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念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理念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理念论文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1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学体育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模式,要做到在国家统一大纲的指导下进行多样性的课程设置安排。主要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传授科学训练方法和监督加强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升中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让学生在科学的体育教学中学习到正确的体育健康知识,培养出积极的体育意识,并形成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习惯。

二、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贯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量化体现,而是应该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从而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也能为未来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然而,传统的体育教育一般都局限于呆板的课堂教学活动,知识陈旧且技能单一。体育运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仅有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缓解疲劳消除压力的重要手段。而现阶段中学体育的课程安排确都是机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本质作用。在中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课程的设置应利用起学生爱“玩”的心理,使用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在技能实践课上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球类、武术和健身操等趣味性的群体游戏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一项可以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的既能。而在教材的选择和体育知识传授的时候,要注意知识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同时,在课堂知识传授时,要打破传统教师填鸭式的讲课方式,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有效手段,进行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知识传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体育竞技项目的赛程录像进行观摩,将理论与知识结合在一起,对于比赛规则和技能技巧同真实画面的结合,使得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有更加深刻和立体的认识。从而培养出学生对于体育健身持久的意识和兴趣。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变

在体育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应营造出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又被动进行体育锻炼而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去。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重要。要改变体育课上单一的田径类体育项目教学,而结合舞蹈、瑜伽等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从而使得体育课程更加有趣和活泼。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师可以采用多样花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根据对体育赛事的讲解与回访组织学生对进行赛程模拟的方法,设置运动对抗组、裁判组和观众组,让学生群体自发地组织一次体育赛事。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将丰富课堂的传授内容,将营养学等内容引入体育教学内容当中去,采用竞答或者心得分享等方法提高学生保持健康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兴趣小组”的模式,以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和心得分享的模式,提升学生的自助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离开学校后仍能进行体育锻炼和掌握体育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体育活动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2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产生疑问,才能积极思考,并有所创造。生本理念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教学都是为“学”而服务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思考、大胆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思维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快速运动过程中不小心摔倒,一般应采用怎样的自救方法?”学生回答:“用手撑地”、“在地上滚翻”等。教师继续引导:“对,当我们在快速运动时不小心摔倒,可以采用滚翻的方式减少地面与人体的摩擦力,降低受伤程度,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功夫片中就能看到,有的人从高处落下,一般都采用在地上滚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动作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学生兴趣大增时,教师再适时引导:“通过滚翻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护性技能,能有效避免因偶发事件而引起的伤害,还能培养同学们坚强、勇敢的意志力,现在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鱼跃前滚翻的水平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作为体育教师,要为动作要领的讲解做好铺垫,采用不同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及时捕捉动态资源,以使教学充满灵动

在教学瞬息万变之间就会有许多的动态课程资源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机敏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捕捉力,及时捕捉动态资源,挖掘其中的生成价值,对信息进行引导、补充、重组和加工,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灵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总是将“奇思怪想”归结到“节外生枝”中去,而是要因势利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行为的调整优化,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练习健美操的时候,有些同学喜欢模仿其他同学,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并不急着去批评学生,而是因势利导,设计了一个“照镜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反方向动作,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这些教学生成资源都是具有价值的,我们要及时将其作为宝贵的教学财富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统一发展。

三、关注课堂后进学生,实施有效分层指导

生本教育思想下的中学体育课堂就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体育后进生,需要老师实施有效分层指导,让这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快乐和进步。

1.用科学方法加以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表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给予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和点拨,提高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掌握能力。例如,有的女生在做“仰卧起坐”时,往往做了几个就体力不支了,而且呼吸变得非常急促,此时教师要仔细观察,看看学生是因为动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呼吸急促,还是因为学生的耐力较差,一定要准确找到问题根源,一旦发现问题本质,就要提出针对性的纠正措施,帮助学生尽快纠正,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

2.针对性设计分层练习。

例如,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适量减少“后进生”的完成数量,切忌采用惩罚性训练的方法对待后进生,这样只会取得相反的作用,让学生越来越厌恶上体育课。因此,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后进生找到问题原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改进课堂训练方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对于同一技术难度的动作,对于后进生,教师应适当降低练习难度,或者减轻重量、或者放慢速度,让学生感到练习就有收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能通过考核。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查阅相关的技术参数,并灵活掌握技术难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制定不同高度、不同重量、不同远度等标准。比如,针对身体情况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考核标准。除了进行正常的标准化考核以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互评、自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完成技术动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四、结语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3

