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范例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生态环境;智慧城市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概念

基于发展道路和经验总结和提出的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发挥生态优势,坚持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的生存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要综合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通过统筹规划,保障设计成果的科学化和合理性,符合生态学有关要求与原则。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之一,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站在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等多个层面分析,打造有机生态体系。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分析

2.1案例概述

概率概率概率概率概率以广西某城市为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于生态优势,在现有的水系脉络和地质构造基础上,贯彻水生态建设理念,围绕水环境和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以及水文化,探索打造生态体系。总体规划如下:①构建一轴两环水系格局,增强“通”的功能。②打造双核两带产业格局。③打造两地多点水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2.2生态规划

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为例,要围绕当前的生态环境和问题入手,做好生态规划,治理和保护生态。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保护漓江为根本,结合城市格局与漓江生态环境,打造“一连一通一育、一蓄一调一供、一管一控一护”的漓江保护和利用水生态新格局。具体来说,通过建设水利工程,通过水库调蓄,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并且为城市补水;利用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保障城市供水与漓江补水等。通过加大法律建设力度,强化水管理,积极推进生活污染源整治工作,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出的“两江四湖”工程,依据宋代城池图环城水系构架,实现各类效益的统一,产生旅游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打造的水环境体系,采用控污减排和综合整治方法,解决水环境问题。建设的60个截污工程,能够使得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水源地保护工程,涉及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以及生活污染源整治等。除此之外,创建部级生态乡镇16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88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68个。

2.3产业规划

积极推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大农田污染预防与治理力度,打造稻-灯-鱼-菇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蔬生态农业模式,促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有机统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漓江为核心轴,以水环境治理促进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与区域文化优势,通过连接江湖,增强辐射效益,形成人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的格局。依托生态资源,带动农业、旅游业等产生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策略

3.1精心设计

概率概率概率概率概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精心,保障城市生态建设目标能够实现。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发展阶段差异,所以规划设计难以统一。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围绕景观设计和产业设计以及住区设计等内容,做好前期的勘察与调查,掌握生态和发展的现状,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例如,促进建筑与园林共同发展,则需要做好街道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密切结合,实现对江河湖泊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促进生态环境与文化的深度发展,达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紧密结合的效果。注重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融合智慧城市规划内容,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和医疗产业等的建设,加大生态产品的开发力度,优化与调整产业布局。积极进行生态产品的开发,优化布局产业格局。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不断提升生态经济的占比。在企业发展方面,注重环境信用评级,使其注重环境保护[1]。

3.2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概率概率概率概率概率从生态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公众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表达权、监督权,在规划和建设以及管理方面均有相应的权利。生态城市建设,通过生态治理和保护,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的受益者是公众。目前来说,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中公众的参与不强烈,未能有效发挥公众的力量。究其原因,生态建设成效的获得时间很长,公众的生态意识不强等。实践中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奉献力量。例如,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发公众参与模块,在开展生态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等工作时,同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相应的信息和建议,更好的了解环境现状和民众的需求,进而高效推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获得更好的效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2]。

3.3增强规划的协同性

概率概率概率概率概率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主要组成部分,要同其他规划紧密结合,提出高品质规划建设方案。以某城市为例,借鉴先进的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模式。从产业规划方面分析,布局科技智能、大健康以及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建设国家海洋博物馆以及各类项目,打造城市新名片。围绕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加大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实现事物、事件、人的互联互通,设计多个智慧应用。信息技术和生态环境的融合,能够为生态监测、治理和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水平,为民众提供优势的服务,增强群众的幸福感[3]。

3.4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以城市自身生态为基础,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环境治理和保护,打造稳固的生态环境。通过采取各类措施,不断提升生态资源,形成完善的资源体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资源保障。规划的内容,包括内外环境,比如发展边界和生态廊道等,要做好整体和细节的把控。全面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理念,充分利用建筑和道路以及各类空间,进行生态绿化设计,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局面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积极推广绿色运动。贯彻环保理念,加大对能源利用度,比如地热能和太阳能以及生物能等,积极替代传统能源,缓解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产业方面加大项目的环评力度,推广利用绿色加工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提倡绿色出行,打造绿色交通系统,调动群众的力量保护环境[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做好生态规划和产业规划等。文中结合实践,提出增强规划的协同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等规划设计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向虎.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1):189.

[2]刘洋.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104-105.

[3]高妤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213.

城市规划范文2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作为指导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居民生活环境要求的持续提高,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城市的差异性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经验的缺乏,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凸显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尤其是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的一种弹性应对方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将海绵城市的概念界定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优势也逐步凸显。海绵城市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渗、排、蓄、滞、净、用六个方面(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优势主要在于缓解城市内涝和增加城市用水供给两个方面,而这也是当前多数城市在城市化建设中给排水方面遇到的瓶颈所在。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海绵城市是基于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行经验总结,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实事求是原则

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中,除了考虑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用功能,还要考虑城市独有的特点。虽然海绵城市理念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原则,根据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创新性应用,避免千篇一律、照抄照搬。

2.2标准化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海绵城市优势和功能的发挥是基于完善、统一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即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与运行涉及的设备、管网等基础设施要与城市原有的给排水及其他市政设施相配套、相衔接。因此,在借助海绵城市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的原则,按照城市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进行海绵城市管网的设计、建设,以确保相关工程设施能够真正对接到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之中。

