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意见范例6篇

课堂教学意见

课堂教学意见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想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对话是人与知识、情感、思想联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多次与课文交流对话,学生入文悟情、体情、生情、创情,实现与文本、作者、教师、生生间的情感交融,提升阅读情趣,这样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师生对话。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它依然强调师的主导和生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我们早已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但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依然独霸课堂舞台仍旧是课堂的主宰,填鸭式教学依然充斥于课堂。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红娘”,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变成导演等。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制造情境,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指导牵引,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学生的角色亦然。

2.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我们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萧伯纳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调节其火候就可以了。

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三、真实的课堂上应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高效。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其开放性的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运用教师的情感,精设教学过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构建亲情课堂”为催化剂,以“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为保障,才能成为一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磁性课堂,才能“真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意见范文2

 

关键词:教学效果 大学学习特点 现状 改进意见

  大学学习的特点

      在大学时期,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自觉学习,由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向发展综合素质转变。相比中学时期,大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的自主性

      进人到大学学习阶段,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巩固的过程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要有很强的自觉性。另外,大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他们已经不满足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开始逐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大学生从一人学就有专业定向问题,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将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相关课程,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等方式深人学习,将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和老师的科研项目等,锻炼动手能力。

大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由于大学学习具有以上一些特点,已不同于中学的传统教育,一些学生在进人大学学习后,没能充分了解这些变化,使自己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自律意识薄弱

    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学生除了完成课程的学习外,有更多的时间自我支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没有了中学时期的严加管教,一些学生自我放松严重,表现在正常作息时间不能保证,上课有缺席现象;听课不专心、在课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和朋友吃喝玩乐,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薄弱的自律意识,加之学习内容的加大和学习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学生在刚进人大学学习时就感觉到力不从心,更甚者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

.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人大学之后,这种明确的目标没有了,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变得没有动力,没有更好地发展自我,个别学生甚至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自己的大好年华。

.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由于学生所学专业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经选择了的,不可避免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进人到大学才发现不感兴趣;二是有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到大学学习,服从了专业调剂,没能选择喜欢的专业。在大学期间换专业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大多数同学只能凑合着读,学习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也影响到学习效果。

改进课堂“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教

   .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或某类任务的主观判断,是个体自信心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处于一种人际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学习效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

  

建立一种以尊重、关怀和激励为特征的课堂人际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学生相信教师会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最好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持续学习,以达到课程目标;比起个人学习目标,学生优先考虑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来进行学习;学生相信教师对于自己学业成就的评估。通过总结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学生,不管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如何,学习效果是相对较好的。

 由此可以得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认可和激励会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的双主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权与发言权,除了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考虑积极采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管理模式转变为交互式的、自主的管理模式,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的,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更好发挥。

    为此,教师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人手,改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的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安排,其中包括:每星期的课的内容,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每个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的任务;课下需阅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实验或讨论安排、考试安排、评分标准等等。这样使课程内容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课中,教师在提纲掣领地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之外,要注重提出个人见解,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适当减轻常规课外作业,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随堂练习,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另外,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课后,除了常规的课后练习之外,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撰写报告和论文,达到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与学生交流,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教学过程。

.加强学习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学习理论家主张把自主学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等八个维度来加以界定,当学生在上述八个维度上均能由自己做出选择或控制,其学习一般就被认为是自主的。

课堂教学意见范文3

1 创设参与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行为的最重要的“内驱力”之一,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内容创设与之相应的物理教学情境,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或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情激趣,造成悬念,激起学生参与求知的意识,例如:在学习势能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一位亲戚是一个小包工头,一天他到工地上视察,在六楼上发现电工的电线有问题,于是,他就喊地面上正在维修电机的电工,就在电工抬头观望时,从六楼上落下的一块麦粒大小的石块打在他的头上,过了一会儿他的头上居然渗出血来,一块麦粒大小的石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叙述完学生兴趣大增,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显的活跃积极,也可以利用实验展示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是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气压时,找一个玻璃杯盛满水,盖一张白纸后倒过来,纸片并不掉下,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睁大了充满好奇的眼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白霜、雪山、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被动接收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2 创造参与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要发现问题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随时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讨论、争议解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自学、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发现问题——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良性循环轨道,例如:在“平面镜”教学中,教师在转盘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玻璃后的某一位置放一只透明的杯子,调节转盘,使学生透过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没有熄灭,这是什么现象呢?怎样形成的?学生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争先恐后的上来看个究竟,几组学生上来观察、动手实验后,学生发现了奥妙所在,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在这一节课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主动参与掌握了知识,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使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教师还可以在内容上,设计是最具探究价值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问题,在形式上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

