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论文范例6篇

体育健康论文

体育健康论文范文1

健康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黄帝内经》精辟指出“上医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1元的预防投入可以节省医药费8.59元。临床经验表明,又可相应节省约100元的重症抢救费。所以说,有效的健康管理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2体育教学与健康管理

体育,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教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提高全面素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来就是为健康服务的,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很早之前,体育课就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而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为学生的体质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体育教学影响的只是一个方面,作用是有,但不是唯一的。体育教学不单纯是传授运动技能或技术,也不等同一般的身体锻炼。它首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康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人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是为人的终身健康服务的。健康管理是人对其身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对个人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出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防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3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3.1树终身健康管理的理念

高职校的学生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精力旺盛,总以为病不倒,垮不了。学习最重要,不锻炼身体也无妨。年轻人往往忽略体育锻炼,缺乏健康管理的理念。抽烟、饮洒、过劳、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大有人在。人们之所以经常出现这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对其危害性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健康管理必须贯穿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当身体出现各种微小的病变时,能及时发现、预防,预防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3.2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规划

每个人的健康需求是不同的。人生的不同阶段,健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大体可分为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这三个时期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学的特征不同,因此其锻炼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生长发育期的要求是促进生长发育,成熟期的要求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沛的体力,衰退期的要求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高职校的学生在管理健康时,进行运动锻炼主要是张扬个性各释放压力。可从事相对激烈、对抗或强度转大的运动。豆芽菜型个体可从事健美锻炼;小胖墩型个体可从事减肥锻炼;中年时期锻炼的强度就要开始下降,主要从事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老年时期应从事更低强度的运动。

3.3掌握科学的锻炼、保养身体的知识与方法

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群。运动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每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锻炼方式,并科学地进行健身锻炼。在运动中要学会评估合适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并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

3.4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可理解为人们的较固定的行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种说法,并无定论。我们可以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去寻找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主要是遗传的因素,后天的有环境因素、营养饮食因素、生活作息规律等等。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我们应该对影响健康的可控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生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是由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接受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而这些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各种定型,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习惯。习惯形成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监督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合理的膳食、锻炼的习惯、良好的心态。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课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方式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3.4.1合理的膳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营养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饮食营养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迅速的变化,部分居民膳食中肉类、油脂的消费大幅度增加,导致膳食向高脂肪、高热能、低谷类的不正确方向发展。因营养问题所致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且此类慢性疾病已成为人们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我国约有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所以讲究营养要讲合理营养,也就是每日由食物摄入营养物质要适度,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体育教学中有机会要向学生讲述如何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吃得有利健康。要让学生了解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等七大营养素。了解饮食营养的原则。如食物的数量应满足能量的消耗;食物多样营养平衡;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合理的膳食要求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均衡。现在年青人不吃早餐大有人在。因为早上睡懒觉,没时间吃饭或错过了早餐时间。人体经过一晚的代谢,早餐是最重要的。不吃早餐因影响胆汁液的分泌还容易形成胆囊结石。不良的饮食习惯有:暴饮暴食;长期偏食;饮料当水;零食当正餐,光顾不卫生的小食摊等等。

3.4.2锻炼的习惯

体育锻炼被人们作为维护管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大量的科研数据作证明的,也已被人们熟知。科学的锻炼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都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手段。经常参加适合个人特点的体育锻炼是保持人体生理机能,促进健康的方法。体育锻炼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3.4.3良好的心态(情绪)

要管理健康必须要会管理情绪。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种种迹象表明,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管理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管理健康就要管理好心态(情绪)。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机制是长期的、持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机能失调。如果不良情绪经常出现,长期存在,它会引起过度的神经紧张,造成机体的病变。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高血压等,进而导致一些器官、系统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紧张的情绪刺激可通过下丘脑及其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如影响T淋巴细胞的成熟,抑制抗体反应,降低巨噬细胞的活动能力,干扰淋巴细胞的再的循环,抑制y球蛋白形成,降低抗体活性等,从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细菌或过敏物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时,机体免疫力功能的抑制也是引起肿瘤的原因之一。体育与健康课上,要让学生防止不良情绪致病,就需要教会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及时化解那些强烈的、持久的不良情绪。体育与健康课上,体育教师要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加强修养、心胸坦荡。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就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个人如果能淡泊名利,就会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反之便会自寻烦恼,早衰早丧。做人一定分有信仰,修身养性,仁智者寿。有了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就能承受不良的刺激,把不良情绪的反应降到最小最低,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2)掌握心态和情绪的调节方法。如何调节与控制过量的情绪反应是学生的一项心理素质。方法很多,主要有调节需求(降低欲望)、知足常乐;意志控制;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分散刺激;放松精神;积极预防;药物控制等等。

