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9篇)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9篇)

第一篇:高校二级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探析

一、二级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1.管理范围小,较为复杂

二级院系的管理对象是整个院系的师生,只是仅仅针对于某个院系来讲的,范围并不是很大,但是它的管理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却非常多,包括日常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的评价、教材的选定、课程的安排等等内容,囊括了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特别是在具体的师生管理上,要综合考虑到师生的各种不同状况,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2.具体的管理层次较低,有一定的困难性

高校的二级院系属于学校教务管理的范围,学校的各项总的教学管理任务都是需要二级院系来实施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它的管理层次属于较低的层次,只是贯彻落实学校的总体教学方案规划。另外,它在管理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服务者,对于教学任务的及时反馈调查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二级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构成

二级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整个院系教学秩序和教学工作保持良好状态的必要措施,一般最主要工作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制定方面

院系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套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来做保障。建立起从教学的开始到最后结束阶段的具有衔接性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自身职责方面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规范制度、学院督导工作的具体实施准则、课程听课制度等等方面,各项制度建立后就要严格地进行落实,进行实时监督管理。

2.考试规范方面

考试环节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这一方面的教学管理上需要涉及考试的题型设计、试题的印刷和保密、考试周期的安排和组织等。

3.教学实践方面

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部分,它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涉及教学大纲的安排、实践教学的计划、实践指导教师的总结以及最后的学生报告等。

4.毕业实习方面

在高校教学任务的学生的最后学习部分构成中,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理论知识与实践进一步巩固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这一部分的教学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复杂,有实习教学大纲、实习计划书、实习指导书、学生的实习报告和总结、实习考勤表、实习鉴定表、院系的实习考核等等部分。

5.档案管理方面

档案部分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各种数据资料的最真实的反应,它对很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作用,要对一些具有保存意义的档案进行严格管理,如:试卷的分析、成绩单、实习环节的各项资料等。

三、二级院系教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

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是教务管理人员,因此,教学管理活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

1.要具备业务能力,且有正确的工作理念

教务管理人员要对本岗位职责充分了解,精通相关业务,以教学服务为出发点,认真严谨开展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加大对教学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学习力度,探索出新的适合实际的管理模式,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办事,提高教学管理活动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2.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

教务管理人员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对教学问题的出现可以有新的高效率的解决对策。另外,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的面也很多,较为繁琐复杂,因此,就可以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实行自动化、网络化的办公,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高校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院系的整体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从实际出发,把握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的特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构建出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从而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高质高量。

作者:刘婧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意识定位制度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以“行政”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表现为依靠上级指令、完成上级任务,部分工作的安排和完成缺乏调研基础和对学生意见的采纳,这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学管理中服务意识的偏差。

(一)教学管理中行政任务至上的现状

教学管理应当以学生利益为首要,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其他的诸如资源的节约、工作人员的休假和课时课程的安排等均应放在次位。而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以领导的关注点为要,领导的关注点通过行政任务的形式下达至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又将服务意识的重点放在对行政任务的完成上,因此领导对学生利益的忽视直接转变为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利益的忽视。由于领导人掌握着基层管理人员的升迁、考核等最根本的利益,加之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过度干预或者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对领导意志的妄加揣摩,直接导致工作人员唯领导意志是图的不良局面的出现。

(二)对学生利益的忽视

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的基本工作,牵涉到多个方面的利益,学生利益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除去行政干预因素,教师安排、教室利用、教材选择等都会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对这些因素的不同安排会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的不同和对行政任务完成程度的不同,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往往会在选择最简单的方式方法的过程中忽视了最为根本的学生利益。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对于教学安排的提出意见的能力较弱,少数学生的意见亦很难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加之教学管理部门忽视对学生意见的倾听或者对学生意见的倾听流于形式,则直接导致学生利益的维护不周。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至上”的成因

行政化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影响,其在高校等事业单位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导致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即表现为一切以上级的意见为准,忽视学生的利益诉求。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至上”主要原因在于泛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学生群体对利益的主张能力较弱以及考评体系的僵化。

(一)泛行政化的管理体制

“泛行政化”指行政化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全面延伸和泛滥。泛行政化的实质是社会组织中行政功能的过度膨胀,行政权力在社会的超限扩张。其是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旧体制的回潮,是新的权力利益分配格局下的扭曲产物。由于高校在计划经济时代奉行“行政至上”的基本理念,而这一理念的实现需要的行政成本较之服务型的行政成本低得多,但对政绩却能进行更好的维护。依靠规章制度运行的教学最多只能是合格的甚至低层次的,无法造就高品质的教学。在目前的转型期,某些高校仍然坚持着泛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并且向真正以“学生利益”为核心的行政理念的转变极为艰难。教学管理领域是这一现象最为经典的表现。

(二)学生群体对利益的主张能力较弱

在泛行政化的行政权威的威慑下,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多数不会受到真正的重视,除非其采用特殊的方法让自己的诉求得到领导的认可。行政人员的目标一般是机械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往往置若罔闻,学生如果对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进行申诉,则更多地是被不同的部门推诿。因此,面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安排,即使存在不合理之处,由于缺乏提出意见的有效途径和提出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解决,学生往往不会向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反映。这又直接导致教学管理部门对自身的过度认可,陷入“不合理———未解决———不合理”的循环。

