编排层面。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教材的编写工作,提高教材的针对性,让教材的指导意义更具实际作用,达到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的目的。在教学中,对一些理论知识应做详细的讲解,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意研究民族民间舞蹈传播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把握民族舞蹈的实质与核心,才能更好领会舞蹈形式所表达的内涵,才能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只有教学相长,才能形成良性活动,才能共同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的传播与发展。三是,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开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资源,让自身插上腾飞的翅膀。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民族舞蹈。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扩大宣传,促使民族舞蹈文化传播大众化,提高传播效率。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对民族舞蹈进行更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让民族舞蹈与时俱进。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支持民族舞蹈及其文化,达到促进民族舞蹈的传播、传承的目的。此外,民族舞蹈教师一方面教授民族舞蹈,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层次。同时,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体验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艺术文化所反映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民族舞蹈的文化魅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承过程中,新鲜血液注意创新,不断吸收当代素材,才能让我国民族舞蹈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

三、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先辈留给后人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及外来文化冲击下,我们应重视民族舞蹈面临的危机,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民族舞蹈及其文化的保护力度,与时俱进,注重创新,积极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实现民族舞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发展的良好局面。总之,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民族民间舞蹈应该被深度挖掘,应结合当下人类最新发展的成果,利用好先进的技术,将民族舞蹈发扬光大,让民族舞蹈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郭延平.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35(3):152-153,156.

[2]孔雪.论民间艺人在民族舞蹈艺术转变中的作用[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8.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传播繁荣,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必要途径。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播载体不断革新,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文化传播渗透社会各领域,需要探索各种传播途径,形成不同传播模式,研究传统文化传播要与特定的媒体时代背景相联系。

一、新媒体下传统文化传播概述

传统文化是文化宏大意义下的子概念,广义上传统文化是民族历代祖先为生存发展,根据现实条件创造传承的物质制度与精神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内容为历代存在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实体。文化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生活变化不断演进,传统文化复兴与社会政治融合,探讨传统文化传播要结合当下媒体背景。

(一)新媒介传播优势。新媒介对传统文化传播影响颇深,重新组织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1]。新媒介技术打破了时空维度,存在时代背景差异的传统文化被新媒体重新构建,通过新媒体手段对其进行传播,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不再是过于学术化的存在。各种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节目兴起,如传统民俗类节目《传承者》等汉语文字类节目,以及新兴的古装神话剧等,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大众传播媒介中。民间传播是社会传播的分支,传统文化民间传播是民间社会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交流互动的活动。

(二)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特征是大众麦克风时代,民间舆论场形成得益于社会媒体出现。信息传播出现主体下移趋势,传统文化民间传播是非制度化传播,是传者与受众建立在自愿合作基础上的传播活动。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相比官方大众媒体宣传传播效果更好[2]。民间传播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在信息传播中互动更加充分。新媒体时代,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拓宽,人们可以从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了解信息,这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新媒体时代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了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扩展了传统文化传承空间。

(三)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进行民间传播的意义。我国历史上民间传播活动长期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因此民间传播内容有自身特点,包括传播内容民俗性、传播形式表演性、传递信息不确定性等。传统大众媒体下,传统文化传播是自上而下、非对话式的传播形式,民间传播缺少便捷的传播渠道,信息到达率有限,互动性只能基于现实网络,内容呈现形式受到了很大限制。新媒体技术不仅是对电脑三维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时代传播交互性、反馈实时性与传统媒体不同,媒介进入大众媒体、全媒体时代,移动化传播媒介发展成为传播主要通道,可以实现信息无缝传播。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外在传播环境等客观因素,传受双方行为状态等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传统媒体民间传播带来了有利条件,借助新媒体推动传统文化民间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新媒体技术在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传播主体下移的趋势,为社会民众提供了发声渠道。而传统文化不同于普通信息传播,传播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民间传播趋向于贴近生活,网络技术促进了民间传播自由化,民间传播借助网络媒体,在传播中互动更加充分,更多通过人际传播完成。

