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中的口音干预应用

英语翻译中的口音干预应用

 

1问题的提出   在政界,新西兰首位华裔国会议员黄徐毓芳(PansyWong)因口音问题在国会提问时遭其它议员讥笑并被恶意模仿;在学界,波兰教师Gajecki因说英语带有波兰口音被加拿大BC省萨里中学以“不会说英语”为由而解雇;在民间,俄裔加拿大移民Lyosha也因口音生硬问题被房东误认为说话不礼貌而遭退租。根据Matsuda(1991)和Lippi-Green(1997),带外国口音的非本族语者往往会唤起本族语者对于该口音群体的偏见或负面印象,从而在社会交际中处于不利地位。Medgyes(1994)和Llurda(2005)在研究中指出,很多学校宁可聘用无教学资质的英语本族语者为他们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也不愿使用有国际英语教师资格的非本族语者。由此可见,虽非英语本族语者操外国口音实属正常现象,但他们有时的确因发音不标准而遭遇不公正待遇甚至饱受歧视。但是,纵观世界语言格局,非英语本族语者说英语的人数已超过英语本族语者的人数(Crystal,1997),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因此,作为我国对外交流形象代言人的翻译,他们的英语口音标准化程度代表着中国人英语的国际地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职业口译人员(无论是企事业翻译还是政府部门的官方译员)口音始终不尽如人意:走音跑调、鼻音缺损、节律错误、语速缓慢等现象如此这般、不一而足。作为专门培养高级翻译的翻译硕士研究生(MTI)在我国还刚起步,因此必须立刻引入口音干预教学并出台相关的考核标准,以避免学生发音的随意性,帮助他们尽早树立向标准英语口音(无论是美音还是英音)努力的目标。据相关实证研究,口音干预教学已被证明有效(Llurda,2005)。我们认为,针对翻译硕士的口音干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开展。   2口音干预教学的实施原则   第一,树立牢固的正确发音意识。我们发现,翻译硕士学生十分注重提高翻译技能,而对于英语译入语的节律语速、齿音鼻音、连读能力等指标却很少关注,结果便是现场口译时国语口音严重,有些甚至还略带乡音。因此,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刻意关注自己的发音取向和标准度,在口译训练时同时检验自己的发音是否也在同时进步。教师也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主观动机,让他们意识到作为职业口译,英语表达时口音严重是不能容忍的现象。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不良的语音输入。据相关实验表明,长期暴露于不良的语音输入会使学习者的口音趋于僵化在低水平层面。此处的不良的语音输入主要由两方面构成:(1)来自中国教师带口音的口语输出;(2)学生之间的不正确口语输出。第三,把英语口语表达纳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据观察,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基本只局限在课堂内练习英语表达,这样的结果便是口语输出量十分有限,口语表达困难,无法用英语做深度交谈,口音的纠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必须采取干预措施强迫学生把英语口语表达纳入日常生活,比如规定在外语学院的某个大楼内只能说英语,规定学生和教授间只能用英语交流。第四,尽早出台口音考核标准。此处我们建议标准必须足够细化并落实到位,如翻译硕士的学位点必须设定对美音、英音、加音、澳音发音的独立考核标准,学生入学3个月内必须选定自己的口音方向,学期结束时学位点将针对相关口音方向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该指标的考核结果将对学生能否完成学业产生影响,必须规定口音不达标的学生无论翻译水平高低均不得毕业。   3结语   我国外语界专家蔡龙权教授(2009)建议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加强外语和师范学校学生英语发音的正确和准确程度,以改善中国窗口职业人士的发音形象,提升中国英语整体发音水平及其在国际英语中的地位。本文认为,标准的口音对于英语翻译硕士的学生尤为重要,必须早日把口音干预教学引入英语翻译硕士培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