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实训总结范例

体育实训总结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1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为目标。现阶段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需改进之处,对此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出现了新的格局和发展态势,即旅游者开始追求和参与到以体育为首要目的或与体育相关的旅游活动中来。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获得了传统旅游的观光赏景,而且登山、滑雪、穿越、潜水、观赛等体育活动也使旅游者获得了自我满足和成就感,而且强壮了身体,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为了适应和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体育旅游者服务,而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它知识涉及面广;实用性强,能够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深入掌握和正确运用对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大有裨益。

一、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在使学生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体系、营销观念、营销基本技能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第一,体育旅游产品企划型人才。企划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体育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体育旅游线路的规划、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及场地的选取、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排等;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的报价;分销渠道规划、产品经销商的选取;宣传促销决策等,如高级营销师就属于企划型人才。第二,体育旅游产品推销型人才。推销型人才是在销售第一线或销售现场按照企划型人才设计的营销计划、方案,通过运用各种推销技巧和方法把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推销给体育旅游者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销售实践活动,如旅游推销员、旅行社前台接待员等。第三,体育旅游产品销售型人才。销售型人才是介于企划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销售型人才也处于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但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指导工作的人才,如销售经理、广告经理、公关经理、销售督导等。

二、高校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一些专业性大学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或体育专业,但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和休闲专业却较少,目前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开设有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因此,体育旅游的营销课程开设得也较少,但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培养设计、营销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线路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际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的输入和获得,而忽视体育旅游的实际需要,忽视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缺乏实用性。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很难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内外实践教育缺失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任务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要求,或者实践环节安排的学时不足。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企业营销实战经验,在教学实际中,或对实践重视不够,或受自身实践能力限制,使得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形式较单一,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不严格,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课程考试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成绩,而试卷的内容又大多集中在对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对实践部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片面,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体育旅游的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在课内和课外都“以人为本、以能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将培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能力知识模块,课程以实现模块能力标准为目标,以锻炼学生的日后工作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参与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内实践、课外实训、考核方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的教学模式。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体育旅游活动中的实际案例来教学。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凸显体育的特色,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实施体育旅游营销案例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案例教学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它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它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谈判能力,如产品销售和商务谈判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情景模拟教学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五个步骤。

(三)借助实验室和营销软件,增强学生的旅游企业营销实战体验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旅游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情境模拟营销是运用电脑网络、电子游戏、计算机数据库等模拟企业的营销环境,强化企业与顾客的双向信息交流,加强企业对顾客消费心理的了解,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在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也应体现最先进的营销工作实际,沈阳体育学院建有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和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验室,借助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企业营销实务的直观认识和应用能力。例如,利用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的情境模拟软件进行旅游企业体育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为内容的电子游戏模拟操作。

1.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休闲度假区等的体育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旅游企业设计体育旅游新产品,将所设计新产品的特点、价格、活动项目、线路安排,相关景点、度假区的介绍等制作成游戏软件,让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产品,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占有欲,对产品发生浓厚的兴趣。待到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对于顾客来讲,它不再是新面孔,有助于顺利打开市场。

2.产品改进游戏在接下来的产品改进游戏中,软件主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操作平台,使其能够按自己的需求和意图对其他小组同学设计的新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并借助记录自动存贮系统,使研发者掌握消费者对产品进行的全部改进和设计。再根据游戏软件中的记录,获得“重新设计”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还可以利于实验室的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的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下完成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撰写、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方案设计、产品定价、渠道建设和广告设计、促销活动、模拟销售等流程,体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课外实训,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还应当多带领学生“走出去”,对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旅游景区、场地,体育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等进行实地的实训考察。由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事前布置实训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实地调研和考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员工给与指导和答疑解惑,结束后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充分地结合旅游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理论成绩三部分构成,加大课堂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的分值比重。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室虚拟经营的表现等打分;实训成绩根据撰写考察日记、综合实训报告、见习考察过程的表现与创新情况打分;期末的理论考试中,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加大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阐述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作者:刘华芝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朴勇慧.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管理,2006,(12):212.

[2]赵士德,潘泽沦.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109.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2

一、引言

21世纪这个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经济、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更强调教育和学术功能的有效结合以及传承传统文明和探索创新的高度统一。因此,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局限于被动地适应和服务社会,更应主动地去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之下,高校教学模式也将面临巨大的变革,高校教学的开放式、互助式、自助式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关注。随着高校开放实验室的迅速发展以及开放式教学的应用和普及,高校开放实验室自助课堂便应运而生了。

二、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高校教学的基本观念

传统的高校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等,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并具有学科相关知识以及运用教育知识和规律转化知识给学生的能力。而学生在教学中是一个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间接经验,然后一步步将直接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由此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色。

(二)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国传统高校教学模式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一种利用行政方法管理教学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以其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优势对高校教学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高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弊端:

1.教学模式的机械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权威,教学计划、大纲全权由教师制订,学科教师的教学均是按照整体教学计划、教案进行机械的教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师无法发挥教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高度统一,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国家行政命令和计划来组织教学,大多数的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认为教学就是简单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致使教学形式千篇一律,教材和形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高度的统一。这种模式严重地阻碍了个性的发展,忽视创新能力的配合和学科理论及实践内容的科学配置。从而导致了高校学科结构的呆板、教学内容的陈旧、学生创新能力的缓慢发展,陷入了标准化的误区,这种结果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我们已经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了解到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时展的需要,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生源差异日益加剧,高校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被大众化取而代之。

三、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所高校的教学发展水平是由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机制的创新水平所决定的,世界各知名大学诸如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等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整合教学水平和创新教学机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四、开放实验室自助课堂运行机制

开放实验室自助课堂的内容、各项实践预案和各环节的制订,使得开放实验室根据不同学生自助课堂设置了不同课程,学生进行自助课堂的过程就是创新实践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开放实验室教师仅仅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探索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既可以根据各自所学的专业课程开设自助课堂,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在开放实验室系统性的将想法表述出来,在讲授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心理、应变等综合素质。学生只提交自助课堂的题目及达到的目标给开放实验室教师,中间过程和需要查阅的资料以及课堂的具体方案,直至课程的最后完成,均由开课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进入自助课堂时,由开放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的授课情况和创意创新点进行简要的点评,并结合学生个人意见对课程的开设情况、内容、形式等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备份,作为学生考评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参考。

五、结束语

高校开放实验室自助课堂运行机制突出以培养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自助课堂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为学生创造良好实践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自助课堂形式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李霞 熊芳 袁新来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专业发展时间短,一般派生自地理、历史、中文等传统老专业。这些专业一般都强调理论学习与研究,与企业界互动交流较少。因此,依托这些老专业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专业的烙印。加之,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教职员工认为实践操作是专科学生掌握的技能,到本科阶段就应该学习和掌握“高大上”的理论。即使开设了部分专业实践操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加大旅游管理专业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改革和思维的突破。本科段旅游管理教育的意义从传统的知识积累逐步转变为以需求刺激为导向,以培养改革满足社会需求,旅游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将来必将占据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地位。

(二)争取高校与旅游企业互动的主动权

高校要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假如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无法得到认同,高校将失去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回顾近十年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需求的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旅游企业不能用,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学校找不到,企业已将招聘人才的目光从高校转移到其他领域,导致高校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例如,现在许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条件上明确写着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明显将应届大学生排除在外。通过交流招聘人员谈到,现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差,很多企业招进后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进行重新培训,付出的精力往往比招进一个有工作经验的职员花费更大。有的毕业生简历上写明拥有英语六级证书,可是简单的英语对话都无法完成,这使得许多企业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由此可见,社会的现实是企业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人才”,因此,高校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操作课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实战人员,才能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中掌握主动权。

(三)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转型

旅游企业需求实践性强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理应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但我国现行的高等旅游教育仍沿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学校没有实习场所,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低,也导致了学生与行业接轨较为困难,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而国际先进的高等旅游教育院校都对实践课程提出明确要求,并且占据重要比重。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都要求学生社会实践为1000小时,除此以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而在瑞士、法国等国的旅游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课各占一半。这些院校在旅游业界声名鹤起,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定位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化、高技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增设或强化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并将之置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促进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转型,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设置少,处于附属地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以四年制本科为主,尽管不少高校认识到旅游实践操作课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与影响,多数高校主要采用3年至3年半的理论授课,加上半年至1年的专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课门类与课时都较少,且有时因各种原因被理论课程所取代,达不到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目的。例如,笔者所承担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总课时为54课时,因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实操性课程,在教学计划制定时,设置了10个课时的实验操作课程。这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课较多的专业课,但实验课仅占全课程的五分之一,且由于学校配置的模拟客房实验室与酒店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许多实践操作项目常常无法开展,导致实验课不了了之。其他一些专业实践课程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二)高校投入资源有限,缺乏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实施平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这两种形式。但由于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场地限制以及资金不足等原因的制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专业技能操作课的开设与实施。例如,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只是对旅游岗位职能的简单模拟,缺乏整体设计,设施设备陈旧,仅可以开展单一科目的简单训练,不能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达不到旅游企业的行业规范,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也存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多流于形式和表面,“产学研”结合有名无实,学生到合作企业去实践也无法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专业技能操作课受重视程度低,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不足

