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模式

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模式

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篇1

摘要: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关注传递学生基本英语知识逐渐转变为兼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要实现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的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需要在高校课堂中融入生态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文就高校公共英语课堂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生态化教学在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中融入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策略

生态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美国学者沃勒率先在《教育社会学》中给“课堂生态学(ecologyofclassroom)”下了定义,他认为整体性(即教师、学生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课堂教育生态学的最显著特征。生态化教学实际上是把教学中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看成一个交互的动态系统,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模式,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在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中融入生态化的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的生态平衡等因素,以促进学生智慧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1]。构建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框架,采用生态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避免传统公共英语课堂存在的弊端,还能够增强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因此加强生态化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该文拟分析高校公共英语课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在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中融入生态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的功利性较强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注重的是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的体现之一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考研通过率,这个教学目标也使得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的功利化。学生在考级之前每天经历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学习。这种应试化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短时间内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有所提升,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却没有显著提升。这种功利化的教学目标也使得交互化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最终无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

1.2公共英语的教学环境存在弊端

从广义上来讲,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包括3个方面,分别是校园社会环境、课堂物理环境以及课堂价值环境。校园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硬件设施、学校的学习风气、校园文化、学校的教学政策等方面。校园社会环境是否有序、健康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物理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生态化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物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内部设施、噪音、舒适度以及公共课堂的规模、学生位置的编排等方面。高校公共课堂教学很多采用大班授课制,班级人数众多,师生互动受限,使得教师不得不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为主的授课模式。这种满堂灌的课堂形式很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多,排列方式混杂,难免会存在空间较大、噪音较多的问题,这进一步阻碍了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采用交际互动法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勉强为之,效果也差强人意。在这种课堂环境下,自制力较低的学生的学习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学习变得较为被动。课堂价值环境则是指课堂的气氛、学生学习的动机、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纵观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规模大,教师精力有限,不能及时给予所有学生反馈,也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疏远且缺乏有效交流,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1.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传统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惯于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讲解,不管是讲解语法知识也好,还是训练语音、语调,都过于重视语言结构,过于机械化,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学生印象不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效果堪忧。为了弥补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出现了直接教学法,偏重传授学生经验,给予学生感性的认知,相对传统的直接灌输法,这种重经验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忽略了学生的自觉性,学生参与度不高,对于语言的了解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大多数教师都已开始借助多媒体授课,但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很多教师仅仅是用PPT代替课本,课堂仍以单向灌输为主,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并不理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利用,发挥其优势,也不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1.4评价方式单一

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和评价存在严重脱轨的情况,对整个教学效果的评价仅是凭借一张试卷去判断,这对于外语这门学科而言明显不公平。外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考试只能判定学生学习的部分学习效果,不能代表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综合水平,因此其不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方法。然而在高校中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但是却忽略了英语实际上是一门交际语言,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应用能力更为重要。

2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的策略

根据目前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决策者应该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以此来提升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2.1合理设置课程,改变单一教学模式

王守仁先生主张“通用英语+”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他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从单一的通用英语向“通用英语+”型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3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3]。各高校可以综合考虑自己的层次、办学条件、生源等因素,设立有针对性的、动态开放的、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作为高校公共英语受众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同于英语专业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不应该简单的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而是应该成为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公共英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生态教学的融入不仅要关注认知,同时还要注重传授的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适度的压力,良好的环境,最终实现教育培养综合人才的目标。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各种网课学习平台、慕课、微课、电子教材,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探索、创造,带动公共英语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发展,实现育人的真正本质。传统的教学对学生比较束缚,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出主动性,生态化教学的融入就是要打破这种束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追求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2.2构建生态化的物理课堂环境

