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货物类采购管理现状及对策

高校货物类采购管理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货物类采购的特点

采购对象特殊、资金来源有限、项目进度受限、专业人员匮乏是高校货物类采购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货物类采购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一)采购对象特殊

教学和科研设备采购占据了高校货物类采购的半壁江山。科研设备采购要求专业性强,多伴有研发设计,竞争范围小,采购物资涉及面广。教学设备采购要求基础应用,采购范围采购数量很难形成规模,同时对设备的可靠性、通用性要求很高。以江苏某高校为例,2017年该高校货物类采购项目类别和金额数据(变量用X表示)如表1和表2所示。从项目类别维度可以看出科研设备类项目和教学设备类项目分别占比61.7%和27.9%。从采购金额维度看,10万元以下项目占比最大。因此,高校货物类采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采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

目前,国内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不同类别的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规则上不尽相同,导致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充分竞争,保证资金的合理高效运用。

(三)时效性较强,竞争不充分

高校资金大部分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这也决定了高校采购时间安排上相对紧张。高校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面临着项目执行进度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双重压力。为了减少资金浪费,确保项目进度,高校采购部门多在采购方式选择上进行权衡,采购方式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以江苏某高校2017年为例,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高校学科和专业繁多,所购设备面广、量小,并且采购的往往是急需设备,难以对不同部门相同的采购任务进行有效集中,为了满足科研急需,从时间效率考虑,学校货物类采购在未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的情况下多采用竞争性磋商方式。此外,科研设备市场竞争的不充分,设备参数的复杂性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竞争性磋商在高校货物类采购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就竞争态势而言,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时,采购方处于不利的地位,有可能增加采购成本;并且在谈判过程中容易滋生索贿受贿现象。在高校采购过程中为了保证与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单一来源采购也是目前高校货物类采购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实现充分竞争,保证采购工作质量方面高校采购部门任重而道远。

(四)专业人员匮乏

高校采购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需要拥有一支熟悉采购法规和流程,了解仪器设备性能,且道德水平高、责任感强的高素质采购队伍。目前高校采购人员一般均为行政管理人员“半路出家”,采购工作经验欠缺,还处在经验的积累阶段。此外,高校采购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采购业务培训,在采购政策的理解与掌握方面水平有限,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评标标准制订不合理以及采购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现象,这也给高校采购工作执行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高校货物类采购的问题剖析

高校货物类招标采购各环节相互制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采购无法正常进行。

(一)采购计划性不强,前期调研不足,流标率高

首先,高校需求部门事先未按照部门预算情况指定相应的经费使用计划,导致无法给后期的采购预留足够的时间,采购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暑假和年底会出现采购项目扎堆现象,难免会顾此失彼。其次,各院系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同一设备重复招标采购现象普遍存在,致使招标效率低下。第三,针对专业仪器设备前期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导致后期会出现预算不合理,技术参数存在倾向性,售后服务条款设置不妥等问题,影响招标采购正常进行。第四,目前招标中多采用资格后审的方式,导致只有在开标之后评标过程中才能发现已参与投标的供应商是否具备相应资格,如不符合资质条件会出现废标问题,如果废标后不足三家,则导致项目流标。

(二)采购部门制度不够健全,现有制度执行不到位

与高校传统的行政部门相比,独立的高校采购部门成立的时间较晚,因此在部门配套制度建设上还不够成熟。现有的部门制度多是照搬国家或者地方的相关政策,没有全面结合本校的实际,因此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或者是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制度不能解决问题”的现象。例如,针对高校科研设备类招标采购,为了保证招标采购过程的顺利,减少流标,高校采购部门制定了采购论证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在具体的采购项目中,需求单位的调研多流于形式,通过简单的电话咨询几家公司后便草率地给出了一个较为粗糙的采购需求。高校采购部门人员并不知晓该设备的具体参数及服务需求等相关信息,直接按照此需求进入了招标采购流程,招标公告之后,会频繁出现参数存在倾向性、排他性,服务条款设置不合理等多方面的质疑,严重影响了招标过程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采购失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三)相关政策解读不到位,采购过程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

