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质与马哲思维关联性

创新素质与马哲思维关联性

本文作者:匡促联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依据特定的实验和数据来逻辑地追求事物的可重复性和可证实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采用的方法更多地带有实证性、精确性、收敛性,偏重于对事物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而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几乎都是在迥然相异的材料中通过梳理事物间彼此关系,试图从偶然中找到必然的思维方式,由于它的研究对象大都无法与其他事物相隔离,几乎无法以纯粹形态进入到人们的研究视野,故其研究方法更多地带有模糊性和发散性,横向思维、归纳推理等是其常用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偏重于对事物作定性分析。由于科学思维本质上是一个由已知信息合乎逻辑地发现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人们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求解工具,故在人们的创新活动中,科学思维是一种运用较广较多的创新思维。

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是人们依据感觉、想象、情感体验等直观形象来感悟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不像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是一步一步、首尾相接、线性地进行的,而是通过调用形象性的信息材料,由一个形象平行地跳跃到另一个形象以形成新的形象。艺术思维的这种非逻辑性表现尽管常常使得它的思维结果带有或然性,有待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但艺术思维主体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突然获得意外创新成果的直觉能力,以及基于现有信息的加工而获得新信息输出的想象能力等一直是人类进行创新的必要思维。譬如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中,艺术思维的彰显可以帮助艺术工作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凭借其直觉和想象来摆脱惯常的思维套路,从而于突发奇想中产生独特的艺术构思。在科研活动中,爱因斯坦通过构思人的自由下落这一理想化实验,以及想象自己骑在一束光上去旅行而推动了相对论的诞生就是艺术思维促进科学创新的经典案例。

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人们通过不断的思辨、反思和批判以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或规律及提供最一般方法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注重的是运用具有超越性的思维方式(即超越单一的科学思维或艺术思维)去把握世界,为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哲学思维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人们整合和完善其科学思维或艺术思维,并弥补科学思维或艺术思维的不足,为人们更好更快地实现创新提供指导:首先,哲学思维为创新提供了一种认识基础。即哲学思维是从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及主客体相统一的高度来把握创新,它为人们提供了所需要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为创新的开展奠定了宏观的认识基础。其次,哲学思维可以为创新作出整体的设计和把握,而不是局限于运用某种科学或艺术的创造技法来揭示事物的“是什么”和“怎么样”,对于事物“为什么”、“应如何”等追根溯源或价值探寻问题,哲学思维也能给予回答,而别的创新思维则很难越俎代庖。最后,哲学思维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因为哲学从不满足于表层的、局部的解释,而是追求更高、更深、更广的知识和价值,这种永不满足的“求”让哲学思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力量,它将明显地改进和提高人们的创新精神。

综上,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是人们提高其创新素质不可疏忽的关注内容,但哲学思维凭借其博大而深邃的认识视野,以及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整体揭示、理性批判和深刻反思,使得它在创新活动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创新思维角色,是一种能够有效指导科学创新活动或艺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思维。而作为哲学思维的优秀代表,独具特色的马哲思维及其在提高人们创新素质上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尤为引人瞩目。

所谓马哲思维,是指基于实践而形成的对世界最一般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予以唯物辩证地概括、批判和反思的理论思维。其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实践性。马哲不象以往学院哲学那样囿于哲学家封闭的自我精神世界,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思辨性推演,而是主张从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即实践出发,从实践的高度来理解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时代特点,不仅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来自实践,都要转化为人的思维方法并最终付诸实践,而且十分重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丰富和发展。正是因为实践是马哲进行理论创造唯一的活水源头,使得“在实践中思维”成为了马哲思维区别于其他哲学思维最根本的特征。

