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涵养范例

传统文化涵养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专业;医德修养

多年来,医学专业教学的实用主义现象严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匮乏,存在着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不足的问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职业操守、道德修身、敬业自省等育人要素没有被系统详细地发掘整理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本文探析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医德修养并以此来涵养医学生的精神,滋养其灵魂。

一、“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育人的根本点和医学教育的根本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凝练和深化。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即树立,“德”即德业,“立德”指的是树立德业。春秋战国时代,古人就已经对“立德”进行了概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摆在了第一位。“树人”为培养人才之意。在古代,对“树人”最好的诠释是《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中可以看出树人的难度和深远价值。

(二)“立德树人”是医学的本质要求和医学教育的根本使命

古人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研究和服务的对象都是人。医学既是人学,也是社会科学,医生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职业,它虽然有着极为鲜明的专业性、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和人是密切相关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医乃仁术”中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礼记•大学》第一句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树人”,目前的医学教育是要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和优秀科学素质的临床医生,成为有担当、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道德价值理念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段话是讲真正的好医生不辞个人辛苦,平等对待所有患者,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地救治患者。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理念中的扶危济困、敬业、乐群、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在精神层面、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完整地指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规范中的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和荣辱观念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学生的深层文化意识里有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只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没有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实现“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传统的现代人,传统指的是秉承礼义廉耻、广济苍生、仁爱俭约、谦恭自牧、向上向善的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现代指的是掌握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拥有高超的医术。所以,大力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道德价值理念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忠信孝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精忠报国,体现了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医学生的观念,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

二、“自强不息”——传统文化基因与人生价值观

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曾写道:“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文化过程,是一个把人作为中心的培养的过程。在学校,学生除了得到知识和技能,也要有智慧、方法、价值观和普世人类的精神与情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易经》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负起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传统伦理精神。宋代大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最好阐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决于这一代大学生,21世纪的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取决于这一代医学生,只有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指引才能培养出具有自强自立、勇于拼搏精神的新一代人民医生。“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支撑和精神指引,强调的是“自强”,是通过自身的不懈的努力而发展起来的“强”,对于当代青年学子更是有着强烈的人生价值观引领的现实意义。

三、“君子慎独”——民本礼乐文化传统和医德修养

历史记载,在春秋时代才有了专门的医生。在历史的发展中,以民为本的思想、礼乐文化的传统和古代医德思想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医者治病救人的职业操守和信仰。

(一)民本思想传统与医德修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医乃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明代有哲学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命题,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医生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医学是善心仁爱的职业和技术,世间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也是现代医生需要恪守的事业准则,医生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救死扶伤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就会有一视同仁的道德准则,不图钱财、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和不畏权贵、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二)礼乐文化传统与医德修养

礼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礼乐教化让人体会天道、修身养性、谦和有礼,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的道德,让人自我完善的作用,这与医生的自我道德修养是有内在联系的。礼是修身的手段,孔子很注重礼和乐的文化,他主张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认为作为一名君子既要有积累深厚的知识,也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言行,因为礼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出来的。礼乐文化的核心是人,是爱护人、关心人、爱护自然,崇尚自然,蕴含着人文精神,一个内心有仁爱的人才能被礼乐教化,而仁爱是医德修养的核心,仁者爱人、仁者医人、医者仁心,礼乐文化所教化出的谦谦君子之风也是医德修养的一部分。道德修养是医德的基础,中国古代以华佗、张仲景等为代表的一代名医对生命的尊重、对道德的坚守、对真理的执着、对世人的平等以待,这些精神实质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

(三)“慎独之功”与医德修养

《礼记》中这样说道:“君子慎其独。”“慎独”蕴含智慧,意蕴深远,当今的慎独指的是自律,自律的前提是要有志毅。“志”则是志向,“毅”包括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肉体上对自己身体素质的磨砺两方面。自律的内容包括时间和情绪上的自律,是时时刻刻装在内心的一把尺子,是深夜面对自身的一面镜子,不断丈量,一直清醒,是一种君子的人格,能做到“慎独”的人会时时反观自身,处处审视自我,有医德的人在独处时、在任何人都看不到的地方也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医学生从医之后有了“慎独”的观念作为精神底色,在面对职业生涯中的一些利益和诱惑时,就能够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在现实和欲望的洪流中坚守自律,保持清醒,一如既往遵从自己良心,老实面对良知,清白面对自己,坦荡面对世界,用一颗干净的心换来高贵的人格。

