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探讨(9篇)

高校教学管理探讨(9篇)

第一篇: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探索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实验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西南大学在实验教学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为其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验教学;问题;探索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检验学生是否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实验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高校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在此试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结合我校近年来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一些探索的介绍,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1高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受“重理论、轻实验,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课成了理论课程的附属物,实验项目往往按理论课程需要而设置,把实验教学仅仅定位为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并没有充分考虑实验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在期末考核中实验课的成绩只占该课程期末总成绩的10%,这无疑会伤害实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使学生轻视实验课。虽然各个高校都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

1.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提升

实验教学仍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名无实,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不足,培养目标停留在服务型人才的层面上,学生完全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机会,并没有真正的“实验”。

1.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陈旧,同一专业先后课程之间实验内容交叉重复,教学体系不清,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做实验“照方抓药”,缺乏思考和深入分析,实验课索然无味。实验教学方式仍然以老师讲授、学生模仿实验为主,老师基本一步一步将实验步骤演示,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实验课本身的意义。

1.4学业评价流于形式,创新难以体现

考核方式不科学,几乎成为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的通病。几十年来,学生几乎都在使用相同的实验报告模板,完成程序性抄袭,缺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改革。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有—定的比例,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来确定,这种实验考核的评价极不合理,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过程,且有个别缺课和早退现象。甚至个别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实验数据也是他人的。导致出现没有做或没有认真做实验的学生获得的实验成绩比认真做的学生还要高的现象,挫伤和极大地削弱了部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压抑了他们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5人员流动性大,总体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得不到应有重视,在一些高校甚至被认为是教学辅助人员,导致实验课也就处于辅助地位,使实验教师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或不安心于实验室的工作。同时,实验人员缺乏培训机会。目前,各高校因学科不同,实验课程教师有专职、有专兼结合,但总的来说实验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教学水平明显不如理论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获得高学历的实验课教师也在想办法离开实验教师队伍。以上种种问题和现象表明目前的实验教学理念落后、内容陈旧、方法呆板单一、评价不合理,不仅不能实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实验教学亟待改革。

2我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完善培养方案,保证实验教学

坚持高校教学中心论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基本定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以人才在培养方案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此,我校对实验学时18学时以上的课程独立设课、单独考核、单计学分;对非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只有实验考核成绩在合格以上才能参加理论考核;保证实验教学时间,强化督导机制,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学校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实验课教学质量。

2.2推进课程改革,强化综合设计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但长期以来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有效评价,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或者因为制定人水平有限,或者为了减少麻烦,往往根据惯性思维,随意把实验项目归入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缺乏对这些实验本身的认识和思考,甚至教学方式也与一般验证性实验一样,使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成为一纸空文。为此,我校在2010年启动了以改革实验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西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简称“213”计划)实施方案》西校(2010)182号,适应实验教学改革要求,以立项方式分期、分类渐次推进实验教学改革:“2”:推进全校20个涉及面广、基础扎实的实验教学实验室(中心)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验教学体系;“1”:用2年时间分期建成100门实验教学示范课程;“3”:用2年时间分两期进行立项建设300个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名副其实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和创新性动态研究课题。通过计划的实施已经遴选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让创新人才培养有了载体。经过五年的建设,实验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2.3跟踪学科发展,更新实验内容

改革实验内容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内容的改革应适应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合并或削减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内容单一的实验。为改变几十年不变的实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合并、压缩验证性的和简单重复的实验,调整充实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并增设研究探索性实验内容。②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并部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适应科学的发展,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④注重科研反哺教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适应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特色项目。同时,针对实验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把实验分为必做的基本实验,选做的验证性实验,以及教师指点下进行的综合研究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的开放型实验。这样,层次多样、合理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适应21世纪和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4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一下措施:①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教学尤其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引导、多交流,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②避免“半截子实验”,让学生全程参与。以前的实验学生只进行了局部操作,实验材料和试剂配制全部由老师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实验,难以全面了解实验项目。实际上,实验材料的准备和试剂配制是做好一项实验的前提,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配制试剂,实验课的讲授也可以由学生完成,教师主要做好辅导和监督工作即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③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验证性实验避免被动接受、机械操作,注重建构性体验;对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总体目标,减少具体要求,给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注重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对创新性实验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训练的引导。④实验步骤残缺化处理。通过对既有实验步骤中的一些关键步骤或方法进行删除处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资料查阅和思考完善实验步骤,如去掉某个化学、生物实验的药品及其用量让学生分析可以使用的药品及其用量计算,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5突出思维创新,优化评价机制

实验成绩的评定不但能反映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等信息,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和实验掌握的效果。因此,考核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基本技能和操作规范,还要特别突出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环节来考核:①建立平时成绩评价体系,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预习及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实验操作和技能、实验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处理、实验习惯和责任心、实验报告等。②改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考核评定。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步骤拟定、完成情况等。要求学生选择有一定趣味性、综合性、创造性的难易程度相当的实验项目进行设计。③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理论课程和实验操作考试方法,即考核学生实验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实验理论考试题库中随机抽选试题。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装置、实验项目理解,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数据处理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教材中的课后思考题也有一定的体现。④实验成绩的最后评定,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采取的标准为:总成绩=平时成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实验理论课程和实验操作考试。

2.6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人员素质

实验队伍水平、责任心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加强队伍建设,我校主要从几方面入手:①改变观念、提高实验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结合绩效工资考评体系,对实验技术人员体现多劳多得和优质优酬,并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与特殊政策,着重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业绩。②做好规划设计,强化队伍建设。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方面,统筹协调,注重实验教学队伍结构,按照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科,形成合理的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③加强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学校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多渠道的进修、深造机会。诸如校内进修、国内进修与海外研修等。④强化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进行年终评优评奖,全校表彰,营造实验技术队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结语

总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所有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但要彻底改变实验教学落后、滞后的现状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我校虽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实验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作者:田红 单位:西南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曹泽煜,李莹,吴超.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视界,2011(25):66-67.

[2]方振汉,余环虎.以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动力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9):104-105.

[3]官礼和,鲁皓,蒋伟,等.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265-267,294.

[4]李凡修,孙首臣,邓仕英,等.浅谈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4):198-202.

[5]李月红.创新人才模式下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245-246.

[6]马克学,席兴字.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5):46-47.

