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管理研究(7篇)

高职学生管理研究(7篇)

第一篇: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以就业为导向,其前提是校企深度合作,核心是工学结合。它是对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递进,更侧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二、现代学徒制试行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岗位进行锻炼。这种教育模式的变化直接通过教育过程的四大动态性变量,即教育者(主体、教师)、受教育者(客体、学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反映出来。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上述四个因素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

1.教育主体的变化要求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校企协调

在现代学徒模式下学生走出教室、进入企业,把单一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型为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紧密配合、多方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教育主体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交替或共同担任教育者。而且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关键性问题仍待探索和解决,这将给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需要学校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配合、协同管理的组织机构,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等服务。只有三者相融才会产生助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合力,从而确保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

2.教育客体的变化要求加强学生职业教育并做好思想工作

与我国现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相比,现代学徒制学生具有合法的企业员工的身份,即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具备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后角色和环境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简单的课堂学习模式到严格的企业操行制度与陌生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对他们过去长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冲击与挑战,进而引发一些情绪波动,我们有必要随时跟进学生思想变化并做出工作调整。学生离开了学校,学校工作人员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管理难度。需要校方的老师与企业的师傅多做沟通与交流,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换。

3.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求增强学生管理方法的灵活性

现代学徒制的整个学制大概1/3时间在学校学习,2/3的时间在企业培训。学校与企业(行业)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机构,他们有着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学生要在校企不同的环境和企业不同岗位上接受培训与上岗,教育实施环境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学生与社会接触日益增多,学校越来越难实现有效的学生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管理与服务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合作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及存在的各种不同的个性化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

4.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要求重视学生上岗实践的过程管理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偏重显性知识的传承,现代学徒制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现代学徒制强调“学中干”、“干中教”、“干中学”,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上岗实践,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实践锻炼加强专业学习,培养专业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工作改变以往重课堂管理和校内管理的传统形式,重视学生上岗实践的过程管理,特别要充分利用和重视实习、实训和上岗实践等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加强专业学习,培养专业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管理的新思路

学生管理工作是紧贴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学生管理模式必然要转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学徒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现代学徒新模式是学生管理工作文化升级的源泉,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载体。笔者认为,通过大胆实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并使之有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1.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和执行者,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相对于本科生的以培养科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现代学徒制以职业为导向,而且高职生基础较差,学习目标较模糊,这就要求现代学徒模式下的高职辅导员除了具备普通院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外,还需要了解学生今后从事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熟悉行业职业规范、企业制度和岗位要求,甚至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样更有利于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增强学生工作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2.树立基于现代学徒模式的工作理念

现代学徒制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观。新形势下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管理理念是前提,要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学生管理部门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坚持共性管理和个性管理互补的原则,在注重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既对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管理,又承认其在个性、兴趣、特长、能力与资质上的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成才潜能。

3.建立与现代学徒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制度

(1)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以职业为导向。企业需要的人才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表现为高尚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追求、职业行为和劳动品质等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要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劳动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观,严谨自律的纪律观,并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在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中老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并迅速融入学生现实职业行为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理念,引领学生加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另外,学生在校外实践人身安全问题是学生管理人员最担心的,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校要安排学生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条例,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学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身心伤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三导师”制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徒制学生学习空间贯通校企,面对校企环境巨大反差,学生思想波动也较大。必须打破原来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专门配备辅导员老师跟进,并吸纳企业里素质高、思想意识好的指导师傅为学生的思想管理教育导师,即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企业师傅组成“三导师”制。三方管理主体一方面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指导,另一方面三者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老师要定期到企业巡视,详细了解学生的在岗情况,并且与企业师傅保持联系与深入沟通,以便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工作思想状态,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其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老师通过向企业了解学生的工作动态表现,以及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学生管理模式。