由于深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里单纯地认为体育只是一种强身壮体、增强体质、活动筋骨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不会把它当作一种教育来看待,因此体育在教育面前,常常显得脆弱而毫无生命力;而教育在体育面前呢?人们只会思考前者,而往往忽略后者,因此常常给人一种“头重脚轻”错觉,体育与教育之间似乎缺少一种支撑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介质。而造成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体育与教育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体育家袁敦礼先生率先提出了体育是普及教育的一种形式或方式。他指出“:体育虽不能尽一切教育之能事,然如无体育则不成其为教育,……体育为其不可缺之一种方法”。显而易见,人们常规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能真正的显现出体育的本质含义。随着时代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体育是发展教育之本质,是造就人格之完全,是文化底蕴之根本。因此教育与体育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的以文铸魂,以文育人,以文塑形的体育教育理念。

二、大学体育教育文化解析

体育是文化的一种显现,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自然学科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传承大学文化之本质。现如今,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传承和积淀传统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并创造、融合以及创新集为一体的具有其自身独特且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对于人才的培养、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社会的服务这三大社会基本功能都是建立在对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基础之上。大学之“大”,并非指大学的物质空间之大,而是特指大学的精神空间之大。思想的独立与自由、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钻研学术探索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来说,大学的价值更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的塑造和改善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早在1917年,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当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走出家门、和谐交流的手段之一。它并非只是强壮身体,还塑造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同时满足身体和情感的双重需要。事实证明,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也从国家外交步入到公共外交的时代,体育作为全人类永远共通的“语言”,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上更占优势。

三、大学体育“文体兼育”的思想解读

“以文化人”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特性“;以文育人”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以文载道”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属性体现;我们不能单一的被“体育”的表面层意而束缚它的真正内涵。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体现。从文学角度来看待体育,它包含了太多的文化要素,从一个符号,一种语言,一项技术,一个行为,一个制度,一种文明到最具特色的奥运匹克五环,而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仍然具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深刻地表明了体育是文化的显现。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吉祥物等。这些标志富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大学体育的健康蓬勃发展必须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基础之上,弘扬并继承这一体育文化精神,从而使大学体育的“文化”内涵全面的升华在每个大学体育健儿身上,并使大学生在认同和尊重现代大学文化本质的基础之上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每个大学生都真正的领悟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四、结语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4

由于学校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大多数学生没上过足球课,但非常喜爱足球运动。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懂足球,对足球的技术动作知之甚少。虽然少部分学生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总的来说,学生综合水平层次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保证学生的安全,在体育课酝酿情绪、激发兴趣阶段,笔者在铺有很厚地毯的体育多媒体活动室开展教学。首先播放剪辑的世界著名球星进球瞬间的视频,然后分组积极参与对体育明星的交流,引发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做好课堂运动的热身准备活动。在动作学习阶段,首先让学生看动作分解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一个足球,让学生根据视频合作探究练习脚内侧踢球的方法,并对练习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教师要巡回指导,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评议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纠正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最后,组织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指定的场地上进行正确的动作练习。

2采取多种形式,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足球基本功的重要性,笔者把班内喜欢足球的学生和喜欢篮球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游戏:比赛看手运球快还是脚运球快。笔者在导入时说:“我们班是一个体育素质整体比较高的班,班内有些同学喜爱篮球,有些同学喜爱足球。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手运篮球快还是脚运足球快?想不想试一下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笔者先把喜爱篮球和喜爱足球的学生随机各分成两组,结果因为以前进行过篮球学习,运篮球的学生速度都比脚运足球的学生快。笔者借机引导:运篮球的同学之所以比运足球的同学快,是因为我们现在用脚运球技术掌握不到位,足球基本功还没有练习到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足球基本功,练习停球—传球—停球。先用多媒体展示停球运球技巧,并让学生注意(脚背、脚内侧、脚外侧)等停球方法,然后请学生尝试。为了练好这门基本功,笔者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先让小组进行地滚球和空中球停球方法的由易到难的练习尝试;然后由小组展示停球方法(轻踩、减力挡等),教师示范,巡回纠正指导,并注意准确性;接着组织一个传停球接力游戏比赛,先讲解八人传球游戏的方法、规则和比赛的记分办法,把学生分成八人一组,在指定的场地上进行试练,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最后,组织学生分组比赛,鼓励学生挑战记录,对学生比赛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客观评议,并对优胜组和动作进步最大的小组给予奖励。

