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论文(4篇)

高职物流管理论文(4篇)

第一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内涵

职业化是指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群体成员通过他们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或岗位各方面的相关训练和知识准备,形成与其他群体成员相区别的过程。高职教育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基于岗位需求为前提,要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共同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从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缺乏调研。

很多高职院校通常是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设置专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学校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很明显。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等过了几年的人才培养周期结束后,原来供不应求的专业毕业生可能变得不好就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已不是市场所需的,这样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定课程标准,很容易造成就业困难。

2.专业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所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就要理解职业化的人才标准。而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的一些误区:一是定位过高,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理论型和研发设计型人才或领导型人才,比如说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能对物流管理进行研究或作为物流配送企业的管理者;二是定位过低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低层次、低技能的操作人员。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需求脱节。

物流管理的人才需求的专业是多层次、多层面的,具体包括战略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配送品质管理、配送运营管理、配送调度管理、仓储管理等等。而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存在知识宽泛、技能指向不准等问题,什么都学,但是到了企业却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结果是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4.教学与市场接轨不到位。

目前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以理论知识为主,偏向本科教材,或者片面强调技能培训,偏向中职教材,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从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构建,到人才培养实际结果看,都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差距。

5.忽视对高职学生特性的分析。

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忽视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三、物流配送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措施

1.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确定了开发总思路和流程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委员,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或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不定期走访联系,听取他们对专业改革、建设的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通过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促进课程改革、推进校企合作,进而可以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步伐。

2.确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结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并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体现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有效利用物流技能竞赛的促进作用。

2010年以来,物流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五届,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高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岗位操作、沟通协调、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改革传统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即是把物流技能大赛和日常专业教学互相糅合,把技能大赛纳入教学,以大赛带动教学,促进赛教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的标准化、职业化。

4.建立模块化弹性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不是理论型职业,是操作型职业或应用型职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物流管理的行业特点为出发点,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分析物流管理行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构建课程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的课程体系,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模式组建教学模式,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等三大大模块组成配送管理课程体系。这样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又与职业人才的技能发展需要。

5.加快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管理的多样性和岗位的复杂性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也不是单一的,从认知实践到案例实践,从校内基地实训到校外基地实训,各实践教学模式应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5.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紧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实训基地、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培训能力。根据物流管理方向的专业特点,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建了仓储配送实训中心,另外学校还筹建校园实体商店和菜鸟配送驿站。校园实体商店和菜鸟配送驿站每学期安排几名同学进行实体化运营,学生经过这样的取派、配送流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5.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快拓展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发能够满足更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借此不断完善“实训室一校内实训基地一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使经过实训的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在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也在向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方向发展,要通过企业调研和岗位分析制定出适合高职物流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只有不断完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创造为社会适用的、实践能力强、懂管理知识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职业化的物流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实践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陈抗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准确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物流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依次是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准确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在人才培养中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如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要本着“产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要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和中职教育、本科教育区别开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进一步发展能力的获得。

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同,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早在2006年第16号文件中就强调,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入学军训、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模拟、第二课堂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物流企业参观、专业认知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以我院为例,目前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实践实训环节占到了整个教学计划的50%。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上改变了以往的理论化教学,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开设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完善了针对某一领域基层岗位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及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学院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陆续投入巨资建设校内实训室,如我院投资建设的自动仓储与配送实训室,面积180多平方米,可用于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仓储管理课程、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训。学院还计划把所有的校园快递业务进行整合,由物流管理教研室牵头组织本专业学生承接校园快递业务,并与连锁专业一起经营学院的超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岗位。另外,我院也积极与那些经营规范、管理严格、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签订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协议,使学生能够在全真的环境中进行阶段性教学实训和就业前的顶岗实习,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晚,许多高职院校现有师资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适应物流管理教学的需要。目前,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从管理、经济、营销、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物资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未接受过系统的物流教育,物流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际操作经验,尤其是“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更是匮乏。那么,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技术基础,又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五、总结

高职院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让本校教师走出去,走入其他学校或企业学习,高职院校每年可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如我院曾多次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另外,有些转行而来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基本理论比较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以至于只能纸上谈兵,不敢涉及实际问题,甚至解决实际问题时较为理想化和脱离现实。因此,学校应支持和鼓励这些专业教师到港口、物流公司、配送中心等企业挂职锻炼,不定期地安排这些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到企业定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要把专家请进来,高职院校可根据需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物流一线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现场实验与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翟春霞 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项目教学法研究

1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涉及到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要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首先,项目教学方法可完善学生实习实践。项目教学法有利于综合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项目”的设置要包含多门课程知识,学生要完成项目,就要整合多方面的知识资源。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技能。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都是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物流实践的感性认识。其次,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体协作能力。项目教学方法能够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需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完成的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并能产生竞争氛围,激发团队意识。最后,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的提供以及指导,由教师负责,而在项目学习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小组成员完成,提高了小组成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

