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网络文化新挑战

传统文学网络文化新挑战

本文作者:马玉红 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一、创作主体

1.平民化和自由化。传统作家往往以时代精神导师的姿态出现,网络时代作家的精英色彩被消解了。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媒体,它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打破了权力话语对媒体的控制,向社会公众开启了文学的民主权力。它突破了文学文本得以面市的种种障碍,拆卸了文学发表资质认可的门槛;它包容作者天赋、学历、声誉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容忍初学写作者到成名作家的不同水准的创作,为人类艺术审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一个新奇别致、前所未有的理想家园。在网络时空中,网民获得了充分的创作自由,任何人想写想要表达,都可以不受任何文学标准的限制,不需要任何关卡的认可,自由地写作,自由地倾诉,心灵世界自在而悠然。这种纵情书写的自由使得普通人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也堂而皇之、轻松方便地登上文化前台一展风采,文学彻底走向大众化。网络的宽容激发了所有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欲望,使网民普遍具有成为创作主体的机会。但网络主体的平民化并不意味着作家会轻而易举地产生,以网络为依托的网络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技术的痕迹,作家要把创作构思转换为美妙的网络文本,不仅仅要准确、精湛地运用传统的文字语言,还要巧妙地链接精美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贯通融合,导致当代网络经典作家及经典作品的产生更加艰难。

2.交互式和主体间性。传统文学创作始终体现为作者个性化的个体劳动,创作过程中的心灵体验只有作者个人知道。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这种个人化的写作被交互式创作取代,传统作者的主导性地位被削弱。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呈现为主体间性,即“主体的显性消逝和隐性在场、‘我’的能指退位和所指凸显,孤立的个体主体变为主体间的共在、对话、交往和‘视界融合’,变成交互主体性。”[2]在这里,主体既是主体间的存在,又是以交互的个体组成的,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在传统的创作中,作家操持着先验的话语权力,把自己的言说不可抗拒地推向接受者,而接受者别无选择地聆听着作家的独语。网络的出现,意味着文学“众声喧哗”局面的形成和文学普泛化时代的到来,创作者与接受者的间隔被拆卸了,表现为“主体掩蔽”、“主体退场”。传统文学作品的具有整体品质的人物、情节、主题、文体、语言风格等等,都被解体或者成了未定的东西,它们都要随着读者续写的变化而变化。文学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主体间共同的生存方式。譬如,网络文学可以由首创作者设定某一文学题材框架或文体类型,让网民就这个题目发表意见,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的智能进行创作。如“榕树下”网站,曾发起以“我们都还活着”为题的诗会,要求网友所写的诗作第一行必须是“我们都还活着”,然后再接下去让网民自由创作。于是“我们都还活着”就成了一句关键句,各个网友的诗作之间具有了互文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本。

二、文本特征

1.超文本和多媒体文本。传统文学理论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本不同,但全是纯粹的叙事、抒情、象征、想象、表情、达意的文字组合,传统的文学就是以语言为唯一媒介的艺术。审美的语言能创造间接想象的自由空间,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诗意的栖居”。但语言文字不能建构直观呈现的虚拟现实,难以提供让每一阅读主体交互沉浸的临场形式,这又形成了审美的局限和自由的桎梏。网络的多媒体和超链接文本特征,使得网络文学打破了文字语言的单一格局,而呈现包容并举、多元共存的超文本特征。超文本即利用节点、链接、网络三个基本要素而实现的超链接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包括文字、图表、音频、视频、动画和图像等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使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并通过链接点,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供读者在阅读时选择,使文本具有发散性多文本的特征。超文本的存在方式导致网络文学有了向综合艺术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者从单一的文字表达向光声色像的多媒体综合表达方式靠拢,采用词语以外的图像、动画、音乐、音响等多种表现手段,打破文学与艺术之间传统的分界线,使文学语言与多媒体技术巧妙地整合为一体,形成了网络文学特有的文本之美。超文本、多媒体文本等文本形式,拓展了人类精神的自由空间,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天地,当代作家们孜孜以求而不得的所谓跨文体写作,在网络时代被易如反掌地真正得以实现。台湾诗人苏绍连和李顺兴创办的“美丽新文字”网站采用Javascript及Javaapplet制成的Flash作品,多由飘动的文字与动画兼容而成。《风雨夜行》描写了已故外公出现的梦境,飘忽不定的文字与黑白影像的图画相互对映,整体意象神秘而凄美。在变幻的画面、文字以及背景音乐中,网民与作品一道“风雨夜行”,犹如在欣赏一段以诗文字为主角的短片PTV(PoetryTV)。

2.文字动态化和符号化。网络文学多媒体文本和超文本的特征反映在文字上,还要求文字除具有传统的表义功能之外,还需要体现动态表现潜力和美学向度。例如读者在“美丽新文字”的入口网页上移动鼠标,“BRAVENEWWORLD”这一行字会随着鼠标摆动,网站入口第二页,其上“美丽新文字”五个彩色字飘流散开,给读者以强烈的动态美感。《沙漏》中,以文字当沙粒,将文字动态图形化,但其本身的诗义一点也没流失。网络文学中一些非文字符号也直接进入文本,如用“^o^”表示一个人在大笑,“:(”表示悲伤、生气,此外,形象化、数字化、字母化的语言,以及英语汉说、自由省略等方式的应用,也丰富了文本的幽默、趣味和表现力,创造了一套网络文学自己的符号文化世界,成为网络时代新的社会方言,造成了对既成文学语言规范的解构和冲击。