优质的师资是高等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旅游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需要一支既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与经验的师资队伍。在英美等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从事旅游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有在旅游行业就职的经历,并对讲授的课程十分熟悉,杜绝徒有理论,却没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家。表面上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人才济济,但大多数人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他们当中许多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虽然学历层次高,理论强,但实践能力弱。讲课时仅能从“课本”到“课本”。一些教师对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并不重视,加之现在高校老师的科研压力重,课余时间都被利用去做科研,写文章,没有动力,也没有兴趣到旅游企业就实践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导致开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非常缺乏。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

旅游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树立整体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格局,在课程设置时,把技能操作课编排于正规课程体系中,并由原来的“辅助性考查课”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与专业理论课相辅相成,使旅游管理从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化为以能力教育为主。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要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中仅在毕业前安排实习的做法,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二)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

为培养旅游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实务化的人才,以学生的“高位就业”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立体化技能操作课程模式强调将技能操作课教学的实验、实践、实习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多维度、多元化、全方位地实现高校、企业、政府的多方协同合作,从而达到旅游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具体而言,就是创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内外环境,包括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打造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平台和综合实践能力应用三个平台,运用认知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研究实践五方面的管理手段,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综合利用,实现学生实践意识、身心素质、操作能力、实践经验、创新理念的提升,达到培养职业化、实战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三)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技能操作课程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的技能操作培训,形成“双师型”师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走出去。即每年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服务标准,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实践基地或其他企业兼职,从而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引进来。即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操作人员做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从而弥补专职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缺憾。

(四)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

要使得立体化的旅游管理专业操作课程能顺利开展,除了优质的师资外,还必须拥有校内与校外优质的实验实训平台。高校要加大投入,建立符合当前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实际的综合性校内旅游管理实验中心,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学校的酒店、旅行社等经营实体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成为学生的校内实训中心,提供完全真实的实训环境与实训任务,这对培训职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大有裨益。另外,高校应积极拓展合作范围,促进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适应和把握不同企业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并且通过在不同企业的学习和实践,形成和拥有自己的职业经验与见解。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境外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境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旅游管理职业化人才。

四、结论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优化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争取高校与旅游企业互动的主动权,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转型。但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设置少,处于附属地位;高校投入有限,缺乏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实施平台;专业技能操作课受重视程度低,开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并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务化、职业化的目的。

作者:侯国林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一、高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体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它同时也反应着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体育思想的产生是具有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体育思想发展的宗旨是要反映社会和学校教育的需要,它可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另外,不同时期体育思想具有不同的含义,高校体育思想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早在19世纪,体育思想从日本传入中国,主要的体育思想是要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这种思想开始被我国政府所吸收,采取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同时这种思想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军国体育思想慢慢地被自然体育思想所取代,自然体育思想更加注重孩子的生理发展,主要想通过体育教育让孩子拥有生活技能,这个时期开始采用很多现代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材,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体育思想主要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不过这个时期没有进行灵活的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思想在不断的改革,这种改革产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思想也慢慢地变得更为成熟。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弊端

(一)体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

随着高校体育不断受到重视,相关部门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就是其中表现出的一个弊端。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将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了分类,包括理论课、选修课以及提高课等。从整体上看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不过对于对这些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出勤率就不能很好的保证。另外,高校体育课时安排较短,再加上天气不好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了。而且高校在不断的扩招,这样就使得体育教学资源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机会就变小。但总的来说高校体育教学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课程设置的内容缺乏创新性

课程设置的内容缺乏创新性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很多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向都较为相似,有些高校基本上是模仿其它学校的改革方案进行自己的改革,这种情况下的改革可能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模仿其它学校的改革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学校的现实情况。每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还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特色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才能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弊端的方法

(一)提高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性

要想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性是关键的措施之一,学校进行课程设置就要先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更好的接受,只有当学生喜欢课程内容,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教学成果。高校学生具有丰富的激情和青春活力,所以在体育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爱好,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内容,比如说男生通常喜欢球类运动,但女生只有少数人喜欢球类运动,所以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时,一定要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使体育课程具有丰富多样性。

(二)转变体育理念

要想保证高校体育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关键在于转变体育理念,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体育理念就决定会取得什么样的改革效果。不同时期的体育理念是具有很大差异的,传统的体育理念表现的较为死板,这种传统的体育思想不能更好指导体育教学,所以要想提高改革成效,就要首先转变体育理念。各高校都要积极主动的转变体育理念,逐步地实行娱乐体育和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最终才能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出更多的运动型人才。

(三)体育场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体育场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也是改善体育教学改革窘状的重要手段,很多体育教学都是依赖教学器材进行的,但是先前体育教学并没有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投资也就比较小,高校体育教学器材就比较匮乏。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还要放在体育教学器材上,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必要的教学器材,高校拥有完善的教学器材和场地,教学效果自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四)体育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效果。教师决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使得体育教学显得尤为单调,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也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地创新教学方法,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因此,高校还应该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只不过体育教学成效不高,而且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具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完善体育教学改革要从各个方面出发,只有全面的改革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王鹿 单位:新疆大学体育部

第四篇:高校转型专业教学改革

一、民办高校转型

民办高校应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这样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又能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与壮大。转型对学生应用技术的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本来就属于应用技术类的学科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实施,但对于属于人文学科的语言类专业来说则充满了挑战。学科转型不仅仅是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的改变,也不仅仅是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相关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的转变和建设。

二、民办高校应用韩国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类专业,包括韩国语专业,曾经的培养模式是重基础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过程十分漫长。如今,这种按部就班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了,社会需要的是掌握技术,并把技术实实在在发挥出来的人才。学语言虽然需要按部就班,但新型社会需要新型人才,且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与公办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所以为了适应转型需要,民办高校应用韩国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大方向,通过文化导向,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快速应用起来,而仅将语言学基础理论作为辅助手段,最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应用韩国语专业方向是以培养服务于社会和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才兼备和适应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较系统掌握韩、英双语知识及专业技能,熟悉相关业务,具有韩国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会话能力及相关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从事与韩国语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办学,这也是适应转型的同时,真正为了学生考虑的培养模式。

三、民办高校应用韩国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提高转型和改革意识

无论是转型还是教学改革,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完善思想意识转变观念,以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大众化要求为目标来定位现状和任务,提高转型和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需以培养人才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校管理层应注重管理的实效性,确定学校的发展路线和规模,支持教师的奉献与创新,明确转型和改革的必要性,致力特色办学,创出品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二是教学能力存在差异,使整个教师队伍提升缓慢;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数量、素质和能力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以适应民办高校转型要求。“双师型”的概念就是要求教师除具备中级职称证书外,还要具有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有科研成果等。换句话说,“双师型”教师应既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又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自中韩两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韩国语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并培养了很多相关专业人才。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年轻教师占多数的原因,老中青年教师、高中初级职称教师配比不均,导致了教学方法单一和实践教学经验不足。为改善现状,学校应在培养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引进优秀校外资源,如外教和企业优秀人员,完善配套体制、考核制度和薪资待遇,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在配合本校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进步。

3.建设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

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应用韩国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韩国语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旨在让学生具备较强的韩国语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国际化视野,毕业后走上国际化就业之路。该专业还将特色教学、创新实践与签约就业相结合,校企合作,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总结

民办高校转型是我国所有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国家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敦促,也是社会上应用技能型人才稀缺的体现。转型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避免流于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但韩国语教学也有它的优势,外国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思维教学的结合,必定会走在时代前列,也始终迈着前进的脚步。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应用韩国语教学改革也会跟上潮流,彰显实力。

作者:韩建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第五篇:高校审计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一、在审计教学中运用信息化必要性

现有的审计教学停留在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循环实训上,实训中运用的审计软件所进行的操作,也还是停留在把纸质的审计资料转换成电子版本的资料以供学生模拟操作的层面,仅仅能做到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录入数据,然后根据计算机页面填制相关表格完成相关审计实训;即使审计实务相关课程加入了审计案例分析,但是基本都是经典的审计案例,案例中包含的审计意义网上随处可见,学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全盘接受,而这些现成的分析会大大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化的定义很广,凡是能够提供大数据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的都可以称为信息化,现有的审计人员由于学习经历和工作的局限,往往认为简化人工处理,加强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就可以称为信息化,其实是一种很狭隘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会固化审计人员最应该具备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何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如何处理信息得出审计结论是审计人员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现有的网络时代大数据环境,有很多共享的资源可以作为人员的学习方式,审计课程学习不应该还停留在手工查找错账,计算机软件做题等传统的方式上,这些方式方法大大滞后于信息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网络上的许多信息,却不能把这些信息转换成有用的学习资源,实在是信息的一种浪费。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运用能力