(四)“见贤思齐”与追求卓越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2

缘于此,高校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急功近利、道德力量的缺失必然影响其道德涵养水平,使他们渐以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注重现实利益,弱化了人之为人的现实责任感和道义感,研究生涵养在社会道德失落中走向困境。研究生涵养滑落于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诉求“一切教育应源于人自身的目的,追求高尚而完善的人性,探索生命的真谛,在混乱的密林中为人类德性指引出路。”④时下,高校研究生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旨趣,逐渐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迎合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异化为功利主义教育。“功利主义在教育上主张,教育活动只是个人被动应付环境的活动,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的,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为此,教育发展应以社会发展作为最高目标。”⑤为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高等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即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多年来的所谓热门、冷门专业都是以市场需求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专业设置注重经济价值性,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实用性;注重能力与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对研究生涵养的培育,高等院校在迎合国家与市场中放弃了自身的原初教育目的。高等院校从神圣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从引领社会的前行走向迎合社会的需要,从立足培养完满的人转变为培养经济理性人,研究生的涵养培育渐趋式微。

研究生涵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现代大学课程的设置往往重视对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内在涵养的培育,使得课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狭窄的职业知识训练。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⑦因此,高等教育要走出课程教育知识碎片化、工具化的泥潭,通过设置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宝贵文化资源,将民族传统文化认知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使研究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增进对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心智训练的双重目标,提升研究生涵养境界,开展“精神成人”教育。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是民族精神智慧的映像,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富有深厚的生命意蕴。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曾这样来描述经典:“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来说,就如同柏拉图写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紧迫。”⑧通过开展经典名著阅读,研究生可以持久而自然地接近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知,将传统经典教育内化为文化人格和文化生活,从而扩展人的心智,使之成为充分发展的全人。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谈到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⑨阅读经典,复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源流,是对当下道德失落价值失衡的社会现实的回应,是寻求高校研究生涵养教育走出困境的突破点。努力攀爬者已经在分享着美,已经在美的光辉里了。这攀爬和追求的,不是别的,不是外在的,任何外在的追求注定是缘木求鱼;这是自我的追求,是灵魂在上升中间回到自己的家园,是人的自我回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等各种教育方式,关注研究生的心性体悟,发挥教育的形而上的关怀。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机械的教学方式,焕发每一个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个体的能动性,营造自由融洽的氛围,注重师生的直接交流,因为“这种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的交流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深厚的私人关系,其可贵之处在于使许多头脑与心灵可以不时地相遇和对话,就在这种师生切磋中,学生能够真正地有所体悟,使生命最大可能地快速成长”。要运用情感教化方式,结合实际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怀研究生个体生命世界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渐以物化的现实社会中,守护教育的真谛。3.环境熏染: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校园环境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硬环境,也包括以精神形态存在的软环境。在校园环境建设中,高校要将传统文化因素嵌入其中,使民族传统文化物化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一楼一台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中国古人“无论是用来修行的寺庙还是用来居学讲习的书院,除了在选址上大多依山傍水,‘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外,多应用牌匾、对联、碑刻或富有寓意的花、草、动物形象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装饰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价值观念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强烈的环境氛围和艺术感染力,达到培育理想人格的目的”。西方古典名校同样注重校园环境对人的浸润作用,香港知名学者金耀基先生曾经这样描述剑桥:“古典清雅的气质还弥漫在学院的方庭、回廊、草地上;切磋难辩的心灵活动还充溢在食堂、休息室的杯酒交谈之间。一柱一石,一桌一椅,看来是古代的,但一言一思,一投手一举足,都是现代的。在学院里教育不是冷冰冰的,不是单轨的,不是那样机械的,它是温文的,双轨的,带有很浓的‘人情味’。”高等学府正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再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使置身其中的研究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真貌,培育研究生的民族情感和人格涵养,促其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同时,高校要自觉抵制当前世俗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冲击,守护精神家园的圣地,关注时下的生活,引领社会的发展。诚如金耀基先生所说:“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自主;大学不能置外于人群,但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3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需要依靠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学生作为高端知识的掌握者,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与大学生自我价值相结合,进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后续有人;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对各种思想形态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追求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西方的享乐主义、奢华主义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另外大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解决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践行,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2014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又明确提出了青年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2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主席在2014年举办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建立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体现,因此在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内涵。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对外讲究“和”,对内讲究“修”。《中庸》的“和”理论与《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准确的说明了这种千百年来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自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经典《大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儒家也提倡“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在当前社会对于每个人的成长仍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除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之外,法家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所体现的“公正”、“变革”思想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法治”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年代所形成的“红色精神”,如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同其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内涵。

