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探索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探索

摘要:伴随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高校逐渐担负起创新浪潮中最为关键的驱动力,作为科研项目的核心力量,高校的科研经费也日益渐长,为了确保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是科学合理的,有必要意识到高效率地管理科研经费对高校科研的进步是十分关键的,对此,高校领导要结合高校科研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本文就分析了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运行机制

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忽视了科学经费的研究,一般来说,在科研经费的分配过程中,它会受到相应制度和某些特征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一些政策难以实施,加上缺乏良好的灵活性,就导致高校科研经费容易处于紧张的状态,对此,管理人员有必要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确实做好,以便可以更科学地使用这些资金。

1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概述

1.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概念。伴随中国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执行,很多企业给予高校的科研经费比例也随之增多,通常而言,高校科研经费的核心来源一般包含了科学技术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其中高校的财务部门负责预算执行的管理,例如科研经费的核算和支出的审查等工作,而项目管理人员则需根据科研项目的预算来科学地支配这笔资金,在项目完成后,审计单位需要有关项目资金审计明细报告,同时项目验收单位按照项目完成报告以及审计报告评估并验收该项目的实施情况。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的收支管理环节是由经费提供部门负责项目经费的预算审批以及预算分配;高校财务单位对科研资金进行收支以及监督管理;项目管理人员负责对科研项目预算的制定,以及对项目预算的落实;预算决算审核等方面则由审计部门负责。

1.2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以及构成。从现阶段学校的研究经费结构而言,能够将经费来源分成两个种类,一是纵向类型经费,二是横向类型经费。这两个种类的资金支持了高校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其中,纵向类型经费由政府提供的,横向类型经费则是从高校与各个地区内的事业单位合作中获得的资金,比如技术研发,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等等。从现阶段高校科研技术的总体进展而言,科研项目愈发的多元化了,使得高校科研行业有了实质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对科研资金的需求,导致高校缺乏资金来支持科研项目的展开。就目前而言,大学的研究经费具体是采用条块分格管理方法,有些财政部门还有管理单位则是实行双重管理,为了确保大规模科研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最大支持,各大单位有必要完善科研项目的建立,尤其是财务审批、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工作都要高度重视,考虑到在每个环节中,每个部门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科研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建立,资金合同的编制,科研项目的切实执行等监督工作,所以,应当重点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以防止经费使用质量不高或者是经费被贪污的现象。科研经费是保障科研项目可以积极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不管是什么管理部门都应该更加注重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特别是在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科研经费一般选择科学有效的管理、科学集中审查等管理措施,以增强科研经费监管作用,纵观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情况来看,在真正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因为某些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体系发展的老旧现象,管理措施以及实际需求之间有着差异,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就随之增大,对此,管理者有必要进行改善资金的管理,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质量。

2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未制定全国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范体系。现阶段,国内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一个较为统一的管理制度,一般反映在规章制度以及财务体系层面,在法律法规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向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条例过于杂乱,所以,高校展开的财务会计管理的事项混乱,没有进行分类,也不曾划分重点,这样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导致资金使用不合理,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在财务体系上,主要是按照内部行政以及财务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及其运行机制,这就导致财务核算、拨款以及审批之间有着很大差异,加上缺乏系统化的管理要求。所以,无法在科研经费的应用中体现出有效的作用。

2.2缺少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属于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不管是政府部门以及高校都有必要通过相应的审计监督管理体系来规范财务风险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没有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的管理监督,财务部门也不曾对高校经费的用途进行监管,因此无法提升高校经费的使用率。另外,许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中的经费管理都是事后监督,缺乏事先预算监督,很容易导致支出超过预算,不但容易浪费宝贵的资源,也会制约科研的发展。