3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克服体育教学难点,依据由易到难的方式练习运球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传球和停球后,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说:“在足球学习中,只会传球和停球是不够的。大家都知道,足球是一种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在比赛过程中运球的方法是最重要的。”然后笔者讲解展示运球的方法,特别强调运球的要点(推球的后方中下部,向前用力);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从练习直线运球开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直线运球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演,教师给予肯定并予以鼓励。待直线运球练到比较熟练时,教师应接着引导:在实际比赛中直线运球,往往会受到对方的阻截,球必须改变运行方向,也就是曲线行进才能保障比赛胜利,这就要求必须学会在比赛中进行曲线运球。究竟如何进行曲线运球呢?下面分小组进行尝试练习,教师纠正总结用脚的内、外两侧拨球来改变球的运行方向。等学生基本掌握技巧以后,最后比赛运球接力。待运球技术学生熟练掌握后,运用推球入洞的游戏让学生练习地滚球射门技术。

4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教学总结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对其他小组的比赛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如比赛过程中的相互配合程度。并让学生客观对待成功与失败,对成功失败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为以后的提高打下基础。教师要创设欢快的气氛,并和学生一起庆祝胜利交流自己的感受,对学生认识误区予以指导,对学生正确的认识予以肯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安排练习任务。小学生对动作的完整概念往往不能理解,导致不同错误的发生,如:踢球腿的膝盖和脚尖外转不够,踝关节放松,脚尖没有翘起;身体不会协调用力;脚型控制不好。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并防止意外发生,保障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人身安全。例如:笔者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脚踩球,另一人做原地或上一步的踢球练习,并且踢球力量不要过猛,主要体会支撑脚的选位和摆动腿的摆动动作。采用这些方法后,取得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对小学生的要求不应过急,练习应循序渐进,打牢基本功,才会取得技术方面的更加进步。最后,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安排教学的进度,不可过激。同时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并对个别学生个别指导。

5结语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5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6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实施起初各省市对《纲要》认识不够充分,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因而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哪些缺失或不足、怎样使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下合格的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快速提高等。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因而选择了“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探究”的课题,以期通过这一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为将来中学体育教师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提出一些合理的参考建议。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实施,一大批有着较高学历的中学青年体育教师将陆续地充实到体育教学一线中。如何尽快地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是目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同时,对于资深教师来说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法、强化育人意识,使资深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永葆生机、与时俱进。通过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访谈,寻找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在新课改下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正确地分析与解读,进而探索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尝试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方法,以期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搜索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了近10余年国内相关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基本功、体育教师在职培养等10余部著作,以及30多篇有关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科研论文,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所研究的目的设计问卷,以期从实际、客观、全面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与全面分析。笔者将问卷发放给北京市在职的一线体育教师及退休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83.3%;发放退休体育教师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3份,有效率为86.7%。(表1)

2.2.3访谈法

根据论文所研究目的和任务的需要,就相关问题访谈了区级教研员、一线在职体育教师、退休体育教师、体育院校教师等。深入了解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获取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与素材。

2.2.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论证有关结论与对策。

2.2.5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相关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对中学体育教师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两者都与现行的基础体育改革存在差距,如何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有效的培养方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影响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

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民教师。因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不仅涉及到教书育人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下一代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本文试图从理性设计-经验积累、科学模式-人文模式的两对模式将如何快速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进行全新的探索与研究。

3.2.1从理性设计—经验积累的视角来探究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对体育教师重要性的凸显有其深刻的教育理论背景。对于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而言,相同的起点并不意味会有相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路线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这两种模式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分别是:理性设计模式和经验累积模式。(1)理性设计模式的视角。在理性设计时,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被有效利用,并且合理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敏捷地做出行为反应,以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全面的发展所必须的教育技能。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不仅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还是追求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师生互动共鸣、彼此感染的过程。(2)经验累积模式的视角。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以教育教学经验累积为主要内容,经过体育专业思想观念的激发和专业素质的养成,进而使新体育专业能力结构不断生成、拓展、调适的螺旋式提高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主体对外界教学新要求的敏感性及对自身教学现状的总结体会、写教后感、课例分析、课堂评析等途径是对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主动建构的平台。对教育理念、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的积累整合则成为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框架的主要内容。这些是使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逐步得到更新、教育经验日趋丰富的动力源泉。

