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学论文范例

审美教学论文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1

(一)情景式导入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审美热情,进而引导学生满怀激情进入课文学习。例如,在上必修二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以下情境以带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雨是很自然的天气现象,而从文学上看雨,又是别有一番滋味,现在让大家以文学的角度分享一下对雨的看法。”,这时,学生会认真思索自己对“雨”的感受与认识,随后学生分享对雨的看法,如有学生说:“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雾中,有种烟雨缠绕的感觉。”;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秋天的雨,缠缠绵绵,却又不失清爽。”……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并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待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在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后,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对雨的认识与感受”,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听听那冷雨》课文学习。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并找出最能表达出作者对雨的情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并在优美段落、句子的朗诵中再次体味语言的美、及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逐渐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美的画面中,再次感受文章的美之所在。

(二)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教师在上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相关人物形象,并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教学时,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学生则认为是这句话已经将林黛玉的气派不凡表达出来;而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则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形象,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这些描写都以不同角度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容貌等展现出来。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学会欣赏其美感。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每个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及实际经验不同,使得其审美价值观有所不同,因而审美鉴赏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如可以通过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分析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语言中感受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上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应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简介及生平,然后告诉学生《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的:“苏轼因遭遇陷害被贬,心中郁愤之情,在所难免。但他却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坦然处之,不被消沉情绪所击倒。因此,此赋先自言愁,后自解愁,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此时,教师开始带引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中:“赋的第一段主要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与脉脉之情。学生此时可以想象出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江面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住,呈现出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壮观美景。当分析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语句时,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运用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描写方法,运用优美的语言将箫声的写得具体可感,犹如在耳边响起。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萧所寄寓的情感意境,激发自己的想象。同时让学生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体味意境美,享受美的洗礼。

二、小结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2

1.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为了使学生对世界有个更全面的认识,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触美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这种能力需要经过后期的培养,而美术教学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热情。因此,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有待加强,稍有不慎容易误入歧途,而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总之,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将审美教育当做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以充分发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养的作用。

二、师范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途径

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包括很多内容,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寻找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实践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可结合自身状况加以灵活的应用,为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1.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学生学习美术时,最先接触的是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的肌理、质感、色彩、线条等基础元素。但如没有美术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难对上述形式美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成为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组成内容。师范美术教学中,线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美术元素,线条的疏密、干湿、浓淡、粗细等可表现质感不同、形式多样的事物。因此,教师应从线条入手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即,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求学生加以认真的分析与欣赏,并要求学生进行白描训练,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加深对线条表现力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师范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首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析研究著名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表象的认识;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临摹课,通过实际动手促使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最后,根据课时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写生,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通过写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美术之美与社会、自然间的联系,无形之中实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无论是感受事物之美还是由此引发的情感反应均是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受审美理想的约束。同时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是非标准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法,例如学生讨论法,进行相关题目的创作等,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理想和观点的目的。另外,美术教师讲解作品时,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讨空间,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的说的都是正确的。例如,教师表达对某美术作品的看法时,应注意使用“我认为……”“我觉得……”等,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理解与认识并非不可改变,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观点,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次理解,以及全面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确保学生理性的分析、评价美术作品,避免评价的盲目性。

4.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一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肌理、质感、构图等知识,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另外,美术作为一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艺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引导和鼓励其去认识生活中的美,并加以想象去创造美。例如,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择典型的美术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从而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三、总结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3

