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思想范例

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思想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同志从民族存续、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多维视角,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当代价值和未来力量,形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精神家园

同志从中华民族存续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定位。他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201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奋斗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存续,固然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维系民族发展、认同和团结的文化基因,以及形成了共同的民族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激荡中沉淀下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2]181。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因此,同志提出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继承而不是抛弃传统文化,必须弘扬而不是贬低传统文化。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全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气神

同志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亲民爱民、为政以德、施行仁政、勤政廉政、修齐治平、以法治国等思想,对今天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同志在各种场合谈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和价值观,克服“四种危险”、经受“四大考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同志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只有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自觉,最终坚定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为推动人类进步、促进世界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同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人类发展之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人类关怀和世界眼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妥善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民族矛盾、宗教问题、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在国家关系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协和万邦”,这要求国际社会要文明交往,树立“整体观”和“和谐观”。在世界文明多样性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承认各文明发展的差异性,反对民族欺凌与文化侵略,倡导各文明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共识。在全球治理体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先义后利、舍利取义”“以和为贵”“厚德载物”,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为化解全球性的矛盾和危机提供方法。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同志提出,必须认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并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有鉴别的对待和有扬弃的继承相统一

同志认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传统文化,以理性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性,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时代条件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相对比较低,必然导致传统文化本身仍然会存在一些陈旧的和过时的东西。因此,同志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用,必须进行正确的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有鉴别的对待和有扬弃的继承相统一。对传统文化鉴别和扬弃的主要依据,就是看其是否适应当今实践和时展的要求,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方面,对于顺应时展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传统思想文化,要积极挖掘其思想精华,传承其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对于违背时展规律,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传统思想文化,要及时摒弃其腐朽的实质,或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以符合时展的要求。

(二)坚持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相统一

文化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性。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就是其遵循了与时俱进的基本规律。同志在多种场合论述了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他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在同志看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进行改造,使其具有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内涵和新形式。要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来解读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把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符合现代语境和现代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强调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传统文化符合新时展要求,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文化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要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坚定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性。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坚持立足本国实际和面向世界大局相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断裂,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包含了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的双重特征。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因此,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立足本国实际和面向世界大局相统一,达到民族特色与世界眼光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立足本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总结归纳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科学提炼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确保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变样、不走型。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尊重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延续中华文化添砖加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体现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另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具备世界眼光,体现人类关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天下大同”。要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吸收他国先进文化。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有做世界文化发展领头雁的目标和决心,提高国际认同度,促进世界文化融合。

三、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价值

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对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价值。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党的把它统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统文化思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就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视角来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来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同志认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6]21在看来,要从五千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制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深刻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系,认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55。同志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主张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传统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导,对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的关系做出了基本论断,这就制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形成文化发展的合力,共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动力

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支撑人类社会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国兴邦的精气神,是中华文明带给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它与西方文明中倡导的工具理性和异化力量截然不同,主张在“和而不同”“兼爱非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国际规则下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一个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的共生共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动力。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全新的国际关系秩序,允许世界各国文明平等发声,不断凝聚人类发展的共识,谋求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01).

[4].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01).

[5]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2018-09-1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传统文化思想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研究评析

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珍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途径等问题,给予详细阐述,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思想。学者们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一、学术界研究概况

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近三年来,国内关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截至目前,已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有《谈治国理政(第一、第二、第三卷)》《用典》《平易近人———的语言力量》《讲故事》《梁家河》等,著作为研究传统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在中国知网,以“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传统文化观”为主题,共检索到246份文献。对传统文化思想最早的研究是2014年王杰在《人民论坛》上发表的《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2],最新一篇是2021年4月盛杨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的《传统文化观视域的学校德育》[3]。这些研究成果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人们全面正确把握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学术界论述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李净、谢霄男将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核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统一、三个层次和四个方法,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实现传统文化与文化现实相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注重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的传统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采取夯实基础、培元、继承和发展、创造和改造、深挖的方法[4]。赖雄麟、李健从民本观、治国观、廉政观和修养观等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容[5]。通过梳理可看出,研究者们认为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寄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6],“如果它被遗弃了,就会切断精神命脉”[7]。世界上许多古代的文明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仍然能够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十分珍视。在历史的行进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得到孕育,成为“精神命脉”的精华。它们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中华儿女不管身处何方,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印记。翻阅浩瀚的传统文化典籍,感悟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基础。理论不能脱离现实的文化基础独立出现,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诞生和发展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8]。改革开放后,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它虽然形成于改革开放后的实践中,但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彰显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指标之一,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本值得认真品味的书,凝结着先哲的智慧,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历史镜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9],既有国家动荡百姓生灵涂炭的反思教训,也有太平盛世居民安居乐业的成功经验。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为国分忧,为人民谋福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舍己为民的奉献精神,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引领社会发展、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体现了他们对人类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探寻,回答了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众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超时空、超地域的特征,能为其他民族和国家提供解决发展难题的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7]。战争、饥荒、发展等问题是当今世界性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世界秩序的构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这些方案的背后蕴藏的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仁爱思想、合和思想等。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冯思淇认为,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奚玲、崔楠指出,把握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中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树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可概括为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