高校公共英语物理课堂环境是教学的基本保障,物理空间影响着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自由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整个课堂氛围[4]。对此学校要对存在的物理课堂环境问题进行改变,首先要加大投资,减少课堂中噪音的污染,给学生们创造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室的规模、教室座位编排形式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空间设计要充分考虑外语课堂特点,提供舒适度高、可移动性强的生态化教室及配套设施,如群组式、成排式、半环式、成对式和中心式教室[4]。其次师生之间的位置要尽可能的优化,从传统的单向式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交流,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座位问题,不同的座位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比如,正常教学时采用行列式,有教学内容需要讨论时,可以转变为椭圆形,便于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有必要控制班级人数,人数越多班级越嘈杂,课堂效果就难以控制,因此可以先控制好班级的具体人数,最好是在35人以内,这样也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实行分级教学,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划分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差额备课、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课堂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这门学科除了注重理论知识之外,更注重的是学习者对它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传授学生们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具体实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跨文化视角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学习动机方面,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课外经常使用英文影视剧和歌曲等娱乐性较强的学习资源,显著高于对教学类内容的兴趣[5]。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寻找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抑或是电影中的经典英文片段,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进行情境再现,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们增加真实环境中的英语感受,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也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考验。除了情境交互式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实时交际,根据相关情境,让学生们在课堂中随时应用英语和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在课堂中模拟实时交际,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实用英语的掌握。除了以上教学方法之外,英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对话练习、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参与,外语学习由传统学习到电子化学习到移动学习到泛在学习和混合式学习阶段,这种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和生态化的课程环境,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与社会之间真实、有效的互动,提高外语学习效率[6],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科学的英语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并应用英语,其应该具有民主化、科学化的特点。以往的评价方式太过单一,生态化教学主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制度。首先学业的基本测评不可缺少,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检验学生日常学习的效果。一般而言英语学业的测评包含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其次融入多级别的考试检测方式,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不同,评价模式也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改革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正如上文所说,可以根据英语水平的不同把学生分为A、B、C3个等级,不同级别学生测试时听、说、读、写所占比例和难度各异,等级越高,听说所占比例越高,难度也相应增加。对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了公平公正。根据考核结果,学生可以自动调动等级。最后要实行多方位的检测方式,多方位的检测包含学生入学的成绩、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参加竞赛的名次等,将其作为评估的一种方式。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个体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保证了考试的个性化,维持了基本的生态化教学。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的生态化教学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大投入,引进更多先进教学设备,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同时学校还应引进更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评价制度;教师要明确好教学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终生学习的理念,平衡好学生和课堂之间的关系;学生应努力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生态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井琼洁

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篇2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综合性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等方式成了各阶段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高校大学生具有较为独立的思想,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具有综合性和全面的教育方式。在当下教学环境中,应加强“三全育人”教育。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公共英语作为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对自身教育素质的提高。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英语教师教育理念更新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正地理解学科内涵,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三全育人的建设特性主要体现在根本教学任务的树立以及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层次化、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对培养综合性人才以及实践型人才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一、“三全育人”的建设特性

“三全育人”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等综合内容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综合性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思政、实践以及文化等内容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特长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

(一)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中最首要的要求,是指在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任教师都应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作为己任[2]。高校教学中,每一名教师都应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共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公共英语教师作为公共英语教学的主体,是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人力资源,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更应响应全员育人的教学要求,积极参与到立德树人教学的要求中,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二)全程育人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教学的意义。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全程育人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下,不仅以学识为基础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参与到学生全过程的教学学习中,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指导。

(三)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学科素养、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在全方位育人要求下,将教学内容同思政教学进行融合,成了教学改革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3]。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提取,并做好学科的融合。在此要求以及背景下,公共英语教师加强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成了“三全育人”背景下主要的改革方向。

二、公共英语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与提高自身素质模式构建

(一)找准“三全育人”目标

1.找准育人方向

“三全育人”以全员、全程和全面为中心,以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强调综合性的素质教育,以培养综合性、实践性和素质性的人才为主。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贴合“三全育人”要求,促进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应找准“三全育人”的育人目标。“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为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实际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找准育人方向,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理念优化的基础,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理念优化的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计[4]。