2.3生态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雨季的排水难问题和旱季的供水不足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相关管道设施与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使雨水能够在绿化、保洁等方面得到便捷的利用;另一方面,要严格区分雨水与自来水,切实保证市民生活用水的安全性,避免水污染等现象的出现。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指导。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从海绵城市理念出发寻求规划的新思路、新方法,借助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海绵城市路网规划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两个层面。其中,路网规划主要研究的是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道路设计则主要侧重于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用地衔接两个方面,道路设计主要涉及城市的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道路用地衔接主要涉及与建筑的衔接、与绿地的衔接、与水系的衔接。从具体的规划思路方面来看,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指导道路规划时要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达和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排水防洪系统、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情况,按照城市一般性路网规划方式,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确定道路的功能和基础设施规划。相较于以往的城市道路规划方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规划表现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一方面,要实现多规合一,实现不同市政部门和专业的跨领域协同运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区域整体规划,强调从城市发展的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同时,道路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照绿色的生态理念来设计道路,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安全原则的切实实现。

3.2城市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雨水的贮存、净化,即如何将雨水汇集一处贮存,并通过完善的净化系统将雨水净化为具备一定功能的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在城市水系统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湿地水源保护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系统。在湿地水源保护系统,海绵城市理念指导系统规划、建设的水源净化建设,即通过明渠暗道将雨水引入天然的湖泊湿地,借助湿地的贮存净化功能实现对城市雨水的净化。当然,在雨水流入天然湿地水源地的过程中,会借助滨河植被带、缓冲区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泥沙,提高雨水的纯净度。在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系统方面,海绵城市理念指导水系统的规划要遵循路径生态的策略,即水系统的管道、场地要远离垃圾集散地、填埋场等污染场所,同时要保证地面雨水滤网系统的完善,将雨水中的垃圾过滤在地面,避免垃圾随雨水流入管网和雨水净化场。

3.3城市水资源调度中的应用

水资源作为城市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基础性资源,是保证城市运行稳定、持续的重要资源。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是诸多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突出性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对雨水的科学合理利用,恰恰能够缓解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设计单位要根据以往的城市水资源使用情况、雨水分布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确定水资源缺乏区域,将该区域作为雨水贮存、调度的重点区域,借助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优化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策略

虽然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部分城市也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城市规划活动中,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经验模式指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结合当前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现状,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点做到如下方面。

4.1更新城市规划理念

受以往应对城市内涝思想的影响,目前城市规划中尤其是雨水管网规划设计方面主要考虑的是雨水的排放,对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关注度较少,这就导致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面临诸多阻力。基于此,城市规划设计方要改变以往的规划设计理念,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日常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借助雨水的排放、贮存、净化、再利用拓宽城市水资源获取的路径,充实城市水资源。

4.2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

生态海绵体是海绵城市理念转变为海绵城市规划行为和效果的关键性载体。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视对诸如湖泊、草原等生态海绵体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这些天然海绵体来净化雨水,使水资源得到真正有效的利用。当然,对于缺乏自然生态海绵体的区域,要通过人工改造和建设生态海绵体的方法来增强自然环境对雨水的过滤能力,使生态海绵体切实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

4.3注重城市水资源分布与使用的模型分析评估

海绵城市理念被应用得最多的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域,而正是在这些区域,雨水资源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往年的水资源分布、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确定水资源稀缺区域,是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用到“刀刃”上的关键。在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通过雨水的季节性分布、区域性分布和水资源的需求信息进行模型化的分析来评估出真正需要推行海绵城市理念的区域,将其作为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点区域。

5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理念,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深入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背景下,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更多的城市规划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在实际的规划中,有关主体要通过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注重城市水资源分布与使用的模型分析评估等策略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科学应用,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梁田.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1):168-169.

[2]任永刚,梁鹤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4):199-200.

[3]刘斌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24):100-101.

城市规划范文3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城市规划;重要性

1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

所谓建筑规划设计,主要是指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建筑设计者利用城市有限的场地,依据各种规范、法律、规程等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从而实现一个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在这个设计中,需要考虑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交通环境等,通过各种环境的结合,展现建筑规划的格局、建筑规划的布局,以此达到城市经营管理者的建设发展需要。而从狭义上讲,则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区域进行建筑群体的整体设计,设计需要考虑区域内人群的生活习惯、交通出行、排水与供电等需要,以及开发经营者的经济利用性等因素。由此可知,建筑规划设计是一个具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理论。而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由此设计者们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发展范围,从而运用专业的设计技能来实现城市发展的目的。

2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2.1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从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中发现,建筑规划设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目的是引导进行建筑设计,科学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者当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运用建筑规划设计时,则必须利用现代城市的规划发展语言进行系统性的调整,以此体现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从而合理、有效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融合。例如建筑物的造型,需要与当地的历史环境相融合,既要体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元素,又要通过特有的造型,来呈现城市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特色,由此既能尽显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又可以有效避免因内容局限而失去城市自身独有的元素,这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2建筑规划设计的场地需要受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一个项目建设用地位置确定后,只有结合城市规划设计要求,才能综合考虑确定工程的类型,进而实现开发商建设的目的。由此可见,建设方要想体现自身建筑的经济效益,也为使后期自身发展应用时不至于失去投资的目标和方向,则要综合考虑其所在位置的城市规划发展的总体要求,从而才能确定其在规划地上的建设需要。所以,建筑规划设计在进行一个项目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是业主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建筑物周围环境是否能够符合城市规划的需要,进而才能确定建筑规划设计的设计方案。故此,建筑规划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也就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城市发展与业主开发的共同利益,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也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设计者在获得业主的设计方案后,必须与当地的规划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而实现设计与规划的合理结合,做出一份合格的建筑设计图纸。

