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学范例

高校创业教学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1

摘要:

创业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成功开展对于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社会的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这一模式对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学生创业意识引导、创业通识教育、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工作室

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为目的,旨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数据显示,2014年新登记注册创业大学生47.8万[2],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727万[3],新登记注册创业大学生数只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57%,如果除去新登记注册创业人数中往年毕业的人数,这一比例会更低。而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20%-23%[4],相差15个百分点以上。导致这一差距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缺乏真实的教学环境,单纯的在课堂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是造成创业教育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实践平台,通过项目任务进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弥补了高校传统创业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创业教育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起源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该学院以“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为教育理念,主张以实践型、应用型为重,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为主体,以专业教师、行业技师为主导,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5]。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由专业教师、行业技师主导,以“工作室”为教学、科研、生产活动平台,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导向动力,以工作室运作方式作为组织架构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即高校构建一个工作室,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组建教师教学团队,企业提供一定资源及项目任务,并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工作室里以真实任务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以教师、企业、学生三者互动互惠的教学实践平台,围绕这个平台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2.“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

①学习环境职场化。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以工作室为基础,参照企业,创建真实的职场环境。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工作室参照企业的形式建立起来,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购置相应的办公设备,创建了一个真实的职场“硬”环境;另一方面,工作室参照企业设立各项管理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职场“软”环境。通过创造真实的职场“硬”环境和“软”环境,培养学生快速熟悉、融入职场环境的能力。

②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室”以任务项目为载体,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完成工作的实践中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工学一体,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使理论教学、实践生产和社会服务融于一体。

③学生地位主体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忽视学生兴趣。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则让学生作为企业里的一员,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做项目。碰到问题,则由老师进行指导,再做;再碰到问题,老师给予再辅导。在如此反复进行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④实践学习协作化。在以往的教学中以个体学习为主,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在工作室中,强调团队协作,项目采取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学生会在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起讨论,相互比较,共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6]。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创业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1.提供体验创业的基地和场所

“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弥补高校创业教育中基地和场地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由于对创业教育不重视,使校内创业教育缺少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证,从而无法建设体验创业的基地和场所,创业教育只能是理论教育而没有实践练手。大学生由于得不到有效的实践指导和获取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创业缩手缩脚、思虑过多、缺乏创业信心而导致创业行动中途而废[7]。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工作室中集中强化训练,熟悉整个业务流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促使学生创业素质得到提升。

2.促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由学生辅导员或教研室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大都没有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而不是实践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的开展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更不用说实际的创业行动。因此,高校应该尽快培养有经验的专业的创业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师资团队,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经历,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师资团队定期进行课程教学讨论交流,来自校内的教师可以吸收来自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操作工艺、最新的市场信息,来自校外的教师可以在专业理论上得到加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领域知识和职业素质,全面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能使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结合创业实践、市场动态,增强了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3.克服创业教育对象不全面

当前,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只是针对小部分学生的行为,为培养学生老板,当前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报告、创业培训只容纳少数学生参加,只是一项针对少数学生的活动,创业教育没有成为针对全体学生的常态化行为,出现创业教育对象不全面的现象,这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8]。“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能够让拥有不同创业教育需求的所有学生受到相应的指导,克服了创业教育对象不全面的现象。

4.能大幅提高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项目任务,能逐渐熟悉和掌握业务开展过程中创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这种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融合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以及体验学习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更加符合现代创业教育的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校创业教育中“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

高校的特质,决定了其创业教育的内容选择。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业意识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创业的看法、兴趣、动机、价值观、理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二是创业通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认知,包括创业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职业综合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三是创业精神及能力培养,创业精神是个体创业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包括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创业能力是创业过程中表现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创业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更要侧重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训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的针对性,要求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引进“工作室”教学模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间协作作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创业教育的各项目标。表现如下:

1.以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根据创业意识的发展过程,可将其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完善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只有针对学生创业意识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连续性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保证创业教育的成功[9]。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通过校园的学习,不仅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还可以通过选择自主创业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使他们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设置情况、培养方向及目标,学生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同时,能通过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知识融合的理论及实务培训课程培养创新意识。同时,日常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有创业参与感,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还可让学生通过日常的业务接触了解创业政策、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等,激发他们对创业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培养,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2.创业教育贯穿全程,提高学生创业认知

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一方面,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并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为其日后的创业实践奠定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在完成工作室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市场调查的方法与步骤、营销战略和促销手段,熟悉成本分析、核算与控制等经营管理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学习经济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消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基本的经济政策、法规,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机制,了解商务谈判的过程与技巧,掌握公共关系运作的要素和手段等,以便更好的驾驭市场,抓住消费者心理,降低日后创业风险。由此可以看出,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业通识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学习和掌握创业需要的各类基本知识。

3.注重实践学习,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工作室”教学模式主张学生在完成工作的实践中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实践学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在技术、决策、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工作室的运行、管理,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用人所长,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励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正确处理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形成团队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所有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碰到各种问题甚至是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教师应予以鼓励,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循环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实践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及精神品格的锻炼,实际上就是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创业教育中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关键

1.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室这一实践平台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创业教育与实践学习紧密相关,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真实创业环境,这要求高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设置真实的创业情景,要求学生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系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这种真实的教学、工作活动中,学生能更好的了解、熟悉、掌握创业活动所需的各方面知识、技巧。

2.注重学习对象的全面性

当前,高校把创业教育的学习看成是少数学生的专属权利,只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和平台,没有让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事业[10]。“工作室”教学模式,采取个体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应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学习到创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让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3.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教师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课程的设置和安排、项目任务的分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评估等方面,都离不开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必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工作室管理能力等工作室教学胜任力,还要求具备从事创业教育的基本胜任力,包括:创业理论知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创业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完全具备两个层次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创业教育绩效。

4.注重教学内容的阶段性

“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体现阶段性特征,每一个阶段有一个习题,学习及训练的目标应具体而明确。尽管各个项目的内容不同,然而各自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创业教育的内容也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而又前后关联。通过工作室这一实践平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能体验到商业社会的运作模式、流程和复杂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模式又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逐渐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注重阶段性。教师反馈及指导修改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贯穿于学生创业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培养,创业知识得到提高,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结束语

创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简单过程,而应该是一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工程。运用“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创业教育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培养创业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能将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行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取得单纯课堂讲授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程立浩 柳军 张蕾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分院

注释:

[1][8]何淑贞,徐玉成.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13,(1).

[2]万玉凤.2014年新登记注册创业大学生47.8万[N].中国教育报,2015-10-28(3).

[3]邓晖.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N].光明日报,2013-12-09(6).

[4]赵树?.为什么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N].光明日报,2014-08-07(15).

[5]蒋红雨.工作室制模式下动漫设计与制作人才培养初探[J].美术大观,2012,(6).

[6]李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探讨[J].学苑教育,2015,(1).

[7]林华苑.高职创业教育现存问题与解决措施[J].职业,2015,(26).