3.2.2从科学模式—人文模式的视角来探究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无非有提高人际关系影响力和提高专业能力影响力的两条发展路径。(1)教育教学作为一个人与人交往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必然要加强自身对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观的深化,它保证着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动力支持和正确方向,更是人文成长框架构成的重要基石。(2)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正确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所以,教师在不断更新理念、善用理性、熟谙方法的基础之上,以求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外界空间获得生存的技能和信息,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工具性价值。(1)科学模式的视角。人文模式是通过为教育教学提供学生的发展观、价值观、审美观作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这样一来,无论是中学体育教师新能力的生成扩展,还是对已有能力的整合更新,都不会偏离正确的航道。其次,应该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及环境氛围的影响,让中学体育教师意识到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内部潜在的危机,以引导体育教师产生使命感、光荣感、荣誉感,这将成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源泉和动力。因而,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人文成长模式涉及多方面、多因素,其核心是教师的使命感、归属感都应该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之上,和对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中国梦的孜孜追求的上。(2)人文模式的视角。科学模式与人文模式相比则侧重于以教育教学内在必然性为支撑点,通过对这种必然性有目的、自由地运用掌握,并借助理性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整合,以实现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外在标志,就是教育行为与教育情境一系列有效联结的出现,这无疑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必要载体。教师专业成熟还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行为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与教学存在所产生的育人品格和提升心灵的层面。针对这一系列教育影响的理性分析和教学灵感的升华,将会达到对具体教育教学现有能力的超越,以实现新教学策略方法对一切教学过程、环节的共享性,这将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完善的必然途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中学体育教师都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基础教育改革之中,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教育理念与课程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在职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受到巨大挑战,教育理念不能够与时俱进,中学体育专业能力提高较为缓慢。(2)新课改之后,中学体育教师对于促进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尤其对于理性设计—经验积累、科学模式—人文模式的培养不能够深层次、有条理的推广实施并发挥其内在的功能。

4.2建议

(1)在岗位培训之时,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与生相互作用为中心的双边活动教育任务。以育与教、实践与求知、感性与理性、反思与批判、智与情等因素来武装头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跟上新体育《课标》的步伐。(2)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在体育教研、体育研讨、体育教师岗位培训中,要坚持不懈地推广和实施理性设计—经验积累、科学模式—人文模式的两对模式方式,力争让两对培养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成长中充分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冯学伟.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6(8).

[3]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熊焰.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5]史文清.鞍山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化和改革,当下在教育内容管理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大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本身体育教学就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课程内容展开也更加灵活丰富一点,在体育人文教育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采用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教育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有极大的提升。本文就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初步探讨和说明。

【关键词】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人文教育实践研究;重技能轻文化;体育行为

一、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提出起因

当下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各方面都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学生不仅要学习成绩好,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要符合基本标准,而结合当下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来看,仍然存在有很多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育界提出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经过规范设计的大学体育文化为载体,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推行无不开启了教育界的先河,给实际教育创设了更多新的可能,以人为本的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学校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具体的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过程进行探究和说明:

二、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作用

1.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求。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的作用有首先第一是可以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求,以人文关怀为主要教学内容指导,能够合理的对学生体育运动等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进而用以实现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锻炼。此外,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按照人文教育为指导,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适应学生锻炼的体育内容,让活动开展的更加有针对性,以突出其体育运动作用和优势。

2.促进学生体育行为自由自觉。此外,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还可促进学生体育行为自由自觉,学生可以没有特定规矩和压力以及运动任务的氛围中自由的进行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本身运动就要在一定的自觉自主氛围中进行,强迫下的锻炼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不应当过度强调课堂纪律,只要学生学会了所要指导的课程内容后便可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可就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展开锻炼,以此来加强体育课程中学生活动量。

3.完善体育教育理论,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还能完善体育教育理论,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有利于大学文化的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强调了人文关怀是传统教学理念所没有提出的,而这种开创了先河的教育观念能够给予学校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实践研究

1.采用文化育人的指导思想,落实每个体育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在具体的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实践研究中,首先展开教学内容时要采用文化育人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落实到每个体育训练的环节中。比如说比较常见的大学体育课程中训练学生长跑这一项运动,教师就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规定一定的长跑任务量,站在学生自身角度上设计教学,防止教学任务超出学生可以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外而导致过负荷的运动锻炼。在实际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中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要因人而异,设立的教学环节也可因人而异,就男生女生的性别之分,教师要能够根据其不同的生理需求和限制设计不同的训练任务,以此来让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科学的课案设计结合对学生个性的考虑能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以人文关怀为导向,规范设计大学体育文化。另外,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实践研究中还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规范设计大学体育文化,实际体育课程教学中,除了必须要掌握和传授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锻炼方式,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打网球,有的学生喜欢踢足球,教师就学生的个人选择可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做自己喜欢的锻炼。最后,本身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相比于初高中要复杂且要灵活一点,为了保障其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升而深入研究。

