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也被赋予新的内涵。本文首先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演进历程,再从理论层面审视高校新时代国际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构建的关系,探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如何从形入神、文化引领让留学生从知华友华到爱华的转变等重要问题,最后结合三峡大学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总结概括地方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向。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校园文化

时逢百年变局的新时代,中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针对当今一超多极的世界格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蓝图,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推动民心相通。为此,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内涵的进一步拓展。由于管理的层级、隶属关系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资金来源等等方面的差别,我国高等教育习惯上分为部委院校和地方院校,其中地方高校是我国大众化人才培养的主体,全国1700所高校中就有1600多所高校都为地方高校[1]。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如何寻求有效路径,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制约因素?走国际化的策略可以成为地方高校规划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国际化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发展也成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如何善用、巧用地域优势和特色,打造新时代地方高校的国际化校园文化特色,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力求自身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通力合作、实现共赢。世界多次出现了人口、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等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指出“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2]需要各国协作,共同面对全球性危机。曾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提出过文明冲突论[4],我们无法否定文化的差异性,但共同体思想为解决文化的差异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文化差异存在,不同文明都会被尊重。在构建国际化校园中,文化之间的互相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了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形态。新时代,中国政府加快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化步伐,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中对扩大教育开放作了阐释:首先,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其目的在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其次,要求高校注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方式消化、吸收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强调提高交流合作水平,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推动跨文化交流,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最后,要求有能力的高校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6],该意见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对切实做好教育对外开放部署了重点工作:分别从留学事业的发展,提质增效,完善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办学水平,注重高端引领,锻造高校的办学实力和能力,丰富中外人文交流的内涵,促进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拓展中国教育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强调合作共赢,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开展各类合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年,作为国务院的配套政策,教育部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7],就新时期的教育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要求中国高校积极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推进“一带一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实施“丝绸之路”留学、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及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此外,还要求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支持学校组建联盟,延展教育务实合作平台。2017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新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8],该文件最大的变化是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标志着我国大学理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转变传统的国际交流方式,加强国际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党的会议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中的“世界一流”意味着一个潜在的要求,即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部分。“国际化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将国际化摆到大学使命的高度,才能获得全球一流的生源、师资和教育资源,才能产出顶尖的知识、人才与科研成果。”[9]英国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爵士提出:“最好的大学也是最为国际化的学府,此等学府应不仅具备胸怀天下之志,也应具备‘让世界更加美好’的实力”[10]。一流的大学要以开放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合作、竞争,既要有国际化视野、遵循大学建设规律,又要立足国情。如所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11]。根据中央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各省市也出台了各自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政策,如湖北省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创新人才强省建设,实施“百人计划”,建设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升湖北国际化水平,争取世界知名学府在鄂开办中外合作大学,吸引更多留学生来鄂求学。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会议对我国国际化教育提出了更为详尽的总体要求,要求各高校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推进教育现代化。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职能扩展为地方高校的提质进位提供了机遇,强化地方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职能可以有效反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的工作,而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的培养则可助推地方高校的全面升级。

1.新时代教育国际化与校园文化构建的关系

从国家和高校育人政策来看,教育国际化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加大开放办学,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12]。在高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已成为大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世界范围内各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增强,营造国际化氛围,开展国际化教育,从而也带动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到每一个大学而言,其主体功能是人才培养。国际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载体,是教育开放的发展规划,符合高校国际化理念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校学习期间到海外高校学习与实践,感受国际学术及校园文化。未能走出国门的大学生,也很渴望受到国际文化的熏陶。大学的国际化教育和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构,使学生有机会提前感受海外文化和氛围。如举办各类国际文化节,让师生不出校门就感受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为受条件所限的学生搭建了接触和享受国际文化的优质平台。国际化教育与国际化校园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国际化校园文化是在国际化教育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特有的文化氛围,国际化教育可以积极培育、助推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立,促进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形成;同时,国际化校园文化的逐步形成在无形中反哺国际化教育,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发展。