[9]钱江飞.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10]叶鉴铭,张赵根,陈加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2,(34).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价值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两者融合的内在因素入手,分析其融合的过程及同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耦合;同构

一、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两者在知识体系、社会价值、教育理念、时代特质等存在诸多的耦合同构要素。因此,研究基于创业教育思维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知识体系教育相承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高校创业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从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创业教育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形课程”三部分,包括团队建设、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等内容。与此相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传统美德,公民道德,爱国主义”为基本内容,以“思想理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教育”为主导内容,以“心理健康,创新精神”教育为拓展内容的综合思想教育。综上,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层次匹配,两者的知识体系都是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而设置。两者教学方法相似,都讲究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结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统一。如果高校把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合理融合,使之成为统一整体和有效延伸,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创新。

(二)价值功能教育同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经济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由于不少大学生思想比较脆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过滤信息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各种不健康思想影响,从而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正迎合培养学生主流价值的需求,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择业,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奉献精神方面起到了价值引领示范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高校相关部门要审时度势,把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提炼和升华。

(三)社会实践教育同源

“社会实践”性体现了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本质,从教育对象个体看,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包括邀请企业家来学校介绍创业经验,分享创业体会、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系列活动。从教育社会化的视角看,开展创业教育,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开放的社会观察和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及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一些高校创业基地的建设、创业社团的培训、政府的创业孵化器等配套措施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条件,也为促进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上的合辙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基础。创业教育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吻合的,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创业实践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改措施的落实。创业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用创业精神论证思政理论,用思政理论指导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合径合辙。

(四)时代特质教育同归

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相同的时代条件和环境特征,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价值取向主流良好。但是,受一些错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享乐主义、墨守成规、不劳而获的现象,部分学生不愿赴基层就业,甘愿做“啃老族”,带来大学生社会价值理想的偏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现实中,自1998年扩招以来,面对“市场选择人才,人才选择市场”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创业教育作为新形势下的重要教育内容,其教学理念、方式、内容等多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背景特质相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体制,要完善扶持优惠创业政策,实行激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就业创业基金战略。”由此可见,创业教育的开展对整个国家、对青年学生有重大价值意义,党中央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很高战略地位,高校依托创业教育,不断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外延教育,适应时展需要,正视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共同困境,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做出时代贡献。

二、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构

从结构上讲,同构的对象是完全等价的。纵观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间彼此耦合的要素分析,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从属性、操作性、依附性,这就从本质上为研究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组织部门同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灵魂,培养信念坚定,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党委主要任务与宗旨。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正在着力落实中央精神,把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根据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组织架构,高校可整合构建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资源,共享组织运行机制。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委员会,中心主任由学校校长担任,副主任由负责学生思政工作的副书记担任。中心成员根据两者业务属性,以便于开展工作为原则组成,由各校社科部的主任、思政理论课教研组长、校学工部长、招生就业处长、教务处长等组成。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可分设如下机构:创新教育中心、思政理论中心,学分互认中心,心理指导中心、创业实践中心、竞赛竞技中心等部门,日常工作各部门分工协调,互相配合联动,努力形成高校创新创业和思政育人良好局面。这样的组织机构同构,既为传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又赋予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新活力,具有时代特性。

(二)文化载体同构

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和院校精神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展示,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积极弘扬创业文化,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和环境。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离不开深厚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贯穿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热情、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可以在提高思想认识、得到社会锻炼、创新自身素质上产生一举多得的效果。近年来,高校以“精神成人、知识成才”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随着时代变迁,高校要千方百计创新创业文化内涵,不断开发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容易接受的新文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运用网络、论坛,手机终端APP等现代媒介,形成“环境育人,精神育人、榜样育人”的多层次校园育人文化氛围。

(三)实践机制同构

基于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实践机制的同构,需依托创业教育开放社会化的本质和高校渐成体系的创业活动为实践课堂。因此高校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学校通过在社会上建立专门的思政课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直观的历史和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在现场接受思政理论教育,学生在参观中体念城乡差异,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从而更了解中国的国情,增强了爱党爱国的决心。从校内实践体系看,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建设包括创业精神分享会、KAB创业培训教育、各类挑战杯创业竞赛、职业经理人大赛,创业孵化基地参观等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各级政府、学校都出台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和激励政策,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与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部门沟通,与政府相关大学生创业园接洽,努力拓展校外思政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基地受到教育,用先进的事迹感动人,用创业励志精神振奋人,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实践项目,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较好的实践保证。

(四)课程师资同构

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要求之间契合度高。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加快推进创业公共课程、创新课程建设,融合创业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组织一线教师,聘请企业高管,根据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编写教材。高校要明确全体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要针对任课老师做岗前培训,不断提高老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此外,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外优秀师资,积极聘请科学家、杰出创业校友、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优秀人才,组建一支思政学术与创业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多元化导师队伍,鼓励引导一批对创新创业有热情的教师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凡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项目等均计入教师考核相应工作量,高校在评聘职务晋升职称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作者:陶慧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

[2]《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Z].教高厅,2012(4).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教学,2014(15).

[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

[5]陶慧.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决策与参考,2015(8).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总量在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增加缓慢,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严峻,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了解高校专业社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其次,高校专业社团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意义;最后,提出搭建高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措施,更好地为全面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基础。

关键词

专业社团;创新创业;大学生

1高校专业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从理论研究层次上看,我国对高校专业社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我国目前对专业社团的研究只停留在简单的研究范畴内。例如,只对专业社团进行了简单的定义、分类等,未将高校中专业社团最后发展的成功案例列入教材中,使理论研究没有支撑点;第二,大部分学校在专业社团建立时,没有考虑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专业社团的建设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社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而且学校的校企合作资源也没有充分利用到。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对其专业社团的理论研究我国的起步比较晚,而且取得的成效也不显著。

(2)从社会实践方面上看,我国的专业社团在组织活动时一般比较盲目,没有整体系统的规划自己专业社团的活动。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对专业社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专业指导不到位,组织人员结构不合理,使专业社团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是专业社团未将专业知识与社团的发展结合起来,有些专业社团的建设脱离了本专业的发展,没能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实验室资源,导致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进程受到了阻碍。高校对专业社团的实践指导仅仅靠简单的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没有实现将专业基础教育、实验技能和专业社团的发展结合起来,难以形成专业社团教育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2高校专业社团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意义

(1)从大学生思想教育上看,高校专业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上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逐渐引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单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创业者,重要的是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整个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就必须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系统化和专业化,要依托专业基础教育,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利用专业发展优势来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生物类和食品类学生为例,要坚持以专业实验基本技能及专业基础课程为根本,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发挥本专业的优势[2]。

(2)从大学生个人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上看,高校专业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有促进作用。当前高校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是一部分,团队协同能力也被逐渐引起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而专业社团的建设过程中,就要求既要有个人能力的体现,同时也要求团队的合作精神,能够协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3]。

(3)在大学生实际应用过程中,高校专业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上有实践意义。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五分之一的创业成功者依靠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举办创业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4]。专业社团不仅仅能够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文化两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而且还促进教师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

3搭建高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有效措施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教师应该注重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加入实践环节,将专业理论指导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战演练。一方面要加大专业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地奖励教师的参与。这样既能让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分享,又能体现出对学生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5]。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将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和相应企业活动结合在一起,扩大专业社团的影响力。加强专业社团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将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构建出校企之间对专业社团的二元指导格局。

3.2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专业社团要保证正常的运转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机制,并能够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建立有规模、有深度、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专业社团。应该不断探索专业社团建设的目的,并在专业社团组织活动时规范化,能够体现专业社团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结合[6]。在专业社团活动开展的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延伸,加强制度化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实验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引导学生探求更深、更广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社团活动氛围。

3.3优化社团组织结构

目前,高校专业社团的人员不论从学生角度来看,还是从教师的配比情况来讲,专业社团组织结构有的存在混乱、没有统一领导的现象,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体现。在这个方面,要做到物以致用,尽可能优化高校专业社团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的结构。专业社团必须要由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同学参加,而教师的配备要偏向有科研项目和自愿带领学生参加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老师,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团队,共同打造专业社团,使之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应用到专业社团的发展中[7]。

作者:路海玲 吕坤 钱丹 严妍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俊义,段鸿斌.大学生专业社团孵化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0(24)

2莫媛,陈小波.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3段鸿斌,王玉.以专业社团为依托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4顾现朋,胡爱萍.发挥专业社团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中的平台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曹其,尹飞鸿.大学生专业社团运行模式与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6黄健.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09)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优化大学生在高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服务机制、构建体系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优化对策

课题项目:

2016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名称:《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指导老师:孟庆强,负责人:储涛)。

一、引言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未来创新创业主体的大学生,其在校期间所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政策、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目前河北省120余所本专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政策支持、培养体系等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施现状如何?怎样才能促进河北省100多万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此背景环境下,各高校如何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审视当今的高等教育?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成为“新常态”下政府、社会以及河北省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以及河北省各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推行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较高的认知,意欲创新创业,却将创新创业置于观望状态