会计专业开设审计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对财务信息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和审计理论去评价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合规性。中注协每年都会将审计报告进行分类公布,每年的审计报告都是最新的信息,让学生运用综合能力去分析,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虽说无法进行审计相关的实质性程序和细节测试,但是基本面的数据都会在网络上公布,学生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视角评价这些数据信息从而得出新的想法和结论。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运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收集数据

我国近千家上市公司每年都会有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各有不同,学生可以从先分析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自己归纳总结出各种非标意见的因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在审计报告中找寻导致非标意见的数据信息,让学生自主尝试使用审计分析方法从自己所理解的角度出发去挖掘报表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定一个特定分析对象,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走,为所选定的对象收集所有相关的信息处理,得到最终的结论究竟是如何,让学生勇于质疑现有的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

(二)筛选数据

审计中的分析程序运用得最多的就是数据信息之间或者非数据信息和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但是站在现有的审计实务当中,除非是连续审计,一般的审计人员对于数据的比较仅限于审计年度的前一两年,这样就导致了很多潜在的舞弊无法被分析程序发现。学生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去寻找对于分析有用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可能来自证监会的网站、相关财经论坛或者是新闻报道,信息来源说法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对所面对的信息有一定的识别能力,筛选信息真伪选出最值得用来进行分析的数据。

(三)为数据设置合理的分析模型

学生没有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实践,仅仅是从理论上和审计模拟中理解了分析程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被固有的方法和思维所影响,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设计相关的研究模型,比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方法有用得多,审计课程是经验学科,但是有些固有的经验反而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学生经常会考虑分析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能不能有别的审计方法所取代,让他们自由的去尝试,是学生自己积累经验的好的方法。考验学生如何运用之前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和技能,是对原有技能的一个升华。分析模型需要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在这个层面上,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编程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

(四)根据分析展现结果

学生对于数据的分析结果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数据之间的变化展现的更具体,更便于理解是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主的去学习很多计算机方面的软件知识,如何让数据信息更直观也是他们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信息化网络时代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将冗长的数据转换成一个简单的图表,一看便能理解数据间的巧妙关系,这也是信息化的一种深层次体现。

(五)互相交流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一个公司的审计报告分析,做完分析之后可以互相交流在分析中所运用的方法和各自发现的报表中的风险点,交流经验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打破了学生完成学校的任务后等待教师的点评或者交上分析报告后直接等待成绩这种没有进步的学习模式,不同的思维碰撞肯定会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三、信息化对于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去从海量的数据资源中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改善学生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对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和潜在逻辑关系会有更深的体会;加强对数据信息的转换理解是很多会计专业新手都很难做到的,但经过这样的审计分析实训训练,学生在掌握这种思维以后,今后在工作中可以多方位思考并自觉运用计算机模型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数据输入计算机,等待计算机的简单分析结果,可以自己主导计算的分析程序建立自己思维方式的分析模型,这也是对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四、结语

信息化社会中最缺乏的就是能从数据中找到资源利用价值点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能把文本数据转化成计算机数据的技术工。所以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环,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这是在很多高校会计审计课程中的缺乏的,就导致了从业的审计人员会计电算化能力水平很强,但是却极度缺乏最基本的识别报表中数据逻辑关系或者连最浅显的业务错误都无法发现。信息化的分析能力不应该在如今这种大数据的教育环境中缺失,高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的开放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分析能力的全面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作者:李湾湾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第六篇:高校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就是国际贸易的不断繁华,这都促使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都为酒店英语提供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人们由于经济水平提高,跨国旅游成为一门热门产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一批既具有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尤其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的实用型人才。下文将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高校院校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培养一流的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相结合

1.甘肃省高校院校开设酒店英语课程的专业多为酒店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在兰州外语职业学院,该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每周四个课时,共计72课时。该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是《酒店英语会话》,该教材比较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使用。

2.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酒店业中的迎送服务、前台服务、入住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各项专业技能。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初步具备在星级酒店接待外宾的各个环节的基本英语对话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够进行简单英语会话,了解其专业中出现的各种英语术语,但由于教材知识与实际应用无法衔接,很多学生无法把已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酒店会话中。在兰州外语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大学第五学期进行校外实习,主要实习地点为兰州市的组工大厦和宁卧庄宾馆,及北京上海的合约酒店。针对上述情况,酒店英语课程应以学生在酒店的具体实习情况进行相应改革。根据学院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组工大厦和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宁卧庄宾馆实习的情况的调研,学生对酒店管理中的迎送服务、入住服务、客房服务掌握较好,能够将课本上所学的酒店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教材《酒店英语会话》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便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2014年5月28日,“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在兰州举行,我院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商务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志愿参加外宾接待工作,并在英语口语、酒店交际能力等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同时也说明,酒店英语教学与培养一流的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的高度结合。

三、酒店英语教学改革与培养英语口语流利的实用型人才相结合

1.高校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很大的障碍,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无法掌握课本所要求的各项知识,加之甘肃各生源地的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很少进行英语口语对话练习,很多同学连最基本的日常口语对话都无法完成。这都导致酒店英语授课的难度加大。因此,酒店英语课程改革要建立在培养学生能讲流利英语口语的基础上。

2.针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英语很无聊,不感兴趣的问题,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校园里举办英语主题晚会,建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英语诗歌朗读比赛等,让学生自觉地爱上学习英语。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从今年起,为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外教的组织下每周举行一次大型的英语口语角活动,很多同学都反映通过参加口语角活动,英语成绩提高很快。

3.根据酒店英语在酒店业的具体应用,建议将酒店英语课程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可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课堂所讲的基本知识,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相应对话的模拟示例,加深学生对该项对话的理解。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是否完全掌握课本上所讲授的各方面知识。在兰州外语职业学院,针对酒店专业,学院设有酒店实训室,学生可以把课堂上掌握的各项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酒店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旅游饭店职业英语会话》一学期后,能够在实训室进行下列具体操作:(1)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模拟进行前厅接待,包括迎送服务、咨询业务、预订业务及办理入住、结账离店等手续。(2)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模拟进行餐饮接待,包括迎送服务、预订餐位、中西餐点餐、自助餐、酒吧服务、预定宴会等。(3)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模拟进行客房接待,包括迎送服务、介绍房间设施、整理客房、介绍洗衣服务、介绍叫早服务等。

四、小结

根据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制定的酒店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酒店英语课程应以考察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听、说、会话能力等为主要目标。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一批适合社会发展和酒店行业要求的懂英语的高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熟练的酒店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甘肃省高校院校的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达到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要求。

作者:张丽平 单位: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第七篇:职业能力下高校语文教学改革

一、高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意义

(一)时展的必然选择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崭新的时代必然会赋予教育全新的理念和要求。当今时代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站在每一位学生的角度,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且针对学生的身心、智力、敏感程度、个人责任意识、价值精神取向以及审美意识等多个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因此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应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念方面,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技能。

(二)激烈竞争的要求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必然会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要求高校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走入社会,承担工作。高校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培养学生形成较强职业能力,才有利于学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与综合能力。

(三)技术创新的产物

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会带来技术的革新。所以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仅仅停留在从前定义明确的、先前规定好的具体教学标准当中。学生需要掌握更多从前教学中不具备的知识,这些既可能是现代多媒体设备带来的教学变动,也有可能是未来就业当中对学生的新要求。现代化教育赋予高校教学更高的使命与要求,学生只有具备基础就业能力,才能在谋求职业的时候,彰显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高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一)宏观层面

1.对“教”的全面认识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有全面的认识与深刻的领悟,清楚现代职业教育目标与从前的职业教育目标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语文教育绝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实现自我的提升与成长。针对高校语文具体教学来看,应该侧重对于学生文学方面的提升。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文学名著,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与鉴赏水平。通过对一些优秀文章的鉴赏,可以将文章中所体现的文化亲和力以及价值方面的影响传递给学生。学生将这种文化理念和意识不断传承下去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2.对“学”的全面认识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学生学习已经不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学习也绝不是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对于高校院校的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对其一生都会造成影响。首先从高校学生角度出发,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都会存在矛盾性、消极性、逆反性以及动荡性的心里成长特点,恰好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微观层面

