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教学(3篇)

高职校园文化教学(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践教学

摘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因素。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出一批具备高文化、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实行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社会产物。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现状很不理想,不能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高职思政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教育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政课教学缺乏高职特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高职特色,不能完全照抄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缺乏针对性,不能体现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薄弱。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缩减教育经费,聘请的教师数量较少,一个教师需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科学题目的研究,也就无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就直接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一味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性和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指导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21世纪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种思想的盛行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政治局面。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从全新的信息中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例一成不变,经常拿一些已经过时的例子来进行课程的讲解,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不能将思政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脱离时代的发展,与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符合,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当前的思想政治局势,不能保持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不符合高职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

第一,充分开发华侨文化。华侨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去侨乡进行学习,带领学生了解侨乡华侨文化,并通过对一些成功人物历史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向华侨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此外,高职院校要经常举办以“华侨文化精神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交流会,增强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在交流与沟通中提升道德水平。第二,开发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切实感受古人风范,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坚韧的性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红色资源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学的重要素材。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和人民建立新中国过程中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革命根据地、革命者故居、红色电影等。让学生置身于漫长而黑暗的地道中,使学生切实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体会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报效祖国。第三,开发网络文化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对某事物和某种思想的观点。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要充分开发并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网站的构建目标是使学生时刻了解并关注思想政治的变化,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建设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的思政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向教师进行提问,在虚拟网络中,学生不必拘泥,可以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教师进行讨论,在碰撞中进行自我升华。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的甄别,避免学生被不良信息侵蚀,树立良好的网络学习风范。

总之,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实现经济全球化有着关键作用,因此,要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开发,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陈安琪 傅新文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勇兵.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12-13.

[2]刘军.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发展[J].社科纵横,2011(5):32-33.

第二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

摘要: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和影响人,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性格和心灵等潜移默化的塑造,影响其价值观、理想和信念,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彰显高职技能型品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可靠保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合理设计建设道路,完善指导机构,在人员、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实际出发,纳入学院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结合学院的改革发展的实际,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健康的道路发展。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涉及到校外,校内校外齐抓共管,校园社会相得益彰,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好成绩。

一、打造引领校园文化科学发展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体现着大学的风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特点。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贡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精神文化建设要在确立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构建一个和谐、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明确学校定位,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学院发展的始终。学院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挖掘学院办学历史上的优秀精神品质,继承和弘扬学院的优良传统,丰富学院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风建设的积极性,开展相关大讨论,全员参与到校风提炼制定中,树立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理解贯彻校风的自觉性。在教风建设上,课堂上、实训中,教师充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各种技能毫无保留的交给学生。在学风建设上,着重进行学习动力教育,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内在的成才意识和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帮助他们缓解竞争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1]热爱所学专业。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高职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生成的基础和外部表现形式。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完善各种校园文化设施。高职院校必须规划好日常科学研究、实训基地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物质文体设施,尤其是既能对师生的心理和情绪产生直接影响,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还能使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得到提升的办公设施、图书馆、文体活动设备等需要重点规划。二是建设完善校园建筑。对校园建筑统一规划,使校园的布局、风格、色调符合自身的高职专业特色。校内景观也要具有人文、艺术价值,构建成文化育人基地,培养师生的精神素质,为校园文化层次的提高,创造出优秀浓厚学术氛围、育人环境和舆论空间。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充分反映学院的工科背景、自身的机电特色、以及历史积淀等元素,规划建设机电特色景观文化园。设计体现机电特色,与专业相关,把学院机械、机电、自动化、机器人、汽车、数控等特色专业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设计以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文化墙以感恩墙的形式推广校园文化,提升学院形象和口碑,让每一个走进机电的人都能体会到家一样的温情。以墙体画、墙体标语、墙体诗歌等形式,绘制出党和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国家和学院对学生的殷切关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文体活动等内容的“感恩文化墙”,展示同学们对党和国家、对学院和老师们感恩之情。借鉴好莱坞和香港手模星光大道,在学院景观文化园铺设一条手模星光大道。采集学院优秀学子,如创业明星、技能明星等,以及各领域有突出影响力的校友的手模,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载体,承载着学院学子的荣誉和辉煌,激励师生,为学院留下文化景观。一方面传承机电文化,一方面以创新的时代元素展现学院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的治校理念。开辟一片对毕业生进行爱校教育的毕业林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打造具有机电特色的典礼文化,营造良好的毕业氛围,在每年毕业季来临之际举办“情系母校,种植毕业林”活动,通过为母校种植“毕业林”,为母校留下一片绿荫,留下一丝记忆,以此谢母校,感师恩,表达毕业生对母校的牵挂和感恩之情,以绿色的方式告别母校。按照雨耕山的形状设计一座假山,作为传承雨耕精神形象直观的物质载体。假山上镌刻上山名和学院历史沿革脉络的文字说明、安徽历史名人的诗词或书法作品等。设计人文景观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创造出充满诗意的校园山水环境。物质文化建设还需要结合“绿化”打造生态校园。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按照“低碳、循环、生态”的规划理念,规划以生态化校园为特色,以优化校园功能布局为着力点,以建设生态文化教育的载体为导向的“园林化”、“公园化”校园。力争建设成为一个集“育人、研究、服务、科普”等核心功能为一体的、与自身战略目标相协调的“生态化校园”。为实现校园生态景观更加优美、人文景观建设更显成效、生态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目标,建设生态展厅、科普橱窗,完善校园标识标牌系统等。

