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培训范例

体育运动培训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1

一、(略)

二、体育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规律进行表现,也是组织和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守则。教练员在制定运动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项目中,都要严格的按照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灵活的结合运动训练原则来开展日常训练活动。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在体育运动中,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就应该严格的遵守一般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原则。其中一般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多变的身体练习方法,从而提升运动员身体上的各种机能,并综合改善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增强身体的状态,为身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技能和理论水平。在进行专项训练中,首先要根据专项训练的主要特点,并且应明确运动训练的手段和基本目的,例如在进行艺术体操、球类等较为繁杂的项目中,教练员应为运动员选择灵活性强、协调性好的手段来指导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主要在训练内容、手段和目标上具有差异性,但两者之间相通之处在于,一般训练是为进行转向训练打下基础;而专项训练则能创造成绩,两者在训练中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有的时候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是很难完全分开的。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会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带来影响,促使身体上的各个器官产生相适应的联系性,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般训练中会采用多种练习和内容和手段,从而能进一步的弥补专项训练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身体中的器官得到综合的提高,为运动员今后创设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区别对待原则在运动训练中,区别对待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程度的运动员以及运动状态等因素下,都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出相适应的训练方法,从而给予运动员相应的训练承载量。各个运动专项都有自身的决定性因素和规律性,但由于各个转向中的具体特点,能正确的反映出运动项目中存在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进行集体运动项目中,个人训练是进行集体训练中的一个关键之处,例如在排球训练中,有些队员的扣球技术还不到位,而有一些队员的接发球还不够低,于是在进行集体训练中,教练员应该针对这些弱势,安排个人训练,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协调好和集体训练的程度比例。

学校的课余运动训练具有多个项目,而且训练的人数也较多,但是教练员则较少,在田赛训练中,由于各个小项都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年级和性别的运动员,所以一个教练员就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多种局面,在这种较为繁杂的训练中,教练员应采用小组形式来开展。在径赛训练过程中,由于短跑是由快速力量进而步频决定的;而中长跑则需要足够的速度和耐力;马拉松则需要耐力,所以在具体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专项,例如全程、十公里等,来进一步的确定运动员进行转向运动的重点。例如运动员要跑马拉松,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运动员长时间坚持的耐力和腿部肌肉,其次是心肺耐力,这两种耐力都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针对运动员身上存在耐力不足的情况来进行转向训练,可以要求运动员长距离的跑,并通过山地跑、越野跑等形式来综合锻炼,同时还应控制住跑的心率和呼吸,尽可能的要求运动员应跑长时间。而对于心肺功能耐力的专项训练中,还可以采用间歇跑的方式训练,在跑的过程中还应控制好速度,尽量的提升心率,总之,这两种训练方法是相互推进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进行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跑能有效的锻炼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同时也有利于腿部肌肉的锻炼。在进行不同项目的运动先练过程中,在同一个课次的前后阶段,教练员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有组织的训练,一般是在前部分注重身体训练,后期则侧重于技术训练。

三、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可以得知,在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所有运动训练内容,远远不够达到其能代替全部体育训练内容的标准。现今的体育教学还沿用传统的方式。首先是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方法等一系列教学顺序,虽然这与运动训练的过程存在很多的共通之处,但也存在差异性,它能有效的反映出我国目前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内容只是使用了部分训练的方法,但从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只需要采用得当的体育教学能从运动训练中总结和概括出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科学训练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来进行的,从狭义角度来看,竞技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但从广义层次来看,它又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所以竞技本身不仅包含娱乐的作用,还能从竞技比赛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只要人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并感受竞技活动中的整个过程就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之感。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呈现出来的高超技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引发人们内心中的崇拜心理,从而产生体验的强烈愿望。虽然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存在差异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健康的体魄,而其中的德育都是它的附属,这与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进行长期性的运动训练,运动员就能掌握好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和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并为人体进行锻炼提供科学的依据。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训练体系存在缺失之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从实践过程中还是理论上来看,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运动训练中的内容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并有效的解决在体育教学活动能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互补原理和前人的运动经验出发可以得知,在运动训练中其实存在许多教学的因素,所以在进行某一种运动训练过程中,它的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都存在相同之处,除此之外,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总结,在运动训练中还吸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语言法、演示法等,都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两者只是由于针对的对象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了直观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这些原则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这些原理都存在相通之处,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从中就可以得知,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与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得益于运动训练中的“教育”性质。反之,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专业训练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也是相通的,这也由于体育教学中具有“竞技”性质,所以,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可以相互的借鉴,并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p#分页标题#e#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2

关键词: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

一、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开展现状

(一)现阶段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已初步开展

通过查阅资料及问卷调查,对当前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场地设施及体育教师培训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来源于山东省多个地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有60%左右的教练员表示个人及所在单位经常为当地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体育教师培训和场地设施。由此可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体育服务的情况较好,但仍然有地市从未向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任何体育服务,这也基于山东省各地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经济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据了解,多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的形式仅限于教练员到各学校进行运动员选材时,而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场地设施主要用于承办区、县运动会等比赛,由此反映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普通中小学提供体育服务的形式过于单一。