2.文化氛围营造从形入神

国际化氛围的“形”指的是开展国际化所运用的外在事物,作为一种有形的存在传递着一定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如留学生群体,有国际化元素的校园外文标识、校园建筑、全英文网站、外国专家公寓、留学生楼、西餐厅等,这些都是国际化校园氛围有形的一面。地方高校提升校园国际化氛围有形的存在,增强国际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要搭建国际性的学术、文化、科研交流平台,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校园氛围。如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不定期邀请各类世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创立各类国际学术平台等等,吸引众多国家的高校参加。二要推动课程国际化,拓展师生交流项目,为师生海外学习、研修等提供多种平台。三要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促进研究成员、科研成果及运用的国际化等。四要推进管理的国际化,为国际化校园建设提供服务支撑。地方高校建立与不断发展的国际事务相匹配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涉外服务、管理机制,提高国际化服务、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设计、使用统一的视觉标识,发挥网络宣传的作用,向世界展示和提升校园形象。地方高校要善于设计和创办各类丰富的活动,加强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如创办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节、开办汉语桥竞赛、中外学生组建学科竞赛小组、设计模拟联合国活动等等。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校园建设还需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为国际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保障,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把国际化建设纳入单位的年度考核,以制度推进、保障国际化发展。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校园有形发展的同时,也要推进国际化校园文化无形的一面,逐渐自觉地把“形”转化为“神”,即把国际化发展和建设的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到师生的无意识行为当中,转化为师生无形的、内在的国际化行为方式,展现出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即国际化校园文化的灵魂,被师生认可并共同遵循,在国际化理念指引下,具体落实到行为方式中,广大师生在国际化理念的引导下提升认识,主动参与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世界上越开放、国际化水平越高的大学,其国际化的精神文化越深刻,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自发的气质而‘融化到血液里,体现在行为中’”[13]。

3.文化引领:从知华友华到爱华

教育部在《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家[14]。为此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及服务体系,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留学生。这说明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是我国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实现这一目标,地方高校首先要具备有力的组织保障。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实施趋同化管理,提高来华学生对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爱心、通外事、爱岗敬业的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会直接影响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够保证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中的顺畅性、高效性,不断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比如在留学生开学前组织各类讲座、培训,以漫画的形式印制日常指导手册,专门对新生开展入学指导,向学生介绍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使学生对学校及周边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全方位、完善的留学生服务管理体系,让留学生有家的感觉。其次,地方高校积极开办各类丰富的活动。建立留学生联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留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组织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学术交流等,加强交流,促进了解,提高凝聚力,也为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帮助留学生加速融入大学文化。此外,地方高校建立一系列的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基地,加强中华文化体验,增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的认同感。如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把中华悠久的历史、优秀文化以书法、舞蹈、品茶等形式展现出来;定期组织汉语桥活动,留学生汉语口语得到锻炼,增强交流,也加深了对中国的感情;到人文景区参观,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深厚的中华文化;遇到重大节日举办民俗活动和具有丰富民族色彩的系列,促进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及热爱。培养留学生从知华友华到爱华的感情,要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开展多样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趋同化”留学生管理方式,营造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多样文化氛围,在培养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情怀。

1.地方高校国际化校园建设具体实践

三峡大学是国家水利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地方性高校,为湖北省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一所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性大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是一所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组建合并伊始,便提出“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办学方针,鼓励中外师生“趋同管理”,拓展第二课堂,举办有校园特色的活动(如桃花文化节、银杏艺术节、快乐星期五、模拟联合国、国际社区、外语形象大使、国情教育基地、联合支教、汉语桥、感知中国、留动中国等),提高来华学生交际能力及对所在城市的热爱,更好地吸引他们留在中国实习、创业,践行文化反哺;对于中国师生,则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实现“不出国就能国际化”的梦想。以桃花文化节和快乐星期五为例。三峡大学在2012年3月开始举办桃花文化节暨来华留学生才艺秀,至今已举办八届,旨在通过文字、图片、服装、饰物、音乐等文化元素展示在校来华留学生所在各国风土人情和民俗生活文化,促进校园中外学生和国内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融合,增进师生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如今该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每年三月到大学看桃花”观念深入人心。借助桃花节的影响,学校抓住时机培植了多种花卉植物,三月的校园,千余株碧桃、玉兰花、紫荆花、垂丝海棠等竞相开放,吸引万余名师生和市民参观、踏春赏景。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才艺秀精彩纷呈,也吸引众多媒体的关注,宣传推广效果突出。桃花文化节除了吸引了大批传统平面和网络媒体的竞相报道,新华社、中新社、中新网、湖北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本土网络大V、微博达人,通过新闻网站、电视、微博、微信、APP移动客户端等推动全媒体传播。据学校宣传部门统计,桃花文化节在网络中已经获得过亿点击量。桃花文化节的另一亮点是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展示的异域风情,他们在展棚中以国家文化标志、音像、物品、音乐、舞蹈、食物等形式向师生们展示本国文化,为广大师生、市民提供了文化交流交融的大舞台,促进了中外大团结和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整个现场令人流连忘返,设计了多种途径的互动环节,增添观众参与活动的热情。为突出年轻人的特点,学校还专门推出独具特色的“桃花快闪”,惊喜连连,各个学院的师生也利用这一平台,精心设计,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该活动获得2013年度校园文化成果奖。三峡大学国际化校园文化另一有代表性的内容是快乐星期五活动。学校借鉴了海外高校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将“快乐星期五”打造成为一个中外师生联合的文化沙龙活动,活动每月一次,参加活动人员有在校外国专家、留学生代表、中国学生代表、学校留学归国人员等等。快乐星期五的最大特色是每次活动重点推介一个中国文化现象的内涵、特色和影响,每次都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前来介绍,并与大家互动。迄今为止,该活动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书法、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剪纸艺术、中国茶道文化、中国武术、中国传统舞蹈、中国古琴文化、中国神话故事等等。为了便于中外同学记忆,专家们在讲解的同时,还邀请了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山鬼剧团”为大家现场进行“一人一故事”表演,现场的同学也可以自己参与表演,增加了趣味性和观赏性。该活动获得了2014年度校园文化成果奖。