4小结

体育健康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

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2006年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1]。这一结果公布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在惊诧,有人在质疑。笔者认为,虽然引起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然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中,下降幅度有所不同,在解剖形态类指标里,围径下降的幅度高于长度;而生理机能又高于解剖结构;运动能力下降的幅度又高于生理机能,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体质下降的总体规律是受遗传影响较大的指标下降的较少,而受体育运动影响的指标下降最为严重。可以说,学校体育工作是难辞其咎的。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

(一)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落差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饺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后开始了新一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同步标准化,其表现在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统一的考试评分标准,将不同的学生限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致使他们的智慧和潜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和挖掘。经过多年努力,高校和一些中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项上体育课,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课成了学校诸多基础课当中内容最丰富多彩和气氛最生动活泼的课程。但是,著名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改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总是渐进地,动态地按一些步骤进行的。有时并不能完全符合设计者预期的目标,在体育课改的6年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1、本次体育课改革指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即新的体育教学应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发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体育要求。在教学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和舒适”及其“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表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失去了作为教学活动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体育课变成了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的玩耍“天堂”。如有的学生选择室内项目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有的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是因为害怕病劳或担心影响学习,他们在体育选项课上仍然表现为消极、被动、困惑、迟缓。

2、体育课改提出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一时间学校体育教学以快乐体育为中心,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降到了最低点,有些学校甚至删除了如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其理由是这些项目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然而这种偏激的行为几乎忘记了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与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那就是遵循问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笔者认为,一些竞技项目是经过前人千百年的提炼,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心血总结的技术技能和方法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3、体育课改放松了对体育教材的要求,因而有些体育教师直接把运动素材搬到了体育课堂,认为运动素材就是体育教材,没有对运动素材进行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等改造。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精选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运动素材是体育教材的基础,运动素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体育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教材,卓有成效地把运动素材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创造性的角度整合转化为体育教材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课改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目前大学扩招,中小学班级容量又都在60人以上,无论师资和场地器材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由于主观上解决不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造成当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客观上严重阻滞对学生的指导、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某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上几点都是近来体育课中最普遍的现象,由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心理感受和兴趣.忽视了一个最为核心的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身体感受,那就是科学的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与运用是要有其科学的要求的,并且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有效的增强体质。

6年的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较大的6年,并还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无论是巧合还是有相关因素,学校体育应负有直接的原因,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得到实施,具有不彻底性。课改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来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的r7],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改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二)课外体育锻炼只是口号

由于课改在某些方面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而被那种过于“满足学生兴趣”的思想所代替,因而课外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教育部在1999年发出《关于假期、公休日党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少工委决定从2001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处文体活动工程”,《学校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也被社会普遍承认。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在被调查的38万多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而且与5年前相比,学生的肺活量、耐力等素质水平是呈继续下降趋势。

(三)学校体育管理方面

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方向,所以领导重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不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是学校领导在明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社会时,在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中小学要的是升学率,大学扩招后成陪增长的生源导致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加之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于是学校置国家有关课程规定于不顾.随意占用不安排或少安排体育课、体育活动,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减少,学生体质健康别说增强.不被彻底损害就好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抑制措施

(一)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上好学校体育课

首先:要保证体育课开足,不被挤占。各级各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严格执行,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不能以任何名义挤占体育课时,其次,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1、重实效.而不拘泥于课的形式。结合本地实际与时俱进,地制宜,伞面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适合本饺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注重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好的能力和素质结构,坚持终身学习,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交流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领路人。

4、通过健康与体育、健康与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等,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教育学生如何以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改善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休息等长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调节学生身心、行为的健康。

(二)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各级学校管理部门,都应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其当作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来抓。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学辅导员,学生家长,中小学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超级秘书网