1.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

高校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应该接受的以及愿意接受的内容,另外还应该尽可能实现与时俱进。比如在教材或者内容选择上,除了将一些中外历史作品介绍给学生,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小短文,简短精炼的同时更符合学生口味。既可以实现文体的多样性,也可以体现主题的多元化。

2.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而选择,确定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学内容。比如可以选择演讲、朗诵、表演、探讨、辩论等形式,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开展。寓教于乐的同时也有利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文学专题讲座,请一些优秀的讲师讲解一些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也可以在高校院校内进行一些刊物的创办,实现自身院校语文教学特色的打造。

3.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尤其在当前职业能力背景之下,更需要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才能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开展时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一些思想精神层面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往往是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现人性化教育的体现。

三、结束语

在当前职业能力视角之下,高校语文教学与从前相比,需要进行更多方面的改进。首先教师教学理念需要革新,其次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更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最后就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打造作出努力。

作者:刘雪莲 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校生物制药技术实训教学改革

一、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扩建和改造,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实验室已经小具规模,其实验仪器和场地能基本满足日常实验教学要求。学院生物制药实验室可以开展基因工程(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及电泳等)、细胞工程(清洗并消毒灭菌细胞培养器皿、配置细胞培养基、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等)、酶工程(酶的提取纯化及活力测定等)、发酵工程(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微生物发酵工艺技术等)和生化分离(固液分离、层析技术、萃取与浓缩、膜分离、结晶及干燥技术)等实训教学。近几年,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综合实训的要求,实验室新添了几台先进的设备,并实行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

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改革思路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培养掌握核心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原理,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类专业技术人才要能够把微生物发酵技术、生化分离与纯化技术、生物活性物质分析检测等多种技术应用到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过程中。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更好的连贯起来,在开设生物制药实训教学时,将涉及到的各门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系列联系紧密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下面以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项目——“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及鉴定”为例,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进行改革与探讨。目前,细胞色素C的生产工艺过程包含着以下环节:生物材料的选取、原材料的处理、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及鉴定、干燥制成酶制品。在工艺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多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考查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符合综合实训项目设计思路。在综合实训项目开始的前一周,先由教师讲解细胞色素C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工艺过程,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各组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通过后再由各组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对本组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分析,并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对每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开展综合实训项目,学生既能将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转化为实验操作,又能对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深刻的认识,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综合实训项目的教学改革措施

1、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化

为了提高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实训技能,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以往实训教学经验,对实训教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与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础实验技能,是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实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评价,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大一下学期进行。第二部分主要是专业实验技能,是将药用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等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训练和考核,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第三部分主要是综合实验技能,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等生物制药专业涉及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大实验,主要在大二下学期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实训内容并不是将各门课程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对其进行有机整合,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

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先把实验内容讲一遍,并强调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学效果很一般。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开始前教师只讲解设计思路,不具体演示实验步骤,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的设计思路,必要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训教学考核机制的完善

对学生实训的考核,首先应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大实验操作题的比例,并从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提问考核。其次,考核过程中应适当考查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因为高校院校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同时还要具备相对全面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胜任以后的工作。最后,教师要根据考核的反馈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以后的实训教学中加以改进,改善教学效果。

4、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近几年,我校与几家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校外定点实训基地,为毕业生和生产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保证毕业生综合实训技能和应用能力与企业岗位之间的要求达到紧密对接,使学生可以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为将来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四、结语

高校教育的综合实践教学成为未来大的发展趋势。通过近几年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因为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较快,对教学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院校要进一步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不断的在实践教学中沉淀经验、总结教训,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摸索。

作者:卓微伟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高校机电类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满足社会对于实用性人才的需求

高校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更应该重视到这类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这些工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非常普遍,而高校高专类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也主要是社会的普遍职业,所以就业面实际上是非常广的,但是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实用性有着很高要求的。

(二)有利于学生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学习

进行高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对于实现学生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许多学生,尤其是这一专业的学生,本身选择这一专业,一方面考虑到了就业的因素,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许多时候更喜欢亲自动手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所以进行教学改革,恰好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他们不仅仅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学习到理论知识,更可以掌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在未来的就业当中都会有所帮助。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实现高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并不是要求教师忽视基础知识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应该本着基础知识教学为一切的根本,并且时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实践应用中必须要具备的工程机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有效实现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广泛开展科研教研活动

要想有效的实现高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开展广泛的科研与教研活动。这一方法对于高校类院校的要求较高,主要就是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校院校而言,可以进行相应的校办工厂建立,这样就可以对外进行生产与营销,一方面让自己的学生亲自来到厂内进行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机电专业方面获得更多的专利和奖项。无论是对学校的经济效益还是学校的整体口碑,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还可以经常到一些高校去进行交换与倾听,不断的学习和教研工作当中就可以掌握教学的目标,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学生自身的提升,对于教师的整体水平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

“双证书”的教育制度,在我国的许多高校类院校都已经陆续的实现和落实了。所谓的“双证书”,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要实现理论和实践双重的考核与教育。一个证书是经过国家专门考试与规定的,学生的毕业资格证书,而另一个则应该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考核,这样可以在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对于自身的全面培养,进而有效的体现出“双证书”对于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衡量作用。证书只是一种形式和标志,目的是为了让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既能够认真的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也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当中所具备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每一所高校类院校都必须要努力做到的。例如,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当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机电专业的学生,这就可以使得一大部分学生找到实习和就业的场所。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相应的生产和工作,在实践操作当中积累经验,有效的为之后的工作积攒有益的价值和经验,从而提升自身水平。另外校方也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到企业当中,进行一些设备的更换,让学生可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充分的利用周边的优势和稳定的行业优势,为学生长远的建立起实训基地和模拟工厂。

(四)提升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平和创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校机电类院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要不断的更新和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明确现代的时展要求是什么,对于高校类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本着实用性、实践性、理实一体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工作,进而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力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新教学模式

一、前言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不被学校和教师重视,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不符合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要求。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职业,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体育教学,构建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

1.树立正确的身心健康观念。高职院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水平,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疑惑能够及时指导学生。体育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在教学环境的适应度。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的教学目的。

2.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素质为教学目的。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中主要是以体育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注重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基本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体育水平、兴趣爱好进行科学地分类,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小组分类。教师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出符合学生实际体育水平的教学模式。通过心理教育、分类教学等多种教学途径改善学生在体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水平。比如说针对管理、经济类学生开设游泳、舞蹈等体育课程,创设出高质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职业实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围绕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要求、职业特点等多方面,开展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生涯有益处的体育训练,帮助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只有开展实用性强、符合职业教学特征的体育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强化教学目标。随着目前社会职业和岗位形式和种类的增多,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而体育教学作为与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的课程,需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职业进行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达到社会对技术人才体能的需求,提高学生在职业中的适应性。

