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浅论(9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浅论(9篇)

第一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加,不少高校分别进行新校区建设。但新校区一般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离老校区较远,阻碍了新校区接受老校区的熏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校区往往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校园文化建设较为薄弱,且已成为新校区发展的制约条件。因此构建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落实学校“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作者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结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为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献计献策。

【关键词】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自建校起经过不断探索、创新、积淀积累的精神底蕴和财富,是高校教育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水平高低的人文体现。一方面,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就是高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的过程。在“十三五”规划下,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对我们现有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学生规模变大,都对高校的场地规模、教学资源、设施设备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很多高校选择开辟新校区来满足这一需求。而新校区一般建立在郊区(城市边缘地带)或异地建校,空间上的阻碍使得新校区无法完整接受老校区的优良传承,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新校区的物质建设相对优越,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贫瘠,文化生成相对较慢、积淀不够雄厚,成为影响新校区发挥应有功能的瓶颈,限制校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困境

1、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资金较充沛,设计院所设计方案较多,往往落入物质建设刻面追求“高大上”,造成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不足,空有其表而无内涵的现象,无法完整体现反应广大师生的共同理想、精神理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

2、校园文化活动内涵有待提升

主要体现在:(1)存在一定自发性和盲目性,使一些活动偏离学校理念。(2)娱乐性内容较多、启迪性较少,活动较多、吸引力小,在新校区中,为了满足学生的课余需要,“拔苗助长”式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造成活动不成熟,营养价值不高,虽然举行活动较多,但吸引力不够、教育价值不高。(3)校内活动较多、校外交流少,新校区建校后,自身处于发展阶段,和校外机构合作处于起始阶段,这一客观因素限制了校内外的合作,但往往会造成校内外活动被忽视的现象,使学生独立于社会之外。(4)学术活动数量少、水平低。新校区虽然建校,但学术资源的基础在老校区,水平较高的师资资源在老校区,在学术活动的数量和水平上处于劣势,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上的求知欲,不能够很好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3、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及开放性有待改革

(1)网络的普及使网络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使传统文化及校园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容易接受网络上的片面思想及消极影响,甚至造成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2)受到老校区文化的影响,容易造成文化、制度等照搬现象,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情况,缺乏自身特色。

二、改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为基础,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做顶层设计。

在当今新形势下,新校区的开辟,为高校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必须在顶层设计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在老校区办学多年的经验上,吸收精华,去除糟粕,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融入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2、把物质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物质建设的过程中突出校园文化的意义。

建立一所优秀的高校,应有一个优秀的校园环境,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出学校的先进文化、教学理念,净化育人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基础保障。这些建筑应能培养出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光荣感,以校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高效带来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魅力。

3、建立符合网络时代的制度文化。

现今处于网络时代,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通过网络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网上根据地,一方面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更好的吧学校的建校理念、校风校训、获得成就、科研成果以及一些专业前沿讲座或创新等展现在同学面前,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4、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营造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营养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并进行适当引导,真正的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形式上应注重多元化、时代化,利用如今已较成熟的网络、自媒体等;在内容上在保证乐观、积极向上的基础上,开展娱乐、科研、创新、创业、提升素质多方面活动;在教师指导上,要争取提供所需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勤于动手,向学生及时提供各级别比赛信息及国家政策,增加学生动力。使大学生在面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使其能正确识别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5、加强新、老校区之间的交流互动。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多年的沉淀积累成的精神财富,是该校师生的共同精神体,也是新校区发展的基础,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吸收其精华,继承优良传统,在时代要求上,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和发展,建设更有时代感、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这也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新校区和老校区之间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市场化的形势下,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潮流,并以前瞻性、全局性的眼光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中,加强校园活动的创新,让更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既能使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又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高、业务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双赢局面。

作者:丁泽国 张静 孙昭甜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课题名称:

新常态下保定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150314

【参考文献】

[1]王富强,方海龙.浅谈高校校园精神文化[J].高校管理,2011(22):270.

[2]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39-43.

[3]龚翠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汉江大学学报,2009,(07):26.

[4]程祥国,王建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10,(5):140.