(3)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

从传统教育学校升学来到职业院校的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了解甚少,尤其不了解校外工作实践的内涵。辅导员有必要在学生入学后即引导其对学业进行规划,然后跟进实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基于现代学徒制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学业规划指导并不是简单地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而是包括集体指导和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的个性化指导。首先,要针对学生的资质、优势、特长、志趣、才能和爱好等不同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其次,帮助学生差距分析,即目前的状况与职业生涯目标实现之间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再次,结合学业规划的原则、方法、步骤制定适合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践要求的学业规划,特别要找到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方案。最后,辅导员对学生职业发展状况的反馈要进行阶段性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4)定期登记备案与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下学校合作企业在空间上分布较广,为确保学生处及相关辅导员随时跟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将学生名单、企业群、学生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企业提供的详细岗位名单及管理办法等基本信息在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登记备案,并对学生校外工作给予全程跟踪与指导。其次,学生工作最有效的办法和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在学生分布相对集中的企业,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制度。比如,对于整班建制赴企业上岗实践的,可以将班级管理机制移植到企业中;对于学生分布相对集中的企业,可以成立实习实训小组,建立小组长管理责任制。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干部要与辅导员、师傅进行紧密相互沟通,以便辅导员和师傅随时掌握学生的工作思想状态。再次,要充分利用和依托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育人平台,通过建立班级主页、QQ群、飞信、微信、电子邮件,学校要建立集办公、管理、信息、指导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学徒制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拓展教育管理工作平台,提高互动性和育人工作效率。

作者:乔伟丽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一、以生为本管理理念概述

所谓以生为本,是指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基础和核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传统学生管理体制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或者技校升格而来的,办学时间不长,在学生管理方面工作相对滞后,对学生的管理仍然沿用中专的严格管理、惩戒约束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差距,缺乏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所有工作的重要基础,应该制定、总结出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完善和补充。

(二)教师的素质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几乎仍是中专或者技校时的原班人马,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膨胀,学校学生组成日益复杂,管理工作也面对更多问题。而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缺乏主动性,不重视理论和实践研究与总结,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面临年龄、学历、结构等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优化组合。

(三)学校管理机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来的,当学校升格为高等学校后,行政机构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改革,管理机构在学校职能发挥中存在定位不准确、管理效率不高、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比较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一线管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以生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注重制度建设和教育引导相结合

“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是指要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依法治校为基础,对学生实行“刚柔并济”的管理,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人性化关怀。学生管理工作繁琐复杂,成千上万的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管理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法规。首先,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全面、规范、可实践的管理制度。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自律性比较差,必须依靠严格的刚性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刚性制度并非硬管理,而是以学生为着眼点,注重制度建设和教育引导相结合。在具体管理时实行“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以生为本,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与育人环境。其次,高职院校要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续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必须基于以人为本来开展。采用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资源、心理教育等对学生进行管理。

(二)注重社会需求和个性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国家对于学生的培养往往具有统一的标准,还要借助制度来规范。然而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经历、个性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要注重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等都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咨询保障和激励评价相结合

高职院校生源多数都是高考没有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比较不满,对未来比较迷茫,来到学校缺乏明确的长远规划。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学生在学校学习这几年,并不是不让学生出事,而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相关的咨询机构和评价机制,为学校提供相关的咨询和保障服务。咨询可分为两类:心理咨询和就业咨询。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对学生进行受挫训练、成功训练等多方面的指导。就业咨询是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自主择业等提供指导和帮助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进行,及早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建立保障助学机制,为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开展有效的护航。首先,建立选课指导中心,对学习迷茫的学生提供关怀和指导;其次,建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开通勤工助学渠道,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建立激励评价机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进行物质或者精神奖励,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导向的需求,重新审视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储备和质量,引导学生今早对为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同时,评价体系必须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改变传统单一考试的评价模式,实施笔试、设计、实践等覆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四)注重人文精神与和谐环境营造相结合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更注重体现学生的情感、意志及综合非理性方面的能力培养;技能教育更注重体现学生逻辑、思维及认知理性方面的能力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将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做好下述几方面:第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能和科研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人为素养,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努力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精神导师;第二,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核心,构建全面的人为知识体系。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或课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扩宽学生人为视野,让学生感受到高雅的人文空间。第三,构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加强技能教育时,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将其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四、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严格,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管理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改革,以便能够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蔡海燕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1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及特点