3 鼓励参与信心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也很容易消失或转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予以表扬,表扬使学生更聪明;表扬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知识;表扬使学生更有自信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应也不一样,鼓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其体验成功的愉悦,分享老师表扬的滋味,以增强学生的参与信心,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使学生有参与的任务和表扬的机会,教师要以赞许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参与精神,以肯定的口吻评价学生的探究结论;其次,要鼓励学生参与,包涵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作出委婉的否定,使学生感受到虽然答错了但参与的精神是对的,要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主体,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梯度的教学活动,让其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激发学生对物理课持久性的兴趣,就可以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开心。

4 保持参与热情

课堂教学意见范文4

【关键词】意外 情境 学生见解 偶发事件 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偶发事件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件。由于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变性、多样性和不易控制性等特点,很多老师非常担心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发生。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上课时被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打断,并非什么新鲜事。面对偶发事件,我们有时扫兴,有时恼火,有时束手无策,有时则习以为常。偶发事件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或是影响课堂教学,但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恰当运用,不但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将之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伸服务时,才具有意义。所以,研究怎样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抓住“意外”情境,服务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和养分。

1.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师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2.写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利用“独到见解”,延伸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抓住这些“新”信息,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充实。 有些思维火花本来不属于本课时详细探究的知识,但确是学生的“独到见解”。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而教师却可以利用这些歪打正着的问题实现研究方法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等。

案例:老师在讲《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让学生想一想燕子妈妈究竟为什么笑了。学生有的说:“冬瓜的颜色是青的,茄子的颜色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小燕子观察得这么仔细,燕子妈妈心里真高兴,所以妈妈笑了。”有的说:“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观察仔细,所以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有的说:“燕子有了一种新的本领,燕子妈妈真为小燕子感到高兴,所以笑了。”有个学生说:“看到孩子长大了,燕子妈妈可以少操点心了,所以燕子妈妈笑了。”

我们早就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维发展状态都不一样,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活动若中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因素,发掘其思维因子加以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突出亲身体验,充实课堂教学

案例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课堂教学意见范文5

关键词:听评课;积极建构;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56-03

基于积极建构的听评课,是指课堂观察者与执教者之间依托教学现场,通过多元对话,促进对课堂的理解,生成教学智慧,改进自己或同行的教学实践。互动是积极建构课堂的有效方式,生成是主动建构课堂教学的结果。评课不仅注重听课者生成的思考,还注重评课过程中多方互动积极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如果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或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应付听评课,缺乏积极反观内省的意识,让自我游离于课堂之外,就谈不上主动建构和促进发展了。

一、在互动交流中积极建构:“我觉得应该这样上!”

积极建构是教研评课的核心理念。听课者在执教者所提供的教学现场中发现了比较典型的教学问题时,一般总要探寻问题的现象、原因和改进策略,尤其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选择教学方法和再造课堂流程。这样的评课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认真分析之后提出自己的教学创意。当前很多评课往往批评否定时动辄一二三四长篇大论,但是具体怎样改进却言之甚少甚至只字不提。老师希望评课者能够以课堂现场为依托,把自己摆进来,生成“应该这样上”的教学思路,与执教者和同行交流。