1.据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速推进,河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已经对创新创业形成较高的认知度,对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有所了解,并希望能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对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不同。此外,河北省在校大学生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在不同行业进行不同类型的创业。

2.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调研发现,多数河北省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于诸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创业行为,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较少,学校每年创业成功正式注册为公司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河北省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缺乏、课程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到位等问题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

1.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最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然而目前河北省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完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和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工作的部门尚未形成,不够完善的、非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中的覆盖面不足。

2.调研发现,在当前的河北省高校大学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呈边缘化现象,多数高校并没有做到很好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河北省高校最为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选修课、讲座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代替专业的诸如SYB、KAB、DMC之类的创业培训开展。同时,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创新创业孵化器和实践基地很多没有落到实处。

3.制约培养河北省大学创新创业人才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莫过于高校师资问题。河北省高校亟待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师资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组织协调不够等师资问题。

(三)河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刚性”需求

并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的同时,达九成的河北省高校大学生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最应该受到重视的是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河北省多数高校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性,但由于缺少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供借鉴、师资不足、资金、设施、教学环境的限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够完善,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优化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

1.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河北省各高校应以学校学科特色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和整合校内外课程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围绕基础课程的内在渗透作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心。创新创业教育是渐进的,对于河北省高校来说,在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下,应将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定位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心。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制

1.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有利机会,大学生也能够从科技活动实践中积累和增长创新创业经验,特别是在创新品质和创新意识形成上,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的相互渗透。

2.强化实践课程项目化组织。

为营造良好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河北省各高校在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及科技社团建设中,应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上着手,调查和跟踪大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增强课外实践教学管理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三)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河北省各高校学校应尽从新生入学开始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培训,把创业基础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系列作为增强创新创业意识的敲门砖。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创客空间,举办各种创业培训及创业励志讲座,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和创业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校园内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解决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各高校还应建立起一支素质较硬的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并聘请一些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以实现“学者+企业家”的双导师形式。

作者:储涛 薛龙波 赵晓宇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3]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5):59-62.

第五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

摘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助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对安徽省高校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杨静,杨佳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基于安徽省高校的调查[J].重庆与世界,2016(7):17-19.

一、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转变,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1]。1998年,由清华大学主办的全国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幕的开启。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创新创业型综合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陆续出台并实施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目标。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理念滞后、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新的发展时期探索积极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笔者发现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安徽省高校为例,选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了解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积极合理的教育模式。调查组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安徽省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制定并完善了相关制度,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与经费支持,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落后于西方国家。近年来,国家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与政策相继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安徽省高校制定并完善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学校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广大师生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新的认知。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教育理念相对落后,重视程度不够。调查中发现,36.5%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40.8%的被调查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战略意义等不太了解,甚至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需要单独开展,只需要将其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相关管理、教育人员自身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有待提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2]。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发展时间较短,高校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方面相对缺乏。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老师都是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兼任,一方面,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是兼任两份工作且对此并不熟悉,很多老师难以真正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研究。在对5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教辅行政人员为主,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85.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90.6%的被调查者表示应该引进专业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教育,86.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仅要开展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训,以增强实效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健全

虽然高校普遍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组建了教育工作组,设立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并建立了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但就整体而言,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个体系并未健全。一是教育目标不明确,68.4%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教育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二是课程体系不健全,受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短缺的影响,各个高校主要根据现有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健全的课程体系。三是缺乏相应的考核考评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缺乏相应的考核考评机制,无法确保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仍然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面向全校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针对部分学生开展重点的培养与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在教育理念与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发挥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的联动作用,共同构建合理高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与规定相继出台,充分表示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不仅要发挥中央政府的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保障。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一是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各级地方政府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地方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制定鼓励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政策落地实施,出台相应的减税免税方案,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支持等。

(二)发挥高效教育主阵地作用

高校是只是生产体系的上游组织,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因此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3]。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一是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清醒的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推动学生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并且其知识水平与基本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既要加强理论教学队伍的建设,还要建立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引导、教育大学生,才能真正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观念上,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在教学评价机制上,要注重全面、综合的考评,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性质、内容以及社会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价。除此之外,还要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角色,由传统的学生管理向学生服务转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四是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机构,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在进行教育的同时,指导学生实际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三)加强政府、高校与企业合作

企业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受益者[3]。因此,要加强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三级联动的创新创业引导、推动、教育、实践实训模式。一是加强政校合作。政府加强政策支持与舆论宣传,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与社会环境,在教育政策、社会需求、工商注册、资金融通、减税免税等方面予以支持。高校在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基础之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政府与高校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园,鼓励有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讲座、座谈会、参观学习、实地指导等方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有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探索合作机制,推荐大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工作,通过实践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

作者:杨静 杨佳佳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哈尔滨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6):79-84.

[2]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97-99.

[3]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第六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摘要:

高校学生党支部坚持“以引领学生思想和服务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注重引导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的培养,促使生成学生党员创新创业创优的可持续发展力和持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三创”、“三型”实践育人服务新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平台,对党员进行综合教育,为促进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更好的保持“党员的样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党支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立项(编号:GXDJ2015-B062)

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支撑,在推动国家全面发展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在传播、创造、转化与应用等功能上有着突出贡献,在全面提升知识经济水平上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年轻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实践及创业能力的强弱,对于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功能。高校学生党支部遵循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为“火车头”,全面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实践探究型党员为目标,将创业、创新、创优等实践作为载体,力求建设一支服务型、学习型及创新型的学生党员队伍,构建学生基层党建育人新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党员主体地位,最大限度保持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生机活力,促进了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人因梦想而伟大,也因学习而改变,又因创新而进步。

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未知探索的重要时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是最具创业创新能力的群体。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高校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最重要的践行者,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石,未来使命重大,前途光明。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培养创新、创业、创优的学生党员和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探索创新教育服务新模式。

在充分把握高校学生党员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找准他们的“需求脉搏”,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按照“先期试点、逐步深入、整合资源、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为高校学生党支部找到工作重心,真正能够为学生党员全面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构建学生基层党建创新实践育人服务新模式。学生党员是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只要紧盯他们兴趣焦点,就能够找到其创造力的根源,有意识,有重点的加以引导,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二、学生党支部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学生群体中的“风向标”,是党的创新理论及实践发展的主阵地,加之,学生本身具有无限探索的求知能力,往往具备其他社会团体不具备的理论及资源优势,能够始终与党的发展同频共振,产生更大更强的发展力量。将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重要的教育平台,在创业创新教育当中,发挥出党支部的引导与管理功能。总而言之,要充分利用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教育载体等有效资源,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发展重要的力量之源。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探索

(一)党支部委员为旗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党支部委员在党支部的管理中能起到示范作用,也是实现民主管理,增强自主管理意识实践的旗手。在党支部委员带领下,学生党员的民主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所增长。支部委员必须要做出“样子”,将党员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功能发挥出来,提升他们的创业创新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党员的潜在能力,积极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实践;支部委员是党支部的核心力量,其一言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因而支部委员一直都是党支部决议的践行者,既是党的决议的实践者,又是基层党员行动的引领者,必须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子”,成为其他党员行为的风向标。

(二)实施学生党员“五个一”素质提升工程”

在成立“学生党员科学探究型学习实践团队”的同时,为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学生党员注入强大“素质支持”,学生党支部启动学生党员“五个一”素质提升工程,即“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讲一次微党课、搞一次实践课题调研、做一次成果汇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党员给予表彰,对好的创新成果给予奖励,同时汇编成册,交流学习。学生党员“五个一”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党员对理论知识的及时补充,也为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为其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机会,更为普通同学做了好榜样、亮起“学生党员”这面旗帜。

