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思考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思考

【摘要】调查显示省属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普遍存在开放率不高、资源公开少、学生自主使用率低、信息不透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实验室管理观念陈旧,“以学生为中心”重口号轻落实,管理模式僵化、激励制度不合理以及经费不足等。要改善并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就必须摆正服务者位置,主动信息公开与交流沟通,整合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创新激励制度,实施开放与动态管理模式。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高校管理;管理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方高校应培养能服务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都要求地方高校担负起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重任。近年来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建设发展较快,但与之配套的经管类实验室管理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使用效率,都明显滞后。课题组以湖北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湖经)经管类实验室为对象开展了调查,并依据深入调研情况,剖析地方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管理现存的问题,试图探索改进和提升管理效率的对策。

1地方高校经管类实验室使用情况调查

1.1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经管类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使用情况调查,主要面向在校生,采用网上发放,共收到213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占41%、46%和12%。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门类的学生分别占69%、16%、7%、2%和1%。

1.2调查结果分析

湖经设置的基础实验室有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英语角三种,41%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基础实验室在非课时对外开放,66%的学生完全没有在上课之外使用过基础实验室。湖经建设有25种专业实验室,知道1-3种的仅55%;只有7%的学生通过实验中心官网获取到实验室相关信息,76%的学生则通过上课才了解到部分专业实验室资源配备情况;47%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专业实验室非课时可以借用;仅7%的学生借用过;所有学生对实验室借用手续的认知处于空白。使用体验上,38%的学生遭遇过开门迟到或提前赶人;35%的学生反映维修拖拉;23%的学生表示被推诿或遭遇态度恶劣。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不难发现:①实验室资源无公开。湖经拥有部级和省级示范实验室立项,但相关实验资源的用途、功能、配置、归属、分布等,并未在官方平台予以明确公开。别说学生对本校实验资源一头雾水,就连随机走访的多个院系的一线教师,也表示除了自己专业上课使用过实验室,对其他资源一无所知。②实验室管理信息不透明。实验室由院系自管还是校管;实验室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实验室是否空闲或占用;实验室是否外借、如何借用等,所有这些管理信息完全不透明,没有渠道可以查询。③实验室多头管理、权责划分混乱。实验室的建设、装修、资源调配、硬件维护、软件调试、网络维护、日常开门关门以及卫生保洁分别归属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互相推诿和职责不清。如:实验室建设由学院立项,由实验中心、资产处等多部门共同建设。资源使用分配权在实验中心,而设备维护和网络服务则在网教中心;教学软件的安装调试在网教中心,日常软件使用维护又在实验中心;调课排课归教务处和实验中心两个部门共同管理,但实验室开门关门却归后勤。④工作人员态度消极。多数工作人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推诿搪塞,语焉不详。

2地方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管理主要问题的原因

课题组进一步深入进行调研和访谈,剖析了上述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1实验室管理观念陈旧

①追求政绩而忽视学生诉求。高校为了评选和申报,会对标各类考核体系和评选标准,砸大钱花大力狠抓硬件投入。一旦建设完成立项获批,则除了正常教学,基本不允许学生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实践。②角色位置不正。管理者把自己与师生的关系定位为上下级。作为资源的掌控者,对师生采取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监控式管理。③单纯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管理者满足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致使花费巨资建设的实验室仅仅承担单一教学任务功能,而不能充分满足科研、教研、实践、创新、创业等更多需求。④服务观落后。高校学生管理本应突出对学生的服务[1]。但官本位思想下,管理人员将自己视为权利的拥有者、行使者,而不是为师生提供服务的服务者。

2.2以学生为中心重口号轻落实

实验室管理者为了维持教学环境的稳定性,习惯于把自己置于较高的位置上[2],对学生采用监管和强制手段。比如,因为开放实验室会带来一系列制度改革,增加服务、维护成本,甚至其他预期之外的问题,于是就干脆不开放,或不明确告知实验室是开放的,造成无人主动使用、实验室实际空闲,为自己的管理减轻负担,减少责任。这种做法表面看有条不紊,实际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压制学生需求,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懒政”不作为。

