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论文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论文

一、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的主要缺失

(一)引导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引导价值体系没有有效建立

网络舆情的泛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信息不够公开,不够透明,不够互动。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是的信息多以学院教学与管理的日常工作动态为主,咨询类、互动类、投诉建议类等栏目很少。即使有,但是真正深入学生,发挥作用的很少。从校园BBS的内容来看,原创内容很少,更新很慢,庸俗无聊灌水的内容经常充斥版面。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普及,校园BBS几乎丧失了“网络舆情”发源地的功能。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网络内容建设缺乏显著的吸引力,对能引起网络舆情的相关主题内容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传播,其内容建设的价值体系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二)引导保障能力有限,引导效率低下

网络舆情的保障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人员的引导素质和能力。二是有没有科学的引导工作制度体系。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同时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够明确,相关部门的权责存在重叠,遇事互相推诿的情况很多。网络舆情工作处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没有遵循网络舆情引导的规律,在没有对舆情作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就凭借主观经验或者意愿就应对决策,导致对舆情影响判断失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丧失了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引导保障能力有限,引导效率相对低下。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引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的主要缺失,我们尝试建立以技术为引领,内容为核心,保障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引导体系,着力打造技术力系统、内容力系统、保障力系统三个子系统。

(一)技术力系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和变化,建立在这种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也会随技术显现出变化的色彩。可以说,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像网络文化这样如此依赖于技术手段,也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网络文化一样随着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在网络舆情的范畴也同样存在因技术带来的变化。比如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开发和应用,网络舆情会更加容易产生和更加难以监控。因此,在引导网络舆情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技术的引领作用。就技术力系统的构建来说,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监控。网络舆情其信息是海量的,单靠纯粹的人工去管理和监控是不切实际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管理和监控需要强化对技术手段的研发、借助和利用。可以发展智能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基础性和动态性研判;可以发展信息关防和过滤技术对导致网络舆情产生的有害信息进行针对性防控;其中重点可以大力扶持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对网络舆情进行专业性研判、预警和处置。通过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高效快速立体的网络舆情研判、预警和处置平台。

2.能有效地应用新技术、新载体引导网络舆情。随着新技术、新载体的应用,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运行模式等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应该紧跟新技术、新载体的潮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载体引导网络舆情。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就应该主动应用这些技术和载体去引导网络舆情。比如有组织地开通各级微博、微信,组建各类微博群、微信群,主动介入主动发声。

(二)内容力系统

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建设。价值建设则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建设,因为内容影响价值、产生价值,构建价值。网络舆情是一种典型的内容产品,就是其情感、立场和意见能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和有效的解决。因此,加强内容力系统的建设,可以让网络舆情在潜移默化中消解。

1.用主流文化占领网络舆情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网络上充分传播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大力培育出版数字工程、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数据库,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让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成为网络的最强音和主旋律,营造价值分明、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2.贴近学生关注实际,强化议程设置功能,主动引导网络舆情。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质是“媒介越注重什么,公众就越关切什么。”通过议程设置,可以使公众克服感性的冲动,实现理性的有效引导。在高职校园里面,越是和学生利益接近的问题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这些学生关注的问题也越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因此,可以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形成各类议题,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展开,同时把形成的信息,按照价值标准,仔细筛选、分门别类、主次排列、取舍整理、精细把关之后,提供给学生,从而达到主动引导网络舆情的目的。

3.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原创性、互动性,加强学生粘度,提升学生的舆情素养。“粘度”是衡量用户信任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指标。网络内容的专业性、原创性、互动性对粘度的深度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网络舆情的引导来说,主要还是在互动性方面要做足文章,因为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不对称,忽视学生的需求,很容易导致谣言四起,感性战胜理性。应该强化内容的对话性和服务性,实现互联互通。谣言止于沟通和对话,这样网络舆情也很难发难了。同时在对话与服务当中,学生粘度会加强,学生的舆情素养也会提升,不会再轻易相信谣言,会对网络信息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三)保障力系统

保障力系统是技术力系统和内容力的基础。保障力系统关键是舆情引导队伍建设和舆情引导工作制度建设。没有好的队伍,好的工作制度,技术无法有效引领,内容也无法有效建设。

1.打造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大力培育舆情领袖。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是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来源要尽可能广泛一些,专业背景最好能有效互补。其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素养比较高,责任心强;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舆情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网络舆情技术产品进行有效开发和娴熟的应用;熟悉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充分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同时应该在教师和学生当中大力培育众多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舆情领袖。舆情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舆情领袖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作为专业队伍的有益补充。

2.打造科学的引导工作制度体系,提升网络舆情的引导效率。一是要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首先应当明确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谁主管,谁协助应该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确保管理主体之间形成强大合力。其次要建立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网络舆情管理规章制度。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应当遵循网络舆情自身的规律,可以在充分收集舆情研判的基础上,发出预警,最后做出处理决策。核心点就是找到引导网络舆情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促进网络舆情的积极消解,促进网络舆情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推动现实工作问题的同步解决与发展。

作者: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