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艺术在美术造型中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在美术造型中应用

摘要: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通常称其为“窗花”,生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民间,剪纸主要用于美化、装饰或烘托节日气氛。归其本质,剪纸本身是民俗化的“造型艺术”,是对美好事物理想和愿望的表达,体现民间艺术家创作构思中的主观情绪。文章主要论述民间剪纸艺术起源,分析其造型中的动态与表现手法,探寻其对美术造型的影响。

关键词:剪纸;民俗;传统文化;造型

1民间剪纸艺术的起源

剪纸在民间广为流行,常用于宗教祭祀、装饰美化以及造型艺术等。实用性的不同使剪纸分类多样,从剪纸色彩上可区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单色剪纸是基础,以红色最为常见;彩色剪纸颜色丰富,多用纯色加以组合。从剪纸纹样上区分,包括人物、动物、植物、文字等,这些纹样都含有祝福、驱邪、趣味、警戒等内容。从剪纸用途进行区分,有风俗节日类,如门神;有稿模类,主要用于印染、衣料、头巾等。从地域进行区分,广东佛山剪纸、山东高密剪纸、江苏南京剪纸等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剪纸艺术本源可追溯到人类仰韶文化时期,如在石头、兽皮、木头等材料上用工具进行切割、镂空。朴素的艺术语言是原始祖先运用视觉艺术记录生活的工具,中国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出土的人面鱼纹盆、鹳鱼石斧彩陶缸、舞蹈纹彩陶盆等,这些彩陶制品包括早期岩画、玉石等造型手法都与剪纸艺术具有相同造型手段,这些具有主观意识的艺术作品都是早期人类社会运用图像造型表达感情的艺术方式。从富含稚气的人物造型中,可以观察早期艺术中造型的生动性,虽无过多修饰,但也流露出朴素的真情实感。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产生,饕餮纹、回纹、龙纹以及夔纹等纹饰也伴随青铜器发展,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秦汉两晋时期,剪纸造型慢慢发生变化,虽也是为祭祀服务,但有民间造型元素的剪纸开始流行。人、喜鹊等动物形状逐渐出现,该时期剪纸艺术迅速在民间发展开来,宗教因素丰富了剪纸造型多样性,生活器具中的美化装饰也逐渐促进了民间剪纸发展。唐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使剪纸在民间兴起,剪纸方法的多样化为造型艺术拓宽了视野。在宗教仪式中成为主要表达手段,并且陶瓷装饰、民间印花,如缂丝等工艺美术品中的纹样也出现剪纸艺术的身影。因受文人花鸟、人物画影响,明清时期剪纸艺术已深受民众喜爱。神话传说、奇禽异兽以及花鸟植物等纹样丰富了剪纸艺术题材,突出表达民众阶层审美。

2民间剪纸造型的艺术性

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流传于百姓生活中,体现出艺术创作者朴素的感情。从创作手法及表现内容来看,并未如传统造像般仪轨众多,相反,其自由宽松的表现手法更能清晰地表达作品主题,因此,可以看出剪纸艺术具有强烈的随意性、主观性与自由性。在创作者看来,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其他规矩的羁绊,熟练的手法和即兴的创意往往更能彰显艺术品的内在魅力,为作品注入一股天真且自然的活力。简洁明快的艺术处理手法反映了朴实的民族精神。此外,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目的非常直接,并不进行售卖,而是以美化家居以及装饰生活等为目的,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并未被过多程式所限制,创作者可以将自身情感随意发挥到作品中。从创作题材上来看,内容大多源于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但并非是对客观实物的直接临摹,而是加以自己的主观处理,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改变自然物原有的造型标准,从而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并直观地表现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这与传统民间中的年画题材相似,除表现生活内容外,也涉及表达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题材。这些客观对象经过艺术创作者主观的处理并以抽象概括的处理手段,通过剪纸这一媒介进行艺术处理,虽然有抽象性在其中,但并不是完全脱离生活中客体对象的真实性,凭空捏造进行的“抽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美好寓意的原型,“事事如意”“早生贵子”“双喜临门”等以汉字为题材的剪纸便是如此,简单的几何化处理,加强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性,更具艺术效果,是饱含中国本土民间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传统文化长河中,民间美术中大量抽象符号图形被广泛运用于剪纸艺术。如“鱼”的形象在民俗文化中寓意有“多子多福”“年年有余”等含义;而在婚俗中,“鱼戏莲”“鱼咬莲”等一类采用鱼与莲的组合方式,是人类生殖崇拜、繁衍生命的艺术化。大量抽象符号被有意地运用,反映出艺术家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无论在作者方面还是在观者方面,都能感受到来自传统民俗中独特的美术意韵,这是长期根植于中华大地所孕育出的思想共识。

