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对策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对策

1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人事管理制度呆板,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现行的人事管理工作程序是:根据工作需要申请编制名额→设置岗位,明确责任分工→向社会公开招聘→根据笔试、面试成绩确定人选→开始工作→年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提拔、晋升等,这种程序看似公平、合理,实际上里面掺杂了很多人情等主观因素,不能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同时,这种工作程序以工作为重心,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因个人所具备的特长、优势去开展工作,造成了“有实力的人没机会,有机会的人没实力”的工作局面,影响了工作效果。

1.2传统的用人编制限制了人才的流通,降低工作积极性

高校用人机制分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编内人员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编制的人员,即正式人员,也就是常说的“铁饭碗”;编外人员分合同工、临时工等多种形式,这种人员不稳定性高,可以随时辞退。这里主要说说编内人员,国家虽然施行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际上只是表面上的聘用,一旦成为在编人员,就意味着终身制(没有重大违法行为的前提下),形成高校不想用的人撵不走,适合岗位的人进不来的局面,严重阻碍了高校的正常运行。此外,职务与职称也享受着终身制,许多人为了评职称、晋职务努力工作,目标达成后,学习和工作马马虎虎,喝茶聊天混日子;有的教职工满腔热忱,工作能力很强、积极性很高,受用人机制的影响不能晋升或提拔,不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时间久了,热情没了,工作也懈怠了。

1.3考核评价体系笼统,没有针对性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考核评价,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人情化”,所有人员只要没有违法违纪,不管业绩如何一律合格,优秀等次轮流坐庄;有的人员在考核前期存在拉票行为;有的人员为了尽快晋升或提拔,将主要精力放在攻读博士学位、做试验、、撰写成果这些工作上,忽略了教学工作;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注重“德”,过分看重“才”,致使很多老师为了“才”丢掉“德”;考核结果过于形式化,考核结果与工资待遇不挂钩,与评聘职务关系不大,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2人事管理工作主要对策

2.1对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挖掘人的潜能

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破除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以人为中心,根据人来定岗定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能,做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这样就能最大化是提高工作效率。

2.2破除终身制,真正开展聘用制

高校是一个需要实力型人才的地方,只要具有真材实料,就不怕教学水平提不上去,就不怕教学名声打不出去,所以高校一定要扫除“在其位不作为”或“得过且过”的人员。高校要大力推行聘用制,根据岗位需求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抛掉人情,抛掉关系,择优录用。高校与聘用人员签定聘用合同,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年终考核不合格给予一定处分,连续两年不合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职务、职称也要解除终身制,工作不到位,降职或降低职称等次,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只有工作压力没有人际关系压力的工作局面。

2.3建立针对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多元化的激励手段

高校教职工包括教师、试验室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多种形式,要根据不同工种特点、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和标准,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要求。此外,考核不要流于形式化,被考核人要严格对待,消除“老好人”思想,根据实情打分,给予他人一个客观评价;分步实施学生考核方法。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人,对老师的教学业绩最有发言权,考核可以允许班级学生代表对任课老师打分。高校教师工资构成比较固定,教的好坏与工资没有关系,这就使一部分人产生懒惰心理。科学制定奖惩制度,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工作职责、工作业绩和综合表现紧密挂钩,干的好的奖励,干的不好的惩罚,刺激教职工的积极性。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针对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不仅在物质上奖励,还要刺激他们的精神需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或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形成材料供全校教职工学习,研发的教学成果在全校进行推广,提高学术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激励教职工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

2.4提高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复杂且繁琐,管理对象素质高、层次高,人事管理工作人员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应对能力和决策能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动脑,增强学习,不仅学习管理方面的书籍,也要学习各种专业书籍。工作人员平时要多和教职工交流,了解不同领域职工所需、所想,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小结

高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校要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在校教职工的潜在能力,吸引外校更多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的输入新的教学力量,使整个高校人员形成一个有序、高效的运作群体。

作者:李琪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