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采购管理体制优化

新形势下高校采购管理体制优化

一、目前高校采购的主要管理形式

从目前高校采购的管理层级来看,主要有三种管理形式:一是学校成立采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采购的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程、货物、服务等采购工作组,分别由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牵头;二是学校成立集中采购部门,成为独立建制单位,统筹管理学校所有的采购工作,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正逐步成为高校主流;三是依托国资、财务、基建等部门完成相关的采购工作,依照项目与部门职能的关联性来分工进行。

二、目前高校采购的主要组织形式及采购方式

高校采购的主要组织形式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目前,大多数高校内设有专职采购部门或机构,统一负责集中采购和达到一定限额标准以上的分散采购项目的采购,本文称为统一采购。对未达到一定限额标准以下的分散采购项目的采购由校内各二级单位自主采购,如图1所示。高校采用的采购方式分为政府采购方式和非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以及列入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采购,其采购方式为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未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采购,其采购方式本文称为非政府采购方式,如图1。

三、目前高校采购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的逐年增长,为高校发展建设所需的仪器设备、配套服务、用房条件等基础设施设备均离不开学校的采购,而学校往往对采购工作不够重视,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配置、运行经费保障等方面投入不足,学校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专家、教授等对采购法规、程序、时限、成交原则等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采购工作在高校得不到理解。

2.采购主体分散。目前高校还存在采购主体呈现多头管理的局面。工程类项目的采购由学校基建部门负责,货物和服务类项目的采购由国资部门、图书馆、网络中心、后勤部门、校医院以及其他经费使用部门各自依据其业务范畴进行负责。多头采购主体,催生多头部门管理,多头部门在制定相应的采购制度时,未能坚持全校制度统一性原则,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破坏了采购活动的内在统一性,造成规定冲突、规则打架。在实际采购中,由于同一货物或服务的采购承办主体不同而出现采购结果不同的后果,甚至还经常出现重复采购现象,浪费资源。

3.制度建设不完善。目前,高校普遍建立有自己的采购规章制度,但由于对上位法法律法规的理解不一,导致出台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业务流程等不严谨、不完善、不规范、不系统。另外,采购方式的选择不灵活,非政府采购方式运用不多,与采购业务相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健全,采购全过程监督手段缺乏,将项目化整为零逃避政府采购,将应招标的变为不招标的,将统一采购化为自行采购,应公开信息不公开等等违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

4.采购效率不高。高校采购要按照法定方式和规范程序操作,在遵守相关规范程序的情况下,采购效率还有待提高。另外,国家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的持续投入,必定增加高校的采购任务,然而,高校的采购工作人员数量及质量并没增长,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采购效率还不充分,客观上增加了高校的采购工作压力。

5.人员素质不强。目前高校的采购部门,并未得到高校应有的重视,队伍组成基本由校内其他部门调配,管理能力、专业水准、法规储备、市场调研等采购基本能力欠缺,影响采购效率,进而影响学校建设的进程。

四、优化高校采购管理体制的思考

优化高校采购管理体制必须以高校综合改革为契机,转变观念、理顺关系、完善机制、规范规章、简化程序、夯实队伍,建立起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采购运行体制与机制,推动高校向教育强国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1.转变管理理念、提高采购认识

要充分认识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高校采购工作就是为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是服务于高校建设目标的,要把高校建设的诉求放在首要位置,从一流学科建设、一流高校建设的实际需要考虑,提供更加规范、廉明、高效、守信的服务内容。同时,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采购工作,加大经费投入,满足采购保密及全程录音录像等基本硬件设施设备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加大采购法律、法规在师生员工中的宣讲、培训,让规则入心,让纪律入脑,让学校各层管理人员以及学科建设专家、教授等理解采购工作的规范要求,进而支持采购工作的开展。

2.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采购管理体制

(1)建立集中统一的采购部门。按照“管、采、监”相分离的高校内控管理的要求,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改革范围,整合校内资源,建立高校集中统一采购部门,统一负责全校的工程、货物、服务等项目的采购组织与实施。这样,有利于防止高校工程、货物、服务等采购交易碎片化,形成全校采购工作统一管理的目标;有利于推动高校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提高采购质量与效率;有利于促进高校采购交易阳光操作,强化对采购权力的监督与制约。(2)建立全流域采购管理运行机制。以采购“全生命周期”为线条,建立从项目的预算立项、需求论证、采购执行、合同签订、履约验收、评价处置等全流程全方位管理运行机制,使财务部门、用户单位、管理部门、采购部门、监督部门等各业务部门相互协调、互相制约、风险可控,使采购全流域运行更加顺畅、便捷、高效,为学校建设提供机制上的保障。(3)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如图2。以“放、管、服”为要求,以层级管理为线条,以集中统一采购为核心,建立“领导、管理、用户”三级管理体系,将采购管理权限进行分级授权,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建立“采购部门”“用户单位”两级采购层级,下放一定的采购权到用户单位,增加其采购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采购效率与满意度;建立“监督小组”全流域监督体系,使监督控制的触角深入采购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

3.完善采购制度体系

高校采购部门应以国家相关的采购法律法规为依据,高校内部的管理章程为指引,校情为基础,服务教学科研为出发点,强化采购需求管理,加强履约验收,建立科学、规范、透明、合理的高校采购制度体系,使制度的管理范畴涵盖采购全流程,管理的边界到达学校的各个层级。按照国家采购工作“放、管、服”的要求,简化采购业务流程,细化采购业务规范,统一采购文本,增加用户单位采购自主权,防控各环节风险点,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努力获得优质高效的采购结果。

4.打造专业化采购队伍

首先提高高校采购人员对采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采购人员道德素质培养,树立廉洁采购理念。其次是要加强采购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采购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再次是要建立健全针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机制,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采购法规、政策,专业技能、市场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加强对校内采购专家库成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与管理,选取专业性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员加入专家库。最后是要多渠道引进具有政治素养强、法律知识宽、专业背景强、管理水平高、工作作风实的专业采购人才,提高高校采购队伍的整体水平。

5.充分发挥高校专家优势

高校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采购领域的各类人才都存在。随着国家对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权限的下放,高校基本都建立有自己的采购评审专家库。高校专家库的成员专业性强,具有采购评审的实操经验,对采购的法规、程序要求相对较熟,对学校情况了解。高校应充分发挥自有专家优势,提高专家评审能力,共享专家资源,提升采购质量,助推采购“物有所值”目标的实现。

6.强化采购信息化手段的利用

通过有效的信息化办公,使得需求部门、管理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监督部门等部门之间的连接更加规范、有效和透明,做到“让信息多跑路,教职工不跑路”。通过电子采购方式,达到开放采购信息,采购文件远程无偿获取,竞争商家信息保密,响应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实现异地远程评审,采购全程留影留痕,阳光化全程监督等效果。采购信息化手段构建高校采购体系,不但规范高校采购工作,缩短采购时长,促进交易开放透明,减少社会交易成本,还将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使采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作者:杨德生 单位:西南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