第二篇: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方式

【摘要】

我国因特网已经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因特网也已渗透到各行业之中,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网络在我国各行业中的渗透率会进一步提高。政治文化也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理论框架体系,而学者们对高等院校的网络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尚未全面铺开。文章首先明确相关概念,然后分析高校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前述分析给出相关建设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

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途径

一、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概述

(一)政治文化概念

在古今中外政治研究中,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学分支一直备受关注。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的“比较政治体系”这篇文章里,首先运用“政治文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套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感情在某一主权范围内特定时期被普遍接受的,政治文化亦是由该主权的过往以及周边环境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运行情况所决定。政治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在传统,舆情,国民精神气度以及观念等方面均有涉及,政治文化的目的和功用是规范个人政治活动,赋于其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使其与政治系统保持一致。政治文化即为某一主权国在较长时间维度中得以成型,内含对既存的社会政治体系的认知,它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并且政治文化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对应。

(二)网络文化含义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新名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它是因为Internet在全世界的广泛推广应用而产生,它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其快速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目前各类学对于其定义各不相同,总结来说可归结为:第一种,部分学者指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具有独特性;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化是具体在因特网这个渠道之中的,是因特网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化并不具备什么特殊性,它就是当前文化的自然发展和进化。笔者认为,“网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具有独特性,因为它是以因特网为其载体;是对现有文化的发展和延伸,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它是一个复合体,集合了各类文化元素,为己作用,集众家之所长。[1]

(三)高等学校网络政治文化之内涵

高校网络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有不同之处,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其构成主体较为单一,而网络在高校的普及程度也叫社会大众而言更高,网络文化在高校较为兴盛,对其内涵的研究离不开政治文化,却又深深的烙下高校的政治文化特色。对于高校的网络政治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认识,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多维度复习,它是网络和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具有高度生命力和独特性的文化形态。[2]

二、当前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网络政治文化现状分析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技术突飞猛进,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互联网+在高校领域也必将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相关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因特网用户仍然主要是年轻的互联网用户,尤其是高校学生,人口的31.8%是18岁至24岁,其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学生的政治诉求在各类校园活动中不断被激发,随着对因特网技术的熟练掌握,其通过新型网络技术开展相关政治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表达他们政治诉求的欲望不断加大,他们是高校网络政治文化的参与主力。高校学生尚未完全融入社会,对于纷繁复杂的政治活动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认识,然后他们确实网络文化的主体参与人员,他们也乐于去发表和分享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集体表达而对社会舆论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虚拟世界的诉求表达是高校学生们参与社会治理完善的一个途径,他们充满激情和斗志,怀有对理想的憧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也极易被蛊惑,被利用和煽动。政治主见并不明确,善变而不具有理论连贯性,对新时期高校的网络政治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可以说一把双刃剑,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因势利导,对于高校学生加以积极引导,培养其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同时避免网络暴力的发生,倡导理性评论,理性发表意见,鼓励多元化,却也要抑制不良之风的兴起,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把我工作主动性,努力做好高校政治文化建设工作。[3]

(二)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流失,从而导致了政治认同危机。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基于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哲学研究的,这也注定这一认同并不牢靠。网络文化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政治观点,有很多较为负面容易产生迷惑性的观点却极容易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并坚持,而随着传播的深入,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问题就会凸显,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网络信息的混杂导致大学生政治观念庞杂多样,立场不坚定

网络作为上一世纪新科技革命的标志性革新,其创新性毋庸置疑,然后这一新兴技术诞生于欧美国家,具有较深的欧美政治文化的烙印。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其在我国高校的广泛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侵略性。大学生的三观处于形成期,具有较大可塑性,然后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类庞杂的政治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已不容忽视,网络中的自由主义和散漫主义思潮与我国目前的主流政治价值观背道而驰。

3.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弱,参与度低

网络纵有千万般好处,但其在肢解传统社会关系方面具有较大破坏力,因特网改变了数千年来人类形成的沟通体系,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沟通交流体系,其便捷和广泛性特点是传统沟通体系所不可比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因特网在高校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们的政治参与意思,使他们在政治表达方面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脱节。

三、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途径与方式

(一)高效课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高校学生政治素养的主阵地,加大课堂教育力度,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示趣味性,充分利用新兴的移动互联以及大数据技术,多维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二)强化高校学生网络政治文化判断力

随着时间推移,高校学生群里将逐渐成为政治文化主体,但在高校环境下,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在网络政治文化方面的判断力。我们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通过党组织活动进一步施加对青年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正面引导。同时,将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接受主流的政治文化。

(三)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

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网络环境中的政治参与只是模拟现实政治活动情境,大学生只有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不断去培养各项政治技能,才能把握政治要领和核心元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敏感度和思维习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体会到政治文化的力量以及对政治文化的迫切需求,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度,提升其主动学习,主动融入的积极性。

(四)加大对青年网民“网商”的培养

“网商”是一个新名词,在当前的移动互联时代,大数据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商”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显得不可或缺。高校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对高校师生“网商”的培养,网商是一种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智慧体现,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引导,促其形成敏感而又鉴别力的政治素质。高校网络政治文化不能只是一句空话,需要有切实的建设途径和推进的方式方法,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在高校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方面逐步取得成效。面对当前高校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逐步化解,一步步走,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以引导为主,做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徐玲 单位: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卫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王树亮.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3]麦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篇:自媒体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自媒体带来巨大的机遇,自媒体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在各个方面进一步促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从而建设安全和谐高校。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安全文化

