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网络文化论文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网络文化论文

一、网络文化减弱了传统社会道德规范对于学生的约束力

高职学生最主要的特点体现在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这些学生也曾有远大理想和目标,希望能进入重点本科院校,看到昔日的同学高兴地进入本科而心理失衡。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不用受到来自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他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相互交流,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多数学生在网上发泄,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与人的交往存在于符号的互动中,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所有的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也受到西方各国的冲击。随着交友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美国等西方大国将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影视作品,歌曲等形式通过网络向中国的学生传播和渗透,一些带有意识形态目的的教育平台趁机进入教育领域,在网络文化中形成了强势的垄断。在此背景下,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的理念受到来自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击、挤压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的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部分学生表现为将这个“补偿性”的场所作为生活和学习的全部,课余时间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也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交流,在班级中成了“隐形人”。部分同学的道德标准也随之倾斜,呈现出不尊重传统道德标准的现象,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完全按照自我的想法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部分同学认为传统的道德标准都已经过时,造成了道德观念的薄弱等。

二、网络文化的极端性冲击着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文化是极端性的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针对某个话题,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一些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通过网络集中反映出来。“90”后的高职学生不盲目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他们容易被鼓动,喜欢“凑热闹”,思想上不坚定,容易“随大流”。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学生与学校的对立事件,比如,学生在学校内意外受伤等事件中,学生通过在网络上看到的所谓的知情者爆料,在没有搞清楚事实的真相之前,首先站在了学校的对立面上。一些学生盲目地跟帖,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网络的从众性,又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辨是非,成为了散布谣言的帮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也影响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网络文化迫切需要传统德育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信息的单向性,可控性和封闭性为重要基础的,学生接收到的德育信息一般是经过教育者严格筛选和整理后传达给青少年的,这种方式靠灌输的手段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网络的发展,已对这种状况形成了巨大挑战。网上所传播的信息可以由上网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主动的在网络上搜索信息。传统德育如不改革创新,用好新技术,就会丧失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一)在肯定网络的优点的前提下,迂回的指出网络文化的弊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虑到学生对于网络依赖的现象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不要与学生正面冲突。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肯定网络平台给人们生活学习所带来的便利,与学生交流网络操作中不明白的地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学生同时站在网民的出发点,分析网络对于人们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自然的分享自己的思想动态,进而指出网络文化存在的弊端,已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

(二)将传统的道德教育与网络文化相结合

传统的道德教育对于“90后”的高职学生来讲,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书本上的知识传播。针对于高职学生不喜欢约束的特点,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德育工作的方法,比如,作为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级群,在群空间上传一些与传统道德教育相关的动画,视频,或者分享一些故事,让学生自主的在网络平台上接受这些信息,强化道德标准。

(三)倡导健康上网,文明上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平时积极开展一系列围绕网络文化建设的教育活动,例如,文明上网,网络交友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与生活的关系只是辅助关系,网络不是生活的主导。其次,为学生制定一些上网公约,不断提高学生上网的自律能力,强化网络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网络人格。培养学生在网络文化中养成“诚信学习,诚信待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网络文化与传统思想道德的平衡点。只有慢慢养成了良好的网络习惯,才能慢慢降低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

作者:罗丹 单位:武进开放大学文经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