[7]吴能表,田红,黄麟,等.加强实验教学,注重技能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1):104-105,103.

[8]杨虹,王智鹏,唐政维.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2011(5):3-5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与策略

【摘要】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一直是近些年的教育热门话题之一,本问将针对高校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措施,意在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理念;模式

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依托于有效的高校教学管理,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确保优质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校内领导队伍必须要紧靠实际,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更新教学管理模式,有计划、有目标的构建出能够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我国培育出更优秀、更高端专业人才。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1.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内容的滞后性。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做到与现代社会发展并驾齐驱,而仅仅是将原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照本宣读的延用到当下的教学管理当中,尽管这些常年累积的教学管理实践经验是通过本校的发展总结而来,但由于其中大部分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不能适应当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因此,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中师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高校作为高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育机构,相较于其它教学机构而言更具主动性和自由行,但由于教学管理方式和内容的滞后,使得自身的特有优势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无法进一步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管理方案。

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片面性及管理手段的单一性。

部分高校领导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的认为学生所学专业分数的高低就能够证明他们在这个专业上是否足够优秀,是否具有好的发展前途,从而忽视了对部分成绩落后学生的教学管理,没有真正做到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综合的、全面的去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是高校的评价机制与市场严重脱轨的一个重要表现。除此之外,高校教学管理手段的单一性最终导致其不能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学校延用的一些传统、老套的教学管理条令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教育发展,这些管理条令不仅有碍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还延缓了高校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对于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也较为形式化,甚至有些高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因此,存在了大量漏评、错评、交叉评等,评价标准的模糊和缺失也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的评价效果。

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举措

1.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主导着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向和策略,影响着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机制的应用,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实施者的管理手段。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科学合理的转变高校教学管理理念是顺应时展要求,在整理高校发展进程中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总结优秀、值得借鉴的教学管理经验,剔除陈旧、腐败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并以当下的现代文化和时代背景为基调,提出更为科学、更为实际、且符合高校现代教学的新的管理理念。新型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提出与应用笔者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1)紧扣时代教育主题,强调以人为本。

(2)一定要用长远的目光对待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3)明确教育目的,满足市场供需要求。因此,高校在转变教学管理理念的同时应使其置身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找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点,以发展的目光促进和实现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2.高校教学管理方式的革新。

首先,数字化的教学管理方式最为现代教学最基本的管理方式之一,其在教学管理方式中的运用应当更为深入和全面;现如今我国已经真正步入到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数字化的运用也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因此,高校应当将自身在教学管理中已得到应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方式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发展起来,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各类数据的搜集、筛选、类化、整理和保存,以供在校领导和师生更为快速和便捷的查询所要利用的有效信息,除此之外,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当及时更新数据库,以保证最新的信息能够为高校领导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及完善管理策略提供有利帮助。其次,以学分和学年为两大单位的并行学籍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校内学生先是被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分类,后再以学分为单位作为标准记录学生在校内的成长过程,不仅能够掌握学生在特定学年内修得的课程,还能够在其学分修够之后,依据学生修分的情况,选择既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又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课程,使学生自身特点与其知识体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最后,采用双向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和考试;所谓的双向考核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的考核,就我国高校目前的考核模式而言,通常都是将理论知识考试作为考核的主体,但随着市场对人才选择的变化趋势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市场越来越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因此,纯理论性质的考核显然已经不能测评出学生的真正实力,这也就进一步要求各大高校在完善教学管理的同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准确实现学生的学习定位,帮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作者:高嘉璐 单位:北华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婧.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问题试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06).

[2]王志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S4).

第三篇:高校思政教学管理发展模式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如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据此,高校领导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对学生思政教学管理,帮助高校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发展模式;有效分析

新课程改革对大学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及观念已经无法顺应当前的改革趋势,据此,高校必须找出一个新的思政教学管理方向,这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本文将对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分别从: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方向创新的必要性、当前高校思政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思政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方向创新的必要性

思政教学管理具有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等特点,如果思政教学管理缺乏一定科学性,便会导致高校思政教学效率及质量低下[1]。我国部分高校在思政教学管理上还未制定出相关制度,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缺乏沟通与了解,从而导致各种问题出现。例如:思政教学模式落后就是思政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课堂教学上依然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忽视学生的兴趣及爱好,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趣,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下,教学的效率也无法提高。因此,为了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效率的提高,学校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思政教学管理理念,利用创新思维予以改善。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源泉,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创新理念的应用能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思政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强制性管理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很多高校实施的管理方式都是强制性管理。从学生角度来看,学校安排的课程非常死板,缺少实践性与体验性强的课程,而且课程考核的方式非常单一有时甚至不科学。例如:有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很少,甚至不开设体育理论课,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培养没有好处,严重拉低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2]。有的学校只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比优秀的依据,完全不开设实践性课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很多学生变成了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

(二)思政管理方式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祖国未来的主力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重视。正因为现在许多高校只重视高校之间的竞争力,把学生的就业率以及老师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来实现高校自身长远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与吸收。

(三)思政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据研究,我国部分思政教师大多是文化课老师兼职,对于思政管理缺乏经验,在课堂上说教成分过多,容易导致学生心理抵触,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思政教师水平与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果,乃至整个高校思政教学的开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领导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创新教育方式,进行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改革

(一)建立合理思政教学观念

思政教师要建立合理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像以往强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大学生了,所以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要准确的结合现在时展的实际情况,将党的教育方针和大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多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二)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既然要改变,当然就要寻找新的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才能改变目前这个局面。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教育,现在的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社交工具进行交流。对比面对面,这个方式可以更好的敞开心扉[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平台与之交流。部分大学生们大多都依赖网络,热衷于社交工具。如果利用线上线下双元互补,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必然可以使他们重视思想政治的教育,慢慢的改变自己。

(三)将创新理念应用思政教学管理中

高校必须将创新思政教学管理模式与高校管理体制融合起来。创新思政教学与教育管理体制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真正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管理体制当中,教育才能持续发展。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及思政教师应该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将创新教育提上日程,然后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与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相配合的新型的管理模式。

(四)提高思政教师素质水平

高校领导应将提高思政教师教学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定期对他们进行素质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水平的思政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将提高思政教师的素质纳入到教育管理体制当中去。学校必须意识到思政教师的重要性,定期对思政教师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对那些顽固不化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4]。另外,思政教师也应该积极自学,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政教学观念。

结束语

为了更好顺应时展,高校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思政教学管理观念,将创新意识应用其中,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对高校思政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加强对高校思政教师的培训,加强对思政课程设置的改革创新,充分提高高校思政教学质量与效果。相信随着我国高校思政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效率与质量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刘清华 梁雷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校长)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琼渊.基于网络智能化的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131+133.