自媒体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2003)提出。他认为自媒体简而言之就是自我的小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个人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人类社会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随着我国平安高校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1自媒体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带来机遇

1.1开拓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介对大众的影响力有逐渐削弱的趋势。而QQ、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目前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它们在高校学生中的信息传播中起着基础作用。当代大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人人有手机,而且笔记本电脑在大学校园也非常普及。他们常常把他们所见、所闻和自己的观点在互联网上表达出来。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更是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便捷途径。

1.2增强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度

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前,很多高校通过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形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就是充分利用了自媒体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和覆盖性的特点。所以,自媒体能够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一个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够彻底的增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度。

1.3增强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使用新媒体的官方或者是个人都有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机会,但是尤其个人的信息的真实性有时难以确定。高校现在针对很多突发事件及时通过新媒体手段到新媒体信息平台上,可以减少一些负面性的言论,起到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谐的局面。

1.4增强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时效性

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大学生也可以立即获取国内和国际时事,针对很多时事,他们也想表达大学生的观点,尤其是涉及国家利益如国家主权问题以及高校大学生自己的利益时,很多大学生将会通过手机、电脑在QQ、微博、微信等平台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立场。同样,高校作为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在国内国际大事发生之后立即一些合理解释的观点和评论,减少大学生盲目相信一些信息不全的观点和评论,正面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自媒体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2.1自媒体加大了信息收集的难度

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就会导致所传播的信息真假难辨。高校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对很多信息没有及时的掌握,所以高校新生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上当受骗的案例(相比其它年级的比例较高)。所以,高校学生对互联网上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传播常常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高校管理者如果没有及时掌握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甄别,可能将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2.2自媒体威胁到高校校园安全建设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信息传递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网络具有两面性,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将引起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问题。

3加强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3.1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高校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来讲,高校管理者充分利用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平台,首先可以建立学校、学院和学生班级三级管理模式,将学校内部以及国内和国外的时事及时给学校的每一个同学,涉及国家安全稳定、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及时信息进行澄清和说明,引导每一个大学生正确观察、分析和处理相关事件,从而建设平安高校。

3.2提高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者的综合素质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信息化建设上提高了软件和硬件的水平,但是在校园安全文化方面,还需要在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上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提高新媒体运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确保新的媒体平台能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服务,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密切配合,学校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

3.3建设合理制度,进行有效监督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发展迅速,这对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进行安全文化活动教育的同时,应充分针对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网络发展的现状,对高校安全文化工作的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吸收各个部门和广大高校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制度的建设完善,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时刻保持与广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高学生在新的网络发展水平上的安全预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总之,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积极采用新型媒体进行交流互通的方式越来越强。高校应与时俱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信息队伍,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共同促进高校安全文化繁荣健康发展。

作者:辜垣尧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牛雅莉.自媒体背景下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探析[J].亚太教育,2015,(11).

[2]张宏建,彭玉华.新时期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5,(2).

[3]唐东升.关于培育高校安全文化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2014,(6).

第四篇:高校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民办高校在飞速发展中。与此同时,不少高校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知识教育的尴尬境地,于是,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营。本篇首先介绍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然后介绍其功能与发展中的误区。

【关键词】

校园文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

随着民办高校的大众化和多元化发展,民办高校已经在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着持续发展的问题。民办高校在人文知识的培育中占有优势,在政治思想方面偏于弱势,想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和塑造优良环境方面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校园文化建设,只要是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贯穿于学院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培育师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宣扬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1]。因为民办高中较为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所以校园文化就需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要通过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校内活动,校外实践的方式,宣扬主流政治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隐性存在的课堂,需要通过各种学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应当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备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2.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科外的一个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于书本的知识。其中开展的各类活动,例如社会讲座,人文景观见闻,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校园文化开展的活动,在实际中见识社会现况,反思自身。同时,实际活动会向学生展示社会和学校对学生提出的人文需求,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2]。例如发起社会不良素质风气的批判讲座,陈述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思考。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此类行为的不当之处以及对他们将来的影响,认识到社会对于不良行为的反应。自然会对自身言行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调整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2宣扬主流政治。

高校的教育方针受到教育部门的影响,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需要迎合主流政治的方向,培育维护政治制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主流政治在教育中的投影,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给予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3]。其中思想政治课程占主导地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例如为学生播放含有思想政治导向作用的电影和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深化主流政治在年轻学生心中的形象,为社会提供具备马克思思想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接班人。