3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如何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来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3.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凝聚学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激起一腔豪情。远有苏武、岳飞、郑成功,近有革命建设年代的先烈英模。他们的赤子情怀、拳拳爱国、爱民之心被人唱诵。我们应效法先贤,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只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才能对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伟大实践理解更为深切,才能把青年学生的理想凝聚到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3.2以感恩教育为重点塑造学生

当代大学生多种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即是感恩情怀的缺乏。不能感恩社会、父母、教师、朋友就不能处理好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不懂得珍惜机会、和谐相处;不能感恩自己、善待自己就不懂得努力奋斗不负青春。所以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以二十四孝为代表的中华孝道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提倡孝道、感恩父母并不是说“愚孝”,而是真切体会到父母养育我们的不容易,用自己的努力成长来回报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必然会懂得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开展以弘扬孝道为主的感恩教育,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3.3以经典阅读为载体涵养学生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4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风建设;党的建设;文化自信

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1]。“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2],事关党的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所以,不论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代,我们党都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在党的上会议指出:要以顽强意志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3]。中国共产党根植中华文明的沃土,“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在党的建设中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和快捷路径。我们党向来积极倡导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视察时表明了我们党“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态度。[4]并且针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四个讲清楚”重要论述,特别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4]因此,中华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的文化沃土。如何从中探求作风建设的新思路,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作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指出:抓作风建设要“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这为我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现实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并对时展有着积极作用的精神力量。王学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文化,包括物质、精神、思想、制度、知识、技艺、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6]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对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动力,都可以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7]。在5000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精神有很多,自强不息、正道直行的人生观,重义轻利、取之有道的义利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世界观,以人为本、安民富民的民本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谐观等等,都从不同角度促进了民族的发展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人格和取之有道的义利观,对国家和人民有“居庙堂忧民,处江湖忧君”和“先忧后乐”的强烈责任意识,在为人处世中有乐观豁达的精神追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强大纳新能力。通过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精髓,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相互影响、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8](P5-6)。这种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显著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自主品格,虽然历经外来文化侵略、欺凌却始终不曾消亡,保留了思想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并且日益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一个完备的道德规范体系,在个人和社会、国家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事无巨细地指导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同感的功能,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功不可没,也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被中断的伟大文明的根基。特别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9]具体而言,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为彰显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等[10]。在党的建设方面,可以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和政德素养,坚持群众观点和廉洁奉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大力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双创”发展,更好地同当代文化相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定位

(一)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作风建设与党的宗旨密切联系起来,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一是突出问题导向,以作风建设解决党内面临的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着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形象,着力解决“四风”等突出问题。二是创新作风建设方式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蕴含时代特色,切合信息化时代要求,多种教育方式并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全覆盖,标志着党员干部教育日益成熟。三是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把群众满意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标准[11](PP167),加强党员干部信仰教育,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改善干群、党群关系和党风政风。四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11](P175),以党纪严于国法的要求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廉洁自律中加强作风建设。

(二)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十八大以来,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提出了“文化自信”重要思想。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其中的“规矩”和德治思想是党规党纪的重要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把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共同为党风廉政建设贡献智慧。要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1](PP119)。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理论联系,弥补了以前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为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找到了坚实的文化依据和发展动力。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端于厚重且具有悠久历史的思想文化历史当中,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11](PP18),这是中国独特的国情所决定了的道路和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理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以史为鉴大力弘扬。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作风建设根植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从其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更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为作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与文化土壤,使其在新时代下的价值重新得到发掘。一方面,切实解决作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党以重典治乱、猛药去疴的坚强决心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作风建设依然在路上,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依然存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党的作风建设,逐步实现由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转变,才能达到作风建设标本兼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基因。其中的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人正己、选贤任能、天下和谐等丰富的哲理思想,对于加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在“修齐治平”中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有效途径,在家风家训中追寻家国文化渊源,在古代监察制度中寻求廉政建设经验借鉴,从而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人们作风的引导和规劝,要求做人重视道德修养,为官清正廉洁,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对于中国过去的社会作风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滋养,充分发挥其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的作用,让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加强党性修养,提升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水平和成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党员道德修养。讲道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色,我们的社会历来以讲道德著称。富含为国为民献身精神、“仁者爱人”仁爱思想、皆可圣贤道德人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党员干部道德教育提供营养,对于提升道德修养作用甚大。[12]而道德品质的提升能够提升党性修养,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直接影响作风的好转,从而加强全体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廉政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廉为贵”的价值取向、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和自律自省的修身要求,以及众多的廉政智慧和廉政自律事迹,激励着古今为政者善始敬终。借鉴传统文化中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对于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示范意义,在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中筑牢反腐倡廉的精神底线。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培育党员干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作风建设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融入群众、凝聚群众和引导群众的法宝[13],其民本思想是群众观点的源头[14]。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民生为基的养民思想、节用裕民的富民思想等都可以培育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础;“以百姓心为心”则可以构建群众路线践行的评判标准[15],对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十分重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作风建设的策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根据作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从理念、路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找准融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一要认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作风建设规律。党风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作风建设全过程,在向现代性转换和创新中增强时代品格,进一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向前发展。二要切实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健全党内全覆盖融入机制、自我发展舆论引导机制和动力激励、政策保障与经费保障机制等[16],增强融入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要改进文化管理方式,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三要尽快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作风建设的传承发展体系。党中央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作风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起来,形成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顶层设计。下一步,要通过广泛的研究、教育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党风建设之中,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传承发展体系,夯实党风建设的文化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路径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渗透;策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它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德育的宝贵精神资源。如何将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更好地结合并发扬光大,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在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道德底蕴

