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现状

[摘要]本文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首先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而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策略,旨在建立科学的后勤管理团队信息化标准,对信息化监管机制进行完善,为高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后勤基础。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研究对策

高校后勤管理一直以人力为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也被提上了日程,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面对后勤管理中的繁杂内容,高校应该提高对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在质量和系统性上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保证后勤管理的有序性和合理性。

1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利用计算机、无线终端、数字通讯能够搭建后勤数字化信息平台,保证后勤管理信息采集的效率和速度,有利于汇总信息以及资源共享,这就是后勤信息化。后勤信息化可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使其更有条理地运行,所以高校有必要建设信息化后勤管理平台。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些高校甚至已经开始使用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全自动宿舍门禁打卡系统、断电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和热水器打卡系统等,从而降低了后勤管理的难度,减轻了宿管人员的工作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总而言之,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而且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后勤管理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学校师生的需要,但由于后勤管理集团人员偏老龄化,整体水平和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因此在建设后勤信息化管理的道路上还需持续探索。

2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高校中最受重视的是教学而不是管理,虽然高校已普遍意识到加强管理信息化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相对于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培养和重视程度,高校对于后勤管理及人员的重视和培养力度不够,导致本来就偏老龄化的后勤集团管理人员整体水平较低,且工作能力一般,缺乏科学的后勤管理技术,全凭自己的经验积累,对于信息化的事物接受程度也不高。尤其与高校教师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相比,高校后勤管理员在这两方面是无法满足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要求的。因此,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是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及学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2后勤管理缺少信息化标准

国内普遍缺乏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标准,缺少具有权威的信息化管理行业门槛,既会导致资源浪费,还阻碍了管理系统高效运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高校运营和发展不当,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盲目跟风进行信息化建设。根据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在进行后勤信息化建设时,投入规模都很大,但对于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没有统一标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没有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和缺乏工作经验的管理者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参考目标,从而容易增加信息化操作风险的概率。信息技术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如果高校不能提升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之符合规范,增强标准化和兼容性,最终会造成不良后果。

2.3后勤信息化资金投入有限

后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力度与高校所处地区有很大关系,而投入不足也导致高校后勤管理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校有充足的建设资金,对后勤信息化的建设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高于内陆地区的高校,整体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所处地区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资金和资源主要投入教育事业,留给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有限,从而为全面推行后勤管理信息化及后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利于高校后期运行和发展。

2.4后勤信息化管理滞后

搭建好后勤信息化系统的大致框架后,也不能忽视信息化管理的后续工作,后勤管理人员要参与推动后勤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但是,很多高校在后勤信息化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导致系统在出现问题后难以得到及时修正,影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及师生的使用,浪费了前期投入的建设资金。组建专门维护团队对系统进行监督和维护是必要的,否则会削弱系统的实际效果,而且易发生系统失灵等后续问题。另外,就共享性来讲,一些高校后勤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共享水平低下,各个子系统连接不畅,成为信息孤岛,无法有效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要求。比如校园监控系统、宿舍监控技术、门禁刷卡等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整合具有一定的影响。

3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3.1加强后勤信息化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年纪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化操作也不熟练,无法满足日常的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有必要提高后勤信息化服务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高校应该用公开招募的方式聘用一批年轻化、高学历、掌握互联网技术的管理人员,同时也不能完全剔除年龄较大的管理人员,而是要结合年轻、高学历技术人员与有经验的老管理员的优势,从优录取。同时,高校也可以从本校挑选和招募信息技术和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对学习能力强、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学生进行意向征询,对有意愿留校的学生进行培训,并纳入学校的后勤管理团队。人员招募是团队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仅次于该环节的是制定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监督后勤管理者的工作。

3.2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后勤管理在信息化方面需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对于高校后勤信息兼容性和共享性起到决定作用。一旦缺失后勤系统信息化标准,高校后勤系统便会成为孤立的系统,各模块之间、子系统之间便不能共享信息和数据,从而会影响后勤管理的工作进度和有序性。因此高校有必要制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信息化标准的要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功能齐全、上手简单、有较强兼容性,能满足不同的后勤管理需求;二是后勤管理信息化标准要与现代管理运行方式相一致,要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信息化最大的作用是进行数据交换,因此还需要具有数据交换接口的功能。

3.3优化后勤信息化资源和资金投入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时间和人员支持,对资金和资源有长期的需求。高校必须认真规划资金的用途和具体投入方向,从高校本身的需求出发建设后勤信息化系统,确保建成的系统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对于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来说,虽然投入越多建设水平越高,但是学校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财务水平和教育设施的状况,不能为了信息化建设而在投入资金方面出现超支的情况,高校要在保证教育设施完备的前提下,制订详细的资金投入计划,在完善基本硬件设施配备的条件下,再应用信息化软件,将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为了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需要不断调整高校后勤管理结构、完善各项工作管理流程,降低高校后勤管理的成本,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总而言之,在信息化背景下,不仅需要改变管理方式,还需要及时转变管理思维、管理模式,更好地规范管理人员的操作,推动我国高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3.4建立后勤信息化监管机制

监管机制的主要建立目的是最大限度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尽量减少外来因素,比如黑客和病毒等对系统的影响。首先,高校要建立有权威性和一定效果的后勤信息化监管机制,必须先招募专业监管人员,还要负责检查系统状态,对于系统问题和工作中发现的相关漏洞要及时反馈,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良影响。其次,高校要通过监管机制严格限制后勤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化系统做违法违规的事情,禁止闲杂人等随意进出后勤部门,同时要求管理人员每天记录工作日记并定期上交。在后勤管理人员上岗前,要对他们进行日常运行的培训,确保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岗位的范围,掌握相关技术和要求,切实保障后勤信息化系统平稳、安全地运行。

3.5实施后勤管理职责划分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将工作流程控制、管理工作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不安全因素的监管与预防,强化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最大程度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在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时,高校需要结合后勤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大现场办公、数据传输、资料记录、职责划分和技术查询等功能设备的应用,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的便捷性、安全性。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建设中,需要分解工作责任,落实每个环节的工作,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推动高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4结语

后勤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从现在起高校必须开始规划建设目标,招募和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团队,积极建立后勤管理信息化门槛和制度,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永权.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22).

[2]吴雷娜.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商情,2017(10).

[3]丁轲.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8).

作者:郑永川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