3.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误区

3.1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通常较之普通高校,有着较强的社会导向性,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和方面领域也做出出色的成绩。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民办高校毕业生道德迷失,诚信缺失的问题,显示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缺失[4]。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适时填补民办高校在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缺失,让学生脱离学分和课堂,给与学生最真实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和学校在言行方面的要求,明白自己承担的义务,加强道德观念,以提高人文素质来满足社会的要求。受到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民办高校的教育多倾向于培养实用性的知识技能,不能直接提高成绩和就业的人文知识就无法在强调“实用”、“效率”的社会中拥有重要地位。民办高校需要生源,就注重学科教学的效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开展的也是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数学竞赛等学科类文化建设,少有人文教育。除了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少有的几节选修课也是零零散散,内容空乏,不被学生重视。认为还是各种专业证书比较重要,在毕业后能够成为找到好工作的助力,殊不知人文素养是做人的根本,没有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找到工作,也无法长久。

3.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结合实际,不能空谈知识理论。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仅靠学科课程,空谈理论,不仅课程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引导学生效果,更加体现不了高校的教学特色。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教育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功能。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正确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方面的优势,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误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丰富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中,正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培育具备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学生。

作者:王静 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32.

[2]周为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9-10.

[3]李彦妮.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34.

[4]赖婷婷.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渤海大学,2013:12.

第五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摘要】

校园网络文化是现代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挑战;对策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高校校园网络价值观缺失。

校园网络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灵魂,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及方式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通过网络主动获取更多不同的观点与知识,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和信息渠道,能够主动而自由地浏览和获取信息与知识,不再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获取到的信息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侵蚀进而影响自身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网络包含巨大的信息量,内容涉及东西方的不同背景的文化,东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异,当二者产生碰撞时,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理想信念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信念与行为准则,导致价值观错乱、精神困惑。

2.高校校园网络硬件建设滞后。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这一外部标志。当前,我国高校已全面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校内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场所与设施,然而,在此情况下,仍有大量学生选择外出上网,这一现象多是由于校内设备陈旧落后,配置低,且由于系统兼容性弱而导致部分软件无法下载或正常运行;其次,校内上网场所有限,大多是公共大机房,时间都有严格限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加之校内上网环境不够轻松,容易给学生拘谨的感觉;再次,校园网站内容不够丰富且形式单一乏味,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且存在部分网站无法顺利打开等问题;最后,校内网络运营差,故障发生时大多无法及时得到处理,所需维护时间长,对学生上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3.高校校园网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在维护校园网络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在机制,同时也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调查表明,高校网络主要有三方面的趋势:第一,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网络与学生而言多为聊天、看电影等娱乐活动的辅助工具,学生网瘾呈现愈来愈重的趋势,网络没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第三,网络中传播的负面不良信息正在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1]。这几个方面都可以表明高校网络监管工作存在较大的问题与不足,隐患较大。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价值观。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对高校网络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会影响到网络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意义重大,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要想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塑造大学精神,就必须在思想观念层面加强对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视程度,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其次,提高高校负责网络文化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工作能力的提升。为保证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不仅需要有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也需要相关学者从事研究策划工作;还需要有认真负责的领导人员和吃苦耐劳、积极参与实践工作的教工;要有学生干部发挥表率作用,更要有普通同学的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管理队伍结构特殊而复杂,所以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不仅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教育能力、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以及正确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

2.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硬件建设。

网络硬件设备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其投入与建设力度与网络文化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首先,应当加大上网环境、电脑配置等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用网需求。其次,加强阵地建设,更多地建设一些传播正能量的网站。利用这类网站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教育与指导,使正能量与红色文化遍布校园。第三,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举办相关赛事促进网络文化的繁荣。有关部门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利用诸如电脑动漫设计大赛等形式的赛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所收获的益处,更让其意识到自己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直接创造者与参与者。

3.完善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

制定更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与文化体系,建立起一个有利于网络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促进相关制度完善化,推动校园网络文化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特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网络文化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应当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予以细致规定,理清不同部门的关系,促进部门间共同作用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第二,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规范大学生用网行为。利用先进技术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一来可以检查大学生所登录的网站,防止其访问不良网站、传播不良信息。二来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其思想状况,例如对于网络上一些特殊事件的反映可以大致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此外,还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网络偏好及需求。

作者:王奇 曹艳龙 王妍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06).

[2]张晓娟.简议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学中国人,2015(36).

第六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不断影响着当代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要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又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所遇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校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比,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比较滞后,因此出现了高校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上的需求的问题。目前,大学生面临的状况是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不能应用在实际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这是因为高校的专业和课堂设置不能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不少大学生在面临社会实际需求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加大等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大学生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不满。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对于就业的期待值很高,但真正步入社会时发现自己的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导致大学生心中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与不满。这种失落感和不满情绪也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与生活中。因此,必须将解决这些问题提上日程,尽快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新的规划。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物质,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中所有直接可见的人文景观与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校园内的师生共同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硬件”。而校园精神文化是指由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软件”。建设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有的高校甚至仅把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完全背离了这一宗旨。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是表面形式,根本达不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但现如今,这种行为却为许多高校所用,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二)娱乐性倾向明显。