我校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系列整合,以校本课程方式发掘传统经典的道德价值,将经典阅读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对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文化传统在古典文学中随处可见。学生读古往今来优美的散文,可以直抵人性的本质,吸收古人的智慧。站在圣人的肩膀上,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启迪心智,成为一个尊重师长、奉公怜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人。经典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毅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高山流水”的友情;“见贤思齐”的人生修养等都引导着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经典、背诵经典时,不知不觉地成为自己的内在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学生的道德底蕴。

二、在阅读教学中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同时能够更加具体、生动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比如,阅读的《沁园春•雪》,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恢宏的气魄、坚定的自信,从而树立崇高的志向,投身于充满活力的知识学习浪潮,回报祖国。读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多么美妙,它充满了苦涩、艰辛,明白成长也需要付出代价。青少年应该勇敢地面对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如果我们坚持到底,就会有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朗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使学生在充满父子情怀的章节中体会到世界的真实感受,激发珍惜亲情、热爱生活的情感。朗读《中国人失去了自信了吗》,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总之,只有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逐步摆脱低级趣味,产生高尚感情,形成高尚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崇高目标,为之奋斗。

三、在礼仪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传统道德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孔子编纂了《周礼》一书,向人们宣扬礼仪,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说明了礼节的力量。通过礼仪,能规范人的活动,达到协调人际关系之目的。为此,教师可以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礼仪教育。如可以在学校里开设一门专门的礼仪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礼仪基础上,对学生讲述现代文明礼仪。在礼仪学习上,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有用和学习有回报的感觉。通过学习现代文明礼仪,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更为丰富,更为人情练达。同时,学生也获得知书达理方面的熏陶,个人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自然会承担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未来的责任,自然为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而努力。

四、在传统节日中升华学生道德认识

近年来,国家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进入课堂和学生心目中而采取的措施应该深入到教师心中。在新修订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不仅如此,我校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具体情况编写了经典诵读教材。以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经典古诗词、传统节日、名人读故事、三字经和弟子规等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享受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小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小组会议、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活动形式,使学生认识、理解、热爱传统节日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这些生活“小事”中,树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意识,促进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总之,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上;体现在自尊、自立、自爱、个性独立、坚忍不拔的精神上;体现在面对逆境和挫折不屈不挠,积极奋斗的精神上。通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旨在传承民族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养育学生,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参考文献:

[1]施建平.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6

【关键词】服装设计;意象化;装饰图案;中西合璧;传统图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与沉淀,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图案。在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图案无论是在形式、内容上,还是在创新、工艺方面,都具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图案设计是现代服装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装设计师应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图案元素,增强服装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设计出彰显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这样有利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打造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品牌,使得我国传统文化走上世界的舞台。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实际意义

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累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涵养。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设计师寻找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出穿插传统文化,不仅仅可以提高服装的审美价值,还可以使得服装更具有艺术感。服装设计师在运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时,一般会考虑到大众的审美要求,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我国传统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刻,在服装设计中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现代化的手法处理,可以使服装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已经成为服装设计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服装设计方面的不断创新研究,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促进服装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实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涵养,从根本上奠定了服装设计的文化价值与创作力,这对于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手法

