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研究(6篇)

高校文化建设研究(6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途径探究

一、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活动

高校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活力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的思维活跃,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灌输;另一方面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亲身体会,从而将德育教育“内化”。在高校中都有一定的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学校的院学生会、系学生会,校园广播站,校园督导组,校园爱心社等等,这些都是由学生自己组成的组织和社团。在学校党委、团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这样就充分给大学生以自己想象和活动的空间,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且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由各个不同的学生组成怎样组织好这些团体、怎样开展好具体的工作是这些团体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真正地做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协调,充分地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社团,从而获得在书本上不能获得的知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等,这样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得到锻炼和提高。不同的学生社团有其不同的职责,但是他们的存在给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了大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大家真正地认识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是塑造人的一部分;自身的“自觉”是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合格的人才。

二、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是以共享资源和数据库通信为目的、通过数据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互连而成的系统。人们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友、求职、购物,了解最新的信息、新闻动态,自由地抒发自己的见解,进行交互活动等。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是机遇。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得以大大的提升。由于传统热病的活动往往局限于学校、单位和家庭之中,而网络的运用和普及使人们完全融入社会、融入世界,人们不仅可以从书上、电视上和报刊上接受教育,还可以接受来自网络上的最新教育。网络信息的大、新、快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在网上及时地与不同的人交流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使大学生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网上的各种咨询活动能够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坦诚地与人交流自己的思想、看法,有利于大学生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从而激发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唯物辨证法告诉人们:理论要联系实际。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人们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在教师的具体工作中也应该如此,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不同的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都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展工作,而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模式、方式、方法。可以借荐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东西,但是必须要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和特点,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些特别的地区,特别的高校开展活动时,就必须要特别的注意。比如,在新疆地区的高校必须面对的是:地处多民族的地区,新疆的高校也是由多民族的人构成,所以在开展学校工作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一方面。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必须要兼顾各个民族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要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就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校是由不同民族的教职员工组成,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我国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们祖国取得的一切物质、精神文化成果都是由各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离不开”的民族政策,要把这一政策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学校中开展工作,同样要坚持这样的民族政策。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也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各个民族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尊重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等。不同的民族之间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再好的朋友也会有矛盾。所以在处理这些矛盾时要认真地贯彻民族政策,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矛盾。主要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产生矛盾时,要多从自己身上找错误,多反省自己,只有这样在由不同的民族组成的高校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接班人!作为职业类学院,培养的大多会是未来的技术脊梁,所以更应该以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人才的人才,祖国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要靠教师。就是祖国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所以一定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用合格的技术脊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笔者也相信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学校会有更大的发展,学校的社会地位也会不断的提高!学校也会培育出更多、更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笔者希望:“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作者:古力泥沙·麻木提 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德育研究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德育养成的相互关系

校园文化从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两个不同的问题建立了战略布局,并从内在的一致性上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之间的同质性。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工作对象、引导效果上来看,校园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时代精神的展现,更是大学生领悟和感知时代精神的基本环境。从校园文化发展上,其工作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与道德养成教育工作不谋而合;其基本任务是在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思政道德的养成与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之间的差异性。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从学校管理中直接、间接的规范广大师生的行为,尤其是在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上,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对于思政道德教育来说,更多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教育人、转变人、说服人,凸显政治范畴在思想、道德养成方面的实践意义。可见,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在培养拥有远大理想、掌握现代化知识的建设者,而大学生道德养成实际上从良好的道德习惯及品质上,增强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促进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内化。

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养成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而校园物质条件与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息息相关。结合物质文化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和领悟,帮助学生从物质环境中感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实现自由人向文化人的过渡。二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道德养成。从大学校园精神的分析来看,大学精神是思想品德养成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对于养成大学生的政治方向,确立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上,更具有重要的隐性导向作用;大学精神作为时代性精神现象,所倡导的包容性、将是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更好的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三是大学制度文化的道德养成效力,从大学校园的制度建设及完善,关系到校园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这些制度文化的背后,所传递的教学理念、课程与知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组织方式等知识,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四是大学行为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学生的成长是逐步的,对于学生品德的养成离不开实践。一个人在道德规范下自发的成长,在与其他人的经验交流中获得快速成长,这些从实践中亲身体验的文化品德,最终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对策

