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略管理课程现状及尝试性改进

高校战略管理课程现状及尝试性改进

摘要:“战略管理”是着重培养具有战略思维能力、战略管理应用能力人才的课程。新时期教改背景下,围绕战略管理培养大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必须注重课程模式改革与调整,把提升战略管理能力作为核心导向,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与教学计划。据此,结合“战略管理”课程现状,对课程尝试性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课程现状;尝试性;改革

“战略管理”课程能有效结合学生预习与教师纠偏工作,在思考与辨析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战略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进而体现“战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意义。随着社会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人才过程中也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战略管理能力为目标实施课程方案。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课程的主导地位,学生往往是课堂的“倾听者”,这显然不符合“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无法提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阶段,高校在有效转型过程中需要将“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来。基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本文对“战略管理”实施尝试性改进与调整,具体操作是将课程关键知识点与典型企业的发展有效结合;以学生小组形式,围绕教师给出的知识框架,一门深入地挖掘某一典型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式;对课程知识内容作延伸思考,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判断企业的战略发展走向,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一、新时期“战略管理”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国高校要根据自身优势科学定位,特色办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1]。作为管理类专业主干课之一的“战略管理”,一直是经管类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将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与案例紧密联系,揭示企业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研究案例的同时,知晓企业发展走向,并有效进行战略思维判断。“战略管理”课程要以培养学生战略管理应用能力为导向,坚持锻炼学生的战略思维及战略分析能力,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造就具有战略统筹与规划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战略管理”课程的现状

当前,高校“战略管理”课堂依旧沿袭了我国高中课堂模式,延续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模式,仅通过期末的一份纸质考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记背能力。许多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取,忽略了学生战略思维能力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社会能力的整合[2]。“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式普遍落后,教材也多是早些年编著的,案例陈旧,与目前企业的经济宏观大背景出入很大,导致课程的教学本质脱离了现实。“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需要从企业整体、全局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企业的工作管理能力达到整体最优水平[3]。脱离现实的企业战略研究是缺乏意义的,也难以实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具体创新性改进措施

(一)教师的主要工作

1.课程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教师要明确“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战略思维,提升学生战略管理能力。这是“战略管理”课的核心导向,指出了课程的知识框架,也奠定了案例分析的整体基调。第二,教师要围绕课程教学目的,将“战略管理”的重要知识点梳理出来。根据“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点构成,结合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将该门课的关键知识点总结如表1。第三,教师要精心筛选典型国内外企业,并拟出可供学生参考的企业名录。企业的选择要有一定标准:一是企业的发展轨迹可以围绕课程知识框架展开具体分析;二是企业足够成熟,有着较完备的成长体系;三要求企业具备让学生实地考察的可行性。第四,教师要用心挑选关于“战略管理”课程的书籍,列出参考书目,以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额外补充知识点,拓展多方面战略视角。有价值的相关书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课堂的思维能力,扩展知识广度,更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战略管理”课程立体起来。第五,教师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不仅要体现公平公正,更要紧密结合“战略管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都有效果反馈体系,从而帮助教师有效监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过程,把握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2.课程进行中的注意点

第一,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战略管理”课程的学习意义,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课程,从而由衷地产生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要清晰地讲解课程知识框架,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建立相关知识体系,这些理论框架将伴随学生学习“战略管理”课程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第二,教师要主持好课堂秩序,针对不同的课堂模块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除了较少理论知识讲授的课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偏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余课堂模块皆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仅协助管理课堂秩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监督,及时纠偏。第三,教师要阶段性地、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给出评价和建议。教师中肯的、有建设性的评价,不仅可以为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提供信息依据,更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成果的一种肯定,会成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的动力。

(二)学生的主要工作

1.课程初始阶段的准备工作

第一,学生要充分了解该门课的教学意义,知晓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且要知道课程考核的方式与标准。了解课程的教学方式后,学生要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端正态度,做好课程学习的心理准备。第二,学生要按照教师课前给的“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框架,再结合课本进行有效预习。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拓宽相关知识,找到有疑问或者不理解之处,以备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并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