(二)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对体教融合呈现积极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90%左右的教练员表示愿意参与当地普通中小学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总体呈现较积极态度。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通过参与当地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教练员借此可增加与普通中小学生的接触机会,有利于教练员选材,同时可以缓解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现阶段选材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的难题。

(三)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情况

不容乐观根据山东省某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高中三年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见,该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不容乐观,4门文化课成绩总分600分仍然有学生单科成绩出现个位数的情况和不及格的现象存在,同时80%左右的学生考试成绩不过300分,可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未引起足够重视。

(四)未给予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学习以及学训矛盾充分关注

由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教学目标的不同,产生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育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即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矛盾。对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而言更注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缺乏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另外,对于学生运动员而言身处体育运动学校中,认为应以运动成绩为主,无论是学生、家长、教练员,还是学校管理层,都未给予学生文化课学习充分关注。

(五)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师资力量不充足

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到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师未达到相应的配比,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培养目标和经费等原因,教师参加培训等参加次数较少,这也是影响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文化课程设置与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由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师资力量欠缺,并且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主要针对运动员进入高校的体育单招考试而设置,课程设置忽视了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这是导致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无法进入高校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结果应反映的问题无法客观呈现,导致了现阶段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学水平和质量难以提升的现状。现阶段影响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不足;教师业务能力较弱;文化课学习时间不足;缺少硬性标准或标准较低。

二、策略建议

(一)建立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的合作关系

各地普通中小学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应拓宽合作方式,并组织中等体育学校教练员参与普通中小学的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为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帮助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学等活动发展。建立健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参与普通中小学体育建设的相关资质审查,缓解普通中小学体育师资不足的现状。普通中小学也应选派体育教师参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训练工作。同时,完善相关培训的工作评价,建立奖励机制提升体育教师参与岗位培训的积极性。

(二)破解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难题

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是退役运动员未来进入普通中小学任教的基础,不仅有利于运动员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体教融合以及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升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及时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退役运动员出台升学、就业等相应的政策,若退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不达标,进入高校深造、就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岗位更是无稽之谈。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并鼓励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参与当地中小学的教研工作,多渠道提升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根据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特性,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提升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2)组织普通中小学各科目教师形成教研组,定期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应针对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提供教学服务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建立相应奖励办法,提升普通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和教师的特性,制定一套符合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师与教练员的激励机制,完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提升教师和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

(3)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领导可依据学生的运动成绩与文化课成绩进行分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建议将部分运动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安排进入普通中小学进行相应的文化课学习,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提高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的管理力度,可以采用文化课教师管理、教练员督促、校领导监督的方式,着力破解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薄弱的难题。

三、结束语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3

小学体育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教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准,全力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进入全民运动时期后,更应采取措施,如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等,提高小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然而,当前,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仍普遍存在主体运动意识薄弱、体育设施落后、制度保障不足、师资力量差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从以上薄弱处出发,打造针对性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关键词】

全民运动时代;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路径

打造完善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增进小学生的健康知识,助力小学生习得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终身锻炼意识,养成时时锻炼习惯,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因而,在倡导全民共同参与运动的时代,小学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推动全民运动理念渗透到小学生的运动思想中。但现阶段,我国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仍普遍存在主体运动意识薄弱、体育设施落后、制度保障不足、师资力量差的问题。

一、全民运动时代下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运动意识薄弱。小学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课程与活动的开展,应以小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小学生的运动意识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小学生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课的一部分;小学生只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但却从未对其深入了解;小学生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部分小学生反馈,虽然其热爱阳光体育运动,但每周锻炼的时间较短,锻炼次数较少,无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体育运动设施落后。体育运动设施是保障小学生顺利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配备。但调研结果却显示,普遍小学教育机构都未按照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配备相关基础设施。具体表现为: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硬件,如规范跑道、人造足球场地、羽毛球场、篮球场、篮球、足球等均未配备;部分小学的体育器材较落后;部分小学虽然有配备基本的运动器材,但数量远远不足,明显的“僧多粥少”。由此可见,要打造或完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必须要先做好体育器材的配备工作。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三)制度保障不足。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要靠充足的体育器材支持,还需制度给予保障。然而,当前,普遍小学教育机构都未针对阳光体育运动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以至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没有明确的目标、组织形式与安全保护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运动。特别是没有明确的、关于意外伤害事故的安全保护制度,学校安保压力大,小学教育机构一般不愿鼓励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这也进一步导致小学生不了解阳光体育运动。

(四)师资力量薄弱。小学体育老师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往往会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小学体育老师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是否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决策。从笔者调研的结果来看,小学体育老师在此方面的研究能力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体育老师日常工作量大,无暇阅读与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书籍;小学体育老师基本未曾接受继续教育,也未参加与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学术活动、培训活动,体育知识落后;部分体育老师缺乏业务研究精神,不愿钻研小学体育运动理论。