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究中,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且在实际课程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也能有对应的增强。除此之外,通过多次实践总结,我们也发现,采用人文教育形式的体育课程能更吸引学生加入,所达到的课程效果也更好,学生所受到的锻炼也更强。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有关大学教育人文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用以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都教高的人才,并进一步推进我国体育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

作者:张威 张丽贤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叔怀,方明.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化大学体育改革[A].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李圣鑫.中国大学体育的功能:转型与发展[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赵红,李阳.大学体育从“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的新探析[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8

以我国现有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对我国近年来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主要包涵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史和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等领域,通过总结分析当前研究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了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回顾;展望

1前言

体育教师教育事关体育教师的质量,对于体育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教师教育(PhysicalEducationTeacherEducationPETE)是成熟的专业,世界各国皆有教育改革之政策。与之相比,国内体育教师教育发展还不成熟。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体育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对当前学界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分析,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推动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为体育教师教育提供理论支持,进而促进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保障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回顾

2.1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主要是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及中外体育教师教育的比较。从体育教师类型上看,主要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进行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对某省(市)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来反映其专业发展现状,并提出若干对策,但是研究不够深入且重复较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成果丰富,多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按照城市和农村分类进行现状调查,提出对策。对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宋强对全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概括。[1]从教师教育的时间序列上看,主要是对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现状进行研究。黄汉升等对新世纪初期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2]瞿惠芳,蒋荣在分析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以及实施要求。[3]郭敏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建议。[4]林顺英和黄汉升则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5]

2.2体育教师教育途径与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体育教师教育途径和模式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体育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余静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调查,指出外出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和自学提高的多元路径结合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6]有学者提出通过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7]关于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促进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董翠香,霍军根据对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的分析讨论,认为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应围绕着培养目标、培养教师、教育实习、培养形式、培养途径等进行构建。[8]学者们提出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有复合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反思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和一体化模式。[9-10]

2.3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有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进行了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专业发展的内涵、必要性、主要内容、影响因素、专业课程设置等。蒋晓丽阐述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11]杜治华对有关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发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成果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不相称,理论研究明显滞后。[12]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认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主观因素(业务能力、职业阶段等)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反思性实践”使反思自主性成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13]潘凌云,王健(2011)指出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动力和源泉、基础和前提、路径和机制。[14]方曙光等(2013)对体育教师教育范式转型的规律与趋向进行了探讨。[15]宋会君以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理论为视角,对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理念、专业成长的特征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16]黄爱峰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中“体育教育类课程”和“‘术科’课程”等典型问题以及职后教育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运动技术”专业化取向的误区,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学会教学”,提出了建立一种着眼教学智慧的体育教师专业化主张。[17]在亚洲,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方面处于前沿水平。如,林陶(2011)对日本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

2.4体育教师教育史研究

有学者对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史时行了研究。龚正伟,李丽英对近百年中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审视现状,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其发展前景。[18]陈雁飞从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发展走向等六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梳理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之路。[19]王崇喜等总结了新中国的体育教师教育不同阶段性特征,认为发展中的体育教师教育凸显了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日常化教育实践是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走向。[20]黄爱锋回顾了我国近百年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和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指出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所具有的依附性在不断褪去,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师教育在逐步形成。[21]

2.5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理论、具体政策和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等三个方面的研究。1)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如,曹晓明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100余年的沿革进行了梳理,提出建立多元开放型的体育教师教育制度。[22]张萍指出应通过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以及发展性评价制度来引导体育院校教师的持续发展。[23]李文静(2012)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政策中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政策进行了分析。[24]2)对某项具体政策的研究。林顺英,黄汉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的研究。[25]何敏学,宋强对我国实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导向进行了研究。[26]李正花等对韩国《体育教师职前资格考试制度》进行了研究。[27]王钰雅对日本培养保健体育科教师的法律制度、培养机构、培养课程改革、保健体育科教师资格认证更新制度和录用评价制度进行研究。[28]3)关于体育教师相关专业标准的研究。国外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集中于美国和日本。比如,王健,董国永,王涛等分析了美国高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特征,认为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违背诸如体育教师“小我”意识的丧失、体育教师专业培养的窄化、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障碍和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边缘化”之类的现象。结合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现状,提出借鉴西方经验,在构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过程中彰显人文主义精神的策略。[29]张玉宝,詹建国认为美国2008版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是以标准本位为理念,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并兼有行为主义的特点。标准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引领,以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为主线,以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自主、专业发展、专业组织等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为依据进行设计的;标准有效融合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建议我国树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确定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维度,尽快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师教育标准。尹志华对制定中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做了初步探索性地研究。[30]