2.3建筑规划设计的规格受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人士都清楚,在进行项目立项时,必须考虑当地地区的城乡规划发展要求,而这些要求从某些方面限制了项目的规格,从而直接影响了建筑项目的很多功能发挥。如在建筑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项目的层高、容积率、交通状况、绿化覆盖率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限制了建筑的规格设计,因此业主和设计人员进行方案确定时,必须对此进行相应的考虑,才能保障建筑项目能够顺利通过审批。由此可知,建筑规划设计的规格也受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这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3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城市特色发展

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特色,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环境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达到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完成建筑规划设计,从而适应城市和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以此从本质上摆脱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进行多元化的内容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相协调。由此通过将特色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来真正达到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例如对于江南的水乡城市,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中的“水”因素,利用水来完善建筑设计,通过水展现建筑的独特风格,通过建筑体现水在城市中的特色。

3.2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应用

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所使用的场地要求,既要在全面保证经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完成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又要从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要求中,达到对场地的合理利用。如在进行小区群体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小区的容积率、绿地覆盖率等因素,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城市整体规划设计效果,如果掌握不好这些因素,不仅不能与城市的规划设计相协调,也会给业主开发项目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使其失去开发的价值。所以在进行建筑规划整体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布局,以此有效地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一项城市建设的主要条件,而建筑则是这个城市建设的基础,要想有效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做好建筑规划设计工作,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喻婷.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住宅与房地产,2019(9):85.

城市规划范文4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管理;蓄水

0引言

我国地形复杂,主要分为山地城市、平原城市和高原城市,而目前最多的还是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而二者在运用海绵城市理论中,主要的区别在于建设的过程。山地城市由于更为复杂,更加注重建设过程的规划。

1建筑设计要素

目前我国城市在建筑物中,普遍呈现为集中的趋势,而所有建筑物上,屋顶的裸露面积非常大。自海绵城市理论提出以来,很多建筑设计都考虑到建筑物的屋顶可以采用植被绿化的措施,屋顶植被绿化的优点是加强城市空间的利用、减少雨水资源的流失、净化雨水、降低噪音等。当然这一措施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建筑物屋顶的坡度、屋顶的承载力和防水性能等。

2探索道路要素

在整个城市中,道路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1/3,大部分雨水的直接接触面就是道路。距离长、不间断是城市道路的特点,由于道路材质的影响,对雨水的下渗起到了充分的阻断作用。现在国家在提倡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日后要修建的道路中,可以铺设生态性的雨水材料,例如水性沥青混凝土、透水性的混凝土以及透水砖等,这些材质能从根本上加快雨水渗透的速度,减少内部道路上的涝害。而大多数已经建成的道路,就需要在道路的两边建设线性草坪,也能加快雨水的下渗速度。

3探索城市的开放性空间

城市建设中,有很多开放性的空间,例如城市的广场、城市公园还有停车场等。开放性的区域,人流都比较集中,在这样的场合大多数都是铺设沥青、水泥或是砖石等等,在这样的场合就可以把外面铺设的材料替换成新型的透水性材料(图1),这样的替换不会对原来的性质有影响,还能缓解城市雨水的下渗问题。

4探索雨水处理的设施

雨水的收集并不是简单地把城市的雨水收集起来,由于环境的污染,很多时候不能直接使用收集上来的雨水,需要对雨水的污染进行评估,并且要根据雨水的污染程度来进行处理。把城市其他空间进行改造,可以加大雨水的收集,但是如何能将收集的雨水进行再利用,这是目前的重点。首先雨水收集后,要对水体进行评估,再评价一下城市近期的污染程度,最后治理雨水,达标后再进行利用,从而实现雨水的可持续发展。

5山地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方法

首先山地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根据国内外类似案例进行总结,并且立足于现实状况,例如重庆市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就要根据重庆的地形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重庆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山地城市想要建设海绵城市,除了要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还要根据各地的特点、人文、市场等客观条件进行特点性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应对的是雨水的管理,而雨水的管理,主要是包含了雨洪管理、雨洪控制以及雨水径流管理等。雨水管理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指包括城市排水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的低影响开发等。雨水的合理管理不仅能够保证雨水的双径流,还能保证干旱城市雨水的可持续利用,所以说雨水的管理不仅能够保护城市的环境,还是实现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6建设海绵城市面临的挑战

6.1短缺的资金

海绵城市的建设并非是短期的工程建设,它包含了城市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路面、城市广场、公园、停车场的透水铺装,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城市顶楼的绿化和道路两侧的绿化,这些建设都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金问题就成为海绵城市建设首个难题。

6.2短缺的土地资源

我国城市用地短缺,在山地城市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而增加城市的绿化还有雨水管理这一系列的设备,都需要占用一些城市用地,海绵城市的建设初期会加重城市用地的紧张程度。

6.3破坏城市的原貌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对很多已经建成的道路、公园、广场等进行重新改造,而这就存在着破坏城市原貌的问题。需要将这些建成的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修改,这一改造工程的难度非常大,很可能会出现破坏老城区原有的地域特色,如何在保证改造的同时,不破坏城市的原有面貌,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又一大挑战。以泉城济南为例,在整个城市的地下水走向非常多,将济南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后,会不会影响到地下水的流向,导致一些泉水无法喷涌,这会直接影响到泉城的美誉。