3民间剪纸造型美学观点

3.1无序中的统一

剪纸造型浑然天成,随意的组合使剪纸艺术无序而统一,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积淀,主要在于其是否源自中国传统,是否具有民族特征,最重要的在于运用二维空间中存在与虚空之间巧妙的空间关系。点、线、面的结合,再将图案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图像秩序。剪纸中所用的纸张大多色彩鲜艳、明亮,旨在快速捕捉观众视觉感官,最常见的是红色,既简单又不失生动。剪纸造型最常见的是化繁为简,多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牡丹、石榴、鱼、孩童等进行组合,花瓣层叠的复杂感、孩童的动势、石榴籽等都难以进行展现,但民间艺术创作者,取其精华,捕捉客观对象的主要特征。在制作大型动物纹理及动态时,整体概括客观对象,将其内部动态高度简化,采用几何形装饰,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在诸多含有吉祥寓意的图形中,采用对称形式的组合,即老百姓俗称的“团花”,依靠对角折叠,可剪裁出双面、四面均对齐的剪纸造型。在剪纸中最常见的“喜”字团花,侧面表现出老百姓祈求和和美美、家庭和睦的愿望。

3.2阴阳相生的美学思想

传统的道家思想———阴阳八卦,影响民间美术家制作艺术品的思想。八卦双鱼图的形式影响了民间艺术,且“阴阳两和”的哲学观逐渐成为民间剪纸工匠造型基础。在传统剪纸作品中,艺术家以生殖繁衍为主题进行创作,对剪纸中所出现的动植物形象元素围绕阴阳为基础的哲学观进行艺术加工,这种哲学观起初体现在剪纸纹样图案中,在民间许多剪纸作品以动植物形象的再组合排列表达阴阳观念,具有强烈的生殖繁衍意识。在剪纸艺术中有阴剪法、阳剪法、阴阳结合等三种剪法,依据不同使用场景进行选择,依靠实物结合产生独特的视觉体验,点、线、面的组合排列使黑、白产生强烈的颜色对比,画面给观者带来极强的视觉体验。这种传统的造型构成与西方造型手法不同,在西方古典美术作品中,造型方式主要体现真实的客观对象,对骨骼、肌肉、动态以及比例等的准确表达,与中国的含蓄美存在明显差异。在剪纸图案造型中,题材内容大多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事物,通过民间艺人手中的剪刀进行再创作,以复合造型的样式呈现在观众视野,将若干植物、动物、人物等形象巧妙地串联,再构成新场景。如用动物与年龄大小不同的人物进行组合,枝头喜鹊、蛙鸣、麦田等景象经过串联营造劳动人民美好生活的场景。形与空白结合,线条阴阳变化,虚实相生,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展现无限的形式,代表中国式抽象独有的韵味。大多剪纸并非简单地拼凑,而是以民间传说或吉祥寓意为由进行组合,歌颂生命,表达人民对未来的憧憬。

4结语

民间剪纸的艺术造型根源于艺术创作者主观情绪的体现,蕴含中国本土思想与审美。在民间祭祀以及礼仪等活动中,艺术创作者为抒发主观情绪并表达民众期待美好生活的心理,运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剪纸手法,借助象征、谐音以及隐喻等形式,衍生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的艺术图像。从剪纸艺术中可以看出,立足于中国传统民俗中的艺术,虽然大多观点以“俗”来归类民间美术,“俗”是民俗的代称,但笔者认为这种“俗”恰恰是以中国艺术为本体,代表独立完美、整体统一的民俗美术,饱含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以形写神,相互兼容,弥补了艺术造型中可能出现的单调无趣。艺术作品里蕴含着作者的本体情感与精神,透露出中国艺术质朴率真以及稚拙简约的韵味。

参考文献

[1]鲍时东,阮学云.民间剪纸艺术造型观念和表现方法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迪[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533.

[2]孙雁.论民间剪纸造型方式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D].成都:四川大学,2005.

作者:宋佳杰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