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教育“金课”建设的探索

高校工程教育“金课”建设的探索

摘要:对具有优秀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石,如何通过对工程教育中“ 金课 ”的建设来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和提升科研能力意义重大。本文从产学研用角度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工程教育展开分析,探析“ 金课 ”建设对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建设起到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用;工程教育;金课工程

教育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尤其在实践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的主要教育方向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教育、劳动教育,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学生要参与到高校的产教研用中来,学校要把优质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转变成为优质的育人资源和优势,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要形成产教研用共同体,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支持和帮助、高校自有的科研体系支撑以及企业参与的模式,推进政校企科研院多方合作,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建立一个新型的产学研用教育体系,打造产业人才高地,推动政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模式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专业涉及的类型较广,它不仅要求功夫到家,规格严格,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它更是学生通往社会的一座必经桥梁。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固本求新、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面临新历史环境,高等工程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以“CDIO 工程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CDIO 模式”的产品构思、产品设计、产品实现、产品运作作为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可开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

一、新时代“金课”的基本内涵

“金课”,就是一流的课程,就是必须打造由教育部牵头主导的“双万计划”,也就是一万门部级一流的基础课程和一万门省级一流的基础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把“金课”的特色归纳总结为“两性一度”[2]。金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高阶性、创造性与挑战性。其一,高阶性。就是把所有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融合,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综合技巧和高层次思维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其二,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所授课程的内容必须富有时代性和处在发展的前沿;二是课堂形式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说你听而是要充分体现教学的先进性和互动性;三是这次学习的结果并非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你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就是错的,而是希望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参与探究,发挥他们自身的特色,具有探究性和个人化。其三,挑战性。是指每一节课程必须都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所有的学生与老师一起,跳了一步才能够达到,老师也要认真地花时间和精力用心投入自己的情感来备课和讲授,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要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想法为自己的成功作保障。“金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创新性、开放性、多元性、智能性、多阶性、挑战性、研究性和发展性。其根本是以立德树人为魂,以全面发展为根,其核心特征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修养。[3]“金课”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一个层次、一个类型,它是多模式、多标准、多层次、多类型的。通过学习金字塔(见图1)可以了解到,通过行动实践、教授他人 / 立即应用学到的知识记忆的保留率最高。这也正符合“金课”的建设思路,提倡的不是我讲你听而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而其中工程教育是完全符合这种教学模式的典型课程。

二、工程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工程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养成和工程素养方面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活动中来充分锻炼自己,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工程教育在夯实学生自然科学基础和提高实践技能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其具备工程设计、技术改进、技术应用或管理、合作研究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工程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工程教育更注重对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关注学生在工程教育过程中的成长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方向的有益尝试。在工程教育过程中体会到的创新、进取、宽容、执着等精神内涵对将来面对社会挑战具有积极意义。

三、工程教育“金课”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一)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

在产学研用背景下,要实施真正的实习实训,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要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企业发展建设相结合提出完善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学的既是企业当前产的,又是待研究得以提高的,同时是当下能用得上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同时为企业发展输入人才和科研保障。企业又能够通过自身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场地资源,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具有现实价值意义的实习实训场所。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训锻炼后寻找毕业设计的突破点用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研究校企协同起步较晚,在国外进行先进的研究时,我国还停留在初步研究,想要尽快地赶上国外研究人员的步伐,需要改变研究形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4]国外研究人员注重理论应用和实践,我国注重在理论基础中打好扎实的基础。我国的研究停留在介绍与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国内对校企协同的研究应该多注重实践,引入国外先进的实践机制,结合自身国家企业的发展对其进行引导。[5]

(三)积极开展高质量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要以行动为导向,去培养和教育人才,对于工程人才更是如此。学校要开展包括课堂教学、考试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四个环节的教学环节评价和包括课程考试与毕业生评价的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注重日常培养中各环节的相关性与延续性,保障人才培养生态链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要积极和其他本科院校或者企业进行合作,如安排相应的实践,让学生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鼓励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在实验、实训时适当引入产业化发展思路,将学生的工程实验、实训数据作为生产实践的基础数据,以此进一步强化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四)明确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国家新工科建设是工程教育的重大战略,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明确的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指挥棒。目前国内现有经济体系中各高校对于应用型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各高校根据其自身专业特点、地理位置、服务对象、学校经济状况以及师资力量等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设定。这就导致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差异化现象,而工程类专业人才对于专业的要求却是一致的。根据“金课”的两性一度的特点,显然工程教育在这种差异化现象是需要通过工程教育金课来改变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或者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得以实现课程目标的统一。在过程中调整方式、方法,创建合理的培养目标,将产学研用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五)加强实践项目的开展,保障教学质量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知识掌握是课程项目化管理的核心,是由知识从理论上升华为现代化实践组成部分的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性项目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学生和专业岗位之间的近距离交流和接触。所以,学校在相关方面需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面的支持,便于课程建设和项目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开展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把专业课程与校外实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做到保证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校也要更加注意重视大学生的管理和换岗实习,尽可能地消除大学生在校企双方对接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增进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对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也要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此外,学校还要适当地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制度,以避免在教学内容上出现偏离行业实际要求的情况出现。在基本课程的学习阶段,与服务型职业的综合素养、工作技巧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基本技巧。

(七)对师生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鼓励高层教师们在讲台上开展工程项目课的建设和讲解,这些工程项目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及大量学生的积极投入。学生对于新的教材进行了反馈,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能力也进行了解,让我们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加强了监督,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6]研究成果较多的指导教师作出申报,学校给予奖励。通过对竞聘性课程的培养体系建设,健全对课程的评价制度,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促使竞聘性课程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素质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还应该把考核的结果当做是否能够与设计公司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参考。

四、结语

服务于“金课”的工程及教育体系建立,必须紧扣“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金课”体系,改革“金课”管理办法,建成全方位、网络化、信息化和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营造立体化和数字化的“金课”教学环境,不断提升“金课”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以此实现产学研用,促进教学相长,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作者:郭志超 李春江 马晓君 邢传波 张宇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