二、全民运动时代下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对运动主体加强思想宣传。小学生是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必须调动其运动热情,使之深刻认识阳光运动的作用,才能打造可操作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对此,笔者建议,小学教育机构要适当加大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势宣传,营造全民共同参与运动的积极氛围。具体路径有:根据小学体育课的开展情况,制定周密详实的宣传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公告栏、校园内网的作用,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理念;设置黑板报专题栏目活动,鼓励小学生深入了解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园内树立“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第一”的标志牌,使阳光运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唤起小学生对体育健康的高度关注;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如QQ群、微信群的作用,向家长普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好处,敦促家长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阳光运动理念,增强小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可重新设置体育课程,适当减少技能课,增加“阳光体育运动”理论课,向学生介绍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若条件允许,小学体育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历年来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图片、视频、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本质。

(二)打造体育活动经费机制。经费是完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设施的物质基础。小学教育机构应根据自身运营情况,适当打造体育活动经费机制,以推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物质条件有效落实。所谓物质条件,主要指建设阳光体育操场、选购体育教育设施、建立体育馆、翻修已破损或落后的体育器材、扩大足球场或篮球场等。这是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基础。从某种程度上看,只有打造体育活动经费机制,才能使学校更积极地整合闲置资源,并根据小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开展课外运动活动、运动训练或竞技竞赛。即只有确保经费到位,才能夯实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基础。

(三)建立制度保障体系。较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有条不紊开展的前提。它明确了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小学生体能,提高小学生身体素养的活动目标,提供了学校领导、不同职能部门、各班级学生共同联动,全力参与运动的组织形式。同时,该制度保障体系充分确保了小学体育教育部门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学校体育发展规划,并由此设置愈加细化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具体化实行方案、课程制度、考核与评比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小学体育教育结构,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体育管理策略的贯彻落实力度。除此之外,制度保障体系还包含了集活动安全隐患排查、教师安全知识培训、学生安保技能教育、体育器材严格管理、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跟踪、体育活动安全归责机制、国家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为一体的安全保护机制,可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树立坚实的安全屏障,有利于及时解决紧急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推动“阳光体育运动”规范化开展。

(四)强化体育师资力量。全民运动时代下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小学体育老师的管理者、执行者作用,即增强小学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其具体的细化路径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根据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业务能力、理论素养为其重新分配课程量,并鼓励教师自行安排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课程;二是鼓励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地学习与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新理念、新技能,进而提高体育综合素养。为确保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能达成理想效果,建议小学体育部适当设置考核指标,建立考核体系,以对参学教师进行严格考核。若考核通过,则给予其提高福利待遇、参与职称评聘、外出深造等奖励,从而使体育教师真正成长为理论层面、技能层面均与小学阳光运动要求保持一致的体育老师。

作者:吴平 单位:泰兴师范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易娟,傅云,李爱珍.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分析[J].体育时空,2016(11)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4

1、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必要性

1.1、中学花样跳绳项目符合青少年的运动需要

花样跳绳运动结合了武术、舞蹈以及体操等多重运动元素,不仅活动方式方便快捷,运动效果也尤为显著。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提供了更加自由的项目组合模式,同时也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开展花样跳绳项目促使中学生达到运动健身的重要目的主要来源于对花样跳绳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这项运动直接决定了中学生必须协调跳跃和摆动手臂完成练习。中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联合上肢、躯干、下肢协调发力,同时还要维持在跳跃过程中身体的整体稳定性,为落地后再次弹跳并保持身体平衡状态做好准备工作。因此,这需要中学生全身的肌肉群参与到跳绳实际运动中去,否则单纯的依靠身体的某部分发力不能有效完成整体的花样跳绳动作。和普通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强调技能训练,并且苛求成绩的提升,使中学体育课程逐渐趋向于竞技体育运动,缺乏趣味性并难以激发起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相反,花样跳绳运动融合了多种体育运动元素,并且蕴涵着丰富的娱乐健身特点。花样跳绳技术虽然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基本的训练模式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程度的变化技术学习,有助于增强中学生对应花样跳绳项目的认知,不同的训练模式延长了运动的时长,促进中学生形成可持续锻炼的习惯,为中学体育开展素质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1.2、花样跳绳运动训练效果顺应中学生成长的诉求

花样跳绳运动在训练过程,以及全面掌握技能后所展现的效果,可以使中学生展现优美的外在形态、优雅的行动姿势以及内在气质。花样跳绳运动训练既能够保持中学生每日的运动量,又能达到一定强度的训练目的,在促进中学生身体脂肪燃烧的同时,又能一定促进中学生的肌肉维度增长。重复以及技术变化的训练特点,能够贴合中学生体育训练思维模式,并锻炼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学生的恒心和耐力,避免突然和直接的思维灌输引导,有效防止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并积极的运动思维方式。

1.3、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有效促进中学生情绪管理

中学生参加花样跳绳体育运动是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那么大脑中就会产生啡肽等兴奋素物质,刺激大脑甚至全身的活跃性。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调节心理情绪,促进健康情绪循环,大幅度释放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存在的不良情绪。当大脑产生兴奋素物质,这个过程会在青少年体内持续一段时间,帮助中学生的身体机能达到到良好的发展状态,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防止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校期间,中学生定期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将会显著改善和调节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对于处于心理和身体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4、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