2.课程进行中的注意点

第一,在课外,学生要积极搜集课程相关资料。课程研究讨论的展开是以5—6人的小组为单位的,所以在准备研究材料时,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及时碰头讨论,以求在课堂就达到最佳分享效果,获得课堂环节的高分。第二,在课内,学生要思维敏捷,积极发言,争取创新性想法的产生。同时要求,一方面要针对别人的发言及时提出相关疑惑;另一方面要基于充分的研究和材料准备,认真回答其他小组成员对本组发言提出的疑问。课堂讨论中,要抓紧时间高效讨论,以保证课堂高效运作,从而保证学生收效良好。第三,课程尾声阶段,学生要认真做好企业相关调研工作,以最新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认真做好课堂分享准备。

(三)“战略管理”课程课堂模块构成

第一模块即解析教学目标。讲解“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点,搭建课程相关知识框架。教师告知课程的教学意义以及学生要通过课程习得的能力;告知学生该门课的成绩是以平时积分为主,所以课堂过程很重要。学生清晰认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意义,再对照自己的知识构架,对课程深入了解。第二模块即成立合作小组。教师介绍分析本学期可研究的企业名录,学生小组讨论并选择本学期要深挖研究的企业。根据课程特点,有效筛选可供学生选择研究的企业,向学生介绍可研究企业,组织学生讨论选择相关企业,并做好考核记录。针对该课程已掌握的知识点和教师对企业的介绍展开小组讨论,确定本学期要研究的企业,课外对该企业再了解进行最终确认。第三模块即开展课堂分享。学生针对企业研究和对“战略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给出阶段性分享报告,教师主持好课堂分享。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研究分享一直紧紧围绕该课程的知识框架,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小组成员轮流进行阶段性分享,认真讨论并回答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第四模块即教师批阅点评。学期临近结束时,学生出具一份关于所研究企业的报告,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对报告要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报告分析角度全面;二是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分工情况在报告目录里呈现;三是提供学生分析报告的研究途径,可协助学生寻找企业最新资料,可帮助学生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让学生实地考察出报告。

(四)“战略管理”课程考核体系构成

战略思维的发展与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相关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能力,这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本文所论述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因而,该门课能够体现课程价值的不是期末的卷面考试,而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所以,最终该门课的考核方式是平时课堂内的积分,以及最终的企业调查报告和最终的汇报总结。

(五)校企合作规划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现代企业,这些企业都非常值得研究,搭建高校与企业的发展桥梁是非常有意义的合作。仅靠课本和网络,学生能够获取的知识只能是间接接受而来,如果去实地考察,直接感受企业的运作和日常维护,对学生而言将是不一样的体验。同时,学生可以在实地考察时与企业相关人员直接接触,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对课程后期的企业研究报告非常有价值。所以,学校如果能够搭建好校企沟通的平台,并将企业考察活动与课堂有效结合,将对“战略管理”课程非常有意。

四、尝试性改进中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工作量的增加

改进后的“战略管理”课堂,因有诸多讨论和分享环节,所以班级人数不宜过多,以每个小组五人来看,课堂内最多只能有8—10组,这才能确保课堂效果与进度。所以,改进后的“战略管理”课堂,推荐以一个行政班为教学单元,这样才能实现让每一位同学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教学量较大、学术项目较多的教师,或者需要选修诸多课程的班级,需要对该课程作出合理排课。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战略管理”课程改进后,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变多了,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精神,即便教师配合度再高,也不能达到满意的理想效果。所以,合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至关重要,除了合理的、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更要在心理层面跟学生形成友好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认可课程,进而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这不仅需要教师准确传达给学生课程的意义,更需要教师用良好的互动方法与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三)校企合作桥梁的搭建

对“战略管理”课程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校要面临的问题有下面几个:一是学校要考虑学生出行企业的安全问题;二是学校要考虑学生去企业考察的费用支出,尤其是学生数量比较多的时候,支出成本不能忽视;三是企业的配合程度很重要,企业要维护日常经营,不一定有多余的精力去照顾考察的学生[4]。因此,学生去企业实地考察,要实现“天时地利人和”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调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五、结论

“战略管理”课程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学生自身才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改进后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心理、自主学习行为,也需要教师设置合理的课前评价、课中评价和课后评价的完整体系。因此,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做足准备工作。也只有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我摸索中前进,才能最大化地学习到战略管理的精髓,有效提升自我的战略思维能力,从而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13(1):17—22.

[2]罗明玉.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265—266.

[3]刘平.企业战略管理———规划理论、流程、方法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9—41.

[4]刘正喜,吴千惠.翻转课堂视角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67—72.

作者:虞玉洁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