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全校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2、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建立课外锻炼及检查、评优等制度,保持课外运动竞赛的经常性和群众性。

3、改善学校体育的场地和设施,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设施陈旧的状况,通过拓宽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加大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加强体育场地的管理和维修,鼓励班和学生自购某些体育器材,寻求企事业单位(个人)赞助等,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校体育俱乐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体育健康论文范文3

1.1理解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出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等同的认识偏差。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取代。还有某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只能流于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压力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宣泄,以致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1.2课程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偏重知识性和理论性的传统的课程观念是落后的,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课程观念的落后还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模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知识而缺乏了实际体验和操作性,忽视了学生潜能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达到调节心态和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创设情景、设置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亲身体验,以达到调节心态的目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理论的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训练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理论,也让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具体实际问题服务。

1.3教学内容局限,关注不够全面

教学内容局限、不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地关注、有效地解决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现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理论覆盖面宽泛,针对性不强现今,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偏重理论教学,而教学理论也多以较为宽泛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学。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而宽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显得势单力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类型心理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1.3.2教学多疾病模式,预防性较弱有调查统计显示,自1995起,13年间14家出版社出版的20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或专著中,研究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当前高校中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大多以心理问题为内容,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把教学的关键点放在对少部分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诊治方面,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性咨询,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的进行。1.3.3人群指向较笼统,区别性不大有学者对5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有28%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38.96%是大一新生,35.71%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占有25.32%[2]。大学生自身状况、成长环境等各不相同,进入大学后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的差异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不同的学生都简单地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没有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别,因材施教、分类教育。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有可能因为疏忽造成严重的后果。

1.4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

目前,在高校感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多由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或行政管理人员兼职,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较少。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师资力量不容忽视。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类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分类体验教学模式旨在以“分类教学”、“体验教学”及“分类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发展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理论课堂上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以及课堂外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

2.1分出学生类别,分类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具有其特有的属性或特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分类、因材施教,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分类教学也不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类,分别加以教育。而是旨在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形成类别的教学观念,是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念。要将这一观念溶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并或采用分类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扮演,分别去体验不同角色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或引导学生互换角色,模拟体验对方身份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既帮助学生切实地体验不同问题的处理方法,也能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能力。2.1.1不同的生理属性针对不同生理属性的学生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来考虑:①健康状况不同。疾病或残疾学生以及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在校园生活适应、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常常出现一定的困难。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运用社会支持、心理调适等方法,从问题源头出发,本质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协助其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②性别不同。根据学生性别属性的不同,依据不同性别的生理特征区别对待。如对待男性同学,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其改善网络成瘾现象等。对于女性同学,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在面对性别偏见时做好心理调适等。2.1.2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包括:①生源地不同。对于农村大学生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帮助其提高应对挫折的耐挫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帮助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②家庭组成不同。相对于普通三口之家,单亲家庭及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值得关注。要多关爱、多引导,了解他们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培养他们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和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③贫富状况不同。对于家庭较优越的学生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勤奋、简朴、节约的生活习惯。对于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学生,要鼓励、帮助其理性、正确地看待贫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2.1.3不同的专业年级理工科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较文科生严谨,常常过分追求完美,而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更加细腻敏感,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所以应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不同专业,区别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大一新生常见适应不良问题,而毕业生多因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不适,因此不同年级也是分类教学的重要类别之一。[3]2.1.4不同的问题类别不同的学生个体都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网络成瘾问题、恋爱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等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不能笼统地对待。

2.2增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教学

体育健康论文范文4

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利益主体,从而影响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程及其效果。之所以选择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视角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旨趣直接指向现实的人和人的利益需求,而人是决定任何一项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要素。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亦是如此,它的成败与政府、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学校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紧密相关。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同利益主体的表现与冲突。另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行为,某个人或某一类人都不能对其行使独立控制权。由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及被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本研究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为:1)核心利益相关者。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主要指校长)他们是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2)重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引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属于重要利益相关者;3)边缘利益相关者。是指以社会“第三势力”身份出现的学生家长、社会组织、媒体等,属于间接利益或次要层次的边缘利益相关者(如图1)。

