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营管理研究(3篇)

高职经营管理研究(3篇)

第一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立交桥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在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紧迫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纵横交错、互融互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其中,纵向衔接是要完善中高职衔接模式,引导发展应用型本科;横向拓展是要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进出渠道。本文总结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路径,研究提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五个衔接路径方向。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纵向衔接;横向拓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阶段,如何深化高职教育内涵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提出要推进中高职教育等各类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多样、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因此,以高职教育为中心,科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形成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纵向衔接、合理定位,不同类型教育之间横向拓展、相互沟通,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分析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培养实际,提出了其立交桥体系构建的五个衔接路径方向。

一、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希望人在各阶段都能接受一定的教育,既包括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学校教育,也包括能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社会教育,还包括进入企业后接受的企业培训。目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还没有实现从“分离式”到“互通式”的转变,很多中职及高职毕业生一毕业就走向工作岗位。因为缺少继续教育的相关路径,导致职业生涯发展途径受限,这与终身教育理念是不相符合的。根据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现状,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互融互通是顺应时势之举。

2.教育公平理念的实施

教育公平理念的提出,使得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应该被赋予与学历教育同等的地位。可是,我国目前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继续发展路径稍显不顺,继续学习路径过于狭窄。学生如果选择中职教育,就很难再进入学历教育通道,有些学生一毕业就选择工作,部分学生通过“3+2”、五年一贯制、单考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可是高职院校只限于专科层次,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学历,唯一的出路就是专升本。但因其职业教育阶段所受教育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参加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专升本”考试竞争力不足。再者,这少部分进入的大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普通本科教育,与当初所学的职业教育内容相差甚远,造成知识结构的重复或脱节,难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所以,应该开通应用型本科提升职业教育层次,这对于企业需要的有一定发展潜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紧迫性分析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持续扩大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门店数量出现大幅度增长。根据国家信息统计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零售业在未来几年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而市场供应量仅有400万人左右,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且在不断加剧。

2.连锁企业经营转型造成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缺口

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缺口,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总部及门店经营管理人才,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层操作性岗位的技能人才。究其原因,现阶段市场竞争日趋同质化,大部分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自主经营和终端控制,这就对高技能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连锁零售业规模迅速扩张加剧了对基层操作性技能人才的需求,如收银员、理货员、客服专员等。

3.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待完善

目前,中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完善,中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据统计,全国约有350所高等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其中高职有320多所,占了绝大多数;直接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中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少,大约20多所,基本都是与连锁经营管理相关的商务管理、商品经营、物流管理等专业;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更是凤毛麟角,仅有上海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等少数几所院校有与连锁相关的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开设连锁经营相关的特许经营本科专业。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本文提出构建纵横交错、互融互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完善中高职衔接模式,引导发展应用型本科,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进出渠道,做到教育的多样性、发展性与统一性,实现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理念。

1.纵向衔接———完善中高职衔接模式,引导发展应用型本科

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体系的纵向衔接,重点是要体现职业能力的层级递进,表现在中职的基础性、高职的引领性以及应用型本科的可持续性。首先,完善中高职衔接模式,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中高职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通常称为三校生;另一类就是普通高中学生。中高职衔接模式根据学生培养方式的不同分为“3+2”、五年一贯制、单考单招模式。要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既要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衔接上加以改革,同时,更要注重在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其次,引导发展应用型本科,实现高职教育层次的合理上移。高职教育层次上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的重点。应用型本科是一种面向行业、职业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更强调培养人才的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本科既要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实现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又要强调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实现学生具备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出现,既实现了高职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也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还处于探索阶段,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区域经济需要为原则,不能盲目“升格”。

2.横向拓展———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进出渠道

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体系的横向拓展,重点是要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进出渠道。本文中的学历教育主要是指普通高中、普通本科等以获取学历证书为主要目的学习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学习教育;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包括企业培训、社会培训、进修等。普通高等教育最终要实现就业,一般都需要通过企业培训或者社会培训取得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获取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校期间就要求学生要考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直接实现就业,这与教育类型本身的特性相关。以高职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既包括学历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沟通,也包括对学历教育学生进行必要职业教育的反向沟通,即普通高中学生可以选择高职院校进行继续深造,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这种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互融互通能拓宽学生的发展路径,有利于均衡发展不同类型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