2.成果分析

三峡大学作为省属地方高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极大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培养了一批“中国通”,最终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也大大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第一,社会影响

三峡大学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腾讯、网易、搜狐等各大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如学校2019年10项校园文化案例登上了“学习强国”,其中的4项就与国际化内容有关。由于桃花文化节的影响力,三峡大学的桃花被央视微博评选为中国高校十大名花之一。这些宣传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国际化教育社会声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学校还多次接待其他高校同行来访参观学习,学校相关领导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国际化教育会议,并在部分会议上作项目经验分享和介绍。学校利用招收南亚国家学生的特点,抓住机会,创建了“湖北-南亚高校联盟”。学校利用留学生的数量和专业优势,建立留学生海外校友会,拓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孔子学院,与国有企业绑定出海,加强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政界、教育界和工商界的联系,并受省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指示,就学校国际化教育中凸显的“尼泊尔现象”在全省外事工作会议上做经验分享。

第二,培养了一批“中国通”

一大批来华留学生成了“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代表,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例如三峡大学48岁的韩国留学生康善喜放弃安稳生活来校学习汉语文学,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学位,在《诗经》、《论语》以及唐诗宋词中继续追逐自己未完成的“汉语梦”。临床医学专业尼泊尔留学生卢奥(AshokKumarRokaya),专业成绩突出,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凭借着自己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他和朋友创办了三峡大学璀璨汉语社,帮助其他留学生学习汉语,参加汉语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中外学子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目前在学校读书的1400多名来华留学生中,有近70%的学生来自“一带一路”的国家,为此,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外交战略需求,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留学生的教育与中资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面向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学校的留学生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香饽饽”,每年针对留学生举办的毕业专场招聘会上,中国电建、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长江集团等大型公司都会参与,成为校园文化中的另一道独特风景。学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还获得了中国电力联合会授予的“2018年中国电力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十大最佳项目”之一。

第三,促进整体办学实力提升

三峡大学坚持国际化战略的办学思路,经过近20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通过国际化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路子。学校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学校排名连续上升,学科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有13个学院开设了全英语授课专业。激发了本国学生走出国门的兴趣,学校通过教育部“优本项目”[15]、学校与海外高校的交换项目、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项目等等,鼓励广大同学在校期间赴海外高校游学。同时,三峡大学推出青年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一系列政策设置,鼓励青年教师到海外进修,进行学术提升。学校提出了“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标准,使得学校在服务水利电力行业、服务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3.国际化校园建设路径

文化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一定时期的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和生动写照。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作为大学生的交流、传播的第二课堂,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案例选定的学校———三峡大学经过16年的国际化实践,秉承“西学中用、以中为本、立足中国”的办学理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以育人为核心,以“国际化”为理念,总结出了以“iCTGU五智一体”(见图1)为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系,把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分为借智、引智、融智和献智四个板块,各板块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效应。具体说来,引智(Input)是高校师资国际化的首要任务,不遗余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教育资源、管理经验等引进力度,提升师资水平。建智(Construction)的关键是达成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获取国际化办学资质,吸引更多资源,构建国际化办学平台。融智(Transformation)则是作为国际性大学,多样文化共存,中国文化引领是融智的核心。献智(Giv-ing)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科学研究、跨文化能力等方面取得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二是不忘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服务与奉献社会,与本地多家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达成创智(Unique),即通过大胆引进、构建平台、融合资源等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品牌创建之路。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需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每个高校的优势,厘清高等教育国际化及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形入神,打造特色国际化校园文化,这不仅仅是新时期高校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有积极重要作用。

作者:席敬 柳萍 赵美玲 单位:三峡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