(一)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优化教育硬件设施。

校园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大学生的感官影响是直接的。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尤其是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更能够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为此,在校园屋舍建设、道路整顿、场馆建设、花园苗圃规划上,要坚持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和谐,积极发挥校园物质文化层面对育人环境的积极作用。构建良好的效益物质文明,更能反映校园精神文明风貌,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中来养成文化与传统、精神与价值的正确追求。通过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从学校的文化与传统中渗透大学精神,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增强道德养成的氛围。

(二)注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行为育人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特别是从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从制度建设上鞭策落后、鼓励先进,以校园制度文化为载体,倡导科学的价值观,帮助学生从中可见、可感知。同时,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更是推进法治校园的理论指导,通过强化管理制度的科学性,落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着力从教学、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做到“有章可依”,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

(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道德养成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生活是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特别是对广大师生的参与性的激发。借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彩。如开展网络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借助于校园网等媒介环境,充分展示校园形象,加大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宣传,以校园论坛、贴吧等为监管高地,引导广大师生规范网络习惯及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校园综合网络服务平台的有序推进。注重校园文化社团的组织,特别是立足文化社团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性,如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学生个体兴趣爱好来组织校园社团,从校内社团活动的组织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中锻炼自己,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将学科教育与思想道德养成协同起来,通过丰富的学科专业和兴趣爱好,引导社团活动常态化发展。注重对校园文化获得的组织,以文化校园为主题,构建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师生从感知文化的魅力中来追求乐趣,体验校园精神文化及气质。需要强调的是,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从方便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师生,特别是在制度文化上要体现对广大师生的关爱,增强人性化,宽严适度;在课程设置及课外活动优化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学有所才,学有所成。如围绕学术专业组织讲座活动、结合文娱体育活动来渗透德育、体育、美育、智育,优化文化育人与德育环境的有机组合。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综合的,对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只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立足校园文化平台,从育人文本、德育先行中加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广大师生从校园文化建设中增长智慧和才干,培养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杨凤霞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语言作用研究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视觉艺术现状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元素,校园文化建设中视觉艺术的建设也成为其一部分,其视觉语言也是高校文化与特色的综合表现。剑桥大学校长艾森•F•理查德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演讲中反复强调:“每一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不是所有大学都该变成一流大学。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目前,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宣传过程中,主要以海报、广播、宣传单、宣传栏等方式为主,由于范围较广,各高校专业能力的参差不齐以及审美水平的不同,导致各个高校校园文化的视觉语言最终达到的效果也是良莠不齐,但是在校园文化的视觉传达表现上还是具有相同点,第一,缺乏统一性。各个高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对视觉艺术并没有完全的统一性,主次不分明,没有形成统一的设计和规划,各个高校有自己的视觉识别系统,但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遗忘或者不受重视的部分没有规范,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视觉文化,使得高校文化建设中视觉语言表达不够完整。第二,内容不够丰富。高校在进行视觉文化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其内涵的表现,没有尽可能的展现出高校文化特色,视觉表现形式也过于单一,依然以海报招贴、宣传栏为主,忽略了现代化新的传播媒介,导致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够。

二、视觉语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氛围,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素养,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艺术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视觉语言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不但使大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受到视觉艺术的熏陶,而且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水平。高校的视觉识别系统通常以学校办学理念及特色为内涵,将学校精神文化通过视觉图形来表现,达到宣传的效果,力求大家的认可。高校校园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多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内进行校园活动或各种文化交流的同时,可以将视觉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整体的视觉设计来体现出校园文化的艺术性,通过校园文化底蕴的视觉性表现,直观的影响到每一位师生,无声的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学校的宣传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视觉艺术语言必然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统一规范的视觉设计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视觉设计的整体性及独特性,必然将进一步增强学校自身的凝聚力,整个校园的人文素养及学校形象达到一致,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升华,构建和谐、美好、创新的校园文化。各个高校应该拥有自己特色的视觉设计理念,并具有特殊性,千篇一律的设计是不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也无法从视觉审美上得到收获,不同的高校应该表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性,来展现自己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