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构建路径

1.培养目标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培养目标衔接是核心。中、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差别。一致性表现在三方的培养目标都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对接;层次差别体现在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技能人才,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中职的培养目标是连锁企业门店基层操作性工作,高职的培养目标是连锁企业门店基层管理,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连锁企业门店中层管理者或连锁企业总部专员,这三种层次教育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是一种递进关系。培养目标衔接的一致性和层次性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学校和联合连锁企业要开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各层次人才需求调查,明确各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专业设置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专业设置衔接是基础。专业设置面的宽窄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为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应该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连锁企业生产方式转变要求,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衔接研究。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修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有选择性的开展应用型本科试点工作,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类型和层次,形成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一种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综合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与连锁经营相关的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能力。所以,现阶段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方面,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衔接的中职专业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管理、商品经营等,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衔接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有特许经营等专业。

3.人才素质结构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人才素质结构衔接是本质。人才素质结构的有效衔接对课程体系衔接有着直接导向作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发展关注不够,很多学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很多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受限,职业生涯遇到瓶颈。通过对连锁企业、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连锁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各因素中,责任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连锁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最重要的是客户服务技能,均值为4.74分(满分为5分);连锁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各因素中,虽然责任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统筹计划能力被多次提及。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最重要的是门店营运、销售、商品采购、物流配送、促销企划等;而连锁企业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素质结构要求中,创新意识、团队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这些能力,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发展潜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营运管理、商品管理、数据分析、门店拓展等。这与职业教育各层级的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应。

4.课程体系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课程体系衔接是落脚点。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实质上就是两者课程相对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各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点应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导入,并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阶段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职能能力;应用型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分析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三个阶段的知识、技能点分布,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既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5.评价标准衔接

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评价标准衔接是关键。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必须建立各层次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制,建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这其中,学分互认的评价标准很关键。中职、同职、应用型本科三个队伍的评价标准要适中,既要体现各自的专技水准,又要照顾到各自的面,让更多的学校加入。所以,这个评价标准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及专家联合评定,形成制度文件。这样,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立交桥才更具实操性,才能真正打通各类教育进出渠道,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最终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作者:潘茜茜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宁.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蒋迎辉.基于店长胜任力的连锁经营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

[3]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第二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学徒制实践

摘要: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增强学生岗位实践技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现代学徒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形式。借鉴国内外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面向企业用工需求,共定招生计划,共建课程体系,共设培养阶段,共用校企资源,共同考核评价,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每5名16—24岁的劳动者中就有1名是学徒工,这些国家青年失业率远低于其他未形成完备学徒制度的欧洲国家[1]。可见,这些国家应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重庆A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自2014年开始深化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的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教育。但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规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职业教育改革成了职业教育重点研讨的议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强调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主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现代生产的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充分发挥传统的师徒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优势与现代职业教育优势相融,产生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形式。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既在学校又在企业,采取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部分,在企业岗位上由师傅带领主要培训技能。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职业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徒在企业享有学徒津贴。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一)建设现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大多高职专业一样,学制三年,一般采用“2.5+0.5”年制的模式,即前五个学期(2.5学年)在校学习理论(其中有一定时期的见习机会),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自找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或者学校联系企业,安排学生完成实习教学过程。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更加明确,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改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也作了一些改变,比如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在前两年半的时期内,企业根据人才供需合同,同学校一起为企业培养人才,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到订单企业实习,实习结束后在订单企业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形式多于内容,效果较差

“2.5+0.5”年制的模式订单培养、冠名班、校中厂都是校企合作深入探索的成果,但这些探索都不能为学员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仍然在学校上课,接受理论课的教学,对企业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特别是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不够,远远没达到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培养效果。

