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和音乐史的关系

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和音乐史的关系

【摘 要】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领域当中的璀璨明珠,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丰富情感。任何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当地文化与历史的侧面体现。民族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处处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本文将针对民族音乐起源以及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对民族音乐作曲技术与音乐史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为民族音乐作曲创作领域提供薄弱理论贡献。

【关键词】民族音乐;作曲技术;音乐史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音乐作曲技术已经趋于完善趋势,已经构建出了自身独特的作曲技术体系,融入了中华民族特色情感与文化内涵,展现出了我国当代艺术文化发展动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总结之下留存的结晶,具备独特的艺术与文化情感内涵。民族音乐充分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处处融合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本文将针对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与音乐史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一、民族音乐起源

所谓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独有的音乐形式,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内容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民族音乐包含借助中华民族传统乐器来演奏的民间音乐,也包含民族戏曲音乐、民族说唱音乐、民族歌舞音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及内容。针对我国民族器乐音乐发展历史来看,民族乐器的分类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据不完全统计,那时候的乐器已有70多种,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制作精美,并有记载,乐器制作技艺更加卓越,最为突出的乐器是钟,音色优美,制作工艺精良,一枚钟上可以发出两个准确的大三度或者小三度的音,被称为“一钟双音”,但是这一技术后来失传。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音乐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不仅可以使用“琴、瑟、笙、箫、钟、鼓、竽、篪”等诸多乐器进行演奏,并且出现了大量民族音乐作品。自秦汉之后,民族乐器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诸多鼓吹乐器、弹奏乐器等,并且演奏水平也更加精湛。从客观层次来说,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非常早,其发展与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关[1]。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促使艺术形式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下,衍生出了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民族音乐最早的起源为黄河流域文化艺术。四域音乐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涵盖了民族歌舞、民族乐器、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不同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深远,从古至今民族音乐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

二、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

(一)和声

从客观层次来说,民族音乐主要多用五个音,又被称之为五声——宫、商、角、徵、羽。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会以三度和弦与三度叠置和弦交替使用表现较多[2]。和声作为最基本的音乐表现方法,只有将多声部音乐中高音进行合理调整,才能够切实将音乐声部进行合理组织,构建出具备独特风格的音乐。和声是作曲当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内容,在民族音乐创作当中应用意义重大。借助和声可以将音乐进行重组,让音乐具备主次关系。借助和声的方式,还能够将音乐线条进行合理布局,展现出音乐诠释出来的情感。民族音乐作曲当中和声是最为常用的技术方式之一,可以充分展现出民族音乐的氛围情感。

(二)复调

复调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民族音乐更加具备活跃性、灵活性与多样性,展现出民族音乐的鲜活生命力。民族音乐一般都是人们在生活与劳作当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所以民族音乐在创造的过程合理引入复调模式,能够更加生动地对劳动人民日常的劳作、生活场景进行模仿,这样可以给听众们一种纯朴、自然的感觉[3]。在同一旋律当中进行音乐演奏,针对某个声部进行细微的调整,便可以从本质层次上改变音乐的整体层次与氛围,增强音乐的旋律感,让音乐听起来更加美妙动听。在开展民族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借助复调技术手段让音乐变得层次更加丰富、律动更加鲜明,强化音乐的整体气势,让音乐具备渲染能力,增加各个声部的独立性,并且强化音乐的视听效果。

(三)曲式

结合我国民族音乐来说,其曲式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针对变奏曲式、奏鸣曲式为主的大型曲式是主要类型之一,能够为广大听众们传递跌宕起伏的音乐体验。此外,还有一部曲式、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为主的小型曲式类型,切实有效为民族音乐作品创造提供了结构层次的借鉴。针对我国民族音乐创作工作来看,很多创作者遵循对比原则、变奏原则、重复原则,构建起了音乐曲式,并且在章法交替的作用之下,有效达到了音乐创作目的。(四)配器配器演奏也是民族音乐当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配器演奏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演奏效果,对演奏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将配器技术引入到作曲技术当中,可以为民族音乐发展与创造提供有利条件[5]。配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乐器的种类和频率,针对音乐创作者而言,配器技术引入民族音乐当中属于对原本民族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

三、民族音乐作曲技术与音乐史的关系——以《采茶歌》为例

(一)和声与音乐史的关系

《采茶歌》作为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是湖北、江西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民间地方音乐的一种。《采茶歌》最为初始的演奏形式非常简单,便是在采茶劳作的过程中,一个人或者多个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方式[6]。《采茶歌》,为了缓解劳作的压力,便三五人一起合唱[7]。随着我国民族艺术领域日渐发展,人们便针对《采茶歌》进行改造,从此《采茶歌》变成了众唱的形式。因为《采茶歌》受到了我国古代宫廷演奏历史的感染,所以在《采茶歌》作曲的过程中引入了和声。

(二)配器与音乐史的关系

结合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来看,所有的配器引入目的,都是为了增强音乐作品的演奏创作效果。纵观我国音乐史来看,古代很多手工艺者,大多都技术精湛,制造出了诸多乐器类型。因为古代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并且没有当前科学技术进步,不能提高伴奏效果,所以为了强化音乐演奏效果,会加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增强整体音乐效果[8]。此外,我国古代与外国之间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也非常密切,一些国外的乐器也会引入到我国,并且在我国会衍生出更多的演奏方式。《采茶歌》的创作当中便引入了很多配器,一些《采茶歌》充分运用了触手可及的生活配器,将筐子、篓子、茶叶、石头甚至茶叶就地取材,为自己的音乐进行伴奏,丰富了《采茶歌》的艺术氛围,展现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曲式与音乐史的关系

我国古代曲式创作的方式很多,例如宋词元曲,作为一种特殊词谱,在这些词谱上进行谱曲之后,便可以进行独自演唱[9]。此种方式作为一种歌词创作形式,在我国音乐史当中,音乐家们在进行曲调编排的过程中,往往具备一定层次感,并且具备轻重之分。在曲式编排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重复的歌词,起到强调与加深情感氛围的作用[10]。采茶歌的创作也是如此,采茶歌的曲调也具备丰富的层次感,在开头较为平缓低沉,中间则激昂澎湃,到结尾则陷入低沉状态,这种轻重缓急明显、层次分明的曲式,可以多次重复地表达情感,让歌曲的情感层次更加明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过辛勤劳动,积淀出独有的文化内涵,发展出独特的音乐内容,在整个世界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音乐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反映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客观层次上来看,民族音乐创作技术与音乐史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受到音乐史的影响。针对民族音乐来说,高质量的作曲技术对民族音乐发展具备推动作用,并且可以给予艺术创作者们启迪,促使艺术创作者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加具备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民族音乐的发展不仅是对民族音乐的丰富更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的研究是音乐创作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灵活运用作曲技术,才能够将理论性的音乐创作内容与创作者意识情感、文化内涵等感性内容相结合,创作出具备文化价值、回味悠长的民族音乐作品。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研究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养分,对推动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作者:王健 单位:晋中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