正所谓,画家的思想境界高于自己的画笔,美术教学中在对中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艺术感受力。美术教学本身涵盖的伦理、思想、审美价值同样重要,而且缺一不可。美术教学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实践紧密联系,是中学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所以培养中学生崇尚真诚、善良、美好品质的任务是融于艺术感受过程中的,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美术教学最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技术性指导,把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认真观察,建构合理艺术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是时代赋予美术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传统美术课堂主要以绘画教学为主,教师把技法训练作为最终接受考试检验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机械性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对中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美术课堂上总是千篇一律地对着课本反复临摹,这种照葫芦画瓢式的教学模式只能教出毫无创新意识的匠人,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严重制约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没有把学生掌握的美术知识、艺术技法和审美想象力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才培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态势形成桎梏。严重阻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目标不一致。传统意义上的“以绘画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当代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审美对象及本质特征的艺术价值分析,不能从审美角度对美术概念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阐述。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与美育实践结合起来的审美想象力尤为重要,这是当前社会发展与素质教育对美术教学实践的期望,培养艺术人才要从激发审美想象力开始,诚然,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下更大工夫,把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融于美术知识传授与技法实践中。审美想象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只有在深刻认识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事物未来做出合理想象和科学预见,这样的审美想象才有价值,才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生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成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感受力和极其敏锐的直觉意识,把审美教育与美术基础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激发与引导,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美术实践人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同学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想象力。有效启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通过实践强化艺术审美想象力。

三、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动因

情感在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情感是美术创作的精神力量和动因,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美术作品都融入艺术家的心血。对于美术教学,情感融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美好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理性分析,进而通过心灵感悟,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观察、感受美的教学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因,因为一切艺术创作都需要激情。教师安排欣赏课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艺术性语言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作品,对各种流派、各种造型的名作进行欣赏,让他们理解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在美好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熔铸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在充满情感的融会贯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美术创作技巧。中学美术教学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形式、风格、技法,在欣赏过程中倾注感情,认真领会大师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对作品形成心灵感悟。使他们亲身感知作品的思维得以珍惜。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实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相结合的课程。

四、结语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4

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美术应当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性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认识文化与艺术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得到美的启发。美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当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的重要性。审美情感即是学生在学习或生活环境中所表现出一种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素养。现今对于学生的教育应当做到全面,而美术的教育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同时,美术作为一门可以通过感知美好的事物给人带来愉快高兴的一门课,可以让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之外,减缓压力。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应当是全身心的审美情感,是对一部好的作品所感觉到的一种美的体验和情感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是一种愉快及开心的享受。如果学生感到愉悦,那么他就会本能地喜欢上美术课,他会很自然地表现出情感的需要。美术教师在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情境中时,应当使学生感觉到有一种收获的享受。该情感体验是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学生将在体验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并日益丰富自己的这种情感。学生能够通过树立良好的审美情感来自己逐步提高及完善。

二、审美情感培养在现阶段课堂中的情况

(一)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态度

由于目前的课程的发展,初中的课程较小学课程来说多了许多。而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使他们将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必考的课程上。随之而来的是,美术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学生觉得美术这门课程可有可无。而美术课作为一门能够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课程,其重要性虽不如主要课程,可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门课。想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要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家长对于美术课程的轻视态度。

(二)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只要是教过美术课程的老师都会发现,如果想根据整本美术教材来进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多,任务繁重,但是教学的时间很少,所以教师只能拣一些较为重点的课程来教。这样会导致美术的教学任务得不到全面地完成,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残缺不全。在美术的课程设计安排上就有不妥,这些存在的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从而无法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种方法

目前,学生对于美术课的态度以及美术课程自身的缺陷是美术课一直以来无法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些原来对美术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在美术上发展的机会。作为教育者,学校和教师应当知道,美术课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它是一门极具意义的课程。现今社会正在高速发展,具有优秀的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目前各行业所追求的人才特性之一。若想成为这样的人才,需进行系统专业的美术学习。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建立学生的审美情感,并提升他们的艺术品位及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不仅能有利于学生的美术课程的进行,而且为学生学习别的文化知识打下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行。

(一)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若想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应当先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为基础。教师需要让学生开拓视野,让他们接触古今中外的名人的著名作品并欣赏,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享受。例如,在进行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们去欣赏西方著名的作品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让学生们在赏析古今中外的著名画作时,得到精神层次的陶冶。当初次感受这些著名作品时,学生只会是感觉惊讶好奇。这时,教师就应当有意识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了解、感受画家的生平作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同时根据画家的信息来正确地认知、分析他的美术作品,深入感受画家的创作目的以及作品本身的美感及内涵。当学生真正地可以独立赏析美术作品时,才做到了真正的审美感情的提升。