2.订单企业岗位与学生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

企业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要从基层做起,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认识不够,心理辅导不到位,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很多基层工作岗位学生不愿意做,从而出现学生毕业不去订单企业上班的现象,导致企业面临着用工荒,特别是对基层员工的需求较大。这样,让本来就比较脆弱的校企合作关系,受到严重影响,企业与学校较难形成持续合作的机制。

3.校企深度合作不够

校企深度合作,需要企业在人力和财力上支持学院办学,如企业积极参与招生过程,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派出技术人员讲学,设立奖学金,共同考核评价等,使高等教育由学校单方办学,变为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办学,教育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车间,教师由学校延伸到企业师傅。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的重点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改革课程内容。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共开设30余门课程,课程以系统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时间相对于理论教学时间偏少,同时核心素能模块课程与企业实践联系也不够紧密。学校老师负责学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一般企业开设的内容,最多就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添加1—2门类似于岗前培训的课程。

4.实践教学不够,企业教师按时教学有难度

校内实训大多是模拟式教学,很难呈现真实岗位情景,校外实训基地只有偶尔参观学习、没有长期实践的机会,还要顾虑学生住宿、安全隐患等问题。兼职教师需要在企业上班,不可能严格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进度组织教学,所以时间上存在冲突,兼职教师只有以讲座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到学校作讲座的多,给学生正常上课的少。这是“2.5+0.5”年制模式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不科学,需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安排实践次数和时间。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欧美国家纷纷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他们的成功经验正被逐步引入国内。根据文献报道,国内许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教育部组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工作,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重庆A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自2014年开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企业需求理念,准确把握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就业面较广,社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企业层次较高的岗位,高职学生刚毕业上不去,基层岗位部分学生看不起。同时,企业在毕业生还没有达到其理想的要求前不想出高工资,在选人、用人上企业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企业是用合理的薪资聘用岗位技能需要的人才。因此,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便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笔者所在学校严格按企业要求组织专业教学,按自愿的原则,分学段,将连锁专业学生分组分配到不同企业,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以准员工的身份,接触真实企业环境,不断提升自身岗位技能,让学生刚毕业就能胜任企业部分管理任务或者重要岗位工作。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企业全程参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成立由学校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服务社会为基本目标,以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需求为出发点,以适应职业岗位(群)能力为依据,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1.校企联合招生

重庆A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跟重庆美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按照企业招工岗位的需求,校企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共同研究制定招生招工章程,共同开展招生招工宣传工作,共同进行招生招工面试,2015年9月共同招生30名订单生,作为现代学徒制教学的试点班级,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校企联合招生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起点和成功的关键,这既体现了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准员工身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又为学生提供了准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学校招生、企业招工、学生就业的目标。先由合作企业按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然后根据学业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

2.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基于工作流程“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同时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等纳入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课程以理论和理实一体教学为主,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行轮岗制。重庆A职业学院通过跟重庆爱莲百货超市有限公司、重庆儿童天堂摄影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企业师傅讲授专业技能课程达到25%,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3.校企共同设置培养阶段

重庆A职业学院根据企业实际,同企业一道修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学生2.5+0.5的模式,即在校学习2.5年后,进企业顶岗实习0.5年,从实践来看,此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锻炼不够,理论知识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消化,最终使学生就业质量不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决定改变学制时间分配,实行0.5+(0.3+0.2)+0.5+(0.3+0.2)+0.5+0.5的模式,即新生进校学习半年,第二学期先学习3个月后,进企业锻炼2个月(6—7月),大二上学期在校学习,下学期先学习3个月后,进企业锻炼2个月(6—7月),大三上学期在校学习,下学期到企业实习半年。按以上学习阶段进行,需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重设课程体系,压缩课时,特别是公共课程的课时,来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4.校企整合教学资源

(1)整合实训资源,实施实岗育人模式。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实训教学资源大多分两个层次,一是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基本层次,利用校内实训室,创设企业经营的仿真环境,模拟真实岗位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轮岗训练。学校教师负责指导业务;二是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实战层次,利用企业的门店或公司实岗,供学生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由企业管理人员直接带教管理。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接受实习与指导,店堂即为教室。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传授知识、指导实践、考核学业。重庆A职业学院跟重庆美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由企业投资,根据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建设实训室,并将企业业务项目引入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配给学生,企业和学校共同指导和管理,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