三、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谐运行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纪律保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高职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纪律涣散,管理混乱现象的出现,是实现目标价值的有效保障,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等的普及、教育,学生管理守则、教学制度规章、岗位职责等的制定和遵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和完善符合高职院校内在要求的管理制度体系。根据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学院定位、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清理整顿和修改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制度制定程序,结合实际调查论证,注重制度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学院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等相关民主制度。不仅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发挥其在学院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院民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执行院务公开制度,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扩大了师生员工对学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院注重廉政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扎实搞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着力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学院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网络监管,正确引导舆论;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和群防体系,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学院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和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及时消除和化解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另外,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注重法治文化的建设。法治文化建设属于制度文化范畴,是大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把法治精神和法治教育融入师生整体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让法治精神深入贯彻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凝聚起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强大力量。加强法治理念教育,着力构建公开透明的法律监督体系,持续优化校园法治环境。

四、构建师生关系和谐、实践技能过硬的高职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院的管理行为以及学院人际关系等方面。[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彰显高职职业特色,以职业精神、行业精神等为基础的,以“师生关系和谐、技能素质提升、职业道德修炼、多元文化融合”为主线的行为文化。[3]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教师主导性行为模式的探索。包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学组织行为、设计课程行为等行为。积极倡导教师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师要不仅必须具备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还要必须具备崇尚科学、终身学习的职业精神,更要具备遵守学术道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育人本领。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对学生职业行为模式的探索。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注重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高职生容易存在自信不足、缺乏毅力、诚信缺失等行为问题,在日常的职业道德培养中得以矫正,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职生必备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学生从“进校门”起就可以受到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为“出校门”做出充足的准备。另外,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注重打造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吸引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引导校园行为文化。学院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在学院形成学技能、练技能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基金,对有潜力的项目给予适当资助。坚持文化育人,以红五月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节、记者节等系列活动为主线,举办好新生才艺大赛、校园十佳歌手比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田径运动会、师德师风演讲、教职工阳光体育运动等品牌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艺术品位。以浙皖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人文讲坛、弘道讲坛等为载体和平台,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讲座和培训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层次,在此基础上努力推出具有较高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的“活动精品”。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教育作用,突出其组织、引领功能。结合创建各类主题网站,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营建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结合网络资源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结合网络交互平台建设,[4]构造新的沟通方式,营造学生“心灵氧吧”,使健康的网络运用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作者:郭婉绯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注: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JD-SZ206,本文作者为项目参与人

参考文献:

[1]冯慧莲.公安院校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2.

[2]彭凤飞.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J].广东: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5.

[3]罗时髦.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4]周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探析[J].山东: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

第三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认同综述

【基金项目】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课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状况及对策研究》的科研成果。

【摘要】

高职校园文化认同是指生活在校园里的全体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的倾向性认可的特定群体文化的归属感。本课题通过选取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及其相关院校的校园文化认同情况作样本,对高职校园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作梳理分析,试图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文化认同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供有益的参考素材和有效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文化认同;文献综述

一、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其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会造成最直接且重大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文化都表现出了无法替代的功能。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观,不管学校属于是什么类型,都有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综合性,校园特色是校园文化不同普通的文化形态的主要标志①。校园文化概念正所谓众说纷纭,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校园环境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包含精神和财务两种财富的文化,主要涉及行为、精神、制度、物质四个层面,并且具备独特的校园特色。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性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过程中均发挥了关键作用。早于1980年之后,中国就已经以校园文化为对象开始了系统性专业化的研究,并逐渐将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中国首次对校园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综合整理的书籍是《论校园文化》,该书是著名编辑方占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记录了有关校园文化历史、概念、未来发展、特点等等。

(二)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成分,不仅仅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是独具特色。针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贺继明将社会先进性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指导思路,主张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化活动上,并且是由学校所有成员参与形成的,涉及学校环境、人文精神、以及师生互动多个层面。②郝敏,籍宇在《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说》一文中说,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师的摇篮。在长时间的发展,校园文化逐渐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也就是所说的职业技能的特征、精神、内涵集一体的文化。上述文献大部分是立足于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展开论述。但是立足于校园特色对校园文化展开的研究论述近期也非常多。很多界内专家针对高职的校园特色的特征、用途、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范围的搜索研究,尤其是黄浩伶曾经在相关研究中提到,可以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引入到高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尽量满足企业与校园文化交流与相互渗透。

