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听力教学透析

高校英语听力教学透析

 

有语言学家曾说过,能听懂语言是学会语言的前提。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工具,能听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强学生英语听力的教学非常重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就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1高校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生自身基础较差   从英语和汉语的特点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不管是语音、语调,还是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语音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听辨能力方面提高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学生的语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就很难切实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语素之间细微的差别和语音中的变化掌握不够。比如连续、省略、同化、重音的因素没有很好地把握。   二是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不达标,影响了自身在听力方面的辨析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语句,否则就会影响听力的质量,给听力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高校在读大学生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量要达到5500个,从教学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这个标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疏的词汇,如果学生遇到这些生疏词汇的时候停下来思考,就会影响到他对这段语音所表达意思的理解。   三是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还不够,也影响到学生听力的提高。在英语中,语法是英语这门语言规律的系统总结,我们研究和学习语法,就是为了掌握英语中一系列类似的语法现象,但是,往往语法是比较枯燥的,有些语法知识还比较复杂,因此有些学生没有好好地掌握,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因此在理解所听到的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1.2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不够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这门语言的载体,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就不能够采用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听力内容,更不能将一些内容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准确地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本来并不是很难的语段,学生也能够从字面上弄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学生的理解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不能真正理解语段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不能领会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例如:Jane:IsMarkagoodcook?   Kate:He’sEnglish.   这样的对话,从表面上不难理解,但是,有很多学生听了以后感觉很迷糊,认为Kate答非所问。实际上,英国人通常都是“badcooks”,所以,Kate已经回答了John的问题,Kate所表达的意思是:Markisabadcook.因此,大学生应该多学习一下西方的风土人情,了解英美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3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听力中,过分的注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听力的过程实际上不仅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他们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加工,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感到非常的紧张,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就会使学生产生对听力教学的一种恐惧心理,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听力成绩的提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使两个学生在听力的水平上是相当的,但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两个学生之间的成绩相比会有比较大的悬殊。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地引导,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2改善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根据以上对目前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我们的调查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切实加强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促使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2.1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扎实的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和前提,这些基础知识包括英语的语音、语法知识、基本词汇的掌握情况,并且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主要的措施如下:   一是要让学生通过辨别音素第一关,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语音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和辨别国际音标中48个因素的细微差别,熟练掌握语音中的变化,比如连读、失去爆破、省音、重音等,让学生能够熟悉一些语调规律。   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语法学习,巩固语法知识。实际上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法知识,但是,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在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进行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三是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词汇量的积累,切实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不要仅仅局限于四六级考试所要求的标准,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听力教学积累一定量的常用词汇,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构词规律,鼓励学生扩充词汇量。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   很多学生在听的时候喜欢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听力水平。一是引导学生找出所听内容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也可以做记录,善于筛选主要的信息。二是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让他们的厚嘴唇,似乎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性变态;那些不怀好意的眼神,那些青肿的眼睛,则意味着艰难或屈辱的童年和饱受折磨的成年岁月”[2]参加革命的人是一些有残疾,性变态,不怀好意或是青肿的眼睛有屈辱经历的人士。由这些人士参加的革命组织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革命的后果就是肆意的杀戮和威利向警方投降。另外,小说的很多章节都是象征。第二章“孔雀”,第九章“云端上的巨人”,第十章“连根砍断”都是象征的含义。仔细阅读第二章读者很难找到关于孔雀的描写,只是在第二章的结尾有“那天夜里,威利哭了,泪水里是愤怒,是恐惧,黎明时分他听到了孔雀的鸣声,那是它在树林水池喝了水之后的鸣叫,令他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悲哀”。孔雀在印度是有特殊的含义,在印度历史上曾经有孔雀王朝,孔雀自古以来就是神圣和吉祥的象征。作者尽管在第二章只是描写威利初到游击队营地的感受,但通过孔雀这个象征也非常清晰的表明了作者的意图。一方面,威利参加的革命组织在威利的妹妹看来就是神圣的事业,但实际上威利很快就感觉到“我落到错误的人中间了。我不喜欢这些面孔。”[2]另一方面,以孔雀悲鸣的声音作为章节的结尾,读者也很快意识到表面上神圣的孔雀的悲鸣何尝又不是失望、无助的威利的悲鸣呢!#p#分页标题#e#   3现实和虚构的交相重叠   比较主人公威利和作者奈保尔本人的生活经历,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和作者奈保尔一样,威利也是来自于英国的前殖民地印度,都面临着身份认证的困惑,都曾经为BBC撰稿,都想通过写作这种方式在宗主国英国生存下来,都有相似的旅行路线,从印度到英国再到非洲,并且都对印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威利和作者奈保尔都是通过书信这种方式保持和外面的联系,和威利给妹妹写信不同的是奈保尔是给自己的姐姐Camano写信,在奈保尔的《父子之间:家书集》里面,奈保尔详细的阐释了自己对姐姐的情感依赖,正如威利依赖妹妹一样。《半生》到《魔种》时间的跨度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威利从一个天真、怀揣梦想的少年到思想逐渐成熟,理想破灭的老人。而且这几十年的跨度也是作者人生的黄金时期,作者人生很多重要的著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   某种程度上看,《魔种》是一部成长小说,在小说的结尾,威利似乎看穿了世事,不该对世界抱有理想的看法,显然,主人公洞穿世事的觉悟也是作者人生经历的领悟,作者已经年逾七旬,而且作者公开说《魔种》是最后一部小说并且对小说这种形式也没有信心,似乎已是世事洞穿。这样也刚好契合了小说的结尾,虚构的小说和真实的人生历程的界限已经模糊,我们难以区分真实的作者和虚构的主人公。   4结语   无论是作者在小说中采用的叙事方式,还是象征和隐喻等意象的采用,或是虚构和现实之间亦真亦幻的转换都没有偏离作者希望揭示的主题———后殖民状态下边缘人无根的漂泊,离散的生活,无以为家,难以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和彷徨,同时作者也是通过主人公传递了洞穿世事的感悟,也难怪作者曾经说对小说这种形式已经没有信心,自己再也没有精力再创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