三、阅读方式

1.主动性和互动性。传统文学是一种“只读文学”,虽然旷野之地亦可读书,读到动人之处亦可反复吟诵,读到入理之处也可掩卷沉思,思而得之,感而悟之,但传统阅读毕竟只是被动观看,空间上有一定距离,加之文本又是静态的文字符号,其本身具有的完整性是不容破坏的。读者在作品的时空、事件、思想、情感中游走,可以去解释、理解作品却不会真正地参与其中,其阅读是体现为不可逆的线性阅读方式。而网络是动态的,是一种“可读写文学”,文本的图文并茂、易于检索、字号大小可调等,以及语种选择、计算机朗读、自动翻译等功能,大大加强了阅读的主动性。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广域性也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对作品进行随心所欲修改、删节、续写的互动权利,从而使文学活动中创作阶段和接受阶段呈现交互性,甚至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作者与读者的交往、读者与读者的交往变得平等而迅捷、自由而透明,一个作品上网,立即可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馈,文学的“隐含的读者”直接走进了作者的“接受屏幕”,作者、读者、批评家的彼此沟通和身份互换共聚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自由平台,与传统文学的被动接受和距离欣赏大相径庭。#p#分页标题#e#

2.多向性和穿越性。传统的文学作品是静态的一字字、一行行、一页页的线性文字欣赏,而网络中的作品不仅有蕴藉的文字,还包含有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的表达,文字、音乐、画面的融合构成一种生动的组合,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多维欣赏。超文本的多向选择、多媒体表现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能动性,使读者的感觉呈现全方位敞开。读者可以穿越视窗界面,占有与创作者同样的赛博空间,欣赏呈现一种切入肌肤的深刻体验性,并从有限的视窗背后获得无限的阅读资源。再以《风雨夜行》为例,画面风雨梦境有风有雨,读者可以操控风雨漫天挥洒的效果,读图快感兼容文字韵味,阅读的沉浸感被极大强化。《西雅图漂流》,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小诗文字像雪花一样地飘飘洒洒,还可以通过点击诗中的“文字”或“漂流”打开另一首题为《文字》或《漂流》的小诗。小小的鼠标可以点开美妙乾坤与神奇世界,使读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将万千美妙尽收眼底。

四、文学价值

网络对文学主体创作、文本特征、阅读方式的改变只是表面的,文学价值理念的变异才是网络给文学带来的深层变化。

1.个我化和自叙化。传统的文学创作多是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命运的深沉积淀和严肃思考,除了抒发个人一己情怀之外,还有为历史、国家言说的愿望。网络文学已不在意体察世相,抒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的历史命运,而在于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宣泄个体的情绪感受。网络作者不欲担负太多的社会使命,而仅在意性之所至,情之所达,痛快淋漓。网络为创作者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自由的渠道,网民在网络里泄导心理淤积,调适精神状态,从而获得心理平衡。网络的写作多为数字化时代的青年人的都市生活、时尚需求、欲望情感等,所述之物贴近感性现实,贴近生命感悟和人性本色,是网民对都市、真实、鲜活‘我’的生命体验和对爱情、迷惘、生存等淋漓尽致的渲泄以及对武侠科幻的沉迷。《榕树下》的一首新诗《三百六十五个思念》表达的就是年轻人挣扎的痴迷的爱情体验。/相识是如此出人意料/越远越近的思念/镂刻于记忆中最坚硬的部分/让我束手无策/三百六十五日,我目不斜视/处心积虑地捕捉思念你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太阳升起/我的向往早已汹涌澎湃/每一次月亮落下/我的期待还是那么炯炯有神//你的美好是命运惯用的欺骗//也是把我推向深渊的元凶/我在相思的泥沼里不能自拔/

2.虚拟化和娱乐化。传统的文学追求“文以载道”,“立德立功立言”以成“不朽”,强调文学要涵养人的精神家园,净化人的灵魂境界,提升人的精神追求,体现人性的终极关怀,给人以情感的抚慰和心灵的启迪,使人达于向上向善的精神彼岸。而网络文学则游离于内外各种“制约”之外,体现为一种自说自唱、自娱自乐、自由自在的挥洒和言所欲言的书写。网络作者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虚幻而自由的世界,并在虚拟的真实里实践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才能,既不谋求社会权力话语的肯定,也不希翼获取崇高的名望,不注重创作的结果,而只在乎创作的体验。网络创作不为救赎灵魂而是表现自我,不企求终极关怀而注重抒发性情,不求精神的崇高和宏大,只求感性的满足和快感。人们在喧闹四起的大众网络文学领域中所见到的更多的是愈演愈烈的高科技演化、朝生暮逝的时尚变化以及即时性的情感渲泄或心理感受。

网络文学的个我化、自叙化和虚拟性、娱乐性消解了传统文学“修心养性,涵养性情”、“兴观群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千古风范和严肃执著的创作心理,使得人类长久以来的精神磨炼被弱化,人生审美能力开始衰退,生命感受可能失去提升力量而走向凡庸,这才是网络与文学联姻最可堪忧的症结。网络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时下的网络文学并不是文学的完美归宿。目前的网络写作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普遍肤浅、幼稚、狭隘与粗陋,但我们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倒掉,当网络的强势渗透越来越占据我们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中心时,我们不能坚执传统文学的守成心态,固执地守望古典的精神家园,视网络文学为洪水猛兽。网络虽然影响了文学的存在和表达方式,却绝不能颠覆文学的价值,文学不会因网络而走进绝境。随着网络写作者对网络技术的娴熟接触与训练和对文字动态势景潜力的开发,网络与文学的珠联璧合,缪斯与比特的奇妙碰撞,必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文学果实。只要人类还有思想,还有情感,还有情绪,还有感受,文学就永远不会消逝。网络文学若以人类生活为沃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完满发展为旨归,就必将替代传统文学成为现代人最自由完美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