(三)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联动新局面

要将第一、第二课堂联运作为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真正让学生群体融入到实践创新当中。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其基本实践能力和首创精神,可以适当的采取扶持与激励手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技术研发、创新比武以及其他具有竞技性的培养计划当中,使他们在学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最大限度消除第一、第二课堂的边界,使他们产生联动效果;要构建学习、学习组织以及创新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创新机构,为大学生自我提升与实践搭建平台,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结语

当前,国家需要大量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人才,而学生也有着成才成长的愿望,按照市场规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供需关系,只要实现两者的和谐一致,就能够形成完美契合的发展力量。大学生党员是最具创新、创业、创优潜力的群体之一。学生党支部必须要审时度势、把握契机、搭建平台,以踏实、务实、老实的工作态度,为学生党员服务,增强学生党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找准学生成长“渴望点”和“需求点”,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作者:郑钰 闫明 虞正迪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理学院

第七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加强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关键在于意识形态的转变,以此不断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走向成熟。

【关键词】

创业教育;重要性;对策;意识形态

1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反思

大学生,一直以较高的身份存在于人们心目中,但现在面临的就业问题却是这个社会之中最严峻的,这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深思。从古代的举孝廉到科举制再到当今的大学制度,知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有知识可以养活自己,这种朴素的观点已经深入人们的心理,而现实则是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中就业最难的群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自身来反省才是应该,孩子是无罪的,故反思自身并实践考察得此文章。“日前,教育部印发《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2016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给学校的教育在宏观上指明了方向,即,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政策虽如此,却不可盲目执行,应认识到对策其中的重要性,才可以更好的贯彻和执行该政策。

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概括的说,创业教育不仅能缓解“就业难”压力,而且能为经济社会培养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高校的教育责任,也是响应政府号召的重要举措。

2.1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创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

2.2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学生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加就业技能。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传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因此,开展创业教育也是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2.3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创业使得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这也是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根本选择。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创业促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3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1过度的重视专业课

过度重视专业课使得学生缺乏实践工作能力和就业的意识,反应出在这方面的教育上有欠缺,这种意识不断的深入学生的心中,只能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由此可见,创业教育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得一个关键的环节。

3.2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不深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之所以大力的组织各种创业类大赛,当然提高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我觉得是让学生们实际的学习到真正的创业技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创业知识。

3.3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

学生们虽然记得自己上过创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并未真正行我学习技能,在学生们的实践环节并未起到任何的效果,这是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所导致的,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无法在教育环节有效的实施良好的教育。

3.4教师创业教育的意识淡泊

教师集团的创业教育意识尚未完善,原因: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规范统一的现成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难以把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数是师范或博士等有真正的工作经验的人们很少,所以纸上谈兵的事情现象较为明显。

4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4.1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学校培养计划应该将社会的责任与国家的责任放入到培养计划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就业意识。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从实践中得到理论,最后上升到意识形态。

4.2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创业概念融入其中。并通过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种类、多渠道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

5结语

身为教师,只是从实践的教学环节出发结合学生的情况得出本文,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实践环节的经验,更需要有更高阶段理论的支撑,和创业教育各个环节的关注与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的创业教育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颠覆性的改变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危机。

作者:杨芳 张路杨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OL].

[2].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出重要批示/[EB/OL].

[3]施永川,黄兆信等.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4]卫中玲,欧阳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2015B001);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发挥双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第八篇:新常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驱动力,而创新发展有待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面临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大学生缺少资金与经验、创新创业环境不佳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实施教材建设、专业教育、师资培养、资金设备投入、实践平台搭建五方联动措施给予解决。

关键词:

经济转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引领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要实现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就必须以新的理念引领新的发展,激发高校活力,提升创新能力,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经济转型紧密结合起来。

一、活力释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的凸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因为“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中国城乡仍有7000多万低保人口”[1]。尤其是中国还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艰巨历史重任,这就更需要以创新发展来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有赖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常态下作用的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兴起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就业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它要通过各种开放的、综合的、实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操作技能等,并最终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创业实践中运用各种创业才能,并最终获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专业技能教育,而是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它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不断调适、不断提高、不断强化,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美国的“硅谷奇迹”。可以说,“硅谷奇迹”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这些大学在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以“创业是科学知识价值”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反复摸索实践,终于探索出一条“三位一体”的办学规律,即努力把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提升研、学、产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特别注重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实践两个方面相结合,避免二者的脱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潜力,终于创造了“美国硅谷奇迹”。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高校正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志。1999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2002年年初,又把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确定为创新创业试点院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教育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也取得一定成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浙江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浙江理工大学在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取得的成效比较显著,“有150多项获准立项,其中60多项以专利、论文、应用生产等形式获得成功”[2]。东北师范大学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贯非常重视,学校能够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来看待和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从2011年开始,一方面,加大了“双创人才”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加大了教学与实践的力度,不但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全的大学生创业园,而且园区倾力打造了“三级联动创新创业平台”,即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项目孵化”为体验、以“创新研究”为支撑,并努力做好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与支持,提供“一站式服务”。经过多年的勤奋耕耘,终于结出了喜人的果实,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成功入驻创业园区的学生创业企业24个,成功孵化企业11个,正在孵化的企业11个,参与创业的学生515人”。在相关部门的《2014年“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排名》中,“该校以81分的高分名列榜首,尤其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3]。毫无疑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高校在新常态下迎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和艰巨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都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广泛而深入的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顺应时展的大趋势,发挥高校优势,积极承担起创业人才培养、创业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创业等诸多方面功能,把创新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可以说,只有全力促创新,才能制胜未来。

二、症结所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创业成功率平均不到2%,那么,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的症结何在呢?

1.教育观念落后是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高、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模糊、创业教育教育理念严重滞后,简单化、功利化、形式化倾向普遍存在。有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未就业大学生无业可就的“无奈之举”,把创新创业教育混淆为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甚至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同于可有可无、练摊一样的应景之举。在这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被当作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附属部分,经常被简化为个别选修课或举办几场创业讲座就算开展了创业教育,即便是在开展创新创业试点的高校,大部分教育活动还仅局限于某些知识传授上面,没有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留有相应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偏差直接导致学生认识的扭曲,据相关研究人员在温州高校的调查,温州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经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居多,分别占48%和35%。对于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锻炼才干”,次之为“营利”[4]。可见,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没有提升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

2.教学方法陈旧是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现在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依然还在沿用“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授课方式进行,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谈不上学生“三大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考试为考核方法,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为特征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知行分离”,造成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低下和能力的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才培养的“雷同”现象严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最起码的就业竞争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力了,以至于大学生创业比率始终徘徊在1%-2%,而创业的成功率就更低了。教学方法陈旧的另一种表现就是高校本科生学习量过大,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毫无疑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许多高校本科生学习量的安排过大,这不但挤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而且迫使学生为了修满学分,不得不将绝大部分精力用在教师的课堂学习上,自主学习名存实亡,过大的学习量还在“在制约创造力的同时造成学生的过度教育和浪费”[5]。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蒙田对学习量过多曾经给予强烈的批判。他说,过大的学习就如同植物吸水太多会烂死、灯灌油太多会灭掉一样;同样,如果书读得太多也会抑制思维活动。头脑中如果塞了过多的东西,就会导致思想的萎靡与消沉,高校创业教育也是如此。

3.缺少资金与经验是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要素,“在一个制度不清晰环境中评估信贷风险和管理执行机制的固定成本极高,它严重限制了小额贷款者利用信贷的可能”[6]。目前,大学生创业就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于缺乏基本的商业信用,导致大学生在融资借贷等多方面遇到很多困难,有项目没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缺少必要的实践经验,对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了解不够,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新创业项目缺乏真正的商业开发,没有市场开发前景,更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许多大学生创业项目都难以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各地搞得轰轰烈烈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虽然有各方面的支持和相当的资金投入,但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精英色彩,各高校关注的是本校学生的名次和获奖,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导致大学生创业活动虽然热热闹闹,但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很快便归于沉寂了。