社会交际能力是有效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成年人的社会交际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交际能力的培育基础在于青少年阶段。当青少年在中学期间具备了社会交际的能力和技巧,对他们成年阶段的个性化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是培养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有力尝试,由于花样跳绳运动,依靠集体配合完成,中学生在参与中能够获得存在感,并且容易和集体中的青少年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增强彼此之间的社会交际能力与提升交际空间。

2、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等优势分析

2.1、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性价比较高

由于中学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许多体育项目难以开展,尤其是对场地和器材要求较高的球类运动。相比而言,花样跳绳运动的性价比较高,仅需要空旷的场地和绳子,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少,容易被中学、家长和学生普遍接受。花样跳绳运动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同时,还能够培养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等。

2.2、花样跳绳运动富有趣味性

花样跳绳运动不受到年龄和人数的限制,容易开展,且种类繁多,包括绳操、绳舞、单人双人和团体花样跳绳等形式。这些类型的花样跳绳运动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简单易练,有利于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3、花样跳绳运动具有安全性与新时期的时代意义

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运动安全是中学开展体育运动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无论从学生、家长、学校的角度而言,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均是优质的选择。花样跳绳运动的复杂程度和运动强度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合理的安排跳绳运动负荷,降低意外受伤的概率,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此外,受到繁重的学业任务影响,中学生的体质普遍下降。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提出了阳光体育的倡导口号,要求中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针对体育基础设施有限的问题,学校应当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开展简单易行高效便捷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是积极践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典型案例,具有新时期的时代价值。

3、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措施

3.1、加强社会宣传,有效提升花样跳绳运动的知名度

花样跳绳作为一项创新型体育运动,在群众体育中的覆盖面较小,需要加强社会宣传的力度。中学应当加强宣传,有利于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和推广。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延伸和发展,宣传花样跳绳运动就是在宣传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民族体育,促进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氛围。为此中学应当从宣传的广度、深度等方面寻找切实可行的宣传途径,结合中学体育的实际开展状况,通过课间操、趣味竞赛等形式对花样跳绳运动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推广,让更多中学生参与到花样跳绳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去,并着力践行传统民族文化的推广。

3.2、立足于中学生的发展,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随着中学生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锻炼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教育部颁布相关意见,为中学体育的培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的。因此中学开展花样跳绳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应当把花样跳绳体育运动的训练任务、活动内容以及体育教学与大课间的训练活动和趣味运动会的有机结合起来。中学体育教学小组应当统筹设计,保质保量地将花样跳绳这项运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功能。

3.3、中学应当健全组织领导,加强花样跳绳运动活动管理

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应当成立学校专门领导小组,鼓励全体体育教师以及教职工参与培训。要规范和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校领导统帅、教务处主管,体育教研室牵头,班主任主抓,体育专任教师辅导的横向纵向网络机构,确保各项主体参与的良好局面,确保层层落实,并协调完善。为了使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取得重要成效,中学应当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评机制,将考核的结果与班级评选和教师考评有机结合,从制度体系上确保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质量与效果。此外,规定开展花样运动的活动时间,提供专项培训和活动的经费,为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中学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各级花样跳绳师资力量培训,鼓励专业体育教师考取裁判员证书与教练员证书,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3.4、协调各方力量,协调中学体育花样跳绳运动的有序开展

中学邀请专业跳绳专家指导,提高撰写校本课程质量,出版规范化的校本教材,助推花样跳绳运动的全面开展,为花样跳绳运动进入大课间运动做好充足准备。花样跳绳作为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延伸,可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融合我国的民族特色,印上中国烙印。通过特色画的教材教学,丰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同时中学要发挥学生骨干的开头作用,加强学生体育培训工作,促进中学期花样跳绳运动的协调开展。尤其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骨干教师相互配合,加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运动的组织和管理力度,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保障。由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心理和身体素质发育存在不同差异,要立足于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在不同年龄层次安排不同类型的花样跳绳运动内容。学校还应当投资LED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跳绳运动过程中播放演出视频练习的示范动作,规范中学生的花样跳绳的动作,避免因动作不规范而造成的身体伤害。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中学开展课外体育项目应当寻求彰显学校发展特色的活动,体现中学生朝气蓬勃的形象气质。花样跳绳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具有灵活便捷、安全系数高的显著特征,花样跳绳运动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在中学开展具有强大的群众性基础。中学开展花样跳绳体育运动,一方面突出全民健身的理念,另一方面加强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进一步提升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用.中小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制约因素以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0).

[2]邬贤燕.中学花样跳绳拓展性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6).

[3]杨虎林.浅谈花样跳绳在中学校园的推广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8).