(2)整合教师资源,构建校企导师团队。校企双方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实行校企师资互聘制度。学校应积极联系企业,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挂职,学习实战技能,制定教师企业挂职考核制度。企业师傅到学校兼课,颁发学校聘用证书,负责承担学生到企业后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的传、帮、带任务,将行业、企业文化、员工工作态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建立校企师资“双向考核”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工作考核办法,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工作从量到质进行全程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学效果、校企合作情况、项目联合研究情况、学生技能成绩等[3]。

5.校企共同评价学生

学校、企业共同构建学生考核团队。一般由学校的专业老师、企业师傅和行业或企业的管理人员三方人员,组成考核导师组,按照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考评。重庆A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人才培养过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一年级上学期实行常识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做人、做事的习惯性能力;一年级下学期实行企业认知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特别是合作企业的初步认知和了解;二年级上学期实行岗位基本技能考核,主要是以知识技能考核为主;二年级下学期实行岗位发展技能考核,由于这个学期会涉及到具体岗位实训,那么就考核岗位主要能力;三年级上学期实行岗位综合技能考核,采用“岗位理论综合+岗位技能综合”的形式进行;三年级下学期实行员工持续能力发展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发展能力+毕业设计+专业答辩”来综合评定学生。创新考核方式改革之前主要是测试理论,完全可以在教室完成答卷。岗位实战考核时,可以采用现场评价方式。毕业设计考核环节,可采取毕业成果展示的方式邀请企业师傅和行业专家前来进行观展并且打分讨论,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和评估[4]。

四、结语

目前,现代学徒制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增强学生岗位实践技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务必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采取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能更好的发挥专业特长,有着极大的专业建设空间。所以,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在招生就业,开发移动课程资源,构建科学导师团队,强化学生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作者:陈千诰 余江霞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王昭,吴陈.国际劳工组织称学徒制度有助解决青年失业问题[EB/OL].

[2]黄志纯,许士群.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拓展校企合作多维空间[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30-132.

[3]李静,陈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5):57-58.

[4]陆蓉,覃莹莹.基于现代学徒培养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考核评价制度的研究[J].质量工程,2016(3):219.

第三篇: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行社“懂经营、善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发展。本文根据该课程在高职院校实施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特点、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探索,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旅游业目前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而旅行社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一门介绍旅行社业务经营与企业管理的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该课程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行社“懂经营、善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探索旅行社发展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系列改革。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研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有关理论和实务的一门学科,力求普及管理学知识,提高管理意识,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该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核心岗位课,不仅有学理分析,还有案例剖析,重视理论、方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备旅行社计调、导游、外联、财务及门市接待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与同行及业务往来公司进行沟通的能力、遇到紧急事件能妥善处理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业提升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全面了解国内外旅行社的发展状况和各部门运作规律,熟知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旅行社具体的运作程序、计调与外联等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和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在今后从事旅游事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为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分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了解旅行社的经营特点、业务范围、组织结构,旅游决策及消费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掌握旅行社外联、计调和财务这些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客人的想法,做出最合理的线路设计以及合理的报价;可以分析与评价旅行社经营管理当中的某些问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灵活应变以及公关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祖国、热爱旅游事业;具有良好的礼节礼貌和旅游职业道德,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过硬的人文和职业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学内容方面

1.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建设是施行教学工作和稳定教学秩序之重要保证,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更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当前的出版领域,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教材很多,但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严重不足,大部分教材只是把本科的教材做一些删减,甚至可以说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与本科教材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重理论、轻实践。有的教材内容陈旧,出版时间久远,和当下旅行社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节,不能及时反映当前旅行社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目标不相适应。

2.专业层次定位不清

高职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有明显差异。本科旅游教育偏重于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高职应强调按岗位培养,突出较强的岗位对应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行设置,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而不是掌握多少知识。所以在教材选用、学时分配、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学生学不会而出现厌学的情况。