适度的娱乐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中是很有必要的,但娱乐性内容过多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如今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外娱乐场所众多,大学生又乐于接受新鲜刺激的娱乐活动,高校内学生沉迷于游戏、谈恋爱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课余生活”的丰富导致一些大学生上课精神恍惚不够专注。这是一种宣泄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同学,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能在有意无意中纵容了这种情绪。

(三)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进步,大数据给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文化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师生之间的学习、工作、交流都因网络而改变着,而网络文化恰恰有着虚拟性、开放性的特征,师生们很难从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不良的网络文化正逐步侵蚀着校园主流文化。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

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起全员共建的意识,从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意识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每个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全体师生,而建设的重要阵地分布在校园网络、校园社团等各种校园媒体,因此,在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些文化传播载体的正确方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校园中的教学、科研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要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可利用文化的力量。通过一些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师生能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拓宽老师的教学深度。为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健康,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把校园文化引入到各个方面,使师生广泛的参与,身临其境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加强网络建设。

校园网站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快捷方式。在这个平台上,网络的开放性被充分的挖掘与利用,网络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健康、文明,在其中是起到传播正能量的效果,使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反映了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在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践以及各种努力中所继承、创造,是凝结了一切具有鲜明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成果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具有高校自身的规律性和独特性,而且具有文化的内在规定性。物质文化建设虽然必不可少,但不能作为文化建设的全部,而是要将精神文化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将物质文化建设作为辅助。

作者:金艺兰 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纪玮《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锦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30

第七篇:文化生态学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校园安全文化,通过校园安全文化的加强可以有效地提升校园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氛围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基于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一、文化生态学

美国的斯图尔德于1955年最早提出文化生态学,随后美国的莱奥波尔德又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指把生态因素加入现代的文化伦理后,可以催生出和生态和谐共生的文化。如果要对文化的具体产生规律和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就需要对自然、社会、人类等各种交叉力量的作用进行考虑,从而促进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如此。生态性的高校文化是指通过考察校园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和校园内部的生态发展,来提升校园的文化层次。①实施育人为本和生态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过生态教育的引导加强学生的社会认知,使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强化自身能力,从而发展成综合型的实用人才。②构建生态心理,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和谐发展,从而把生态理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甚至是把生态理念和未来的职业相结合。③建设高校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型的育人环境和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校园安全文化

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人类文化的进步途径是追求文化的先进性。从生态学的层面来看,校园安全文化的生态主体是师生,师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发展是在时代背景下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文化实践的发展。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价值取向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且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引导着行为方式,而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平衡发展,这种平衡发展是校园安全文化实现多样性的平衡之一。因为对文化物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维护是建设文化生态的目的,其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生态的整体平衡,因此在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要把师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认知、社会安全等全面地贯彻到生态文明中,使高校逐渐形成安全文化的模式,并在校园安全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形成各要素力量的整合,从而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三、文化生态视野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把新时代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等集合在校园安全文化的具体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思想教育的不断强化,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的。在建设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时,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只有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能力、智力,才能加强学生的协同创新、团结合作、积极竞争意识,才能有效地培养出更多综合型的社会人才。另外,还要在生态性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氛围的潜在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促进学生的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另外一个建设课题,高校不仅要营造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和育人氛围,还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使校园的人际和谐和育人氛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把生态育人作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延伸和发展,在校园内倡导协同创新、平等民主、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从而加强学校的竞争力和文化品牌。

3.促进高校的发展

高校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特特色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现阶段的发展方向,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校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目前,全国正在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建设生态性的校园安全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引领和塑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的。实践活动证明,建设生态性的校园文化是高校适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展现学校特色的表现,是高校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条件。

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开放意识较弱

高校是社会生态中的生态单元,高校的不同会导致地域文化的差异和校园文化的差异,尤其是闹市区的高校,其环境周围会衍生出服务区、商业区、社会机构,而这些校外生态环境和高校文化相融合便形成了文化的生态圈。文化生态圈中包含的文化都是对校园安全文化有用的素材,属于高校的财富。有些高校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时,认为校外文化属于负面文化,因此会使用多种手段阻碍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共生,这种行为会导致高校忽视了社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2.激励和评价的制度缺乏灵活性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中,师生的价值观和追求是在具体的校园活动和安全制度建设的设过程中逐渐协调统一的,这样可以在建设安全制度的背景下通过安全文化的方式凝聚参与人员的力量,从而全面地提升高校的竞争能力。高校不仅要建设校园的安全制度和提倡校园的安全文化,还要建立灵活性较强的激励和评价制度。目前高校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其激励和评价的制度缺乏灵活性,无法有效地延续校园安全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这样不仅会对师生的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还会对生态性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造成影响。