[4]陈瑞琪,谭文辉.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可行性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8).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5

关键词:体育;训练;协调发展

体育是一项于家于民都极其重要的一项课程。一个国家人民的身体素质完全取决于国家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当今社会学校的体育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有效促进当地体育事业的发展。整合当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实际的教师改革中,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二者还没有完全融合,因种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很多学校不能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齐头发展。往往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因此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平衡是我们日益严重的问题。我们如何在激烈的挑战中立于顶峰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待这两者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研究了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

一、体育教育的异同

体育知识使我们认识到,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有组织、有针对性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一部分,需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正确运用有效地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害。在教师或体育导师的指导下,体育培训是一个正规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竞技水平和特殊性能。通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及学生的士气、意志和身体素质来培养运动员。实际生活中的体育训练包括体育技术训练,竞技战术训练、思想意志训练、生理心理训练,多种训练模式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体育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教育的内容以体育内容为基础。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的要求都是统一标准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区别在于:体育是一项教育工程,协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和程度。体育培训包括运动员开办专门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并对他们的体育技能和水平不断地提高。

二、体育教育与培训协调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过于统一,技术和技术提案不足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包括太极、篮球、足球、健美,体操、游泳、排球等,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进行什么有效的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只是为学生提供器材和一些技术方面的建议,特别是在一些利用球类来完成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如足球、篮球等。如果培训的过程没有教练的跟踪知道,那么将不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也不能让学生们体验到运动的真正快乐。

2.体育教育与训练的协调

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和运动训练进行协调。教学过程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述或者观看教学视频,这些方式并不能使学生们真的学会体育技能,无聊的教学过程还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体育的兴趣。因此要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提起学习的兴趣,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体育知识的入门和演示课程,让学生们可以初步地对体育有一些了解,然后再根据教师的演示对学生进行培训。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质量。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某一专业进行单一思考的教学模式,更不能适应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将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融为一体至关重要。

三、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在体育教育方面,体育培训和体育训练是密切相连的,尽管它们是不同的。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只有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协调发展,才能得到提高。这是一种关系。首先有关部门可以按照当地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个适合当地体育教育的教育方案,定点进行实验,不断地优化改进方案。之后将这个教育方案在当地学校进行推广,并监督各个学校可以实施这个教育方案,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和场地的特点进行改进。

1.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高质量教育的框架内,体育教学应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范围内进行。同时,在对学生的书面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更加重视体育教学实际实行时的发展。学生的身心和体育能力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关键。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素质、身体状况和兴趣,设定上课的内容。上课的内容还要从科学和合理的角度界定具体的体育教育内容。坚持健康阳光的教育理念,不盲目服从和做粗暴的事情,根据当地的季节变化和流行的体育用品,不断地对体育类型进行改变找出一些适合学生应季参与的运动。老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新兴的体育活动,例如,网球、篮球、足球等,空竹根据当地情况也可以作为选择对象,结合学校自身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等条件进行丰富多样的课程安排。由于某些特殊专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在女生多的专业之中我们可以开设柔力球,健美操等更适宜女生参与的运动课程。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殊化的创建体育兴趣班,也可以根据他们的专业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专业素质。根据学生的特点,体育课还可以包括娱乐活动和时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满足当今学生在竞技运动中的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文化。

2.优化体育教育的创新方法

在体育运动中,教师更加重视体育运动中的“教育”,这导致在体育运动中忽视了学生的训练。委员会建议体育教授必须继续完善所使用的体育教学的方法,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发地表达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育者应通过组织学习和分析有关体育的某些知识,努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自发进行体育运动。使学生意识到,积极从事户外运动,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态。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就可以进行学习,可以节省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时间,也可以让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取得成就。第一,在实践中,体育内容和篮球课等体育内容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满足学生休息和锻炼的需要,在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分别定期举办篮球运动会。在这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全员都参加运动会,无论是否喜欢运动。积极鼓励参加各种篮球活动,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篮球技能。组队打篮球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减少个人英雄主义的现象出现。打篮球还可以促进长高,可以让同学们多进行篮球活动,可以提高我国的平均身高水平。练习篮球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也有利于学习其他运动。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要加强实践的过程。第二,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多学科参加。例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组建田径队,为田径运动挑选学生,在选拔后,可以举办体育比赛。专业培训之后,这些成员就可以在他们的班级内部担任与体育有关的职务,帮助教师分担教学任务,承担教学责任,领导整个班级。发挥重要作用,鼓励课堂上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积极健康地思考。第三,应在学校组织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例如,拔河比赛,这样的运动一般很容易组织起来,可以有很多人参加,也需要有许多班级参加。参加拔河比赛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相关的体育知识,而且需要相互理解、合作。竞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与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学校之间也可以共同组织体育竞赛或活动,让具有高素质和技能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做法可以鼓励学校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和提高积极性。第四,在学科教育中,应开展专题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多亏了体育教育,学生们了解了体育发展的历史、体育运动的名称、自我控制的良好习惯、培养了自身优良的身体条件。尤其是当代教育技术的变化、疾病泛滥、对受过体育健康培训的学生的条件进行有效增强。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整合体育训练模式,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为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应该引进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体育教育的人才。体育教育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要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可以有耐心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定期请一些退休的运动员进行讲座和咨询,对学生参加体育教育进行鼓励,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在学校从事体育教育的运动工作者,不停努力地对自我进行拔高,提升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艺,不断提高对体育的思想认识,这样才可以有效性地促进体育事业的不断更新、进步和发展。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的改革信息要尽快传达给各级体育教育人员,及时进行学习和技能实践,努力丰富体育知识的内容和体育教育的模式。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讲课、补习班、会议和体育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才能和本质,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协调,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教育的质量。