三、提升视觉审美意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人文素质作为“人之为本”的素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文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它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文化素质主要是靠培养的,而良好的校园氛围则是培养人文素质的平台,而审美意识的培养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审美能力的掌握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为策划出具有艺术水准的校园活动打下了基础,优秀的视觉设计可以强化美感,丰富和提高校园活动的水平,更加生动的传递文化内涵和素养,加强学生们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德育培养。传统的校园文化宣传手段一般都以宣传栏、海报招贴等形式传播信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创意和想象力在校园文化中尤为活跃,艺术的创造性能够达到人们对视觉审美的需求,将各种信息图像化转化为具有美学意义的创意图形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认知理解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同时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形成浓郁的艺术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将视觉艺术作为一种动力,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创造出更美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的视觉艺术是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应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目标、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式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丰富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交际能力创建良好的环境。

作者:黄俊麟 万莹聪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团委南昌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第四篇:区域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浅析

一、区域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指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各阶层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革命和建设任务中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区域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在形成与发展中受到国家红色文化的制约,更受到一定区域文化的影响,是联结一定区域社会内各种文化因素所形成的文化。同时,随着区域文化发展内涵的丰富和扩大,区域红色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并持续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区域红色物质文化

红色物质文化指革命和建设以来的遗迹、遗址、遗物、纪念地、纪念馆、纪念堂、博物馆等实物。如桂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内的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等与越南接壤。作为边关地区,这些地方有许多历代军事防御建筑及有关遗迹,其中的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是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所在地;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的关前隘古战场,大清国万人坟;苏元春将军抗法斗争的防御建筑大、小连城、白玉洞;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旧址金鸡山炮台;邓小平组织领导的龙州起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司令部旧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山”法卡山、311高地等。这些历史军事遗迹,展现了近现代边关人民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民族精神,谱写了边关历史和民族英雄的不朽篇章。

(二)区域红色精神文化

红色精神文化指中华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实现历史任务所持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是桂西南地区民族的红色文化精神。其中,龙州起义和左江革命根据地英勇斗争最能展现这样的精神。龙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独立领导的影响深远的武装起义。龙州起义是在中国革命低潮情境下发动起来的,邓小平等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领导左江苏区军民,为实现党的纲领和解放劳苦大众的崇高目标,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无私奉献,勇于拼搏,铸就了奉献拼搏的伟大精神。在革命斗争过程中,邓小平等同志领导的左江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坚持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人民谋利益,使根据地人民空前团结,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广西政局的急剧变化,邓小平等领导人结合广西实际情况,在充分做好发动群众、改造旧军队、发展党组织、摧毁旧政权等一系列工作之后,从容不迫地发动起义,以武装起义和平转变的新形式,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三)区域红色制度文化

红色制度文化是指在近现代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体系以及在制定、贯彻和执行各项制度实践活动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红色文化制度反映了革命建设者的精神意识、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同时,革命建设者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形成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约束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等,体现了红色制度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桂西南地区作为一片革命热土,不会缺少党的领导人在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如邓小平在左右江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采取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我党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在部队和群众中宣传我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在部队中实行民主革命,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在政治上、生活上一律平等,禁止打骂,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消灭地主武装和土匪,巩固根据地;培训干部等等这些有形的行动起到了规范、规则、制度的作用,成为我党的群众工作、组织工作和军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域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一)区域红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源泉

区域文化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渗透和依托,一定区域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及人们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基础。不少地方政府将社会文化发展置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塑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实力也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目标。区域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更是深深根植于一定区域的文化土壤之中,受该区域特定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等文化范畴因子的影响。因此,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包括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其所在的区域环境息息相关。区域红色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区域内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承认,是具有一定价值观念的文化模式。因而区域内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要理性认识区域内社会文化发展的基因,激活区域内社会文化的传统,有效传承与发展创新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红色文化传承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文化教育与传播来实现,而区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传承的最好形式,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的有效激活,可以赋予区域红色文化以生命的律动,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红色社会文化特色的融合与创新。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区域红色文化的宣传影响因子