2.相似性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要将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实用性体育运动开展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在职业中的操作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平常生活中研究关于学生职业中需要用到的动作技巧以及劳动的基本方式,将这些动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起来,开展相似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体能,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规范自身的技术动作,让学生的姿势更加符合职业的实际要求,通过体育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3.适用性教学。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积极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让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体能。教师可以根据环境因素和教学内容,适当在冬天开展一些户外活动,比如说室外滑跑、马拉松等体育活动。教师也可以依据学校开展的校园主题和艺术活动,适当开展一些校园的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4.职业道德和体育知识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高职体育教学需要开展与职业发展相符的体育知识。高职体育教师需要根据职业的不同工作特征和动作技巧,规划好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开展体育教学。为了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优势,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为教育核心,有助于学生在职业中的个人发展。同时高职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实训课程,研究体育教学实训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教学和模拟各种困境,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不服输、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责任心,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安排一些符合职业特征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中的防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在职业中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将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认识到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应该将课内与课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将普通体育教育与职业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亚伟.王静.”终身体育”视角下的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课程规划[J].广西教育,2013(3).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4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提升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育创新精神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有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借鉴。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针对学前儿童的体育教学,构建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学前体育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4个方面,探索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前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体育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逐步深化。但在现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亟待明晰,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如何提升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师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应用性要求高、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关键,鉴于目前普遍存在高师院校体育教育学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将实践能力等同于技能训练等问题[1],改革对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学前体育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实践教学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突破口,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特殊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的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学前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开端,学前体育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兴趣培养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因其所处时期的特殊性和本身存在的专业特点,在现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方案基础上,加强对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构建以提高幼儿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线,技能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当前幼儿园对幼儿体育专业教师的综合性需求。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1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起到引导作用,是指通过拟定的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认知能力、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达到相应的水平或标准[2,3]。认知能力是指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获得某种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反思、拓展和创新,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其获取幼儿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政策和新信息。动作技能是指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从事学前体育教育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即根据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设计合理的体育教学活动方案;抓住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器械资源、体育游戏等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主动自我提升和教育反思的能力。情感态度是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培养其认真、细致和耐心的工作作风,认识到幼儿体育对提高幼儿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旨在将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整个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学生终身教育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以目标体系为出发点,摆脱以往实践教学时间较短,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理论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等问题,紧密围绕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将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操作层面,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课程教学模块,在现有课程体系上重视理论性,突出实践性,强调发展性,逐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形成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师范类课程和毕业论文课程。专业类课程不仅涵盖学前儿童体育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还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不同专项技术动作教学,如结合专业课程和市场需要开设10余个课外项目课程,依难易程度划分为C、B、A三级,逐级推进学习并考评,规定最低毕业标准为2A、4B,达到A级的学生不仅能进入专业选修班,课余时间还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合作幼儿园或小学进行实践教学。师范类课程实践包括师范生基本技能,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课外活动组织教学等[4]。毕业论文课程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为目的,以当下学前儿童体育的热点议题为探讨内容,成为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解决幼儿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环节[5]。(2)实训教学模块,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实现校企合作,为教育见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创造条件。为了让学生增强职业感性认识,分别在一、二年级下学期组织为期1周的“下园”教育见习,观摩优秀幼儿体育教师示范课,初步熟悉教师工作步骤,为毕业实习作好铺垫。为巩固专业能力和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在四年级上学期进行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引导学生用校内所学知识指导实训教学,不断总结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工作体验。(3)活动实践模块,活动实践是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提高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其主要形式包括专业竞赛、资格培训、参观活动、社会实践等。如定期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内容包括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教育问答和模拟授课4个环节;裁判员和教练员资格培训是对学生体育职业资格的提升和认定,能全面提高运动技能、执裁能力和竞赛指导能力,推动学生快速融入社会,增加自身工作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型体育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赛事组织、管理、裁判等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是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完整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应改革仅通过课程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传统考评方法,增设课外项目等级考核、竞赛活动和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的以实践应用能力为考核重点的考评方法。在考评方案中规定考核项目、方法、标准及成绩评定办法。重点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指导和考评,校内实训以报告和成果的形式展示,并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校外实习采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中教师评价由幼儿园和学校指导老师联合考核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最终考核成绩评为“优秀”者将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评为“不合格”者将实施补充实习,从而提高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4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加强“校园”合作力度,共育“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校内有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师到沿海地区幼儿园进行实践进修、做访问学者;鼓励专业教师到幼儿园开展实践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幼儿园园长、幼儿园体育教学名师、特级教师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或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打造一支善于将扎实的专业知识投身于实践教学中,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创新精神,幼儿体育实践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团队。(2)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质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在校内建立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技能实训中心、模拟幼儿园活动室、幼儿体操活动室、体育游戏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具研发室,整合资源开设裁判实践课堂,为学生进行常规化赛事的筹备、组织和执裁创造条件。在校外建立学前体育教育见习中心,着力建设一批省内、外学前教育实习基地,把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的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重点工作,把幼儿园实践教学基地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双赢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

3结语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点工作。针对学前体育应用性要求较高和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是顺应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的有力保障。因此,如何在传统实践模式上加以改革,通过卓有成效的建设路径,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学生社会竞争力和推动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张学龙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官瑞娜,贾玉霞.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探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2):133-136.

[2]杜燕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3(2):92-96.

[3]王建华,唐敏.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幼儿教育,2010(15):29-32.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教学

一、高校网络营销相关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高校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新闻学等专业纷纷开设网络营销相关的课程,并配有专业的营销教材。但是教材理论内容和案例多较为老旧,难以与现代化网络营销相结合,难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发展需求。另外,也正是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营销思路及方式也随之不断更迭,而理论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实践总结,导致出现了理论书籍一经出版可能就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尴尬问题。

(二)课程设置上缺乏实践性

网络营销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理解网络营销基本理论、网络营销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以及各种网络营销手段等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偏向于营销理论的讲解,教学形式陈旧。教学模式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教学部分相对较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及学习热情难以被激发。学生实践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巧,很难开展真正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作为独立院校,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坚持与本科教学不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体现本校的教学理念,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校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下设的新闻系专门开设了《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一课,以往教学中虽然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成系统,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安排与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增加新媒体营销的实践实训,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加强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内容安排

(一)理论教学环节

保留课本中网络营销基本理论、网络营销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内容。b、压缩Web1.0时代的网络营销方法,电子邮件营销、搜索引擎营销、论坛营销等部分在教学中的比重,保留微信、微博营销等内容,增加今日头条、短视频营销等内容。

(二)案例教学环节

选取网络营销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案例及最新案例进行讲解。选取典型案例,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迅速抓住重点,透彻理解知识点。选取最新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实训,实训过程中注意学生营销思维的培养。实训内容包括账号的创建,logo、sologn及版面设计、账号定位及账号目标设定、内容、数据分析、营销策略的制定,实现系统性实践教学。由于a、本校新闻系已在之前的《新媒体导论》一课中进行了微信运营相关实训;b、很多内容运营、营销方法是共通的,例如账号定位、产品分析、用户分析、竞品分析、数据分析等;c、根据抖音2019年1月的《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5亿,国内月活跃用户数突破5亿,其活跃度远超其他短视频app,因此本次笔者主要带领学生进行抖音app账号的搭建及运营。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主要环节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反转课堂环节,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理论教学部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前布置任务,课前学习资料;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案例分析,期间学生可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课上进行案例分享,教师根据每个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个性化点评,并进行总结。实践教学部分,笔者首先对国内热门平台,特别是抖音app的发展现状,各平台的账号搭建、版面设计、账号定位、内容、数据分析、营销策略等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其次,给学生布置抖音账号运营的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主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主要任务包括: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的平台特点、用户属性、算法机制、运营方法等的搜集、分享及总结。抖音、快手、微视、秒拍等短视频app大V账号定位、内容特点、运营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分组及岗位职责划分,之后每组按照小型新媒体公司的运营方式进行实操。实操内容包括账号创建及运营,包括账号名称、logo等的设计,账号内容定位,KPI指标设定,内容拍摄及,数据分析,账号内容方向调整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并最终进行总结,相较于往年课程实践部分单纯带领学生进行营销策划案撰写、修改,笔者发现此次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热情度、课堂活跃度以及综合素质、操作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结束语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硕士;体育教育;学科建设

一、引言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硕士教育专业是教育硕士下面的一个分支方向,是国务院立足于民族地区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教育硕士试点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受批试点,于2017年9月开始迎来评估,并高水平地、有特色地完成了教育部的评估工作。该专业虽然成功地通过了国家的验收评估,但是从其历届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就业等情况来看,离该校申请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申报之路还有很远。基于此,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硕士教育专业的现状进行梳理,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这一地方师范院校体育硕士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要求为基点,审视地方师范院校体育硕士教育专业建设所面临的矛盾,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地方师范院校的体育硕士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创新职业能力培养、人才保障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优化。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基于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硕士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通过调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相关教师、领导、分管校领导以及体育学院的相关领导与教师,以对该校的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的现状有个全方位的掌握,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对该方向的建设有个初步的思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与图书馆其他文献查阅与体育硕士、教育硕士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关键词“体育硕士”“教育硕士”“学科体育”“学科构建”等下载论文20余篇,并对文献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借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翻阅教育硕士和体育硕士学科建设的相关书籍,力求为论文的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撑。

2.访谈法

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处的领导进行访谈以掌握该校教育硕士的一个基本现状,然后对体育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进行访谈,了解该校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办学的基本现状,对该校体育学院的教授数量、博士数量、人均科研经费、师生比例等数据有个系统掌握,并对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力图通过分析为该校的体育硕士申请工作提供相应参考。

3.逻辑分析法

运用社会学、体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对目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办学的现状进行一个摸底调查,并把得出的数据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逻辑分析,剖析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来促进该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体育硕士学科的构建。

(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专业学科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从2012年招生到2017年已有5年之久,5年来培养的硕士有三十几位。从以前的由1人负责到现在专门设立研究生办公室,其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这充分说明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体育教育硕士得到了当地社会的认可。同时我们也看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与申请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相差较远。虽然相关人员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每年考到该校的本科为体育专业的学生甚少。每年该校或者其他兄弟高校都积极鼓励报考该校的体育教育硕士生,但是由于该校体育教育硕士生是教育硕士下的教育体育教学方向,因此对英语以及其他要求较高,比如总分要求达到350分左右,而且英语要求在44分以上。这无疑是对许多本科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关上了大门,他们不得不考虑考其他办有体育硕士或者体育学专业的高校。体育学硕士的国家分数线,这5年来基本上是A类地区总分数在265左右、英语达到34分即可上线,而且B类地区的英语才32分、总分数在255左右,少数民族考生更可以参加“双少”计划,英语30分、总分245左右即可上线。许多体育生考A类地区的分数没达到也可调剂到B类地区的体育学院进行体育硕士学位的攻读。这就导致每年第一志愿报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体育学科教学的学生较少,该校体育学院每年招收的体育教学研究生本科学习体育的比例极小,这样培养起来就较为困难,因为许多学生的体育专业基础差,完全无法满足实践教学技能的要求。这也是近年来该校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在接收调剂时重点考虑考生本科是否体育生的原因之一。对于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有的专家学者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样培养导师会很费力。但也有专家认为跨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交叉学科的专业优势进行融合创新,在我们这个鼓励全面创新的时代,这无疑是符合国家的主基调的。