(三)考评体系的僵硬化

目前高校的考评体系中更多关注工作人员对分配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出错率的高低,而对于完成任务的过程则疏于关注,因此在完成工作的过程当中是否关注学生利益亦显得并不重要。考评只是审查书面的表格,缺乏对实际工作中接受服务人员的满意度的考虑,学生的意见不能充分体现在考评体系中。考评体系是对工作的重要指引,如此僵硬的考评体系对于满足行政任务具有重要保证,但却相对忽视了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在此情形下,认真地对待学生利益往往并不被看好,而热衷于投领导所好则可能受到器重。于是,在这种利益驱动体系下,“行政至上”产生的原因不难理解。

三、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意识应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其他的行政意志、资源利用等因素都应当居于次位。同时,教学管理体制作为教学的一线部门,应当将学生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

(一)学生利益是教学管理的根本

学生的存在决定了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存在,学生对教学管理有所需求催生了教学管理部门。学生是教学管理部门的寄附载体,教学管理部门是学生群体的衍生。因此,学生的利益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行政指令不能高于学生利益。如果其他一切因素与学生利益相违背,则应首先保护学生利益。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提升服务的质量,端正服务的态度,积极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而不应当以上位者的姿态被动地回应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意见相互推诿。

(二)学生利益是制度设计的核心

学生是教学管理的根本直接决定了学生利益是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核心。教学管理的一切工作均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学生而设立,而不能以减省工作量或者满足上级要求而设计。学生利益与其他利益相互冲突时,亦应当将学生利益放于首位。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完成后,应当予以公示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定期听取学生对制度运行的评价,进而根据学生的意见予以改进。在制度设计时,学校应当将资源消耗的重点放于学生利益。

(三)其他群体是学生群体的辅助群体

在高效管理体制中,必须明确除学生群体外的一切群体都是学生群体的辅助群体,教学管理部门亦不例外。学生群体的需要应当作为其他群体的工作基础,而绝不应出现为了实现行政任务而要求学生为行政任务做形式性工作的情况。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应当围绕学生利益诉求的实现来开展,主要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和怎样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诉求,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应当在达成学生诉求的前提下再予以考虑。

四、教学管理中服务意识的制度重构

布鲁贝克(J.Brubacher)的观点则是,大学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库”“,是一座人类精神的圣殿”。大学的管理显然应当是软性管理。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应当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教学服务的质量,畅通学生表达诉求的渠道并建立以“学生满意度”为核心的考评体系。

(一)提升教学服务的质量

教学管理具有时效性。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应当彻底去除行政化的影响,借鉴商业服务的理念;将为学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对于仍然以行政管理者的高姿态自居,服务意识较差的工作人员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行政推诿或者行政不作为现象要彻底纠正。行政决策应当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改进和调整,而非由行政领导通过主观臆想进行决策。此外,高校应当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定期评估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

(二)畅通学生诉求的表达渠道

人对感知到的现实做出回答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变化的。以学生作为服务的目标,即应当让学生随时可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意见和建议。因而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设置完善的意见反馈体系,畅通学生诉求的表达渠道,并通过学生的诉求来进一步监督和推动自身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既可以设置通过互联网等媒介途径的意见表达渠道,亦可以设置现场接待等直接的意见表达方式。此外,教学管理部门的规定均应设置一定的公示期并留下意见反馈方式。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运行方式,主要包括目标的确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统计与测量等六个工作环节。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认真研读并予以回应。

(三)建立以“学生满意度”为核心的考评体系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知情、选择、反馈等六个环节,其中以选择、研讨、评价为基本环节,可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即“ECE模式”。“ECE模式”中的学生评价环节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学管理部门的考评体系,应当摒弃行政化体系下的书面审批形式,将“学生满意度”纳入进来,将学生的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的结果。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设置完善的考评体系,让学生参与对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考评,并将学生的考评作为总体考评的主要部分。

五、结语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服务意识的定位应在于“学生利益”,而非“行政任务”。因为泛行政化的影响、学生群体的利益表达诉求较弱和教学部门考评体系的僵化等原因,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忽视“学生利益作为服务目标”的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应当提升教学服务质量、畅通学生的诉求表达渠道和建立以“学生满意度”为核心的考评体系。注释:①“ECE模式”是高校教学管理者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以学生参与为重要手段进行管理活动的一个样式。该模式以主体教学管理观为指导,以教、学、管三方权力制衡为动力,采取分层参与、梯级递进的办法进行管理,并以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管理的良性运行。

作者:罗小涛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第三篇:高校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策略

1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学也在进行不断地改革,许多高校开始采用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多媒体教育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对于高等院校来讲,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要购置相关的多媒体设备,为多媒体英语教学提供充足的条件。但是,目前高校多媒体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还有待提高:首先,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资金投入,使得多媒体的教学设备非常匮乏,每个学期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课程寥寥无几,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缺乏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教室,仅仅是在原有的教室中安装了一些设备,但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由于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使得很多教师无法共享自身的资源,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1.2多媒体分级教学管理不尽合理