[2]李倩.探析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1(12):67.

[3]王洪岩.浅析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164-165.

[4]濮志杰.探析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4):61-62.

第四篇: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

越爱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多媒体教学管理也暴露出了诸多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分析了当下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管理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多媒体教学管理效果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教学管理

引言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不仅信息技术的信息兼容展示特征,而且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局限。但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备受热捧也导致其发展暴露出了明显的快速性与无理性特征。这也给高校的多媒体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

一、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1.经费开支紧张,难以满足规模发展需求

大多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管理软件价格普遍较高。不少高校也鼓励老师开发制作课件。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的所需经费较高。此外,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使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维护支出不断增加。很多高校的经费设置和项目拨款很容易跟上不上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规模扩大的速度。

2.教学资源零散,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创新

教学资源的零散分布主要体现在教学场所和教学资料在高校的实际存在现状中。很多多媒体教室都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多媒体课件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通用性多媒体教材有往往缺少应有的资源共享,导致很多老师都须要额外投入时间精力。这些问题都是教学资源缺少整合及创新健全而导致的。

3.准入制度模糊,欠缺严格审批程序机制

不少高校不仅盲目鼓舞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且缺少必要的准入制度。不少老师的个人综合水平其实尚未达到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相关要求,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也不一定适用于多种不同学科,即使存在标准制度也甚少落实。这些不良现象相互作用,最终很容易导致多媒体教学走向恶性发展道路。

4.管理主体缺位,问题解决不及时或不当

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高校内的很多职能部门。但是不少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所辖范围及其管理职责比不是很明确清晰。这不仅会导致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容日出现空白区域,而且追究责任时往往各部门之间就会相互推诿逃避问题。这对于解决问题都是不利的。

二、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水平和效果的对策建议

1.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相关制度执行力度

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制度机制应包括以下五大方面:①多媒体资源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规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规定、多媒体课件的管理规定等;②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标准和审核方法、教室资格评定制度等;③多媒体教学实施制度:多媒体教学的规范体系等;④多媒体教学评价制度: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评估方法;⑤多媒体教学保障制度:多媒体教学的经费管理方法、授课老师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高校职能部门在具体制度体系的制定及完善过程中,须要严格遵循合理科学、条例规范、可操作、连贯一致、清晰分明等要求进行。

2.严格按照有效供求的原则来配置多媒体教学资源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主要就是多媒体教室的分配使用。具体又可分为针对不同课程的分配安排和针对不同老师的分配安排。实质上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的。那些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就可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学科,如果改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情况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尤为明显。但是对那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相关学科来说,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是相当有利的。除此之外,不同老师之间的技术水平、讲解风格和知识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并不是所有老师都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因此,在配置安排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时,必须要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和授课老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才能确保教学资源的平衡分配和有效使用。

3.完善教学软件库的建设,积极构建有效创作平台

多媒体教学的软件库,是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大量可用教学资源和信息表达方式综合体。该软件库应当包含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具备的基本元素,如课程教学资料、单元教学、虚拟积件、教学策略、资料呈现等部分。常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库的建设方法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将教学软件等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转变为可独立再次使用的相关积件素材,和购买添置资料光盘;二是将文本、图形、声像等未曾数字化的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但是这必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些教学软件资料在完成添置或处理之后,必须放到多媒体教学专用的专用网站上,或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平台,以便各科老师自由使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使用。

4.改善现有教学管理手段,采用科学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很多高校管理和控制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靠学校组成的教学评估督查专项小组指派专人实地听课进行审核,相关的维修服务工作也需要专业人员一间一间教室完成。显而易见,这样的管理控制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效率有限,而且不便于实时进行调整,也不便于掌握整体情况。高校可以改为使用远程监控、设备遥控、系统维护、示范转播、广播通话等更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控制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扩展高校的多媒体教学现有功能,提升多媒体教学的督管效应,并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效率水平提高目标。

5.加强专业管理团队建设,培养专业技能协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具备管理主体多,技术倾向强的两大特点,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人员须要一定的管理综合素养。这也是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人员开展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媒体使用及开发技术等专项培训,强调相互配合、相互团结等品质精神要求的根本原因。只有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团队具备较高水平和专业素养,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工作才能切实完成到位。

结语

多媒体教学虽然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在教学管理上暴露了很多问题。只有及时开展必要的改革和完善措施,高校的多媒体管理效果才能切实提升。

作者:郭怡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林晓阳.高校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05)

[2]刘辉;黄务兰;严密.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2(01)

[3]冯艳.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无线互联科技.2015(13)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在素质教育和有效教学的推动下,高校教育体育教学迅猛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体育教学管理,近年来愈加受到重视。它是关系着高校育师、育人、管理、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本文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以飨读者。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对策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整个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必须予以重视。做好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能为教师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促使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它极大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全方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

1.1、体育教学管理现状

近年来,很多院校也逐渐意识到体育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开始着力开展提升教学管理质量的工作,经过院校的不断尝试与努力,体育教学管理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就,暂时化解了社会发展给予高校体育教育的危机,推动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不可否认是,在光鲜成就背后,很多教学管理的弊端与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又使体育教学管理重新陷入困境,故必须解决与改善这些问题。

1.2、体育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1)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设置有欠缺。管理组织结构设置单一、管理权限交叉重叠、过分集中等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学工作在具体实践中缺乏灵活性与科学性,很难使体育教学工作基于自身发展实际进行个性化开展,同时也极大削弱了体育教学的一些功能。体育教学具有实践性与灵活性特点,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应凸显此点,多元化管理机构与管理主体,不断迎合学生学习的需求。(2)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且缺乏执行力。健全完善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强有效的执行力是确保体育教学管理顺利进行的基础与前提。虽然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及时下发一些文件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但由于制度不规范、不完善,且可操作性差,故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获得支持,困难重重。再者,即使有制度作保障,部分教师也很难按照规定认真贯彻落实。(3)不能基于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其未能真正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需要。例如,将课程设置仅仅定位于锻炼学生体质,并未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就业等实际需求,即课程设置未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论是在目标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具有趋同性,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①体育教学缺乏规范、科学的计划性首先,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主体单一,且受教学管理行政因素的干预过多。教学计划应基于体育教学目标与师生具体实际情况与执行力,但由于主体的单一性,学校教学管理的部分人员一手制定,未能考虑师生需求,致使教学计划不科学、不合理。再者,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受行政因素制约,未能做到灵动活泼、科学高效。其次,教学计划缺乏规范性,影响其具体执行力。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备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健全成为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忽视其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完全挫伤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能科学客观、公平公正地展示学生真实身体素质与体育学习水平。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以形成性评价为基,制定完善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改善对策