1.理论方面

传统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渊源[12],系统阐释传统文化,提出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科学解释了我党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并给出了全面地回答,从而匡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如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经受住历史风浪考验的精神动力。将“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分运用到治国理政中,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好地解答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途径问题。

2.实践层面

对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时代价值,传统文化思想给予全面回答,它科学地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指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获得充足的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综合素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指导推进作用。特别是在丰富人们对精神和文化要求、促进社会向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古代圣贤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三)关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方法

李燕、周良书认为,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要分精华、分糟粕,反对两种虚无主义,重视宣传教育功能[13]。李军指出,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和创新发展,不仅澄清了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而且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途径[14]。学术界认为,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大部分学者认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方法是扬弃性继承和双创性发展。

1.扬弃性继承

思想文化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在人们认知水平以及时代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消极、糟粕的东西。这就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8],使其不仅能够适应时展,并且不失其精华部分。对于那些糟粕性思想,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要坚决扔掉。对于积极合理的因素,如孝道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必须积极继承和发展。

2.双创性发展

强调,为了实现传统文化能够始终充满活力,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创造性转化,就是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传统文化过时的外部形式进行改造,保留它们的内在价值,使之能够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需求相适应。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根据中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其具有时代特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者相辅相成[15]。只有把二者协调推进,才能使传统文化充满活力,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三、结论

传统文化思想范文3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深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其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增强其时效性,实现传统文化价值。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及两重性

(一)传统文化之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大概念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子概念组合而成。纵向的“传”指时间上的延续性,而横向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统”。“文化”一词在古代原意曰“文治教化”,《周易.贲卦》(《彖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的最原始提法。《辞海》对“文化”的界定:“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是说“广义”上文化指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广泛方面。而“狭义”文化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观念、意识等的总和。一般我们研究的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化。总结起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即植根于中华大地,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重道德与讲修养统一的“四统一”的特点。传统中国文化“儒”“道”“佛”三家并存,秦汉以后出现的全国大一统局面促进民族国家间沟通交流,经过“和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为多元统一的世界文化。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以“圣贤”作为理想人生的追求目标,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传统文化的两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几千年兴衰变迁积淀的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其消极腐朽的一面。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的继承,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应该结合时展要求赋予其科学时代内涵,体现当代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凝聚海内外炎黄祖孙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时刻铭记历史胸怀祖国。

(二)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崇尚道德是传统文化首要价值取向,古人强调“舍生取义”,把道德素质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因素和最起码的素质。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