4.环境不佳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直接问题。

种子只有在适应的温度、水分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大学生创业也同样需要必要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内外两部分。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政府和学习是否为大学生创业提高了优惠政策、创业培训是否及时、到位,必要的创业平台是否得以搭建、基本创业手续是否给予便捷的办理。内部环境则是创业者自身必备的脚踏实地、关注细节的精神修养,遇到问题是否能够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的能力,能否具有克服挫折与失败勇气与意志。可以肯定地说,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环境不尽如人意,缺少必要的创业环境,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高校内部的考核标准、激励机制、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也都没有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许多时候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只开花,不结果。

三、破解之道:创新创业教育的“五方联动”

自主创业不但挑战性强、淘汰率高,而且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经得住失败挫折的耐力与韧劲更是自主创业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培养教育体系之中,落实和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五方联动”加以贯彻落实:

1.教材建设。

教材为一课之本。要实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首先要推动教材建设。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材,翻译过来的国外教材很多都存在“食洋不化”、不服中国社会创新创业的“水土”的弊端,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创新创业的需要。所以必须推动创新创业教材的建设,在借鉴国外最新且成熟成果的基础上,尽快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气派并满足中国创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2.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专业课程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最不可缺少的知识准备,因此,必须把“专业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7]。中国许多高校与国外相比,缺少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这也体现出我国在创业课程建设方面还不完善。所以,要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通过学科渗透或增加专业课程得以具体体现,可以说,创业教育课程的规范化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储备和创业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所在。

3.师资培养。

为了达到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高校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在当前创业师资力量稀缺的情况下,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要让大学生拥有研究型和经验型的指导教师,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创业素质。对于创业教育的教师也要分为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两个部分,在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全面创新创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把创新知识和专业技能付诸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创业天赋,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4.资金设备。

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设备和资金的匮乏,这就要求高校应和学生创业项目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使具备创业素质的学生在大中型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创业。政府和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支持和便利,继续用税费减免、低息贷款等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和规范大学生自主创业。

5.实践平台。

高校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以营造一种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对有创业动机的学生创业的优势劣势分析,降低实践难度并为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的配合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产权保护和交易的便利条件。毫无疑问,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思维的重要方法,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8]。

作者:白龙君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N].光明日报,2015-10-04.

[2]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3]鲍盛华.东北师大:努力成为学生创业的“灯塔”[N].光明日报,2015-12-07.

[4]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5]卢晓东.本科学习量过大抑制学生创造力[N].光明日报,2015-07-21.

[6]柯武刚.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83.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2

(1)创业教学的地位不明确(要不要教)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在理论上的定性并不意味行动中的落实。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学校似乎更关心各种创业比赛的结果和荣誉,而对具体的创业教学本身并无多少兴趣和改革动力。这可能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学校尚未感觉到就业的压力;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考核指标,而对创业率并无相应要求;三是高职院校刚从传统的浓缩型本科教学模式转型过来,致力于强化和完善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无暇探索相应的创业教学模式。

(2)创业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往什么方向教)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与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凭借专有技术获得成功,创业所涉及的领域多以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少的行业为主,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也不是很大。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王玲老师的问卷调查,75.5%的高职学生会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较低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创业领域,80.9%的高职学生认为创业愿意与所学专业“有关系但不太大”或“基本没关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学的目标应立足于对学生寻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冒险精神和事业开创意识、经营管理基本能力的培养。

(3)创业教学的课程不明确(教什么)

基于高职院校在创业教学上存在地位不定、目标模糊等问题,学校自然难以形成明确、有效的课程体系,导致创业教学不知教什么。虽然现有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比赛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因其过于强调专业岗位技能,从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种创业计划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计划和决策能力,起到良好的创业教学效果,但作为第二课堂,不能像毕业设计那样有规范的教学安排和考核标准;又因其精英取材和功利导向,难以对全体学生形成广泛、深远的影响,进而去培养“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

(4)创业教学的方法不明确(怎么教)

与社会现实脱节、与市场运作脱节、与培养层次脱节是高职院校创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创业比赛设计都只是为了迎合专家学者及评委的喜好,而不是立足于社会投资者和初次创业者的要求,忽视了市场运作的可行性;实践教学和就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而忽视了对创业者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此外,更有一种虚荣和浮躁的心理在创业教学中弥漫,即乐于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和抱负远大,仿佛只有肯德基、微软之类的丰功伟业才是创业经典,而不屑那种服务社会、自食其力的平凡经营。

二、思考与建议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提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工资收入普遍低于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2.2%)却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0%)。最新的麦可思调查更显示,受经济形势的影响,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9个百分点,降幅为高等院校毕业生之最。因此,改革和完善创业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要以务实的精神给创业教育以准确的定位,将创业教学置于与技能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也是创业教育,创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是为了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自主创新和自食其力的能力,关乎高职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将由快趋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会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视为通识教育,把创业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并覆盖所有专业,而不仅仅是作为项目培训。同时,要对各类创业竞赛进行学分和课时换算,提高师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创业教学要面向中小生产服务型企业。高职院校强调生产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上主张“必须、够用”,因此在个人创业上很难有技术和设计上的突破或创新,加之创业资金的困窘,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大多会从中小生产服务型企业开始。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集中的专业为物流管理,占4.2%。造成这种状况并非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相反,由于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资金投入少、技术门槛低和行业准入容易才是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创业课程的设计上应着力于对毕业生创业所需基本素质的培养。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应侧重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企业管理常识的认知,如在基础课层面开设具有专业特征的产业经济基础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类课程,培养学生捕捉市场机会的商业敏感性和小微企业管理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市场识别和企业管理能力,即使有再好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也最多只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表明,理工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势群体”,因为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或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方面的优势,而前者又多局限于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

三、总结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指明发展方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纽带,构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实践教学体系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在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背景下,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有助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创新型社会的建设,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体现为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融合,而实践能力是其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知识与技能积累、转化、迁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既能增强实践能力,又能激发其自主建构、协调发展的能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革新能力,特别是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又能在实践中获得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因此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广义上,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中的各要素有机组成的,包括目标、内容、管理、保障和评价等要素[1]。在针对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中,有71.67%的教师认为需“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有68.33%的教师认为应“重视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和“提升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有65%的教师认为应“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还有61.67%的教师认为要“优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从结果来看,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情况表现为学校和教师虽有教学改革的意识,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缺少实践教学所需的经费、平台及有效的措施等。首先,实践教学体系缺少准确定位、整体规划和有效实施。高校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虽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各要素进行了改进,诸如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了实践教学经费、修正了校企合作机制等措施,而实际上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间却缺少整体而有效的联系[2],这导致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距目标达成有较大差距。其次,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仍以课程实验为主,实践形式单一,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较少参与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实践内容。此外教师较少采用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项目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做中思、在做中创。最后,与实践教学相关的保障体系不完善。在师资方面,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所以很难深入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另外,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不充足,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有限,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环境资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且与企业的合作没有全面有效地开展。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只有协同作用才能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业时学生才能胜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必须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关系,构建符合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目标性原则。基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应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发挥社会、企业、学校三方作用。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应达到的职业能力,再将其分解成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最后通过课程来体现。实践教学体系应突出实践性,体现创新性和目标性,制订实践教学目标和组织实践教学时应体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掌握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并与环境产生某种联系的有机整体,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体。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共同构成培养学生的专业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从整体考虑各子系统间的相互性,协调层次关系,处理好外部环境对其的制约。

