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

高校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

一、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单一

单校区学校的学生管理是由校—院—班的“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直线型管理模式。但是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多校区学生管理经常采取“一刀切”,对不同校区、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单一的管理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还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不通的校区,造成各个年级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90后的大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自理能力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再加上分校区位置偏远,管理相对松散,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困惑和生活枯燥等现实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化解,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新老生之间的隔断使新生失去了学长在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学校由老生担任新生班班主任助理的传统得不到延续,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也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二)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增大

新校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往往是学校主校区教育管理制度的延伸,大多没有经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没有根据新校区区位情况、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等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新校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课后随班车返回主校区,这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学校仅派几名学生工作管理者长期驻守,全权管理新校区的一切学生事务。这就使得本该润物细无声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变成了粗放式的管理,忽略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如心理咨询、困难学生帮扶、思想政治教育等细节,滋生了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团学活动的开展也因为多校区的特殊情况变得相对困难。新校区的学生参加活动需要在多校区之间来回奔波,特别是遇到全校性的大型文体活动,学校需要包车运送来往学生,这不但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成效也大打折扣,而且也增加了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成本。仅2014年下半年,学校在学生活动中的交通费用就增加了三万余元。

(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新校区规模较大、校园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但因校区历史短、建设时间仓促,与历史悠久的本部校园相比,在教学管理的硬件和软件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在图书馆资料、机房实验室、实训场地等方面的建设上还不是很成熟,学校的办学环境比较差,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比较艰苦,也给学生的学业学习带来不便,从而使学生特别是新生对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自己的生涯规划产生疑惑,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在长时间的办学过程中,每个大学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新校区的投入使用造成学校办学资源分散、传统校园氛围缺失,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在学术科研方面,新校区缺乏本部校园那种浓厚的科研学术气氛,学生缺乏与都市文化、校园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新校区的专家论坛、学术报告会、科技竞赛、名师讲座、文体活动等都减少了很多,这使得新校区的学生能够从大学活动中获得的关于大学文化的信息量相当少。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缺乏对校园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新途径的探索

(一)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运行机制

单线条的教育管理模式显然满足不了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形式。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各个校区,以各个校区作为管理的基本单位,开展具体工作。在新校区设立学生教育管理机构,代表学校负责处理协调学院之间的各种学生事务。而学校学工处的主要职责更多的是做好宏观决策,把握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大方向,协调多校区之间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为各个校区的学生教育管理搭建平台、提供指导。学生工作处始终是全校学生工作唯一的决策机构,负责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全盘筹划和指导协调。主要的工作例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奖学金评定与评优评先、学生违纪处分以及辅导员业务培训与业绩考核等,都有全校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而不是各个校区独立操作完成。但由于各个校区存在的实际差异,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因地制宜,从各个校区实际出发,调动新校区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的具体操作方面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确保各个校区学生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同时,深入推行二级管理,在不影响二级学院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将部分二级学院整建制搬迁至分校区,既解决了分校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薄弱的问题又消除了新生与老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全校的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各个校区内部的学生教育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益。

(二)建立畅通的沟通平台

多校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客观上要求学生教育管理者克服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构建畅通的学生教育管理通道。因此,开发一套能够和学校教务、财务、图书馆等系统数据对接并且适合本校学生管理实情的学生管理事务平台是跨越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有效方法。学生管理事务平台的建设既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利用网络平台,不但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还能够建立快速的学生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在加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校区之间的交通平台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宏观决策,下决心加大投入,增加校区之间的班车流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准公交运行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方便师生来往各个校区,还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特别是跨校区活动的积极性。

(三)提供平台让学生参与管理

多校区的形成势必也会需要学校管理人员数量的增加,但限于学校一些客观因素,学校仅派几名学生工作管理者长期驻守,全权管理新校区的一切学生事务,人员配备不是很到位。在此情况下,学校要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积极尝试让学生参与管理,利用多校区学生管理和服务岗位增加的有利时机,设立多种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了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从而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新校区多是远离城市生活区,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单一,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压力、就业困惑和人际关系等问题接踵而来。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处理,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新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加大新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通过开设心理选修课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班级同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等大型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普测,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提前告知学院和班主任,对重点人员进行重点跟踪关注。借助心理咨询网站、心理热线电话和面对面约谈的方式开展个体辅导,排解学生因新校区地域问题而造成的压力和困惑。

(五)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学校的历史积淀、传统习惯、教风学风、校园环境等内容,它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发挥新校区师生在新校区建设中的作用,强化教风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师树立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良好师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新校区的学风建设,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将电子图书、名师教学等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上,方便新校区的学生在足不出校的条件下享受和本部校区同样的教学资源,解决新校区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学校还要有意识地将专家论坛、学术报告会、科技竞赛、名师讲座、文体活动放在新校区进行,想法设法充实和强化新校区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只有多管齐下,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才能够在融合中不断形成和发展。

作者:王谦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