传统文化思想范文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背景下,促使大学生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养料,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就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一、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功能及其追求和合统一的价值取向,正是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追求。更好地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今独立学院大学生有着极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浸润力,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塑成教育应该充分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源[1]。当前,各种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急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2],促使青年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一)在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要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多下功夫。第一,根据学生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可以设立“国学讲堂”“文化讲堂”“艺术讲堂”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讲座,经常性地举办传统文化名家论坛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系统全面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优雅的气质,塑造理想人格。第二,在课程内容和教材选取上,不仅要把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选入教材,还应该注意所选内容应贴近现实,使教材内容与大学生息息相关,这就具有了说服力,不但可以增加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第三,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设计教育内容,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教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而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办学模式,目前的师资队伍水平较低,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从事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师资队伍。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传统文化,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指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教师道德品行修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应当增强对教师的道德教化,通过种种渠道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他们进一步全面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够熟知并掌握理论知识,进而选择性地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本民族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到言传身教,传授中华民族文化的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为标尺,完善自身人格。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身作则,树立好自身榜样并发挥其力量。这样不仅能够更加令人信服,为大学生效仿,亦使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具有显著效果。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主动积极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从受教育者所感兴趣和有接触的问题或信息切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运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处理面临的难题,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与人格,使受教育者更加懂得明辨是非,分清社会中的美、丑、善、恶。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以谆谆教诲、由易及难的方式进行教育,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把课堂上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增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获得对知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通过开展活动,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首先,社会实践的形式应该是种类多样而又充满趣味性,通过潜移默化地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把传统文化教育渗入校园活动中,通过文艺活动、社会实践、交流研讨、为大学生推荐有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书籍,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竞赛活动、诗歌朗诵或美文写作比赛等途径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亲自参与、自我教育的作用,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验和认识。各类活动的设计都需要详尽的安排,需要与当下相适应,层层递进。其次,学校还可以让大学生在造访纪念馆、参观博物馆等,在亲身体验名胜古迹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增强人文历史的厚重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利用担任志愿者的机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切身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所给予他们的精神上的强大动力和支撑。

(四)积极使用新媒体,创新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进

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学在传授中华民族文化时应当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提高现代传播渠道的辐射面,使之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高校借助传统与现代媒体传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即运用不同的传播手段给予学生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学校不仅需要维护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更需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学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授,使传统文化在虚拟空间或是现实社会中都能得到有效地传播。第一,维护好校园网络环境,将不健康的负面资源从互联网中剔除,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媒介平台,建设积极的大学网络文化,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第二,大学通过网络阵地传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决定了其建设相应的“精品网站”的必要性。大学应借鉴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果,设计风格迥异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把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表现形式相融合,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感受真实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从而置身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第三,“微博”这一社交平台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良好媒介,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迅速的回复。此外还可借助“微博”这一平台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评比,设计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网站和网页比赛,是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剂催化剂,鼓励他们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三、结语

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使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是当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时展要求,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凝练符合时展要求的积极元素,用丰富灵活的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并根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源构成和性格特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教育平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微博、微信等沟通传播手段,将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另外,还应以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取代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让学生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气息,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董捷 梁军 朱博韬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思想范文5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其中非常重要,可以为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演变,形成了一道稳定的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稳定的,它有着相对的不变性,因此才能够超越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的时代潮流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影响着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告诉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许多的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利益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中华子女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在高校之中,广大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里的重中之重,高校学子的思想政治水平,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高校学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非常重要,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有着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在中华五千年中,中华文明涌现了许多的优秀文化,在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即使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之后,在时展中依然有许多优秀文化被传承下来,在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对于个人的德才教育,古有“圣人”、“君子”之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于人文品格教育的有力佐证。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对于个人的伦理教育,古人亦有言:修身齐家平天下,对于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儒家认为的实践道德是个人的最高追求,道德与人格的修养才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即个人修养的教育,对于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代大学生身处于一个信息化,事物高度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之以往每一个年代的学生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个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而恰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在于其稳定性,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都不曾发生过重大的改变,正是这种稳定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又如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传统文化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国家建设为己任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加爱国,树立远大的民族抱负。

二、高校应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优良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其中不乏劝人向善的文化精华,同时也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文化之中也有不好的地方,也存在有着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千年中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其积极向上的精华部分是值得发扬的,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要将之区分开,将发扬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如蕴含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夙夜在公”,“大公无私”等传统文化精神,而在中国古典文化之中,如诗词歌赋,戏曲等不乏弘扬这种积极文化传承的文化。在高校中,应当将其发扬,而对于那些封建迷信的传统文化,如怪力乱神之流,则应该运用科学的方式批判其存在性,让大学生认清封建文化,保持科学向上的思想状态。

(二)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乏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项目,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结合传统文化项目,成立相关的社团文化组织,通过活动的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引起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正如近几年来,高校之后兴起的国学热潮,真是鼓励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将国学中的优秀文化带到课堂,将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渗透到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这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作风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活动形式上,可以开展“时事点评”、“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文艺表演、观看传统文化电影等形式,丰富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在学生活动中,言传身教,达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效益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适当地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在思政课教学上,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载入“两课”的课程教育之中,扩宽课程内容,引经据典,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四)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水平

