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论文范例

体育产业论文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1

体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项活动,最初是为了锻炼身体,随着商业活动的出现,进而形成了体育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也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体育产业是指经营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部门,这一概念逐渐发展,目前,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为主体并进行经营、管理与服务等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产业的内容包括结构内容与环境内容,其中结构内容还分为外部与内部,如: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体育需求、体育贸易结构等产业;环境内容有社会体育、体育科技与体育市场等要素。

二、文化产业概况

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实力,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与时代性,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时展的方向,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与文化相关的所有产业。文化产业的内容包括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体育产业缺少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自主品牌,制约着其发展,影响着其创新。现阶段,体育产业自主品牌较为欠缺,开发程度不足,仅有的CBA体育产业,作为核心的竞争品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国际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影响力,国内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不明确,主要是由于职业赛事的水平偏低,体育产业未能营造发展的氛围,缺乏必要的规范与有效的管理,从而其综合竞争力较弱,最终体育产业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不具备规模性。

2、传播平台欠缺。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传播的平台欠缺,平台资源有限制约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高效融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要依靠必要的媒体才能促进其发展,提高其影响力,体育产业要通过媒体传播,才能让人了解其内容,一旦其传播存在限制,将影响其实效性。目前,体育产业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技术、资金、人员等相关资源的不足,未能对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影响了体育产业的传播,其传播的平台资源有限。体育产业在传播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优质的平台少,制约着其影响力的发挥,让社会公众不能对体育产业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从而体育产业的品牌未能得到推广,严重制约着二者融合的步伐。

3、人才匮乏。

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欠缺,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在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不懂文化知识或不懂体育内容,专业的体育与文化人才、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等严重匮乏,严重影响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人才作为融合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有效利用,才能为发展提高保证,为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指导其合理化、科学化发展。同时,随着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其研究人员较为欠缺,缺乏理论依据。

(二)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实现产业创新。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实现产业创新,通过创新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产业创新能够丰富其内容,增加其功能,二者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与体育产业的创新,使其具有多样性、娱乐性与创新性。体育产业可以创新其产品,通过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文化的需求,并通过丰富的、多样的内容使其更具娱乐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项目逐渐增多,不断创新的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并快速发展,如:滑雪、瑜伽等,诸多的体育项目内容,不仅缓解了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同时带动了体育用品的发展与创新,随之体育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逐渐增加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保证二者的高效融合,为二者融合奠定坚持的基础。

2、构建合作平台。

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并逐渐成熟,二者融合发展需要广阔的平台。文化产业的平台相对强大,要通过合作为体育产业提供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让体育产业逐渐步入主流的平台,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体育自主品牌的形成与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并不断创新具有时代特点的运动项目,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利用其发展的平台,进行宣传,逐渐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可以在诸多项目开展合作,打造个性化、独特化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丰富。

3、健全协调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才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根据二者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其政策,实现其协调发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高效性,进而达到协调发展、资源共享、规范管理与良性竞争。与此同时,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建设,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并采取必要的鼓励政策,调动二者融合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与发展。

4、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时期,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二者融合发展的需求。随着产业的逐渐完善,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效率、高标准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才能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人才的交流与学习,对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逐渐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将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培养出相应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与创新人才等[3]。

三、总结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旅游;体育;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不断发展,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亦在稳步提升,对自身体质健康也表现出愈来愈多的关注。此种情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1]。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应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质量及规模不断提升,切实提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稳步扩大体育文化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为近年来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亦属低碳环保产业,在未来拥有无穷的发展潜力。截至目前,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仍处初始发展阶段,但安徽省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决心却极为坚定。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

1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

对体育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均给出不同概念界定。但大部分人认为,体育文化产业是指能够为人民大众和社会提供体育相关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2]。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有如下分类:(1)体育用品业;(2)体育建筑业;(3)体育竞赛表演业;(4)体育健身娱乐与培训业;(5)体育经纪与中介业;(6)体育旅游业;(7)体育业;(8)体育广告业;(9)体育新闻与传播业等。体育文化产业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体育文化产业还有如下重要功能:满足人们对体育和休闲的需求;弘扬体育文化精神,提升城市形象;强劲的经济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维持社会稳定[3]。

2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总体来说,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体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却是不断增加的[4]。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业已取得一定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安徽省体育的销量逐步增长。随着体育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近年来的体育销量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2017年全省共销售60.37亿元人民币,共筹集体育公益金14.46亿元。以六安市为例,该市2017年的体育销量约达8亿元人民币。体彩销售网点也早已突破500个,筹集的公益金逐年提高,有效促进了本地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2)各项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已连续多次承办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与此同时,还打造了一大批自主品牌赛事活动。诸如合肥国际马拉松、亳州五禽戏养生健身节及黄山登山赛等。六安市金安区政府也极为注重体育品牌赛事活动的打造。该区已连续多年举办ITF国际网球金安公开赛,大别山国际马拉松赛。由于品牌赛事的影响范围广泛,以2017大别山国际马拉松赛为例,该项体育赛事共吸引来自德国等14个国家的体育爱好者以及1万余名国内参赛者。各项体育赛事活动的不断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3)体育用品销售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体育用品销售已然成为安徽省很多地方政府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阜阳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界首市渔具产业园、阜南县轮滑产业园内的体育企业也得以快速发展,生产的体育用品远销海内外,俨然已发展成为阜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徽省内存在很多著名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例如安徽三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安徽文杰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舒城县环宇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无为县光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滁州恒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在国内均具有很好的销售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安徽三才体育用品公司在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与近30家企业达成初步供货协议,销售势头良好。安徽省内的体育用品企业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企业,众多体育企业的体育用品销售业绩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销售业绩良好,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4)政府加大体育文化产业财政支持力度。近年来,为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安徽省很多地方政府均不断加大体育文化产业财政支持力度。在有力的财政支持下,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以合肥市为例。2018年,合肥市计划拨付6.3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相比,拨付资金增长42.07%。除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外,安徽省很多地方政府还在税收减免方面下足功夫。如《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对于那些已经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的税收减免政策无疑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5)体育旅游成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2018安徽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截至目前,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良好局面:在全国有特色;在区域有影响;在全省有位置。尤为欣慰的是,体育旅游已然成为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与亮点。据了解,发展至今,安徽省旅游项目中已储备97个体育旅游项目,总投资累计已达300亿元之多。先后建成了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生态公园、体育特色小镇、汽车露营地、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及体育旅游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往年的“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安徽省体育旅游企业累计获得“十佳”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景区、线路、赛事)称号的有14个之多,精品项目称号38个。从全国范围内看,安徽省体育旅游企业所获奖项总数已居各省第一位。据悉,在未来,安徽省决定继续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决定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融入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争取在未来两年能够建成20个省级及以上的体育旅游产业基地。争取在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构建较为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争取早日实现体育旅游设施现代化,体育旅游服务规范化,体育旅游市场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特色化。