(四)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体育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矛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申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状况离国家规定的要求相差较远,首先是博士数量不够。笔者写作此文时体育学院有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离规定的6人相差4人。每年的人均科研经费不够,部级课题数量不够。笔者写作此文时体育学院只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课题1项,国家民委课题2项,省级社科课题2项,其他课题也远远没有达到申硕的要求,而且教学成果欠缺。一系列的因素限制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硕士申请专业学位的进程。而且该校体育学院的科研氛围不浓厚,尽管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如论文按影响因子进行奖励,对于文科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在0.08至0.2之间的奖励1500元,在0.2至0.4之间的奖励3000元,在0.4至1.0之间的奖励6000元,在1以上的奖励1万元等等。尽管科研机构想尽办法来激励教师搞科研,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科研是衡量一个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的氛围决定着这所高校发展的速度。不仅如此,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上还存在以下问题:(1)培养理念与模式过于老套;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培养经验不足。因此建议该校在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办学的情况下积极地对外开放,学习美国、日本、西欧国家教育硕士(学科体育)方向的先进培养模式,然后经过“内化”与创新,总结出适合该校实际的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的培养理念与模式,以满足民族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需求。(2)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时间短。课程的设置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查发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课程基本集中在研一,研二基本没课,主要前往中小学进行见习、实习。对于研究生来讲,把所有专业课程或者公共课程全部集中在一个学年进行学习,时间过于仓促,学生难以消化,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精髓和指导思想。学习时间过于集中与学习任务重这种矛盾的存在必然会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申请体育硕士学位带来阻碍。如何对体育硕士教育专业进行学科建设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硕士申请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应多和民族地区具有教育硕士学科体育方向的高校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进行交流,然后与黔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设置。

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定位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黔南民族师范院校应该对教育硕士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住社会的需求,在培养方案上进行改革,在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让教育硕士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建设者。

(二)修改课程设置修改课程设置,重点突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的调整、优化是针对现存问题而进行的,对于一些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应当进行实践化教学。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进行备课、授课,最后由教师点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而且也不一定在研二教育实习时才安排学生进行授课,可以将教育实习的课时在研一时就进行分解,让学生进入中学、小学进行教育基础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让学生到研二再去教育实习,他们研一学的理论知识早已忘记,又得返工。因此,需将教育实习提前,同时多注重其他专业技能的培养,比如传统项目田径、球类技术,以及现代项目健美操、体育舞蹈技术等。

(三)重视创新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创新职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进创新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教育硕士体育教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如果出现“跟不上”“拖后腿”“不完善”等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培养的效果,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质量。因此,应该在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花大力气,拓宽实践实习基地的范围,多渠道地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努力争取进入中小学、高校、企业等单位就业。

(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保障制度

根据调查发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博士及高层次人才不够,离国家体育硕士建设标准相差较远,因此,学校领导应该不断地走出去进行人才引进,同时要不断地改善人才的待遇。把人才引进来对于该校来说比较困难,但是留住人才更难。根据调查发现,许多博士出走的原因就是该校各项条件较为落后,而且学校在对博士们的人文关怀上也没有达到引进来时所承诺的目标。这对于正在开展的加强学科建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学校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要不断加强。博士是学校加速发展的推动力,虽然学校经费匮乏,但是可以在人文关怀上感化博士,让博士人才全心全意投入科研之中,有成就感,同时给予博士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不断地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发展。

(五)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以“走出去+引进来引进来”的模式开展专家指导

科研经费是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支撑与保障,正所谓“有钱好办事”,所以要合理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设法拿项目,增加科研经费的申报比例和奖励比例,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让一些热心科研的教师可以认认真真地搞科研,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地提升自己和单位的科研实力。当然,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之后,对科研人员也要给他足够的自主开展自己所申报科研项目管理的权利。为了改变近几年都没有部级项目的尴尬局面,应当增加“走出去”的次数,不断去外面学习别人申报项目的经验。当然,也应当引进国内著名专家过来进行部级项目的申报指导。不断地外出学习,不断地引进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项目申报成功的概率会有所增加。

四、结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要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必须花大力气将部级课题、教师的人均科研经费、学生的培养质量、博士数量、核心论文质量等作为“硬仗”进行攻打。同时更应该在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上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应的培养目标与计划。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经历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为民族地区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硕士点申请距离国家相应指标还比较远,但是有了教育硕士体育教学的办学经验,学校可以对标发展,哪里不够补哪里,经费不够找经费,博士不够引进博士。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基础上补短板、促发展。要舍得花重金加大科研的奖励力度,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让“人人为申硕,申硕为人人”的思想深入学校每位教师的内心,并转化为申硕的积极推动力,促进体育学院与学校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志杰,张坤,高艳,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研究[J].大学教育,2018(12):154-157.

[2]鞠玮,沈玉林,屈争辉,等.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2):167-169.

[3]江芳,张红雨,施维.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2):176-178.

[4]廖湘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74-79.

[5]周建社,陶成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90-93.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高职;体育教学;应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运用于高职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一)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学生应当通过一系列体育项目活动和竞技比赛,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有效解决实训环节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实解决问题,学生应当加强自身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一旦学生意识到团队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在后期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二)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面临着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与体育训练脱节的实际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素质拓展训练注重学生的体验化学习,通过对相关情景的模拟教学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体育训练素质拓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其主动参与到实训过程中,提高自身体育水平。另外,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体育教学仍存在着相关器材、设备设施、场地不足等问题,而通过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充分有效的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搭建起具有一定特色化的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体育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二、影响素质拓展训练质量和效率的因素分析

(一)师资队伍力量的影响

为了充分发挥出素质拓展训练的作用和价值,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明确其具体要求和实施要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体育技巧,还应当加强对素质拓展训练相关概念和要点理解,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有效解决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师资队伍的综合力量也是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因素。

(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周边的朋友和家人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类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大多无法与学生打成一片,极易产生矛盾。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时,这部分学生也有可能与他人无法和谐相处,有的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排斥性,认为其过于辛苦。

三、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

所谓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由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共同构成,其注重学生的身体耐力、协调性和爆发力的全面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会采用潜水划艇等水上课程,户外生存、探险等野外课程,雨中穿越等场地课程。通过课程的多元化发展和使用充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力。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会进行军事训练,而这样的军事技能训练也可以当作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具体流程

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流程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热身活动。热身活动是素质拓展训练开展之前的一种活动形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团队关系的重要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放松学生身心;第二,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的科学合理设置。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学生可以通过个人项目的开展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通过团队项目活动的开展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和信任感;第三,后期点评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自身的综合表现进行总结,之后教师再根据自身对学生的行为观察写出一定的评语,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充分有效的认知和感受。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策略和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主要是与学生体能的基本情况、体能意识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关。通过开展并实施素质拓展训练,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将传统单一的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使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明确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跳绳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具体而言,教师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划分,集体跳绳大多10人一组,此时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目标,即每一个小组在一分钟内应当跳跃50次。在跳绳活动开展的初期阶段学生无法通过与他人的默契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在配合能力上得到了提升,每个小组会逐渐完成目标任务。通过这样的集体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再例如,部分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同舟共济的项目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小组划分之后给每一个小组配置9块地毯,小组的成员站到地毯上面以后,其他小组可以随机减少地毯数量,此时可以通过队伍人员留在地毯上的时间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与他人的协调和沟通意识,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一切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都应当遵循安全性原则。在训练开展之前,教师应当基于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培训,强化其安全意识,同时在项目活动开展之前一定要对可能运用到的体育器材和相关设备设施进行详细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对于一些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强度较大的体育项目教师进行场地检查的同时派遣部分学生进行负载保护。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高职院校应当对体育教师加强培训管理,不断培养其专业理论知识,使其意识到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及专业人员进入院校对体育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其掌握相关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组织教师直接参与到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使其对素质训练的整个过程和流程有着系统全面的了解。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体育学习能力高效的调整素质拓展训练方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于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从而提高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素质拓展训练考核评价机制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素质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要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教学结果评价考核主要应当集中在心理素质的变化、学生综合行为表现的变化、学生体育积极性参与度的变化三个方面。如果在进行考核评价时仅仅依靠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是无法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的,也无法充分发挥出考核评价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而言,在进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测评体系的搭建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调查问卷、询问其他同学,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总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整体变化与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效率进行考核。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完善的素质拓展训练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胡蔼贇.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6.