(一)传统文化传播边缘化。新媒体时代向镜像时代转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亿,然而大众媒介的盛行并不意味着传播面前人人平等,“数字鸿沟”的存在使传统文化传播信息不平衡,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隔阂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体现在传统文化被快餐式消费,媒介巨头助推文化同质化。传统文化传播边缘化,虽然新媒体时代加快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却有着不好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人们利用碎片时间传播传统文化,反而使得受众不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落实度有待提高。在网络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也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使得传统文化传播效果不理想。

(二)新媒体传播碎片化。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是突出的传播特点。视觉化时代下,文化产品可以由复制技术实现批量标准化生产[3],而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工业生产模式难以磨合,批量文化生产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断消解,电子媒介导致传统文化符号碎片化。更多依赖于文字平面符号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意象特征,而受众却更愿意倾听戏说的历史轶事,传统文化被编造成虚假历史吸引受众。“内容为王”模式对传统文化播出同样适用,在传播过程中可借助各种修饰对传播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但内容不能流俗。

(三)多元文化泛滥。在数字化浪潮的裹挟下,文化呈现出全球化特点,而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各类缺乏文化内涵的真人秀节目泛滥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审美疲劳,这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带有神秘的东方色彩,传统文化形成了固有的独立体系,我们应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只有保持文化民族性,才能实现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传播应坚持的方向,要努力借助融媒体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在节目制作理念上开拓思路,大力推广有品位的传统文化传播节目。

三、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是利用新媒介技术手段的传播方式,每种传播模式都伴随人际传播等类型,如利用微博等传播手段发生传播行为。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环境发生变化,应对传统文化传播模式进行研究。

(一)建立传统文化网络平台。新媒体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使得传统文化被人们广泛接受。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网络平台,设计美观的网页与丰富的内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要拓宽传统文化学习途径,使传播形式更加丰富,创新学习板块设计,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平台,方便人们交流;通过建立微博公共平台,使受众了解传统文化相关信息。要完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使得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通过在受众常用软件中建立平台,可以让受众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传统文化,建立学习组织,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丰富传播手段。由于当代生活节奏加快,深度学习难度增加,公众对传统文化形成集体遗忘。我们应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民族财富,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坚实基础。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应结合时代背景,传播媒介应展现多媒体优势,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把传统文化传播作为展现软实力的窗口。例如,微博知名美食博主李子柒,2016年因带有古法风格的原创美食视频走红网络,李子柒制作的视频全网播放量达8000万,原创短视频海外运营圈粉百万。传统文化适应性塑造是对传播路径的重塑,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传统文化应丰富推广手段,促进传统文化传播。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微传播。传统文化传播并非当下形成的新传播现象,文化伴随自身主体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是在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思想观念等传统。传播行为是无意识的,自从出现文化,传播便开始发展。而传统文化民间传播内容形式是有意识的,是由传统文化传播社会功能决定的。当前,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的活跃与社交化移动媒体的兴起有关,社会化媒体带来了民间传播狂欢,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成为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的重要渠道。微传播是分众化传播的必然趋势,微传播的独特之处在于传播主体泛化,公众可以选择任何形态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利用视频网站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通过微媒介将不同社会背景的公众联络起来,发展为小的传播网络。

四、结语

传统文化传播并非新的社会现象,文化产生后,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传播者,形成传统文化的面貌。规范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是实现传统文化复兴的前提,传统文化传播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传统文化内容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传统文化民间传播混乱,因此,传播中应有具体政策规范出台,使其规范化。传统文化传播稳定化是传统文化传播社会共识性的常态行为,需要官方与民间传播的充分配合,以形成稳定的舆论场。要充分调动民间传播资源,解决存在的失范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世庆.新媒介形态下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性转型探究[J].传媒论坛,2020,3(22):1-3.