1.1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

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相一致,各高职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各有侧重点,但总体来说,我国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招生、学籍档案管理、学生行为管理、学生奖励、学生公寓管理、贫困生资助管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几个方面。

1.2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几个特点:首先,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规范性,与学生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文件需要依据国家以及学校的具体政策制定。其次,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周期性,通常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这个程序来执行,周期是半个学期或者一个学期。最后,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高职学校生源竞争激烈,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使得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较为特殊,难度较大。

2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

2.1高职学校学生管理理念较落后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大批中职学校搭乘高校扩招的列车,跻身于高职学校的行列,高职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生源质量却不断下降,学生在高职学校求学期间得到适当的教育及合理的管理对其自身发展十分重要。但在真正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多数高职学校仍沿袭中职学校的管理理念,用简单粗暴、对学生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实施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导致学生出现不满甚至抵触情绪。高职学校数量急剧增加与高职学校学生管理理念落后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当前我国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简单地将学生看作学生管理工作的被管理对象,忽略了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参与者的重要作用,这种做法与当代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亟待解决。

2.2信息技术给学生管理带来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高职学校的主导性受到挑战,信息技术改变着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其分散传播的特点使得学校与学生从原来的学校主导方式变成了平等参与方式。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价值观引导的难度加大,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被外界负能量所影响。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应用水平以及方向把握等。

2.3学生家庭与学校管理配合缺位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基础和补充。虽然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已经成年,但在我国教育制度和社会习惯的影响下,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仍依赖于家庭在经济以及精神上的支撑。当前我国高职学校的在校生大多数是外地生源,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加之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成年后就不应对其干涉,使得部分家长对学生的管理出现了放任的现象。可以说,主观和客观因素都使得学生的家长很难切身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来,高职学校单方面承担了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双重任务。学生家庭的缺位让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调动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管理的现状。首先,各种学生制度制定之初,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学生对规章制度的参与度,以让其更好地理解规章制度的内涵。其次,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高标准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因此,有必要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设置一些自助服务项目和朋辈服务项目。自助服务项目可以让学生通过格式化的办事流程,依照固定的菜单模式,依靠相关的仪器设备自行完成办事项目。朋辈服务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学生组织资源,或与勤工助学岗位相贯通、兼招募学生志愿者和招聘学生助理等多种方式,让在校学生担任服务人员来服务其他同学。通过这些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在校学生在校内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3.2善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管理服务

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在高职学校内,除了教学要积极发展信息化之外,学生管理工作中也要善用信息技术。首先,建议高职学校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为管理工作提供的无障碍交流新平台——微信,开通学校内部学生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更新和传递相关信息,推送正能量的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切实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建议高职学校及时更新校内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辅助。因此,高职学校有必要通过更新软硬件,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最后,建议高职学校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培训力度,及时维护和更新系统数据,让其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3.3开展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计划

建议高职学校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共同教育管理系统。从高职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要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情况,在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从高职学校与家庭配合开展共同育人计划的角度来看,家庭与学校之间应当取得有效沟通,可以考虑的途径包括不定期的相互走访、网络或通讯联系、定期的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委员会等,让家庭可以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作者:朱文华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研究

一、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教育在为市场经济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始在高职院校所普及,因此,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也相应得到了提升。基于此,本文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落伍,管理水平低下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我国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作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提供人才资源的主要基地之一,其管理方式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一些位于中小型城市的高职院校,在管理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未能将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型高科技设备用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导致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效率低下、管理模式落后的弊端。

(二)未给予思政教育足够的重视,教育观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输送基地,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高层领导人就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却忽视了加强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塑造,导致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无形中加大了管理难度。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很难感受到正能量的正面引导,可以说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环境。