2.3管理模式僵化

湖经实行了校级管理和院系管理并用的模式,试图平衡两种组织结构的利弊。实际使用中,院系自管实验室有专业教师,可自主安排上课或开放,使用率较高且机动性好,但管理经费欠缺,专业教师空余时间有限。校管实验室拥有财政经费和统筹调度权,有专门工作人员,但经费和人员都不足。由于同一个实验室需要承担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客户端软件数量多、专业种类多,时常会出现软件冲突、系统拖慢、服务器崩溃等问题,而日常运维和系统安装维护由于管理部门多、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导致责任互相推诿,运行效率极其低下。

2.4激励制度不合理

专职实验师缺乏制度保障。地方高校不设或不重视专职实验师,评审、晋升、定级以及工资都不明确或低于教师系列,实验室专职人员薪酬偏低,身份尴尬,必然导致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不好[3]。

2.5管理经费不足

普通地方高校经费来源远不如部属或重点大学,近年来财政性投入所占比例递减,学费所占比例递增[4],高校整体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依旧存在,相对而言,实验室经费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经费不足不仅直接制约了实验室相关人才引进,也影响了实验管理改革与创新的相关工作推进。

3地方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提升管理效率的对策

3.1摆正管理者位置

管理者应确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正确观念。将为教学、教研、科研、生产、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和支撑都纳入到自己的服务范围,深入挖掘实验室潜能,充分听取师生意见,做实验信息的提供者、实验资源的协调者、实验设备的维护者、实验室使用的服务者、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者。彻底摆脱发号施令和监管控制的角色,引导、鼓励、帮助师生用足、用好学校的实验资源。3.2信息公开与交流沟通管理部门应在官方网页上主动公布学校的实验资源内容、分布、使用方法、申请方式等,并尽量简化办理手续。条件具备的还可以在学校主流社交平台上建立公共账号,填补线上服务的缺漏。比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关注来查询实验室的布局、使用、占用、借用情况和办事方法;查询办理进度;向管理维修部门提出借用申请和报修;学生可以在使用后进行评价打分、留言反馈,使得主管部门与师生之间有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

3.3整合管理机构并明确分工职责

改善并简化实验室管理的组织结构,统筹立项建设、硬件维护、软件管理、日常运维和实验楼安防保洁等职能。整合现有的管理机构,厘清各科室分工与职责,加强各院系之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各自为政、互相推诿、职责重复或真空的产生。管理部门不妨以网站、上墙等公开的方式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权责范围,对广大师生起到指引作用。

3.4创新激励制度

对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可以组织学习培训和考核上岗,安排抽查等,提升人员技能水平和规范服务标准与行为。对实验教师则应从学校层面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其教师系列的归属、晋升渠道、职称评审方式和考核方法,使其事业有奔头、工作有激情;另一方面,学校不应单纯以申报项目、获取某种资质认定为评价标准,而应引入其他指标来鼓励管理创新。例如,可以将实验室非教学使用率、使用了实验资源的教师教研科研项目立项结题、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创新项目、创业成果、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成效等指标引入,据此给予相关人员在晋升、绩效、创新方面的奖励,从而激发实验管理人员积极性,愿意多方面多渠道提供多维度服务。

3.5实施开放与动态管理

经管类实验室相对工科实验室,设备精密和复杂程度较低,更多是提供虚拟仿真的软件系统,完全可以尝试各种开放式管理。既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招募学生团队参与管理,由学生团队负责日常维护、实验室开放关闭等简单日常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指导、实验课助理等教学活动,还可以允许学生参与课题等科研项目,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网站、公众号、社交平台、实验竞赛、创意活动策划等。学生参与的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及时反馈,实时调整,持续优化,在动态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实验室使用效率、管理水平,既能满足特色化个性化需求,又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还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最终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郭立.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34-36.

[2]吴文辉.浅析教育管理观念革新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J].福建质量管理,2016(8):18+20.

[3]商磊,王金涛.美国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借鉴与反思———基于中美两国比较的视野[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45-50.

[4]杨明,赵凌.论普通高校十年扩招中经费投入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165-177.

作者:倪燕翎 张同语 黄歌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南京谦中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