2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2.1政府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多数情况下是指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本文所指的“政府”是狭义的概念,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称。2.1.1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是以国家本位论为其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国家利益是其主导追求。它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委托、任命专门的研究机构或专业人员对特定课程问题展开研究;制订和设计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针、政策与文件等,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监督和检查各个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执行和实施情况;组织、领导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审定、审查,组织机构和人员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从而进一步对课程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以促进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它所内含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需要,以便使学生通过所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最终能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有益人才。[4]2.1.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地方体育课程决策权力,地方利益是地方分权型课程的主导追求。其领导和决策机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包括省级以下的有关教育行政机构,地方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承担的体育课程责任和义务是:一方面地方分权型课程的主导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即,遵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安排,贯彻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规定;另一方面,地方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地区公众利益和要求的反映者、聚合者和代表者,要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的出发,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地方适应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2.2学校

学校(这里仅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下同。)既是执行课程计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理想课程转变现实课程的主阵地,因此学校的课程利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是属于政府办学,虽然有一些民办学校存在,但政府对学校的控制依然是存在的,所以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利益诉求首先是统一到国家与地方对体育课程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从本学校实际以及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状况,根据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资源,以能反映出各校办学特色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体育文化需求。

2.3体育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5]体育教师同样发挥着传递知识、技能和培养人才的作用,使得体育教师成为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利益主体。一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忠实执行者,要接受和服从国家的利益并与其保持一致,这也是体育教师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课程改革会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和思想,他们也有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利益的诉求。

2.4学生

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多级利益主体之一。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兴趣和想法,这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并不完全相同的身心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的各种特征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利益需求。

2.5家长

在我国,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限于学生的管理,很少有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决策中来。国外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国家纷纷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公众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课程改革的权力,一方面,学生家长有权利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情况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家长有对孩子体育课程学习的期望,同时也有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一直被看做是一个学术问题,家长在学术问题面前就丧失了话语权,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基本处于隔离状态。

2.6其他社会组织和媒体等

这里的社会其他组织主要指的是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社区和媒体等,由于本研究针对的学校仅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所以,上述利益主体也不作为主要的利益主体进行讨论。

3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分析

3.1国家、地方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般来说,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博弈是一种纵向博弈,当课程改革有利于本地区、本学校的利益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会不遗余力地贯彻执行,但当其不符合本地、本学校的利益时,地方和学校就有可能出现政策执行阻滞。[6]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敷衍。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做表面工程,把一个有机完整的课程改革政策加以随意分解、随意更改,实行“实用主义”的原则,如中考体育虽然提高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但各学校都是以应付为主,而不是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内容来重视。二是政策抵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从局部或自身的需要出发对课程改革的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如体育与课程改革提倡重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体质增强,但各地、各学校依然是抓应试这条命根,纯粹为了本地发展或官员的政绩,体育课不开足、开齐,被挤占现象屡见不鲜,把截留的体育课时增加到一些升学考试科目、统考课程中去,导致体育课程改革流于形式。三是政策附加。许多地方和学校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课程改革中没有按照课程改革规定执行,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挪用、占用学校体育教育资金等问题。从以上分析发现,地方和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机构,其利益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它首先要使自身的利益与课程改革的整体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而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和学校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一部分,地方要考虑地区教育发展需要和公众需要,学校要着眼于自身的发展,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和学校利益的双重性特征,导致他们彼此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

3.2行政主体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三级管理体制下,主要的行政主体是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本研究将就政府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两个层次进行描述分析。第一、政府(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政府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与国家、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之间的冲突。我国的体育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影响,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都是现成的内容、标准,体育教师不参与教材的制定和选择,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第八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改革,它是以课程为核心涉及到了整个教育体系。一方面,借鉴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在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进行了改革,但是实践告诉我们,改革的措施缺乏操作性,使一线教师感觉困惑;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以及工作强度很难保证“目标引领的内容”是实效性的内容,大部分教师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庇护下,尚不具备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的能力,其后果是割裂内容的逻辑内涵,否定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内容的层次性和衔接性,这种零散的、不能互相承接的课程,导致体育课改的质量下降。[7]第二、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学校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场所,在这个利益场中,冲突行为隐藏在学校教育活动的背后。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凸显了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其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学校和体育教师都能够积极开展课改,学校管理者能够主动支持,这时候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利益诉求基本是一致的,冲突也是最少的。第二种情况:学校积极进行课改,体育教师消极课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由于得不到体育教师的支持,会损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学生的素质、学校特色都难以提升,两者之间必然产生冲突。第三种情况:体育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学校消极课改。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付诸实践,但是体育教师要承担课改所带来的风险,这时候两者之间也会产生利益冲突。第四种情况:学校和体育教师都选择消极课改。可见,利益是体育教师行动选择以及是否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当体育教师在行动中找到利益结合点时,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而当体育教师在行动中未找到利益结合点时,就会表现出消极性与不自主性。