2.聚合育人资源

“三全育人”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全方面育人,公共英语教师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应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整合育人资源,先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三全育人”要求下,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各学科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理解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5]。

3.创新育人机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三全育人”目标时,应坚持明确“三全育人”内容中的创新育人机制。“三全育人”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全程、全面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公共英语教师在明确“三全育人”目标中,应明确创新育人机制,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意识教学同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融合,不断提升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明确“三全育人”优势

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对自身教学理念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明确“三全育人”的优势,为创新教学理念以及提升自身素质教学模式构建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同时,针对本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明确“三全育人”的优势,并将其优势提取到实际的教学模式构建中。高校公共英语教师通常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同时拥有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创新的过程中,明确“三全育人”的教学优势,能帮助教师从思想方面接受“三全育人”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三全育人”与公共英语学科之间的关系,激发教师自主创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质。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英语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科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模式的认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计等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英语教师要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德育教学的意义和内涵,挖掘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树立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1.德育教学认识的构建

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德育教学理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构建正确的教学认识,应加强教师对“三全育人”理论的理解和学习。一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主动地接受最新的教学理念,针对最新的教学要求,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接受最新的教学理念。二是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将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政策进行内容传递和分析[6]。重视对公共英语教师思政融合以及综合性教学理念的培养,在内外多重环境的影响下,激发教师正确教学认识的构建。

2.构建教学融合模式

“三全育人”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在“三全育人”教学模式下,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应构建教学融合模式,增强自身教学理念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需要。构建教学融合模式,要求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思政教学的内涵,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加强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教学,结合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价值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3.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理念构建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成为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方式,是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辅助技术,是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构建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教学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创新教学方式。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英语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教学模式构建

1.思政素质构建

“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加强对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培养。高校公共英语教师是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主导者,是教学中的关键力量,教师在“三全育人”教学背景下,提升自身的素质,应加强教师个人思政素质的构建。教师加强对“四个自信”等思想的学习,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正确认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提升自我的政治素养,以确保立德树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7]。高校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教师思政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将思政素质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优化思政融合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公共英语教师思政素质的构建。

2.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素质,不仅要针对“三全育人”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关注自身信息化素质的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学中基础的教学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我的信息化分析以及处理的能力,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加强对PPT以及线上“慕课”“微视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教学过程中,举办PPT课件竞赛,选出优秀的PPT课件,明确奖励机制,激发高校教师参与其中。

3.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

公共英语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应加强对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三全育人”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全面育人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进行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学科特性,不断提升自我的实践性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科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制定实践教学活动和目标,能实现公共英语的实践性教学。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三全育人”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素质的提升指明了具体方向。“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教育工作“全”覆盖,以系统性思维做德育教育的整体工作,实现大学生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英语教师要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德育教学的意义和内涵,挖掘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树立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本文研究发现,公共英语教师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更新教学理念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的教学模式,应关注三全育人的目标以及基本框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具体的教学要求同政策要求进行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构建教育理念更新以及自身素质提升的教学模式,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英语为例,为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为新时期公共英语师资建设与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作者:周苏菡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篇3

“时效优化”在教学系统中是一个相对概念,指额定时间消耗和具体条件下的最大可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又有规定性的目标。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和大学英语改革向纵深发展,素以“高投入低产出”著称的高校公共英语面临缩减学时,减少学分的危机,社会各方对高校公共英语的走向充满猜测。英语在我国历来以二语习得的方式教授,因其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学习环境的有限性、内容的复杂性、提高的缓慢性和过程的耗时性导致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果并不成天然的正比关系;危机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能否实现碎片化习得式学习环境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最大程度的时效优化效果呢?