由于目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很多高校对学生采取了分级教学的管理手段。同样,在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中也采取了分级教学的手段,但是分级管理不太合理:首先,很多高校仅仅是通过一次英语考试就区分了学生的等级,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展现,所以这种等级区分的标准不太合理,无法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效果;其次,很多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绩有所好转,可以对其学习内容进行变更,但是很多高校往往在最开始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后,后续就不会对学生的等级进行调整,这样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非常不公平,也抹杀了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最后,多媒体分级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很多教师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班级进行区别对待,考试的内容没有进行等级区分等,这些都是多媒体分级教学管理的不足之处。

1.3多媒体教学管理的信息交流不足

对于很多高校来讲,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方法。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交流不充分的现象出现:首先,虽然英语教师大多数在同一个办公区域办公,但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较少,很难做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这样就使得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进展比较缓慢;其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教师和学生作为多媒体英语课程的主要参与者,两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成果的提高,但是英语教师在多媒体课堂中仍然扮演着主讲人的角色,学生的发言机会比较少,很难与教师做到良好的沟通;最后,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进行监督和反馈,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在很长时间内才会将教学效果反馈给任课老师,这样影响了多媒体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1.4缺乏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

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对于高校的英语教学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对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在目前高校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中,教学评价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很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多媒体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所以不仅没有提供充足的教学设备,而且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其次,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但是评价的内容不科学,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效果,无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从而影响了多媒体英语教学效果的发挥。

1.5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效果比较差

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但是教学效果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课时比较短,这是因为很多高校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设备投入有限,但是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的基础课程,很多班级需要进行大学英语的教学,因此课时的安排比较少,无法真正体现多媒体英语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堂进行讲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讲课课件枯燥、出现误操作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多媒体英语的教学效果;最后,部分教师仅仅是利用多媒体的设备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放到荧幕上,但是教学内容没有随之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中很大一部分不适应多媒体的英语教学模式,所以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效果比较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6学生利用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非常有限

通过对实施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的高校进行深入调查得知,很多学生仅仅是利用课上的时间进行多媒体英语课程的学习,所以无法进一步发挥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效果:首先,由于多媒体英语课程的课时有限,加上很多学生仅仅在有限的多媒体英语课堂上进行英语的学习,所以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学生在高中和初中的英语学习中,接受的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监督和管理下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但是,在大学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精力有限,所以很多学生无法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不知道如何进行自主地学习,所以英语的学习成绩无法提高。

2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优化的策略

2.1高校基础设施的配合

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高校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场地,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多媒体英语教学,因此在优化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督促高校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的设备和场所:首先,高校需要充分重视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充分意识到其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成绩的重要性,然后从各个方面对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可以促进多媒体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高校需要增加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资金投入,使得高校拥有足够的多媒体设备和教室进行教学;如果高校的资金有限,可以将高校的部分闲置设施对外租赁,获得的收入作为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资金,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管理优化。

2.2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

随着我国进一步提倡素质教育,学生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主人翁,因此为了更好地优化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首先,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在优化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其次,让学生成为多媒体英语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反映多媒体英语的教学效果,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优化提供更多的参考;最后,教师在进行讲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2.3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多媒体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网络中很多的资源和经验能够为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多媒体英语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效地利用网络的资源:首先,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这是因为网络能够为人们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必须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上网,从而保证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平台,在大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时间变少,所以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最后,教师可以将平时的讲课内容放到网上,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英语学习资料,从而可以延长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2.4改进高校的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手段

对于很多高校来讲,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所以在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优化,需要不断改进高校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手段:首先,对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宣传,使得高校的管理层和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在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方面的职责;其次,更新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观念,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很多新颖的管理观念,很多陈旧的、传统的管理观念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并不适用;最后,改变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管理手段,可以对学生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手段,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进行英语学习,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管理效果。

2.5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班和分级

高校的英语教学是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参与英语教学的学生比较多,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分级和分班管理,能够进一步优化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管理: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班标准,对于高校的英语教学来讲,不能仅仅按照英语成绩进行分班或分级,还需要充分参考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等因素,这样的分班标准比较公平合理;其次,经过一段时间后需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整,根据学生在某段时间的表现进行合理分班或分级,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努力做出充分的肯定,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

2.6加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管理者。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但是很多学生无法进行有效地自制,容易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产生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优化,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作用: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不仅仅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更好地维护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课堂秩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其次,教师应该逐渐适应角色的转变,由课堂的主讲人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提高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积极性,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结束语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实行多媒体英语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的促进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目前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信随着高校大学生多媒体英语教学管理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得到更好的提高,从而能够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作者:何敏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第四篇:高校精益教学管理探索

一、精益管理思想的概述

1.追求劳动的有效性

关于生产劳动是否有效,精益管理思想认为其判断的标准是看它能否创造价值,只有能够增加价值的劳动才被视为有效劳动。因此,精益管理十分注重价值流分析。企业实施精益生产,首要工作是找出增值和非增值环节,对于非增值的浪费,管理者想方设法尽量地避免,如超量生产、库存积压、资产闲置等,并且积极通过改进和加强管理的途径去提高增值环节的比例。