(一)在服装设计中局部使用传统文化元素

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在局部使用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可以在服装的下摆、领口、袖口等位置进行应用。一般来说,服装设计中传统图案的局部应用主要是以简约为主,局部使用可以起到点缀、突出的作用,使整件衣服不会显得很单调。局部应用也不会使衣服上的图案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在合适的位置局部应用,可以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局部应用的手法多种多样,但是在进行局部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服装纹样的细节搭配,可以通过图案拼接,也可以在服装设计中重点突出民族特色;可以是细腻的,亦可以是粗犷的。根据服装设计的风格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达到最初设计这件服装的意义,使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在服装设计中重复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社会大众的需求各式各样,有很多消费者喜欢追求完整美、统一美。服装设计师为满足大众的需求,常常会应用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图案进行服装设计,使服装整体上协调统一。例如,在201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典礼上,颁奖礼仪的服装就是统一美的一种代表,她们的服装都是统一的“青花瓷”系列,服装上的图案也是使用重复的瓷器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了传统文化魅力。由此可见,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在服装设计中高科技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传统的手工加工逐渐被高科技所取代,如在面料上的刺绣图案可以使用电脑印刷等。高科技的应用使服装设计更加别致,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装设计日益丰富多彩,在服装加工过程中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应用高科技机械化生产的传统图案,一方面,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更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种革新。

三、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

(一)敢于创新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沉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内涵。传统文化元素有着自己的象征以及蕴意,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果以传统图案代表中国的内在涵养,可以尝试着将传统的图案元素保留下来,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图案精简化,由此呈现一种全新的面貌。例如,演员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穿着的龙袍礼服,整套服装运用的是龙的图案,整体风格生动活泼。这套服装极具个性,至今在各类服装设计中仍受到众多设计师的青睐。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传统图案元素融入其中,需要服装设计师不断寻找灵感,敢于创新,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服装,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当然,所谓的创新也不是一味地猎奇,更需要合情合理,服装设计的创新一定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奇特。因此,在服装设计中一定要具有创造性思维。

(二)突出设计意象

服装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元素有着很多不同的风格特征,有简约婉转,也有虚无缥缈。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事物不同的看法,设计出来的风格也大不相同。有的设计师直接使用写实的风格,设计出的服装简约大方;而有一部分设计师不使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将传统图案元素意象化,间接地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龙纹、云纹都是代表吉祥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合理融入这些元素,可以设计出具有传统特色的服装。美国设计师汤姆•福特曾经设计出一款晚礼服,使用的是黄袍珠绣的设计风格,这款服装处处彰显着帝王般的霸气,与我国古代的龙袍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这套晚礼服不仅仅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也满足了西方审美要求。

(三)中西合璧

服装设计行业不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相互融合是未来服装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展现出来,创新是生命的源泉,但是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合理。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做到中西合璧,既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也要学习西方优秀的设计,从中汲取精华之处,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国外一些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作品时,常常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将中国传统元素用西方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使设计出来的服装别具一格,呈现出一种别样美。因此,我国设计师可以学习西方设计师的做法,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学习中推陈出新,将所学的东西用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自身特色。总而言之,服装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才能为服装设计做出更大的贡献。传统图案的运用是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设计中每个设计师表达的风格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种图案所代表的涵义也不一样。所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想法,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来进行创作,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内涵的服装。一方面,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服装行业不断走向世界前沿的必经之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使其服装具有较强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牌服装,进一步拓展我国服装行业设计的发展空间,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之路。

四、结语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对于服装穿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装行业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将传统图案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是现代服装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现出现代设计中较强的艺术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了很多设计师的关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使服装与文化的深入结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服装设计实践中,需要设计师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寻找到服装设计的创新手段,从而推动服装行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与服装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强,甘应进.论中国传统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2]滕雪梅.论中国传统图案文化的思维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7(10).

[3]焦乐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

[4]李仙玉.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4(3).

[5]徐蓉蓉.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表现研究[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

[6]陈莹.论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7]邓跃青.时尚文化与现代时装设计[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7

关键词:茶元素服装;人物形象;设计;表现与应用

人物形象设计除了对人物内在精神层面的设计之外还包含有外在的形象设计,而在进行形象设计中融入茶元素中服装的运用,将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整个人物形象的设计来讲更能体现其所在的精神内涵。当然目前的茶元素在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上都还没能够达到完美的状态,这也说明在茶元素服装参与的人物形象设计中我们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能够将茶文化元素发展得更好。

