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研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研究

摘要:思政课是高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教学平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推动两者进行有效融合的工作之中,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积极拓宽教育学习途径、加强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研发特色思政校本教材三个方面入手,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教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国思潮的涌动,我国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感受西方各国文化的影响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各国文化之间的思想交融也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基于此,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指导,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各大高校落地开花,很多高校已将其正式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可以说,国家如今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特别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内涵、行为规范的养成。笔者认为,大学生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接班人,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对文化的吸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文化的甄别能力这一问题亟需高校提上日程[1]。自古以来,文化和教育就是一家,两者息息相关,互相促进。所以,两者的有效融合,既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思政课是高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基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力推手。其一,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极为枯燥,课堂缺少有效互动。比如,大多数思政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的思想内涵就渗透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既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素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2]。其二,两者的有效融合也有利于解决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困境。比如,高校可以通过思政课这一阵地逐步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高校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地继承,从而增强思政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这也是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现状和问题

(一)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流于表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就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极重。据笔者调查,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极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流于表面或者知之甚少。近年来大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热情高涨,尤其是英语、韩语、日语、俄语等,学好一门外语或者小语种已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多数大学生表示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很更多一些,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较少,特别是花朝节、上巳节、寒衣节等逐渐消失的传统节日更是知之甚少;大学生对于西方乐器的学习推崇也比较高,特别是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而对中国古典乐器古筝、二胡、古琴等了解不多。由以上大学生对中西方语言、节日、艺术方面的认可度对比分析可知,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流于表面,认可度也有待提升,而这些现象跟高校愈来愈重视大学生的业务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关联[3]。

(二)教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思政课本身就是逻辑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对于还未入门的学生来讲确实晦涩难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与此同时,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致使思政课堂较为枯燥,学生普遍兴趣不高,这跟高校思政课程的学习任务很重、课时安排少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大多数高校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如何在短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成了思政教学难题。特别是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更高,达标者少之又少。现在高校比较普遍的一个学习和教学现象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学科中的存在感逐渐减弱,教师将学习重点更多地放在专业知识上[4]。除此之外,思政课堂的互动性也有待提升。比如,教师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也不能为了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忽视了思政教学本身,可以将思政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缺乏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虽然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然而并未得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方共同的重视,缺乏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其一,大多数高校思政教师不受重视,随之也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热情,上课也是敷衍了事。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也不重视思政课学习,认为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不大,他们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些现状致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缺乏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比如,高校思政教学缺少德育内容,大学生不诚信考试、不孝顺父母甚至因为一些利益放弃自我等现象频频发生。以上这些关于大学生的负面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这也是值得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重视的一个问题。其二,高校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获得渠道也有待开发。比如,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或者报刊书籍,而不是正式的教学课堂。那些来自网络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误导性,并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5]。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缺乏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

(一)积极拓宽教育学习途径,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教学素材。高校可以通过积极拓宽教育学习途径,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一,高校可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根据学生专业实际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6]。比如,高校可以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依托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央视热点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泳流传》等,有机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生进行富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人文价值观教育,从而达到“以德育人”的教学目的。其二,高校也应积极开发网络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本校网络平台或者其他优秀网络教育平台,将录制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以及思政教学相关资料上传到平台,尤其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的深入解读素材,这样既可以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素材。也可以在网络上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笔者认为,结合时展和教育实际,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教育学习途径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其与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功能上的同频共振,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流于表面的困境。

(二)加强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从根本上就是要加强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三方面出发进行详细阐述[7]。在教学理念方面,思政内容的严肃性毋庸置疑,但是教师也不能过于刻板,可以适当地增添教学趣味性,与学生积极互动,将课堂变“活”。比如,教师在进行价值观念教学的同时,可以以中国的发展实际为背景,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梦而努力奋斗。在教学方法方面,思政教师要结合时展背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增强思政课堂的趣味性。信息化是符合社会、科技发展的新事物,它为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说,在未来的教学课堂中,信息化必将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比如,思政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视频、音乐、App等新媒体,引导学生对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索分析,与学生形成积极有效互动[8]。在教学能力方面,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讲座和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此反哺思政教学,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比如,传统的思政教材过于注重叙述性缺乏趣味性,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实效的结合度也不够,这就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参与进来,课堂反而成了教师的自说自话。面对这种情形需要思政教师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实效和最新思政研究成果来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思政教学活动中来。

(三)积极研发特色思政校本教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本身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也是人们难以估计的。笔者认为,高校积极研发特色思政校本教材可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9]。其一,高校可以将文学、历史、哲学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专家与思政教育专家聚集起来,组成一支专业的思政教材编写队伍。这样既可以补充思政教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最大化地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比如,不同专业的专家可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他人产生思想碰撞,为思政教学提供更多新颖的教学研究案例。其二,高校可以从专业特点入手,挖掘专业背后的思政教育理念,将二者有机结合。比如针对金融类专业的学生,高校要着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职业品德;针对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高校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勉钻研”的职业品德;对于师范类专业的学生,高校要培养他们“耐心细致”“奉献社会”的职业品德。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可以很好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品德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在思政校本教材的编写中也可以将“德育”内容纳入其中,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对应的历史事实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教育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从相关政策文件上可见一斑。比如,教育部通过文件正式提出在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难题。基于本文的调查和分析,笔者提出积极拓宽教育学习途径、加强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研发特色思政校本教材三个有效融合对策,以期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实效性。笔者认为,两者的有效融合既可以解决高校思政教学的现实困境,又可以为构建大学生正确情感和价值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作者:牟榆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