传统文化思想范文6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首先是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当仁不让的治国平天下的爱国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最为重要的,超过了一切个人利益。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的文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宁死而不屈。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心”;林则徐为了祖国的前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他们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这种大无私的精神会深深地影响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形成。其次是崇高的人格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儒家对于个人尊严和价值的肯定。儒家认为君子和圣贤应该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追求崇高、正义、道义等,无论在怎样困苦的环境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必须保持内心的崇高气节,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卑不亢,无所畏惧,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具有广大浩然的正义志气。最后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于进取精神和兼容精神的最好诠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善于进取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孔子、韩非子、屈原、左丘明、孙子等等,这些人都因不屈不挠的、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凝结成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在进取之余还显示出了如大海般广阔的胸怀,对于万事万物皆有一种自信的包容精神,这样才成就了辉煌的汉唐雄风和巍巍辉煌的大国气派。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方针,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第一,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相联系。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与大学思政课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多数高校都会将英语和政治列为必修公共课,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则不够,主要表现在人文社会学科偏少偏低。因此,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有必要极大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比重,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将某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以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应该将最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正确的价值取向收入教材,从先秦诸子的文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教学方面,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快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课堂交过。

第二,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所以,大学应该积极创设底蕴丰厚的校园环境,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刻地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目前,大学校园已经步入了科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渠道,因此高校应该结合时代的特征,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手段和机会来宣传传统文化。例如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影视短片,举办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网上论坛或互动等等。

第三,传统文化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传统文化思想范文7

1.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内涵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构建群众的积极人生观,提升群众自立、自强精神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本质上来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现代社会同样呼唤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在思政教学内容上,要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实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而融入了传统文化基因的内容,对于群众的学习来说,也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从而逐步构建和整体民族精神一样的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对此只有人民群众的内心始终将国家、民族和人民放在心中,群众个体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实践必须要建立在国家利益和民族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基础上。在现代思政教育体系中,要大力开展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积极引入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入,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进行创新和传承,才能够更好的丰富现代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3.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以人为本、修身齐家的人文精神对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中涉及到人生观教育教育方面无疑提供了充分的精神积淀。

我国长达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长河中,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发出璀璨的光芒。重视自身素养的修炼,尊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对于开展人生观教育,促进群众思想素质的提升显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算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现代社会同样需要这种修身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精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引入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就能够更好的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作出更好的服务。

4.传统文化所注重人际关系中的道德伦理调节,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无疑起到了积极地指导作用。

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个体和集体等不同关系的和谐。个人要和社会以及集体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虽然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但是我国五千年文化形成的人际关系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容,对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积极引入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想内涵,对于提升我国思政工作水平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传统文化,有效提升思政工作水平的几点措施

1.对广大群众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方的很多思想观念对于我国群众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比如叔本华的宿命论、尼采的唯意志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这些思想理论体系,开始对我国群众构成了明显的影响,这些理论体系中往往受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会存在着一些糟粕,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这些西方理论进行重新加工,取其精华,并积极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为构建群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重要的内容基础。

2.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并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更好的引导流行文化,同时也能够满足受教育者求知的需求和欲望。理论的说教往往会让思政教育变得非常苍白,而结合实践活动的理论教学,则能够让群众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及培养群众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的思想体系不断成熟。

3.在社会大众的传播方面,要注重舆论导向,规避不良思潮的影响和泛滥。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群众接受外来思想变得更加容易,而这些外来的思想既有其正确性,但是也带有非常明显的糟粕,比如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会对现代青年构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如果这些不良的思潮泛滥,无疑会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社会媒体要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也引导,积极挖掘外来思想的积极内容,同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并结合生动的实例来进行说明,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让群众远离腐朽思想和粗俗文化,摆脱低级趣味,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结束语

