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

摘要:自组织理论的视阈为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该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对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就此提出了创新社团活动管理理念,实现社团活动“学分制”等相应的项目化管理的方法和拙见。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社团;项目化管理

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自由爱好和兴趣自发形成并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目前而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高校的社团活动类型多,数量多,但是办起来的实效是否与时间和精力付出成正比,这是一个问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校在社团管理和组织中下功夫。自组织理论是基于协同学理论体系的一种组织形成的划分方式,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而用自组织理论去看待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这是一个新的角度,在这个角度里再加上市场化对高校的学生社团的冲击,激发了是否能够用项目化管理的方法来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效的创新管理的灵感。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是依据爱好和兴趣进行组织建设的,其活动的自由度更高,但是社团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样的,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进行社团活动组织的学生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协调能力方面更是都有大的增长。社团活动的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载体,引导好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服务。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包括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也就是说研究一个系统是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的从无秩序、无组织走向有序、有组织的。该理论的构成主要基于四大理论:其一是能量交换论,能量守恒是自然的定律,在系统和环境之间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的交换,对系统自身发展产生影响,系统和环境如何自发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其二是协同论,协同论研究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一个系统包含着各种要素,而各种要素之间是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的,这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式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并不断发展,系统的稳定与不稳定就由内部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来决定。其三是协同动力论,一个系统里会存在多个子系统,在不同的子系统内部还会存在更多的要素,这些要素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会形成相应的影响和能量场;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影响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各要素之前的协调是系统或组织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其四是演化路径论,系统或者组织的演化路径是多样的,包括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演化路径、演化的间断性道路、渐进的演化道路,这些不同演化路径的划分是路径的可预测性来区分的,临界路径是难以预测的,从无序到有序是自发的,不可预测的,在走上有序后的继续发展是可预测的。自组织理论在这些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可以用于研究复杂的系统行为,把管理的整个过程看成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然后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演化过程。企业的发展有其演化路径,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也有其演化路径,在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对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出新的观察视角,顺着演化发展的路径摸清规范化管理的脉络。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社团发展不平衡

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获得实践经验的主要载体。高校的学生社团工作一般归于学生处管理,有专门的学生社团联合会,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工作重视度远不及学生的日常校园管理,一方面是基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由组织成型的群体性组织,非学校的官方机构;另一方面是源于学生社团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社群,学校只是起到指引和监督的作用。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呈现出数量众多,但是发展不平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在部分高校出现的社团类别琳琅满目,高质量社团却寥寥无几的尴尬局面。社团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老社团之间的规模相差甚远,如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每个高校都有的社团之一,协会成员众多,发展规模大,有一定的发展历史,而诸如围棋社、电竞社等新社团与之相比在会员人数和规模上就无法与之抗衡。其二是校内外社团之间的交流不平衡,各高校的社团类型都大同小异,尤其是主流的学生社团一般是高校的标配,在各高校的同类别社团之前进行交流是有益于社团发展,但是校内外的社团交流发展不平衡,个别社团积极交流,并举办校级活动,而部分社团几乎就是在校内默默的组织,不走出校门,更不用说参与到省内高校联盟的同类社团活动中去。

(二)社团活动内容系统性不强,社团欠缺稳定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般由社团负责人组织,而负责人的流动性是非常大,一般是一年一换,如果社团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管理细则,就很难保证该社团的稳定性。社团稳定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团成员的不稳定,每年开学季的社团大战是每个社团进行抢人的高峰期,招新是为社团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意味着有老会员要退出,这种一年一换的人员流动决定了社团成员的不稳定性。另外,社团成员的流动性还体现在社团成员的中途退社或转社的问题上,大学生因为自身课程任务或考证等原因不再参加社团活动,或因为自身兴趣的转移而转社等都时有出现,这种情况给社团的稳定性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社团的组织结构不完备。其二是社团的活动缺乏系统性,活动的临时性会造成人员配备的不稳定性,搞活动时需要大量会员支持,而活动一结束,大量会员无事可做,造成会员编制闲置。社团活动内容的系统性欠缺又引起社团人员的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三)社团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核心是社团的干部,一个社团发展的好坏直接由组织社团活动的核心干部决定,因此,社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社团的有序发展。高校社团干部一般存在这热情高,但能力不够,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社团干部一般都是由社团普通成员经过一年的培养站上干部舞台的,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参与到社团的活动组织和项目管理中固然能够锻炼到相应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社团在一年时间里几乎不举办大型活动,那么社团干部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其高涨的工作热情。其次,社团干部的任期一般就是一年,时间短,所以导致部分社团干部责任心不强,部分社团干部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明确,社团干部不注重对下一代社团骨干的培养和选拔,也是造成社团干部素质不高的原因。社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团的活动开展以及社团整体的发展。