3.生态意识较弱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逐渐重视校园的安全文化。由于历史原因的局限,社会和高校在解决安全问题时都认为保障安全的方法是不出事,而真正从安全文化的层面实行安全教育的基本没有。高校安全的保卫工作集技能性、体能性、智能性的劳动为一体,是校园文化中的主要组合之一,其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如果在安全问题上只使用防卫手段会导致生态意识的缺乏,而生态意识的缺乏难以有效地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

五、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1.通过情感发展来促进生态意识的发展

高校的校园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尤其是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其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会发生极大变化,因为文化生态对个体的影响较大。通过群体的生态文化和个体的自我创造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由于文化环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文化条件之和,而情感是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展现,且情感的产生原因是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因此文化环境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熏陶与塑造非常重要。学校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要打造和谐安全的文化环境,要强化师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情感发展的方法来促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

2.通过共生互补促进各文化生态元的发展

在整体生态环境的带动下和映照下,单个的生态元通过自身进化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斯图尔德认为社会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就是文化生态学,由于文化和环境相互适应,因此高校要引导师生在自己的生态位置上积极地体验校园安全文化的感受。在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中,被生态元适应或者利用的部分就是生态位,在高校师生加强文化力的同时,其生态位也会相应地出现变化。文化生态群是指各文化的共生互补和竞争合作,社会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更是人类精神创造的表达,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在文化生态群中的共生互补,通过校园文化的共生互补来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

3.建立灵活的激励和评价制度

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引导者、受益者是师生,师生通过在校园安全文化中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来不断完善自我。从文化生态学的层面而言,校园安全文化受其复杂变量相互演变和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在相关性、整体性、主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作为特殊文化的校园安全文化,其有着自己独特的产生特点和发展作用,根据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只会从文化和社会的交互变量中对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进行理解,而忽视了在这些变量中作为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中要建立长久的激励和评价制度,通过对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的激励和评价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冬燕 王天凌 滕华荣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谭天宋,罗干程,刘海仁.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20):152-153.

[2]王文鹏.生态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4):26-27.

[3]何频.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131-134.

[4]高海生,王森.论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质量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7):15-18.

[5]付卓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2005年02期

[7]毛现桩.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属高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3(15):20-20.

第八篇: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摘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魅力是摆在驻保高校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通过认真总结分析新时期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当前社会的快速发生,保定地区的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轨道,给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包含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风校纪、校训、文化内涵等精神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标识标志、文化体育场所等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育人和宣传作用,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举足轻重,因此驻保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刻不容缓。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程度不够

驻保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驻保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随着高校的扩招,驻保高校也位列其中,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都存在不同层次的扩招和校园的变迁,在高校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侧重点放在了满足办学条件的物质文化建设上,校园大了,楼宇多了,然而校园原有的传统的精神文化淡化了,使在校师生感受到了学校的壮大和发展,但精神文化层面的增长速度确没有同其匹配。第二,驻保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站位高度不够,理念不够先进,发展滞后,部分驻保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认为就是校园内的文化体育娱乐,认为只要把“社团文化交流节”、“歌唱大赛”、“运动会”等学生活动搞好就行了。第三,驻保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评估不足。部分驻保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程度的高低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影响力,而没有对本身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内涵和精神等层面进行评估。

(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驻保高校的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日常行为等方面也受接受着不断地冲击和洗礼。有些大学生精神风貌良好,自强自立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然而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迷茫,没有信仰,自私自利,诚信意识淡薄。这说明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功能方面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驻保高校的校园里面充斥着各类商业广告,内容良莠不齐,给校园文化弥漫上一层市井气息,这不利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高校周围的网吧、宾馆和娱乐场所也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文化建设认识不够充分

许多驻保高校的办学历史长,特色明显,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驻保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正在减退。驻保高校应当入主流有特色,但目前各高校之间的特色越来越不明显,相互之间模仿、照搬现象严重,这导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趋同性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上趋同。各高校在校区占地面积和规模上扩大,相互之间比拼。二是办学理念方面趋同。各高校都以吸收先进管理理念为荣,而忽视了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逐渐趋同。三是文化活动趋同。各高校间目前都以歌唱、舞蹈、特长比拼等电视娱乐栏目为样板来开展各种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无法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特色。

(四)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设置不够完善

目前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从上自下,制度完善,管理有力,分工明确的运行机制。部分驻保高校有的是完全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支撑校园文化,有的是各部门负责各自的而不够系统,有的是没有目标和计划而根据需要随时开展。这极大的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使高校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使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关注度不够。此外,部分驻保高校对校园文化管理过于限制,对创新性活动一律说不,极大地削减了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

二、改进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驻保高校应当把握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强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到“入主流有特色”即校园文化既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吸引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做到不落伍。又要做好文化传承,不断提升和突出自身特色。