(三)师资队伍薄弱,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不合理。

院校最为重要的软件设施即师资队伍,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其教育经费有限,而为了保护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我国高考在不断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容纳能力有限,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学校来本校就读,高职院校的高层领导人不得不决定将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本院校的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当中来,这就进一步挤压了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空间。

二、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明文规定,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出熟悉党的政策,拥有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需求的高技术应有型人才,经过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且拥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对于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如何,将直觉决定和影响其在校期间的人格塑造和知识沉淀等。因此,可以说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不仅仅能够有效加强对本院校学生的管理,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他们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而且对于学校自身而言,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为它们自身塑造很好的外在形象,吸引生源,有效提升本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三、基于思政教育浅析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类思潮不断涌入我国,这其中既包含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益的思想,也包括会腐蚀国民思想的不良思想,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尚不完全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为一些不当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无形中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加大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分析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很有必要,具体来说,以下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一)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尽快引进思政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输送基地之一,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质量的好坏,而由于教育经费有限,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思政教育这一领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虽然思政已经成为必修课,但是由于经费有限、人员有限等主客观原因,思政教育工作长期由非专业人士主持,而对于高校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来说,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着反作用。”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尽快引进思政专业人才,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壮大师资队伍。

(二)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过分的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却忽视了他们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愈来愈需要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的学生,所以,加强思想教育不单单能够为市场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而且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也可以减少他们的管理负担,让学生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意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例如,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四、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笔者之所以基于思政教育分析如何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在于我国思政教育还较为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完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思政教育对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的作用。

作者:刘世伟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研究

1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及启示

1.1协同创新的内涵概述

“协同”的概念最早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提出,并在其1976年发表的著作《协同学导论》中系统论述了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内,若各种子系统不能很好协同,甚至互相拆台,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终至瓦解。相反,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随后,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问世,标志着创新理论的正式确立。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Gloor)提出,即“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1.2协同创新的思路与特点

协同创新的出现为知识变革提供了动力,它摒弃了过去知识、技能的单一传授以及成果产生的独一性,强调系统内的每个成员打破原有的关系和利益格局,沿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创新和共享成果的过程。它与传统的成果产生的方式有如下不同:首先传统的成果产生主要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是按照既有的教条进行复制的,而协同创新注重市场的需求,是以需求者的目标作为工作出发点的;其次传统的成果产生往往是单个人的,或者一个单位组织所提供的,而协同创新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某领域内的大多数人的意志,相比而言更具科学性;最后传统的成果产生限制在单一的沟通交流中,没有网络平台信息的共享机制,而协同创新的成果产生注重以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手段,在产生的前、中、后保持时时沟通,能够取长补短和共同提升。

1.3协同创新理论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启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协同创新是指在现有的学生工作部门的基础上,通过平台创建与优势资源整合促进的不同部门、不同工作队伍的创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3.1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

学生管理涉及到的部门较广,学生事务的处理不是学生工作处一个部门能够都包揽的,需要学工、团委、保卫、教务、财务、后勤等多部门的合作,应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协同创新,抽取各部门之间含有学生管理的成分,整合成一个大而全的学工部门,推动整个学生管理的集团化发展。另外,要打破各二级学院学工办之间的壁垒,在时间与空间上使得他们能近距离靠近,优化人员结构,促进办事效率的提升和整体实力的均衡。

1.3.2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

学生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事务处理,更不是提供家庭保姆式的服务。它要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能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行,这些依赖于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生涯指导团队、学生资助团队等的协同创新。首先在人员上要选聘某领域有指导能力的辅导专家组成工作团队,让能力较差的辅导员从事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其次要鼓励不同指导团队之间的交流,学生就业、生涯指导、创业指导等在方式方法上往往具有相通性,每隔一段时间实行专家的轮岗轮换,最终培养出一批全科型指导团队;最后要在制度上给与保障,通过一些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考核制度保证各团队的正常运转。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