2.2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对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成就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应清晰看到,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问题如下:(1)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安徽省仍缺乏专业的顶层设计。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落后状态。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省各地方政府目前为止已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但缺乏针对性,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明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2)财政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众所周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安徽省各地方政府近年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所投资金与庞大的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3)体育旅游缺乏知名品牌。安徽省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黄山,可以说是中外驰名的。反观体育旅游却无法找到一个如此响亮的品牌。正因如此,安徽省体育旅游事业发展至目前为止,也未真正取得理想成效。安徽省体育旅游在未来的品牌塑造方面仍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4)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安徽省目前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仍普遍缺乏专业人才。人才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过多年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安徽省无疑已聚集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人才,但仍需进一步吸引和培养更多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推进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3促进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产业[5]。为有效解决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战略对策与建议:(1)做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各地方政府应在制定《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关于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由于现实情况不同,安徽省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关于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在此基础上再科学制定《关于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关于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时,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发展现实,更不能拔苗助长,稳扎稳打才是真正发展好体育文化产业的关键。有了专门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后,各地方政府便可依据顶层设计有条不紊地发展体育文化产业,让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可持续性发展。(2)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体育文化产业。虽然目前体育文化产业在安徽省内发展势头良好,但与我国很多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6]。为迎头赶上,安徽省需在现有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从而更好地推动自身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众多周知,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7]。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仍远远不够。在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用于促进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此种做法在国内早有先例,诸如文山市即将建造的城北体育馆建设项目即决定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财政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盘活社会资本,更可有效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3)积极努力打造体育旅游知名品牌。今天的中国正告别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进入到创新发展时代,创新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理念。不论中央政府亦或是各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安徽省迫切要求走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目前,体育旅游已然成为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基于安徽省体育旅游仍缺乏知名品牌的现实,建议安徽省应在体育旅游品牌的打造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切实打造出更多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建议安徽省在确立一个体育旅游景点和体育旅游线路后,应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加大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该体育旅游景点和体育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还应投入更多资金用于体育旅游景点和体育旅游线路建设。对于此点,安徽省完全可借鉴邻省江苏省的有益经验,积极努力打造体育旅游知名品牌。例如,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项目已然享誉国内外,很多国内外选手均慕名而来参与这一体育盛事。除此之外,扬州市还不惜重金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很多体育公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每年的扬州“4•18”旅游节期间,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每天均要接待上万人游览。(4)吸引更多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基于当前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到安徽省发展。一旦有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后,安徽省未来体育文化产业定然会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人才引进策略。国际人才引进上,积极吸引智力型移民和技能型移民,在海外设立“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工作站”,作为吸引和引进专业人才的前哨。政府和企业主动出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领军型人才并聘请到安徽省进行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创业和工作。国内人才引进上,积极开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合作和人才培训计划,开展校园招聘。积极完善与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吸引需要进行体育文化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内科技精英到安徽省。除此之外,安徽省还应有的放矢制定更多吸引高层次体育文化产业人才的专项政策,除给予高层次体育文化产业人才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和资助外,更重要的是提供贴心服务,包括人才最关心的居留落户、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家属就业等方面。二是构筑体育文化产业创业平台。加大政府投入,建设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体育企业建设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通过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和工作岗位吸引体育文化产业人才进入。三是提供安居保障。目前,住房问题成为国内年轻人尤其是创业人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安徽省可以通过保障性住房政策吸引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体育文化产业升级转型迫切需要的行业人才,给予保障性住房的指标;对于一般的创业型人才,给予保障性住房租赁使用等。四是打造慢生活方式。今天的体育文化产业人才,不仅需要创业,更懂得生活、休闲,他们是一群追求品质生活、享受精彩、乐于分享的人,打造符合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喜好的生活方式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安徽省在未来要按照创业型城市的理念,充分利用区域河涌、公园、广场等构筑绿色生态网络,完善城市商业功能,创造休闲生活氛围,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便利公共交通出行,建设大量由公园、滨河绿道等构筑的慢行系统,创造以人才为核心的慢生活方式和慢生活体系,打造慢生活城市,以慢生活方式吸引更多体育文化产业人才聚集。

4结语

总而言之,截至目前为止,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在诸多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一定成就。对于取得的成就,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但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同样应予以充分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安徽省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扩大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价值[8],为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扬,买毅强.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探究[J].体育科技(广西),2017,38(2):109-110.

[2]牛军伟.“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4.

[3]高艳艳.大连市体育文化产业及空间布局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11-12.

[4]李寅光.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8):1-2.

[5]高玉敏.新媒体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5-16.

[6]陈勇,王建.湖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5):33-35.

[7]清.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5):26-32.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3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振兴是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文化和商业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大众普遍认为文化应该是超越功利、远离商业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20世纪40年代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中指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明显具有工业化特征,是生产流水线的产物,为以后“文化产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探讨和推进奠定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文化层层裹挟,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文化、科技的互动日益增强,文化领域的商业化日益加剧,同时商业对于它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兴起的第一股势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2.95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约32.6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2.63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约1.29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517亿美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即使面临着经济萎靡等不利大环境,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旅游产业衍生出的一支具有多元性、复合型和互动性的特殊文化产品,具有极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挖掘特有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文化活力的基础上把建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主题公园做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欧洲是主题公园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通过戏法、舞蹈等形式吸引顾客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商品销售方式。里程碑式的事件有以下两点:1952年荷兰的马都拉夫妇为纪念儿子在海牙建立的“马德罗丹小人国”,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建立的迪斯尼游乐园被视为现代文化主题公园的先驱。中国最早兴建的文化主题公园是杭州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宋城”(1979),80年代中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建立是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文化的独特性、市场定位的准确性、服务的完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90年代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出现了建设热潮,无锡三国城、北京世纪公园、苏州乐园等相继建立。21世纪初始芜湖方特乐园、常州恐龙园等主题鲜明、特色凸显、技术先进、集教育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以上成功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其背后是众多文化主题公园的黯然神伤。近年来各地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陆续上马,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但是多是劳民伤财,既没有烘托出主题,也没有拉动经济,更没有振兴文化。中国现存的文化主题公园中,大约70%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0%处于盈利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放眼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研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缘起和发展极为重要。

二、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题选择盲目趋同。

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的精神坐标,如何树立鲜明、独特的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获得成功的关键。约瑟夫•派恩等在定义优秀的主题创意时,认为有五大标准即:诱惑力、魄力、体验互动、景点布局深化、空间时间感受。相比而言,我国众多文化主题公园在主题选择上机械、刻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①“鬼斧神宫”主题;②中西景观主题;③民俗风情主题;④野生动物主题;⑤机械旅游主题;⑥海洋世界主题。很多文化主题公园的兴建均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深入的调研,在主题选择上盲目与重复,很多都是对成功文化主题公园的模仿、复制,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了本地游客无法形成文化认同,外地游客无法感受到文化异质。在主题选择上的盲目趋同,严重违背了约瑟夫•派恩提出的主题创意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2.品牌建设观念滞后。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品牌是符号、名称、术语、标志和图案,或者他们之间的组合所形成的,用来识别企业或者产品供给消费群体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且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或者服务。”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也曾说过:即使可口可乐发生大火,烧的什么都不剩下了,至少它还有品牌,它还会兴起。因此品牌形象是一种超越地域、文化、种族的潜在核心资源。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其品牌建设与传播更为重要。从游客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增加其心理上的信赖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支持。品牌形象不仅包括品牌知名度,更包括品牌关系和沟通。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理应注重方式方法。但是纵观国内的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建设,观念较为落后,无视营销学专家对品牌的定义及构建路径,即使在品牌宣传的资金支出上下大功夫,也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效果,游客对于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形象仍然模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衍生的相关品牌建设也得不到保证,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形象的建立也就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3.营销方式单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曾预测到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纵观当前各行业的发展,不论是星巴克咖啡的口味体验还是移动互联的游戏体验都验证了上述预测。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时代》中指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记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来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旅游休闲产品,更应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体验需求,而与游客的互动更是文化主题公园内在生命力的体现。迈克•格劳迪对互动性的认知做如下解释:“如果能够让受众或顾客提交自己的想法和内容,才能够和他们形成良性的互动。”关注互动就是关注营销,互动营销、体验式营销是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的文化主题公园管理者,忽视了产品和顾客的互动,忽视了顾客对产品的体验,本质上是放弃了在深度营销中推介系列衍生产品,拓展知名度,赢得美誉度。