2.保持组织的高柔性

柔性管理是精益生产适应市场多变性的显著特征。其中,建立扁平化的团队组织结构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低效率、职能重叠交叉、管理活动冗余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

3.实行标准化作业

标准化作业是精益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使整个工作过程统一协调运行,对作业的质量、数量、实践、程序、方法等制定统一的规定、统一的标准,不仅可以减少错误,保证产品品质与生产的准确度,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4.控制生产过程

精益管理重视生产过程控制,它要求生产的所有过程都遵循PDCA循环,也就是计划P(PLAN)、实施D(DO)、检验C(CHECK)、处理A(ACTION)四个阶段。通过对生产活动中的各个过程进行识别找出管理的控制点,使得整个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在受控条件下运行,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促使产品质量围绕目标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二、精益管理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竞争越来越激烈,为解决内部资源紧张的状况,很多高校纷纷向企业取经,以求得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新模式。其中,精益管理是当前最热门的选择之一,因为它在各大企业被广泛应用而且成效显著。虽然,高校和企业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例如在价值观、服务对象等层面的要求都不同,但就现代管理的实质而言,科学与规范管理,实现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效能,同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这与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高校中积极借鉴和应用精益管理思想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以经验管理为主,致使管理质量不高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而精益管理要求加强规范化建设,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这有助于高校克服教学管理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2.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围绕着教学精益管理的科学体系,教师可以有序与有效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同时强调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这样,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3.有助于提高同行竞争力

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目标。精益管理是一种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推动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内部良好的自我完善机制,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巩固和提高,同时不断满足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教育教学服务的需求,从而提高同行竞争力。

三、高校教学精益管理的策略

1.培植精益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实施教学精益管理,首要工作是创建良好的精益文化氛围。在高校里,全体师生既是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因此,推行教学精益管理是高校所有成员的事情。要使得这种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顺利畅通的运行,必须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与配合。如果师生们缺乏对精益管理的深刻认识,是很难贯彻与落实学校精益管理的要求,尤其在刚开始实施的阶段,大家对精益管理的思想认识参差不齐,加上工作量突然陡增,容易造成师生们产生对这种管理模式的抗拒心理。为此,学校必须进行大力的宣传与培训,让全体师生提高对精益管理的认识,深刻领会其内涵和熟悉其基本方法,从而自觉践行精益管理思想,心悦诚服地参与精益管理;另外,高校在实施教学精益管理过程中还要坚持质量、效益、发展的内在统一,注重培养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发展意识和超越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益管理的目标。

2.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落实责任制

精益管理崇尚“需要、实用、高效”的原则,然而,目前许多高校主要采用集权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机构庞大臃肿,层次结构过多,造成内部信息传递迟缓,非增值环节增多,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高校在推行教学精益管理的实践中,要根据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现状,精心设计、细心谋划,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其中,对于层次结构的设置,高校要彻底改变传统科层制的垂直式管理,尽量采用扁平化结构,减少中间层次,以提高一体化管理程度;并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快速灵活的反应机制,促使管理效率提高,如:下移教学管理重心,扩大学院和系、部的教学管理的权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基层部门教学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能够有效、灵活、机动地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而且也可以促使院、系各自形成自有的管理特色,从而增强教学管理活力。另外,高校在教学职能结构设置方面,要做好岗位规划,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权限范围,明确分工,落实管理责任,使得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一件事都有人负责;并且,要建立明确的问责制,对于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的进行责任追溯,以保证工作的落实与工作完成的质效。

3.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质量监控机制

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实施教学精益管理的基础。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文件)的规定,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诸多方面。因此,高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要有全面性,能够覆盖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如:制订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文件标准、学籍与学位管理制度、课堂教学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教材管理制度、考务管理制度等,这不仅使得每一项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同时也为考核和评估提供质量依据。然而,制度的制定不是越细就越好,而应该注重科学合理性,并且坚持以人为本,尽量避免机械地执行。因此,管理部门在拟定教学管理制度时,首先,应通过各种民主管理渠道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其次,要充分尊重师生的权益、尊严、情感和个性,使得刚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个性管理完美结合,从而增加制度的可操作性与执行力。另外,在教学精益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有制度保证以外,还要有完善的监控机制。教学管理过程的监控,一般以各类检查为手段,例如,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通过有效的过程监控,教学管理者不仅可以从中及时发现问题,而且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纠偏措施,以确保教学过程偏失原来既定的目标。

