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向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向

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期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学术期刊的数量占据期刊总量的半壁江山,是期刊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近代新思潮的传播、新式出版业和新式大学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高校学术期刊,是传播先进文化、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沃土。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秉承悠久历史、立足特色资源,在数字化时代呈现出学术期刊信息的“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态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北高校学术期刊创办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国家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政策。在《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1978年)《高校学报工作座谈会纪要》(1984年)等文件的指导下,河北省高校办起了学报,期刊数量大增,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曾一度停刊的《河北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天津工学院学报》(今《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医学院学报》(今《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纷纷复刊。一批新的高校学术期刊,如《地质经济管理》(1979年,今《当代经济管理》)《河北化工学院学报》(1980年,今《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今《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电力情报》(1985年,今《电力科学与工程》)等也应运而生。1986年6月,河北省高等院校学报研究会成立。行业组织的出现,有利于联络政府主管部门、反映行业诉求,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发展与研究。1987年《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正式创办,出版地为河北省昌黎县。1988年3月,内刊《教学与科技》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今《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太行学刊》(今《石家庄学院学报》)也是同年创刊。到20世纪80年代末,河北省高校期刊快速发展到49种,其中1980-1989年新创办的期刊多达32种(见表1),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为学术理论探索铺设了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中外学术交流。自教育部2002年启动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以来,高校学术期刊普遍重视并发掘自身的特色栏目,努力打造期刊品牌,截至目前已有31种高校主办的期刊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行列,65种高校主办的期刊栏目列入教育部名栏行列,其中河北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宋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史研究”、《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先后入选名栏。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期刊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学术期刊事业的蓬勃发展。河北省80多家高校学术期刊,约有36种在特色栏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是《衡水学院学报》精心打造的一个地方文化特色栏目,2007年开办以来,以学院优势学科及研究机构为依托,汇集国内外70余位高端作者、挖掘董学研究的潜力作者,拓展多个平台,全方位地推动董仲舒研究为显学,大力传承和弘扬董子文化,并在董学界和儒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复兴中华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唐山学院学报》“研究”等,这些名栏都是国内唯一、河北特有的栏目。在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栏目(200种)中,河北省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的“避暑山庄研究”、《保定学院学报》的“保定学”、《河北法学》的“青年法学家”等6种。在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中,河北省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两家。

二、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的现状    

根据河北省学术期刊认定资料、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志(1905-2014),并结合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来统计,目前正式出版的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有83种。在出版地方面,出版地为石家庄地区的期刊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31.3%,接下来依次是保定地区(15种)、唐秦地区(14种),张承地区(10种),津廊地区(9种),邯邢地区(6种),衡沧地区(3种)(见表2)。在出版周期上,双月刊最多(47种),其次为季刊(28种)、月刊(8种)(见表2)。除了邯邢、衡沧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均是双月刊最多、季刊次之。在类别方面,从主办单位的办学层次划分,河北省本科院校主办学术期刊有60种,高等专科学校学术期刊有19种,成人高校学术期刊有4种;83种高校期刊中共有53个主办单位,每个主办单位平均有1.57种学术期刊,主办1-5种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分别为37、5、8、2、1个,总体上显示出比较分散、独立的特点。以学科属性为标准进行分类,教科文艺类期刊有26种,约占总数的31.3%,工业技术类期刊16种,约占总数的19.3%,其余依次为医药卫生类10种,社会科学类期刊9种,哲学政法类8种,经济管理类4种,基础科学类7种,农业科学类3种。在定价方面,83种学术期刊定价分布于0-20元/期,共9个定价,其中定价低于10元/期(含)的有63种,占总数的75.9%;定价低于15元/期(含)的有75种,占总数的90.4%;定价最高的是20元/期的《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工业科技》等共计7家学术期刊,可见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定价总体上是偏低的,而且定价相对比较集中,10元/期定价的达到40种。 

三、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趋向 

构建高校学术期刊传播新体系、发展新格局,要从媒体融合的大局着眼,准确定位。中央和行业管理部门相继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关注高校出版工作。与此同时,《关于推动全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4年)出台,河北日报社、河北教育报刊社等9家出版单位被认定为首批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一系列政策都在助推学术期刊适应数字化传播的趋势与要求,逐步实现融合—转型—升级。纸刊——品牌引领下的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体系。21世纪初,高校学术期刊因其“全、散、小、弱”的总体情况走上了改革之路,办刊定位及其布局结构的调整拉开序幕。河北省拥有高校学术期刊83种,其中36种在特色办刊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努力探索创建一个由少数有强大学术引领力的“名刊”,一部分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重点期刊”、办刊个性鲜明的“特色期刊”,以及大多数的“专业、专题期刊”组成的高校学术期刊体系。学术期刊必须准确定位,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强栏目整合优化,并将内容风格精致化,努力设计和塑造期刊独特的文化个性,从而使期刊独具一格、无法替代。网刊——个刊网络出版与学术成果网络平台专域整合。据调查统计,河北省高校期刊中,72.3%建立了网站,56.6%在网站上使用了在线采编系统,其中知网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25家,玛格泰克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和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分别8家,三才期刊采编系统和自主开发的审稿系统各3家。如走在行业前列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全面使用协同采编系统,网站访问量突破百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自建协同编务信息管理系统,别具一格。此外,有《河北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等20余家高校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个刊的网络化、数字化是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的前提。互联网时代共建、共有、共享的专域平台是学术传播的基本单元,依靠它才能实现由以纸本出版为中心到互联网出版为中心的转型。继高校网刊之后的聚合型平台正在崛起。融媒体——学术期刊传播矩阵的建构与拓展。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经历了简单相加、相互结合到彼此融合的进程。融合是一个过程,本质是聚合,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就是把各类媒体合为一体,在媒介技术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宽泛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和传播效果的最佳化。学术期刊需要从内打破旧的垂直型线性流程组织架构,建构支撑并推动变革的多元化网络式的融媒体矩阵平台。例如,2013年成立的北青社区传媒是《北京青年报》实现转型的典型产品,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北京青年报》将传统媒体的优势植入社区服务中,以社区报和微信平台作为宣传平台,整合线下130家驿站的地面支撑+线上核心移动平台OK家APP的沟通和服务,从而实现“社区报+社区驿站+社区APP”三驾马车立体传播,形成与居民无缝接触的社区综合性服务平台。与社区报相似,学术期刊的定位也是窄众传播,河北省学术期刊从受众出发,精准定位、深耕细作,融合“三微一端”的强势,形成多元传播矩阵,进而实现品牌、特色的变现。《金融理论探索》《衡水学院学报》等期刊也在做融合转型的实践尝试。国际化——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与学术自信。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际化既可以展示中华文化风貌、促使中国文化和学术得到其他文化的认同,又可以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以丰富和更新自己,从而形成人类所需的智慧宝库和精神资源。一方面,国家推出政策,鼓励创办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或填补空白的英文期刊。如2017年中国科协组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集约联盟是期刊国际化的前提。荷兰的爱思唯尔出版学术期刊达到1800多种,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期刊700多种,我国学术期刊也进行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尝试,例如,中国知网联合多家学报创办的高校专业网刊,打破校际界限,整合名校优势学科,借助网络传播渠道,形成专业网络期刊,从而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及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