(二)认识到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积累的重要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的变现形式也不仅仅在于纸上,而是通过网络、影视变得多姿多彩。相对而言,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适合天性好奇的中学生,学生也会因此而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合理适当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使美术的欣赏课更加的丰富,有“锦上添花”的感觉。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给学生留下可以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审美情感会从一定方面影响到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会一直起到启发的作用,所以教师需对于艺术作品注入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会散发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做对于培养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5

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审美中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创造,学生同样需要创造。教师在备课时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主观上师生的自主和谐,这样主体和客体就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教育和教师的超我教育两种力量交汇在一起。教师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觉、自动、自主、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永恒的、持久的兴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应该是美的感性显现,是美的象征。教师应该用美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书中的美,感受“形式中的意味”与“意味中的形式”,由此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感受生活中灿烂的阳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人(心理、精神、人体)。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用知识育人,还应用文章的情思启迪人、陶冶人,铸造优秀的人格。字、词、句、篇、章、语、修、逻只是工具,只是美的载体,关键是把由此构成的美文用审美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自主地追求美的生活、优秀的文化、独特的精神,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奠定终身学习、发展和生活的基础。

二、语文审美化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主体性潜能是主体性范畴之一。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三个部分,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通过发挥全部能动性以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过程。主体潜能虽然有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但通常只指智能。因为表现体能的体力劳动在文明发展中的相对价值在降低,而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智慧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源泉。智能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基本的表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又主要隐藏在人的潜能里,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就是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因这样,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尽量地发掘学生的才能,实则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创造怎样的教学环境、氛围、条件。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民主性、宽容性、激励性、讨论性、研究性、成功性、乐趣性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审美化教学是要通过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备课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在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里面,已深刻地印上了教师的本质力量。语文审美化教学是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如,笔者在讲课文《春》时,先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绘几幅画:“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学生以文字欣赏画面,不用教师多讲解,就可以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自在自为中联想、体验,自然输入识记系统。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并在感受美的画面中学习,主体也体现了出来。在互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主客体彼此交流,共同寻到了创造的活力。

三、语文审美化教学实现的方式

语文审美化教学主要是以情动人,以形诱人,通过教师艺术化的设计、创造的各种形态,渗入真实情感,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主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观照到了主体的自我,并感到了无限的乐趣。

(一)教师必须有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也就创造不出来美的形式。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外,还需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挑战,意识独立,做精神的主人,决不做别人意识的奴隶,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感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6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当然是舞蹈美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教学中的审美,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个已然的存在物,通过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生成过程,去把握其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其生成过程中的美的传统等等。舞蹈美感实质上就是舞蹈的审美意识。舞蹈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舞蹈美感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舞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都需要我们联系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实践,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因此,要重视舞蹈审美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二、审美教育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一)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将美的意境十分形象地传达给学生

因此,想要进行审美教育,舞蹈教学就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用具。它为审美教育的萌发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当审美教育体系成熟,又能够为舞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两者互相作用,互为依附。简单来说,舞蹈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教育是舞蹈教学的动力。

(二)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学生在建立起深厚的舞蹈功底之前,一定要对舞蹈有着透彻而深刻的理解,然而达到这种程度的理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基础开始,建立起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保证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发展。同时,审美教育还能有效提高舞蹈的美学价值,使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对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三、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方法 

(一)明确审美概念

首先要明确审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审美,舞蹈的审美与生活中的审美有着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然后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审美观来进行舞蹈学习活动,使舞蹈教学充分与审美教育相融合。学生得到了正确的教育,具有了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的基础,即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二)培养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只有提高了鉴赏能力,审美教育才能算是取得了成效。学生在舞蹈教学中想要发挥主动性,就必须将锻炼鉴赏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舞蹈教学中的很多细微之处,包括舞蹈本身所蕴含的精髓,都需要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够体会。因此,做好审美教育中的鉴赏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与艺术相结合