四、结语

在体育教育中,不仅仅要区分开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的不同点,还要清楚地整理好两者的关系,我们还必须了解体育教育的融合问题。利用丰富课程内容,不停完善体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案重新设计,提升教学品质。学生自主培训,不只是学生自己对体育爱好的自主性训练。只有老师充分掌握学生的自主性才会使得体育训练更加轻松。只有做到这些措施,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总体上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献军.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2]程少宇.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协调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5(12).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教学;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学作为初中阶段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促进初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以及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因此教师需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这一目标来展开教学创新与探索。

一、当前环境下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现状

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行,其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了大部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也就成了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这样的整体教学环境之下,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了出来。体育教学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理论知识内容的了解与拓展,更在于推动学生个人对体育运动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强化,以及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因此,重点开展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对于当前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而言十分重要。但是从当前体育教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对体育教学、体育运动的态度、认知和看法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教师群体,更存在于初中学生和家长群体中间。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部分教师尤其是语文、数学等知识型学科的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认知不够深入,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屡次出现随意占课导致体育课程总教学时长不够的问题。而从学生和家长群体的角度来看,学生及家长受升学、考试成绩等因素的影响而对体育运动、体育课堂不够关注和重视,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配合度、参与度不够,家长对于教师所提出的课下综合体育教学运动也缺乏配合等问题,这对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教学计划等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等问题,主要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的教学缺乏科学的设计和指导。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既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帮助,指导初中学生掌握专业的运动技巧和方法。但是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大部分体育教师受限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并没有进行完整的、科学的备课活动。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安排混乱、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对初中学生的运动习惯和个人身体素质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限制了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新目标、新任务的完成效果。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设计趣味教学导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对体育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所能够掌握和形成的体育情感与品格、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行为等素养。其中体育情感与品格是学生能够以正面的态度参与体育课堂并且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大收获的基础和关键,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与核心。具体来说,体育情感与品格就是指体育教学中需要学生具备的参与体育活动和课堂的情感、态度与认知等,其中体育情感主要指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热爱和兴趣,而体育品格则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遵守规则、合作意识、顽强拼搏等精神品质。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对初中学生的体育情感和品格进行培养,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品格。就体育教学课堂的具体活动与过程设计而言,教师可以大体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激发兴趣的导入阶段,二是培养精神品格的活动教学阶段。在体育课堂上的不同阶段中,教师需要基于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首先从兴趣培养的角度来说,游戏仍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感兴趣也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手段和方式,相比于课堂上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课堂与游戏教学的兼容性更高,能够有更广的整合方向。因此,教师可以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围绕本节课的体育运动来设计趣味游戏,以作为体育课堂的导入环节。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借助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对精神品质的培养,通过科学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来兼顾素质养成与技能教学,以保证学生在强化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开展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先对体育活动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素质教育渗透点,然后以此来设计对应的体育活动形式或者内容,这样初中学生自然能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自身精神品质、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科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实现激发初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这一目的,还能够起到素质养成的作用,同时强化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实现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设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运动能力主要指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如走、跑、跳、爬等,以及专项的运动能力,如锻炼能力、竞赛能力等。而运动习惯则是指学生需要养成的每日固定运动的行为习惯。对于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而言,核心素养中的这一部分是更为关键、也更为困难的一个任务和要求。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对体育课堂进行创新性的、科学性的设计,还需要寻求校园、家庭等的配合。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构成了其生活环境的绝大多数场景,因此学生运动生活习惯的形成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首先从体育课堂的角度来说,体育教师需要对体育教学流程、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科学设计。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当前阶段的运动能力、运动技巧以及自身所能达到的运动强度等来整体设定运动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教学知识和能力来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既要包括学生课堂上的活动过程以及运动目标、时间等,也要包括学生在课后需要自主完成的运动任务、运动方式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以此来初步引导学生形成体育运动意识,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方法和技巧,从而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寻求校园、家庭的帮助来实现学生日常运动习惯的养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寻求班主任、学校活动组织部以及学生家长等的配合。体育教师在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后,让班主任、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了解整体的体育活动计划和目标,并且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引导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通过这种规律性的课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种教学形式既能够使学生的运动技巧得到锻炼,运动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够起到稳定和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从而实现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中的体育锻炼活动,完成基本的体育锻炼目标。体育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体育锻炼计划和课程,让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获得全方位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定时、定量完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也是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意识、体育运动兴趣、体育核心素养的良好形式,有助于体育教师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任务。