教育本身是文化的组织化、系统化和传承化活动,高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来源于自身办学实践的积累和沉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自身所处的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因而区域高校作为一定区域社会的最高层次的文化教育机构,不但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而且要承担起引领区域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区域社会文化创新的职能,在发展区域先进文化和转变不良文化方面要具有权威性和感召力,并以其先进文化的传播来扩大宣传区域文化特质的影响力。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在智囊机构的引领下,通过先进的思想理念、丰富的学术知识、前沿的研究视野及自由活动的环境氛围,把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出来,通过不断积累、充实、提炼、升华,对其加以创新变革发展,在高校内积聚传递正能量,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从而提升区域红色文化软实力,为丰富区域社会文化特色,增强区域社会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三、高校开展校园区域红色文化活动的功能

(一)教育教养的功能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苦难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模糊、享乐主义盛行、理想追求困惑、精神偶像偏激甚至缺失,出现很多亚文化思想。个别大学生不独立,不自信,无组织无纪律,不能吃苦耐劳,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团队意识不强,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等等。因此,高校通过开展校园区域红色文化活动,坚守“红色文化”这块阵地,不仅有利于倡导正义文化,主流文化,抵制不良文化,低俗文化,而且通过红色文化教育的熏陶,使大学生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知,培养自身健康的道德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积极向上、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从而也就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

(二)竞技娱乐的功能

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制作红色微电影比赛,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制成电影,如走红军路,听红军老人讲故事等影视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开展看、说、读、写、唱等形式,有组织地开展红色文艺创造、表演和评论活动,如有计划地开展红色书籍书评、红色电影影评、红色歌曲比赛;组织红色小剧团、小乐队、舞蹈队开展训练和演出活动;组织艺术爱好者从事红色绘画、雕刻、书法等实践活动,举行红色小型作品展览和比赛等等。通过进行红色文化竞技娱乐美育活动,推动整个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集合个人和集体在体力、智力方面的才干,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丰富学生的阅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促进学生个性才能发展的功能

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的是给大学生创造一个既注重理论思维、勇于探索实践,又注重丰富娱乐生活的人才培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育人环境。开展高校红色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性才能全面发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的充分开展,通过走、看、读、说、写、唱、演等方式,充分开发和激活大学生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等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同时,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依据自身强烈的爱好、丰富的感受性,积极进取的心绪,超越自我的自豪感等条件因素,不仅能发挥自我潜能,还可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使之成为技能型人才,知道如何解决自我设计与自我发展的未来方向,找准自己在未来社会工作生活中位置。

四、区域性高校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红色方案

(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红色品牌文化

区域红色品牌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通过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出与其他区域红色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由于红色文化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因此,高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收集整理分析区域内的物质、精神、制度等红色文化资源,明确本区域内的红色文化品牌内涵、核心价值及战略定位,确定品牌的价值体系,从而提升本区域内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穿透力。区域红色品牌文化的实施通过内部认同过程和外部推广过程来实现。因此,红色品牌文化打造的根本要素不是红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是人。高校校园红色品牌文化的塑造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参与,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必须有责任去培养校园红色文化品牌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共同定位区域内的红色文化品牌名称、形象及精神,通过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听觉识别系统等,做好红色文化品牌的公关宣传活动。随着红色文化品牌理念的树立和相关识别系统的传播,将有助于提升区域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学校的美誉度,从而推动区域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红色行为文化

红色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红色经验、红色示范性及创造性活动。校园红色行为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学校办学践行理念与创新的办学运行模式有效尝试,校园红色行为文化是对学校办学、行为方式进行统一规范的动态识别系统。通过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策划,加强学校宣传,展现学校的办学风貌,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高校校园通过红色品牌文化的塑造,以展板、标语、文化墙、宣传栏、红色汇演等形式宣传区域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红色精神,通过党团成员组织的模范示范效应,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传达出校外,从而起到传达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学校的红色品牌文化形象的作用,同时,通过自己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和区域文化宣传的中心地位作用,把区域红色品牌价值辐射到区域内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提高人们对区域红色行为文化的认同感并自觉践行。