2.1、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众所周知,如果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构在设置上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故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构建设很有必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多元化管理机构与主体。单一的管理机构、管理主体严重制约着教学管理的高效性,故要强化机构建设,拒绝单一性,发挥教育机构、高校、教师学生等多种机构和主体,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确保管理目标更契合教育部要求。(2)构建教学管理机制,促使各组织结构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高校要基于自身发展实况以及体育教学管理特点,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促使教育部门、高校、体育教师等各组织、团体等相互监督,互为制约,共同推动体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高校应建立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服务于体育教学发展。应从两方面做起:(1)强化体育教学档案建设。高校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是不规范、不健全,容易被忽视。鉴于此,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体育教学档案管理有利于及时储存与传递体育教学信息,并基于各方反馈信息构建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并优化体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效率。(2)建立健全监督惩戒制度,确保相关制度与条例顺利执行。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有赖于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妥善执行,故建立监督惩戒机制,能有效提高制度的执行性。

2.3、基于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各高校教师应基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习认知、学习期待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科学设置体育教学课程,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首先,高校应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职业性强、专业性强的体育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设置凸显学生专业、有利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特色体育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其次,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上应符合高校体育教学要求。例如,在内容上,既要满足锻炼学生体质的要求,又要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方法上,应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展示自我,自由发展的空间,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4、强化团队建设,确保教学计划规范可行

在体育教学管理中,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确保体育教学按照顺序、有条不紊进行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强化教学技术制定的团队建设,确保教学计划规范可行,可做到以下方面:(1)强化体育教学计划设计者团队建设。体育教学的设计权不应掌握在少数教学管理者手中,应促使设计主体多元化,发挥体育教师、学生代表、教学评价小组人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作用,广泛吸纳各方意见,确保教学计划符合教育部所的体育教学目标,更符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规律。(2)充分调动所有设计者和执行者的积极性,确保计划顺利进行。特别是执行者,更应克服一切困难,认真执行体育教学计划,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基于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要体现灵活性与多变性。

2.5、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应致力于科学公平教学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形成性评价旨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步幅度等的考察,拒绝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是目前较为实效、科学的评价方式。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科学、客观性。最后,教师应善于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体育学校的兴趣与信心,促使其主动参与。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日渐增多,其对体育锻炼场地与器材的需求也成倍增长,这使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与挑战,必须优化体育教学管理。但在具体实践中,高校管理人员并没有将体育教学管理置于重要地位,更没有采取高效、科学的模式展开教学管理工作,这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基于目前教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多途径改善教学管理,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方学超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方静.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2]李春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15,02.

[3]符万忠.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管理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第六篇:高校教学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

摘要: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能够减轻高校教学管理负担,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本文分析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应用;高校教学管理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不仅能够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的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能为高校节省大量教学资源,促使高校更快速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改变教师教学的手段。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和发展,高校在教学管理中更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的需要,需要及时的做出调整,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改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其次,促使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在科技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也更加的依赖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况,更有利于对学生加强管理;再次能够为高校节约教学管理资金。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需要消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且工作效率也不是很高。但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管理中以后,使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与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不仅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减少高校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损耗,有效的为高校节约了教学管理资金成本,促使高校教学管理朝着现代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具体的应用措施

1.利用计算机技术规范学籍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管理环节是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对学生成绩统计并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录入学习档案,并要打印、传送成绩报告单以及成绩册等。这就需要高校收集并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仅是利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情况,高校可以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学籍管理工作中,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能够有效的对学习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统计与存储。同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加方便的查询到需要的信息。学生的一些信息被存储到计算机当中,当需要信息时,利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就能够进行快速、全面的查询,节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成效。

2.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是高校正常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近几年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学生人数、班级数量,课程数量逐渐增多,这些都给高校的课程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高校除了要保证必修课程与课时外,还要设置好特色课程。这也给高校的课程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每个新学期的初期,高校不仅要考虑到课程设置的是不是合理、教师配置等问题,还要考虑到高校的教学资源分配是否平衡,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局限性很大,而且工作效率也非常低,会干扰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相关软件,并结合教师工作的安排,合理的安排各个班级的课程表。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不仅花费时间少,而且各学科的课程设置非常的科学合理。另外,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课程进行管理还有其他的一些优势,比如说:如果某个个别教师出现工作变动时,计算机就会自动对课程表进行的及时修改与调整,不会出现课时冲突的问题,有效的维护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

3.利用计算机技术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也可以被利用到高校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的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说:教师可以精心的设置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制作课件是要注意选定的主题是不是合理,可见主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本着既要涵盖了知识的重点,又要有所创新,只有这样的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其次:要注意课件的编制流程,编制是课件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课件是需要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现给学生的,所以编制设计流程决定了最终的效果;再次,注重课件的编辑工作。课件的编辑内容需要教师把教学目标与各类教学素材相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新颖、有趣味同时又图文并茂,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4.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一般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教学成果进行考察的。合理的安排与设计考试,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期末考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本学期掌握的课程知识情况,也能够客观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在考试结束后教师要批改大量的试卷以及统计分析成绩等工作,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荷,然而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的减轻高校与教师的压力。比如说:高校可以利用计算机统筹安排考试的时间考试内容以及考试的场地。同时高校也可以上机考试的方式,在计算机中输入试卷的答案,利用计算机去评判试卷。还可以在教师评判好试卷后,高校把学生取得的成绩输入计算机中,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将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类。从而更快捷的统计学生的成绩。不仅使结果更加的准确,而且教师能够及时看到教学成果,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5.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教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对教师信息系统的管理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发挥主动性,将会影响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教师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教师个人信息系统、教学信息系统以及教师评估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方便高校管理阶层对教师的个人信息、教学信息以及教师评估信息的登记、分类、查询以及管理。在教师信息系统中,教师个人信息包含了教师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说:教师的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家庭情况等;教学信息包含了教师在高校所任教的学科、所教专业以及所在班级等、教师的评估系统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的质量以及科研的成果等。如果单纯的知识靠传统办法对教师信息进行管理,也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在新学期安排教师任课是有可能安排的不是很合理,比如说:有的教师可能工作量比较大,而有些教师可能工作量比较小,而且教师评估关系着教师的资薪福利,如果安排不合理会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但是如果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教师信息系统中的内容,将会给件事安排的任务更加的科学合理,增强教师的满意度,从而促使教师更积极的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提升教学的质量。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方面都需要融入计算机技术,这样不仅能够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快捷、方便,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促使教师与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作者:袁磊 单位:常州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贵琦.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高教).2013(02).