6.4城市水资源再次污染的挑战

海绵城市的建设的确可以满足对城市与雨水的管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旦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城市水资源的污染,这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雨水降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包括了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原料、建筑垃圾等等,这样的雨水收集起来后,很难进行净化再利用,而且会污染到其他的水资源。为了保证城市绿化的树、草、花正常生长,难免会用到一些农药化肥等来进行维护,而这些地方的雨水收集后,也会造成污染。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水资源的再次污染问题也是关注的重点。

7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7.1海绵城市的建设要适用于城市化的特点

山地城市地势是比较复杂的,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山地城市的特点去建设。例如在进行道路两侧绿化时,要根据地势的特点来进行规划,可以直接将路面高于两侧的绿化,这样后期雨水可以直接进入绿地,适应于城市化本身的发展,也能减少后期再次修改投入的费用。新城区的建设,可以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来进行,而老城区的改造是比较困难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只是对单个项目来进行建设,而是将整个城市统一进行规划,所以进行改造就是一个比较复杂漫长的过程,只能通过一个区域的修复过程完成改造,而且改造的整体方案必须提前做好,更需要相关部门一起配合,保证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7.2海绵城市的建设要做到灵活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对雨水进行管理,在雨水多的季节里,避免城市遭受水灾,将雨水储存起来,等到雨水变少时,又能将之前储存的雨水释放出来进行利用。在雨水的储存上可以采取很多方式,可以建立蓄水池;将雨水引流到城市周围的河流、湖泊中;通过地下排水系统将雨水变成地下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联合使用,保证在雨季中能够储存更多雨水。根据地方的不同,灵活多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达到目的,还能节省很多资金,例如在城市的老城区,如果是通过改变道路材质来进行蓄水,不仅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还浪费财力物力。在老城区更适用的是建立小型蓄水池,不仅可以利用老城区小型的闲置地,还能降低成本。

7.3科学设计进行蓄水,避免雨水的污染

收集的雨水一旦被污染,即使净化后也很难能进行利用,所以说收集储存的雨水要尽量避免污染,而如何科学地进行蓄水用水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小型的蓄水池不可能配备净化设备,而这样的小型蓄水池收集的雨水,用于路面的清扫、绿化区的灌溉等是没有问题的,初期的雨水收集,只要保证雨水没有流经污染区,就没有问题,只要蓄水池高于周边地面即可。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只在城区中进行,在城市的周边也应该采取措施,森林、草地都是天然的海绵体,应该加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充分利用郊区的空间来缓解城区的压力。山地城市有大量的坡地,而坡地是重点水土保持区,所以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因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8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减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尽管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挑战,但是通过科学的建设,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能够使城市减少水资源的污染,也能解决水资源的短缺。

参考文献

[1]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4-8.

[2]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37-41.

[3]王云才,崔莹,彭震伟.快速城市化地区“绿色海绵”雨洪调蓄与水处理系统规划研究:以辽宁康平卧龙湖生态保护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3(2):60-67.

城市规划范文5

1.1规划布局

我司对该项目的定位是“环境高雅、配套齐全、品味高尚的现代生活区”,因此规划设计从各地块自身及环境的特点出发,力求创造出全新的城市居住空间和形象。A01-1、A01-2及A01-3地块方整,面积适中,根据2006年《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规定的建筑退距要求,可布置3排约18层的住宅。考虑地块的特质,在设计中主要沿南北二侧布置建筑,从而为地块的内部留出大面积的庭院绿地,提升了居住品质。在A01-1地块的西侧靠翔安大道除设3栋25~28层的点式高层,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形象。A01-1、A01-2的北侧及A01-3地块的南、北侧设置底层商业,与北区安置房的底商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A02-1、A02-2地块位于洪前路的两侧,面积较小且周边均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对内部居住空间环境的营造。因此,花园洋房式住宅内敛的居住性格成为此处的首选,其丰富的内部环境也平衡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A03-1地块是本项目唯一一块面积较大的地块,也是最能形成一定规模居住空间的所在,在规划中此地块内部以多层的花园洋房和高层住宅相结合,提供较多种类的住宅套型。多层的花园洋房结合中心绿地景观布置,具有高品质的居住环境,高层住宅环绕四周,在城市道路一侧形成良好的界面。A03-2地块位于“四馆合一”广场的北侧,北侧和东侧均与A03-1地块相邻,从空间形态上可看作是A03-1地块的一部分,以高层住宅为主,周边沿街设置商业用房。由于此地块用地高差较大,西侧和南侧沿街店面为2层。A03-3地块位于“四馆合一”的东侧,面积较小,布置了2栋点式高层住宅。

1.2交通体系

本项目各地块周边均有城市道路,外部交通便利。设计中除A02-1、A02-2、A03-3地块面积较小只设一个出入口外,为每个地块均考虑了2处以上的出入口,其中将作为一期开发用地的A01-1、A01-2地块的主要出入口设于纵一路,弱化其城市道路的感觉,入口管理用房的相对布置使一期的空间和形象得以整合,同时地块内外空间也形成良好的互动。A02-1和A02-2地块的出入口分别设于纵三路和纵四路。A03-1地块面积较大,设3个出入口。地块内部的道路结合消防和实际使用的需要设置,其中A01-1、A01-2、A01-3、A03-2、A03-3地块内部均设环路。A03-1地块面积较大,内部交通为环路和支路相结合。A02-1、A02-2地块内部以人行道路为主。(本文来自于《福建建材》杂志。《福建建材》杂志简介详见。)