三、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在建设的途径

1.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相互沟通、交流和认同的产物。”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源于文化异质性所产生的文化竞争。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大背景下,文化固然依赖经济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现代文化主题公园是由“文化、创意、科技”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主题公园应该突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烙印。中国深圳市三大文化主题公园的成功源于其从不同角度体现文化特色:锦绣中华尽显东方园林景观文化的雅致;民俗文化村生动表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世界之窗则勾画出西方文明的特色。中国地域广袤,民族特色丰富,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吸引游客的特色文化,只有深度挖掘这些特色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体验。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备受大家青睐的休闲娱乐方式,其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的振兴。

2.打造品牌形象。

纵观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打造品牌形象势在必行。企业的品牌形象———这种存在于消费者心理感知中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迪斯尼乐园品牌建设的成功在于,每一个分园都有自己独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品牌形象,每一个游乐项目又都与特定的品牌形象紧密联系,从而在游客游玩过程中潜在影响其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当前,文化主题公园要凸显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应该及时创造适合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动态评估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价值,切实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对评估结果加以总结和改进,更好地完善品牌形象。品牌的建立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落实过程管理:在文化、主题、科技互动的过程中,包装产品,占领市场,树立品牌形象,使品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3.创新营销组合方式。

美国著名旅游服务与营销专家阿拉斯塔•莫里森在《旅游服务营销》一书中提出,现代旅游服务营销要在4P理论基础上,把有关顾客参与的口碑营销和在促销中采用更多的感性驱动做为新的营销手段。创新性的营销组合已成为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游客的体验贯穿在与文化主题公园接触的所有环节,体验式营销的突出特点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注重游客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丹麦的乐高公园,一个用320万块积木建成的小人王国,内部设有专门的游客体验工房,在工房中游客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设计的改造,仅体验工房的设计就使得乐高公园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理论和实践都在提醒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在营销组合的选择上,要综合运用事件营销、活动营销、口碑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景观游览型文化主题公园,要充分发挥事件营销可在短时间内达到信息量最大化和最优化传播效果这一优势。游乐型文化主题公园则要与活动营销进行有机结合,强调游客的参与互动。口碑营销则由于其针对性强、发掘潜在游客的成功率高等优势适宜作为各类文化主题公园的营销手段。现阶段,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发展只有在构筑合理营销组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创新营销手段,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重游率,从而带动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新媒体专业人才

一、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4 年 2 月 27 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中强调,要建设网络强国,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对现代文化体系和市场体系进行改善,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的文化形态。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正属于这种新的文化形态,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产业结合不断发展,数字化进程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了“产业互联网”。这一趋势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吉林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吉林省移动电话用户2 870.06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2 321.7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6.7部/百人。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654.23万户,比上年增长5.8%。移动互联网用户 2 445.03 万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 2 412.88 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 28.21 亿 G,比上年增长28.7%。由此可见,吉林省有较好的网络用户基础。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产业和动漫游戏领域。其中数字出版企业有50多家,主要是吉林出版集团下的出版单位,出版行业拓展了数字增值服务,目前已出版300余种数字增值服务类图书,增值服务的类型较为丰富,包括音频、视频、VR、AR等多种互动形式。吉林省的动漫游戏产业可追溯到2009年由11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了吉林动漫集团,总投资4亿元,2019年动漫产值达70亿元。吉林省在社交媒体、网络音乐、网络视听等领域产业经济不明显,网络文化产业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产业结构单一

网络文化产业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内容为核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化产业[1]。其覆盖范围比较广,包括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新闻资讯、软件信息、网络教学等。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软件信息、网络动漫等领域。在软件信息方面吉林省的主要企业包括吉视传媒、启明信息、长光卫星等,但在中国软件公司100 强排名中未有一家吉林省企业。

(二)网络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吉林省网络动漫产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吉林省科技厅组建了动漫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中包括吉林动画学院、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吉林禹硕动漫游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共有24家理事单位。但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79家通过认定动漫企业名单中,吉林省动漫企业仅有一家。虽然吉林省网络动漫产业起步较早,但是产业规模不大,与优势省份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湖南等相差甚远。吉林省出版业较发达,根据吉林省政府网站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出版图书25 312种(套),其中新出版图书13 020种,而电子图书、数字报纸、互联网期刊等网络出版物的发行规模较小。除了数字报纸外,吉林省在电子出版的网络文学领域发展较慢,例如在网络文学方面,2021年3月30日吉林省才第一次举办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大会。而在新媒体方面吉林省发展速度更慢,以新媒体为行业属性注册的省级网络社会组织不足10家。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在线音乐方面产业发展更为滞后。吉林省整个网络文化产业面临着布局不完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难度较大的问题。

(三)新媒体专业人才缺乏

新媒体是指除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外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传播基础的以手机、平板为智能终端作为接受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或称为“第四媒体”[2]。据中商产业研究院介绍,2020年我国自媒体从业人员超过310万,主要集中在广东、湖南、安徽等地。目前吉林省自媒体从业人员约8万人,且以兼职人员和学生为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新媒体的从业者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新媒体的技术较为复杂,自媒体、短视频多带有复杂的视频剪辑、专业的配音及较高的艺术审美,从业者需要紧贴时代步伐拓展多样化技能,兼职人员和学生的精力和能力难以匹配新媒体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从业者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新媒体营销多为知识营销,内容即是流量,因此专业知识对新媒体的从业者十分重要。自媒体从业者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转化,即便有了自媒体平台,但由于博主内容不突出,缺少吉林省地域特色及产品特点,经济转化率低也就在所难免。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不规范

在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了知识产权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网络隐私权问题、网络暴力、网络金融诈骗及其他网络犯罪等,其主要原因是网络文化产业是相对的新生事物,相关法律较为滞后,而传统的法律难以解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网络信息传播极快,网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网络侵权层出不穷。随着网络视频及短视频的兴起,网络监管水平有限,在视频中充斥着大量不文明、色情、暴力等内容,严重毒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产业发展不规范问题亟需整治。

(五)网络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

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环环紧扣、产业相连的特征,例如网络旅游文化产业就将旅游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不仅包括了旅游景点的建设、历史文化的传承,还包括了信息化产业。由于网络文化产业涉及到众多行业,这就需要各部门相互协助、共同配合,而在实际发展中,产业体系并不健全,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明显,部门间出现交叉性问题,便开始相互推脱,阻碍了整体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核心优势产业