一、新媒体时代为混合式教学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微博、微信、4D、云技术等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赋予我们更快、更直观的信息传播方式,远程教育、微课程的兴起挑战了传统面授课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强了互动和交流,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碎片化学习空间。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打破了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传面授课堂,将课堂教学、课程学习、学习进程掌控、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教学生态因子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向有需求的学习者开放着世界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并辅以优秀学者和教师的学习辅导。

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虚拟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的新媒体技术给语言教学提供了思想文化交流的新手段,也开辟了语言文化交流的新途径:网络平台的碎片化信息的快捷传输使英语教学可以与时俱进,使长期以来对英语用途缺乏感知和理解的学生们对英语学习建立需求,提高学习热情;作为固化教材的有益补充,媒体增强了实操性和趣味性;网络信息交互性强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信息输送方式单一、内容呆板缺陷;大量英语学习网站的开放和共享使得师生方便快捷地上传和下载资源,合理地形成了教学营地,营造了良好的大学英语学习氛围。公共英语面对媒体提供的智力支持和平台依托,才能加大课程建设“升级”和“更新”的步伐。

二、大学英语线上隐性教育的创新

隐性教育,并非延长教学时间,而是在不增加学习者的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在单位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外语教学效率;更主要的是,打造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课程,开发渗透体验式的学习生态系统,营造耳濡目染的语言和文化生态系统是当前实现时效优化的关键问题。

线上教学,即利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微信群、QQ群、APP终端等新媒体手段展开的教学过程。这里既包括以多媒体网络为辅助的面授课堂,也涵盖依托于现代媒体技术的隐性课程的建设。开发新媒体时代的新型课程资源,利用手机、电脑、微课堂、微信、各种APP资源为辅助的生态教学系统,加强生态资源建设和管理。为此,我校开展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生态系统的开发,即以时间和效度为中观管理指标,依托媒体的手段和平台,以学习者实际生活和就业需求为目标,从学习者生命体验的视角出发,以关注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为主要目标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辅助手段的线上教学和线下相结合的课程系统,以丰富英语学科的内涵和多元用途,推动公共英语从单一的工具性向旨在提高全人的生命质量的人文性学科转型。

1.APP的课堂管理与应用

以往面授课堂我们要求学生关闭手机,远离网络,提高“抬头率”一度成为课堂考核的指标之一;换个角度,洪水来袭,我们与其“堵”不如合理“梳”。尝试利用手机、电脑为载体,把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互动以及教学反馈的设计搭建在电子平台,利用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软件在在手机终端的APP功能,学生通过在线注册、浏览、签到、学习课程、复习、上传作业、答题,文字及语音互动、发抢红包等形式鼓励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老师通过预习内容,传输课程的ppt、音视频,在线观测到学生出勤、预习、复习、做题、落实等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形成较为精准地大数据型教学反馈,达到课堂教学时间和效率的更大优化。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鼓励师生树立时效意识,自主选择学习时机,英语学习像游戏闯关一样,势必为转型中的大学英语提供了多元丰富的资源补充。

2.微型学习的管理与实践

以“微信”“微博”“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微型学习方式因其本身实用短小的特点以及学习内容模块化、学习时间短、学习设备多样化、学习资源多元化、学习形式个性化、学习时间自由等特点,深受师生青睐。作为面授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根据Harmer提出的输入、练习和输出的平衡理论,把适合微型学习的公共英语教学内容细化为以“听”“读”“译”为主要技能训练的“输入型内容”、以“读”“录”“查”“记”“练”为主的加工型内容”和以“说”“写”“译”为形式的输出型内容”的三大类型,并依此设计出适合微课程或微信群互动方式的隐性学习平台,建立英语专门类别的微课群,如以开放的自然拼读的技巧、文本翻译的功能对等、商务谈判的本质、好书推介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程,通过打卡、在线提交作业、提问、答疑、晒作品等方式拉近了师生的交流;学校大学英语网络平台开放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精品网络微课程、主题式微课程、跨文化交际类以及语言技能为载体的微课程极大地填补了校园的媒体学习途径。