2.3高校科研经费核算方法不科学。高校科研经费的核算模式不科学的方面通常体现在人事费用,间接费用、结余资金等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者的基础教育薪资与科研资金不挂钩,这就造成科研人员经费结构不规范,就间接成本而言,也缺乏统一的会计系统来管理日常间接成本(如水费和电费),容易导致资金的浪费。首先,人事费用的核算不科学,中国的一些高等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承担着教学和研究的重大责任,专向进行科学研究的老师数量不多,加上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全部由教育经费来拨付,而这部分支出没有反映在研究项目的成本中,如此一来,就导致科研活动的项目费用缺乏完整性,出现教学费用较高的情况。其次,间接费用以提代支。由于科学研究的某些间接成本,比方说目前设备和场地,每天的水费、电费、供暖等成本缺乏一个能够参考的标准指标,学校也尚未单独列出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所消耗资源,因此,高校针对间接费用的核算方法往往是选择在科研项目经费到达学校后,按照科研经费的规模,依照规定的比例直接拨付间接成本,以这样的模式提取出的研究项目间接费用的资金额相对模糊,容易造成不正确的研究资金核算。此外,经费的预算和执行不合理,在高校中,研究团队通常会为科研项目准备预算,在编制预算时,研究团队仅专注于寻求资金,并且并未认真考虑资金的实施,特别是在科研项目的开发环节中,上级管理单位很少会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展开监督,仅仅只是要求高校财务会计单位要按照科研项目的实际预算管理好项目成本的开支,但是,这样的方法在真正实践过程中操作性并不高,并且执行效率非常低,这也就造成了科学研究项目和实施的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存在差距,从而导致脱节的情况。

3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有效改进策略

3.1建立一个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各个高校有必要构建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同时,还要明确有关职能单位以及项目管理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以及监督过程中的责任,比如,项目管理人员是直接负责科研资金使用的人员,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相关性担负起法律责任;科技部需要管理科技项目的申报、项目的建立、合同的签署还有项目实施进度的监督管理;财务部需要管理科学技术项目的预算指导还有审查工作,以及日常报销资金的管理;资产部门需要管理科研相关的实物资产、实验材料以及相关书籍;审计以及督察单位应该重视对内部检查或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全程监管重大科研项目的实行进度;高校是科研活动的基本管理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哪个部门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调查原因,找出应对之策,以防止科研费用超出预算。

3.2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稽核和外部监督检查机制。财务部门有必要建设专职职位,对会计凭证展开事后稽核审查,并在第一时间指出财务风险预警。因为财务报销审核的位置分散且岗位众多,所有审核工作人员在财务政策的管理上都存在偏差,其所能掌握的报销信息也存在局限性,因此不是很容易能找出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相同的报销内容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将它们聚集在一起,则会产生质的改变。例如,一所大学在外部财务审计检查中就找到某一项科研项目报销了大额的汽油成本,多次报销了数十万元,通过审计核实,这一项目的科研人员谎报科研成本盗取现金。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内部稽核人员可以及早发现并给予预警,就不会让这种科学研究人员违反法律以及违反违规情况的发生。稽核人员能够控制财务会计的所有信息,并以其独特的立场去检查和研究财务管理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尤其是对平时消耗品的报销,若是金额超过一定的规模,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交预警复审。在优化内部稽核审查的时候,政府可以参与引进第三方或者是中介部门监督制度,并在项目实施中期以及项目阶段进行项目审计检查,以推动科研部门财务管理的标准化。

3.3编制科学、合理的项目经费预算。预算编制是基于预算成本上执行的。在预算批准后,该校的科研预算费用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对此,高校有必要优化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提升科研费用的利用率,对此,项目负责人可事先结合项目的研究目的、技术方案以及研究周期等来设立详细的预算计划,然后有关职能单位在按照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需求,并依照现阶段市场状况科学分配相应的支出,同时还应与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反复演示和调整数据等手段以使预算能满足科学研究的所有需求,此外,在项目实施期间,财务部门应按照批复的预算和合同(任务书)在财务系统中设置项目的预算限额,以确保项目的所有支出都能根据预算去落实。

4结语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成效关乎科研项目的研发进度,并且还会影响到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所以,在梳理和调整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结构和职责后,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可行性,及时找出经费管理存在的各项问题。在此前提下,对科研预算费用实行责任机制,同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流程进行跟进,以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预算控制模式去降低科研经费的浪费,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率,同时还可有效保证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面性以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雪洁现代经济信息.2018(06)

[2]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体制机制研究[J].贺彩虹,刘木子云.商学研究.2017(05)

作者:肖晋 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