(三)开放性原则。国家引导地方高校转型的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实践教学必须要与社会、企业、政府联系,在制度上、管理上保持开放性,适时适宜地调整。如在实践内容上,实践教学要联系理论教学,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用开放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的保障上,教师要多参与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勇于尝试不断革新,高校还要面向社会、企业、政府寻求更多的支持。四、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针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的研究,普遍包含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五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目标体系是各专业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而制订的总目标;内容体系是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而呈现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管理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人员、规章制度等构成;保障体系是指保障实践教学所需的师资、设备、实践资源等;评价体系是对实践教学考核和效果的评价。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处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位置,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应围绕目标体系进行构建,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制度、管理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引导。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转型发展中,高校要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组织安排要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要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质疑与改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实践教学各环节中,通过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逐步提升,实践教师要对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训、学科竞赛等环节进行开发。此外还应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竞赛、组织创新团队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要充分挖掘目标、课程、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制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案,更新实践内容,开发实践项目,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可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运行,实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以确保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制订有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地管理实践教学,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次,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成立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关的管理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及职能,促进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最后,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准备、实施及考核等环节进行管理。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实践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高校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师要提升自身能力,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由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组成。校内资源建设以更新与整合为主,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购置实验仪器设备,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利用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校外资源建设应以合作与共享为主,学校要与企业探讨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产学研的成果质量。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较多,如缺少合理的评价标准、忽视过程评价、评价不客观等。构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既注重单个实践环节的评价,又关注整体综合性的评价,既体现对学生的评价,又涉及教师、专业和学校的评价。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不仅有实践教师,还要有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评价。最后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实践操作、测试外,还可用竞赛、科技成果等其他方式。内蒙古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立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韦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5(3):208.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业角度;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共同需求。创新创业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是人才和知识的汇聚地,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我国输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发展。同时,在我国高校持续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帮助学生获得事业的成功。

一、思政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积极意义

新时期下,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思政教育要占领舆论的制高点,通过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服务性的方式,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进而为我国社会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富强。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可以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和思想支撑,促使学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全面贯彻到思政教学中,还可以切实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实现学生个人理想和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要求思政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是当前,由于思政学科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甚至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2.思政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很多高校思政教师基本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其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以及政治素养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由于高校对思政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导致教师难以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3.教学理念传统陈旧

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保证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很多思政教师依然抱着陈旧的教学理念,没有注重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创业意识以及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进而导致人才难以符合时代的要求。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关途径

1.全面落实和贯彻双创教育

新时期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的核心工作,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和市场被不断拓展,以往的人才标准正在不断的转变,高校思政教育也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在教学中全面落实和贯彻双创教育,以创新为核心,不断改进和优化思政教育模式,进而帮助学生做好创新创业的思想准备。

2.树立双创思政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在双创视角下,思政教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以创新创业为新视角,为学生创设和谐、自由以及平等的教学环境,突破以往固化教学模式的思想束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对学生个性化思维、创新意识以及质疑精神进行培养。其次,在创新创业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还要通过思政教育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具有伟大理想和崇高梦想的新时期人才,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以及道德观,促使学生以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运用知识造福国家和民族,将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价值中,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创业的梦想。最后,高校要加强思政学科定位认识,给予思政教育以高度重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积极性,鼓励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进而满足时代对思政教育的要求。

3.将时代特点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创新意识更是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同时,高校持续扩招,市场人才趋于饱和,为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紧迫感和就业压力,以往大学生群体的优越感逐渐消失,进而致使很多学生在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思政教育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是当前思政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从学科本质角度分析,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认知性质,因此,思政教育要与时代特点充分结合,以创新创业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亲身体验的空间和机会,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主体人格进行培养,促使学生通过体验完成自我教育和思想探究,进而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健全的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意识习惯。

4.重视双创思政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发挥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利用思政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以往的思政教育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政知识学习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也十分不利。因此,在新的历史节点下,思政教育要结合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思政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其次,高校要注重构建思政实践教学体系,进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思想基础,符合我国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

5.加强思政教师团队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生产与科学日新月异,教育行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与精神的塑造者。尤其对于思政教师而言,其在传授思政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培养。因此,高校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思政教师团队建设。首先,高校要给予思政学科以高度重视,为思政教师提供发展和学习的空间,调动思政教师的教学热情。其次,高校要以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开展思政教师团队建设,以此为目标对思政教师开展培训,进而促使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结语

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促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思政教育要以此为导向,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艾玲.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政理论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4):179.

[2]董树军,胡港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22):51.

[3]赵钦.思政教育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7,(22):132.

[4]汪文娟.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06):35.

[5]刘洪波,熊继承.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33(04):100.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5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当代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建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新引擎,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和特色是大势所趋,是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点。文章主要探讨高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的若干方法与思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生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所以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响应,最终实现我们的大学梦、创新梦、创业梦、中国梦。

1响应国家号召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最近几年,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序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高校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创新教育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教育体系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严格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体系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是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引发发展动力

大学创新发展需要打破常规、协同推进。要以问题导向,推进协同创新、全员创业。开放思维,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交流合作、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以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的燎原之势。以点燃创新创业教育之火。

2.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完善教育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出发,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分制读,对于创新创业学生延长修业年限。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积极引进行业公司用人标准,科学合理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结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需要教学教法的全面改革,建立创新创业递进式课程体系,有机衔接、兴趣引导类、头脑风暴、项目实践实训类等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增加创新创业实务课程,注重传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本规律、技能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和教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鼓励高校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允许学生边工作边读书,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就业,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

2.3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的归根于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不同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实习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首先,学生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也是创新创业实际锻炼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在学校实习基地里学习、实践、创业一站式完成;其次,学校创新创业基地要与外界组建沟通网络,例如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企业开发中心、公司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形成了一个高校、公司、行业良性互动式的创业教育系统,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发挥创新创业竞赛引导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工业设计大赛、“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等。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加强各地研究基地、创新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实践教学基地的交流学习。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向全体师生开放。完善图书文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优秀项目成果推广和共享。

2.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政行企协同育人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是的实施者,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开发者,是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者,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引领者。从实际看来,教师资历严重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任务难以完成,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任务过程中出现实践经验匮难以支撑理论知识等问题。教师需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高校要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实训和交流。加大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公司锻炼、交流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引进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师资,推进多元协同鼓励高校间开展合作。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共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平台;设置企业实验班、精英班等新型教学实体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支持校企协同开设创新创业培训项目,提高师生创新创业能力。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协会,聘请创业成功者、投资人、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及科研院所中选聘精干力量等校外专家到学校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顾问,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双导师制。建立创新创业的优秀兼职导师人才库。

3面向发展迎接创新创业教育新挑战

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动,高校的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脱节,脱离实践;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学生的实践平台紧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对政策和形式方面知识是匮乏等原因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容易失败。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个永恒的命题,创新创业既是国家的政策号召也是大学生的内在愿望。创新创业就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没有创新支撑的创业是无源之水,难以持续发展;没有创业保障的创新是石中美玉,只能当块石头。作为创新创业的高校学生,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胆略和胆识和知识技能。才能顺利通过创新创业之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学校、政府、企业和学生,也需要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相互支持,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只有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企业的壮大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支撑;学校全力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学生创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国亮.大学生创业培训[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2]潘巧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氛围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67-69.

[3]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意愿;京津冀高校;影响

一、引言

当前,京津冀地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示范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教育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市场的创业融合度和转化率,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对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感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进而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向性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前人对于创业意愿的研究有着多样且科学的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认可度较高的SEE创业事件模型以及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SSE模型提出对于创业意愿的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它们各是:感知期望值、感知可行性、创业倾向性。感知期望值指创办企业对于自身的吸引力;感知可行性指自身对于创办企业的想法是否可行的评估或是个体认为的创办企业的难度与可操作性;创业倾向性指个体认为自身将付诸创业实践的可能性。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创业行为的预测分为两大模块:行为预测与意愿预测,即意愿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意愿进行预测,可以有效预测主体行为中的期望值。而对待创业活动的态度、主观上的规范性与感知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了创业意愿的高低。

(二)调查设计。本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问卷设计上根据上述模型主要将问题分为了四个方面,即:学校创业教育开展状况、创业感知期望性、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倾向性。问卷共设置30个问题,全面评估创业教育的开展状况与效果。在访谈调查中,实地走访了京津冀多个不同层次的高校,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氛围进行实地体会,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

(三)数据来源。本调查将京津冀地区各类高校作为样本总体,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三地不同层次各具代表性的高校,在样本高校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中广泛发放了112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8份,问卷有效率为87.5%。