(一)树立科学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首先,驻保高校要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又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做到既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又做到精神文化的进步。不能过度重视办公楼、体育场、豪华校门等物质建设,应当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方面下功夫。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层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驻保高校可以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和联动机制,各高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参加,认真分析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要从全校整体发展的高度和远度认真梳理和谋划校园的文化建设,要成立自上而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全校师生可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集合全校之力,找准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建立起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发展体系。

(二)抓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新时期国家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校园文化在保持自身的高品位、高境界精神追求的同时,要积极追求创新。驻保高校要想弥补同北京和天津高校之间的差距,要在创新方面下功夫,要积极主动开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驻保高校要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小组,从设备到技术建立起学生需要并能起到正面导向的校园网站,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其次,高校要主动创新校园传统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之一在于传统的文化建设模式,以前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校园文化较为单一、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参与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往往被忽视,而现在大学校园逐渐开放,具有多样性、新颖性和参与性的各种文化不断涌进,对大学生的吸引和影响越来越大,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也越来越大,高校应深刻认识这一变化,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坚持不断地创新校园传统文化,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1]

(三)加大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

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自身的特色。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哈弗、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等高校的特色,这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但同时也说明世界著名高校非常重视自身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驻保高校应当认真研究和挖掘自身的历史,根据自身发展的沿革和历史,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建议驻保高校尽量保留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特色标志性建筑和标志,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北京大学未名湖、哈佛大学的传统建筑等。这些传统建筑和文化特色正是该高校独有的标志和味道,能够更加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四)注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以先进的大学精神为前提,以有形文化(如校园风物、规章制度等)和隐形文化(如校风、校训、传统、精神等)为内容的群体文化。有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隐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有形文化只有具备隐形文化的灵魂,才能体现并保持校园文化的个性。[2]综观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侧重了有形文化的建设和开发,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很少得到体现、传播和发扬。所以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从精神内涵入手,设计好各个实施环节并做到落实到位。应当由高校一把手主抓,需要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各个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大力配合,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闫雯 李云飞 张国磊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93-95.

[2]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6):107-109.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九篇:网络时代化高校工会文化建设初探

摘要:

科技革命的创新不断推动先进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带动着社会人生产生活方式革新,互联网及网络终端设备的推广和普及使“互联网+”行业不断兴起并已走在当今时代前列。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在全总十六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和实施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形成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联互动的工会工作格局。”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工会在当前网络时代化下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新媒体传播化下的新技术应用水平,提高大数据精准化下面向群团成员的服务水平,是我们进一步要思考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

网络;教职工文化;工会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信息时代大幕拉开,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带领之下,全球各大经济体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由于网络使用成本、计算机及其他移动网络终端购买成本不断降低,互联网已进入千千万万家庭。同时,互联网思维也已根植于各阶层、各年龄段人们脑海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所作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这就为当前工会工作如何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工会作为全国工会的重要一环,更应紧跟时代步伐,理清工作思路。高校工会工作面向教职员工,教职工既是专业知识的授业者,亦是各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加大高校工会文化建设方面工作精力投入,继续探索如何使文化建设工作适应新时代下发展新要求,如何利用新方式下信息传播新媒体,如何契合新机遇下教职工不断强化的互联网新思维,应成为每一名高校工会干部加以重视并认真思考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一、高校工会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意义

工会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创新中国工会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其在国家层面上的文化责任;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建设是其在企业层面上的文化责任。[1]在学校各机关中,工会是党联系广大教职工同志的纽带与桥梁,是在校党委支持领导下的群团组织。由于工会工作自身的特性及其在学校教职工中发挥的作用,使其在高校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时,能够产生不可替代的效果。一是国家新形势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高校工会作为学校党委和基层教职工沟通的重要节点,需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二是管理新模式的升级。高校工会经过多年运行,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作为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发性群团组织,成员绝大多数自身素质高,社会地位好,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够对现行制度很好地遵守并执行。因此,探索运用“文化”渲染的有效手段,采取“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积极方式,通过提升教职工自身修养,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弥补制度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进而达到整体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利效果。三是个人新需求的满足。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教职工,对于社会文明程度及政治平等权利有着较强的诉求,可以利用工会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发挥组织优势,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向广大教职工宣传党的最新大政方针及路线措施。采取内涵式发展策略,组织学习各学科门类前沿知识,全面提升广大教职工综合素质水平,增强个人竞争力,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同时,通过文化建设,传递社会、学校发展新思维,促使教职工更新老观点、老看法,让教职工了解当今社会和学校迫切的需求,争取信任,鼓励团结,转变思想,尽可能地减少突发矛盾,为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减少阻力。

二、高校工会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时代机遇与挑战

网络时代的开启引起传媒方式的大变革,传统的纸媒、流媒体逐渐被门户网站、自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所替代,手机终端上网方式的变革更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应用,既为高校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机遇,也相应带来了挑战。

