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管理

思政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管理

摘要:大学相对于之前的义务教育更加灵活和轻松,大学生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增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意识,但是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多时候还在探索世界和了解社会,此时就需要老师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指导,大部分时候在人们印象中体育课程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也导致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内容缺乏新鲜感,教育也没有明确的目的,而老师也仅从教学考核的角度进行任务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思政课程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老师需要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价值观,既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也是为了我国未来塑造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思政视域;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

自从改革改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以前从未有过任何一个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我国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真正的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即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一个漫长且前面充满了荆棘的道路,当代的大学生成长于科技与社会大变革时代,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足够的信念勇往直前。未来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也需要综合性的全面人才,当代大学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不仅要有健康强健的体魄,还要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使得祖国屹立在世界之林前列。

1、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重要性

1.1、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先进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就有“教书先育人”的思想理念,这样的理念也适用于当代社会,思想教育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阶段育人。同志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备的教学设备、优化的科研手段,还要坚持“树德立人”的德育思想。传统的思想教育课程是以单独的教育课时存在,与其他课程相互分开,但是当前的“思政课程”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也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要以创新求实的精神将体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确保大学生身体素质与思想素养协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1.2、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时代性

为贯彻我党会议精神和指示,国务院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高校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在2017年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里面陈述了当前高校的德育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引导,在教书育人方面要有完善的教育体制、健全的行为表率以及规范的工作质量体系,既要为伟大民族复兴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也要根据时展趋势创新德育的新篇章,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意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3、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前瞻性

大学体育课程要根据其教学特征提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凸显体育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思政课程”为主要目标推动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案、注重教学管理,努力将体育知识与思想德育有效融合,促进同向同行、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以往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我国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育领域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教育应该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体系,也就是说在思想上要有统一价值作为引导并贯穿在所有课程当中,育人不能将其分割教学,当前的大学教育要注重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也就是从单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向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的转变,以“润物细无声的”的教学模式将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世界观融入课程当中。

2、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基于思政视域下研究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首先就要对当前的大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充分了解现状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规划以及教学管理。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偏重于教学成绩和达标测评,育人与教学内容的衔接还有待完善和优化,下面我们逐条进行分析:

2.1、体育课程教学缺乏育人本质

体育课程教学缺乏育人本质主要就是当前大学校园中教师与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针认识还不够清楚,也没有明确学习方向和教研方向,还不能够达到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高度。高校对于体育课程都是以硬性规定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修两门体育课程,也可以自己加上一些选修的课程,这样的学分可能会高一点,然后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需要按照体育成绩进行达标,达不到标准就要扣分或者“挂科”,这样的教育模式是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常用方法。大学相对于之前的义务教育更加自由,学生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主动支配权,枯燥而缺乏生动性的体育课程“如同嚼蜡”,很多学生并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愿,很多时候是为了学分而被动参加课程,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2.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严重脱节

大学中的德育教育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类教育,所谓的显性教育课程就是当前教材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教学的实体和课时,而隐性教育课程则是其他专业的课程综合性的培养,其中的体育课程就是隐形教学中的一类,在体育课程中要通过教师的“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等措施,再结合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达到隐性教育的教学目的。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严重脱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没能深入了解教学资源的可开发性,在本质上也就无法实现同步教学和协同发展。老师常认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同步就等于多增加了一个课程,教学负担更重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隐性课程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课程,而是基于当前的教学专业从侧面进行思想贯通与融合,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打通思想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沟通通道”,如果两者脱节,就很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3、缺乏综合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的“孤岛现象”并不少见,很多教学方式都是常年不变的,体育教师完全按照多年前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技巧完成教学任务,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创新和变化,体育虽然需要竞技性,但是不能以竞技性为唯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而且以往的很多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学生思维模式,在总体运行上缺乏效率,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另外当前的大学体育教材更加重视对于体质的改善,也不符合当前先进的教育引导思想,忽略了思想与智力的方面,而在教师队伍中更多的是以教学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实践中凸显技能比赛、裁判能力、团队培训等多个业务方面,但是唯独忽视了育人能力,致使育人能力与教学能力没能达到统一的平衡标准,缺乏统筹性促使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缺口。

3、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探析

3.1、根据大学体育课程特征完善教学管理

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知,对于事物也有了初步评判能力,所以体育教学不能走“单一来源”的方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灌输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理念。大学老师要深刻的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还是一种教育手段,在了解基础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身体和心灵双重角度塑造“坚强”的人格。大学体育老师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示范性,在实践中创新和创造更多的教学方式,尽量拓展体育的教学维度,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进行教育夯实,并要根据课程特点将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进行宣讲和传递,让学生了解体育带给人们的精神支撑,要培养学生果敢、坚毅的办事作风,充分发挥出体育精神的教育功能。

3.2、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优化育人方案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从长计议,首先是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方法,从而制定出一整套的教学方案,但是教学方案不会一次成型,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打磨”和“积累”才能完成。优化育人课程要从学生的基本兴趣出发,单独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是要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入手,丰富教学形式,以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举办体育趣味知识问答、组织群体户外活动、体育精神知识竞赛等,要注重学生兴趣的趋向性,以引导的姿态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并在知识中传递思想。体育课程的开发与优化不同于其它课程,要尊重大学生的思想与身体成长规律,并根据教学目标不断拓展和延伸,体育教学要承担更多“载体”的功能性,教师们要勇于创新和改革。

3.3、突出核心价值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线教师是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师要坚持将育人思想贯彻整个大学过程,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教师要对核心价值观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教学中将主要思想更好的传递给学生,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此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我们倡导和建议对体育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老师搭建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注重职业能力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鼓励老师进行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同时建立、健全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体系的建立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如其他教师、授课同学、非授课同学都可以作为评价信息收集的对象,并加强对老师的职业思想道德考评,全面监督老师的职业操守和育人措施,以此促进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提升体育课程育人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满足“教学思政”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教育课程正在与其它课程逐渐的融合,这也是“思政课程”的教育指导发展措施,大学生体育课在传统的观念中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教学目的,只有将思想教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才能锻造新时代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教师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寻找适合“思政课程”的教学路径,优化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教育工作。我们所处的时代思潮涌动、文化交叠,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只有正视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因此教师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树立“德育立人”的教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凯,任艺林,罗婧.弘扬体育育人功能,全面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5(15).

[2]李敏,郜富伟,陈长伟.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育人途经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7).

[3]苏锐,王海涛,李栋.全面育人理念指引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9(2).

[4]张镜宇,王韵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块化实训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8(5).

[5]苏涛,杨靖.大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开发[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8).

作者:张建新 单位:伊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