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

摘要:高校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它引导社会人才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革命提供理论和力量,为时代进步贡献人才。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生活、工作、学习都已离不开互联网,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难题,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为社会、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1高校科研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1.1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确保准确性、实时性、及时性

此项管理的首要宗旨是要确切、及时的反映出本校科研工作者的一系列相关科研成果以及工作进展等,使得各领导、教师甚至学生们都能够真正地了解到本校科研状况,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跟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必不可少。且这一系统必须达到全员参与,将个人可公布的基本资料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够完整的将本校的科研成展示出来。与此同时,该系统必须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准确的了解各科研项目工作进展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方便日后核查。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即准确性,数据的准确性是此项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足够准确的数据才有存在的意义。

1.2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创建网上合计和图表功能

信息化之前的信息采集工作往往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各部门、各专业的教师们将近期科研工作汇报给学院,然后以各学院为单位汇报给校方的相关部门,部门内部再进行整理、汇总之后报给各级领导。这样的方式虽然较为严谨,却也相对地失去了信息的及时性,无法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难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科研工作的不便。在充斥着的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信息采集也相对地更加便捷,同时其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可以得到保证。建立健全相关系统,需要管理部门人员全面了解校内教师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工作进展,甚至是科研难题,同时汇总归纳,总结全校相似的科研成果,分类排放。并根据“已完成”和“进行中”来进行区分,便于使用者浏览,同时也便于向校方领导汇报工作。当然,要达到以上目标,需要信息化系统拥有实时合计功能。这种功能是指在完成信息的初步采集之后,系统可自动或手动分类,对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并做成报表或者图表,便于浏览者审阅。

1.3建立考核制度,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有组织性的机构或集体,一个具体细化的考核标准必不可少。高校为实现对教师们的激励,通常也会细化本校的考核制度。这一制度同样可以用于科研工作中,无论科研成果的大小,只要足够优秀就给予一定的支持的鼓励,也可激励他人努力为本校科研事业做贡献。如果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考核,那么其繁琐、紧张程度容易想见。因此,我们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科研工作的考核,使系统自动分类优秀科研成果,提高工作效率。

2目前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弊端

2.1信息处理方式滞后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首先工作效率就很难满足,更不用谈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满足社会要求。科研工作最关键的最基本的就是其准确性、实时性和及时性,如果这三点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那么科研工作可以说是失败的,不合格的。

2.2管理人员思想保守

现在的很多高校都沿用之前的金字塔式的层式结构进行管理,这种模式下的科研管理容易造成权利集中,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科研管理人员们大多思想保守,拒绝进步,这就严重阻碍了本校科研工作的展开,使得科研工作效率低下,很难达到目的

2.3科研合作形式单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简单的科研成果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跨专业的去研究更具综合性,以及更加复杂的难题,致力于为人民生活创造便利。而以往的科研工作多为同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有的甚至是自己独立完成。这样的组织形式已经渐渐无法满足时代要求,我们高校的相关科研人员应该学会创新,共同合作,共同进步。

3高校科研的信息化管理对策

3.1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工作效率往往得不到保证,且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实时性也难以达到标准要求,除此之外,科研工作往往信息量庞大,包括各种科研人员信息、项目进展、成果展示等也都需要另外汇总,总结归纳,整理成册。同时如果能够将其整理成图表形式将更加直观,对于工作的进度汇报也更加便捷有效。但是由于人工劳动力有限,高校的教师数量有限,教师们除去本职工作外很难再有精力负责这些科研信息的整理,这就需要用到信息化管理,这种互联网模式下的工作方式更加便捷,也更加高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3.2提升高校科研管理的决策水准

在智能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产业深入人心,人们无论是生活、生产、工作还是学习都逐渐离不开网络。将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不仅仅是互联网产业在高校这一社会群体组织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贡献体现。通过信息化管理,将繁杂无序且数量庞大的科研信息在极短时间内整理汇总,归纳分类,这一点恐怕只有互联网时代下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程序才能做到,人力往往更费时间,更费精力。而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更加准确,更加丰富,且计算机模式下的信息更新也更加迅速,及时性和实时性都能得以保证。在决策者制定项目计划时,不仅仅要兼顾高校科研水平及科研资金,相关的政府政策等等刚性要求,还应该考虑社会动态,时事与社会接轨,本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及科研进展,还有其他各大高校的科研动态等等,都必须考虑在内,而要想根据这些条件综合考虑,用传统的“打听”是远远不够的,连最基本的准确性都得不到保证。而信息化管理则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对策,如果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界都能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那么校方就能够及时地掌握其他各界的科研动态,从而更加合理的制定我们的科研项目,是决策更加科学。

3.3管理人员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要想拥有一套高端、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首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切勿将管理与服务相混淆,这两者是相互并列、有机共存的。其次,要革新以往的层层递进式管理模式,试建立网状分布式结构,将各级人员、各项目人员分散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再者,各级管理人员可深入科研项目工作中去,指导项目的研究方向以及成果汇报,同时可以组织协调各个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管理能力的服务意识。在此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培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时刻牢记要将科研人员放在第一要位,拒绝功利性思想和腐败思想,同时培养其良好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公平公正的实施管理和分配,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3.4合理组建科研团队

现在的科研成果都较以往更加复杂、难解且综合性更强,如果只是单一学科的科研教师在一起合作完成项目,往往很难有十分出彩的成果。科技发展如此之快,如果不能迅速的实现科研团队的合理性,就会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科研成果也会很快被遗忘。因此,科研团队的组织形式必须革新,从以往单一的模式逐渐转化为各个学科综合合作,甚至可以跨校区,与他校合作的模式。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新的问题,比如不同学科教师时间上难以统一,不同学科的教研室也无法确保在相同或是相近的地理位置,当与别校合作的时候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甚至不同学校科研水平也不同,难以保证顺利合作。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协助解决这些问题,将所有问题放到信息化平台上,并进行汇总归纳,将问题突出显示,再依次对症下药。

3.5积极建设知识共享环境

若要实现以上团队需求,那么一个知识共享平台至关重要。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跨校区的知识共享,都对整个团队的科研项目的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团队内部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确定各个成员的团队角色,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汇合为整个团队的砥柱力量,使得知识更加完整、系统。有道是“旁观者清”,故而除此之外,其他学科的成员也可以利用非本专业学科知识特点对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结合本专业知识特点,两相融合,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价值。且目前的科研项目以科技创新居多,若能够借鉴信息化系统建设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就能够在非常高效率的前提下促进目标的达成。当然,知识共享平台更重要、更基本的功能是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透明化,使得成员之间相互了解,便于成员内部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团队和谐来讲十分重要。而这一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来实现。综上所述,高效便捷、网络智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高校应该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将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更应该从深层着手,革新管理人员的理念,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积极关注社会各高校科研动态,总结反思本校信息化管理弊端,明确信息化管理目标,将高校建设的更强更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引用:

[1]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刘洋洋.西南财经大学2013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毛钟红.科技管理研究.2007

[3]浅谈新时期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理念与机制的创新[J].刘先芳.科技创业月刊.2006

作者:刘兴旺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