2.1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问题

学生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大体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通常称之为三支队伍。学生工作的繁琐和重复劳动让辅导员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应付上级安排的任务成了辅导员们工作的主要内容,他们根本无暇顾及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更无法协同生产出共同的成果。有些辅导员的身份仍属于“人事”的性质,在面对领导和专业教师时总觉得低人一等,对待工作首先以完成任务为出发点,其次就是关心自身的发展,有的希望读博士转入专业教师队伍,有的想通过行政职务的晋升改变目前的状态。班主任有的是辅导员担任的,有的是聘请的专业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大多专业教师都是利用闲暇时间来完成一下学生工作,很难让这部分兼职队伍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学生干部是直接面对普通学生的工作团队,相比而言这支队伍是最具协同创新想法的,但他们处于整个管理系统的最底层,很多的想法与做法很难改变上层的决策,最终因为一次次的挫败而使整个队伍涣散。

2.2学生管理团队的问题

学生管理团队的协同配合决定了该团队能否凝聚共识,能否共同产生知识成果。不管是校级层面的学工处还是二级学院的学工办都面临着队伍不整齐,思想混乱的问题,因为我国高校行政化的味道相对较淡,教师的思维较其它社会组织更为活跃,所以顶层在作出某项决策时往往前思后顾,无法最终定夺而不了了之。一个团队中的辅导员平时的工作大多是按照内容划分的,比如一个负责学生会和班级管理,一个负责心理健康和学生党建,最后一个负责招生和就业,从他们工作的内容看本身是没有交集的,工作的方法上也没有协作的习惯,只要能够把自己分管的事务安排好就已经万事大吉了。

2.3学生管理领导者的问题

学生管理领导处于学生工作金字塔的最顶端,决定着某个单位组织学生工作的走向。一方面,校级学工领导不仅要安排好整个系统的工作,还要面对诸多的行政事务;不仅要维持整个队伍的稳定性,还要协调来自学生、教师的倾诉与质疑。即便是有协同创新的意愿,但具体落实到人的工作时会受到来自精神动力、制度保障、利益分配、人事调配的限制,所以在协同创新上难有大的作为。另一方面,二级学院的学工领导由于年龄、学历和创新思维上与普通辅导员相差无几,在领导方式上又要注意平衡,既不能用命令的方式推动各项工作,也不能用“求人”的办法做一个中庸派,所以领导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协同创新只能是停留在宣传层面。

2.4学生管理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问题

协同创新的内涵指出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考察全国众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平台大体都有信息的不对称、数据的转换困难、流程的不完整、学分的不能互认等通病。以学生为考察对象,查询课程成绩时要登陆教务系统,查询素质拓展分时要登陆素质拓展计算系统,贫困生信息录入要登陆省级的贫困生管理系统,参加体育俱乐部要使用专门的IC卡,阅读就业信息要安装专门的就业APP,究其深层原因是校级层面没有构建起以学生为单位的多方查询系统。学生信息的分散直接导致学生工作队伍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无法适时的动态的跟踪学生的近况,导致表面健全的学生联络机制形成真空现象,无法开展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创新工作。

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3.1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协同

学生管理的协同创新要求理想、信念的一致,如果参与者对于发展的理念无法认同,根本无法产生具体的行为。首先,高职院校党委学工部要提出一句适合本校的精炼工作口号,这样的口号不等同于一种形式主义的宣传,而在于给学生工作者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其次,要组织管辖内的教师们培训学习,深刻的挖掘口号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要求各二级单位思考把口号的思想与日常的工作行为如何有机的结合;再次,利用文件、橱窗等工具切实的加强宣传,让口号进大脑、进课堂、进工作。在一次次的印象加深过程中,让大家都认同协同创新的理念。发展目标的整体规划与分步规划关系到最高目标的实现,有了协同创新的理念之后就要开展制定三年(暂定)的整体目标,如果说理念停留在意识层面的话,那目标就是具体的操作。第一,制定在既有的成果基础上上升一步的整体目标,这个目标应是可行的,可以实现的;第二,把整体目标划分成按年度为单位的分步目标,这个目标要更加详细,是可以促使整体目标的实现的。第三,分析目标实现的障碍在哪里,哪些障碍通过现有资源可以解决的,哪些障碍需要创造资源去解决的。深入人心的发展理念为学生工作者们提供动力,这样的动力又可以促使整体目标的实现,目标的分步实现又会增强学生工作者的动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统一。