审美教育与艺术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加强鉴赏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改善。从而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学习方法。这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艺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相结合,是共同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结果。

四、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美学的发展

舞蹈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教育能力。学生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舞蹈当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使舞蹈中所蕴含的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舞蹈教学成为了美的代表,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促进审美教育的融入,两者相互作用,使美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促进了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只有好的审美观,才能产生好的舞蹈作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观,才能真正领会舞蹈中所包含的美的精髓。同时,正确的审美观为舞蹈教学的美学树立起了好的榜样,也奠定了舞蹈的美学基础,对于舞蹈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三)促进了的整体发展

要辩证地看待审美教育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却有各有特色。舞蹈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美的传播;而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指明了发展道路,树立了美学标杆,使舞蹈更具有美的感染力,促进了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审美教育融入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使舞蹈和审美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五、总结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7

声乐教学过程中,歌声的审美和乐感的审美是歌唱审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范唱的教学方法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歌声审美的形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声音形成,还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声音和运用标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所产生的声音进行比较,若学生能够正确辨识声音之间的差异,说明学生在声音的美感方面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鉴赏能力。在音乐中,感觉的审美是歌者对音乐的一种感知和领悟。在歌唱活动中,良好的乐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声乐表演的质量。由于乐感主要是由调式感、节奏感和音乐听觉的表现能力三部分构成,所以有的人天生具备良好的乐感,有的人则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对于声乐学生来说,需要通过强化学习视唱练耳和进行更多的生活体验来加强自身的音乐审美感受。审美情趣的培养包括情感审美的培养和形象审美的培养。艺术的魅力主要在于情感在艺术中的体现。西方音乐文化史上,黑格尔作为感情论音乐美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曾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故而,声乐教师在指导学生诠释歌曲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现和处理。意大利歌唱家史开勒斯说:“演唱一首歌时,思想上不能有片刻的静止,真正的艺术家是先在思想上把歌儿唱起来。”阿布梅依也说过:“真实的感情给歌声带来激情和色彩。”人生无外乎喜、怒、哀、乐这四种情感,而声乐作品也无外乎把它们通过词曲来一一展现。每一首歌曲都会有一个艺术形象来诠释,无论这一艺术形象描绘的是景还是人,最终它所要表现的都是创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尽管每个作品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歌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突出歌曲中艺术形象的独特性。

二、表演意识的审美培养

歌唱是表演艺术的一种,更是歌者思想情感的流露。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在“天音论坛”全国声乐学术研讨会中说:“歌唱审美的标准应该是以真为贵,这里的真是指真情、真实、真心。”可以说歌唱者在声乐作品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才是声乐情感审美的重要特征。一个声乐作品即使有好的声音,没有歌者真实情感的表达,那歌声也会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加强学生表演意识的审美培养,能够使学生习惯于将情感审美融入演唱中,进而树立学生自身演唱歌曲的自信心,做到“以情带声”,用自己最积极的歌唱状态进行演唱,进入歌曲所描写的意境当中,从而很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进而使演唱过程中一些比较普遍的不良现象,如目光呆滞、身体僵硬、动作不协调等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因此,作为声乐教师,从歌曲表演的审美方面训练学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如果在平时训练中重视学生表演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或是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歌者在演唱歌曲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歌曲作品中,将歌曲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自然地表现出来,正如优秀的演员可以将自身融入所演绎的角色一样。这种模拟多种角色的想象力可以丰富歌者自身表演意识的审美培养,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舞台表演模式。

三、演唱实践中的审美培养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理论基础和演唱技巧时,其自身对声乐表演的演唱心理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等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此时,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演唱实践的审美能力。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习者在理论知识、歌唱技术、表演艺术性与演唱的实践性等方面做到互相结合、融会贯通。演唱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文艺演出,即舞台艺术实践,学生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得到所掌握知识和本领的验证和提高。所以,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舞台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歌唱审美心理素质,这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课,也是提高歌唱审美表演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舞台艺术实践审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实践中的音乐审美就是要缩小课堂与实践的距离