2建筑单体设计

2.1平面设计

我司对大盘住宅的户型设计一贯的主导思想:在充分体现开发的经济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居住的品质。根据基地和本项目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居住习惯提供多种户型可供选择。各户型的设计从居住功能和外部景观出发,注重了“动静分离”和住户私密性的要求,体现了对居家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的考虑,形成了功能紧凑合理,既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又有良好景观的室内生活空间。根据该项目的地域性和建设背景———响应国家90m2小户型的政策,结合市场对户型的需求,对设计公司提出以小户型设计为主导,但户型设计应考虑可分可合的要求,即单套小户型各项功能设计到位,两套小户型又可组合成合理的大户型。同时在销售过程中,我司提供分开独立的户型平面和合并后可使用的户型平面两种平面供购房者选择,从前期销售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户型很受欢迎。大部分购房者同时购买两套小户型,有的为了方便自住,有的方便出租。

2.2立面造型设计

公寓建筑立面造型的设计则以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了欧式风格,并在材料和做法上融入了当地的居住传统中自然和温馨的特质。由建筑底部深暖灰色的石材基座、浅暖灰色面砖的中段和上部跃层的横向线条组成的立面构图,既体现了经典欧式造型的精华又不失现代生活的精致和简约。观景电梯、落地飘窗、入户花园、构架和精心设计的空调室外机位更丰富了立面的效果。花园洋房的造型通过木制百叶、玻璃和实墙面的虚实变化,局部单坡、二坡屋面的色彩变化点缀于屋面造型简洁的高层公寓中,丰富了小区的第五立面。

3景观设计

每个住宅项目,应该是景观与主体建筑巧妙融合与互补的整体。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形象,需要借助周围环境的配合以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而景观则为建筑创造了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延伸和呼应。经历了去年房地产的低谷时期,消费者购房更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地注重区域、价格、户型,开始对小区景观建设进行比较考量。景观对整个楼盘的观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小区物质外延和精神内涵的窗口,也是业主地位的象征。作为购房者,都希望自己长期居住的小区拥有优美的环境和高档的品位,这也是将来小区景观建设的趋势。

3.1设计原则

对美地雅登的景观设计,结合之前项目的经验,对设计单位提出了四个设计原则:⑴激发活力原则:由于小区的居住者是不同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和爱好的各类人群,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组织复合、多样的功能活动内容,以满足各类使用者的活动要求,使庭院成为具有活力的绿色公共空间。⑵师法自然原则:呼应城市人回归自然的情结,创造自然式的地形、道路、绿化、水体等,彼此交融、巧于因借、因地制宜。⑶提高可达性原则:为了达到公共空间的充分使用,使每个居住者都能分享到绿色文化景观并参与到充满活力的各类活动中,因此各庭院的中心活动场地与中心景观区域要保证最大可能的视觉可达性与路径可达性,使各栋楼的出入口都有便捷的路径通达景观中心及活动场地。⑷增强观赏性的原则:合理组织动观、静观,尤其在强调看与被看的庭院景观效果,并根据重要节点组织视线的收与放、近赏与远观、声景与嗅景等观赏效果。

3.2设计要点

目前美地雅登的景观设计已完成前三个地块,其中A01-1、A01-2已施工完毕,A01-3目前正在施工,下面就先介绍前三个地块的设计要点:A01-1、A01-2、A01-3三个地块形态较为规整,从小区步行主入口处结合商业建筑设计景观水池,成为景观轴线的起点,自东向西以一条水系深入中心景观区,水体的形态由人工规则式向自然曲折式逐步过渡。中心庭院周边结合住宅出入口位置设计了多个进入点,以方便不同楼的居民都能以最便捷的路径进入中心场地。其入口形态各异,以大乔木作为主题。公共开放空间围绕水体两岸,休息区分布在水体边界及开放空间边缘,提供驻足的场所。停车位与开放空间边界布置绿篱、栽植乔木以保证中心景观区的安全,同时成为视觉屏障,减轻周围高层对中心区的压抑感。

3.3后期施工情况

成功的景观效果不是留于施工图纸,景观的设计和施工是景观行业中两个不可分离的子项,景观行业有“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三分种、七分养护”的说法,这就需要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公司的现场控制力要很强。现场控制的关键有两点:第一,要严格控制景观效果;第二,要根据预算,严格控制成本。第一是控制好的效果,比如种植大树,不是挖个坑把一棵大树种下去就可以的,而必须按图纸设计要求在现场严格控制大树的胸径、冠幅、树形、全冠移植、是否截枝、几级分叉、观赏面朝向、成活情况、有无病虫害等。美地雅登景观施工前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景观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大因素就因为材料进场无法得到控制而又受交房压力,后来在公司决策层的旨意下,重新整改了部分景观,后期主要景观点的大树由甲方相关部门和设计单位、监理、施工单位三方共同到外地苗圃当场比较采购,大的苗木得以控制后,景观效果立即改善。