吉林省传统的优势文化产业为软件信息、动漫产业和印刷出版,要在网络文化产业中有所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吉林省首先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扩展和延伸线上领域,探索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渠道,让老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影视动漫产业方面,吉林省应进一步加强影视动漫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多渠道发展动漫产业。首先,吉林省应从影视动漫着手,依托长影集团,从传统渠道向数字渠道转型,进一步挖掘长影这一优势资源,通过共建项目、政策扶植、构建教育培养基地等方式,提高吉林省影视动漫产业技术水平。其次,吉林省在2017年已创建了动漫产业园,但体量不大,其原因是缺少一套完整的动漫产业生产链,因此构建完整的动漫产业生产链十分重要。如在动漫内容研发上,构建高质量的网络作家团队,提高网络文学创作水平及创意度,打造网络文学IP,积累书粉;在动画设计上以长影集团为依托,构造经典的动漫形象,收获剧粉;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尤其是新兴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动漫游戏产业交流,将影视动漫形成动漫网游,获取更多游戏粉。最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新体制的发展,开发动漫衍生产品。从以上产业链不难看出,动漫产业可将吉林省的优势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形成联动,从网络文学的写作创作到影视美工动漫设计、动漫制作到最后的动漫产业园推广,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发展链,有效弥补整个产业链闭合上的缺失。

(二)拓展多元化网络文化产业结构

网络文化产业的内容范围很广,除了网络动漫、软件信息、网络文学,还包括网络音乐、网络教学、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新闻等众多领域,吉林省在这些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吉林省可借鉴广东省建设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打造网络音乐、游艺娱乐的模式。也可以借鉴江苏省打造数字出版、电子竞技运动的模式,以及湖南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另外,近几年网络文化产业呈现了新的趋势,如短视频直播、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音乐等。从吉林省的发展现状看,吉林省在网站平台构建上不具备优势,但在内容与流量即为王道的时代,平台内容、文案、视频剪辑的精良程度则更为重要,因此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输出高质量文化产品。

(三)培养高质量新媒体专业人才

1.培养高质量技术性人才。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模式,包含了大量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型技术,因此需要有大量懂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吉林省高校众多,尤其是计算机及相关学科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吉林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网络文化产业的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因此,政府在人才体系建设上,应制定更多的扶持政策,设立更多的专项基金,留住高质量人才。同时,技术教学团队内有本领域的专家,政府应设立更多的网络文化产业专项,设立技术难点问题,由本领域专家解决技术难题。2.培养高质量综合性媒体人才。网络文化产业是将众多科技及跨行业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创新产业,不仅具有技术密集性、高科技性的特点,需要技术作为保障和前提,同时还具有知识密集性的特点,即丰富的互联网文化内容、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的视频剪辑功底。新媒体构建的核心是人才,人才是发展吉林省新媒体网络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对相关领域学科知识进行深度的解读,同时要具备专业视频编辑的能力。解决专业人才缺乏问题还要依托吉林省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省内高校、职业院校中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设立相关专业或向社会提供相关培训。这类课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围绕着新媒体这一需求,为新媒体从业者提供文案设计、配音剪辑、影视制作、网络推广及营销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在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同时,可以依托长影集团、动漫学院、吉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为有一定基础的新媒体从业者提供特色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媒体从业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四)规范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网络文化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曾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对网络的依法管理,要加强依法管理的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打击网络犯罪、网骗诈骗,要注重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加强网络文化产业法律的权威性与兼容性,将法律的适用范围涵盖变广,通过现有法律解决网络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当现有法律无法解决网络文化产业纠纷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并细化到各个行业。

(五)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化产业体系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新媒体专业人才

一、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2月27日,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中强调,要建设网络强国,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对现代文化体系和市场体系进行改善,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的文化形态。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正属于这种新的文化形态,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产业结合不断发展,数字化进程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了“产业互联网”。这一趋势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吉林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吉林省移动电话用户2870.06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2321.7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6.7部/百人。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654.23万户,比上年增长5.8%。移动互联网用户2445.03万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2412.88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8.21亿G,比上年增长28.7%。由此可见,吉林省有较好的网络用户基础。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产业和动漫游戏领域。其中数字出版企业有50多家,主要是吉林出版集团下的出版单位,出版行业拓展了数字增值服务,目前已出版300余种数字增值服务类图书,增值服务的类型较为丰富,包括音频、视频、VR、AR等多种互动形式。吉林省的动漫游戏产业可追溯到2009年由11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了吉林动漫集团,总投资4亿元,2019年动漫产值达70亿元。吉林省在社交媒体、网络音乐、网络视听等领域产业经济不明显,网络文化产业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产业结构单一

网络文化产业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内容为核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化产业[1]。其覆盖范围比较广,包括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新闻资讯、软件信息、网络教学等。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软件信息、网络动漫等领域。在软件信息方面吉林省的主要企业包括吉视传媒、启明信息、长光卫星等,但在中国软件公司100强排名中未有一家吉林省企业。

(二)网络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吉林省网络动漫产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吉林省科技厅组建了动漫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中包括吉林动画学院、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吉林禹硕动漫游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共有24家理事单位。但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79家通过认定动漫企业名单中,吉林省动漫企业仅有一家。虽然吉林省网络动漫产业起步较早,但是产业规模不大,与优势省份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湖南等相差甚远。吉林省出版业较发达,根据吉林省政府网站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出版图书25312种(套),其中新出版图书13020种,而电子图书、数字报纸、互联网期刊等网络出版物的发行规模较小。除了数字报纸外,吉林省在电子出版的网络文学领域发展较慢,例如在网络文学方面,2021年3月30日吉林省才第一次举办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大会。而在新媒体方面吉林省发展速度更慢,以新媒体为行业属性注册的省级网络社会组织不足10家。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在线音乐方面产业发展更为滞后。吉林省整个网络文化产业面临着布局不完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难度较大的问题。

(三)新媒体专业人才缺乏

新媒体是指除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外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传播基础的以手机、平板为智能终端作为接受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或称为“第四媒体”[2]。据中商产业研究院介绍,2020年我国自媒体从业人员超过310万,主要集中在广东、湖南、安徽等地。目前吉林省自媒体从业人员约8万人,且以兼职人员和学生为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新媒体的从业者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新媒体的技术较为复杂,自媒体、短视频多带有复杂的视频剪辑、专业的配音及较高的艺术审美,从业者需要紧贴时代步伐拓展多样化技能,兼职人员和学生的精力和能力难以匹配新媒体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从业者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新媒体营销多为知识营销,内容即是流量,因此专业知识对新媒体的从业者十分重要。自媒体从业者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转化,即便有了自媒体平台,但由于博主内容不突出,缺少吉林省地域特色及产品特点,经济转化率低也就在所难免。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不规范

在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了知识产权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网络隐私权问题、网络暴力、网络金融诈骗及其他网络犯罪等,其主要原因是网络文化产业是相对的新生事物,相关法律较为滞后,而传统的法律难以解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网络信息传播极快,网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网络侵权层出不穷。随着网络视频及短视频的兴起,网络监管水平有限,在视频中充斥着大量不文明、色情、暴力等内容,严重毒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产业发展不规范问题亟需整治。

(五)网络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

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环环紧扣、产业相连的特征,例如网络旅游文化产业就将旅游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不仅包括了旅游景点的建设、历史文化的传承,还包括了信息化产业。由于网络文化产业涉及到众多行业,这就需要各部门相互协助、共同配合,而在实际发展中,产业体系并不健全,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明显,部门间出现交叉性问题,便开始相互推脱,阻碍了整体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核心优势产业