3.2人力资源与制度的协同

人力资源是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上一新台阶的最重要方面,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中首先要对人进行筛选,打破原先固有的部门和岗位的限制,按照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把符合专项指导的老师聚集在一起成立指导委员会,用来对学生的第二课堂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提供服务;其次把能力素质稍次的人挑选出来,让他们接受相关的培训,初步可以作为指导委员会的协助者和学生事务处理的主要操作者;最后让各方面素质最差的工作者组成一个团队,成立学生事务中心,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日常学生的事务处理,不带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只需要按照正常的制度和流程操作就可以。制度建设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配套工程,不可以超前也不可以落后,在人力资源运用上主要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按照新的人力资源的配置,首先要分门别类重新设计岗位,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行绩效考核,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让有能力的、能够做出特殊贡献的收入高于其它岗位人员;其次要制定人员的转岗与退出机制,对于通过培训仍无法参与新的协同创新机制中来的要劝其转入到普通行政岗,对于学生事务处理不力,年终考核连续三年排名靠后的学生工作者要劝其退出教师队伍。

3.3资源与平台信息的协同

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对于学生管理,对于其它的工作诸如校友工作、招生工作都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讲,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教师服务平台,平台的内容设计是以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的,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求要高效不仅重视科研和教学,还要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单个学生的需求为设计对象的平台系统呼之欲出,比如可以用OA平台开发的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来自多方的服务,板块可以包括成绩查询、考试报名、活动参与、素质拓展分认定、选修课在线申请、请假申请、就业招聘等,另外还可以推出平台的手机版,学生可以移动式的读取信息,并且有疑问可以在线询问老师,老师第一时间就会解答学生的疑惑。这个平台能第一时间查询到学生的动态信息,还能提供在线交流,学生身边发生的一切事务都在学生工作者的掌握之中,对于学校的稳定工作和思想引导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工作者之间也能借助该平台一方面把信息及时的广而告之,不让一个学生遗漏。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平台的动态为进一步的制定适合的教育、引导策略提供了前沿资料。

3.4机制运转与风险管理的协同

学生管理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机制建立后如何高效的运转是该机制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表现。首先要保持动力机制的可持续性,在完善的制度背后要分阶段的让成员体会到发展的成果,分享发展带来的利益,体会发展获得的荣誉;其次要让协同的成果文化辐射其它的工作,比如以学生管理带动教学工作、后勤工作的协同,制造出学生管理协同创新的先进性文化,让其始终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头羊;最后认真落实“能者上,次者下”的竞争机制,让整个团队有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促使整个机制源源不断的向前发展。风险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由于主、客管因素的变化而导致整个协同机制失败的可能。因此,对于学生管理的协同创新要加强其风险管理,探究出一条风险共担和长期转化的机制显得极为重要。第一,如果是主体发生了风险,比如领导干部的换届造成领导方法与思路的不一致,这就应该集合整体的力量进行劝说或者对现有的机制进行改良。如果是团队中的成员突然离职了,让就要及时的培训和快速的补充人员,让整个机制完整、稳定高校运转。第二,如果是客体发生了风险,比如整个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这就要及时的修改管理制度,让制度更宽松和人性化,提高人员的工资水平等等。第三,做好风险出现的预警工作,提前做好来自主观、客观和市场的调查,进行的进行评估并产生报告,当风险系数上升时及时分析原因,查漏补缺。只有让协同的机制稳定的运转才能增强学生管理的活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是时时的加强风险管控确保机制的可持续性。因此运转与风险管理的协同是整个宏观管理最重要的两方面。