[2]史珂.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6

传统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开启人生艺术之门的钥匙,也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源泉。每一次时代文艺的复兴都要回望传统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行动的方向。然而,人们在继承与否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犯过偏激错误———全盘否定,并美其名曰:不破不立,破旧立新。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时期红卫兵大闹曲阜孔庙、孔府,对传统遗迹肆无忌惮地损毁。当然,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也得到了进步。如太平天国创立的政治纲领、黄老思想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人在回顾孔子的“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总之,美术是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和摄影等类型。美术作品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传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展现风土人情,树立国家形象。人们运用摄影、绘画和雕塑等造型手段记录生活,反映现实。欣赏作品时,我们往往能从画面捕捉到某些信息而浮想联翩。民间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用于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媒介,涵盖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器物的花纹装饰、图腾的标志,都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韵,这是传统文化在非官方主导的文化仪式中的继承与传播,是广大人民群众间的流传与发展方式。它们记录着传统文化更真实、更久远的信息,并将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民间美术中有很多纹饰装饰的运用,如民间剪纸中的云纹,凤翔泥塑中的吉祥纹,铜钱上的雕刻花纹,陕北的窗棂格子,苏州的刺绣花样,以及皮影戏中的绘画、雕刻,京剧中的脸谱,等等,这些图案不单纯指图形,而是暗含着深刻的寓意,一般都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思想。任何艺术的特征都是写意的,因而中国民间美术具有意象的美学结构特征。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也就是借物抒情表意。民间美术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牡丹的寓意———富贵,梅、兰、竹、菊的寓意———品德高尚的君子,白头翁的寓意———夫妻白头到老……还有布艺装饰,五毒图案,西北民间年画中的门神、财神、福禄寿三星的神仙形象。神的神化传说性并没有影响其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相反人们更信仰、崇拜、尊重他们的神奇力量,他们虚无缥缈的非人间性正是传统信仰文化的精神追求。民间美术含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深沉而博大的,其中我们看到人们对久远人生哲学的思考,对人性和谐的努力,对信仰的追随,对人性历史的叩问。可见,民间美术象征化的丰富寓意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传统民间美术符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是这些传统文化运用在民间美术中才使得历史演变的文化信息完整地保留下来,长久地积淀在历史长河中。民间美术的出现源于古人长期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对于神秘大自然的畏惧、探索与征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间美术的程式化符号形象是久远历史年代抑或更早史前时期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结晶。民间美术在创造中不断完善、注释着体系化的传统文化理论。民间美术的传统思想内涵对当代美术的创作有重要影响,每一次艺术发展踯躅不前时,都要放慢脚步,回望过去,从传统中吸取营养。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国文化,蕴藏着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美术孕育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当代美术创作的源泉。从民间美术中吸取精华融入创作,并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作品既透着古典的美又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艺术能让人在彷徨中坚定信念,它是一种精神食粮。热爱艺术是一种信仰,人们敬仰艺术,用心血和生命浇灌艺术。尽管生活平淡无奇,艺术却让人充实快乐。只有饱含热情与虔诚的心去创作,理想才能实现。艺术创造美、塑造心灵美。一位民间艺术家,一定有一颗崇尚光明、崇尚美好的心灵,他们创造着生活,享受着生活。民间美术的生命延续依赖于传统文化深远的思想内涵。民间美术创造没有功利性,单纯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反映,这对当代美术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当代美术的创作更注重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符号的相融性。民间美术的传统符号被当代学者、理论家广泛挖掘、阐释,运用在当代绘画、雕塑、设计等美术创作中。