4.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提高执行力

精益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为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高校还应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在考评方面,本着推进工作、调动积极性的原则,坚持考核的全面性,从领导、管理干部到普通员工,从教学到教学管理,自上而下均实施严格的考核;并且按照精益管理的要求,以量化的数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考核评估的尺度,不断规范考核方法和细化考核量化标准,就教师业绩考核而言,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从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教到管理人员评教,从教学资料建设到专业建设等方面均须制定详细的考核量化标准,以确保考核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关于考核结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且坚持奖惩分明,对于工作优秀的要给予肯定、表扬,促其发扬光大;对于工作消极、绩效较差的给予批评、促其消除过错、整改提高。另外,为使全体师生员工获取成功的喜悦、发展的快乐和贡献的自豪,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精益管理的建设当中,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并扩大其在管理制度中的比重,学校实施的激励机制一般有物质激励法、情感激励法和环境激励法。物质激励一般包括实物奖励、提高薪酬和福利待遇等;而情感激励则是要加强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尊重师生的意愿,经常倾听他们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做到以诚相待,以心换心;环境激励是指学校要积极营造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学生能够心情舒畅的努力工作、学习。诚然,在高校中推广与应用精益管理模式,是现阶段的一个重大举措,其探索之路漫漫长,但是精益管理的思想与精髓确实值得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大胆借鉴与运用。

作者:周玉芬 王红勤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第五篇: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践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我国信息化发展历史不长。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育部陆续对信息化工作进行规划;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建设三项重点目标任务,以及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项重点工程。新形势下高校的宏观、微观背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者的重点研究课题。

(二)高校扩招和多校区办学的需要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被国际公认为大众化教育,中国大学的精英教育成为历史。大众化教育导致高校学生人数急剧膨胀,办学条件、师资等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凸显。为满足扩招需要,接受更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很多高校开始新建校区;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改革中,部分高校又开始合并重组,形成了同一所大学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这种转变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也同时造成了资源分散和管理难度增加。如何寻求各校区文化上的共鸣,保障发展的一致性,管理好多校区的教师和学生,统筹安排各校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计划,确保学校各项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成为高校面临的头等大事。这一重大变化也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挑战。

(三)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学实行高度集权的行政化管理。虽然政府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教育行政化也能依靠其权力和权威进行集体动员,但它忽视了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管理性质,混淆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大学之间的职能界限,导致大学缺乏与社会、市场的有机联系。另外,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效率普遍降低,学术至上的大学精神无从谈起。诸多高校忽略自身发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大众单一,办学方向、定位模糊或者趋同,不具备竞争优势。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要求各高校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管理方式,努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学分制由此产生,成为目前培养合格人才比较科学的一种途径,强调把学生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其有利于强化学生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范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有利于创造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双重培养,符合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学分制的推行使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增加,而信息化管理是保障学分制顺利实施的根本途径。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误区

(一)概念误区

很多高校把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软件的使用等同于教学管理信息化,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网络和管理软件只是为信息化教学管理提供物质基础,并不等同于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真正实现,离不开具备先进管理理念和清晰管理思路的管理人员。一些高校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由于忽略对管理人员的培养,管理效果依然不尽人意。

(二)引进不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一流的信息技术并不一定能产生一流的管理效率和效果。部分高校过分看重软件公司的品牌性,看到其他学校使用该系统后,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就全盘照抄。这种盲目照搬行为,不仅浪费财力和物力,还使学校信息化进程陷入僵局。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不存在同一个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适合所有高校。

(三)忽视理念建设和制度建设

部分高校避免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选用的盲目性,但又走进了另外一个误区。信息化的前提是规范化,有的高校管理者在教学规章制度尚不健全、业务流程尚不规范的条件下引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各模块的全面推广使用。这种不了解学校现状、贸然跟进的行为势必干扰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整个学校教学信息系统的暂时性瘫痪。

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实践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管理发展中,建立了一套适合校情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过于强调集中性、统一性与单一性的教学方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导致培养的学生往往能够胜任程序化的工作,但缺乏创新性。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改变这一人才培养现状,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从人的客观实际出发,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以各学院为主体,教务处的职能是服务教学。同时,管理者更注重创新管理机制,与时俱进,加强教学引导和服务,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努力推行学分制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

(二)完善教学管理文件

有效的教学管理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为推行信息化建设,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文件,以明确各部门职能,规范工作程序,汇编文件和流程,做到有章可循,确保教学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为加强信息化过程管理,针对各主要教学管理环节,新出台《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方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网上评教实施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教学管理文件52个。

(三)重视培养信息化教学管理人才

学校注重培养既具有较强教育管理思想和专业管理意识,又懂得教育发展规律,且能够在科学统筹和具体实践基础上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推动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与现代化的专业人才群体。采取外校交流学习、校内讲座等形式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促使高校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

(四)加大软硬件建设投入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购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化教学管理软件。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配置上,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教务处统一进行权限分配和数据管理,以达到主要功能模块的高效使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由湖南强智软件技术公司开发。为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学校于2007年终止自行开发的方捷教务系统,并于2007年9月正式启用网络版的强智教务系统,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籍和毕业管理模块

具备基本的学生数据导入、查询功能,学生可以随时查询个人学籍状态和成绩;各种学籍异动数据的处理,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各学院专人操作;通过设置毕业条件,可以对毕业生在校所有成绩进行统计和审核,实时掌握学生毕业情况。

2.排课与选课模块

教室资源由教务处统一调配。各学院可以网上查询并申请教室排课,对各类教室实行科学管理,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利用;根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最优化方法进行自动排课,教师、学生都可上网查询并打印课表;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选修课程进行详细配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全校性通识课。