作者:王磊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学生管理赏识教育工作应用

一、赏识教育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人们都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些精神需求包含个人对尊重和称赞的需求,也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因而,赏识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可行性,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则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学生在受教育阶段,教师是影响学生知识进步和人格完善的最重要角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进行赞赏性的认可,以此来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表现的积极性。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和个性特点,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让学生实现成长。

二、我国高职学校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学校的教育现状

高职学校作为主要以技术技能学习为主的专科学校,其当前的主要教育方向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在社会上的固定职位发挥个人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我国,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几乎都报考本科院校,而成绩稍差的则报考比较好的专科院校,高考成绩在300分左右的学生基本上都聚集到了高职院校。因而,根据这部分生源的具体情况,高职院校更适合让学生走技术型发展路线,而非培养高端理论型、知识型的人才。当前,高考学生数量日渐减少,每年高考生能够进入本科院校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留给专科院校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不管是公办高职院校还是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招生难的情况,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在调整了自身发展之后,能够获得比较普遍的认可,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可还是在于对高职院校教育情况正规与否的考虑,即便是在高中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也会希望能够去一个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学到一些实用本领。

(二)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更多地重视学生的纪律管理和检查,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教学工作。很多学生在高中就属于学习成绩较差、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因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习惯上以严格管理“差生”的规则为主,对学生在门禁、安全、卫生方面的管理格外严格,上课点名制度也几乎是天天实行,但是高职学生却经常抱怨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现状,这说明,他也希望能够在一所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强的学校里学习,也希望能够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能够在学校学到一定的本领。

(三)高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职学校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职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高职学校对高职学生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到高职学校的学生属于差生,因而对学生的生活管理应该严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这就导致大多数高职学校并不重视教学,形成恶性循环。2.守旧的管理模式,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认可和发展。学生作为个体,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尊重和认可,然而当学校在管理中与学生缺乏沟通的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独立性,也容易缺乏自信。3.缺少专业的辅导员教师。在高职学校中,整体的师资水平跟本科院校无法相比,尤其是缺乏专业的辅导员队伍,由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待遇跟不上,辅导员队伍的变化也比较大,这对高职学生成长的连贯性起到反作用。辅导员需要承担学生的生活管理,还需要督促学生的学习进步,并且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情况,如果没有专业的辅导员队伍,高职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的发展容易偏离正轨。

三、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高职学生的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都参与进来,但是高职学校的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也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培养,因而,赏识教育在此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一些作用。通过对学生的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亲近和认可,学生从心理上能够产生主动向好的意识。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自主意识迅速增强的阶段,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可,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优点出发,鼓励学生继续发挥按照正确的行为来进行。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原来得不到教师关注的“差生”也可以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很好的成长。赏识教育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得到增强。在大学阶段,高职学生的评定不应该以文化课成绩的高低来排序。他们需要得到更多样化的发展,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应该在其专业领域获得一定的认可和赏识。赏识教育实际上是允许不同的评价标准存在的,这样教师就可以寻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可以激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目标,学生在教师的赏识和鼓励中,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个性,这样就鼓励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对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主动去了解、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好的想法的实现,深入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给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做出正确的抉择和行动时,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一步是赏识教育的基础。

(二)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赏识教育依然属于制度内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需要相对人性化的管理,区别于学校条条框框的基本规定。赏识教育在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的教师处理好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关系,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为学生发展营销和谐、平等、宽容的教育环境。

(三)在学生管理中采取激励管理的手段

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变高职学校学生懒散的学习状态。开发其他不同的活动来发掘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自信。如开展体育项目的比赛、唱歌表演的比赛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色来,得到应有的赞赏。

(四)赏识教育不是排除对学生的批评

赏识教育提倡发现学生好的一面,但是对学生表现不对的方面依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在批评教育时,应该注意语言方式,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应肯定学生好的一方面,提起学生的自信。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平等、尊重、赞赏的思想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逐步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高职学校应该重视赏识教育的应用,形成教师、学生互敬互爱的学习氛围,最终使学生得到好的发展。

