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4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4篇)

第一篇: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1.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

(1)重管理和轻服务思念观念严重。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有待深化,以人为本理念,是以平等观念服务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学校过于注重管理,管住学生的学生管理原则,为学生提供服务,经常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学生服务流于形式,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管理者、被管理者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重管理和轻服务的传统思维占据重要地位。

(2)学生管理难度、广度进一步增加,安全管理压力逐渐增多。

随着高校扩招之后,高校管理过程意识增多。在诸多时候,高校管理部门一味处理突发事件,在学生工作中,确保学生稳定、安全是主要任务,不影响学生安全、稳定即可,使得学生工作队伍、管理部门分的过程意识逐渐淡薄,跟踪意识逐渐淡化,不能有效研究学生管理工作。

(3)学生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管理服务方面,事情较多、复杂,且工作点面较广。在同一件事情上,涉及到多个部门,政策性较强,且时间性不确定。在诸多高校中,十分注重学生服务管理,配置了专门服务管理人员,构建了服务管理机构。立足人员配备、机构管理角度,尚未真正落实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效率不高,互相扯皮和推诿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切身利益,校园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某些安全工作不处理。

(4)宿舍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现阶段,在高校宿舍管理方面,功能定位较为单一,宿舍管理太过分散,宿舍管理人员配备较为薄弱,且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大多属于进城务工、退休人员,只能从事卫生后勤和值班工作,在部分高校高校,宿舍管理是一种单纯后勤服务,使得学生课堂教育之外的管理成为短板,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学生管理造成影响。

(5)学生管理队伍有待进一步整合。

现阶段,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角色重叠,且定位不明确。在高校职工体系中,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是为处理突发事件、日常事务。针对学生思想教育,个性化、工作深度不足,不注重学生心理和思想全面发展。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思想教育针对性不足,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学生工作人员在进修深造和职称评定方面,教学岗位人员差距较为明显,对学生工作队伍造成一定影响。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提高对策

(1)转变服务理念,将管理转变为服务。

在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方面,不只是在文件里、口头上停留,从事学生服务、学生管理的部门和队伍,必须真正转变管理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立足学生角度。针对具体事务处理,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权利,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从传授者走向学生群体中,用自身人格塑造学生人格,通过良好道德行为,培育学生道德行为。

(2)注重过程管理,以高度负责的事业心,不断摸索学生管理规律。

对于学生管理的人员、部门而言,必须注重学生管理过程意识,重视学生管理过程,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能停留于学生管理、不出事故的数据上。站在学生角度,必须构建过程评价机制,确保学生管理人员、部门注重学生管理过程,做到目标明确。

(3)不断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将学生管理整体效率,作为整体有机组合要素,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效益和整体功能。

针对高校学生工作,需具备整体性,学生不是单指某一部门,还会涉及到其他部门,需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统筹协调,不断整合学生工作队伍力量。

(4)提高宿舍管理功能,完善育人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学生管理和服务重要性。

在学生管理中,以宿舍为中心,加强学生辅导和服务,将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作为今后管理发展趋势。针对新时期宿舍管理,必须注重宿舍育人功能,建立育人为本核心思想,强化宿舍育人功能,将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所以,高校必须转变宿舍管理理念,健全宿舍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明确宿舍管理人员的职责,丰富宿舍管理功能和管理内容,使宿舍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提高。

(5)实行个性化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管理具体性、针对性。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管理。

3.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过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教育形势逐渐复杂、严峻,在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无法体现新形势要求,不注重学生发展、个体需求,忽略了情感联系、主体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摸索学生管理新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制度、机制改革,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

作者:冯智恩 单位:燕山大学

第二篇: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是一切活动的本源;二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最根本的是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独立、个性的个体;“本”,是将个体看作一个主体,强化个体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要求把人放在主体的地位之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站在“人”的根本利益之上。“以人为本”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要求,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实现学生的全面身心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在高校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塑性。而学校教育的使命,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弘扬学生的价值,塑造学生的灵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完善。我国的学校教育有着千百年的历史,通过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和实践得出,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并提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学生,通过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和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模式把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校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对学生自身成长的关注较少。同时重视制度建设,学生管理以制度为中心,但学生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单一的制度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高校的管理工作要充分为学生考虑,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制度为中心。除主体以外的其他客体要以主体为中心,做好服务工作。学生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否则教育就失去了方向,难以出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