吉林省传统的优势文化产业为软件信息、动漫产业和印刷出版,要在网络文化产业中有所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吉林省首先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扩展和延伸线上领域,探索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渠道,让老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影视动漫产业方面,吉林省应进一步加强影视动漫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多渠道发展动漫产业。首先,吉林省应从影视动漫着手,依托长影集团,从传统渠道向数字渠道转型,进一步挖掘长影这一优势资源,通过共建项目、政策扶植、构建教育培养基地等方式,提高吉林省影视动漫产业技术水平。其次,吉林省在2017年已创建了动漫产业园,但体量不大,其原因是缺少一套完整的动漫产业生产链,因此构建完整的动漫产业生产链十分重要。如在动漫内容研发上,构建高质量的网络作家团队,提高网络文学创作水平及创意度,打造网络文学IP,积累书粉;在动画设计上以长影集团为依托,构造经典的动漫形象,收获剧粉;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尤其是新兴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动漫游戏产业交流,将影视动漫形成动漫网游,获取更多游戏粉。最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新体制的发展,开发动漫衍生产品。从以上产业链不难看出,动漫产业可将吉林省的优势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形成联动,从网络文学的写作创作到影视美工动漫设计、动漫制作到最后的动漫产业园推广,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发展链,有效弥补整个产业链闭合上的缺失。

(二)拓展多元化网络文化产业结构

网络文化产业的内容范围很广,除了网络动漫、软件信息、网络文学,还包括网络音乐、网络教学、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新闻等众多领域,吉林省在这些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吉林省可借鉴广东省建设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打造网络音乐、游艺娱乐的模式。也可以借鉴江苏省打造数字出版、电子竞技运动的模式,以及湖南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另外,近几年网络文化产业呈现了新的趋势,如短视频直播、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音乐等。从吉林省的发展现状看,吉林省在网站平台构建上不具备优势,但在内容与流量即为王道的时代,平台内容、文案、视频剪辑的精良程度则更为重要,因此吉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输出高质量文化产品。

(三)培养高质量新媒体专业人才

1.培养高质量技术性人才。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模式,包含了大量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型技术,因此需要有大量懂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吉林省高校众多,尤其是计算机及相关学科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吉林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网络文化产业的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因此,政府在人才体系建设上,应制定更多的扶持政策,设立更多的专项基金,留住高质量人才。同时,技术教学团队内有本领域的专家,政府应设立更多的网络文化产业专项,设立技术难点问题,由本领域专家解决技术难题。2.培养高质量综合性媒体人才。网络文化产业是将众多科技及跨行业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创新产业,不仅具有技术密集性、高科技性的特点,需要技术作为保障和前提,同时还具有知识密集性的特点,即丰富的互联网文化内容、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的视频剪辑功底。新媒体构建的核心是人才,人才是发展吉林省新媒体网络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对相关领域学科知识进行深度的解读,同时要具备专业视频编辑的能力。解决专业人才缺乏问题还要依托吉林省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省内高校、职业院校中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设立相关专业或向社会提供相关培训。这类课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围绕着新媒体这一需求,为新媒体从业者提供文案设计、配音剪辑、影视制作、网络推广及营销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在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同时,可以依托长影集团、动漫学院、吉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为有一定基础的新媒体从业者提供特色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媒体从业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四)规范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网络文化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总书记曾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对网络的依法管理,要加强依法管理的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打击网络犯罪、网骗诈骗,要注重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加强网络文化产业法律的权威性与兼容性,将法律的适用范围涵盖变广,通过现有法律解决网络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当现有法律无法解决网络文化产业纠纷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并细化到各个行业。

(五)构建科学的网络文化产业体系

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模式,并将多个产业融合在一起,因此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将多种产业进行衔接,各部门应该做好协调工作,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推诿现象。同时在高校建设网络文化专业,设置更多的网络文化课程与培训,培养更多的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以完成网络文化科学体系的建设。网络文化产业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未来网络文化产业将在吉林省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网络文化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产业也是一种经济形态,只有推动文化产业战略,去除文化产业的边界,才能为吉林省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邓海林.新时代网络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及思维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体育;核心期刊;肺炎疫情;论文综述

前言

2020年春节假期前夕,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全国各地采取不同程度地进入居家隔离封闭治理状态,截至目前仍然有部分地区有少量疫情和境外输入病例。在疫情背景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者在思考学校体育发展、应对体育产业冲击、提高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积极表率和探索。本文梳理了23篇关于疫情有关文章,通过对研究内容、职称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疫情期间体育类核心期刊关注与研究疫情方向及进展,为未来该领域开展的有效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文献统计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起止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以“病毒肺炎疫情”为主题,检索出相关我国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疫情科研论文共23篇,均为2020年刊文,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与综述。期刊发文篇数如表1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篇、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3篇、中国体育科技2篇、体育与科学5篇、体育学研究5篇,其余7项核心期刊无疫情发文,其中第一作者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6人(含在读)[1]。

2第一作者职称、单位、基金

通过对23篇疫情论文运用采用SPSS25.0软件数理统计分析,从单位内型、基金课题等级、第一作者职称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如图一,单位内型分析:体育类大学发文8篇,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分别发文7篇,其他单位1篇。从基金课题分析:部级12篇、省级3篇、无课题8篇。第一作者职称分析: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理研究员1人、无职称3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核心期刊疫情发文第一作者职称教授、副教授占比达到57%,具有职称作者比例高达87%,发文单位高校占比约95%,第一作者博士学位比例为74%,说明疫情发文以高校体育科学研究者为主,且为资深体育科学研究者,社会各级机构单位、研究所等对疫情研究较少,应加强高校与社会相连接,加大疫情研究力度及范围。

3研究分类

3.1体育产业

在疫情研究的23篇论文中,体育产业是学者们研究热点,疫情期间对全国体育产业市场冲击大,如何危中求机恢复体育产业振兴,迎来“质”与“量”的跨越发展乃是重中之重。王雅伦等从“非典”疫情期与当前进行对比,提出了5大发展变化和预测,短期内出现体育消费、需求集中爆发,体育运动在预防医学、健康促进作用广泛重视,中长期体育产业回归稳定增速,高质量发展基本面不变、体育市场呈现结构性优化的态势[2]。王戬勋等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4大发展困境,提出了要实现加快我国体育产业供应链与全球价值链的紧密关联、构建与需求配套的供给体系以加速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形成体育产业全领域的数字链条和建立专项数字经济政策法规等4大推进思路[3]。李军岩等在经典的差异化和协同理论阐释基础上,解析东北冰雪旅游产业比较优势、合作优势、差异化与协同互动逻辑,提出3条发展路径:通过打造差异化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建构协同模式彰显合作优势,通过推动差异化与协同互动激活内生动力[4]。吴香芝等提出中央和地方的帮扶政策需要各级政府积极落实,需要体育服务产业相关部门采取创新性、精准性帮扶方案,引导和鼓励体育消费;企业需要改变思路、创新经营方案、创新经营模式,在政府帮扶的同时进行有效自救的4条对策[5]。张亮等从体育互联网产业、疫情期间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增长与疫情后体育赛事、休闲产业报复性消费等角度对后疾疫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和价值转向进行研究认为:(1)“线上+线下”一体化体育消费模式凸显;(2)疫情激发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发展内在活力,强化了电子竞技品牌文化传播和文化价值认同;(3)健身意识提升,形成一定场域空间内的大众健身潮,体育赛事与产业营销的压力将会外溢[6]。