教学现场为听课者提供了积极建构课堂的互动平台。例如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囚绿》时提出问题:“题目为什么叫‘囚绿’呢?‘绿’可以‘囚禁’吗?”可能是这个问题跨度较大,学生并没有找到答题的切口,一下子陷入了沉默。教师提示说:“请同学们看第八节,齐读这一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问:“为什么说它‘简陋’呢?请同学们从第2、3、4节找答案”。学生找到“高不过一尺”“小”“阳光炎热”等特点之后,教师接着说:“请再把视线回到第八段,作者为何说‘郁闷’呢?”学生一时没有找到答案,教师再提示说:“请找第五节的句子”,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找到了“怀念绿色”“涸澈”“疲惫”等。很显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意识太强,帮学生找好了“答题区间”,文本研读被转化为一个个让学生解答的“阅读题”,学生的思维被严重束缚,学生的自我阅读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这堂课应该怎样改进比较好呢?笔者在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之后就有化解这一“困境”的冲动。“题目为什么叫‘囚绿’呢?”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也是给学生以悬念、开启学生思维的一个好问题。如果颠覆教师的设计,另起炉灶,没有这个必要,也使课堂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如果在学生沉默时,教师引导寻找与“囚绿”相关的句子,学生应该能找到“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然后抓住“牵”“教”“装饰”等关键词语来品味,就不难理解作者既“囚”又“爱”的本意了。如果是研讨课,只是简单地评价优劣,不去拿出建设性的意见来,这样的评课可能只是教研的“流程”,对听课者和执教者双方的教学技能提升来说都很难有多少实质性意义。

我们不否认批判性评课对于建构理想课堂的价值,但是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最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积极建构课堂,提出“应该怎么上”的具体策略。敢于对同行说:“我觉得应该这样上”,是评课者对教学现场的一种主动观照与积极反思。敢于表达自己对课堂建构性的意见,是当前听评课活动中积极倡导的教研方式。在校本研修的听评课活动中,一同修正教学目标,共同改进课堂结构,合作完善问题设置,主动革新教学方式,凝练课堂语言,改善教学情态等,是快速提高青年教师上课能力的有效教研方式。

二、在预设与生成的推进中提前建构:“接下来会怎样上呢?”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者对执教者的课堂进程会积极参与预设与判断。这种预设和判断可以是上课之前对课堂现场的预设和理解,比如对所执教内容的重难点的定位与处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主要环节的设计等。带着预设进课堂,听课者就多了一份与上课者相同的使命,多了一份教学对话的真诚,多了一份对课堂现场的真切感悟。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推进的节骨眼上,听课者对执教者的教学方法和效果的揣摩性预判。这种假设与判断立足于执教者的课堂设计,又融合了听课者自身的理解。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提出了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父爱’却叫‘背影’呢?”这个问题一是从反面设问,很难找到回答的切入点,学生也很难了解老师的意图。二是问题呈现得早了一点。笔者在思考:教师接下来会怎么上呢?是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还是变换提问方式,将问题进行分解?是教师自己包办代替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暂且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开始新的内容的学习?可喜的是,教师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不妥,马上将问题改为:“这篇文章总共写了几次‘背影’呢?请快速找一找,都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样,问题指向就明确了,学生先找几次“背影”,圈画出来,然后再看四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教师在学生找到后组织分别朗读与赏析“背影”的内涵。

评课教师将自己置身于执教者的角色中去审视课堂,更容易沉浸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促成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深刻理解。对执教者来说,课堂上的临时应变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一定都能得到及时的修正和改进,但是对于听课者来说,则可以运筹帷幄,对教学现场的可能性进行预判,并进行自己的理解和设计,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改进和验证,达到理想的课堂状态。

三、在与同行的碰撞中建构生成:“你看这样上行不行?”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评课过程中,听课者一般会将自己的评课改进意见拿出来与同行或专家商榷。通过商榷交流,对课堂的理解更加敞亮,从混沌走向清晰,从偏离中步入正轨。

听课者在别人评课之前拥有自己的思考,不妨将自己的评课意见“抛砖引玉”,这是检验自己评课价值的一种形式。将自己的思想与同行的思想交流碰撞,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新的认识。集思广益,可以使自己的思考更加有条理,更加成熟,更有深度。

任何课堂都是有缺憾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修改都是适合的。评课时经常会出现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不能这样上”,“应该怎么上”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冲突和碰撞的听评课交流是最具价值的。只要围绕同一个问题进行交流,哪怕有明显的不同意见,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位青年教师在听完一位名教师的《可以预约的雪》后,在评课时对其中一个环节的设计提出了商榷意见。文章结尾有两个“蜿蜒”,建议不要在一开始就抓住这个问题进行提问,而是按照文本呈现的过程进行解读更自然一些。这个意见当即得到了听课者和执教者的积极回应。就一堂课或者一个教学环节来说,很难说名教师的设计就一定优于青年教师。每位教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思考与别人的思考做一个对比观照。通过双方的交流甚至碰撞,容易发现自己观点的价值,也可能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产生“我的”新思想。对课堂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快速成长的学习方式。

四、在师生换位思考中积极建构:“学生会怎么想呢?”