[2]杨昆,曾亚平.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时代青年•视点,2017(10):66-67.

[3]杨超.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现代交际,2017(15):124.

[4]冯占宾.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14.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8

摘要: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该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我国对体育强国建设越来越重视,所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相关的专业院校可以尝试从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办学优势等方面做出调整,这样才能应对新时代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机遇挑战

1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现如今生活质量提升之后,国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在健康方面的消费也在逐渐提升,而体育消费是健康消费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基础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事业是否能够实现长效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直接关系。我国冬奥会的申办成功,预示着我国体育事业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就说明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1]。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总结,国民在体育和健康方面的消费明确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经济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2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各大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且新时代的到来又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导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该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挑战进行了总结,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缺乏明确的人才目标和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之前一般都会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会对人才做出精准的定位,这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指出,专业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时,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之外,还要具备指导健身运动和为大众体育活动进行策划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熟练地组织体育产业的经营,具备体育产业管理的基本能力,并且还要胜任所有与体育有关的工作。除此之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还要满足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才能顺应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大部分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有些专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注重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虽然这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具备较强的理论能力和教研能力,但是缺乏实践能力,与教育部门的人才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2]。另外,专业院校在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标准进行定位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标准。首先,有些专业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时对能力要求不够细化,教学目标也过于笼统,缺乏与就业标准之间的有效结合,导致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很难胜任与体育相关的职业。

2.2课程设置存在欠缺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知识、教育课程和实践,但是我国大部分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缺乏实践,课程特点也不够突出。有些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术科与其他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同,或者缺乏地方特色,完全背离了国家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要求。例如:有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包含了田径、球类或者体操类的课程,这就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重复。院校的术科课程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气候温度较低,冬季持续的时间较长,进入冬天之后冰雪资源就会非常丰富,这时课程体系中就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冰雪运动技术的指导。当然,并不是所有专业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都符合要求,有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还会加入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满足了更多学生对多样化体育运动的需求,从而构建了特色的专业技术课程[3]。

2.3专业人才的质量有待提升

要想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估,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就业情况之外,还要充分结合用人单位对学生做出评价,通过多方面因素的评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较差。虽然我国教育部门明确提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由于各大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术科课时较少,再加上缺乏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导致学生的运动技能明显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其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需要提升。国家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将高校中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统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连续多次被评为就业率低的专业。现如今,很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就业形势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有所提升,但是仍然还有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再次,就业单位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较低。据实际调查,有些就业单位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步入工作岗位之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有些就业单位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一定的体育组织能力,还有一些就业单位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对运动保健技能掌握得不够扎实,甚至还有一些就业单位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交能力要适当提升。最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升学率较低。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继续报考研究生同样也是反映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据调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每年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在逐渐下降,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也在逐渐下降,所以专业院校要从运动技能和专业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

3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3.1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教育部门提出,专业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将立德树人当作核心教育理念,将培养综合型人才当作主要教学目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与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在一起,并且还要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专业院校还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基础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实际上,这一教学理念并不只是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适用于高校的各个专业。所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并且还要制定清晰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建设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在一起[5]。

3.2构建特色教学

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明确掌握自身的定位,并且还要结合国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方向也要足够清晰。另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还要认清培养学生的方向,这样才能构建特色的教学课程。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要充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凸显出办学的特色。现如今,我国社会体育院校的数量已经将近300所,分布在我国各个城市,学校的环境也会随着区域经济发生了变化。但是因为很多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定位,所以很难体现出办学的特色。专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课程设置以及特色教学等方面,这样才能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现长效发展。

3.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校要定期组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感,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步入工作岗位或者参加考研,从而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在体育行业的认可度,这样社会才能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做出更高的评价。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较差,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所以,各个体育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体育运动技能之外,还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另外,学校还要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培养更多实践性的专业人才[6]。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到来之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从之前的弱势变成了强势,所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为国家输送更加符合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冯冠钧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篇2

国务院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改革要求[1],明确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供需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的专业办学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2]因此,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破解人才培养供需脱节问题的必然选择。湖南城市学院作为全国较早的地方性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院校,立足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需求,坚持产教融合和能力本位,建立健全“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已显成效。由此,以湖南省应用特设学科和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实证,全面考察其社会体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成效和路径,旨在为全国地方性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1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成效

1.1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质量平台建设情况

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始于原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首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专科,2004年首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是全国地方性高校中首批开展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院校,专业办学在我国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一直重视专业平台建设,2005年获批湖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2009年获批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2010年社会体育专业健身健美课程获批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11年社会体育专业所属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获批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专业建设获批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和体育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单位,2015年获批湖南省“十三五”重点学科,2017年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基础的体育专业获批湖南省硕士建设培育点,2018年社会体育专业所属学科体育学获批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2019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6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列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学生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平台建设在全国地方同类院校中成绩显著,专业办学一直与湖南省体育局群体处、体育产业办,益阳市体育局群体科、无锡和亦健身俱乐部、奇迹健身俱乐部等机关、企业合作单位共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平台。

1.2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表1说明,湖南城市学院2019—2021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读研纳入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7.3%、96.2%、95.0%,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学院不断大胆创新探索产教融合模式,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供需对接率、就业单位满意度,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表1说明,湖南城市学院2019—2021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行业、产业的人力资源占有比例达占89.3%,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率较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3.5%,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此外,学校建立就业反馈服务平台,实施就业质量周期监控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提升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还体现在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学生应用研究等重要方面。首先,依托校内外产业平台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人才培养效果显著。2010年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积极回应“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教育”的要求,全面启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运动康复中心和健康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两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应用型运动防护人才培养。2012年新增专业技能教学器材设计创新培育项目,与广东省制造企业联合开发网球教学辅助器材,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孵化培育创新项目。近五年来,学生先后参加全国体育院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策划大赛和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显著: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省级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个人和团体奖十余项。在2015年首届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策划大赛中,“网球多功能练习器的设计”“网球多功能练习器的商业化”和“百荟运动康复中心”分获一、二、三等奖,是本届大赛获得一等奖院校中唯一的社会体育专业地方院校。其次,学生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应用型研究,成效显著:2015年至今,学生依托健身企业主持部级创新性计划项目1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年均近五十名学生主持或参与相关应用性研究项目,占总培养人数的25%。最后,社会服务能力凸显。社会体育专业以“百荟运动康复中心”运动保健康复和体能训练平台为依托,为康体保健、运动矫正、健身指导、非破损性亚健康人群提供运动健康服务;学生多次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3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目标,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强调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业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旨在提高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全面进入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和行业、创业链融合的发展阶段,建立或培育体育产业发展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见表2)。由表2可以发现,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具有如下特点:(1)立足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目标;(2)以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交叉融合,精心布局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强化职业技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3)以专业品牌产教融合建设为动力,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专业教学培养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4)重视社会体育人才产教融合模式的配套改革探索,以改革促进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创新,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5)产教融合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社会化。

2产教融合模式下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2.1建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工作机制

2010年,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建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工作职责为:(1)执行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坚持“城市特色”的理念;(2)落实学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主战场,培养‘品学兼修、知行统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3)执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能力本位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产教融合管理与组织,其成员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产教合作平台,人员比例不低于50%。运行的效用体现在:一是定期召开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咨询研讨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审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考核方法等内容,并持续跟进社会需求,反馈人才培养信息。二是社会体育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纳入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中,能够充分运用校内各类平台与资源,整合和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企业人才、资源独特优势,服务人才培养。三是统领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个人工作室,发挥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殊作用;将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团队、学科竞赛团队、学生科技社团有机融合,促进第二课堂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建立社会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企业类型包括运动防护、体育健身、体育行业资格培训、体育产业服务、体育商业综合体运营等知名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体育行业企业专业技能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以主办前沿讲座、共同讲授课程、指导实践教学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内外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等,搭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