(三)设计综合体育活动,深化学生健康知识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健康知识教学,从而强化初中学生的体育健康认知。体育健康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个人能力的作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教师需要适当地拓展科学健身、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规范体育锻炼健康行为,同时让初中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加强对自身体育健康的重视。综合性的体育活动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促进初中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持这一教学理念,科学设计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选择专题性的体育活动形式,通过专题性的活动及内容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在活动的开始阶段,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普及,也就是健康知识教育。这一部分也是整个综合活动的基础性环节,其教学效果对于之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但是在这一阶段中,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增强理论健康知识的趣味性,可以通过情景演示或者动画、微课视频等形式,来使理论性的知识内容更加有趣,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从而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媒体形式来设计包含观看和测试的教学方式,让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开始之前,就借助网络手段自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能够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在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需要掌握的体育健康知识或健康行为来与学生已经掌握的体育运动类型、技能等进行整合和搭配,使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加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理论性的健康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借助综合性的体育活动来让学生深入理解体育健康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健康行为。这样的体育活动能够起到强化初中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竞争意识等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四)关注体育教师培训,强化学生体育引导

在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教师是培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对初中学生体育素养以及能力的最终强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完成体育运动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科学引导不仅能够提高其效率和质量,还有利于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避免意外的出现。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改革,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等进行改革,学校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教师培训来实现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对在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项培训,从而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培训既要涵盖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健康知识等理论性的知识内容,也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等实际的专业教学内容。学校在组织培训活动时,需要结合不同年级教学重点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切实提升。针对体育健康知识、专业运动知识等的讲解,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公众号视频讲解等方式来进行;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学校及教师则可以通过观看示范课、与其他学校进行教学研讨等形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准入门槛,在进行体育教师招聘时,可以增加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核内容。对于在岗的体育教师,学校也需要定期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专业体育知识进行检验和考核,从而强化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学校只有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从而实现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7

关键词:健康教育;初中体育;有机结合

受诸多因素影响,初中教学依旧存在不够重视学生健康教育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保证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了初中学校思考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体育学科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健康第一”,可以说体育学科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而这就为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基础。

一、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相关概述

(一)健康教育

对于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关于健康教育的普遍认识是相关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人们能自觉形成健康生活、健康行为的习惯。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诱导、鼓励等方式,促使人们可以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的思想,并且在实践中能做到主动重视健康、了解健康知识,还可以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设施改善自己的健康水平。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与健康行为、健康思想相关的课程,更是一门科学,涉及健康理论、健康干预、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培养人们积极心态、自我健康维持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人都习惯于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娱乐,很少到室外进行锻炼,这就造成很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可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行为方式等进行良好的干预,可以改变人们不健康的行为及习惯,让人们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主要以学生身体锻炼为主,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通过参加相应的体育运动,获取相应的运动技能并且形成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德。学校体育主要围绕学生相关的体育活动进行,可以说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体魄、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品德。对于学校体育来说,需要改变过去简单身体教育的思想,要树立身体活动、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基础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让学生把体育看作保持健康生活、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借助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三)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关联

健康教育属于学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健康教育情况直接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健康教育是在学校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科学的教育活动方式为学生传授关于卫生保健、健康的知识及技能,促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健康心态,减少、消除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让学生能掌握预防疾病的知识,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说,健康是学习的根本,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神经功能、大脑发育都不太成熟,人格也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学校健康教育中的“健康第一”是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强调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借助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体育运动可以极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且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健康个性、健康人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体育能让人内心充满喜悦、扩展思路、思维更加清晰,同时体育也可以疏导人的心理,引导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相关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运动能很好地改善人的身体素质,如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各种疾病等,也能让人保持心情愉悦、维持心理健康,所以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二、健康教育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结合

(一)强化认识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

初中体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持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体育课程是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增强学生体育文化、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的基础性课程。体育教育强调整合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多种价值,以体育为出发点融入健康教育内容,指引学生充分关注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真正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育课程要以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为关键,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将体育技能、情感、行为等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真正将体育学科“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特长、运动爱好,要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欲望,让学生可以在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需要初中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爱好,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体能素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为培育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科学选择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方法

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体育锻炼氛围,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放养式、灌输式体育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训练,通过自主锻炼、合作锻炼的方式加深对体育运动技能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健康教育内容,不能出现“放养”的情况,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元教学方法并且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要注意在每个环节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知识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不同条件、不同基础、不同运动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就,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从体育学习中获取充足的健康知识。初中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体育理论、健康知识与体育实践全面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体育理论和健康知识,然后在室外引导学生结合体育理论和健康知识开展实践训练。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体育及健康阅读内容,让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全面结合,以此达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的目的。此外,初中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进行评价,让学生能通过体育训练充分了解自身情况,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健康知识的认知。

(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为了落实初中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获取健康知识,教师要注意在每个环节都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获取体育学习、健康知识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主动构建体育知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初中体育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指引全体学生,要为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氛围,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提升,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质获得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关注体育后进生,体育后进生的身体素质、意志、体育技能不如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这就导致他们在体育学习上经常会产生不自信、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会有所降低。针对体育后进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比较特殊、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增强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体会到体育对于自身健康的影响,促使他们从健康的角度参加体育运动。每个初中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身体条件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别: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相对比较喜欢竞争性、对抗性强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而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可能就不太喜欢对抗性强的项目,但是对于一些活动强度比较小的项目会有兴趣,如健美操、跑步、乒乓球等,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参与运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借助体育运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四)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体育教学是以健康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为了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把健康教育融入初中体育教学,教师要注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开发多元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初中体育教师要做好统一教材、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体育与健康教材要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电子教材等各种形式,并且编写教材时要坚持健康性、教育性、兴趣性、发展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经获取的体育、健康知识指导体育实践活动。从体育课程教学的视角来看,丰富的体育场地、充足的体育器材、校内外资源等都可以看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资源。初中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开发与体育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课件、图文资料、影像制品等,切实强化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及健康教育效果。初中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及健康素质。同时开发体育与健康资源还能充实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组织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初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激活学生的体育运动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这个基础上初中体育教师还可以尝试改造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简化运动规则,引进新的运动项目,如远足、野营、郊游等,切实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借助这些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发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深入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五)强化师资培训