民间美术在现代创新中不断发挥着传统作用,使日益被时尚、西方化的中国艺术重新回归民族化,再现了本民族的精神本质,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放光辉。反映时代的作品更具中国传统色彩与乡土气息,在绘画中,有的人被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影响,不再追求绘画的写实性,而是盲目追求理念、意识观念和形式手段的多样性,不再局限于传统框架上绘画,使绘画卷入西方的潮流。唯西方意识是从,失去中国自我的民间传统文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现代艺术家拾起传统文化,并将其广泛改造运用,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崇。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打入国际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追逐中国民间艺术传统的艺术热潮持续高涨,民间艺术又被高度重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艺术热兴起,到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民间艺术不断地被搜集、整理、研究、出版,民间艺术被空前地重视。人们大张旗鼓地发掘、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利用,成果喜忧参半。喜的是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民间艺术这座宝库资源的巨大魅力。民间艺术得到支持、保护,为文化艺术民族化道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催化剂,使当代艺术得以在新的发展中借鉴发扬,对艺术影响巨大。忧的是过分地宣传、开发、利用,使其乡土本色变味,有的完全被商业化套牢,简直是粗制滥造。伪民艺、伪艺术泛滥成灾,严重扰乱了民间艺术得以流变发展的正常文化生态秩序。当代美术创作大量运用传统民间美术因素,不断研究、采纳民间艺术的传统符号纹样内涵、造型特征、用色特点和制作手法。如剪纸、面花、皮影中的纹样及表现手法,在当代家具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借用,服装设计的民族化,平面设计中传统形式与现代图形相结合的空间意境。在现代雕塑、装置、综合绘画中也能见到民间美术的创造应用。如面花的造型和设色对雕塑的影响,皮影活动对装置艺术的影响,传统木版年画对现代新技术版画的影响,泥塑的稚拙趣味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等,这些都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绘画以及当代的版画、装饰绘画、行为装置、影像等前卫艺术的发展所借鉴。深远的意境、独特的绘画方式使国画在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

中国民间艺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对当代美术的创作意义重大,充分运用民间艺术的多样化表现手法和制作特点开辟当代艺术之路,中国艺术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的延续,就没有当代美术的发展,当代美术在不断依赖和吸收传统文化演进中所输送的营养才充满了活力。

作者:应艳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7

【关键词】广府民间艺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意义;对策

广府民间艺术既有质朴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又有独特的民间亲和力[1],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能为广府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源泉。本课题研究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广府民间艺术的意义与对策,有助于本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出地方特色,为培养新一代广府民间艺术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1广府民间艺术概述

广府民系是广东省三大民系之一,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核心地区。广府民性的主要特征是重商性、开拓性、凝聚性、精明灵巧[2]。广府民间艺术承传中原文化,亦保存有百越古族的独特遗风,也因地处沿海,受外来文化影响,造就了广府地区民间艺术具有包容兼并、重商务实、中西融合的特质,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蓬勃发展景象。广府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传承久远、种类繁多,包含了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门类。其中,“三雕一彩一绣”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广绣享誉全国;广州榄雕与光福核雕、潍坊核雕为中国传统核雕三大流派;佛山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的年画齐名;肇庆端砚传统技艺在全国名列前茅;佛山剪纸、新会葵艺、南海藤编、香云纱染整技艺等广府特色手工艺,使广东成为我国工艺品的重要产区与出口基地[3]。另外,粤剧辐射全球,受到世界华人的喜爱。醒师习俗历久不衰,是群众自娱自乐、练舞强身的游艺活动。广府民间艺术,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形象生动的反映,依附于传统民风民俗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团结了民众,潜移默化地生出乡土情结,并上升为爱国热情。广府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提升民众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舞狮、舞龙等民间舞蹈,培育了人们团结的集体精神;广府民间音乐、粤剧等既丰富了人们的闲暇生活,也传播中国传说、故事,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