2.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创造能力。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过度强调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但是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却有所忽略。学生是拥有不同思想的个体,是不断发展成长着。为了保持学生的个性,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才,必须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制度,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多元化,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3.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制度建设和学科建设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高校管理工作的“以人为本”,就是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1.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1)自然环境。环境能对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的主要阵地。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因地制宜地丰富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除了美观之外,还要注重实用性,满足师生生活、学习和休闲的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人创造环境,环境培育人”的效果。(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等总体规划布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喧闹的体育场应与学生宿舍、图书室分开布局,等等。(3)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起着独特的作用,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成立多种多样的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如书法、诗歌、演讲、歌舞比赛等,让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感受美的熏陶和人文关怀,以达到理想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2.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体系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最敏感的社会群体,如果未及时的疏导处理,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有的学生可能会走上极端之路,如跳楼、投毒、为情杀人等,这些都需要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完善的心理疏导体系。(1)学校要有专门的心理指导人员,通过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夯实基础。(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答他们提出的心理健康疑问,满足他们心理成长的需要。(3)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检测评估,为他们设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发现、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坚持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学生管理人员应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大学是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过渡阶段,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一些学生觉得闲暇时间很多,不知道如何安排,有的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和计划,作息不规律等,都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表现。因此,有必要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成立“学生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加强对自身的管理教育。学生的自我管理符合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也是被时间证明了的一项有效措施。做好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可得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可和接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应将人治与法治结合起来。长久以来,高校学生管理都是以人治为主,学生管理没有一套明确的法律规范,造成管理工作中主观的成分很大。而“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学生管理,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指导。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做到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

作者:吕鹏飞 吴琼石 封杨智千 单位:辽宁医学院

第三篇:高校人文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

学生管理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和制约,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将学生看做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正确处理教育要素间的关系,才能确保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活动不偏离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实践中这种观念并没有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大量不尊重学生主体的行为,为防止“伪学生主体”现象的发生,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就业等问题入手,提高管理的实效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学生家庭条件也存在较大差距,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应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学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而,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人文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理论修养、知识结构等素质对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数量不多、学历较低、专业不对口,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不能满足学生管理工作要求。要想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不仅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专业对口的高水平人才加入到学生管理队伍中,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飞跃,还要支持和鼓励学生管理人员多参加国内外人文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人文素质。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人文素质培训,对他们进行人文知识再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人文素质的必要手段。在培训方式上,既要严把入口培训关,只有参加人文教育岗前培训结业后才能正式上岗,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如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全日制培训,没条件的可以采取考取学分的方法参加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形成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人文素质培训模式。此外,为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人文修养达标,使人文素养转化为自觉行为,还要从外部施加压力将人文教育内容纳入基本考评标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人文素质。具体来说包括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等道德素质,具有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业务素质以及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构建人文化的大学生管理体系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现代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在信息背景高度发达、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呈现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意识和平等意识,他们追求自我完善、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为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文化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一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人文教育是关于人、人生、生命价值和精神生命创造力的教育,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关注人的价值实现,这种特点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因此,建立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确立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管理从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向双向互动管理模式转变;二是坚持管理、教育与服务的统一。大学生管理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教育工作,还是一项服务工作,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管理工作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工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而是通过智力活动和知识中介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教育活动,既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要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语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人文素、构建人文化的大学生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取得实效,才能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可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手段单一。

没有依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及时进行调整,而是将其他院校的规章制度照搬照抄过来,毫无针对性可言。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具有针对性,需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需要。而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手段粗放单一,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在评价方式上尤为明显,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缺乏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管理工作必然是低效率的。

2.管理制度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想有效开展,需要一套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校的自主权也在不断扩大。面对新的管理领域,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出现了分工不明,权限不定等情况。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上的要求多于制度上的利益,这样根本无法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何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面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科学规范管理制度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3.管理理念的落后。

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学生往往处于被迫遵守的地位,基本上是依靠老师以及管理者个人意志运行的,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理念的落后体现在学校对学生个人信息的获取不够详细,导致了各项工作缺乏有效的决策依据。其实,高职院校是为学生的需求服务的,而错误的管理理念,导致了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管理理念的落后还体现在对学生管理的定位,不是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仅仅是单一考虑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以及老师的个人业绩上,缺少对学生的个人关怀,导致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名无实。

4.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

在某种程度上说,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整个管理工作的流程进展以及效率。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大,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便不可避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常常依赖年纪较大的教师,这些老师的经验阻碍了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他们的观念僵化、方式固化,对管理理念的创新造成巨大的阻碍。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1.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不断提供积极有效的方式。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现有老师的素质。现有老师对学生以及校园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在不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开展。教师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思想的进步上,因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最终是需要依靠他们的执行力,所以,教师的素质会影响整个管理理念的传达与执行。

2.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需要老师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学校若没有“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那么管理措施实施起来便是步履维艰。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宣传,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管理不仅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对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积极有效的建议,保证每一项措施的实施都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实实在在的需求,都能得到学生的拥护,为各项措施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3.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对学生的管理需要一种制度上的保证,这里所说的制度保证,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的规章制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校园文化。首先,要权责清晰,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及权利,保证学生管理的每项工作都是有人管,有人可查的,而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其次,保障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或者是信息的流畅性,部门之间消息的传达,会影响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程度及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学校的管理工作始终是围绕着学生开展的,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要保质保量地开展,总的来说,是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为管理工作献计献策,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高职院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先进经验,不断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自己发展特点以及要求的管理道路。

作者:李爱军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