3.3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冲突

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与学生的兴趣之间的矛盾;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新课程改革提倡从学生兴趣出发,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学生的想法安排教学、想打比赛就比赛、想自由活动就活动,课堂整个都交给了学生。这种做法歪曲了课程改革的利益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利益。此外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改革对学生培养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在当前课程改革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跟以往的课程有很大不同,这些新理念、新结构、新环境、新任务、新格局都使体育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隐晦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使体育教师一般与守旧或稳妥的意识相联系,表现为由于担心改革可能对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对改革不轻易认可。

3.4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利益冲突

体育教师与家长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对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偏见还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从思想观念上就禁锢了体育教师的地位。如某学校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家长一致认为,体育教师不适合当班主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体质不好、学生出现体育伤害,这都是学校和体育老师的原因,这种利益冲突表现在目前是尤为严重和突出的。

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矫正

4.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主体上的平衡

在我国,国家所倡导和奉行的基本利益原则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一旦它们之间发生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第八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改革初期,是由少数带动多数共同发展,事实上我们也正是按照这样改革思路逐步推进的,然而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如果利益主体仍旧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改革的目的就难以实现,也就是说,由谁来“设计”改革决定着改革的发展方向,各执一端的利益追求现在已很难再占支配地位,人们往往会趋向于关注各种课程利益的和谐与融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征得各利益主体的广泛认同,即行政、专家学者、体育教师、学校、家长相互结合才具备充分条件,努力使各种利益团体的利益表达致和谐状态,课程改革的设计才会出成效。恰如泰勒所言:参与课程编制活动的人员和机构包括个人、团体、全国性协会和国际组织等,没有哪一个国家是由某一个机构或个人来进行课程编制的。[8]事实上,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找到一种适当的平衡,都在不断地探索着课程改革中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协调起来的可行方式,其结果是使不同利益群体的课程利益和权力分配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并有力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利益。

4.2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导向上的平衡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导向上的平衡主要应协调好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应从本国的需要出发,不宜盲目地要求与国际接轨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要充分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域差异化、内容多样化、目标多元化。对于借鉴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应从看差距转向看差异。如国外的体育课程都是小班化教学、有充足的体育教师配备,而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都是大班化,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所以说,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并不全是“为什么借鉴”的问题,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借鉴”。第二,对传统的清醒而正确的认识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改革必须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在“与时俱进”中加以完善,在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构建新的组织而发展起来;纵观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其发展变革注定是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它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调,在迈向现代化的继承中,实现课程自身的蜕变。所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也必须直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9]

4.3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机制上的平衡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第八次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但改革十余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它必须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事实上改革十年的经验教训也不断提醒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唤醒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变革意识以及参与变革的热情、主动精神和实际行动,因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潜力难以被有效激发,课程改革的效果难以保证,这也是前期改革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新课改”需要一大批“精英”,然而,就改革的整体利益而言,具体的制度创新多半不可能由不接触实务的领导者提出,否则便变成了“精英们”的单向控制与操纵,使改革又回到老路。因此在“设计”改革蓝图时,存在一个上层与下层、课程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对接和转换问题。因此,当下改革“顶层设计”,需要科学的民主意识和利益表达机制来保障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即政府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依然享有主动权,但同时要尊重并主动纳谏政府外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或意见表达,达成政府和政府外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整合。

4.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范围上的平衡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范围上的平衡,就是要能顾及总体,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状况,必然导致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条件还比较薄弱,场地器材无法保证,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我们不能笼统地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等作为改革的重点。审视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现状,在区域上看,西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是改革的重点区域,当前的课程改革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和“与国际接轨倾向”,缺乏对农村及不发达地区的必要关切;在内容上看,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与目标联动的各个层面(城市与农村和高中、初中、小学相衔接)的可操作的内容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从成效上看,提高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5结语