三、线下媒体课程群的建设与管理

1.课程模块群的开发

根据《指南》要求和我校生源情况,本科生的公共英语课程自2015.9月始调整教学时长由原来的64学时缩短为48学时,每学期4学分降至3学分。教学周期为12周,周学时4。如何减时增效?全校大学英语课程调整为基础级和拓展级,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所担负的生命意义的建构就必须适应学习者的需求,渗透到学习者的生命中,骨髓里,形成一种人文修养,升华为个人气质。自然要求课程群的建构就必然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在建设上具差异性、在教学目标上具制高点、教学效果上具显示度。

我校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系列教程》为主体教材的读写大班教学和小班视听说课程,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各项语言技能;在夯实基础技能后,二年级学生自由选择拓展模块群中文化模块和学术英语两个类别的至少两门必修限选课程,即在第三、四学期开放以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方向的为期一年的大学英语拓展模块课程群。目前,已有实用翻译、影视语言与技术、实用旅游英语、英语辩论与思辨、英美社会文化、跨文化口语交际、英语有声艺术等8门子课程;学术英语,类别涵盖了理工、人文、管理的三类别的学术英语,旨在提高学生外刊阅读能力和学术英语论文的写作技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专业性的有机统一。

2.教师话语信息效度的最佳拟合是显性课程“时效优化”关键

语用学的效度概念中明确了课堂信息量的问题,即在言语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存在一个信息量大小和有效度传递问题。在15-17年度的校内外随堂听课的观察记录中发现,教师话语信息量的统计中时间比重最大的并不意味着承载了最多信息,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的传达是否简练、明确、有序。过量的教师话语一方面剥夺了学生的练习机会,另一方面是教师话语本身的信息效度因大量的重复、叠加、拖沓而大打折扣,因此以观测教师话语的质和量为突破口,以话语的内容和基于情感维度的指令传达及反馈方法为两个观测点,分析影响课堂效率的环节,针对教师在课堂说什么,怎么说。鼓励老师们开展每周一次的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诊断自己的教学录像和录音中教师话语的有效性,从而带动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落实情况。

(1)内容指标

是否明确清晰地提出了教学目标,在内容的介绍和指令的传达中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感情因素,设置是否关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中是否有针对性不强、耗时严重、互动牵强的环节,比如大量课文内容讲解而不是通过课堂活动或提问引导,是否存在有赶进度或出于语言习惯,导致话语冗长、重复、主题混杂的问题等;如何提高教师话语内容的内涵性,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面授中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落实到分钟,每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落实什么样的目标,是否存在向学生交代教学步骤中的重复性指令和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学生不感兴趣的扯皮现象。

(2)情感维度

观照整体参与性原则,教师话语如何从学生的情感角度,考虑学生对内容的需求、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时刻意识到教学对象的潜在制约,即遵循信息原理,将重要知识点以最佳方式精炼、准确地传达出去,提高话语的有效度;明确单个学生和全体学生的任务,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怎样组合这些活动以达到最佳传输和组织效果;怎样的组织性、鼓励性、互动性言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利用多媒体资源浓缩知识点为少而精的微课;如何用平等、礼貌、风趣的教学组织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如何设置作业,进行有效反馈等问题。

四、结语

从时间和效度管理的中观层面深入英语教学,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时间管理在校本培养目标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公共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分布情况和时效动态管理体系;具体体现在公共基础英语在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中的地位和价值选择、大学英语学时数在学校中的分布、教师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反馈、对公共英语显性教学学时数与教学效率的评价、对大学英语隐性教学时长与教学效率的评价、师生的时间认知和时间策略、师生元认知能力与时间策略选择等方面,初步形成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型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和相对和谐的时效优化的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曹峰梅,张小洁.高校教学管理与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闫涛.中国英语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

[3]王鲁男.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作者:刘睿 王延菊 杨宏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