3.2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

疫情全球蔓延,东京奥运会推迟、体育赛事停办等,全球体育按下暂停键,综合研究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现状,可以更好了解全球体育变化和中国体育发展方向。体育鲍明晓从“疫情”引发的国际政治变动提出国际体育组织对全球体育掌控力下滑、体育意识形态化回潮等全球体育发展5大挑战,提出了履行大国责任办好2022年冬奥会、研发推广中国传统体育养身功法愈后中国经验、健全人民中心体育工作体系等中国体育5大应对之策[7]。刘韵从全球体育赛事现状、东京奥运会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冲突、基于国际公共卫生理论下的利益权衡及冲突解决三方面解读了遵循主体利益冲突及其解决的路径,来探讨借鉴国际公共卫生理论以及妥善化的应对策略、基于国际公共卫生相关理论,提出辅以比例原则以减损及缓和相关主体利益受损程度的决策路径[8]。刘米娜对《体育与科学》杂志社于4月5日邀请了上海社科院金大陆教授、上海体育学院路云亭等7位横跨体育界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肺炎疫情下的体育”云学术工作坊进行综述。讨论5个话题从疫情下奥运会等各大赛事的当下与未来、互联网与体育、体育学术发展谈到“宅家”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深入讨论疫情下体育世界的变与不变[9]。龚正伟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治理价值基础和终极目标,建议从内外两个层面去改善体育治理,提出(1)精炼内功,将体育相关资源下沉至基层;(2)精于外交,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体育治理定位2大路径[10]。孙科等基于叙事的角度,从体育产业困局及破解、东京奥运会延期效应、居家空间的体育叙事、中国体育话语释析4方面分析,认为:体育产业的影响呈现持续性、结构性、社会性等特征、东京奥运会延期凸显国际奥委会内部治理的困境与危机、空间重叠与权力空间渗透造就居家体育的特殊“脱域”空间、体育话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转型与辩驳为体育话语转为文化资源提供契机[11]。

3.3学校体育

肺炎疫情下的学校体育,牵涉多个层面,学校体育既要尊重、发挥传统教育的常规价值,又要拓展、激活特定场域中的特殊价值。董鹏等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个体层面价值、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4项重要价值层面,提出学校体育要发挥3大特殊使命,同时积极践行4大担当:完善在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居家体育学习质量、开发疫情体育课程,实行疫情体育长期教育机制、发挥体育教师力量,助力推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发挥体育科研优势,服务国家科学防控疫情需求[12]。张得保等在线教学的实施认为:课程资源短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常规教学计划难以在线实施、学综述报告ZONGSHUBAOGAO生居家锻炼条件受限等4大问题。提出5项具体策略:开发优质体育课程资源、统一体育课教学进度、智慧课堂平台灵活教学、构建多种交流对接平台、分阶段推进计划预案[13]。闫士展通过云访谈的形式做了“疫情下的学校体育”研讨,从课程论、教学论、认知心理学、法学等视角,讨论了4大主题。研究认为:近期阶段,围绕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合理研判体育教学恢复的各类风险,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中期阶段,健全教师培养和研修机制,切实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长期阶段,规范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完善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14]。叶春明等利用“问卷星”烟台市6家体育运动学校1699名7~17岁青少年运动员开展问卷调查,利用动态聚类分析将应对能力分为高、低两个响应级别,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度量,结果显示:防护知识知晓程度不全,将近1/2的运动员无法克服紧张和恐慌心理,约3/4的运动员无法完成训练计划;疫情应对能力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年龄、训练项目和居住地区位居前3位[15]。

3.4体医融合

人体免疫力对于抵御病毒具有独特作用,体育与医学结合可以更好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李明等依据共生理论对体医融合项目的风险治理逻辑进行阐述,以病毒、人体免疫与体育运动的体医融合关系视角,提出体医融合项目风险治理3大路径选择:(1)将体医融合理念提升至构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战略的高度;(2)落地变现体医融合项目购买方案;(3)打造政府精准购买体医融合项目区块链[16]。娄虎等从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角度,通过回顾SARS、H1N1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公众的负向心理状态,结合运动免疫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有关成果进行逻辑分析。研究认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恐惧、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负向心理状态,对此提出5项居家锻炼对策来拮抗心理应激,改善公众心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17]。

3.5体育事业与赛事

疫情给中国体育事业、赛事发展带来巨大阻碍,钟秉枢等对黄志剑、王凯、车冰清等观点和思考进行集成,讨论了疫情,呼唤健康社区建设、封闭管训对运动员心境的影响、健康视角下疫情与群众体育发展空间耦合等5个方面内容,就如何积极应对肺炎疫情给各项体育事业带来的冲击,深刻思考肺炎疫情背景下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路径做出了分析[18]。黄海燕等以体育赛事基本特征和现阶段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围绕疫情对体育赛事发展带来的5大危害和4大机遇展开研究。研究认为:赛事经济损失、办赛主体经营、重大赛事筹办等带来危害和机遇,对此提出了5项对策,从面对危害和机遇,应以提升体育赛事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功能和作用、科学部署重大赛事筹备工作等方面为着力方向[19]。胡良平等探讨疫情影响下中国体育培训企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对体育产业、培训业做出分析,提出了3项困境,给出了5项建议,提出:出台关于中国体育培训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和措施;中国体育培训企业要积极了解应对病毒肺炎疫情的扶持政策;中国体育培训企业要创新体育培训模式等[20]。

3.6体育媒体

体育媒体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万炳军等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所关注的117个微信订阅号推送的“健身抗疫推文”进行了现状梳理,分析出3大主要特征:(1)推送时间及频次与确诊病例数的变化及国家总体防控部署相一致;(2)推送的运动类型居家性、多元性显著;(3)推送内容的网络传播呈现方式具有综合性,从体育学科、体育学理和体育教育3个维度进行了风险反思,提出相应维度的风险规避及提质路径[21]。徐丹通过对“后真相”时代体育突发事件3大舆论特征、3大内在张力以及媒体沟通治理3大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在媒体沟通上态度表达上的真诚和关切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在舆情治理上掌握信息舆论的主动权,建立信息反馈通路;发挥技术优势,助推实现体育传播话语赋权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平衡,不断优化体育传播的舆论生态是“后真相”时代的媒体舆论治理策略[22]。刘东锋等通过网络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持续使用在线健身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和任务—技术匹配度6项;(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以及任务—技术匹配度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3)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显著正向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度,感知易用性则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则不显著正向影响感知趣味性,最后提出了增加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相关建议[23]。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体育产业;影响因素;发展策略

1引言

近些年市场经济不断放开,使得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体育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提升身体素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亮眼的表现。要想确保作用充分发挥,需要推动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发展还存在不足之处,这是今后的主攻方向。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环境,第二部分剖析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提出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2体育产业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体育建设,目标直指世界最强。为达成目标,我国逐年增加扶持资金。在使用资金时,一直秉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理念,使得体育建设成效显著。随着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热情日益增长。上海市统计局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2018年体育观赛比例已达到24.7%,涉及众多项目,如足球、篮球等。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电竞行业发展火热,抢票场景堪比春运。2020年,我国遭遇困难,这一期间,体育赛事停止举办,困难过去后,引发了报复性消费,势必对恢复体育产业有所帮助。另外,我国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这无疑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温床。科学研究表明,适度健身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这时就不易被病毒侵袭。同时,健身能够缓解压力,从而让人们有一个好心情。具有乐观的心态,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事半功倍。