2物流管理专业引入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的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目前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并没有跟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有很多问题。①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上,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内容很少涉及。尤其是部分教学内容与物流实际情况有脱节的情况。②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为中心,被动的学习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教学和研究中重视实际问题,注意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一个好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学环节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感受和体验,将学生当作认知工具。在教学中,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环节上,忽视了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过分依赖教学大纲,考试围绕书本,没有考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与企业发展实际相脱节,学生凭死记硬背,即可顺利通过书面考试,学生欠缺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④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书面考试的形式一直以来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考试形式。仅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理论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显然不能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没有建立相关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3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让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主要目标,其基本内容包括运输、仓储、物流装卸与搬运、配送、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方面。结合主要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结构,整合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现代物流基础、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下有若干任务,以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联系为系统知识。每个模块设置一定的条件下,根据设计条件下完成各种任务,以便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获得物流职业技能的锻炼,学习和掌握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因此,项目教学法的运用适合物流课程的内容。①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项目。选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对象作为项目,选取的项目难度适当,充分保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项目方案是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涵盖主要的知识,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设计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该项目的内容应包括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难度小,所需时间不长的单个项目,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由学生自主决定和选择小组成员的组合、收集资料、项目成果的交流评价等。②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式教学认真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项目主线”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的项目,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指导者,开展教学目标展示。学生一般以小组为研究单位,项目课程着眼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这是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也是物流企业所关注的内容,所以在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教师应通过具体项目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最终使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需求。③项目式教学的评价方式。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之一是对教学的评价方式方面。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学成果,而是发挥项目教学的激励作用,推动教学的高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巩固了学习过的知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团队沟通交流和协作。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上,项目式教学法有自身的特点。项目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强调项目的完成过程,所以在评价方法上,改变传统的书面考试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考核方式,以便更好的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内容上,项目式教学法是对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项目教学法中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通过其他成员的沟通,协作,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层次多主体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④教师角色的确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项目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又是项目的设计、组织者。为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教师的各种能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教师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般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欠缺针对性。高职院校教师应是“双师型”,既要有理论素养,又要有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能较好的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对接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要求既要有一定理论基础又要动手能力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中所有项目的完成教学,由师生共同实施项目的过程是学习的重点,把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媒介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个个“项目”,深化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

作者:陈兰 单位: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物流学院

第四篇:物流管理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

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

1.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专项进修、顶岗锻炼、学历学位进修、人才引进等方式,强化专业师资队伍,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推行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机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原则,完善教师激励体制,适当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为核心的具有“理念新、素养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校企教学团队。

1.1引进专职教师、聘请兼职教授及在职教师培养培训所需的经费,依据需要的额度实时足额支付。

1.2选聘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并聘请其他高校资深教师为客座教授。

1.3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1.4积极引进人才,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得才兼备的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为系部的实习教师。

1.5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

2.教学名师的培养。

教学名师是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要把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教学名师扶持培养要与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教材建设是培养名师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教学名师培养与课程教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教学名师培养对象主编或参编高质量教材,并给予经费支持,为编写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提供便利条件;教学名师的扶植培养工作以系(部)为主。

3.教师发展中心建立。

为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培育各类教师学习共同体,使全体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持续发展,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3.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积极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管理经验,为新入职教师、中青年教师以及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培训服务。

3.2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机制。

在校企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打造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通道,在吸引优秀的企业人才来学校任教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为专任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场地、设备,通过下厂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

3.3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创新。

面向学校全体教师提供系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和资助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课程教材与教学法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教育技术运用研究等。

3.3.1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设计项目课程,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在实践中学习,达到“学习过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要求,实现未来“零距离”上岗。

3.3.2推进技能竞赛氛围的课程教学模式。

按照技能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岗位核心技能培养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组织各种层次、不同项目的技能竞赛。把课程技能竞赛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教学,“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

3.3.3订单培养的产学合作模式。

学校与陕西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组建“苏宁班”。“苏宁班”单独组班。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陕西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提供相应的课程并由企业内部讲师对“苏宁班”学生进行专业及实践培训,并负责安排实习场地、实习岗位,选派素质好、业务精的员工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保证教学质量,并依据公司规定进行考核。

3.4提供教师教学咨询服务。

针对不同学科的新教师提供关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氛围、教学技术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咨询。

3.5教学和学习的质量评估。

教师发展中心会同校内有关部门,在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习效率进行诊断性地检查、评估和交流,以期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6建立优质学科教学资源共享。

汇聚本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形成共享机制,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服务。以精品课程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契机,组织制作一批名师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青年教师精彩一课等典型案例,供教师学习观摩。建设教学策略与学科教学资源网。

4.教学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专业技能竞赛、微课教学比赛、基础课教学比赛等各类教学竞赛。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基地

1.专兼结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示范作用和培训功能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根本保证。鼓励教师提升职称和技能水平,注重教师岗前及在岗的培训工作,配备青年教师专业导师;实施青年教师融入团队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岗位练兵,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竞赛、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和省、市技能大赛等活动;开展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激励青年教师“比、学、赶、帮、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专项培训,包含教师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理念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挥兼职教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2.培研并举,建立充满生机的培训模式。

学校应该坚持探索并完善教研—培训—教学的培养模式,即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发端,从中找出带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作为培训内容,并将培训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初步认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解决教学实践问题,验证教研、培训结果,从而使教研与培训不断深化。

3.软硬兼施,建立优良的培训环境。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不仅要重视物化环境,而且更要重视作用于人之身心的精神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能发挥陶冶功能、激发功能、约束功能和调适功能。努力改善教学环境,把学校办成“教师之家”,教师学习的乐园。同时加强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严格管理制度,做好参训教师的信息反馈工作。

4.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行(企)业引进或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坚持采取完善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完善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双师”结构团队。

作者:郭延娜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