再说成本控制,景观施工的监督和管理不像建筑施工那样规范和成熟,所以如何在现场控制好成本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施工图纸的不完善、前期招标的甩项漏项,最低价中标原则,都为后期现场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将来的趋势是开发商会在景观上增加一次性投入,而尽量减少后期物业管理的维护成本,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应把这一思想融入,施工过程中把每个项目做到位。目前设计单位的施工图纸由于是流水线作业,加上压缩设计周期,图纸质量难以控制,因此招标之前应先组织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先对图纸进行内审,提前审核设计标准是否符合公司要求,设计是否有错缺漏。招标过程中应对清单的项目和价格合理性进行审核,施工过程控制施工单位不擅自变更材料,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成本。

从最近参观的几个楼盘来看,将来房地产景观设计的趋势还是以绿化配置为重点,不仅绿化量增大,而且绿化的品种、层次将会更加多样化、生态化。由于硬质构筑物的材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老化变形,并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进行翻修维护,因此硬质构筑物设计量也会逐渐减少。所以在美地雅登后期景观整改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增加绿化面积,减少硬景面积,从现场形成的效果来看是正确的。

4结语

城市规划范文6

电源规划是电力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源装机容量以及分布直接影响到城市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源规划应该以城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符合需求预测为根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因此,科学合理的电源规划是编制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

1.电源规划的依据

传统电源规划的限制约束性条件主要包括了:满足目标水平年电力需求;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指标,对于本地电厂,满足设备以及事故校验条件;对于电网应该满足“N-1”准则的要求;电源建设与运行成本最小;与相邻电力系统互联的效益以及费用。按照城市发展的特点,假如仅仅考虑按照某一水平年设置规划目标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所以会造成“规划赶不上变化”。城市电源规划应该以城市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对远景进行展望,以远期指导近期,采用合适的规划方法。适合的规划防范应该以规划所必须遵循的刚性约束条件制定目标,确保电源规划和长远发展需要相一致。因此,在制定城市电源规划时,要和饱和负荷相结合,确定阶段性最终规模。

2.电源规划的方法

城市的电源规划,一般受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并且需要充分的考虑供热的需求等,所以在传统的电源规划模型的基础上,要根据城市电源规划的原则和目标,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城市电源规划在传统的电力平衡约束条件下,增加热平衡约束条件。本地区第n年第m个已有电厂的有效容量+本地区第n年第m个新建或者扩建电厂新增有效容量-本地区第n年第m个退役电厂有效容量+(本地区第n年第k个受电变电站从省网受电容量-变电站想省网送电容量)≧饱和负荷,而饱和负荷≧第t年最大供电负荷。

二、城市电力规划中的电网规划

城市电网规划应该根据电源规划确定的电厂容量和布局,制定电厂接入系统方案,确保电厂投产机组按时顺利接入。所以城市电网规划应该满足一定的原则。

(1)电压等级:减少变电层次,避免重复降压。(2)供电的可靠性:电网供电可靠性遵循电网供电安全准则。供电网络满足供电可靠性的要求,电网供电安全全部满足“N-1”准则,城区中心高负荷密度区域和重要用户满足“N-2”准则。配电网故障造成用户停电时,允许停电的容量和恢复供电的目标时间满足以下要求:两回路供电的用户,失去一条回路后,应不限电;三回路供电的用户,失去一条回路后,应不限电,再失去一条回路后,应满足供电容量50%~70%用电;一回路或者多回路供电的用户电源全停时,恢复供电的目标时间为一回路故障处理恢复的时间。(3)供电能力:各级电压变电容载比应该满足《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相关要求,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时期容载比取值可稍有不同。

三、结语

城市规划范文7

 