[2]杨恩震.浅论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5).

[3]桂峰.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时代教育.2013(07).

第七篇:高校大学生新型体育教学管理体系

摘要

体育精神、道德作为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却很少引起重视,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绵阳师范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的体育学院(部)的领导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其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现状、体育精神、道德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生这方面培养的重要性、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体育精神、道德培养分类、构建新型教学管理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促进各高校对这方面的重视,并加强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

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教学管理体系

1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概念

1.1体育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精神,是指“同物质相对立、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称”[1]。《辞海》解释,“精神”是“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2]。而从搜集的资料来看许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体育精神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费孝通则认为体育精神就是人类精神,就是公平竞争、运动家风范、团队精神[3]。胡晓明认为,体育精神包括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协同意识。等等许多学者给体育精神的定义[4]。百度百科中提出了体育精神的定义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1.2体育道德

体育道德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是指: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在体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力争在世界体坛赢得荣誉为宗旨。它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热爱体育事业,勇攀世界高峰;刻苦训练,专研技术;不伤对手公平竞争,尊重裁判;队教练工作认真负责,做好日常训练、临场指挥和赛后总结、裁判执法工作等。在教学或者比赛中主要体现在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不故意伤人、尊重规则、在比赛过程中文明用语等等,都是体育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笔者主要以10所高校体育学院(部)的领导在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对学生体育精神、道德培养的现状,教师对体育精神、道德培养所采用的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体育精神、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需要,通过在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查阅近几年关于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共计50余篇,并进行分析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制定领导、教师、学生问卷,领导问卷发放30分,回收30分,回收率100%;教师问卷100分,回收100分,回收率100%;学生问卷100分,回收100分,回收率100%共计230分问卷。问卷信度检验:通过对领导、教师、学生问卷中设置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检查、斟酌、推敲,重测信度,根据公式求出稳定性r,领导问卷的信度系数r=0.83、教师问卷的信度系数r=0.85、学生问卷信度系数r=0.82,信度系数r在0.8以上,就可以认为该调查是基本可信的。问卷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咨询多位专家对本问卷的设计结构、内容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问卷的内容效度做出定性评价认为基本合理。

2.2.3数据分析法

对获得的调查数据利用Spss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高校体育精神、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体育思想不断地发展,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大众体育等思想不断涌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教学思想的滞后,没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局限传授运动技能和技术的教育层面,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教学的重点,并在体育教育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大学生体育精神、道德培养方面没有引起重视,而这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甚大,规则意识、拼搏精神、挑战精神等等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要培养的人己不再停留在身体上的健康,而是在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道德的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适应当前主体性教育的要求。

3.2体育精神、道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精神、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一代代人所积累沉淀下来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是学生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所支撑他们心理的精神支柱,而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去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曾一度被忽视。通过对10所高校体育学院(部)领导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数据(表1),90%的领导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完成考核的内容;90%的学院领导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道德培养,而这也是学生最薄弱最需要培养的内容、80%该学院领导都没有把体育精神、道德纳入到教学中、96.7%的没有相关的文件颁布、73.3%的也没有制定评价标准、100%的该学院领导没有要求教师把体育精神、道德写入教学当中去、53.3%尝试想过把这方面纳入到教学体系中;通过以上数据可知这些都导致了只重视学生身体锻炼从而忽略了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故学校要加强学生身体、心理两方面的的培养,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成为全面的人才。

3.2.2缺乏对学生体育精神、道德培养

体育教学有3个层次:第1层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手段;第2层次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采取正确方法,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并能做到持之以恒,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第3层次是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三者缺一不可[7]。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前面2层的教学,而忽视了第3层面的教育,导致缺乏对学生体育精神、道德的培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体育精神、道德是学生所需要的如:拼搏精神、勇于进取精神、规则意识、尊重对手等等。体育运动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体育精神、道德的培养从而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既要传授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又要加强学生体育精神、道德文化的培养。

3.2.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论中1个重要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功能、不同信息传递途径的教与学的方法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5]。精彩的体育教学源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和娴熟运用[6]。但在实际教学中80%的教师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组织形式千篇一律,通过调查得知,在教学方法上83%运用运动竞赛法、66%用情境教学法、43%运用讨论法、36%运用现场示范法、26%运用发现法。这些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有局限性,课堂教学的项目不同,所培养的体育精神、道德也有所不同,对教学方法也有差异,如59%的教师没有在教法上有所创新、65%想过在教法上有所创新、68%的教师没有根据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用已有的教学方法生硬的应用于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会产生影响。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满足与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途径,好的教学方法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体育精神、道德教法上要勇于创新、大胆创新、用最优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知识的培养。

3.3体育精神、道德对学生的重要性

高校开展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精神、道德,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1)培养大学生具有规则意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逐步提升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对于形成健康人格,顺利步入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奠定大学生获取成功与幸福的基础。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压力承受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切要与人竞争,需要抗压能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正是体育精神的内涵。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压力,通过体育运动项目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大学生应对压力的重要方法,使体育成为一种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从中升华体育精神,对大学生未来获取成功和幸福大有裨益。3)锻炼大学生意志力。意志品质是根据某种动机,支配人的行动、思维、身体去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的日标的一种心理过程。通过体育锻炼,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得到磨练,体育竞争中对待输赢、克服自身局限、不断超越自我实则是一种自我挫折教育,让人保持永久的活力,拥有不服输的上进心。