(四)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缺乏专业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是存在严重的缺口的,学生是社团的主力军,但是毕竟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上没有相关经验,如果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组织或社团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那对于社团的发展无疑是利好的。高校学生社团现存的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1-2名,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对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审批或监督。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本身就多,社团活动开展也多,管理教师在活动审批或相关的活动支持上就已经忙不过来了,更不用说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进行相关的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教师指导导致的后果是部分社团活动开展混乱,甚至有些活动进行到一半就无法继续开展,也有部分社团更是进入整年的零活动阶段。社团活动经费有限,要是社团经费用的物有所值,就需要把社团活动办好,缺乏专业指导是阻碍社团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三、自组织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着以上的诸多问题,应该要引起重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建构部分,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影响校内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园的市场化气息也日渐浓郁,在不断的商业化气息的渲染下,高校校园社团活动的开展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或部分校企合作高校。在学生社团的发展中用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探析给力社团管理新的角度,而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如果能用项目化管理的新方法,也将能够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诸如新的动力。自组织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将社团活动的主办权交由学生,让其在高校的允许范围内野蛮生长,教师是指引着也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在自组织大框架内开展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可以大大的提高社团活动的管理效率,解决因执导教师不足而导致的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甚至半途而废的问题。项目化管理是将社团活动看成是一个个独立的项目,而项目的负责人围绕该项目来进行统筹,包括项目的计划、控制、人员配备和时间安排等,而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则是项目的顾问,负责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疑难杂症进行排忧解难。项目化的管理能够做到社团活动的相互独立性,在立项之前就将整个项目开展的所需经费、所需资源进行预算,学生处等社团管理部门就能进行社团活动经费的有效统筹,确保好经费的到位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指导教师也能够在社团活动开展之前对活动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论证和指导,有效的节约指导时间和精力付出,达到的效果却更为高效。因此,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对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进行项目化的管理对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四、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路径方法

如何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实现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是实现项目化管理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的关键。社团活动相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更为简单,项目化管理在社团活动中实行起来也更为容易,但是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现存的问题,要有效的解决社团管理运作中的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社团活动管理理念,实现社团活动“学分制”,保障社团活动无序走向有序发展

社团活动“学分制”工作实质上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各级团学组织的作用,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分化认定、模块化分类、项目化管理、体系化构建,有效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

(二)提高活动项目质量为前提的精减活动数量

高校社团活动的数量众多是造成活动项目开展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要对社团活动的开展门槛采取项目招标准入制度,在社团活动的举办前期,采用规范的招标、申报制,社团开展活动前对项目进行申报,交由项目评审委员会进行项目评审。评审的相关准则和标准进行公开,社团主管部门负责每学期初进行社团活动的立项评审招标活动的通知。社团活动的评审委员会由社团管理的教师和社团上一届主要负责人和社团领导干部组成,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规范的评审标准,分别对活动的可行性、创新性、影响力和活动效果进行论证。最终由评审委员会决议社团活动的中标和活动经费、活动资源的支持力度等。评审委员会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基本准则,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做贡献。

(三)对社团活动进行规范的项目化管理

对通过社团活动评委会审议的可立项活动要加强社团活动的前期指导、后期管理,项目化管理是将一个活动视为一个项目,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有详细的行动方案,包括具体的执行细节,如活动开展前期的人员配备、资源提供,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成本、人力等。按照项目化管理配备好项目经理、执行经理、后勤服务组组长、宣传组长等主要岗位人员,细化每个岗位的人员分工,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负责的良性运转。通过项目化的管理使得每个社团活动都能够有详细的项目岗位和岗位职责,更好的做好项目的执行,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开展进度。项目化管理就是打造社团的团队建设,而团队建设的主要领导是建设项目团队的核心,因此,在项目经理和执行经理的人选上要进行一定的能力提升培训,社团管理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前期对活动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在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进行培训,具体的形式可以是新老社团干部的经验交流会、成功项目负责人的分享论坛等形式,充分的利用好社团退休干部的经验传承资源和团队精神建设。

(四)建构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社团活动的开展是实践过程,活动过程的项目化管理主要功效是提高执行力和执行效率,而要真正的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要在不断的活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也就是对活动开展的评价反馈。高校在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建立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体系的话就能将成功和失败的活动作为案例,受益更多的学生。一个社团活动结束后及时的进行活动效果评价和反馈,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可以设置专门的评价部门,由学生组成专门的活动调查小组进行活动后的反馈信息搜集,反馈信息搜集与项目主要负责人的组织经验分享共同构成项目的评价反馈体系。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将这种评价反馈体系与前期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制度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姚龙琴.自组织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J].安顺学院学报,2015(02):76-77.

[2]胡继冬,高中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及其发展的再认识———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70-73.

[3]袁洪群.项目管理: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创新模式[J].常州工学学报(社科版),2009(10):102-105.

[4]刘曦,王莉,戴海群.商业化运作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6(12):96-99.

[5]刘娟.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及发展路径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11-13.

[6]宋慧婷,刘宛灵,宋柯峥,等.省属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湖北大学大学生社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8):181-182.

[7]陶慧.管窥新常态下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高教学刊,2016(17):195-196.

作者:陈彩祥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