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理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课程理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课程理念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能力;多元化; 

    一、我国体育课程理念历史演变

    随着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小学体育大纲的改革,出现了体育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运动技术理念、快乐体育理念、体质本位理念、自然体育思想理念、成功体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和健康观理念等教学理念随之产生,所有各种理念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一)“运动技术观”体育课程理念

    建国初期,国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20 世纪 50年代初至70代末,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观受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影响,体育教育大纲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体操、游戏和田径为主,在教学实践中多从教育学和生物学角度考虑学校体育的实际和价值,运动技术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体育课程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程理念强调了体育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了体育在教育体系当中的地位,关注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下的我国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没有真正融合到教学中。

    (三)“健康观”体育课程理念

    2000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1-6 年级 体育与健康7 -12 年级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五大领域目标和六个水平目标。[1]

    二、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它需要独特的能力和结构。”[2] 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以及绝对的权威。教师教学行为是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而教学行为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

    (二)学习方式的创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必然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三)教学载体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然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何把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等等。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三、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对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教学模式等采用由教师自行决定。教师能否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等成了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整体的,其构成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学的设计过程实质是在教学选择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因素,确定教学实施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过程。特别在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下,备教学整合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3]

    (一)教学选择能力的发展

    教师具有为教学设计而做的教学资源选择的能力。自主性、启发性教学自然需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4] 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的选择对于教学有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教学目标选择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是依据具体学科和学生特点、教学的具体条件而制定的,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地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所能实现的课程目标不同。即使是教学材料提供了教学目标,教师仍必须决定哪些目标最适合于他的学生。[5]#p#分页标题#e#

    2. 教学内容选择能力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以及课外学习资料等进行适度的改编、拓展和开发,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需要。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要能够善于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与教学科技的发展,教学己迈入一个新纪元,面对自由、开放、多元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师不仅必须娴熟教学原则,更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有达到有效的教学。”[6] 因此,教师能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所选定的方法能够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能够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获得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总是要与一定的教学手段相配搭,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物质保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运用的有效性。不同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特性,没有一种万能媒体,也不存在一种使于各种学科内容和学习对象的媒体,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够用的教学手段。

    (二)教学整合能力的发展

    所谓整合就是将两个及两个不同的事物融合成一和谐的整体。因此,我们也可将教学整合理解为将教学中不同的因素如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融合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适合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 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整合能力

    教师把教学内与生活整合,即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整合。把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整合,把特定学习与已有知识经验、时代背景整合。课程的综合性还要求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同时,还应不断把握人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及关系;关注人生阶段发展与整个一生的关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整合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整合能力是教师把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目标,以利于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一种能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整合要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即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教授或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三)教学沟通能力

    教学不单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不管是内容的讲授、提问的方式、学生问题的答疑、学生学习的引导,都需要教师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沟通能力。

    1. 教学对话能力

    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活动。[7] 新课程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师注意师生的沟对话,要注意倾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而不是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任务上。同时,教师教学对话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住学生,从而让他们在知识的产生、构建、转换和再构建时有丰富的机会发展概念和技能。

    2. 学习指导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且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现代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8]现代班级授课制最大的弱点是不能有效地进行个别教学,学习指导能力也就成为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好的教学需要好的评价。而有效教学评价,其关键则在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也就包括学生学习评价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和自我教学评价能力。

    (五)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从教学准备开始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和变革学习方式的能力、机智幽默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

[2]Gary D. Borich.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M]. The fifth edition. Merill Prentice Hal, 2004: 3

[3] 钟宏桃.略论教师课程整合教学能力[J].广西教育,2003 (12).

[4] 肖川 主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02.

[5][美]Charlotte Danielson著,张新立译.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1.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2

自2004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实施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实际问题。

1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认识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来看,体育课程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它是由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和非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健康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实行课内外教学一体化,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行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确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从这四项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课程改革理念和传统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2.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健康实质上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即“三维健康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这就决定了它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切实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2.2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体育课内容选择,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及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思想脱节;教学方法单调,“放羊式”教学依然存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行“一纲多本”,在一定范围的教材内,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和学生选择,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对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在教学内容自由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兴趣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运动技术、技能和健康知识。

2.3重视和倡导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把课程的价值导向知识和技能,忽略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体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理念是把课程价值导向学生的主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构,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2.4课程目标多元化和科学化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标准》提出了五项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包括了两条主线,即健康主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运动主线(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健康主线是灵魂,运动主线是载体,灵魂为体育课程指明了方向,载体为体育课程提供了存在的依据。

2.5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过于重视“接受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更少考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而《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相冲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全方位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3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认识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以课程目标为宗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坚定不移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关于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国家教委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将体育课程由原来的单一的“学科类课程体系”改为“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体系。管水法等在《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提出如下结构形式,笔者认为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4建议