一、茶元素文化

茶文化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文人雅士喜好饮茶,而茶以文化的形式出现是在两晋北朝,以茶养性是当时最流行修身养性的方式,茶元素文化与服装、文字、艺术绘画等各方面的结合,都将是最独特的文化产出。而人物形象设计中涉及到人物形象设计、人物的精神气质设计以及将茶文化和服装的结合,创新出茶元素服装的人物形象设计。茶文化的出现是以清淡节高的文化气息出现,对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奢侈之风形成对抗,通过茶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与人物的精神相结合,茶元素以文化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而对于茶元素服装与人物形象设计的结合,是需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全方面的创新,把融入茶元素的人物形象服装设计作为当前市场上传统复古型服装的设计方向,把茶元素文化通过服装的方式展现在世人们眼前,并且能够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宣传中国优秀传统茶文化,同时茶元素中的内涵和精神文化进行提炼和优化,让茶元素文化更富有时代的特色。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茶文化特色的载体含有:书法、画作、秦时砖汉时瓦、瓷器(青花等)、汉代时期的竹简、笔墨纸砚、祥云状图案、织绣(刺绣等)、陶器、紫砂壶、唐装汉服、汉字等。在这些里面与茶元素文化有关联显而易见,对于茶元素文化的未来发展发现就更具信心和充满挑战。

二、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表现

1、分析茶到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茶元素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分类,主要原因在与茶文化所流传的岁月悠远持久,以文化的形态出现起于两晋时期而流传至今,在岁月的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深不可测的。而茶元素服装是融汇了茶元素于服装当中,并将其衍化成为独立的文化元素存在,在关于人物形象的设计上以单独的个体元素去创新和融合出新的元素出来。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而最早的茶仅仅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茶才逐渐被赋予新的定义。对于茶而言,被赋予新的定义主要源于两种情况:其一就是文人雅客在游山玩水,激情于山水时与茶相结合,将自己的情怀寄予茶中,赋予茶的内在文化;其二就是与宗教相结合,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与茶的关系本就结缘已久[1],在道教中茶为清,与道教所传播的文化相一致,使得茶在宗教传播中成为新的定义。再者后来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在不断发展中与茶的关系不断加深,而这也就凸显出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在不断的增强和扩展,茶文化成为我国独特的文化元素,更是成为我们精神文化发展的寄托所在。

2、茶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表现

纵观这几年服装设计市场,在设计上越来越趋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并且具有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和文化底蕴的存在,使得茶元素文化逐渐成为服装设计者的青睐对象。可以看得到,在目前的茶馆亦或者是与茶文化有关系的店面、小铺,其中的工作人员的着装几乎都趋向于汉服、唐装等系列并融入相对于的茶文化,复古气息扑面而来。但是整体设计感上仍然存在趋向于现代的风格,对于颜色的把控或是深度暗色、或者大明亮色,中和色系的相对比较少见。当然茶元素文化也不是说尽可能是中和色系,同样有存在明艳的是色系,但相较于中和色系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3、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表现

对于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表现,不同于颜色的简单和深浅,更注重的是将人物形象设计与服装融为一体,以系列装来展示人物形象,并在人物形象设计的同时考虑茶元素服装的内在涵养,突出茶元素文化在服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上的文化。而对于茶元素服装的设计则是更趋向于“和”这个字,在茶元素服装设计上多数是采用中和色系,外观以简单质朴的风格表现,主要注重对服装内涵的建设,在对茶元素服装的设计上趋向于内在表现,并且在服装的设计上尽可能的融入茶文化内涵[2]。最主要的利用人物形象与茶元素服装的结合,来展示茶元素和人物形象的内涵所在以及精神文化,并融合生态文化在茶文化的展示,以系列性的茶元素服装的人物形象向人们展示茶文化的内涵。

三、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1、茶文化的应用

茶在被人们日常所需,成为饮品之前是以药用的形式存在,而随着人们对茶元素的不断深入了解,茶才以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3],对于茶元素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说是茶文化为传统文化加入了不同的色彩和形态,茶与美术绘画、与服装设计、与文字形象、与人物形象设计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茶文化以自身的包容的特性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的色彩。茶文化作为美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内在文化,美术的绘画风格正式茶文化的内涵所在[4],而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向世人们展示茶文化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方便人们的理解和接受;而对于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来说,华丽的外在展示并非茶文化的内在涵义,对于在服装设计或者是人物形象设计上,以展示茶文化内在涵养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艳丽、注重多重重色彩运用的设计是无法与茶文化的内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相结合的。