(三)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红色和谐文化

红色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理论内涵,以红色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生成,体现的是校园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向往和追求。校园文化活动以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为内容和目标导向,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活动,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发挥各自相同或是不同的作用。因而打造高校校园红色品牌文化、红色行为文化,不是要打压校园其他文化形式的开展和发展,而是要通过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引领整个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使整个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出一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

作者:邓丽芳 单位:河南周口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第五篇:学生社团高校校园文化创新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态

当前,学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其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性。笔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从本研究的实际出发,对高校校园文化做如下定义: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管理者为主导,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高校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为主要目标,由师生共同创造和培育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氛围,并对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张景新性格的塑造。根据文化形态的划分,校园文化亦可划分为三种形态,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人的感官直接感受的客观存在物,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园林规划、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文化设施等有形物质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主要体现为校园内具有约束作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共享的文化传承、共通的集体舆论以及校园中流行的思潮,它由校园的学风、教风、校风加以体现。

二、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解析

(一)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将自己所学知识、技能、兴趣、爱好展示出来,以锻炼自己,努力成为社会所需之才。社团活动具有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特点,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了平台。学生社团所提供的平台,契合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可以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发现不足,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传承、塑造着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

(二)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由于学生社团是以群体活动作为基础,而在群体内的成员又都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社团活动的扩散功能,又会将其辐射到整个校园,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可以起到导向功能。而且由于高校社团活动与社会接触日趋紧密,将更多的社会元素注入到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作用,这对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精神灵魂。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就会将隐性的文化呈现为外在的形式,通过社团活动很容易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传达给活动参与者,从而使学生社团具有传承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也成为众多学生汲取校园营养活的源泉。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传承高校校园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四)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学生社团的开放性有助于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实践性也非常强,通过各种开放的社团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与高校精神的认同感。校园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人的创造活动,在校园内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可以充分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团活动的开展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在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文化建设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准则。学生社团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凝聚师生,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以高校精神理念为基础制定社团管理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必须明确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高校教育理念为基础,按照社团整体目标以及学生的共同情趣,开展各项活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前进。在具体指导思想的制定上,应该树立以下认识,即社团组织管理应该以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专业能力综合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以及服务社会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科研教育服务以及学生思想与能力教育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重点目标开展社团组织管理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扶持、引导、规范、帮助学生社团建设管理,通过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规范化,并能够为学校教育管理以及社会公益提供高效服务。

(三)高校管理部门应健全学生社团管理与指导机制。

以学生社团作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由学校党政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作为引领者,对学生社团发挥管理指导的作用。首先,学校不同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以及校长办公室等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结合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能,为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以及活动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指导。其次,高校的后勤部门对于社团的活动,尤其是对校园文化的贯彻与宣传活动,应该积极地提供人财物支持,帮助其将活动开展好,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贯彻到学生群体之中。再次,应该对高校内部不同社团一段时期内的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重点对学生社团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以及活动实效性进行考核,督促学生社团内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不断调整创新自身组织管理工作。

(四)高校学生社团需要在发展中强化党团组织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教育职能,必须坚决无条件地贯彻执行。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社团骨干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精英也需要我们把他们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通过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基层党团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学生社团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遵守党纪国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现实路径

(一)以高校学生社团为依托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来设计,活动要寓教于乐,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师生,通过社团活动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同时,高校学生社团还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以重要节日、纪念日等为契机开展纪念活动,倡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二)以高校学生社团为凝聚点,创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师生行为文化。

高校新生入学期间,是社团招新的重要节点。高校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此段时间,创新社团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社团活动,吸引新生积极参与到社团中来。通过社团活动将高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规范的宣传、教育、引导融入到新生的校园生活中,进而将本校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要,以共同文化凝聚师生。

(三)以高校学生社团为闪光点,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有特色的校风、优良的教风、端正的学风是各高校重点建设的校园文化。以高校学生社团为闪光点,就是将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与校园内的教师、学生组建为一个可扩散、可互动、可持续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包括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以及外在标签。例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就是这些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亦是这些高校所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因此,可以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其成为所属高校的名片。