4.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先导的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的一次“格式化”,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课改试验的关注,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保障,形成上下启动、整体运作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3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4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1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教学观念落后: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是高校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落后,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不能把握高校公共体育的精髓。高校教师也不能准确的掌握高校体育改革的精髓,在思想观念上不能实现传统思想观念的突破,尤其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中还是走以前的老路。(2)课程设置的定位太过于形式化: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太过于形式化,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在教学的知识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上的可测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够强,教学双方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这些跟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有很大的问题,高校体育课程单一,定位不够清晰,大纲的灵活性不够,在课程的设置上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有很大的脱节。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计划不够灵活,没有处理好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学课程设置上严重脱节,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还是简单的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基础之上,体育课程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呈现明显的脱节倾向,没有处理好高校体育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统一。部分高校教材内容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够强,高校地域特点不够明显,而且在教材中得不到体现。(3)教学评价方法陈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比较单一。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缺乏积极性,不能够体现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民主化,这些非技能性的评价标准,使得高校评价体系不够客观,太过于侧重终结性评价,缺乏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方法的落后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意识上比较薄弱,体育教师对于教育本身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课程上主观上追求学历,出现了过于注重文凭的思想误区。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改革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大部分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以定量评价的方式我诶住,太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在课堂上也是把学生的运动技能放在首位,这样的课程体制对学生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双管齐下,既要注重学生的成绩,也要注重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通过课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高校是我国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先进的单位,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之下,高校拥有更好的教育教学力量、先进的体育设施和教育理念,因此,应该有更加先进和更加多样的教学内容,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来看,因为受到教学师资水平的影响,受到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并不能设置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上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3)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分班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但是体育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以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笼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班计划教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刚入门的同学进行技术培训,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加强技能学习,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去,反复的低层次教学只会降低学生的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技能。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思想观念的形成,把学生的健身意识做为体育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指的是体育课的学习,应该将运动训练加入到课程改革当中去,形成多层次的课程结构模式,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该考虑到学科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我国多民族的需要,根据高校地域的特点,保留较大的灵活性,吸纳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不同高校的地域特点,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保留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特点的前提喜爱,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内心真实的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体现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形成以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重视发展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砸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出现了不能适应时展要求的问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近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问题逐渐凸显。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老师应该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树立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改革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评价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英.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5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发挥自主研发的课程资源的优势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合理进行体育自制教具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热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教学时,教师和学生课前一起制作了“短跑训练协调性与频率练习梯”(如右图所示)。该教具取材容易,制作也比较容易,将透明塑料带按50厘米剪成10段,然后用5米的尼龙带以40厘米的间隔连接。其可以广泛推广使用,主要用于提高短跑训练的协调性与步频。使用方法是练习者从一端开始,单脚或双脚也可单双脚交替跳入梯子的方格中。在业余训练中经常地运用此教具进行步频和协调性的练习,开发出了队员的自身潜力,提高了运动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游戏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效率

通过设置游戏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体育训练效果。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游戏环节。尤其是户外运动项目,更应该为学生搭建游戏平台,在游戏中训练学生的体育活动技能,增加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使学生从中感知体育运动的价值,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体育训练效果。比如,在进行“双人跳短绳”的教学时,在基础知识学完之后,我设计了游戏环节,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进行双人跳短绳比赛。合作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再进行双人跳短绳训练,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之间配合默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提高体育教学的直观效果,实现高效教学

多媒体以其直观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体育教学也一样,很多知识点需要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视频展示和图片说明,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体育过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性。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更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小学生喜欢直观的教学素材,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科学选择多媒体手段,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现高效教学。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立定跳远的动作讲解视频。每个步骤都是通过图片定格、文字提示、语言讲解来完成的,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立定跳远的几个环节。即:(1)预摆:两脚左右自然开立,两脚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两臂向前后方向摆动,前摆时两腿要伸直,后摆时要屈膝下蹲以降低重心,且身子要保持向前倾斜的姿势,手臂尽量往后甩,以保证身子的平衡;(2)起跳腾空:两脚迅速往后蹬地,手臂快速往前上方摆动,同时让身子充分展开;(3)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小腿尽量往前伸,两臂快速往后摆,再屈膝落地。学生看完视频,通过对视频、图片、文字的感知,深刻理解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在实践训练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了一整套的立定跳远动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高效教学。

四、结语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6

关键词:生本理念;体育教学

生本理念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地指导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出发,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推进体育教学进度,全方面地优化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健康的体魄,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积极地发展。

一、深入贯彻生本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快乐,还能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心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而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定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合理科学地增加运动教学,从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最大程度地得到体育锻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教学设计上更具有针对性,让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例如,现在学生大多都很喜欢篮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制定篮球的训练。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还能让学生学习到体育课堂知识,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能更开心快乐,放松课堂上的心理压力[1]。

(二)根据学生的情况变化,在教学中突出人性化、科学化强制性的教学非常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进而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现在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学生们的身体发育也比较快,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调整教学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女生生理期期间,学生的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变化。这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女生的生理发育问题,如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观察学生情绪变化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们的情绪变化及其他突发状况的发生,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生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让学生在体育课程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2]。

二、坚持生本理念推动体育教学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生本理念,就是突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其从学生发展出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的主体位置,重点在于学生自主空间的创造。体育课程不仅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也是为了让学生释放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因此,为了推进体育教学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们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例如,在体育课程上足球教学时,因为不少学生比较喜欢足球,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相对会比较活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足球技能的教学外,教师师还要适当地给学生们创造自主活动空间,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出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让学生自由训练等,在提高学生足球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爱好,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创建良好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发展。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够提起学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进而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课堂效率。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进行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综合体育状态进行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评价内容必须得真实有效。教师根据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生本理念进行体育指导教学,针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促使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有不断地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进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希.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开展个性体育教学——对新课程理念下职高体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中),2012(12):37-37.