(二)课程教学实施方面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以前的中专学校或职业中专合并组建的,教学上都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而本课程的性质对讲授教师要求很高,既具备旅行社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近年来引进了不少理论知识丰富的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但都是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一直在校园成长,没有旅行社企业工作经验,很多甚至之前都没有工作过。所以在课堂讲授中,很难把行业内的工作流程讲清楚,就更不用说将旅行社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导致学生所学与旅行社现状相脱节。

2.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分离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一现象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还很普遍,授课都是用多媒体在教室里完成,能够开展的实训项目比例非常小,大多数的内容未能做到工学的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联系不够紧密,远远达不到生活中的岗位要求。实训中心在学校的职能定位仍然作为教辅部门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职能几近边缘化,在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缺乏力度。无论在实习基地建设,还是在实习教学计划安排上,都显得被动应付,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3.教学方法模式化

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把知识传授当作主要目的,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单一灌输型教法仍然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教学评价方面

1.机械单一的评价标准

考核主要依赖期末的笔试成绩,还是“一考定终身”。

2.评价内容片面

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动手实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上课的积极性及上课的表现。

3.缺少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师评教失真

多数采用学期中或期末时,一个班随机抽取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进行评价,学生的评分往往个人因素主导很大,很难对教师进行公正的评价。或是采用所讲授课程学生所考的期末成绩高低来评价,往往有失公允。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正确认识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学校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所以课程标准是教材的重要依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要求必须吃透教材,做到解读教材、重构教材、超越教材。这样才能做到有能力驾驭课堂,为学生准确理解教材提供合适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达成。

2.制订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学习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时,要科学安排先导课程,形成针对旅行社经营管理最新岗位群的实际业务工作需要安排教学内容,避免与前续课程的重复;通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学习,在掌握了框架性的知识和技能后,安排相应后续课程,培养针对岗位的适岗技能,进一步深入构建计调、销售、客户服务等专门技能。

(二)加强课程教学实施

1.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双师”教师互兼互聘。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鼓励教师下企业、进实训室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院建立教师去企业任职、一线锻炼的“双师”培养制度;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授课,并提供高课酬等优厚待遇,形成校企联手的互兼互聘“双师”教师锻炼机制。

(2)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建立年龄搭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培养年轻教师,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2.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从学校层面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的模式,注重企业参与办学、双方联合培养,构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训中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旅行社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业务实习,对旅行社日常的工作及管理作进一步的了解,邀请旅行社资质较老的员工对旅行社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等进行讲解。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3.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相结合模式

讲授法是教师用得最广的教学方法,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众多的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结合才能物尽其用。因此,我们应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应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

(1)进行案例教学,关键是对案例的选择。通过案例的分析,对案例进行积极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旅行社门市营业中,经常会有顾客上门咨询,这就需要根据顾客的喜好设计一条顾客满意的线路。例如,贵州铜仁的游客想去北京旅游,时间为7天,要求设计经济实惠的北京7日游。教师可把这个任务导入课堂,让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2)实施讨论式教学法之前,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把学生分成6—8人一组,围绕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愿意开口、敢于开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旅行社企业实际经营与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书上的概念是抽象的,教师讲得再多也不如学生去亲自体会。在教学中适当安排行业调查、旅行社参观、假期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旅行社的业务工作和特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意识,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4)多媒体教学。以往教师教学基本都是靠“声音+板书”来完成,课程枯燥无味,学生都不爱听。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把课件做成精美的PPT用投影的形式播放出来,里面配合“声音+视频”,使学生记忆深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1.课程讲授评价

教研室、二级学院、督导室三个层面应客观公正地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检查,不定时听课,对任课教师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应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讲授、教学互动、实训指导等方面做出评价,由学习委员汇总,向二级学院教务科反映,同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以便于教师做出相应调整。

2.课程学习评价

改变过去只认期末考试分数的局面。注重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学生平时上课回答问题、认真程度、作业、实训报告、出勤率都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期末考试也不再是单一的笔试,而是采取“笔试+技能”的考核模式,综合评定课程的总成绩,从制度上督促学生加强学习,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作者:杨静 单位: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胜科.高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9).

[2]李舒新.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