传统文化思想范文8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但当今社会,大学生似乎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从洋媚外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就在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找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并且探索大学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从洋媚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方面的文化,通常一般论述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中华民族在中国创造了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此,传统的概念衍生而来。传统的“传”指的是历史的传递,将过去那些有用的东西一代代传递下来,是一条纵线贯穿始终,“统”有规整、统一的意思,是一条横线进行统领。传统是历史上流传继承下来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制度规范,它一直贯穿于人们发展社会的始终,并且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文明,使得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受到根深蒂固的改变,这种生存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的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间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并没有敌人的侵入以及残酷的战争而停止迈向胜利的步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艰苦奋斗、不畏艰辛用献血换来中华民族的独立,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融合儒家、道教、佛教思想于一体。无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总能够反映它当时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进而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保护和维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领先的优秀民族。自古以来,汉族的文化生活与少数民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族一直处于农耕文化,而北方一直处于游牧文化的状态,之后不同民族之间不断碰撞,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互相尊重,促使整个民族大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伟大的四大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延续时间最长并且从未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殆尽,只有中国的古代文化生命力如此的顽强,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在其凝聚力上,面对敌人的入侵,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奋起反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这种坚强不屈的中国优良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优良传统,带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修养十分重视

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不同于欧洲,欧洲文化研究最多的是人与物、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则把研究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十分重视现实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学的思想,经常把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放在天地间十分尊贵的地位,注重人的人格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由此而来,文学作品大都书写人和人生。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作为道德、修养极高的化身,是那些追求高尚道德境界的人们的榜样,它激励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品德和道德的修养,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以及怎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进而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对精神方面的崇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比如,儒家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对道德境界的追求,个人的最大追求便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最首要的就是伦理纲常的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居于次要位置,这种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传统教育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教育届的借鉴。显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道德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吸取积极正面的能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代大学生要求具有“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去学习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却对我们本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很少,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研究的很少。本属于我国的端午节,却被韩国抢先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本属于我国的牡丹花种,却被别国申请了专利,类似的事情无不在警告我们,要守住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将它发扬光大,被世界其他国家学习借鉴才是保护好我们传统的唯一出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但很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少之又少,不知道孔子为什么会受国人的崇敬,大学生们还在乐此不彼的过着外国的洋节日,却忘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心智还不是很成熟,他们经历的这个阶段正是需要汲取知识的阶段,所以,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如果置之不理,大学生可能会被其他消极反面的思潮所迷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是不利的。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辈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才会有现在这么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供我们学习借鉴,大学生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争取将适应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开拓了大学生的学习视觉,更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坚实基础。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使它发挥有效的作用是每个教育者应该考虑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更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当今大学生并不能接受学校强加给他们的学习方式,高校要遵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开展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活动,例如多开展一些话剧社、戏剧会等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参加,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一直以来,人们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很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所以,高校要转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使得其元气大伤,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固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它自己封建等方面的缺陷,所以需要我们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知识编入教材带进课堂

高校应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课程,不论师范类院校还是理工类学校或是综合类学校,将其设置为公开必考课,每个同学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这样做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多一些文学素养,少一些愚昧无知,多一些文学积淀,少一些迷茫,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在高校实行教育课程改革时,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属性的学生,文科生经常学习研究的就是历史、政治、文学等等文科方面的知识,高校应该相应的为文科生加入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让他们改变之前认为自己所学习课程对未来和社会没有用的想法,因为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全面、系统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相应地,对待理科生,高校更要加大对其文学知识课程的投入力度,让其了解他们不够熟悉的文学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改变枯燥无味的实验生活,增加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进而提高理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各个学院要定期举行经典文学读书会,号召学生加入进去,广泛交流,交换学习意见,这样才会给学生加深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开展《百家讲坛》一类型的系列讲座,让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学习之前没有接触到的文学知识,用趣味的故事形式讲出来,以便于学生接受。总之,将传统文化知识编入教材、带进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三)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当今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将任教按成是一份挣钱吃饭的工作,没有做到言传身教,所以,高校一定要把好这道关口,实行实习考核制度,严格规范上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另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编入教材的改革必须请教育界的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编写,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运用科技的力量创新文化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逐渐涉及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正是信息科技的领军人物,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将互联网同教学联合起来,开拓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在互联网平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专栏和平台,为大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便利的条件。运用网络媒体,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软件供大学生使用,将中国传统文化抽象变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变不理解为理解,网络时代给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手段,所以,教育者要掌握好先进科技媒体的运用方法,顺利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作者:贾鹏敏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于运国.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张国胜.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