1.城市生态规划   如果不明白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生态城市设计的根本原则,我们就不可能在建设生态环境方面有大的进步。生态城市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1.1城市生态规划概念   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MAB.1984)”计划中指出:“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较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是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在城市这一以人工自然为特征的特殊地域的特殊应用。其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1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   1.1.2城市生态分析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依据。   1.1.3城市生态平衡是城市生态规划合理的标志。   1.1.4城市生态发展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   1.2生态规划技术方法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有如下两种。   1.2.1生态因子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方法是依靠多元统计技术方法来实现的,其中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是城市研究中常用的多元统计技术方法。主要步骤:①生态因子调查。了解规划区内与土地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地质、地理、土地利用及社会和文化等“生态决定因素”。②生态因子的分析和综合。将各生态因子分级,在相同比例的图上以同一种颜色由浅到深三个层次表示,形成包括坡度图、土壤类型图、易冲蚀程度图、野生动植物图、游憩价值图等在内的单因子图,叠加形成复合图。③土地适宜性分析。由单因子图叠加形成的综合图可以区分出具有不同生态意义的地块,每一地块都暗示最佳的土地利用。生态因子分析方法的结果:①生态敏感性模型:从城市生态环境要求出发,分两个方面确定城市结构形态和空间模式———正向决定不可以破坏的生态支撑系统的等级以及其形态与模式,反向是引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限制等级,指导城市物质空间结构形态、用地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②用地适应性模型:从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出发,划定适应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的等级与形式。   1.2.2生态安全格局方法。生态安全格局方法把景观生态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就必须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要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生态安全格局。不同安全水平上的安全格局为城乡建设决策者的景观改变提供了辩护战略。因此,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不但同时考虑到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而且满足了规划的可辩护要求圈。生态安全格局方法认为生物对整体景观都具有利用和控制的潜能,而景观中存在着某些潜在的格局,它们对生物的运动和维持过程有关键的影响,如果生物能占据这些格局并形成势力圈,生物就能最有效地利用景观,使景观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最有效地维护生物和生态过程。因此,识别、设计和保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现代生物保护的重要战略。   2.生态与城市结构形态的关系   城市生态空间与城市结构形态相对应,构成共扼关系。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在塑造城市形态与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从城市生态的角度   首先,城市生态空间网络基本囊括了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城市生态环境的营造和维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城市的生态支持系统。近年来“基地决定论”、“生态优先”、“反规划”等理念相继提出,使城市形态结构的规划更趋合理。例如基地决定论认为:一个场所采取适当的形式有其固有的道理,有着“承载能力”和“最佳使用”。“生态优先”、“反规划”则都是提倡将本身具有较高生态价值或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大的场地优先规划,力求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生态,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2.2从城市形态的角度   城市形态与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的生理、心理要求密切相关,人们向往美好、和谐、健康、有活力的城市,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会感到压抑、沉闷,人们的自然天性会促使他们去寻找亲近自然的机会,所以出现了一到节假日凡是自然气息浓厚的地方(如公园、城市周围的风景区)游人如织的状况。即使就在城市环境中,绿化较好的地方也是人们乐于驻足之地。城市生态空间与城市结构形态相互支承、相互补充、完善,共同起着营造美好城市环境的作用。城市的自然环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生态空间网络的布局结构。反过来,被纳入城市生态空间网络后,这些自然环境资源也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有助于增加城市形态与结构的可识别性和特色,打造美好的城市形象。在世界城市之林中景观特色鲜明城市无不在其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关系上有其独特之处。下图分别为莫斯科、巴黎的城市   2.3城市空间   “生态优化”策略在城市结构形态研究领域中运用“生态导向”的思想由来已久,将区域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与土地开发利用政策相结合,并开始从“生态优化”所强调的单纯“保护”,向利用生态来引导区域开发的“生态导向”思想方向发展,使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城市结构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城市结构形态的调整与优化应该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应体现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因而,制定城市结构形态的目标,应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重点为目标,还应该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优化思路应为:具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舒适怡人、城市形象个性鲜明的城市空间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实现空间结构形态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大幅度的改善,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竞争力。#p#分页标题#e#   3.生态导向下的城市空间结构   3.1生态城市的结构形态类型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一些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的城市的结构形态进行调研,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总结出两大类:一类是的连片集中、外部分散的城市结构形态,另一类是组团分散、内部集中的城市结构形态。   3.1.1连片集中、外部分散的城市结构形态。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是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较适合中小城市,但应注意近期和远期的关系,避免城市在发展中用地混杂和干扰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城市形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星状、带状和环状等。网格状的城市形态较为完整,易于各类建筑的布置,但往往显得单调。环形放射状城市由环形和放射形道路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好,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趋势,但易造成城市中心过度集聚和拥挤。星状城市往往是环形放射道路沿主要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带形城市大多受地形限制,沿主要交通轴向两侧发展,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过长会导致交通物耗过大。环形城市则是带形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除非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否则城市用地向环形中心扩展的压力很大。   3.1.2组团分散、内部集中的城市结构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城市,即一个城市分为若干块不连续的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的河流或铁路站场、森林所分隔。这种发展形态根据城市用地条件灵活布置,容易接近自然,比较好地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并能使各项用地布局各得其所。不足之处在于城市道路和各类工程管线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较大。此类城市布局的重点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分工合理,又要在各个组团形成一定的规模,创造一定的就地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星座式是这一类型城市形态中典型的一种类型,主要大城市及其周围卫星城镇组成的布局形式。小城镇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有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疏散中心城市的部分人口和产业,培育远郊区的卫星城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但仍要处理好发展规模、配套设施及现有基础等问题。   3.2城市结构形态生态演化的机制   什么样的城市结构形态才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集中和分散两种既矛盾又统一,是城市结构形态演化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散论及集中论都是优缺点并存的,生态导向下的城市结构形态可以从两者中吸取优点加以运用。从集中论那里,可以吸纳遏制政策、城市更新政策及全套的新内城环境更新工程。这将会取得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但又不会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借鉴分散论,它又可以对自发的分散化过程加以有效的控制———如让人们迁移到公共交通及其设施都完备便捷但又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区。它考虑到市场的收益,而又不会完全听命于市场的支配,这将有可能形成一些具有环保功能的社区。   3.3城市结构形态生态建构的策略   生态导向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要求从城市生态腹地的大区域环境去考虑,并在城市空间发展边界的控制范围内,在城市空间开发的分区管制限定中,在生态空间的网络优化的前提下,将城市与自然融合、组织,形成一种紧凑、开放的结构形态。它不强求固定的模式或标准的图示,往往因城而异,根据城市自然生态条件、城市合理规模、现状空间布局、城市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等具体情况来确定,既可以以上述某一种形态为主,又可以几种形态相互包含,构建符合城市最佳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发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能从一种模式转变为另一种模式,甚至上升为区域关系的综合发展。因此,高效、集约地利用土地,相对紧凑布局、功能混合、均衡化发展及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结构成为构建生态导向下城市结构形态的主要规划策略。正如麦克哈格所说:“设计结合自然的重点不在设计,也不在自然本身,而在‘结合’上。”   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重点在于首先充分结合规划地区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与水体等自然生态条件,建立新的水体及绿化网络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格局。然后在这一生态网络基础上结合区域内用地特征整合构建出规划区的布局形态,最后确定地区的用地规划。

城市规划范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均衡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满足城市空间的优化,同时要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不仅如此还要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都非常重视对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