二、校园文化认同概念的界定

  针对文化认同概念的规定,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郑晓云将文化认同定义为人类对于文化的认可和倾向性共识③。崔新建将文化认同定义为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个人与群体之间统一的文化确认④。姜华教授将文化认同定义为个体自我身份以及自我身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对自己生活环境存在的必然性,对特有的思维模式、文化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等的价值以及价值观的认同”⑤。以上概念虽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认同作出界定,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文化认同的结果都强调归属感。高职校园文化认同是以高职校园作为文化认同的特定载体,是对校园文化是具有价值观存在理解、接受、自信的一个过程,反映了同学们形成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三、校园文化认同与校园文化建设

学者李文瑞认为,“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其它相关的文化体系的认同,比如特色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等⑥。校园文化认同具备多方面的功能,它不仅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还可以增强学校学生的凝聚力,另外对校园文化的进步或发展也有一定的好处。校园文化认同的程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校园文化”,然后进行搜索就会出现很多相关论文。用“高职校园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也能得到上千篇论文,但是用“高职校园文化认同”能搜到的文章却很少。也就是说,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中。针对校园文化认同展开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的不足,还需要相关专家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探索。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中国相关领域就已经着手针对高校的校园文化的情况及发展展开研究,并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校园文化研究领域,此后各学者针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阐述,都提出了各自的代表观点。刘立忱和符庆明的《辽宁教育研究》与《关于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中明确提出,人是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要素,要保证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和完善性,必须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极大程度地发挥,并对其是一保护和教育,着重注意人的创造价值的发挥和保护,从而进一步保证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著名大家关成华在其著作《北京大学校园文化》中针对校园文化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讨论和阐述,他指出一般情况下校园文化主要涉及文体、学术、道德、政治四个层面。另外由孟根龙和段建国共同编辑的《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立足于校园文化的构建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他们认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对老师学生以及其他员工进行指导时一定要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统一价值取向和理想,恪守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张宗新也曾经立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层面,明确指出精神文化在建设中的重要性,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支柱和灵魂,能够指导其他文化元素,很大程度上对其它文化元素产生积极影响。李振英的《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与借鉴》,2005年4月;彭未名的“中西校园文化及其走向”,《教育与现代化》2002年第2期;靳珠的“中美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汪昌平、江立成的“中西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期)等主要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外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比较探讨,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高职院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完善,每一院校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其进行建设时,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着重注意自身特色的发展,注意将先进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欢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积极探究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进行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在长期的锻炼、积累和磨练中得到进步和完善。

五、校园文化认同与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国家需要大学生去建设和发展,他们的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方向和未来志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与祖国的前途走着密切的关系。高职的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代表着学校自身的创新精神和鲜明特色,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传承和促进的作用,而且它还以凝结和彰显的形式展现了社会先进文化的精髓。高职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和生存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能量,它是学校对外竞争和内部进步的核心能力,它是学校的灵魂和根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促进校园文化认同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关于此问题,已有相当多的成果。杨永新在其硕士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中非常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为抓手,提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都予以非常详细的介绍。⑦刘贝贝曾对学生价值观认同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明确提出,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要表现出了下述3个问题:第一点就是认同的弱化;第二点是是教育方法的迟滞;第三点则认同的不平衡性以及片面性。同时她提出确保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措施:第一,发挥教育者的导向作用。第二,利用网络社会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第三.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创业创新实践教育相结合。⑧

六、本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1.认同。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认同”的概念采用云南大学蒋红教授于2014年3月1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从增强人们的心理归属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上下功夫》一文中提到的,“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国家或自己所在的群体在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由这种归属感引发出责任以及主体意识。

2.文化认同。

本研究中的文化认同采用姜华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对自我的身份以及自我身份的合法性、正当性,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必然性,对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通过帮助校园个体和群体成为特定文化意义建构过程的参与者而体现出它本身的意义,价值观教育应该与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4.民办高职。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其中选取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为代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选取云南工商学院、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对比的研究对象。

总结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创新实践,以及文化认同研究的相关资料并不充足,在这些资料中针对学校差异对校园文化认同进行分析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

作者:许翠兰 单位: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琦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段洪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对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宁勇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D].复旦大学,2008.

[4]乔长水.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5]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罗时髦.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7]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2009.

[8]姜国玉.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9]曾昭慧.以职业素养形成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10]魏卓然.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11]杨柳新.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10月第6卷第4期.

[11]李文瑞.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8月第25卷第4期.

[12]王军,董泽芳.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社会因素[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

[13]刘朝晖.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品味与师德师风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4]郝敏,籍宇.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说[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26卷第2期.

[15]苏丽辉.高校校园文化认同教育体系构建[J].教研探索,2008年12月.

[16]金华.高职校园文化“四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2年第2期.

[17]汪兴堂,陆秀英.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及建设机制的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1年9月第14卷第3期.

注释:

①郭广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②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26页.

③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④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⑤姜华.全球语境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哲学思考—韦伯关于德国文化问题研究的启示[J].求是学刊,2012(3)

⑥李文瑞.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8月第25卷第4期.

⑦杨永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⑧刘贝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J].理论观察.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