3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1管理制度缺失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诸多政策条款,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缺失。目前,很多政府人员没有认识到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错误观念的影响下,管理制度自然漏洞百出。主要表现如下:管理职责存在交叉,致使推诿事件频频出现;管理流程不合理,管理人员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开展工作,不仅效率低,质量还没有保证;奖惩措施的适用性不足,既无法激励人员,也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3.2市场有待完善

中国人口基数大,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本应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助力。但是受限于市场定位不准确,致使极端现象频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经营者将消费群体定在高端人群,为迎合他们的喜好,将体育会所布置的富丽堂皇。但高端群体占比不多,这也导致受众面过于狭小,想要取得预期效果难比登天。另一方面,无论是在体育产品内容方面,还是在体育产品表现形式方面,都过于单一,难以博得消费者的好感。俗话说:“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要想俘获消费者芳心,唯有从优化体育产品质量方面下手。

3.3体育人才匮乏

自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事业迎来发展黄金期。为打造体育大国,我国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近些年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育产业发展不单单需要体育运动人才,更需要培养一批体育市场管理人才。现阶段,各大院校在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表现疲软。体育人才匮乏,必然会招致市场运作不充分,这是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不顺的罪魁祸首。

3.4经济发展不平衡

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致使事业发展不均衡。当前,东强西弱的格局已然形成。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良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西部地区近年的发展主题是提升生活质量,去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即便是某些地区着手进行体育建设,但相关服务工作并未做好。服务不到位,自然会降低人们满意度,从而让他们对体育运动敬而远之。

4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4.1完善管理体系

要想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管理体系。政府部门领导要率先纠正错误观念,利用实际行动影响员工思想。为加快思想转型,政府部门要发起宣传攻势。在线下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宣传讲座,在线上相关信息、组织集中讨论。久而久之,政府工作人员的科学认知就会形成。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制度建设被提上日程。政府部门要深入了解基层情况,从而全面发现问题。同时倾听一线工作者的心声,让管理制度更接地气。在多方不懈努力下,管理职责重新划分,不再存在交叉情况。管理流程重新优化,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奖惩措施的适用性显著提高,从而扎牢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篱笆。

4.2重视队伍建设

人员是体育事业发展建设的执行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建设成果,因此应当重视队伍建设。建设路径无非两点:其一,人员引进。在内部引进方面,要根据实际工况制定招聘要求,在各大主流平台信息,让更多人看到。为降低招聘成本,需经过三轮筛查。第一轮,仔细浏览简历内容,去除不符合要求的人员。第二轮,认真衡量人员能力,择优录取。第三轮,关注新人的工作表现,去除与岗位不符人员。对于剩余人员,要给予生活工作上的帮助,以便留住人心。在外部引进方面,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借助该机制收获外籍体育人才,以此补充壮大队伍。其二,人员培育。在内部培育方面,组织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丰富,除了普及知识、提升能力外,还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方式应多样,除了组织培训活动外,还要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在每一次培训结束后,都要立刻进行考核。如考核不通过,则需回炉重造,直至掌握全部内容。在外部培育方面,由体育部门牵头,推动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在政策的引导下,各高校必然会增设体育管理专业。

4.3激发消费活力

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消费热情尚未完全激活,消费能力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何激发消费活力成为需要思考的课题。论文以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其一,在各大媒体上传播体育文化,营造体育氛围,以此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习惯。其二,体育经营者要丰富产品形式,以此扩大覆盖面。除了开发体育赛事外,还要发展体育旅游、健身休闲等业务。如此一来,受众面就会变得更加广泛。其三,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以此掌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依托需求优化服务工作,努力打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其四,对体育市场进行规范,确保产品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如出现消费者欺诈事件,有关部门要立案侦查,给消费者一个说法。

4.4提高市场竞争力

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只有体育市场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升竞争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一,打造体育领军企业。挑选几家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同时,鼓励企业采取重组、上市等方式提升综合实力。其二,扶持中小微企业。无论是人员数量上,还是经营规模上,中小微企业都不如大型企业。为促进体育企业的良性发展,既要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也要帮助它们查漏补缺。其三,完善市场营销环境。国家应当出台鼓励政策,让有能之士参与到体育建设当中,这对提高市场竞争力很有帮助。其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是体育产业可以融合的对象,以此打造新业态。当前,国内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推动产业向集成化方向发展。

4.5完善基础设施

体育产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1、项目提出背景

进入到21世纪后,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逐渐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育产业化既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影响下,榆林市贯彻落实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法,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建设体育馆、体育文化,销售体育等,促进了体育模式向着产业方向延伸,以此打造一系列体育运动、赛事表演、体育旅游、体育馆运营等服务性行业。另外,榆林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8m2,拥有20000人以上体育场1座,3000人以上体育馆1个。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活动132次,其中市级举办29次。全年共派出1182名运动员参加省运会的比赛项目,共获得金牌157.5枚,银牌169枚,铜牌147枚。完成了年度国家、省级各项体育惠民工程,实施了94个乡镇的共计10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个社区路径配送工程,全年全市665个体彩网点共计发行体育5.75亿元。但是,在榆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榆林体育本体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在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比例较小。且各地区体育产业资源分配不均,体育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不显著,严重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榆林相关单位做好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及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2、项目的目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健康服务为理念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多角度、多层面进行,逐渐推动了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榆林市民而言,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优化榆林产业结构模型,重新配置体育产业要素和服务,并深入研究产业关联效应,把握榆林体育产业关联的动态化特点,最终推动榆林体育产业相关行业、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

3、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3.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该项目技术攻关可以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实现榆林市体育产业建设目标,实现体育产业的更新升级。随着我国国家体育总局“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增强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战略的提出,榆林市需要构建以体育产业为主题、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创新体系;第二,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为引导,创新以体育产业技术为导向的组织形式,当前榆林体育产业发展问题较多,因此,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体育产业创新能力,最终攻克体育产业技术研究难题,完善体育产品研发体系;第三,加强体育项目技术攻关可以增强榆林体育产业应对经济下滑的能力,当前榆林体育产业在生产总值中占据比例较低,持续经济增长点波动性强。加强体育产业技术研究可以解决体育产业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体育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来增强体育科研力量,最终提高体育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3.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该项目研究需要从榆林市市民们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的变化出发,分析市民们的体育市场文化生活需求,以此把握体育市场变化特点,在进行体育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和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以此明确体育发展关键点。重点选择一些具有强大的市场前景和较大市场份额的产业领域,并根据地区优势,最大化的发展体育产业作用优势,以此提高体育产品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4、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现有工作基础