一、城市规划概念与目的

(一)城市规划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现在城市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给城市规划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合理分配城市的资源和空间,保证城市的规划设计能够适应新时代城市的发展。在设计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对城市里面的经济和人口情况、交通情况等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之间相辅相成。

(二)城市规划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城市更新”,当城市出现了功能衰败、活力丧失、不适应新时代等问题时,就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更新和功能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更新,其实是一种常态。对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城市问题。对于还处在成长、扩张阶段的城市,应给予支持,实现精明扩张;对于经济、产业、空间等仍在优化的城市,应采取改革措施,促进空间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实现精明调整。而在我国城市经历过高速的扩张和经济增长后,部分城市出现城市收缩、功能衰退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应顺应发展规律,通过精明的收缩手段,对其产业结构、城市功能进行调整,促使新产业、新功能、新社会形态的出现,实现“涅?重生”。城市作为经济、文化、社会的载体,它是有记忆的,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城市更新不应该像过去的旧城改造一样,忽略城市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全部一扫而空。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同时需要“留住记忆”,要有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在原有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的基础上注入新功能,整合出新的城市空间,把城市资产进行价值升级,从而提升城市更新后的综合价值,让未来的城市“活”起来。此外,城市更新应该避免与新区建设相同,从政策、规划和建设上都要区分开来,要在梳理清楚原有城市格局的基础上,找出最大约束力,然后采用小规模、渐进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才能发挥好城市更新最根本的实效。《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对突发事件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现提出以下任务。《重点任务》共包括28项重点任务,其中第八项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任务》指出,“(八)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促进重庆市、四川省通力协作,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上述任务重已经明确指出尘世设计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性,对此应当顺其发展方向,加大经济发展与管理力度。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在一个城市里面最关键的就是人口资源,人会在这个城市里面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个城市的社会性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强化人和自然的关系,保证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二)城市规划的生态原则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把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融入在一起,在构建传统文明的时候要增加维护和维修的力度。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这个城市独特的精神文明展现出来,通过现在先进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展现,还需要保证环境风格和建筑风格统一的要求。

(三)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先了解这个城市,之后在针对城市的特点做出合理化的安排,这样就能达到城市发展的目的。其次还需要注意城市里面工业生产周围的环境,减少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最大限度的达到双赢的局面。(四)提出城市主题城市建设中起到导向作用的就是城市主题,城市主题也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积极向上的主题能够提高城市的魅力,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设置好主题,这样才能树立好城市形象。

三、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收集资料,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第二步结合当地的特色提出符合城市规划目标和方案,确定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性质等内容;第三步就是要对方案设计进行细化,分析方案的优点和缺点;第四步就是以总体规划为主进行分区合理设计。城市规划的重点就是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只有完成这些步骤才能保证规划的内容都能实现。

四、目前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不平衡

现在社会资源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要想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里面不能出现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城市规划单位一定要承担城市规划设计的重任,在设计的时候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需要,要需要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但是很多设计人员自身经验不足,在考虑问题上不全面,设计的时候只考虑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二)缺乏文化特色

现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都是千篇一律。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在设计的时候抄袭现象频繁发生,导致城市建设的特色都一样。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有了一些现代化风格的建筑物,渐渐的传统建筑开始消失,城市里只能看到现代化建设的痕迹,这样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不仅不能展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反而还会影响城市未来的特色化发展。

(三)不重视生态设计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更希望在自然环境中生活,但是现在人们在设计的时候只考虑经济效益,不仅没有重视生态环境,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

(四)城市人口规划与基础设施不匹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去城市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经常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呈现一种拥堵的情况,如果不规划好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五、城市规划设计适应城市发展的措施

(一)注重均衡发展

首先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把所有的资源相互平衡,不仅需要从经济层面进行设计,还需要考察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城市资源的需求,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等,利用这些元素把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做到最好。其次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设计,特别注意不要忽视环境设计,这样就能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情况发生。

(二)促进城市历史文化建设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我国有自己独特的中华文化,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这些精神财富进行保护,认真对待这些传统建筑,并让这些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能够顺利的融入到现代化城市中,和新时代的城市风格保持统一。同时设计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采用最科学的方法开展城市规划设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遍,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淡,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还需要通过空间和交通设计让人们体会到这种舒适、有活力的生活环境,通过增加人们交往的空间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

(三)实现城市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自然环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存条件,还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出现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在设计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对自然环境合理利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态学的原理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改造,达到城市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高污染、高排放对城市环境影响非常大,现在世界共同的诉求就是要建设健康城市,在建设城市的时候为了保护环境还可以建立和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四)合理规划城市人口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城市人口实施规划,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确定最合适的人口容量,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式进行计算,同时重点分析城市产业和人口的碳排放量,之后在根据土地分配模式和具体城市规划的布局实施科学性的规划,保证城市规划设计能够符合未来城市人口发展的需求,这样城市里面就会减少人口拥挤的现象发生,交通也能变得更加顺畅。城市规划设计需要从规划方式上体现“以人为本”,要实现四个转变:规划理念从大拆大建向细微更新转变,规划内容从聚焦风貌改变向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转变,规划手段从专业技术闭门论道向多方参与社会治理转变,规划目的从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向基层治理、社会文化营造转变。理应适应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规划做出合理的设计,紧跟现代社会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合理化设计也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以城市发展为主,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有利于新时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艳海.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影响阐述[J].住宅与房地产,2017,(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