3.4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包含的运动项目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并对高校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开展状况进行收集整理,团体运动项目主要是篮球、排球、足球,单人项目主要是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瑜伽、太极、游泳、攀岩、体育舞蹈。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所培养的体育精神也有差异。如团体项目主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单人项目中的体育舞蹈则主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等。

3.5不同运动项目所培养的体育精神、道德分析

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体育精神存在差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和突破,以此满足于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对体育精神方面的培养。

3.6体育精神、道德的培养途径

3.6.1构建新型教学管理途径

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把体育精神、道德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学生不同体育精神的培养和对道德观念的塑造。

3.6.1.1以团体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团体运动项目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以篮球为例在课堂中培养团队协作的方法。惩罚法:以篮球传接球为例:10个人为1个团队,彼此间练习传接球,再练习中要求团队配合,球不能离地,若球离地,则整个团队将受到惩罚。比赛法:课堂中把班级学生分为几对打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老师作为教学中的核心,用语言灌输形式,让队员认识到团队之间的配合的重要性,并对赛场上出现不文雅的行为或者不尊重对手行为出现,教师应顺势向其他学生灌输体育道德知识,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意识。课后结束时并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并教导学生要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去。

3.6.1.2以体育舞蹈和瑜伽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瑜伽教学为例:学导式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结合学导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它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各自的智能,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或者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中,对瑜伽动作及要领进行系统讲解,在实践中通过基本动作编出风格不同的且实用性强适合于各类人群的瑜伽健身操。极大地增加增加学生自信心、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中每位同学把自己编好的瑜伽健身操在同学面前展示,在套路创编的过程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后结束时并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并教导学生要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去。

3.6.1.3以攀岩项目,培养学生挑战征服精神

攀岩属于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运动项目,是考验人的毅力和征服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学生挑战征服精神的培养。游戏法: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男生女生性别差异,依次设计几条不同攀岩路线,每一条攀岩路线都是一步一步增加难度,且学生只能从第1条路线开始攀越且攀越成功后才能继续下一条路线的选择。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挑战征服精神的培养。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教师给学生播放相关著名攀岩选手,并讲解他们是如何挑战自己才能够攀越难以想象高度,并启发式的灌输在攀岩中可以培养我们挑战征服精神。课后总结,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通过在攀岩过程中培养了我们挑战征服的精神和在攀岩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等规则意识。并将这些精神和道德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3.6.1.4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培养我们顽强拼搏精神。

以乒乓球为例比赛法:在乒乓球教学中适当一定的比赛,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但分组一定要实力适当。增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提高大家的兴趣也可以进行单循环比赛,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乒乓球的大致情况.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在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时,学生的加油鼓劲使得他们表现出来的斗智斗勇的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情境教学法:在比赛过程中,会输也会赢,学生在失败时,情绪低沉,老师在此情境下因顺势对班里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导鼓励学生要学会勇敢去面对失败,面对挫折,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老师通过言语灌输学生在挫折中培养学生的挫折精神。课后结束时并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顽强精神的重要性并教导学生要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去。

4结论

4.1高校体育学院(部)领导对学生体育精神、道德层面不够重视,并没有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

4.2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4.3体育精神、道德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同时锻炼大学生意志力。

4.4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体育精神、道德各不相同。

4.5通过体育精神、道德来构建新型教学管理体系。

5建议

5.1以“共赢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学计划制定也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缺乏对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层面灌输。共赢的教学理念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运动技能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掌握技能过程中强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层面的协调发展。

5.2设置挫折教育情境灌输精神层面的教育。

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往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比赛有输有赢,在课堂中通过以循环比赛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比赛中渗透胜不骄,败不馁敢、于拼搏、挑战自我、团结合作、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等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5.3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体育功能的实现与否和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有关,也和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关。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把体育精神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体育的功能。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5.4课内与课外相结和的理念进行教学。

利用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课外通过活动课、竞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养灌输体育精神等知识。让学生在运动中身体力行的去体验体育精神,使自身认识得到升华。

5.5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体育精神、道德。

体育精神、道德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呈现,如运动会、体育社团,小集体活动等等。然而,体育活动并不是唯一渠道,体育精神的培养形式存在着拓展和创新的空间。微博、贴吧、QQ群等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流行通讯工具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利用通讯工具本身独特的功能为弘扬体育精神所用。久而久之,形成的良好舆论氛围对体育精神、道德培养大有裨益。通过各种途径运用有助于体育精神、道德培养不断保持动力与活力。

作者:刘旭 杨辉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体科所

参考文献

[1]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3]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4]胡小明.体育精神与改革开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9(3):109-113

[5]彭小伟,杨国庆.论“三层次、三标准”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建立[J].体育学刊.2010.17(5):56-59

[6]赵子建.体育教学细节的理论考释及资源生成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7):91-95

[7]张勇,张锐.对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5):385-386

[8]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9]朱光潜.谈体育[A].朱光潜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10]符谦.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3-15

[11]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构建[J].体育科学,2007(27):88-96

[12]闫慧民.论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4(08):109-110

[13]黄小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9):82-85

[14]贾清兰.现代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09(22):43-45

[15]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70

第八篇:互联网本科高校教学管理

摘要:

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一直应用在互联网商业领域。它既然是一种思考方式,就不应属于哪一类企业,如果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适当引入互联网思维,也许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与引领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要贴近市场,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其学生的培养目标一是要能够实现双向就业,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和工艺技术,二是要能够自我成长,与现代科技与时俱进。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我们的学生令人满意吗?说实话,“学霸”有,“学神”极少;就业者有,创业者有,可是真正有梦想并且享受工作的人极少。总体各方期望都不是很满意。怎样的教学管理改革才能使教育完成多方愿望,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基础理论体系及较为平衡发展的综合素养,在平时教学中兼顾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学,并在学生承受范围内拓展知识面,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人文社科等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功底基础上,既有参与实践工作的敲门砖,又积聚起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创新情怀。真正让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成为现场工程师的强力军,切实满足用人单位“能用、快用、好用”的三用需求,确保人才自身及需求单位用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里过分追求功利主义教育思想,重知识轻理想信念,缺乏价值观引导教育,造成很多学生失去梦想和激情,没有应有的朝气、天真和梦想,而呈现现实、麻木,什么有用学什么,什么没用便不做;日常行为习惯也相应唯功利至上,导致不正确的学习和人生态度,影响他们去追求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品质,阻碍了他们品尝通过读书真正来改变命运的甜头。这说明长期实践的传统教学改革,亟待完善,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怎样扭转当前改革的局面,细究起来,还必须结合互联网思维,并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借鉴到教学改革以及管理上来。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找到用户的普遍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联系到教学改革中,怎样才能找到学生的痛点?做到既顾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又能顺利引导学生从本位的被灌输到积极自主学习、达到全面发展呢?让学生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回归到自然和社会实践之中;从尊崇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评价从重选拔到重促进师生发展;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呢?