3.考试和成绩管理模块

各学院可以实现课程考试系统排考。通过选课和行政班生成的班级,任课教师可录入成绩,成绩提交后可打印但无法更改。如需修改,须经严格审核,并由教务处成绩管理员统一录入。

4.网上评教和质量监控模块

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2013年开通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启动并实施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并通过系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以网上查询学生的评教结果,教务处也会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5.实践教学模块和待启动模块

这一模块包括人才培养模块、师资管理模块等。这些模块启动的时间较晚或者还没有启动,目前尚未真正发挥其功能。

四、结语

通过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逐步实施,证明规范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但要保障这一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在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作为一线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

作者:肖艳红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务处

第六篇: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1.根据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分析

如今我国高校管理队伍主要由以下几种人员构成:一是自始至终都在教学管理岗位上任职的职工。他们了解高校的教学情况,但他们的年龄普遍较高,很多职工面临退休。二是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其中小部分从专业教师岗位上调动到教学管理岗位上,这部分人熟知教学管理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但对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还不够了解。三是当代受过专业教学管理知识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应变能力强,具有前卫的思维模式,但缺乏教学管理专业经验。

2.根据教学管理质量来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没有相对多的时间进行培训,对很多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虽然大多数职工对自己工作认真负责,但是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升。对专业的管理知识了解不全面,对教育学、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彻底,因此现阶段的教学管理质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队伍遇到的问题

1.教学管理队伍专业技能普遍不高

我国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管理培训,大部分是在本校毕业,在工作期间跟随资历老的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学习,汲取经验。虽然这些管理人员熟知本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关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因此不能及时解决现阶段的教学管理问题,对教学管理模式认识也不到位,管理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2.教学管理队伍的基底还不够稳固

现阶段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许多高校领导还没有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加以重视,因此,在岗管理人员的职位薪资、待遇福利方面比其他在职员工的工资相对低一些,并且教学管理工作程序复杂,任务进展难度大,导致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所以出现现阶段我国高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也对建设高校管理机制产生一定的影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进程。

3.教学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教学管理人员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对学生学籍进行注册、安排考试、制定课表等工作,还要做好学生学籍变动、教材拟定、质量监察等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有时面对突发事件管理人员也不知如何应对。对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常常成为口号,并没有付诸行动,在无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所有人员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充分激发出来,导致高效教育管理体系得不到创新与发展。

三、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办学模式、规格、教学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所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时,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管理手段,但不是照搬,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来组织教学。目前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不断学习和发展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同时教育管理部门还需重视自身的管理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标准的监督机制,转变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建教学目标、教学质量、教学制度管理的相关机制。另外,高校的相关教学管理负责人应重视管理工作,对自身的工作任务重新定位,把指挥转变为服务,为高校管理体系的建立作出贡献。

2.强化教学管理队伍的技术性建设

对在校管理人员组织相关培训,按照管理队伍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以及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培养策略;按照等级划分,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培训、学习。如定期举办培训班、教育管理提升培训班、职位进修班,安排相关人员去其他高等学校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等。让管理人员把理论知识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综合起来,以增强他们的工作管理能力。

3.提升管理队伍的专业知识素养

制定科学的制度,激发教学管理者的积极性。若要高校管理团队逐步稳定,必须对其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奖惩制度。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干部的技能培训,再把最终考核的结果进行评比。

四、结语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来创新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新模式,还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出全能型人才,对于高校管理团队的建设不仅要制定出相关策略,还要付诸行动把构建蓝图变为现实,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

作者:韩雪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第七篇:高校大学生就业教学管理

一、明确高校教学管理实践的原则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大学生未能就业的原因有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实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导向,而高校教学的实际或者说执行教学计划状况,也在大学生思维中起到了重大影响。要想深入探究当前许多大学生未能就业的重要原因,还是需要从现今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入手,落实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保证。明确高校教学管理实践的原则,才能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和完善现代教学模式,提高对大学生的就业导向力,增大就业力度,减小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在明确高校教学管理中发现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高校教学管理如果想要成功改革,一定要从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案改革入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应当赋予教学管理人员一定使命标准,让他们可以按照标准中的要求去做。这样才能够使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日益俱增。不但要教学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也要想办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然而,笔者在探讨研究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方针的时候却发现,不少领域的教学管理并没有使教学管理实现网络化、信息化。也就是说,在高校教学管理上还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以大学生就业导向为切入点,致力于提高教学管理规范化,加大改革力度。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对此具有一定责任,应当在针对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学习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任何模式下的教育都不会一蹴而就成功,都需要经过长期实践和完善,才能达到一种高效优化的新教学效果。

(一)教学管理盲目

现代高校教学应展现制度化及科学化。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培养的是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不是单一的学习机器。这就需要培养出具有自主精神的人才,他们要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就业选择负责。每一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却很少有自主择业的能力,多数是沿着教师引导,跟着父母期望进行。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如果拥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寻找就业源头,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此难题。为了解决这一些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盲目问题,应当从改变自己教学管理团队开始。笔者在探究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时发现,转变传统思想理念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传统理念的转变能够快速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这样会给当代大学生更新更好的教育,让他们学会自主掌握命运,自己寻找就业源头。