排除客观环境因素的干扰,克服胆怯腼腆的心理,学会在不同的场合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基础音乐教育课在课堂安排上课节较多,因此声乐教师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启发,让学生自主选择艺术实践的内容、形式,从而加强学生在各类音乐活动中组织能力的审美培养。从而使学生从策划到最终展现都是自主完成,这样培养学生以系统的、互相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多方位的观点去思考和观察问题。在艺术实践的审美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组织编排节目的能力。在舞台演唱的审美实践中,走上舞台的学生可以通过审美实践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观看演出的学生则可以发现别人表演的长处,从而使自己的歌唱及表演能力在舞台审美实践与审美观察中得到提高。

四、结语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8

1.1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声乐是情感与声音的统一。音乐作品的灵魂与思想是情感,但是有的学生在演唱时忽略了情感因素。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审美意识,没有体会到音乐中的美好,只是一味地追求演唱效果。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审美贯穿于教学始末。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现自己的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个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1.2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发声技巧的能力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技术部分的学习难度非常大。目前,比较常用的传授方式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语言将发声技巧形象化,将其变成学生能够感知的东西,学生在审美的作用下,注意力则会高度集中,所以观察教师示范的过程也就变成了审美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学生才能更快地掌握发声技巧,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发声技巧的能力。

1.3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声乐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不一样,声乐课程是一门创造思维的课程。其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活跃的思维,同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将审美教育渗透在声乐教学中,有助于实现教师发声教学的科学化,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具体表现是:第一,发声方法的科学化。教师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后,会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并掌握。第二,提高音乐修养。通常音乐作品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环境,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述音乐作品,应该将音乐作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从音乐作品的国家、音乐特色、语言、社会背景以对作品的理解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促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然后学生在根据自己理解,用最准确的方式将其情感诠释出来。由此可知,将审美教育渗透在声乐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声乐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声乐教学水平。

2.将审美教育渗透在声乐教学中的途径

2.1分析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90后想象力比较丰富,个性张扬,且创造力强,但是学习东西的耐性不足。以专职学校的学生为例,大部分专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乡镇,在中学期间的声乐学习基本为零,尤其是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日常的作业非常多,所以许多学生将音乐课作为休息课。

2.2培养学生对“声乐”审美的能力

要做好声乐教学中的声乐审美,需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造出体验声乐美的氛围。比如,教师在选择声乐曲目时,需要根据曲目的具体特征以及要求,在发声与旋律方面做好体验美好的过程,为学生从中发现美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感受声乐美的难度。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对练声曲的重视。练声曲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声与呼吸,增强学生的声乐技巧。但是许多声乐教师只是简单地强调练声曲在呼吸与发声等方面的重要性,忽视了如何体会韵律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在练声曲中简单的发声,从表面上看发声还可以,但是韵律与情感方面则比较差。其次,加强对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视。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艺术造诣以及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声乐教师自身的音乐造诣水平决定着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范唱。范唱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接触一首歌曲的第一印象。如果范唱达到了声乐与美的结合,则为后续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教师的音乐造诣水平较高,教师通过深情的范唱,有助于激发学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的兴趣。

2.3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在教学中对声乐美的体验,也要培养学生对整个声乐教学的审美体验。第一,重视学生在声乐技巧方面的审美能力。在传授学生审美技巧时,不只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发声和呼吸,更重要的是通过声乐技巧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声乐的韵律美。学生一旦体会到声乐的韵律美,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声乐。第二,重视学生独自演唱歌曲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一般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范唱。范唱是声乐教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为学生开启审美体验的第一步。此后,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独唱,鼓励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第三,通过“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声乐审美方向。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同,所以对声乐的不同方向产生不同的兴趣。因此,学校可以设置“选修”课程帮助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声乐审美方向。声乐教学中蕴含着古典美与现代美、东方美与西方美。通过“选修”课程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小结