现阶段,在高校采购过程中由于政策解读不到位导致采购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生。在“放管服”大背景下,高校可以简化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流程,对急需的科研设备和耗材,采用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缩短采购周期。许多高校在解读相关政策时,擅自扩大政策所针对的采购对象,错误界定了科研仪器设备的范围,导致采购方式不合理甚至违反了相关法律的规定,采购过程违背市场价格规律,难以保证物有所值。

(四)履约验收流于表面

履约验收是招标采购的“最后一公里”,把好履约验收关对于保障学校的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货物类采购的履约验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缺少履约验收的意识,现在的履约验收多是“走过场”。二是高校货物类采购的业务量普遍较大,缺乏专业的履约验收人员。三是高校货物类采购在评标办法设置上较少的倾向于履约验收,更多的关注于价格、业绩、服务等因素,导致整个招标过程就没有给予履约验收高度的重视。四是目前高校的采购部门大部分不参与验收,验收活动多由需求部门自行组织,整个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履约验收环节存在的问题,纵容了一些供应商以次充好,为设备的后期使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只有充分认识履约验收环节的重要性,把好关,守好尾,才能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采购平台。

(五)招标采购档案归档不规范

高校招投标档案产生于高校的各类招投标活动过程中,其内容真实反映了高校招投标活动的全过程,是对高校招投标活动各个环节的客观记录,是重要的法律凭证,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廉政监督作用。目前高校货物类招标采购种类繁多,采购量庞大,采购部门对采购档案的管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导致招标采购结束后档案资料不能及时归档,给后期的资料查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改进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的思考

(一)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力度

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遵照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适合学校的招标采购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督促检查,规范管理。对采购“三重一大”决策事宜必须集体研究决定,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评价。高校采购部门要增强部门内控制度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

(二)加强部门沟通,提高采购计划性

高校招标采购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首先,预算下达后,采购部门与各需求单位要及时对接,按照需求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采购对象的特点、经费类型及使用期限等制定可行的采购计划,杜绝由于经费时限性和需求紧急等情况给采购部门在招标方式选择、评标方法制定等方面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实现充分竞争,物超所值。其次,对各需求部门的采购计划要进行分类汇总,避免同类型设备或仪器的反复采购,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第三,采购部门还应及时告知需求部门其采购计划的执行情况,避免扎堆现象的出现。

(三)重视前期调研,提高采购效率

高校货物类招标采购的流标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高校的前期调研工作不够充分,所提需求不够明确具体,预算设置不合理。87号令明确规定:采购人应当对采购标的的市场技术或者服务水平、供应、价格等情况进行市场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资产配置标准等科学、合理地确定采购需求,进行价格测算。因此进行市场调查是采购人应尽的义务之一。仪器设备采购作为高校货物类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技术参数、预算设定、售后服务、合同签订、履约验收等方方面面,因此,前期调研对高校货物类采购尤为重要。高校应该明确责任分工和后续的处罚机制,谁出问题谁负责,确保所买即所需,提高采购效率,节约采购成本。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招标采购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招标采购的顺利进行。相比之下,高校在资源获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信息化时代为学习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高校采购部门应该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廉洁自律意识等多个方面对人员进行有计划多渠道的培训。高校采购部门人员要善于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业务水平,实现规范采购。

(五)创新工作方式,确保采购质量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进步。高校采购部门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招标采购工作。为了保证高校货物类采购的质量,高校可以改变现有的履约验收组织形式,邀请参加本项目的其他投标人或者第三方机构参与验收。参与验收的投标人或者第三方机构的意见作为验收书的参考资料一并存档。通过改进履约验收方式不但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高校招标采购的透明度,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解决高校货物类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紧迫,高校不但要增强意识更要有实际行动,不断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确保高校货物类招标采购的合理、合法、合规,切实保障高校利益。

作者:郭春花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招投标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