2广府民间艺术传承的现状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文化精神表现出疏离和陌生。由于缺少原生态环境的土壤滋润,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呈整体性衰败的现状。人们对于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漠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广府民间艺术也不能例外。佛山剪纸、广绣、广彩、广府木雕等等广府民间艺术在青少年一代中发生了文化断裂。这种现状来自我国教育对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忽视,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对年轻一代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做得十分欠缺[4]。要改变广府民间艺术传承中青黄不接的现状,除了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政策扶持、保护好现有的广府民间艺术传承人之外,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在学校教育中要体现出地方的传统文化、广府民间文化,这就需要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多以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为主导,导致其无论地域差异如何其专业课程设置实行几乎统一标准模式[5]。据了解,因课程设置中缺少或者仅有少量本土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等内容,本地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对广府地区的民间艺术知之甚少。广府地区民间艺术高等教育的现状已远不能适应当前本地区对广府民间艺术人才的需要。传承民间艺术所需人才,包括教学人才、研究人才、管理和领导人才等。广府民间艺术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广府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所以在大学里应加强对广府民间艺术的研究,并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其了解、认识、喜爱并应用,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传承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2005年10月,暨南大学与佛山市政府签订了“校市全面合作”协议,将“佛山木版年画艺术”和“佛山剪纸艺术”两项佛山非遗列入了产学研合作项目。这份协议是广府民间艺术等非遗进入广东高等教育体系的开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对民间艺术人才的需求。

3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广府民间艺术的意义

(1)经济意义:本课题研究广府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如何融入广府民间艺术文化特色,有助建立高校办学特色,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2)文化传承意义:在我国已公布的四次非遗名录中,直接与美术学科密切相关的项目,民间工艺占17.6%,民间美术占8.9%,说明美术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6]。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要在工作岗位上承担传播文明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学生们需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本土的民间文化与艺术有良好的认识和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对民间艺术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所需肩负的文化责任与使命。因此,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本土广府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与形式特征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广府民间艺术的教学传承,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毕业以后成为热爱民族文化的艺术设计人员,在今后艺术设计生涯中能够融入广府民间艺术包容兼并、重商务实、中西融合的特质,能创新运用、传播广府民间艺术,为艺术与设计注入传统之美,这将大大有助对广府非遗的传承、创新利用,为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3)教育发展意义:广府民间艺术为本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拓宽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路和发展空间,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教育开辟新的路径。本课题的研究有助广府地区高校形成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设计人才。

4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广府民间艺术的对策

4.1为课程设置注入地域特色

在国外,很多国家的高校将“民间艺术”纳入学科目录,如美国在“设计与应用艺术”学科之外独立设有“工艺、民间艺术与手艺”一级学科及其专业;俄罗斯保留“装潢应用艺术与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制作”等专业课程[7]。日本大学版画学会,在高等教育阶段重视对大学生的版画艺术教育,为日本版画的持续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优秀的广府民间艺术作为课程纳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内容时就要提前规划,目的是为课程设置注入地域特色,办出本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中领悟广府民间艺术内涵,能积极将广府民间艺术的精华创新应用于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当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挖掘整理广府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素材,包括探讨广府民间艺术的现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等,不断丰富广府民间艺术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深入民间、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当地周边的民俗活动、风土人情,通过参观民俗博物馆、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展览等手段,对广府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充分了解、重新整合、创新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

4.2广府民间艺术传承人、工艺大师进课堂

开发具有广府民间艺术特色的课程,邀请广府民间艺术传承人、工艺大师举办讲座、授课,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广府民间技艺,让学生在大师的风采中领悟广府民间艺术的精髓,培养起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更可创建“大师工作室”,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发现、培养潜在传承人及传承专业人才。让工艺大师参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建设,参与建立具有广府民间艺术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保障培养广府民间艺术人才和青年教师的质量。

4.3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上课下融合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方法,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手段,开发微课程,采用线上的教学平台进行云教学、云沟通,让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传统课上教学和课下线上学习的结合,适应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的趋势。开发的微课程可以设计明确的学习专题,深入浅出地展现广府民间艺术细腻的技艺、传统的制作工序、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特色等,也可以是广府民间艺术与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外国的传统技艺之间的比较,让学生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本土以及世界各地的优秀民族文化,培养起良好的审美素养。