1.时代机遇

(1)丰富高校工会文化建设工作方式。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群间互联互通,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实时通讯平台,为身处不同空间的人们提供了实时信息交互的可能性。为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广泛采纳意见,畅通意见反馈渠道提供了便利。同时,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建设信息平台,开展信息、学习资源共享、政策方针引导、文化氛围营造等一系列工作,将互联网海量信息为我所用,可以降低日常工作成本,增强实用性效果。

(2)提升高校教职工信息获取满意度。如今,高校中已有不少“80后”“90后”任教,他们思维活跃,熟悉网络,对于互联网接受度和认可度非常高。建设网上学习基地,将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内容菜单化,使学习时间得到拓展,学习内容根据需求实现精准“点餐”,有利于提升自主学习兴趣,提升文化建设的灵活性以及针对性。

2.时代挑战

(1)网络文化安全意义非常。“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手机作为网络终端兴起后,网络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诸多“自媒体”以及“自媒体人”迅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不同的文化碰撞,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激烈碰撞。同时,个别别有用心的造谣信息更是对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端攻击。网络文化环境变得复杂且具有迷惑性,高校教职员工长期接触下,如不能明确分辨是非曲直,则容易受西方思潮影响,导致爱国主义思维淡薄,民族观念模糊,政治立场动摇等不良后果。

(2)网络舆情不能掉以轻心。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流行的对社会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主导性网络舆论,具有广泛的网民参与度以及持续的影响力,集中地显示了群众的关注点。近年来,由于部分社会事件网络舆情干预不及时,事件持续发酵,导致群众情绪爆发,甚至引发群众不理性行为,对社会稳定不利。高校教职工网民数量成不断增长之势,由于专业涉猎不同,看待问题难免有分歧,乃至大相径庭,甚至引发网络激烈讨论。特别是教师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其所带班级学生的是非观念,处理不及时,有可能会在学生间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高校工会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

综合上述分析,着力运用网络工具依然是当下高校工会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依靠并推进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工作经历,还应在工作中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1.夯基础,维护巩固好现有平台开展工作

高校工会作为联系广大教育一线教职工的群团组织,应广开言路,倾听教职工关于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个人发展等问题的意见建议,收集教职工呼声,为教职工提供实时交流平台,建立学校领导同基层教师在线交流制度;利用现有工会网站,加强政务公开、事务公开、留言板等板块建设,有效利用信息公开板块,努力加强工会自身职能宣传,让大家了解工会,认识工会,提升职工对工会工作的认可度,获取信任;疏通群众建言献策途径,扩展群众民主参与方式,为创建高校政治文化氛围打好基础;开通工会服务网上预约板块,职工办理相关事项可事先通过网上系统进行预约并提前熟悉办事流程,简化办理手续,避免因流程不熟悉造成延误,使工会组织联系教职工、服务教职工更加方便便捷,真正成为“教职工之家”。

2.求时效,结合利用好多种网络新媒体创新工作

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时,应注意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活动。通过调节教职工间和谐文化氛围,改善校园文化环境。针对高校扩招,青年教职员工大量补充入校的情况,重点着力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文化传承活动,组织“书香论道”交流会,为青年教职员工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理想和行为规范教育,组织先进教师事迹报告会以及座谈讨论。并通过“线下学习,线上测试”的方式,巩固学习成果,提升新进青年教师个人素养,促进优良师德继承与发展;针对大型校园文化演出参与度不高,积极尝试“线上线下双现场”形式;将教职工乐于参与的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前期自媒体发声加强宣传力度,后期组织网上公开票选,增加自其主参与度并保证活动时效性;为使服务精准化与普惠性两者结合起来,可针对不同教工群体推出专题平台,并推送与之相适应的活动,提高其参与兴趣。

3.筑高墙,明辨是非守卫网络舆论战场

作为高校工会干部,要做好网络舆论应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加强学习,明辨是非。对于网络舆论,首先要建立舆论舆情排查机制,出现网络舆论舆情后,要正视面对,敢于亮明自己观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交流,将网络舆情及时反馈解决,弘扬正能量。在引导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了解事件原委,避免矛盾激化。对于牵扯在校学生的事件,应首先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协同学校相关部门及学院沟通处理;对涉及教职工正当权益和利益的舆情事件,工会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官方组织,要积极出面,运用网络手段正面发声,果断帮扶维权,尽可能帮助解决,并针对事件发展及时尽告知义务,真诚地为教职工服务好;针对网络谣言,做到勇于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自觉维护网络文化纯净,同时做到严以律己,不传谣不信谣,以自身行动感染周围人,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而努力。

作者:张小帆 杨帆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磊.论当代中国工会的文化责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27(4):92-96.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2-31.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