体育健康论文范文5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97年我校参加了北大儿童心理学系许政援教授主持的《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因素的研究、鉴定与培养》。在许徐教授和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智能、认知、个性、社会交往等70项测试与调查,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和训练。我们还建立了充满温馨气息的心理咨询室--"向大自然敞开心扉"。

在70项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又和美国宾法夕尼亚大学合作,在俞大维博士的指导下,筛选出48名同学,征得本人和家长的同意,分为四组,由我校两位经过培训的年轻教师从98年9月11日开始"乐观人生课程"。经过半年的培训,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明显感到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水平提高,开始能够进行一定的情绪调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心现健康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机,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对一部分发现问题的学生有点为时已晚,应面向全体,防患于未然。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一、研究的目的与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设计研究方案

1、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针对自己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地选择教材内容,开展组内研究。

2、根据年龄段,选择切入点。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就各个相同。因此,我们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以心理导向教材为依托,我们选择了低年级:《你能坚持多久》、《聪明的我》。中年级:《了解兴趣》、《怎样看待他人》。高年级:《尊重他人》、《寻找快乐》这六课书进行了全校的专题研究。

三、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潘东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级《怎样看待的人》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写鉴定,既看优点,也看缺点)这时再引起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小刺头"对小明的评价有没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启思明理水到渠成。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孩子们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给《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7、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寻找快乐》一课中,一个男孩子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况且离婚是他们俩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再说还有大姑疼我,我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听着这个孩的内心独白,老师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勇敢、善于调节自我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蔡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愿意做你永远的朋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坚信,这一刻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真挚的话语,同学热烈的掌声将永远激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8、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

①总结式。例:《怎样看待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一位曾有几千名科学家参与的登火星计划中承担重任的华人科学家说过:"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

②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欢迎的人。

③启发式。例:《了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现在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基础,让我们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出示投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④祝福式。例:《寻找快乐》(伴着"祝你平安"的乐曲)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不平之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就要降低欲求,寻找快乐;当你不被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你就要转移注意,消除烦恼;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就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样你就会心里充满阳光,脸上绽出甜蜜的微笑。请记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愉快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体育健康论文范文6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的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据统计,存在心里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1、关于学习(1)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2)学习目标、动力、兴趣等问题。2、关于人际关系处理。3、关于如何处理感情的问题。4、关于自我认知偏差。大量资料表明,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和退学的大学生群体中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以上观点可以总结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由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及时、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大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拥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活。经项目实践得出团体辅导方法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团体辅导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因此,笔者认同贾晓波、陈世平的观点: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方面具有实效性。较之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讲座,其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创造信任的氛围来促进成员共同倾听、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反映”(像镜子般反映出某位成员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澄清”(协助小组成员更加清晰的理解其所说所想)、“角色扮演”、“解析”(思考过去的决定与现在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团体辅导可有效消除孤独感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在成员间的交流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成为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使其了解到他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的境遇,就会相应地弱化自我的自卑感与孤独情绪。也相应地为成员提供一个可实现的参考目标,可以在团体中相互鼓励、进步,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团体辅导对消除孤独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参与配合会形成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并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成员的人际交往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2.团体辅导与个案相比省时省力

团体辅导成员人数较个案多,相应地时间总和也就少,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作人员较少的现状。相较于个案辅导的一对一帮助,团体辅导的一人对多人形式较有效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经济、有效。

3.团体辅导可有效模仿社会现实环境

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模拟环境下的现实环境,更有利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利富特(Lifton)所言“团体辅导提供给成员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景,接受多元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与问题。”团体辅导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使得辅导的效果更容易巩固。且有利于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班杜拉在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亦可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参加到自我认知团体中的成员,多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助、无力和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其赋予了平等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被肯定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事实上又打造成或改善了成员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4.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交往的沟通网络一般被认为有五种形态,分别为:链式、轮式、圆周式、Y式与全通道式。很显然,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即可以通过模拟相关训练使成员进行并习惯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训练。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寻找共同点、共情、真诚赞美、学会拒绝等;非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体态语言、触摸等技巧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

(三)激发自我潜能,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