(二)教师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现代化教学管理是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手段,然而个别高校却没有给师生配备相应的教学管理设备,导致现代教育跟不上现代信息的利用。高校教师自己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比较落后,无法跟上新时代的脚步,没有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素养。采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导致的就是现代大学生在高等学府中没有重视就业和择业方面的内容,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没能够提高对现代就业市场压力的认知。如果高校教师能够提高管理水平,使其拥有一个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方法,那么对于高校教育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大学生都应该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都应当展示充分的兴趣,而对于学校外的信息则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对于社会化、网络化的资源也应当多多了解。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这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有弊无利。为了提高当代教学管理水平,一定要从教师的自我修养着手,只有教师的管理水平上升,才能够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

三、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提升思路探讨

为了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学习基础,引导当代大学生采取自主就业、自主选择的方法,笔者在探讨研究了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实际实践中的不足、问题后,在基于高校改革教学方式和模式的大背景前提下,提出了一些具有改善和提升教学方针的办法,并对此一一做了研究,希望根据这些前人的经验能够继续为高校教育营造出一个崭新的教学氛围,并能够帮助大学生就业,减少就业压力。以下是笔者整理出的一些教学管理提升办法。

(一)大学生教育中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关键

在社会各界之间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少不了对其他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诸多职业中无一不对道德品质有一个潜在的要求,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总是要受到道德规范的。笔者在本次针对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过程中更是对大学生教育中的道德品质方面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大学生在长期的知识教育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认识过于单薄。教师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当注意加大对道德品质的灌输,并且将其以美好和丑恶、正义和非正义、忠诚和虚伪等对立面做区分,并加以跟社会关系联系,让大学生能够从书本走到实际社会生活中,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社会中存在公正和偏私、荣誉和耻辱等,每一位大学生在真正面对社会关系时都应当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都不能否认,大学生教育中道德品质才是成才的关键,道德概念依然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

(二)文化素质是成才的基础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每个人都知道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仍然没有掌握其重要的教育管理组成方法。要想给当代大学生一个完美的教育经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高校必须建立机制、社会必须创造条件,这样才能给大学生一个好的自我提升的机会。大学生在现代社会是非常幸福的,他们站在培养的巅峰上,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多年的受教育经历。文化素质是成才的基础,尤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都是具备一定高程度文化素质的,他们不单单是拘泥于课本和老师的教导,更多的是跟着教师的引导走向自己的高度,这种能够自己抓住文化底蕴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素质才是我们所倡导的高级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就应当具有这样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方针,这些方针是包括知识、能力、仪态等各方面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这样才是为大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应付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它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

(三)在素质教育中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在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强调社会实践,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学生应当深入社会,并跟着教师的引导认知社会。根据大量实例证明,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生活,走进社会,了解工作领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的确是很重要的基础,但强化社会实践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能够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大学生就业引导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必将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种新模式引发的。这种强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改革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而且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取代的。

作者:黄群娇 陆汉军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第八篇:高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要求

(一)高校的本质属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是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这一需要,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层次的学历,还需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需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高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教学环境,需要更加人文的管理方式。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属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管理是个人或团体通过行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沟通、决策等职能,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和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效能,高效率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涉及到学校办学中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其中教学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实施的全面管理。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要求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就是以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本的管理,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积极主动全面发展为本的管理。

二、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实需求

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努力突出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以人为本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真正解决,人性化缺失现象还比较严重。

(一)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片面化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是促进教师和管理者的专业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得到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学校管理永远追求的目标。现实中,一些高校的管理者经常谈论的是评估、升格、申硕申博和争创名牌等,关注的是设备更新、多媒体教室和楼堂馆场建设等。当然,这些都是学校发展中的大事,应该抓好。但是,相比之下,学生的教育、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文化建设等显得弱化和虚化,特别是对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发展目标的理解上存在着片面化的倾向。对待教育教学,重教学轻教育,简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往往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忽视在教学过程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和引领。对待教师和管理人员,重教师轻管理人员,认为管理人员是辅助人员,与教师队伍相比可以退而求之。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发展人,高校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所有管理人员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场所。

(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行政化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上级领导下级,统一指挥,绝对服从,整齐划一,以行政性管理替代学术性管理或弱化学术性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和机制,重使用轻评价,重约束轻激励,既不利于充分发挥各层级教学组织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僵化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各高校形成了一整套有关教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在促进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日常管理中,由于条条框框限制较多,使得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探索突破教学程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的积极性常被压抑,学生探索创新、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常受限制。在这种约束下,教育教学活动缺乏活力,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受到影响。我们还应看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起来,其中有相当一批院校还没有形成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还不够规范。

(四)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老化

近年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教育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与高校信息化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相比,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教学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运行和人才培养需要。尽管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计划、学生选课、教学任务安排等方面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但由于网络设施及教务系统软件功能开发还不够完善,不少事务性管理工作还需手工操作,教学管理工作量较大。另外,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习惯影响,一些教育教学管理还缺乏创新和特色,还比较呆板和僵硬。