三、统计分析

(一)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创业感知期望与创业倾向基本情况。创业感知期望与创业倾向作为SEE创业事件模型的重要方面,是创业意愿评估的主要评价指标。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表1数据,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大学生在创业的期望值上呈现右偏尖峰分布的态势,说明创办企业的活动对大多数大学生现阶段的吸引力较强;在“我将很有热情的投入创业活动中”选项上,数据出现了轻微左偏扁平分布现象,考虑是由于调研问卷中极值数据的影响,使分析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在“我很享受创业的过程”选项上,同样显示了右偏尖峰分布的态势,展现了大学生对创业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表2展示了创业倾向上的分析数据。在调查对象整体的创业倾向上呈现出左偏尖峰分布,说明了样本的创业倾向总体偏低;在“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创业”与“我认为我在未来10年会选择创业”的选项上,都呈现右偏扁平分布态势,这体现了当在未来中长期有创业机遇时,一些大学生更愿意把握住机遇选择创业实践的倾向,同时展现出了大学生对未来经济政策环境以及自身实力不断积累的乐观态度;在“如果遇到实际困难,我依然会选择自主创业”和“与稳定工作相比,我更愿意创业”的选项上,均显现出左偏扁平分布的态势,显示了大学生对于未来创业风险的规避态度,进而降低了创业倾向。(表2)整体上看,在感知期望上,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对创业的期望值较高;而在创业倾向上,则需要分为未来短期内与未来中长期的两个不同时期讨论,在未来短期内就从事创业活动的创业倾向不高,但在未来中长期后从事创业活动的创业倾向明显提高。本部分调查体现了京津冀大学生虽然对创业有着很高的期望,但是对现阶段综合创业实力不足、承受风险能力差而缺乏创业实践活动意愿的心理。

(二)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创业感知可行性基本情况。感知可行性是SEE创业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调查对象对创业活动的可操作性的认知。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表3数据。我们发现选项“我认为,我的创业可行性很大”及“如果我创办了企业,我感觉成功的把握很大”均为左偏尖峰分布,说明了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现阶段的自主创业成功率很低,即可行性差;同时,在“我觉得创办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大”与“如果我创办了企业,我认为工作压力很大”选项上都是右偏尖峰分布,说明了被调查者对创办与运营企业的难度与压力有所忌惮。综合以上四个选项的数据情况,均体现出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创业活动的感知可行性低下。

(三)京津冀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与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相关程度分析。本研究依据在各大京津冀高校实地调研情况,总结出了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信息提供、创业咨询、创业课程教育这五个高校教学方面动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着重大的影响。表4体现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其中一方面创业文化氛围、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信息、创业咨询、创业课程与感知期望的Pearson相关性数值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咨询、创业课程与感知可行性的Pearson相关性数值都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创业信息提供与感知可行性的相关性水平仅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与前者的相关性有所差距。从中不难发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信息提供、创业咨询、创业课程教育这五方面的高校创业教育动因与满意度、期望、感知可行性这三方面的个体学生态度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说明了京津冀高校开展的创业文化氛围营造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课程教育、提供创业信息等创业教育形式,均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们的创业期望以及创业感知可行性;而弘扬创业文化氛围、提供创业信息的教育形式同大学生的创业感知可行性的相关程度相对较小,对大学生的创业感知可行性的影响效果欠佳。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经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思想构建和能力发展层面上。为此,针对京津冀大学生中存在的创业意愿高期望与低综合创业实力、弱风险承受能力间的矛盾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注重培育综合素质,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注重创新创业思维培育,而且要提升大学生各项技能水平,免受“木桶效应”的牵制;同时强化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性,带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创业步骤,感知创业风险,对未来市场发展方向做出自己的预估和判断,力使大学生的创业期望与风险承受力保持同等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迈出创业实践的第一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二)着眼长期创业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课程体系。高校要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培养优秀的创业人才要立足于创新型时代的发展趋势,着眼于长期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进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为大学生做出良好的引导,吸引学生的创业兴趣,提高他们的创业期望,进而自觉地提出他们自己的创业问题,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实践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寻找一种能够兼顾学生自主个性的教育模式,努力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为把创业想法转化成实际打下坚实的根基。

(三)优化体系课程,加入创业活动专业基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素质教育,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更需要以加强基础教育为基础。加入创业活动专业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全方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感知可行性,增强其抗风险打击能力,使之可以有效激励学生高期望创业意愿向创业行为的转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宁.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2]柳邵辉.TPB理论改进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7

应用型高校肩负服务、繁荣经济市场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培育即具备科学技能又具有销售艺术的“未来营销大师”。通过面向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研发现,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战略目标模糊、教师投入不足和实践条件约束三大问题。通过学生深度访谈发现该专业学生高度认同教师投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时,偏好选择往期同类活动投入高的教师。在资料研究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项目提出有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用于化解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难题。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投入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背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社会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拉动型变为创新驱动型。[1]建立创新型社会要求中国高校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2000年在著作《创新与创业精神》中认同创新创业能力是技能而非天赋,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通过传授可获得、可训练的技能。[2]创业创新教育获得理论支撑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实施并取得可喜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世界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先例;[3]德国职业教育中开创“公司模拟”创业实践教学方法;[4]日本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课程设置列入必修课程;[5]印度在毕业生中推广“自我就业教育理念”教育,对提高就业率有积极推动作用[6]。

二、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词搜索知网数据库,近六年相关研究文献达38691篇,但特定院校中特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具体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安徽省内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有效回收率为89.3%。从问卷的分析看,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创新创业导师投入和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三个方面。

三、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定位问题

1.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认知模糊:在问卷多选项“你理解本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目的”的五个选项中,学生选择“提高就业率”选项最多,然后依次是“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响应政府政策要求”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认知模糊是源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定位模糊。

2.课程体系定位认知模糊:在“您对已开设和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选项中71.21%的学生选择“一般”,19.70%的学生选项满意,7.58%的学生选择不满意,1.52%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值得关注的是没有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学生访谈反映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时间多数安排在晚间,授课形式多为讲座或上机课,创新创业课在高教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

(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投入问题

1.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导师期望与指导教师实际职业技能之间的差距问题:在“您对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中,57.58%的学生选择有“重要作用”,22.73%的学生选择“有作用”,9.1%的学生选择有“主导作用”。学生普遍认同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其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有限,约束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2.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学生对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投入期望和指导教师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问题:在“您对本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中指导教师的评价”中,57.58%的学生选择“一般”,30.30%的学生选择“满意”,7.58%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3.03%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学生的满意程度和创新创业活动中与导师的投入程度直接相关,而教师访谈发现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热度低,师生比低和职称评审制度直接制约教师对创新创业的投入。

(三)创新创业实践条件约束问题

1.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校内实践条件约束:在“您对高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训条件的评价”中,57.58%的学生选择“一般”,30.30%的学生选择“满意”,9.09%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内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形式是以教师为主,考核形式基本以卷面考试为主,学生未感受到创新创业课程和高校理论课程的本质区别,也未感受创新创业能力的显著培育效果,创新创业课程评价度低。

2.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校外实践条件约束:在“您对高校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评价”中,61.52%的学生选择“一般”,18.74%的学生选择“不满意”,7.52%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12.22%的学生选择“满意”。对校外实训的高期望值和实际实训的低体验感落差是造成该选项总体评价较低的主要原因。

四、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1.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营销大师”而不是低水平创业的“学生小老板”: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偏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应着力具备创新精神的“开拓型”创业者和“引领型”创业者的培养。学校应将人、财、物集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中,投资在精英学生创业项目中的资源应占次要地位。

2.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纳入卓越营销师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合力打造创新创业精品课程。作者调查发现应用型高校多有开设市场营销专业,高校同专业教研组可以相互学习,通过共建精品课程规范各自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践要考虑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重点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精品课程项目。高校共建精品课程的相关文件要实现网上共享,共建高校间相互开放优质教学资源。