3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

3.1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后,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相关研究进步很快,成果丰富,论文数量众多,相关专著也有十多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涉及体育教师教育现状、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途径、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及中外体育教师教育的比较。其中,体育教师教育现状、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

3.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3.2.1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未引起足够重视

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研究是国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作用得到充分认可。这些研究为我国教师标准的设计提供了国外经验借鉴,在国内却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相关标准的研究缺乏,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中的教育思想、标准设计理念、如何设计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3.2.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有待拓展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更多注重宏观研究,实证研究少,相关实证研究多是现状调查类,方法上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视角狭窄,主题单一,方法类同,研究的深刻性和创新性不足,质量偏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少,广度不够,尤其缺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3.2.3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内容存在盲点

据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看,重复性研究较多,尤其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概念及内涵和现状对策类研究为主,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问题仍需要明确和规范,同时,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如体育教师教育与体育教师专业化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机构资格研究和培训绩效、区域间的比较等值得深入研究却少有问津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间。

3.2.4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缺少中国特色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缺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一些比较独特现象的研究,中国地域广大,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表现突出,偏远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教育落后,需要结合各区域实际,在保障全国体育教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突出不同区域体育教师教育的特色。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为了考取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要求文化成绩低的体育教育专业,造成中国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和缺乏足够的体育兴趣,对此影响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问题缺乏研究。

4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4.1加强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专业标准研究

“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生命”,加强其研究有利于把握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规律,促使决策更加科学,保障体育教师质量。[31]在我国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中,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专业标准既是一种导向机制,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对于保障体育教师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而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却明显不足。我国已经于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还没有出台。因此,以体育专业作为切入口,加强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入研究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4.2拓展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体育教师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主要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缺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重思辨轻实证,很少采用跨学科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反观国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更多地倾向于从学生的动机、目标等心理视角以实证研究范式进行探索。因此,应借鉴国际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加入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对体育教师教育中的实际具体问题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升我国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的国际地位。

4.3注重弥补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盲点

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盲点导致对体育教师教育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产生、变迁、发展、改革的制约因素和依存条件进行纵向分析,探寻体育教师教育的内在发生发展机制与规律,为未来发展的走向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加强诸如体育教师教育与体育教师专业化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机构资格研究和培训绩效、区域间的比较等值得深入研究却少有问津的问题的研究。

4.4突出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国特色

一刀切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形,加强对构建适合不同地区体育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和偏远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国职前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和缺乏足够的体育兴趣的先天劣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于地域性差异和体育教师的先天不足,我们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突出针对性,表现出中国特色来。

作者:刘洪涛 单位: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强.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瞿惠芳,蒋荣.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81-84.

[4]郭敏.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林顺英,黄汉升.我国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12-114.

[6]余静.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潘凌云,王健.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91-95.

[8]董翠香,霍军.21世纪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建与设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25(5):67-70.

[9]华军,李金珠,李诺.复合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36):29-30.

[10]张建,党晓云,张晓亮.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及一体化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4):142-144.

[11]蒋晓丽.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J].体育科技,2006,27(2):9-12.

[12]杜治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87-89.

[13]张丽丽.“反思性实践”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58-60.

[14]潘凌云,王健.主体性视阈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意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96-100.

[15]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461-467.

[16]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7]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龚正伟,李丽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挑战与未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77-81.

[19]陈雁飞.新中国体育教师建设与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0]王崇喜,周珂,周艳丽.新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演进与未来走向[J].体育学刊,2012,19(4):60-65.

[21]黄爱峰.依附与自主: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百年省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6-8.

[22]曹晓明.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沿革与发展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3]张萍.促进体育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4):76-79.

[24]李文静.中小学体育教师政策的内容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5]林顺英,黄汉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执行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87-90.

[26]何敏学,宋强.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初探[J].体育学刊,2011,18(5):82-85.

[27]李正花,赵舜默.韩国体育教师职前资格考试制度考察与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2):60-62,59.

[28]王钰雅.日本保健体育科教师培养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9]王健,董国永,王涛,等.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