二、运用“用户思维”管理

得用户者得天下,用户体验至上。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用马云的话说,“把你的客户伺候好了,你就挣钱了”。教学改革中的用户是谁?学生。学生体验好吗?看看上课时前三排的空的时候,就知道了。而教务部门无监考考试,“用户体验”就非常好,体验到尊重、信任、自信,所以实行起来就很受学生们欢迎。互联思维中好的用户体验讲究从细节开始,并且需要贯穿始终,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让用户所感知,同时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为用户带来惊喜,即好的用户体验必须贯穿在企业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整个链条和环节,说白了,就是让消费者一直爽。以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如学了一年还没体验到计算机的乐趣,那么很多学生就会开始放弃,应付学习,因为学习不那么有趣。为什么不能倒过来呢,如“以项目为导向”,用什么,学什么,每个环节都达到学习目标,每完成一个项目进程,都能享受学习的欢愉,感受自己的自信,让学生每时每刻获得好的用户体验。不久,就会发现,学生就是整天围着老师转的,一直在体验编程的乐趣,并且自主进阶学习,“一直学”但“一直爽”,“一直爽”才“一直学”。这样基本改变过去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思维,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推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运用“简约思维”管理

互联网自创设至今,一直追求用户交互更加简约流畅,从而更加人性、高效。其实,一定意义上少就是多,简约就是美。教学中如果管理流程、各种关系、教学思路等都能简单化、简约化,岂不很好。互联网思维中的极致思维:极致就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简最好。如果课程改革,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有了这种趋于简约的极致思维,都会是最好的。以往改革课程结构存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十分注重课程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因此,运用“简约思维”进行课程改革,就必须一改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转而在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间的联系上下功夫,建立化繁为简,更加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精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作为课程改革重点内容。

四、运用“大数据思维”管理

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运用大数据及“大数据”思维,就可以预测和判断未来职业要求的重点内容,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大数据和互联网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欲,让他们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提高的同时,收获新知,同时与他人在数据交互、分享和利用的过程中,形成交流、互赢、合作的认知。数据资产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运用大数据,就可以积累学校宝贵的数字财富,让优良的校园文化在新时期得以传承。

五、运用“平台思维”管理

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的精髓是构建多方共赢,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开放平台生态圈。搭建更多的平台如教师的平台,学生的平台。通过平台,使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让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平台的搭建。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通过平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互联网经济的赢利模式是生态圈模式,不是斤斤计较地挣钱的。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是互联网经济的必须,又何尝不是我们高校管理的必须呢?对于我们,生态圈应该从生源地、学院、老师、苏大各学院、产学研基地、学生、毕业生、毕业供职企业等(用户、合作伙伴、我们自己),每一个工作都必须做好,必须共赢,共赢才有立足之地。

六、运用“跨界思维”管理

互联网思维的跨界颠覆,本质是通过高效率整合低效率,打破利益分配格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有的“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校园”,“电子书包”等就是一种跨界。积极推动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校园。积极推动高校各项管理的信息化,使管理变得便捷,学生体验极简。

七、运用“粉丝经济思维”管理

企业品牌在互联网运用中需要的其实是粉丝,而不单纯是用户,因为相比粉丝,用户远没有那么忠诚。粉丝是最优质的目标消费者,他们对产品会融入感情因素,这样即使有缺陷的产品也会被接纳甚至受欢迎。未来,没有粉丝的企业品牌都会消亡,苹果的成功在于“果粉”。小米的成功在于“米粉”。老师也需要粉丝,更要有意培养学院的粉丝,他们是高校永远的财富。校友工作也会变得容易。

八、结束语

要是能把互联网思维方式试着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工作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思维管理应用型本科高校,抓准需求要点,紧盯管理,把课程系统或课程作为产品,每个专业有一两个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把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作为一种服务,这样“用户”体验自然就好了,固然有更多的“学霸”和“学神”,那高校另外一个服务对象——用人单位,自然就会满意。所以用好互联网思维管理应用型本科高校,一定能有另一番景象。

作者:钱继兵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天.互联网思维深受推崇背后人民论坛[J].2014(06).

[2]武旭召,郑巍巍,柴续续.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创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2015(04):31-4.

[3]朱景荣.论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J]才智,2014.

第九篇: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和探索

摘要: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人才的多元化,过去的教学管理模式无法应对高校的高速发展需求,提高办学和治学效率,改革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成为教学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结合国外教学管理的模式,提出对教学管理改革新的思路。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大跨步的前进,地方高校整合的步伐也是紧锣密鼓的开展,各地的地方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以应对现今社会专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以笔者所在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以彭城大学为基础,合并徐州地方的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成立徐州工程学院,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学校现由南三环校区和中心校区两个校区组成(曾存在飞虹校区、西苑校区、永安校区),现阶段全日制在校学生超过20000人,办学规模较大、校区分散、情况复杂。而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和核心内容,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手段;也对教学工作各环节进行计划、控制、评价、提高的实现途径,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适应目前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传统管理模式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1],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虽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的完善,但是统一的管理形式和按部就班的执行工作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发展多样化的需求。现阶段地方高校的学生人数众多,单一的、大众式的教学管理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人才高水平、独特性的要求,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阶段检验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标志;并且地方高校为适应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不断的整合和共建的高速发展中出现了教学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这样对于高校的实质性整合带来了难度,只有不断的创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对高校内部的教学资源的合理调整,提高人力、财力的利用效率。

第一,地方高校职能部门存在冗员问题。

高校合并后整合了院系的教学资源,其中不乏存在学科包容性强的专业由众多院系合并而成,这种整合中减少了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的职位,但这种整合的结果造成了所在专业的冗员问题的出现[2],高校的扩招解决为存在的冗员解决了一部分的出路,但这也造成了高校的职能部门规模庞大,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容易出现重叠,甚至出现无效的工作配置,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使得高校教学的运转处于低水平的状态。[1]