4.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准备工作的建设推进,我国加强了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将体育知识财产纳入到了知识产权中,关于体育赛事相关财产保护的法律主要有民法、著作权法、商标法、标志管理条例等,加强了对体育赛事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另外,关于体育科技产品都通过专利信息渠道公布的,以此明确专利信息对某一体育科技研发过程的推动作用,比如我国的泳衣技术,就通过某体育用品企业专利信息公布的。另外,体育项目的创新和体育产品技术的创新通过传播媒体的形式进行,将体育赛事直播画面作为一种创作性产品,通过司法实践加强保护。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及时注册商标,并加强体育活动的管理,规范他人使用赛事的标识,确定体育活动赞助商使用商标的范围。比如,我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及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杨祥伟(榆林体育运动学校陕西榆林719000)摘要: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其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受到传统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的影响,我国体育产业运营模式和发展水平和国外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本文重点以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研究方向,在现有的文献资料、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展开了关于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及产业结构升级路径项目的研究。旨在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增强体育产业关联效益,以此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关键词: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国北京加强了对近年来体育产业发展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处理的流程梳理供桌,对体育产业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纠纷类型进行了明确,通过司法实践明确了侵权案件的审理要点。要求加强保护体育产业知识产权,完善市场授权机制,增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1954年,我国北京体育学院开设了体育研究部门,后期逐渐成立了国家体委体育研究院所,卫生部门需要负责运动医学研究,并在上海、黑龙江等地成立了研究机构。1960年,召开了相关体育研究会议,加强了对体育科学的探讨,体育科研机构数量越来越多,体育科研团队人数越来越多,关于体育学术研究和体育项目研究立项也日益增加。后期,体育研究领域和范围也变大,体育研究开始向着技术化、高端化的方法发展,研究手段越来越成熟,随着体育产业改革和健康中国理念的出现,体育研究逐渐向着体育产品、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化方向发展。20世纪初期德国和日本最先开始体育研究,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关于体育学术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体育新型学科出现。关于体育研究项目课题主要由美国奥委会确定,课题内容和方法由体育院校和体育中心人员负责,后来随着体育系、体育科研机构的发展完善,其加起来新设备、新技术、优秀人才的投入。比如美国的某大学运动学系,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大大提高了体育项目研究技术水平。日本体育研究主要由院校教师和体育产品生产企业负责,其为了满足大众健身需求,提出了加强体育技术研究的方案,并提出了建立体育科技中心的想法。另外,国际体育技术研逐渐向着数学化、世界化的方向发展。

4.3、现有的工作基础

课题负责人单位与协作单位设有图书馆,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藏书丰富,且拥有CNKI、RESSET、EBM、万方等数据库资源和数字图书资源共享渠道,可以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资料检索。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也积累了比较充分的研究资料,可以保证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

5、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5.1、主要目标

(1)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出发,构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榆林体育产业构成、结构、产业关联机理进行系统分析,从理论层面对榆林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2)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对榆林体育产业与三大产业和具体产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度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测度,深入分析当前榆林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厘清体育产业在榆林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为寻求适合榆林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撑;(3)从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关联产业类型选择、融合模式与发展定位等方面,探寻榆林体育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路径,为加快榆林体育产业发展进程,明确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支持。

5.2、研究与开发内容

第一,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体育产业关联机理研究。运用产业关联理论、产业集聚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等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体育产业自身特点,构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榆林体育产业的产业构成、产业间关联机理进行剖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榆林体育产业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基于理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体育产业在榆林经济活动中与其他产业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从实物及价值模型两方面建立经济数学模型,从而进一步研究榆林体育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间的数量关系;第三,投入产出视角下的体育产业关联度及波及效应分析。结合榆林体育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和榆林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对榆林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和产业波及效应的时空演化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现阶段榆林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与其他产业间的经济技术关联效应进行定量研究,从而为后续体育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策略提供数据支持;第四,榆林体育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实现路径及政策研究。

5.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本研究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结合当前榆林体育产业发展特点,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对体育产业的关联机理及波及效应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榆林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路径,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1)第一次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体育产业在榆林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与其他产业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合体育产业关联机理的定性研究和体育产业关联波及效应的定量研究,从微、中、宏观三个层面对榆林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完整剖析,将全面揭示榆林体育产业当前的产业关联特征和经济地位;(2)构建了基于产业关联视角下的榆林体育产业结构整体研究分析框架。研究以“理论—实证—政策”为思维脉络,将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与产业经济学相关原理相结合,建立了以产业关联来系统分析榆林体育产业结构的整体理论研究框架,为后续体育产业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3)运用产业经济学前沿方法形成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体育产业结构分析模式。研究将产业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体育经济研究领域,以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定量分析体育产业结构的研究模式,丰富了现有体育产业研究方法和理论,对进一步扩展体育产业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发展了榆林体育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新实现路径。研究以产业关联为切入点,以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存在的投入产出联系作为理论依据,将为榆林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实现路径,有助于相关决策部门科学制定体育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方向。

6、技术、经济效益、市场风险分析

6.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第一,技术效益,该项目完成后,撰写研究报告:《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及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一篇,并1篇;第二,经济效益,为政府部门在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制定体育产业融合协同发展规划过程中提供策略参考;第三,社会效益,为体育产业从业机构调整发展定位,制定宏观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分析工具;为相关学者在研究榆林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时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范式。

6.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榆林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及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项目可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推动体育市场消费,具体来说具有以下推广应用前景:第一,打造体育品牌赛事。带动体育和旅游业的发展,利用陕北地区最具影响力城市口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带动体育服务业发展,构建体育赛事举办、体育经济、体育文化、旅游观赏、体育产品营销为一体的体育旅游产业结构;第二,带动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市区体育基地、靖边—衡山、府谷航空训练基地、毛乌素沙漠体育运动基地、红石峡冰雪运动基地等;第三,带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和体育运动建设面积;第四,带动体育工作发展,通过体育事业,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6.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第一,项目投资风险。当前榆林市体育产业投资力度不足,在当前体育经济举国体制的约束下,非重点项目和群众性体育投入力度不足,且体育项目通过风险投资进行融资,比如资金沉淀、风险投资认识不清;第二,产权关系混乱风险。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产权主要由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产权关系的明确性,当前榆林职业体育事业存在较大的产权混乱风险。比如,体育俱乐部,其因为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在赛事举办上依赖于体育委员会,导致后期管理工作难以进行,缺乏市场地区,无法获取相应的收益;第三,市场风险。当前榆林市体育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体育产品和劳务消费差距大,存在不均衡问题,比如体育运动和体育娱乐产品消费市场发展快,体育科技产业和体育金融保险行业市场面窄,体育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缓慢。且当前体育市场管理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该项目实施缺乏有利的市场条件;第四,项目运行机制不健全风险,项目的实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激发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才可以推动项目顺利进行,并获取最终的效益。

7、申请单位简况

7.1、单位简况

该单位为是榆林一所体育运动大专院校,单位总人数为54人,其既是我国研究院所,也属于政府机关性质的国有企业,该企业既是个人民营科技企业、也是混合所有制股份企业,其在榆林体育学院的协作下建成。该单位项目总投资在4万,拟申请政府补助为4万,其筹资渠道较广,主要由单位自筹、县区或者相关体育部门筹资、银行贷款等。

7.2、课题组组成简况

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都是研究型的教学单位,教师有较多能够自由支配的科研时间,而且学校对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有明确的制度支持,并免费提供有电脑网络设备等完备的科研条件。

8、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步骤

8.1、必要支撑条件

撰写研究报告:《榆林体育产业关联效应及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一篇,并1篇。第一阶段: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出发,构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体育产业构成、结构、产业关联机理进行系统分析,从理论层面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第二阶段: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对我国体育产业与三大产业和具体产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度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测度,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厘清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为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撑;第三阶段从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关联产业类型选择、融合模式与发展定位等方面,探寻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路径,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明确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支持。

8.2、组织管理的措施

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从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关联产业类型选择、融合模式与发展定位等方面对榆林体育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从而为加快榆林体育产业发展进程,明确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方向提供现实指导与政策支持。

8.3、组织实施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