作者:李仲妮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探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层面关系不明确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有关学生权利义务的相关规章制度来看,规定较为模糊,这就使得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权益关注有所欠缺。另外高职院校和学生之间存在多重关系。首先,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其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因此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属于隶属关系;其次,依照《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院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因此由于高职院校的办校原则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所以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又有着平等民事法律关系。但是,对此关系有许多人认识不清。

2、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容亟需规范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有关学生管理制度逐渐系统化,但实践中院校在制定学生管理的制度性文件上没有规范性的程序,多数管理制度一般是从有利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且由学校单方面制定实施的,同时,仔细审视现有的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大多体现在宏观层面的规定,对于怎样实施、如何实施缺乏有效指导性,因此实践当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缺乏程序约束的学校权利对学生权利造成侵害。这表明了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较为随意,缺乏规制程序,这点亟需改进。

3、针对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与持续性

目前高职院校仅是在高职生入学第一年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涉及的法律基础知识仅占两个篇章不足一半,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性教育,忽略公共课程的讲授,所以有关法律素质教育的其它方式缺乏有效的开展,而且此门课的教授一般是由思政老师担任,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相当缺乏,导致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效果有限,难以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4、高职院校管理中针对学生的权利救济体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管理中针对学生的权利救济机制是指当学生权益遭受非法侵害时,通过依法制定的权利救济机制,权益得到法律切实有效的维护。从我国法律实践中看,救济制度还远不能胜任学生权利保护的需要,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的某些行为处分具有任意性,从而导致管理秩序的不稳定。甚至有些学校在实施管理制度时对其合法性不够重视。如在有些学校当中,学校为了宿舍用电安全,没收学生大功率电器且不返还,这便违犯了法律规定的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条款。

二、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对策建议

1、增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法治意识

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既是响应构建和谐校园的提倡,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更是培养法治公民接班人的根本,所以有必要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意识,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来培养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轻松氛围,才能激励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自我维权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未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必然影响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质量,因此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自我维权能力不容忽视。针对高职生的法律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教育全程,高职一年级时是法律基础知识学习,二年级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法律条文的学习,三年级阶段一般是高职生即将在外专业实习阶段,在此阶段则对在外实习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强调。通过系列的法律知识学习,不断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3、不断完善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学校对学生按照章程进行管理是应有之义,但是实施过程中必须合法。教育部2005年9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至今已有十多年,但有些学校执行的部分规章制度还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有顺应要求进行修改完善。因此学校应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蓝本,及时做好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立、修改、废除工作,另外在此过程中应贯彻以下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学校制定规章制度作为下位规范,不能触犯上位规范;二是民主性原则,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应听取并采纳学生正当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使规章制度体现民主性。三是指导性原则,即规章制度切忌大而空,应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执行。

4、建立健全学生权利救济机制,畅通救济渠道

为切实有效保障学生权利,除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权利做出规范性要求外,还要建立健全学生权利救济机制包括救济渠道的畅通。首先建立健全学校申诉规定,通过设立申诉委员会,解决学生诉求,对于有争议的处理学生意见进行受理、调查工作,最终形成申诉处理意见书。在公正处理的前提下,有助于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在萌芽当中。其次,对学生进行有关权利救济的专场法制教育,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相关制度的教育:一是行政申诉制度。当学生对学校的处分决定不服,通过校申诉委员会处理亦不满意的前提下,依法向教育主管部门提起申诉请求维权的制度,受理部门经过审查发现不属于受诉范围,应告知对方选择其他救济途径;二是教育仲裁制度。当学生与学校发生争议时,按照程序向教育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由教育仲裁委员会依法进行调解并做出仲裁,该仲裁委员会可设置于政府或是教育主管部门,同时为减少法律成本提高效率,其应作为解决纠纷的前置程序,学校或是学生任何一方对于仲裁结果不满意的可依法提起诉讼,当学生不能或不想通过行政申诉时,可以提起仲裁。它的建立能够更为有效的疏导、化解和解决学生的权利纠纷,为学生的权利救济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作者:杨莉 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