[2]孙福俊.充分显现职教特点开展实用体育教学——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职教体育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2(5):120-120.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7

 

新课程改革的出台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形势下,高中体育教师也需准确解读体育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后不断反思总结,这样高中体育课才能获得实效。   一、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和解读体育新课程理念,是有效开展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前提。其中,有四点理论需要高中体育教育特别关注和充分解读。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兴趣来开展。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在教学中受益。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更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课堂内容的安排要服从于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个性,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以及体育学习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体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竞技性,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能让学生进行比较、分出胜负的比赛内容。课堂上时间的安排要服从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要使学生感到课堂时间对他们是开放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表现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怕出错,敢于发言。   2.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三动一导”的教学模式。“三动一导”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往往还需要在课后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加以巩固。“家庭作业”不仅要有技术方面的检查,还要有素质方面的练习。如在广播操的考核过程中,一般以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要求每组自编两节广播操,自定义名称然后进行练习、表演,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给出成绩。在课后也可以提一些与学生的实践相贴近、易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总之,体育教学中,要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3.课堂提问应贴近学生实践。   (1)问必有因。首先,精心设计问题,有疑而问,问在要害之处,问题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必须有助于整节课主要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清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其次,不要只把最难的问题推给学生,而要适当地铺设台阶,让学生经过思考后一步一步寻找到方法,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2)有节奏提问。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把思考的结果原因说出来,这样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动脑思考。   (3)重视每一次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想后答。对于几个学生回答有冲突的信息,师生要共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真正解决疑难。老师对学生的疑问,一定要有交代,不能含含糊糊地绕过去。   三、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方法   1.教师要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师首先要对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知道这样一个教学的规律,即:一开始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技术,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技术模式。著名跳高运动员倪志钦在基层上跳高训练示范课的时候,因为教学过程的需要,黄健教练让他做一个错误动作,可他反复做了几次也没做出来。当有人问为什么做不出来时,他说因为他的教练从来就没有教过错误技术动作,所以无法做出来,这就是在技术教学中严格要求技术动作的结果。   2.教师课堂语言要精炼准确。精讲的本质特征是主次分明,讲在要害之处,讲在非讲不可之处。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无论是学习新内容还是纠正错误技术,教师精确地使用指导语言至关重要。满堂罗嗦、没有主次、不得要领的讲解,是难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因此,每次课的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关键问题,一定要明确表述。   3.授之以“渔”。练习方法是指根据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身体活动有意识地反复做某种动作的方法。这主要包括: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练习法和比赛练习法等。笔者始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应如何练习,如何更好地协作。如在教学生如何倒立时,应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保护和帮助他人,并让每个小组的组长保护与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动作,然后这个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练习方法,学生才能积极、有序、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四、对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关注学生需求。在新课改教学理念引导下,老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热情,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   2.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有人曾对某市10所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敢于向老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最终能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4.重视三维四标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培养。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广大体育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因此,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搞花架子,也不是搞形式主义,就是要狠下心实干真改,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如何引导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上下真功夫。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8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评价对我们高中体育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也更新。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既需要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必须不断地研究适合新形势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健身运动的人也逐渐地多了起来。现在我们可以说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健身也已经成为了人们交谈之中的热点。在高中体育课程之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位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技能,养成利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需求,关心学生成长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新课程的最高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加以解决。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体能和体育基本素养的不同;教学活动之中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平等地参与进来;注意在体育活动之中让学生不断发现生活的乐趣;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等等。   三、着力打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不断调整师生关系,最终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和谐是新课程理念得以贯彻实施的基础与前提。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教师就应该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在教学之中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成绩不理想、身体条件不好的学生更应该加以关注,多多地对其表示自己的关心与鼓励,真正地以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教学活动的评价者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多多地进行引导,让其也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来,不断地促进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变成我们的宝贵财富。如在进行广播体操的教学之时,我们就可以不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而是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之中,让学生先通过多媒体完成对体操动作的观察、模仿、学习的过程,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各个动作的基本要领,而教师则是在整个过程之中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引导与促进。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四段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形式过于呆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是教师提前规划好的,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异样的举动。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就会对体育课程丧失兴趣。在此过程之中,想要正确地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学会对所遇到的问题自主地进行分析与解决。当前,新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层出不穷,情景教学法、动机迁移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等不一而足,这就为我们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机动地将各种教学方法融合到同一节课之中,并不断地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竭尽全力地让体育课变成学生开心的乐园,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到上体育课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挖掘教材之中的内涵,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为造就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全新人才而努力。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和教法,就一定会取得新课改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