2、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实力在国际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的上升,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体现国家文化底蕴的代表,茶元素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系列,加强推广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茶到茶文化的衍变,是对茶的一种肯定,并且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新的内涵,从茶性——茶道——茶德,在不同的历史长河里茶以特有的包容性包涵不同时代赋予的茶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即中国茶文化的存在。因此在将茶元素服装与人物形象设计相结合,着重体现茶文化的内在涵养和精神文化展示就成为人物形象设计的重点,系列性的茶元素服装对人物形象进行展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具备更明显的视觉效果,对茶文化在服装上的展示达到震撼或者是重新认识茶文化的效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茶元素服装设计,体现茶元素服装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展现,以此来提升茶文化在当前社会上的影响力,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茶文化中茶性、茶道、茶德的肯定。可以说服装作为体现一个人精神层面和内在涵养的载体,以茶元素融入到服装上,并通过人物对茶元素服装进行形象展示,对宣扬茶文化的内在精神文化是非常有效的,并且可能在宣传的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可观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元素服装的运用能够帮助人物形象设计者让人物的整体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茶元素的参与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近市场,在时代的推动下能够更好的参与互动,诠释中国传统茶元素的独到之处和新颖独特,茶元素服装是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将茶元素服装与人物形象设计结合,是对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的一种挑战,是新时代下传统文化与艺术活动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王鸿燕.茶艺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5):120-121.

[2]杨阳.论中国传统茶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福建茶叶,2018(2):359-360.

[3]韩文君.浅析茶元素在汉字视觉形象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7,39(10):348-349.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8

关键词: 网络文化; 传统文化; 融合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普及,飞速传播的网络文化以强大的威势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迎接巨大挑战的条件下,发挥强大的生命力,对网络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加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已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文化盛极一时。我国很快发展成为网络大国。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新常态,尤其智能手机的崛起,使得人们仅需动动手指,即可满足很多生活需求。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与实惠。例如,网民可在业余时间在手机平台上查阅各种资讯,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发展。目前,两种文化产生碰撞,彼此影响。第一是人们追求时尚和效率,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传统文化价值; 第二是人们在工作之余更加关注道德回归,对网络文化内涵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人们对网络文化定义尚存在思想分歧。对网络文化内涵,有的人说只要与网络相关的文化产品即为网络文化,有的人指出在网上推出的作品才叫网络文化,无论哪种观点,网络文化均离不开“网络”和“文化”要素。网络具有先进性、快捷性,信息传播速度得到网民认可,网络以大军压境的态势渗透社会各个角落。

( 二) 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我国古代人民内心的一种民族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与深厚的地位传扬至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传承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思想、道德观,早已渗透所有中国人骨髓。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均带有特别的民族气质,这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依然是中国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

( 一) 网络文化的创新思想打破了传统墨守成规的行为。网络文化主要体现了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是网络文化的特点,开拓创新、不断超越已成为网络文化持久发展的根本。但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主张沿用祖宗法制,教导人们怎样按部就班、步步为营,或者折中思想,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墨守成规的行为。从这个层面上讲,网络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循规蹈矩行为带来了冲击。

( 二) 网络文化的自由、平等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尊卑等级。在网络文化中,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权威主义,在网络文化不讲究等级、年龄、尊卑,展现的是公正、平等的信息。所有人以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交流,享有同等的话语权,各样的思想可以自由交流、影响,人们的交往更加直接、自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过于强调权益、尊卑等级,意在维护尊贵人的权益,底层的群体,或者弱势群体长久持有压抑心理,自己的见解不敢表达,正确的建议不敢张扬,合法的利益无法争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中尊卑影响日渐减弱,网络文化的发展“个性”和绽放“自我”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尊卑文化。

( 三) 网络文化的“个性”和“自我”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整体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网络为个性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向来重视全局意识、整体价值,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以上,主张先有“国”,再有“家”,最后有“个人”,将个人视为群体的附属,不重视个人作用,把个人置于群体以内。所以,我国传统文化不认同个性张扬的思想,更加认同若干个体的共性文化,即民族性、整体性。传统文化中集体价值至上的理念在网络文化中已没有存在的可能。

( 四) 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济世性。网络文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制造大量供人们享用、便利的文化产品,增强了网络文化的娱乐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我国传统文化将“齐身、治国、平天下”视为人生的最大价值,主张国家、民族的利益占据首位,体现了郁厚的济世性,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济世情怀。