听课者在课堂上和评课过程中有时需要适当转换角色,从学生角度着眼课堂教学的生成过程。日常的听课往往是看教师怎么上,因而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关注不够。我们也经常有一种错觉,发表在报刊上的教学设计到了自己课堂实战时难免捉襟见肘,这是为什么呢?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而实际教学则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关注教的设计,往往很流畅,但是学生的动态表现则可能很“涩”了。因此,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听课和评课也许是化解教学低效难题的途径之一。

听课者临时转换为学生的角色,更容易考查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适当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尤其是方法、过程与结果的达成度。这种评课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观察学生的“学”上来,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从关注“教得怎么样”转为关注“学得怎么样”,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学生在“学会”的同时,有没有“会学”。要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纳入到观察的视野中来,这才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然是教学生学,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以学定教,首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其次是学生喜欢学,再次是学生“学会”了,最高的境界是学生“学会”并因此“会学”了。一位教师在讲评作文时批评学生写的作文立意幼稚,条理不清,一位同学小声嘀咕了一声:“你说说倒是简单的,有本事也与我们一起写作文呢!”老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了解学生的想法吗?如果能够像那位同学所期望的一样,与学生一起写作文,无论是从作文这一行动的示范,还是对作文的范例教学来说,都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尤其应注意学生会怎么想。一位教师在教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时,问学生:“有个词在文章中出现N多次,这是哪个词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葡萄!”从教师的表情上看,没有预料到学生会这样回答。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也在极力寻找,直观的判断应该是“葡萄”,但是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呢?一时并不知晓,只能感觉教师的意图并不是让学生回答“葡萄”这个词。可见,教师的备课思考与学生的思考出现了较大的反差。教师其实备课时关注的是“了”字,意在引导学生欣赏汪曾祺口语的亲切、自然、舒缓等特点,但是学生并不是这样思考问题,既然这篇文章写“葡萄”,它出现的频率应该很高。教师绕了很大一个弯弯,才算把这个问题扭转过来,将学生引导到“了”上。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问题的严密性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尽量避免“歧义”和各种千奇百怪的回答。

听评课不是对某位教师某节课进行裁判,而是把“课”作为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借助这个互动对话的平台,从主动建构的角度看课堂,思考课如何上得更好,学生如何学得更有效。通过集思广益式的主动建构,探求课堂的核心价值,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Illustration of Inspecting-Assessing Classroom Teaching Paradigm Based

on Active Construction

ZHANG Chun-hua

(Tianyi High School, Wuxi 214101, China)

课堂教学意见范文6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师要毫不吝啬地、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表扬鼓励学生,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亲近教师,亲近语文学科,这也是教师爱学生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

其次,给学生以尊重。在语文课上,尊重学生主要是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阅读见解,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闪光之处和可取之处,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等;对一时理解还不到位或有缺陷的能给予包容、正面引导。要特别尊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阅读理解,采用积极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再次,对学生要有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心理差异、发展特点等,是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最后,教师要学会改变自己,转变自己的角色。语文教师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绝不以教师的强势地位去压服学生,而是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和丰富的学识去征服学生。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语文课堂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引领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辅导者,也是语文课堂中学生之间关系的协调者。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融洽合作的生生关系

教师要教育、引导、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对有价值的发言要学会赏识和赞美,对同学发言中的不足之处能坦率指出,善意地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发言的学生能正确对待其他同学的批评指正,虚心吸取有价值的意见,学会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促进自己的发展进步。这些方法和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更要让学生努力做到。

在这里,教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自己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赞赏学生富有创意的见解;不嘲笑、讥讽、打击那些发言中有缺陷或错误的学生,并能给予有效的帮助;能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师自己理解的补充、修正,并能给以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做到这些,并非一蹴而就,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地引导、训练学生做到对同学意见的赞赏、理解和尊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同学进行友好交流,逐步学会真诚而善意地对同学的见解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不断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首先,要精心准备好每一节课。改进语文教学方法,要从备课入手,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

其次,要灵活应对,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灵活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