(二)化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瓶颈”

1.多方位提升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在“互联网+市场+营销”的今天,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日新月异,在创新创业理论更新上,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修学习;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上,构建多元化良好灵活的“双师型”培养模式,分期、分批安排教师走出去,深入生产销售现场进行实践,促进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2.多方位提升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投入:从调研可知,指导教师的投入多寡直接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感知,师生比低和高校绩效考核制度是影响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活动投入的两大因素,应采用“请进来、送出去”双向畅通化解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短缺问题:将校外导师“请进来”正向化解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短缺,将校内学生“送出去”反向解决短缺问题。应将指导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量化计入高校教学绩效评估系统用以激励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教师应能凭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在职称评定和酬金奖励上获得和同级科研成果相似的奖励。

(三)破解创新创业实践条件约束

1.用新型电子网络平台破解创新创业教育校内环境约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团队形成。利用网络平台如淘宝、拍拍、微店、速卖通等进行实践创业教育,如《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ERP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课可以直接用网店创业效益作为实践环节得分的计量标准。网店创业教学投入资金少;经营风险小;学生学习主动性高;网店经营涉及复合型知识,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形成和融合。

2.用广阔的“校企合作”网络破解创新创业教育校外环境约束:应用型高校应跨越地方经济发展类型和发展程度的束缚,积极走出去,一方面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园区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和教育培训第三方沟通合作,建立多节点多层次的“校企合作”网络。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对象应广泛化,不仅和实训企业的销售部门建立联系,也应和市场分析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生产流通部门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精神给企业带来效益点,促进校企合作关系良性发展。

五、结束语

项目面向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发放调研问卷,收集到目标学生群体的真实教育体验,发现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战略定位模糊、教师投入热情低和教育实践条件有限三重问题。基于调查和理解给出具备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导师的选择中相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条件更偏重于教师的创新创业投入热情是本次调研的一个创新结论,这对综合治学条件不高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避短扬长、开展高效、高评价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切入点。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育人模式,努力为当前经济发展和未来社会需求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作者:袁媛 何叶荣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福柱,赵长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及其作用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2):152-162.

[2]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3]李祖超,王甲旬.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与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2):35-50.

[4]罗建河.职业教育培训与大学教育的渗透:德国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2):35-45.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8

教育过程是引导人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过程。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大学要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更好地完成大学使命,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突破口。创业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思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创业教育 大学生

大学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突破口。1998年,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以培养技术与管理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引入MIT创业竞赛模式,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创业计划大赛,在中国首开高校“创业启蒙运动”。2002年4月,教育部确认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学校,这是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从此,创业教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在已有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谈谈对创业教育的理解。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业”,现代汉语词典中记载为“创业是创办事业”。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1]斯蒂文森进一步指出,创业就是察觉机会、追逐机会的意愿及获得成功的信心和可能性。[2]纵观过往研究,学界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过程、内容体系等探讨诸多,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侧重于知识产业化研究,从解决高校毕业生出口问题的功利角度认识较多,认为创业教育是高校就业压力的缓解器,在高校扩张过度造成的就业压力形式下,学者们呼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发现新的市场商机、筹集创业资金、寻找合作伙伴、创立企业的能力。我所理解的创业教育应该是高校通过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能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性地解决个体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创美好未来的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理解创业教育,需要认识到在创业者成功的要素中,善于学习是最重要的要素。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说到:“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和核心”。[3]人类文明的创造皆来自于客观事物与人完美结合。创办和开拓事业的人,首先是学习能力强,且需要层次较高的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除了生存和归属层面的需要,开创事业者应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创某项事业或在组织内部创造性地捕捉发展机会,正是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最高形式。因此,实施创业教育需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形成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创业教育的本质

正如一些学者的理解,创业教育确实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仅把创业教育停留在这种层面是偏颇的。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里开展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在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成为智者、强者而不是懦弱者。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教育。思维方式具有对知识的建构、控制、支配、导向的作用。创业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需要识别和把握机会,而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取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知识进步首先表现为知识数量激增,大量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冲破原有的学科、领域的界限。这就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开发、控制和建构。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只适用于狭窄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创业教育需要借助整体性的知识,从中反思,形成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特别是掌握新的哲学思维范式。因为哲学作为智慧的学问、帮助人聪明的工具,能帮助人克服保守、单一封闭的惰性思维,哲学范式使人灵活和具有多元性,有利于宏观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业教育是一种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创业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训练,它不仅应让学生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有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要具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中激发创造力至关重要。无论是创立小企业还是在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上,受过良好创业教育训练者应该具有创造性、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为此,创业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在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活动,创造性地解决开拓事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创业教育是一种生存方式的教育。为未来最好的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4]创业活动是一种充满挑战的生存方式,创业人才的视野必须很宽阔,才能有广泛的创业活动领域。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信息取代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具有开创事业的资源优势,应该是更好的生存者。创业教育要站在人的生存方式的角度来理解,训练创造性人格,强调个体创造行为中的人格因素。一个人总想做点什么,只有发现点新东西,解决点新问题,头脑运转得力,他才心满意足。[5]创造性人格是由动机、兴趣、信念、气质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创业教育要改变学生的生存方式,需从训练创造性人格的各种因素入手。

三、创业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思潮

1.创业教育的社会功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发现了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这个创造美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始,创业和创业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界和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课题。创新成为经济的推动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拥有更多的“创新头脑”,就相当于拥有了战胜对手的“新型武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召开会议,这是自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首次有115位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

2.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大学生。

一流人才并不仅仅局限在办学条件好,入学门槛高的大学里,各级各类高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都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特色,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业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有意义的理念。无论在哪类学校,学习什么专业,每位大学生都面临未来的社会实践,都需要具有创业素质,因此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国外有学者指出,个人创业决策由两部分背景决定:一是创业意识,二是创业潜能,后者通过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来检验,而前者则受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6]根据皮革玛丽翁效应的心理学原理,无论哪类高校要想使大学生显现创业潜能,都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向其提出一流人才培养的标准,把其当成一流人才培养,在学校的期望下,学生可能受到激励,积极开发自身潜能。创业教育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将来自己做商业,做产业,成功接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学生,应该能在自己选择的就业岗位上开拓进取,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3.教学资源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引擎”。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普遍,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育缺乏土壤,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崇尚创业、扶持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创业课程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载体。院校研究人员要从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热情、冒险意识、团队精神入手,向学生提供创业的讲座,依托创业计划大赛提供相应的创业课程,设计实施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计划,开展创业组织活动,重视大学生创业体验。创业教育研究还需要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研发出培养创业人才所需的一系列文化辅导必看书目,以补充高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业品格。师资团队水平是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自2003年扩招以后,各级各类高校师资力量虽然在数量上得到补充,但是师资质量的保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总体上看,中国高校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专、兼职师资力量都极其紧缺,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团队还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教师自身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需要大力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学生管理体制需要改革,为学生提供直面个体生存和发展过程各种问题的机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制度上的方便。在学生管理体制方面,清华大学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他们推出了“休学创业”的举措,允许一些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项目特别有兴趣的学生保留学籍出去创业。武汉大学也有先例,他们曾出台“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两年”的政策。这样的举措能帮助大学生处理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在学业上没有后顾之忧。

四、总结

青年是思想最为活跃,创造性生产力最强的群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很长,尤其是博士生,如果在校期间没有接受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训练,走向社会后,开创事业的力量就较为单薄。创业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业人力资源来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大学生就业方式等问题是高校需要在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为此,在学生管理方面,各级各类高校应推行弹性学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允许知识储备充足,确实有能力创业的学生休学创业,允许学生延期毕业或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以便及时抓住时机进行创业。

作者:聂娟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H.H.Stevenson.M.J.RobertsandH.I.Groesbeck,NewBusinessVenturesandtheEntrepreneur[J].Irwin.1989:36.

[2]H.H.StevensonandJ.C.Jarsllo,Aparadigmof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ll,1990:17-27.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48.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1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