2.2深化复合式产教融合

社会体育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需求引领性决定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过程必须充分重视产教融合,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专业实训基地,实现开放式办学。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非常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开始,在第二个人才培养周期,充分利用各类校友资源,先后与无锡和亦健身俱乐部、长沙木威健身学院、广州柏盛健身集团等多家健身企业建立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实习实训基地,深度实践专业人才“岗位实习实训”培养模式。“岗位实习实训”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训与毕业设计阶段。前一年半通识教育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后一年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最后一年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实习岗位。学校与健身俱乐部、培训、场馆运营等企业以“在岗实习实训”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与部分校企合作平台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协议书”,形成校企“订单”人才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进入“量身定制”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需无缝对接。这一模式以前期“在岗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和企业反复磨合,针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达成诸多共识。学校以体育产业、健身行业等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在学校和企业双方互信共赢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习实训以及课程评价等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这种从“岗位实习”到“订单式”培养的复合式产教融合模式,供需双方对人才能力培养认同度较高,避免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盲目性,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客观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做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

2.3探索引领式产教融合

湖南城市学院是较早预测未来健康产业人才需求的地方本科院校,在2012级和2013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大胆实践和创新,开辟了“运动防护”专业人才培养新领地。打造“运动防护”课程体系,改造传统专业实验室,分设“运动健康”实验室,系统开设“运动防护”专业实验。依托校内“百荟运动康复中心”,建立校内“运动防护”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并对外开放,服务于社会,尝试“引领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践。以复合式产教融合为主,探索“引领式”融合,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与人才发展的规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不仅要为现有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更要着眼于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开拓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蓝海。社会体育专业“引领式”人才培养是建立在准确预测未来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超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开展能力培养,以弥补急剧陡增的社会体育高端人才需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更需要引领型、创新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人才能力培养在“跟进”、复合式“交互”对接之后,不能停滞不前,还必须创新。通过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践中心等平台与学生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课程对接,大胆探索“引领式”人才能力培养,完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撑、服务引领”的社会使命。

3产教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3.1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产教融合达成方式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导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办学方向。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必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4]这一表述以“知识—能力—应用”设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内在逻辑表达框架。各高校应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域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理论和技能,具备社会体育领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素养,能在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政府等行政部门从事体育健身指导、运动防护、体育产业经营和体育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回应了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服务面向”人才目标逻辑框架。强调知识能力应用价值,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体育产业链产教融合,才能达成胜任健身、产业经营、体育组织管理等体育产业工作的培养目标。

3.2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评价—认证”全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应与时俱进,积极回应体育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由供需双方共同修订。实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细分人才需求类型;结合地域体育产业、体育行业人才需求类型,按照应用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要求,凝练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按照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课程版块培养能力,将应用能力培养、测试、认证纳入学分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产教融合,具体做法有:一是加大专业见习、体育理论课程实践、实践能力培养等开放办学力度,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机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二是建立和健全“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体育局、行业企业联合制定学生从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要求及培养措施和认证评价办法,建立多渠道、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生“能力”培养产教融合体系。三是健全与完善“校校、校企、校队、校社”等应用人才培养环节。与各行业、职业协会实习基地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积极开展行业、职业资质认证。

3.3产教融合融入人才能力培养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厚基础、强能力和应用型为目标,坚持能力为本,基础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构建“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1”条主线,将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创业教育“2”个教育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3”大课程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4”个方面的培养要求。以学生职业岗位需求为产教融合落脚点,从“应用型人才”规格入手,将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产教融合平台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实践能力与岗位训练相对接、校内实训与校外岗位服务相渗透、情景仿真训练与岗位实操相衔接、实践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认证相结合的“专业认知—课程实践—仿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3.4注重交叉融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5]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值上升期,人才培养应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技、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传媒等企业涉足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为切入点,在做好现有校企合作的深度产教融合基础上,拓展“体育+X”的产教合作方式,构建社会体育专业立体产教融合综合体。“体育+X”产教融合中,立足行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拓展“体育+科技”“体育+旅游”和“体育+传媒”等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方式。

4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对接探索是一项需经历长期研究、实践与创新的动态工程。这一工程必须以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为基础,以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立足专业发展建设资源,立体搭建各类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将产教融合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具体教学改革全过程,专业办学才能肩负“智力支撑、服务引领”的社会使命。

作者:柳春梅 黄梦田 刘翼 曹龙辉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益阳高级技工学校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篇3

一、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用集束效应理念的意义

(一)集束效应的内涵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好的文化总是希望能被别人看到、听到、注意到,然而“独唱”总不如“合唱”动静大,“单兵作战”自然比不上“集团军”整体推进的力度,文化的推广与经营非常需要这种“抱团”精神。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集束效应。那么,我们可以将集束效应简单理解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需要集合每一股力量,汇成合力;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火花”并形成“火炬”,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善于收集零散的素材,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如果合理应用集束效应理念,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或教学模式。

(二)树立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创新能力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左夫,2002)。在体育教学领域,教师也应树立创新意识,革新教学观点、教学思想,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多维立体化

体育课受不受欢迎,关键在于体育课是不是经过精心设计,体育教师是不是用心(吴键,2019)。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之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预先制订教学重点、难点、过程、方法的策划方案。从宏观上来说,它是一门课的统筹规划与设计;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它是每个教学活动的方案,即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重要准备工作,合适的教学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创新性原则。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会削弱教师的工作热情,更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需要不断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新元素,加入新能量,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针对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第三,集束性原则。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基础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择优汇集到一起,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集束的效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大众体育健身、高尔夫运动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为瑜伽课的教学设计带来了启发。基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授瑜伽基本理论知识,安排学生在室内场馆进行常规的瑜伽技能训练;设置户外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瑜伽项目的特色与魅力;布置走访考察社区健身俱乐部等作业,使学生在不同的维度空间产生不同的学习感受。瑜伽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同样强调了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社会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从事体育健身”,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习技术技能,又要学习灵活运用技能的方法。教师应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观摩赛事或参加比赛,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结合瑜伽与自然相融合的项目特征,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形成“点—线—面”维度的集束效应。

(二)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内容的规范、新颖,应与时代同步。自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瑜伽选修课以来,学校教师一直不懈探索。学校教师从“惠兰瑜伽”“瑜伽与冥想”“瑜伽之光”“108式瑜伽体式动作”等中挑选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最终选定《健身瑜伽108式体位标准》作为不同学段的瑜伽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也符合瑜伽课的发展需要。

(三)教学环境体验式创设

在瑜伽教学方式、教学形式逐渐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应努力创设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围绕项目技能的习得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在个人基础上获得深度体验,从而有所长进,有所收获。瑜伽练习强调天、地、人合一。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由室内(如图1)向户外(如图2)拓展,选择有树木、花草、阳光、湖水的户外环境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显示,学生在户外课堂所获得的学习体验较室内课堂更加深刻。在户外课堂中,学生能获得新鲜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学习成效。

(四)教学方式凸显灵动性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一整套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往往体现了教师的工作风格,而且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以技能教学为主的课程,其任课教师通常采用言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法开展教学,瑜伽课同样如此。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不利于瑜伽项目在校园中的推广与发展。因此,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大胆创新,灵活实施新颖的教学手段。近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这促进了高校课程内容结构、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完善。在瑜伽技能课中,教师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利用微信的相应功能在课堂上进行“看图描绘”,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动作的正确做法。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吸收是多途径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公共资源辅助教学。例如,在音乐编辑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在拜日式组合音乐中导入引导语提示,在课堂上练习形成习惯模式,并将其分享在微信学习群,为学生的课后练习和作业做示范;接着,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结合本组的动作组合选择音乐,并导入引导语提示;最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在不同的课次中分享作业成果,引导学生在分享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会产生使用不同音乐剪辑软件的相关心得,有的学生会产生导语音量控制的相关心得,有的学生会产生剪辑音乐长短的相关心得,对此,教师要将每个学生的独特发现进行集束整合,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体育技能的教学方式具有重组性、针对性、耦合性、变动性等特征,教师只有真正用心教学,才能懂得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变通。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分析

相对而言,师范类大学往往更加注重教学质量,这类大学提倡“新师范”精神,鼓励教学改革。华南师范大学制订了教学评估制度,分别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指导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设置具体指标,由选课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与收获,根据学校设置的10项指标对任课教师进行评分,这些分数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情况。其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瑜伽选修课在2016—2017年第一学期的评估分数为95.333分,在2016—2017年第二学期的评估分数为98.857分。由此可见,通过应用集束效应理念,华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瑜伽选修课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教师教态,榜样作用

“认真是一种个性,是一种做事的态度,认真也意味着力量”,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预设了改革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学专业性,灵活把控课堂运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集思广益,束发能量

体育技能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充分发挥集思广益的能量。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采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其进行合作创编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剪辑、编排动作、导语引用等基本技能。学生考核的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瑜伽体式,还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推动学生集思广益进行创造,使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教学成效。

(三)善于分享,提升效应

笔者调查发现,华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瑜伽选修课的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得分的单项均值普遍呈螺旋式递增,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在知识的拓展和运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集思广益”“集束优势”等多样化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分享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是一种使教师与学生互为相长的教学改革方法,值得推广。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