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现状及路径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现状及路径

摘要: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模式是传统思想政治育人的延伸与补充,同样承担着宣传、教育、传承、引领等功能。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欠缺深度研究和广度覆盖,应从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注重高校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践行、搭建高校网络文化平台、打造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以及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制度化建设等几方面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路径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现状;路径

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的产生,在有着7亿网民的中国,依托网络平台而存在的新媒体形式和融媒体理念日趋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正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一种顺应时代的且兼具文化形态、文化活动和文化观念的综合形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逐渐多样化发展起来,运用网络文化实现育人目的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网络文化的兴起,推动了高校的文化建设,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给高校的发展带来新动力,但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挑战?如何挖掘和利用好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并依靠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将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内涵及功能

网络文化是以技术为基础,在人和信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行为,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别样化展现,蕴含着多种教育的功能。

(一)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内涵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技术的革新,媒介发展已经从大众传播时代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必然会随之产生带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这一文化是构建在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师与生是这一文化的建设主体,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手机APP、论坛、网站、贴吧等数字手段都是高校网络文化的载体。在快捷、虚拟、交互等特点的映衬下发挥着具有强大潜能的育人作用。在网络没有被普及的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形式单一,采取的方法也比较简单,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老师通常采用“以我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来建构育人环境,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作为聆听者的客体在接受教育时的感受与需求,结果只能是“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严重者甚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集体失语的状态”[2]。高校网络文化教育的出现有别于传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充分借助学生最为熟悉的网络,发挥网络的文化引导作用,不再将师与生之间的主客体明晰化,而是着力于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他们的参与感,让学生能切实感到自己是教育活动的一分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者,更不是局外人。

(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在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能停留在一成不变的水平上,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那么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校网络文化则是最好的借助力,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满足学生在课堂之余有关教育资源的获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着力于网络文化的建设,切实实现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第一,价值观树立方面的育人功能。高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目前的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多以学校治学理念、学生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奋斗目标等为内容,另外还会从政治立场、爱国情怀、文化领域引导学生的认同感。有教育工作者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于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网上舆论引导话语权、网络管理主导权,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就是按照网络规则给学生提供一种规范化的价值观内容和实践标准,学生会在网络实践的过程当中逐渐接受并认可,在高校范围内的网络互动会加固这种价值观的认可度,从而形成学生和社会都推崇的价值理念。第二,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育人功能。网络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打破了以传统手段进行文化传承的藩篱,大量的精神财富,比如思想、精神、习俗、信仰都可以使用网络来加以保存,并且网络便捷、高效、存储量大的优点突破了原有的局限。高校网络文化还可以催生和推动文化的走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文化的选择、保存。排除有害的、过时的、陈旧的内容,留下创新的、有益的内容,并且因为其自由开放的特点,还易产生新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第三,思想引领方面的育人功能。高校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网络世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影机”,人人都是“扩音器”,同时拥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属性,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传播或接受信息[4]128。高校宣传部门和校园媒体需要结合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特点,对于所的新闻确保敏锐性、思想性、活跃性和开放性,要把握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群体行为规律、个性诉求,善于利用不同网络媒介形式,找到新颖独特的报道角度、掌握机智幽默的语言,做到宣传与实践相结合,要体现出高校网络文化持续性与隐蔽性,从而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目的。网络实现了思想文化的共享性,所有人都是参与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文化的接受者,学生如果认同了高校网络文化中的有益思想、有益观念就会逐渐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内心。

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影响逐渐深化,高校网络文化也始终在不断地摸索与前行,就目前来看,全国多所高校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旨在创造和完善一个优良的高校网络文化圈。

(一)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形式初具规模

高校的网络文化育人主要是通过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发挥其育人作用,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下,更多的高校将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高校在开发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之时,不仅重数量同时也注重质量,集合校内外优势网络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比较典型的有南航徐川、萌哥有话说等的大V公众号。

(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欠缺深度广度

总体来看,虽然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仍然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仅仅停留在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层面,只是注重实践的宣传作用,没有形成理论研究。对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提升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同时从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师生也存在能力有差异、人员不稳定易流失、持续性不强的问题。另外,高校网络文化平台扁平化,缺乏统筹规划,协同性差,影响力弱,使得优势特色内容无法得到良好的传播,无法进行全面推广。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建构

基于以上现状,如何探寻到更为适合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方式,充分激发网络文化育人的正能量,使高校网络文化充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并形成体系,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路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的认可度

党的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高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加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辨别良莠并存的网络思想的本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网、校园APP、网络文化平台等的建设,推动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学生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

(二)引导学生网络文化礼仪、道德规范以及网络法律意识的践行

网络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非常注重礼仪的育人作用,具有感化人心的效果。网络文化想要真正成为具有育人意义的思想文化,就必须注重网络文化礼仪建设和推进。对于网络文化的礼仪建设要从符合人的普遍性的实际情况出发,接近主体的道德情感体验,要注重网络文明的权威性,注重网络文明礼仪和大众生活的和谐互动。高校网络文化在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明晰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理念体现于网络文化的方方面面,坚持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学生应该多学习并合理使用网络的法律知识,注重提升自己的网络伦理水平,意识到网络不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不能为了博关注、博眼球,忽视法律的杠杆,要从自身做起,以优秀的网络道德品质维护全民网络。

(三)搭建安全、健康、和谐的高校网络文化平台

曾经说过:“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6]网络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在机遇到来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网络领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弘扬、传播、被学生领会的主要平台,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宣传的主要阵地。但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也会利用网络宣扬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他们借助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企图瓦解和扭曲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达到误导他们的目的。所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守和保护的阵地,搭建安全、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平台是对学生的最好保护。要避免各种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完善老平台,开拓新平台。比如,短视频APP就是一种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下载安装用于拍摄和剪辑美化视频内容并上传到社交平台的应用程序,它因为具有随时随地性和易于等特点倍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学生的需求我们要投其所好,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使网络为教育所用,达到育人目的。

(四)打造过硬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

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育人队伍是密不可分的,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领路人和良师益友,需要努力了解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的情况。必须做到了解,才能走进,走进学生生活才能进一步走进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接纳,才能真正让网络育人有实效。同时,网络文化育人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仅仅依靠辅导员、党政工作的负责人无法将这项伟大的育人工作做得尽善尽美,需要建立一支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育人队伍。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需要党政机关、社会、家庭、学校、社区甚至是组织团体共同承担和协同完成,高校作为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基础知识,能够娴熟地运用新媒体手段,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高校要尊重学生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

(五)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制度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于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大有助益,也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向,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7]。完善的制度对于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也为网络空间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高校要建立网站备案制度,对于新开网站要有严格的审批,对于网络的内容要遵循“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条例,长远服务于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这一代的青年学生,人人皆上网、人人会上网、处处可上网、时时关注网。他们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接受“各种海量性、自发性、碎片性、圈层性、无序性、流变性、情绪性、感染性的信息”[4]129。因此,还要高度重视高校网络环境在育人当中的作用,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阳光、健康、有序,提倡学生文明上网,打造一个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用以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网络园地。

作者:李芬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