(四)以高校学生社团为结合点,落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不足。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社团活动的相关环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就业的能力,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不失为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好途径。

作者:张景新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第六篇:法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一、法治与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包括校园的环境设施、所处的自然环境、布局设计以及校园的建筑、陈设、雕塑、绿化等各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也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校园建筑是校园布局中的基干和核心,不仅要满足教学、科研、生活需要,还要满足某种价值追求和审美需要。校园建筑要从“以物育人”的角度,进行物质文化的建设规划和布局。

二、校园物质文化中的法治力量

物质文化作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成果,同时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反映,是校园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文化形态。整齐、美观、洁净的校园环境不仅令人心情舒畅,而且有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般神奇的教育力量。在校园环境中建立良好的氛围并加入法治观念的思想教育,校园环境将作为一种无声的力量,把法治理念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目中。法治文化是一种依靠自觉形成的文化状态,并非借助外援力量强制施加。我们想要追求的法治化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在校园的物质文化方面先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要在校园物质文化中增添法治的力量,并使之成为一种内发型的约束力量,进而引领一种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法治与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是文化产生的前提,从制度的产生和影响来说,制度又是文化活动所达到的结果。作为校园里学生行为和活动的准则,学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是学校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制度具有的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正是与法治的内涵一脉相承的。

(一)校园制度文化的内容。

校园制度文化的大体意思就是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无意识地印记在师生内心。校园制度文化应分为两层面来理解: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师生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做的引导,即制度内化为内在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制度文化的必要性。

制度作为法治文化的一部分,是践行法治理念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第一,学校各项制度的设计、制定,不仅要符合法律法规,而且要经过充分透明的、民主的讨论,特别要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学生代表的民主管理的作用,集思广益,争取在师生中达到最大限度的共识,把大家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确保制度的科学性。第二,根据构建法治校园的要求,依法改革、完善现行制度,充分保障各方的权益。一是努力改变由于高校自身制度设定的原因,造成的待遇差距过大的问题;二是改变制度中那些无法有效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霸王条款”,以实现法治校园文化的公平基础。三是进行制度创新,依法创建有利于构建法治校园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充分反映教职工和学生意见的渠道和长效机制、重大制度的听证制度、受处分学生的申诉制度、贫困家庭学生的补偿救济制度、开展定期的慈善捐款活动等制度,以保证法治化制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法治与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校园精神的总和,包括校园理念、传统、教风、校风、学风以及校训、校徽、校歌、校史等。精神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观念,法治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是观念的反映,法治除了是一种方式、手段之外,更是一种法律价值、法律观念、法律精神的体现。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法律与校园的精神文化密切融合、贯彻起来?就目前的情况看,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运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手段,通过立法,把法律中的最低限度义务法规化,形成一种法律强制力,在全校师生一致遵行。二是发动全体干部和群众职工执行法律,并对这些活动予以一定支持。三是加强学生的法治理念性教育,如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开展法律讲座、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利用各种与法律有关的节日,宣传法律知识,从而将法治理念“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以感性认识深入内心,营造法治教育的理念性氛围。

五、校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在法治校园中的关系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展示的是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包括校风建设、思维和情感方式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等。制度文化是校园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包括学校的法制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法治化的校园文化既是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现。坚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它关系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否切实把握并正确地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大问题。在高校里,这对于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只有将个人、集体、国家合为一体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

六、结语

 

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曾同时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更加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发展。法治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与行为制度,是人们遵循的理论要求,是权利与义务的有效统一。法治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建设规范的社会组织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而追求自由、平等和自身独立的美好心愿,是社会主义走向文明道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法之治的要求是,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在全面、稳定、明确的制度及其精神、原则之上,而不能依靠情义、权威甚至自身的特权。社会主义法治所追求的就是将社会向有序、稳定、协调方面发展,这一切也正是顺应了依法治理校园规范校园文化的根本需要。

作者:常凤 郑群伟 单位:安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