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中微运动理念的融合

中学体育中微运动理念的融合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延边自治州、松原市、通化市、白城市、白山市、辽源市等9座地级城市重点初、高中的现行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近年来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研究论文等资料进行查阅,关注有关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改革成果,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访谈法:本研究对三个层面的人群进行访谈,一部分是对学校体育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一部分是对继续教育学院的有关教师进行访谈,另一部分是对调研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对体育教师访谈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当面访谈,二是通过QQ等网络形式进行访谈.实地考察法:本课题研究对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及开展情况进行抽样实地考察,得到研究所需的客观资料.

2微运动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

2.1“微运动”理念评述

“微运动”是进入“微时代”新兴的一种健身方式.它兴起于办公室里“久坐族”进行徒手或利用简单器材的健身活动.它是在“微博”、“微信”等信息时代背景下,在灵活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徒手或采用健身器械进行练习的运动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渐进性抗阻训练体系.渐进式抗阻运动开始是以运动医疗康复为主要目的开展的.美国学者Sisto.SA等,通过研究发现渐进式抗阻训练对长期性疲劳引起的慢性病有明显的恢复作用.日本学者新井光男等,对渐进式抗阻训练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渐进式抗阻运动对改善和提高本体感受器和前庭能力有显著的作用.我国学者也开始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渐进式抗阻运动对偏瘫患者下肢康复的影响等等.随着“文明病”的不断加剧,该运动逐渐成为“白领阶层”健身的重要方式.由于它以个体运动为主体,具有明显的时尚性,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徒手或采用灵巧的器械在办公室、家中、公园、广场等场地进行健身锻炼.因此将该运动称之为“微运动”.与其他的健身运动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以具体的个体为对象,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强度和量度的练习,极大地突出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以满足自我的兴趣、需要,发展个人的创造性为主.第二,极大地减小了对时间、场地和运动设施、器材以及运动同伴的依赖性.人们可以依据短暂的、零散的休息时间进行有效的身体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既可以独自操作,也可以与同伴协同完成.第三,能够开发智力和体验趣味.“微运动”不是固定不变的运动模式,而是根据锻炼目标、兴趣爱好、器材特点、运动情景等客观条件变换运动方法进行丰富有效地练习.一个弹力球有很多种玩法,如何进行变换练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这种不断改变带来的新鲜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运动兴趣,同时也促进智力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能够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减缓压力,调剂生活的同时,还能开发智力.第四,微运动还有“非技能性”.与其他的运动相比,微运动更为重视方法,即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何种运动,达到何种目的,而对运动技能的要求则相对较低.

2.2微运动理念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相似度

新出台的《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新体育课程的基本思想.这一指导性的文件引起学者们的深思.有研究者对体育课的定位进行了质疑,体育课改的目标是“健康还是学习技能?”影响健康的因素太多,体育课的价值如何取向?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表明了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体育课不仅要担当健康学生体魄的传统重任,还要挑起满足心理健康、开发智力、完善人格等教育功能的重担.改革就是要把体育的教育功能实现最优化.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得到有效地解决.学生通过鲜活地体验和参与,通过运动进行发泄,通过运动促进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等等,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以改善,心理水平得以提高.体育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何让广大学生热情地、广泛地参与,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阳光和快乐,充分体现体育的平等性、趣味性,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思维惯性中,我们常常认为体质的强弱与运动能力相关,而把智力因素放在隐形的位置.即便是认识到智力在运动中的重要性,也很少逆向思维运动对智力产生的影响.运动确实能提高智力,关键是看什么样的运动和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运动.不仅仅是团体项目的战术运动体现智力因素,个体的运动同样处处需要智慧.同样的一种运动,谁能玩得更好?谁能学得最快?谁能掌握得最好?谁能创新得最合理?都需要积极思考,细心发现,进而使智力得以开发.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等教育功能上看,微运动能够同时满足上述要求.此外,体育课程改革还应兼顾学校、学生和家长三者的需求.但是往往学校、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的需求是相悖的.就目前看,学校要安全、要升学率;家长要健康、要成绩;学生要轻松、要乐趣.因此,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协调三者的需求,这就对课程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体育老三样,即体操、田径和球类,很难满足新体育课程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早已经在各种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中出现.李宁等在“试论在中小学开设校园健身课堂的可行性”研究中,对家长和学生在校园开展健身课堂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以上持支持态度.众所周知,“健身运动”需要一定的体育消费,并且往往费用不菲.健身课堂走进学校,能够获得家长们的支持,说明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健身活动是非常重视的,对新鲜的体育课程亦是欢迎的.从教学内容上看,微运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综上所述,微运动理念走入校园与中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基本一致.

2.3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的优劣势

2.3.1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的优势

由于微运动的健身性、智力性、趣味性和个性化特点突出,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另外,微运动的优势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起到促进和巩固作用.“微运动”在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快乐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掌握健身的理论、方法,使学生会锻炼,懂健身,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使学校体育课程的“满足度”得以提高.据广大中学一线体育教师反映,“课越来越难上”.如果课堂强度大,学生、学生家长甚至其它学科教师有反对意见,认为体育课影响文化课学习.若强度小,被认为是“放羊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找到“宽严相济”的度.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不易察觉,体育教师的压力骤然增大.“微运动”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采用安全、有效的教学内容和运动强度.

2.3.2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的短板

首先,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准备.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关键.微运动进入中学体育,需要体育教师能够掌握渐进式抗阻运动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由于微运动的“非技能性”,对广大中学体育教师的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们接受培训,近距离接触微运动的相关器材,学习健身方法;一方面要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案,甚至编写教材等,给广大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量.虽然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宋会君教授认为“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不仅是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体育教师地位与教学质量和专业化程度息息相关.从发展的角度看,体育教师自身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此外,由于渐进性抗阻运动在国内流行程度不够,举办的培训班较少,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展开合作,也是制约教师培训的重要因素.第二,微运动要进入学校体育,需要有关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其中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论证、审批、政策支持,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培训部门的合作等等.再次,经费问题.包括必要的场地设施建设、器材采购以及教师培训等.

3微运动理念植入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构想

3.1教材选取的最优化

微运动成功登陆学校体育的重要一环是教材的选取.好的教材将给体育课改带来勃勃的生机.因此,微运动系列教学内容要首先进行设计论证.围绕科学性、趣味性、个性化以及学校实际条件、师资情况、学生家长意见、教学方式方法等主客观条件的相关因子进行权重,建立教材选取的最优化模型,然后按照这一模型对合适的教材认定,并根据教材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和课时分配.

3.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检验中学体育课改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而评价的标准既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结果科学性、客观性的重要保障.因此,评价标准的确立,不仅要吸取原有体育课达标评价的经验和成果,还要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对原有评价体系进行有益地补充,体现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使评价客观有效,简单易行.根据体育课新课程改革标准,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应包括身体指标、心理指标和学习情况指标。

4结论

1)“微运动”健身性、趣味性、智力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符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理论上存在较大的可能.2)“微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提高体育课堂的满意度,是其“登陆”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特点.3)“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的主要短板在于教师培训、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经费等问题.4)“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应做好教材选取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论证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确保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赵刚 金炳鲁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韩国国立昌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