体育教师是开展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也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还需要提高重视培训初中体育教师的力度,要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初中体育教师培训体系中,提高初中体育教师对健康知识的认知,让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初中体育教师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要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方式获取健康教育知识。初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讲座、名师讲坛等活动加深自身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良好开展。

三、结语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8

游泳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我国游泳运动的推广和普及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提高我国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角度切入,浅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内涵,论述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分类培训理论以及系统培训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理论;发展

近年来,游泳运动以其休闲和健身的双重功能广受城市民众的欢迎,然而,相对于民众对游泳运动的热情,我国社会在游泳运动领域的软硬件建设还比较落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游泳运动需求。其一方面体现在城市中的游泳体育场馆数量不足、游泳设施相对陈旧;另一方面表现在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人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尤其是后者,严重制约了我国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民众游泳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对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理论与发展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1我国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

1.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内涵

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含义而言,我国在不同时期、不同理论专著中的定义表述也不尽相同,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定义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体育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内涵上来讲,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般担任的工作包括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组织民众实施健身、娱乐性体育运动,承担部分体育场所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体育建设事业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我国民众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体育运动习惯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由初级、中级、高级以及指导师4个层级组成。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则是专指在游泳运动领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1.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理论

1.2.1分类培训理论

分类培训是指先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再针对不同类别进行专门培训的方法。比如根据工作性质,社会体育指导员可分为全职型和非全职型两类。在这两大类之中,又可以根据分工、职能、专业等方面的不同划分为更多类型,其中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就是其中的一个细分类型。分类培训理论认为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当根据其发展方向、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差异进行差别化培训,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率。就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对于全职型人员应当侧重于专业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适当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而对于非全职型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则应当以教授基本游泳运动知识,训练常用游泳技能为主。

1.2.2系统培训理论

系统培训理论是基于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建立起来的培训理论,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工作中涉及到专业技能、组织管理、人际关系、语言表达、教学训练等多方面的学科和知识,因此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当具有高度的系统性,要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出色地胜任在不同条件和场所的工作。在具体的培训内容上,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具备专业的运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较强的心理素质、广博的心理学知识、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由于游泳运动相较于一般性的体育运动而言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在上述普适性的系统培训基础上,尤其应注重游泳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游泳救生能力的训练,还应进行常规性急救知识和能力的教授。

2我国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发展策略

2.1分类指导,针对化培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在类别划分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培训的体系性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要提高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就需要以更加科学、精细的类别,进行针对性培训。游泳运动作为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场所的条件下都有着不同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那么在建立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其个体发展方向以及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差别化的培训流程和培训内容。如根据游泳运动人群的年龄特征,将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中老年人体育指导员;根据游泳运动人群从业特征,将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职工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根据游泳运动功能的不同,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休闲娱乐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等等。

2.2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还处于碎片化、片面化的状态,在培训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亟需提高完善。第一,要建立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课程体系,完善培训专业结构。不仅要做好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规范、基本知识、组织管理、健身指导方面的培训,更要合理、全面地设置游泳运动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第二,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训组织体系,完善培训组织结构。一方面要深耕政府、学校所举办的培训班以及资格认证体系,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政府应发挥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2.3做好再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和民众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更为频繁,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要始终保持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人才群体能够出色地完成使命,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该群体的思想理念和知识结构,用现代化的运动理念和知识技能服务于广大民众。首先,在资格认定方面,要从制度上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认证设定有效期,在资格认证到期以后必须重新考核才能再次获得相应资格,这样就能促使其不断学习新知;其次,应定期举办区域性的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集中培训会以及经验交流会,促进不同岗位、不同场馆的社会指导员相互交流,实现整体提高,共同进步。

2.4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是做好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内容和结果对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习和工作都起着非常直接的引导作用,只有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才能保证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的持续成长。一方面,要建立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试题库,用于考核其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题库要根据游泳运动的研究和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系统的指标考核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工作表现,如在评定人员构成上,应包括领导评定、自评、同事评定以及民众反馈等多个方面,在评定内容方面,应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技巧、沟通能力、工作态度等,总之,通过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和系统的评估指标全面反映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水平和培训成果。

3结语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对各项体育运动和各类建设活动都有了远超以往的热情,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迅速扩大。然而,当前我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面不论是研究成果还是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只有在分类培训理论与系统培训理论的指导下,实现针对化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做好再培训、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才能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的专业素养。

作者:唐桂萍 孙巍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潍坊市体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张佳.湖南省旅游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能力的分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