第二,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有责无权。

随着高校教学的发展,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是目前各地高校管理教学重要发展方向,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还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由教学校长通过教务处等教学职能部门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对成果进行监督和检验。这种模式在一段时期内有其合理的存在要求,21世纪经济不断发展,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已经不能使用单一的集权式管理,高校内专业的多样性使得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虽然高校大都成立了二级学院,但是各学院实质上还是校级职能部门的下属部门,要完成各部门安排的教学任务,权利仍然集中在高校一级的部门上,部分高校仍然有着沿袭惯性的集权式行政管理,对二级学院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估,使得二级学院疲于应付各种的上级检查,而对专业文化建设,教学环节疏于管理。由于高校对于二级学院的过多的管理干预,导致二级学院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失衡,出了问题有责任,而行使权力却需要校级部门的首肯。[2]

第三,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高。

高校对教学管理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认为教学管理无非是收发文件,安排上课等工作,并无重要性,导致许多高校招聘的教学管理人员并不是教育专业出身,也不是管理专业出身;而且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前景也不是很乐观,在学历普遍较高的高校中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相对较低,升职的道路很窄,高校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设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家的工作仍然遵循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思想,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3]

第四,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偏低。

教学任务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部分,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是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来。而实际上地方高校基本只重视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情况,忽略了在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和受众学生,往往一些部门的规章制度与实践教学之间发生冲突,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是被监管,而学生也是被动执行,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教学管理工作与实际渐行渐远。[4]

三、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探讨

随着高等教育形式从小众群体受教育到普遍大众接受教育的改变,地方高校通过合并和扩招等手段蓬勃发展。现今的高校教育不再是原来的精英教育,而是和整个社会的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校的办学模式和治学理念也在悄然发生转化,专业学科的细化、层次的多样性,这种快速的发展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先进高校教学管理的运转速度。地方高校把提高办学效率和教学管理体制作为学校继续发展的第一个战略步骤,同时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也是教学管理的难点问题。

第一,发达国家高校教学管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美国的高等学府的教学管理模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教学管理结构。但大体上组织机构分为校-院两级,校级教学管理机构主要是教务处或是学术事务处,主要的工作是协调,沟通跨学院的事务处理,而院级教学管理的工作灵活多样,通过学分制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转。英国大学实行校、院、系的三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拥有行政权力,例如伦敦、牛津、剑桥等名校的行政机构在当中起到协调的作用,具体的教学和科研由学院负责,大学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互惠的合作关系,各学院中各系的负责人决定科研和学科设置。日本高校设有评议会和教授会,成员主要包括校长和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3],校级以下设立学院-学部,学部负责人由讲座教授担任主持该学部的教授会和学部事务,讲座教授有权决定讲座内容、人事、财务、行政等方面的工作,支配教学科研费用。纵观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管理模式可以看出,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为世界各国大学所沿用,其校-院-系的结构模式具有普遍性和灵活的操作性,学院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较国内而言更大,大学的学术重心围绕着基层院系开展并围绕这一特点开展教学管理。分析其中的长处可以为中国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启示和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探讨。

其一,健全高校教学管理的队伍建设。高校的教学管理的实践者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4],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首先需要管理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管理能力,对于高校而言,从招聘上要有专业对口的要求,定期组织教学管理相关培训,开展教学管理创新和前沿热点试点工作,举办教学管理学术论坛,借助校级平台开展对教学管理的调研工作,改善薪酬制度,按工作量和年终考核形式激发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评定职称方面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可参照的路径;就二级学院而言,加强和其他学院的学科交叉的联系,按照师生比例设置教学管理人员,把细部工作交于各基层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自身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其二,二级学院实现权责对等。发展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科学的界定二级学院的权能日显迫切,实现权责对等将是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权力的下放过程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不能一步到位,若二级学院的行政权力增加,必然会使各二级学院增加行政机构和人员,导致行政队伍的扩张,造成教育管理成本增加,影响教学管理的效率。对于校一级行政机构来说,要充分放权,让最接近实际工作层面的人员有相关的决策权力,但权力下放的形式应是逐级放权,让每一个层级的岗位都有履行职责的权利,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个工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二级学院处于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有了充分的科研权力和行政权力使得管理更贴近实际,有效避免了职能部门在管理中出现的管理滞后,不对口等缺陷。校级管理部门主要做好各学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大方向上做到有效监管,校级职能部门从事无巨细的繁琐教学管理中脱身出来,转变管理手段成为对各二级学院的监督者和指导者。对于二级学院来说也要主动的上交一部分权力;一些地方院校的优秀专业因为权力下放导致一院独大的局面使得校院之间的矛盾增加,学院之间的交流共赢存在壁垒,上交这些权力可以使得学院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并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实行院长负责制,开展学院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拓展教育资源,树立学院品牌。同时也要设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措施提高管理水平,能更好的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管理应做到以人为本

首先应明确教学管理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二级学院应以教学管理为工作重心,让处于第一线的教师能参与到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把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角色从被监管者变成参与者与政策制定者,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放教师的教学生产力。高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施以多元化教学手段,结合地方特色,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选择权,释放学生的自由度,才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教学特色,使得学生真正的成为高校培养的合格人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从2015年年底开始陆续的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尝试。各二级学院通过专家论证的方式组织各专业负责人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2014级以后入学的新生在大一学期放开转专业门槛,学生只要成绩在其专业排名前80%就可以在大一学年两个学期内获得两次转专业的机会,使得学生有机会学到自己真正想学的专业;其次每个学期均组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座谈会,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每周各个学院均举办外校专家教授和社会各行业企业领导的讲座。开展学分制,规定在3-5年内修满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均可毕业。开展第二学历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第二学历,这些都是徐州工程学院在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五、结束语

推进高校的教学管理创新应做到建立一支高素养的教学管理队伍;校院两级的管理应该做到权力下移,增强二级学院的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活力;转变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将充满活力,高校的教学才会有更大的效益和未来。

作者:丁非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金莲,龙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国建设教育,2010.9第五卷(.9-10):21-24.

[2]李小红.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05).

[3]刘昱.我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10).

[4]李亚飞,汪沅.关于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新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0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