( 五) 网络文化的“速变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渐变性”。网络文化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压缩,实现了各种声音、文字、图片、影像、信号大量存储及迅速传播,又叫作“快餐文化”。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指的是在经历数千年发展中在特殊的经济方式、自然环境、政治色彩、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形成、流传下来,至今依然在影响现代人们文化生活,我国传统文化一般以印刷出版、语言交流等方式传播,所以,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社会发展才凝结的带有渐变性的文化,内容比较稳定。但是网络文化具有速变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渐变性。

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文化是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形态。两种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各有不同,在研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问题时先要理清两者的差异。

( 一) 网络文化优势: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方便、快捷、开放、实惠的特点。利用先进的通信设备进行信息的传播,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报纸、杂志从创作到发行需很长时间,网络文化仅需几小时。相比传统文化快捷传播是网络文化的最大优点。第二,网络文化打破时空限制,内容量巨大,读者只要可上网,即可在网络文化世界中遨游。传统文化作品一般是限量印刷,阅读主体少。如报纸、杂志,读者需要购买,方可阅读内容。从经济视角分析,网络文化更加廉价,网民通常只要花少量钱即可查阅、下载很多文献。同时,传统文化免费享用的只有图书馆,但资料无法保存,网络资料可下载长期保存。劣势: 网络文化发展中,受外界思想文化的影响,网民可随意发表观点、上传信息,由于网络门槛较低,有些人散布低俗信息。网上充斥各样的虚假广告、荒谬言论、不雅言词等,甚至存在很多网络陷阱。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诈骗案例不胜枚举,表明网络虚拟空间无形中为不法分子提供作恶机会。

( 二) 传统文化优势: 第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学底蕴,特别在思想、政治方面,对中国人“三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传统文化强调“人本思想”,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至现今时代,是国家无形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领受和传承。第二,在对待自由、生命问题上,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独立、自由、民主的思想,这也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期许。劣势: 在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作用中,传统文化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如开放性、时效性,此外,相比网络文化而言,传统文化在表现方式、传播途径、互动方面也处于劣势状态。

五、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思索

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在与传统文化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形态下,由于各知存在着独特的特点,相关人员加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对二者长期发展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网络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手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带来了方便。同时,传统文化也能够促进网络文化内涵的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精神需求。具体而言,两种文化的融合,还需从以下几点作为突破口。

( 一) 强化网络文化建设,树立优良的形象。网络平台由于门槛较低,具有人人平等参与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网络世界中还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低俗语言,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需要相关人员给予高度重视,强化网络文化建设,有力维护网络文化的外部环境。网络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需具有意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技术传播下实现更大的发展,网络文化也要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厚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站优化管理,杜绝低级、媚俗的信息进入网络,净化网络语言文化。广大网民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语、行为,影响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话不发表,没有经过证实的信息不传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构建和谐、文明、洁净的网络文化空间。

( 二) 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提高网络文化涵养。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在很多文献和哲学思想中不住地强调伦理文化和人文关怀,在传统文化中提倡运用稳妥的方式处理冲突的哲学,这也是我国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大智慧,“上善若水”“中庸”“厚德载物”“百川归海”“求同存异”等均是对文化冲击的有效回应。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网络文化涵养,是净化网络世界的有效方式。互联网在 20 世纪初兴起至今,给人们文化传播带来极大的影响,把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网络文化,为大众提供正确的导向,提升网络文化涵养,增强网络文化的认同感。

( 三) 利用传统文化,规范网络行为。网络文化范围广、内容杂,呈现多元思想的冲突,过于强化主体意识,逐渐出现道德下降的问题。面对各种有失道德的网络行为,怎样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理念,建设精神文明已成为相关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兼爱非攻”“诚信待人”思想,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君子风范,有利于人们自我行为的约束,形成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力量。

( 四)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弥补网络文化不足。第一,网络文化主要依托于虚拟的网络技术,因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跨地界、共享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所以存在一定的文化危机。而传统优秀文化,如家国本位、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对网络文化危机进行有效抵制。第二,网络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不可能超越国家、民族利益而生存,在发展中势必根植于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明思想也会对网络文化产生重要的引导。第三,随着“以和为贵”“知书达礼”等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具有扶危救困思想的网络募捐的行为不胜枚举,证实了网络世界并非只有黑暗、冷漠的一面,而现代很多网民越来越关注传统的和谐文化,表明人们思想观念对网络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实时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 五) 利用网络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具有信息迅速更新的优点,可以尽快打破思想文化的壁垒,冲破固守文化的主观影响,具有开放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积极地修正不足,运用网络文化的先进技术,实现文化存储、传播的创新,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网络文化是全新的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平台,有利于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为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关人员要积极地利用网络文化,创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形式,促进传统文化在更大的空间内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