抽象性。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抽象对象和抽象结果往往停留于主观世界或狭隘物理世界的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不同的是,马哲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其抽象对象和抽象结果是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力求在对象的总和意义上把握“无限”的抽象,以达到“以一统多”、“以简驭繁”的思维效果。譬如在对“物质”特性的抽象上,旧唯物主义哲学思维都不能超越具体物质的表象,所把握的总是有限领域内具体物质的性质,并不能提供整体的、本质层面的普遍性。马哲通过摆脱感觉经验之束缚,进入到了一个超越具体实物论的层次,用“客观实在性”这几个字对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无限的具体实物的最普遍特性进行了最高的整体抽象。总之,马哲的抽象始终是一种力求在最大范围、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并不是一种随心所欲、断章取义的想象和臆造。

唯实性。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首先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一方面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另一方面指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这使得强调思维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成为由哲学基本问题引申出的重要方法论,而且也赋予了马哲主张人的思维必须而且能够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乃至崇尚实事求是的唯实特征。透过马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尊重世界本来面目的唯实思维的展现为马哲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辩证性。马哲认为,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的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其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矛盾。这反映出马哲在认识事物时其思维展示出了远离形而上学的鲜明辩证特征:首先,马哲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表明其理论思维不是一种以孤立眼光来看待世界的狭隘思维,而是一种在联系中思考一切事物的整体性、多向性、开放性的思维。其次,马哲关于以矛盾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切的观点凸显出其理论思维并非是片面的思维,而是坚持用对立统一的“两面神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事物,而这种“两面神思维”通常是人们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爱因斯坦的理论创新似乎大多与对立统一和相互联系有关,正是通过有意寻求对立双方同时存在和相互联结的情形,使爱因斯坦能够从对立中找到统一,从表面上看似不合乎逻辑的现象中提出了合乎逻辑的假设。#p#分页标题#e#

批判性。马哲作为以实践为首要观点的科学,决定了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出于尊重实践的需要而不断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以实现理论创新的科学。在马哲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论著很多都是以“批判”命名的。譬如唯物史观创立的发韧之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主义的经典之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之作《德意志惫识形态》,马克思特别以副标题强调了对各式各样德国哲学和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更是在批判各种错误哲学思潮中,对马哲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新的发展。马克思也曾明确指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实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①。如此等等,充分体现出马哲为改变旧世界而不断对现实世界予以批判的鲜明态度。正如学者李德顺所言“马哲的批判永远不满足于既有结果,不迷信任何权威,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而是对它们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视态度,尽管其结果对于以前的认识来说并非总是完全否定的、颠覆的,却总是探索新的路径,走向新的发现、发展和超越”②。

反思性。马哲思维的批判性除了体现为它将批判的矛头“对外”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或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自身的思想进行自我批判。一百多年来,马哲理论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这与马哲思维的反思性一直在得以张扬是分不开的。例如马克思在巴黎公社后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有关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论述时就曾以敢于解剖自己的勇气而坦率地承认“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以至于德里达对此曾经发出感叹:“还有哪位思想家曾以此种明白的方式提出过类似的警告?还有谁曾经要求对他自己的研究主题的结论进行变革?”③同样,在马哲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在将其使命指向“改造世界”时,就特别强调人们不仅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而且需要对过去形成的有关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深刻反思,使现实世界发生对人类具有更具积极价值和意义的革命性改变。具有反思性的马哲思维作为人类哲学思维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促成了马哲永无止境地自觉把“回到起点”但又超越起点的自我理性批判当做自身的存在,而这正是马哲具有不竭生命力的内在动力。

以上内容向我们昭示:马哲思维如果能够武装人们,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就可凭借其立得稳、想得深、站得高和看得远来展现其创新思维的高度自觉性、动态灵活性及积极求异性,并因此通过启动、整合和完善其他创新因素来促成创新目标的实现。从这层意义上看,创新无疑是一个通过马哲思维的参与来发展和提升创新素质从而推动创新实践的过程,显示出马哲思维在提高个体的创新素质上不失为一种巨大的无形资源,具有鲜明的创新素质涵育价值。