(五)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弱化

与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相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从教学管理人员构成看,其素质与能力普遍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受行政管理本位思想影响,在管理理念上缺乏主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来源于非教育管理专业和教师岗位,缺乏系统的教学管理知识和教学经验;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学历结构偏低,数量不足,并且更换较为频繁,新人较多,事务庞杂,工作量较大,外出进修学习机会较少,职称晋升困难等。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

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需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的管理队伍。

(一)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应实现以下五个转变:一是由行政型转向学术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学术管理。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为基本职能,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高校应淡化官本位和行政权力,坚持专家治校,保障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中坚作用,保障他们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基本权力和相关权益。二是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学术机构本质上要求实行民主管理。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体,享有基本的教学自由和自主权利。大学教师工作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采用民主方式,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三是由约束型转向激励型。管理包括约束和激励。激励是更自觉、更内在的约束。由约束型转向激励型不是不要约束,任何组织中的任何个人都不能没有约束。管理的核心在于变被动约束为主动约束。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会减少管理的随意性,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高效进行的基本保障。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型管理相比,激励更适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高校应该在不断修订并完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约束型管理与激励型管理的结合,并逐步实现由约束型管理向激励型管理的转变。四是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优势,但是面对现代信息化管理,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些过于繁杂刻板和低效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以现代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和取舍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应下放管理权,扩大基层管理部门的管理自主权,加强对教学活动指导和监控力度,提高信息反馈功能,实现信息管理的专门化和规范化。五是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管理就是服务。只有理解“权力就是责任”,才能理解“管理就是服务”。由管理转向服务,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和服务都不是目的,管理好和服务好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在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和发展人,教育教学管理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手段和过程。在管理中育人也就是在服务中育人。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强调的是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落实管理,将服务理念贯穿于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管理就是服务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

(二)建设服务型的管理队伍

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型的管理队伍。重点应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要树立以服务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的管理队伍,首先要在管理队伍中树立以服务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以服务为本,就是要在管理工作时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要做到热情、耐心和细致。二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首先,教育教学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由于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必然会涉及到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教育教学管理者能够积极面对和妥善处理。其次,教育教学管理者要努力钻研教学和管理业务。为了做好管理工作,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则和过程,使自己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再次,教育教学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管理和信息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技术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三要为教育教学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高校要重视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有计划地采用引进、培训、进修等形式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使他们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熟悉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使用、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激励和引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强化职业道德,提高管理水平,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作者:王玉兰 梁琳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第九篇: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

一、引言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在社会中不断飞速传播,信息化社会本质上来说就是知识的传播与应用。高校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可以集中和分享信息,便于知识的传播。信息化教学管理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信息化使得教学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而且,信息化具有标准的特性,信息化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统一指挥与协调,保障管理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信息化教学管理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通过计算机的连接,实现网络之间的互相通信,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信息化教学管理通过网络化的实现,将信息在网络中自由流动,实现互动。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中,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基本普及,但是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完善。

1、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并没有改变传统思想的束缚,对信息技术手段并没有给予充分认同。在办公室里,更多的管理工作者更加认纸质材料而不认信息化电子材料。另外,学习用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资金很多,但是并没有注重软件的投入,这就导致了很多购买的设备无法发挥其最大功效。

2、学校内各个部门之间协作不够。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还停留在人工作业上,很少有高校进行数字办公,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时还是通过人工,这就造成了效率的低下与资源的浪费,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充分利用。

3、教学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专业非常庞杂,很少有专业学习计算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与管理工作者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加上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对计算机培训并不上心,导致了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术和能力。

三、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实际应用不符。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技术能力的缺乏,往往过于依赖专业程序开发人员,这就出现一些问题。由于程序设计者并不参加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的环节并不是很了解,缺乏认识,这就会使程序设计不可能完全与教学管理实际相一致。这样的话,使用教学管理程序的使用者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会影响整个教学管理效率。

2、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缺乏系统性。

由于我国高校中各个管理部门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出不同的管理软件系统,这就会在工作中造成各个部门仅仅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与协作。这就会造成了程序设计方面资源的浪费,也使得设计开发技术不能在各部门实现共享,以至于各个部门靠自身来维护和更新,效率得不到保障。

3、忽视对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管理技能的培训。

在高校中,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关键作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的很多教学管理者素质较低,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事务,导致了效率低下,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形势发展。

4、忽视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的建设。

由于我国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的机制建设还尚有欠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另外,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陈旧的管理机制不利于实现各管理环节的合理分工。

四、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努力改革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传统的教学管理存在着分工过细、分层管理、重复设置、机构繁多的缺陷,这些缺陷会导致教学管理的效率低下。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实现教学管理的最大优化。因此,要积极改革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各部门对实行全过程管理,努力实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实现信息的合理流动。

2、改革教学信息处理方式。

传统的教学管理对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受人的影响,信息的采集准确性难以百分之百保障,另外,传统的信息传递慢、方式陈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现代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要彻底摈弃传统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方式,借助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建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最大限度降低人的要素对信息的影响,从而实现对整个教学管理效率的提升。

3、增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要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还要建立起教学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分工、配合的管理体制,确认职权范围,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各环节进行实施有效监控。同时各部门之间要取长补短,共同开展信息化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共同提高管理效益。

作者:梁冰 单位:辽宁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