4.4依托或创建相应的研究中心

依托或创建相应的研究中心,对广府民间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指导。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主要依托学校的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广东省科技厅审批通过、建设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岭南文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有助该校师生更为顺利地开展融入广府民间艺术的艺术设计教育,整合优势资源,探索研究民族文化高等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5“政校企行”协同创新

探索“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培养广府民间艺术的相关人才。比如“政校企行”协同举办设计大赛,设计大赛的主题可融合广府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赋予其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通过比赛,搭建联系高校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促进师生优秀的艺术与设计成果向文化创意市场转化,师生作品获得市场的检验,更加有利于激发师生艺术设计创新的热情,促进学校的教学。另外,“政校企行”的合作,还体现在进行应用型课题研究,以及学生的企业实习、创业实践、参加大型展览展示会和行业交流会等等。“政校企行”有效合作,与广府民间艺术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产学研联动,大大助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

5总结

民间传统文化范文8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其内涵博大精深,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着几千年来都不曾间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上演着一出出华夏子孙不断丰满其文明羽翼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绵延不绝的演化中慢慢汇集而成的。此外,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中也不断流入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和风俗习惯,反映了各民族特质与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佛三足鼎立,互融互补,此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各种习俗、思想、观念、行为的汇总,具体通过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现代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文学,它不再用文言文来表达思想,而是用现代语言来呈现,表现手法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立了属于新时期的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新诗、白话文、现代小说等。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接纳与内化外来文化,不但具有非常浓厚的现代气息,而且与世界潮流并行,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冲突。然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断汇集,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的雕琢,最终形成的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和道德理性,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众多思想文化成果中,最优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所在。儒家文化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那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当代文学创作者创作的作品中,总会存在一些儒家思想。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文学创作者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心理结构都对儒家思想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他们的作品中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一点一滴,儒家思想对现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秦腔》都对儒家文化有深入的刻画,虽然他们的作品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的衰落与困惑,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其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洗礼得到了长存,是中华大家族里的瑰宝。少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以外,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而流传至今。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理所应当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鲜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少数民族文化总是被创作者们所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比主流文化更具特色、更有个性,从这一点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糅合,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来。例如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就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把藏族的土司制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作品更富有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显得深刻而神秘,越发吸引读者。

(三)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民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最大的三个特点就是驳杂性、自由性和发散性。所谓驳杂性是说民间文化多且杂;自由性是指民间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严密的组织,是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发散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民间的传播速度很快。此外,民间文化还具有轻松、幽默等特点。正因为民间文化有这些特点,才使民众喜闻乐见。既然民间文化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它又是如何影响现代文学的呢?由于民间文化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文学的创作者们捕捉到了民间文化的这些特点,为了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于是就在作品中引入了民间文化。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故乡》中都充满了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眷恋之情;再如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也对民间文化有着大量的呈现。由此可见,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助阵。综上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抑或是民间文化等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现代文学迸发活力的源泉所在。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现代文学

虽然现代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应该如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现代文学的发展仍然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痼疾的批判无疑是深刻彻底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偏激的、片面的,这是当代文化建设时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现代文学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也有很多,这些东西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现代文学中更应如此。只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源头,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就能够繁荣发展。

(二)探寻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探寻。虽然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它可能会不断延伸、逐渐变迁。地域文化将会更加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去领悟其中的真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宝贵资源。另外,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文学创作者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民间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这成就了民间文化无拘无束、豪放洒脱的特性。但是民间具有复杂性,它既能滋养高尚情操,又可能会隐匿庸俗文化。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对文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把握好作品的道德判断、审美取向和写作技巧等。只有积聚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向前发展。

(三)重建文学观念中的中国意识

现代文学越是强调“现代”,就越是看重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这会导致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当这种断裂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旋律时,文化与文学血脉相连的关系就会被忽视。因此,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性关联已经迫在眉睫。要唤醒文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就必须将文学放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钱穆先生认为:“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我们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启示。”因此,现代文学创作者应当在其作品中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树立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积极投身于当代文化建设中,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乃至主流文化的走向做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