奠定正确的创新立场。创新立场是个体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马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哲学,其思维特征与致力于超越现有的创新在实践性、批判性及反思性等方面上是一致的,这使得马哲思维一旦被创新者融入到创新活动中,它就会使创新者在立足实践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展现自觉进取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置于创新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以实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态度去尽力发挥其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动性,使创新由可能变为现实,从而奠定“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真善美”的创新立场。事实证明,“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真善美”的创新立场凭借其对创新之科技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同时兼顾,以及对价值偏失性创新立场的批判和超越,鲜明地展示出了它在立场上的正确性和坚定性,这一创新立场的奠定对于提升创新者的创新能动性,以及帮助其正确把握创新的内容与方向等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激活必要的创新方法。创新方法是为实现创新目标所采用的方式和程序的总和。在具体的科技创新或艺术创新活动中,尽管创新者会采用一定的创新方法譬如比较和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但这些方法在创新活动中的运用往往呈现出单一化、固定化的倾向。而马哲的思维方法尤其是辩证思维方法通过强调用联系、变化发展和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创新,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激活必要的创新方法,即克服运用创新方法时的狭隘性与片面性,在全面而客观地掌握各种创新方法的功能、适用条件和范围的同时,用经过整合或优化的新创新方法去实现创新目标。

指导具体的创新过程。创新过程是指某一创新计划通过制定与实施后获得创新成果,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过程。与科学思维或艺术思维创新不同的是,马哲思维主要运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创新思维去指导具体的创新过程:首先,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为创新活动指出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以及创新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认为创新只有在尊重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而在联系和变化发展中激发和优化创新方法是创新者能够“突破类同性以达到独特性、突破单一性以达到多样性、突破分离性以达到联结性、突破孤立性以达到整体性”④,从而进一步朝创新目标迈进的根本对策。其次,实践思维为创新者标识出了一条“在创新实践与创新计划辩证关系的展开中完成创新”的有效创新路径。认为同任何真理性认识的获得与提高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一样,创新计划的制订、实施和实现过程也是一个“创新实践———创新计划———创新实践”的多次反复与不断发展的过程,创新者只有坚持这一创新路径和创新规律,其具体的创新活动才会变得有序和有望。

提供科学的创新理念。在马哲那里,由于矛盾被视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因而事物在变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或问题就成为了它所关注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⑤。这表明,同任何正视并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一样,创新的开展和实现也必须是一个创新主体针对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各种矛盾或各种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而予以恰当解决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深刻揭示问题和完美解决问题”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应该拥有和坚持的科学创新理念,任何不能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去正确对待问题的活动,哪怕它具有超越现有的创造性,甚至获得了改变现存事物的存在状态、要素、性质、结构或功能等方面的巨大实践结果,但如果这种创造活动只是片面地追求创造的科技价值或经济价值而不追求创造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创造性活动就会背离“在超越现有中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创新的真实追求,并因此难以成为社会所支持的创新。#p#分页标题#e#

树立应有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意识、兴趣和态度等,是创新得以进行和实现的必要精神支撑。对于创新主体来说,其马哲思维的把握和运用有助于其树立应有的创新精神:首先,实践思维和唯实思维的彰显能够让创新主体在尊重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树立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的创新精神,使其创新规划始终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而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矛盾思维的展现能让创新主体在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维展开中自觉树立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有条理地怀疑精神和勇对困难的开拓精神,使创新主体在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上能够把那些人们习以为常、不予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和追问,或者把那些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新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和再探索,从而既为设计新的具体创新方案找到突破口,同时也为设计新颖而独特的创新方案提供新的构思视野和构思内容。最后,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的显示能让创新主体树立起对其创新方法、创新假说、创新结论或创新成果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支撑创新主体以自觉进取取代满足现状、以独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追求卓越取代墨守成规、以自主建构取代迷信权威和书本,并最终辅佐其实现创新目标的强大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